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0 元
定  價:NT$ 240 元
優惠價:8720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由史修松著。中國區域經濟的差異主要是工業經濟的差異,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認為中國工業經濟區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從國家整體工業經濟來看,區域差異有收斂趨勢,但是不同階段的收斂速度不同,改革開放的前十年是區域差異快速縮小的階段,之后,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收斂趨勢變得平緩和波動;從經濟板塊來看,整體差異主要來自經濟板塊內部,東部發達地區貢獻了大部分的板塊內差異。因此,要實現中國工業經濟的區域協調發展首先要實現板塊內的協調發展,其次是加強經濟板塊之間的合作發展。

作者簡介

史修松,江蘇泗陽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淮陰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淮安市2011年“533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培養對象,2012年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2008年于東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8—2011年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流動站博士后,2011—2012年澳大利亞James Cook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區域經濟、產業經濟、科技政策與管理等。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十余篇,出版專著一部,主持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參與多項國家社科項目項研究,獲得多項市廳級優秀成果獎。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由史修松著。中國區域經濟的差異主要是工業經濟的差異,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認為中國工業經濟區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從國家整體工業經濟來看,區域差異有收斂趨勢,但是不同階段的收斂速度不同,改革開放的前十年是區域差異快速縮小的階段,之后,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收斂趨勢變得平緩和波動;從經濟板塊來看,整體差異主要來自經濟板塊內部,東部發達地區貢獻了大部分的板塊內差異。因此,要實現中國工業經濟的區域協調發展首先要實現板塊內的協調發展,其次是加強經濟板塊之間的合作發展。

目次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意義
第二節研究現狀與述評
第三節研究內容與結構
第二章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基本理論概述
第一節區域平衡增長理論
第二節區域不平衡增長理論
第三章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及空間分布特征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述評
第三節理論框架與數據
第四節經濟增長空間分析
第五節研究結論
第四章工業經濟區域發展差異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區域差異計量方法
第二節區域差異統計分析
第三節區域差異影響因素
第四節研究結論
第五章服務業區域發展差異與動態演化
第一節相關概念與研究現狀
第二節服務業區域發展研究現狀
第三節我國服務業發展現狀
第四節服務業區域差異測算
第五節服務業區域協調發展對策
第六節研究結論
第六章服務業全要素分解及空間差異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理論模型與方法
第三節數據來源與處理
第四節計量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研究結論
第七章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與趨勢分析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測度指標與方法
第三節測度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影響因素與分析
第五節差距變化與趨勢
第六節政策建議
第八章開放條件下長三角地區產業升級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產業升級理論與影響因素
第三節開放條件下產業升級基礎
第四節產業升級政策建議與路徑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九章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第二節 區域不平衡增長理論
區域均衡發展思想是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為基礎的,它是以市場一價格的自動運行為基礎的,所持的觀點是基于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邊際報酬遞減的假設,認為市場機制驅動的區域間要素價格的自動調節會使區域發展最終達到均衡。結構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新古典對發展中國家是適應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商品經濟普遍不發達,價格體系還處于萌芽狀態,市場分散而破碎,遠未形成體系。
由于平衡發展理論尚未合理地解釋現實中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20世紀50年代不均衡增長理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種理論的觀點是,社會經濟要有重點、有差異、有特點地實施不平衡發展戰略,在不同時期要選擇支配全局的重點地區、重點部門發展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的形成是以赫希曼的著作《經濟發展戰略》在1958年的出版為標志的。區域不均衡增長理論主要是從現有資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長的不可操作性,強調應優先發展重點地區和重點部門以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增長理論主要包括繆爾達爾的累積循環因果論(1944)、佩魯的增長極理論(1955)、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長理論(1958)、普雷維什和辛格的貿易中心——外圍論以及弗里德曼的地理區位中心——外圍論(1966),威廉姆森(1956)的倒“U”型假說等。
一、累積因果循環理論
1944年,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Mydral)在《美國的兩難處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累積循環因果”(Cumulative Circle Causation)理論,以后他在《國際經濟學》 (1956年)、《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1957年)、《亞洲的悲劇:一些國家貧窮的研究》(1968年)等著作中,進一步發揮和運用了這一理論。后經片爾多、迪克遜和瑟爾沃爾等人發展并具體化為模型。繆爾達爾認為,從一個動態的社會來看,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存在著累積循環因果關系。他的邏輯基礎是:某一社會因素的變化,將會引起另一社會因素的變化,而這一級的變化反過來又會加強最初一級的變化,但發展的方向取決于最初一級變化的方向。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最主要問題是貧困和落后,貧困是落后的原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