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永和族群溯源
滿額折

永和族群溯源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榮獲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出版贊助

新北市永和區擁有許多不同的族群,分別因殊異的脈絡,先後來到這裡。然即便共同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看似休戚與共,卻大多仍過著彼此互不相識的生活。

本書針對永和目前最為鮮明的族群:漢人早期移民、韓國華僑、金門人、大陳義胞,以及租屋人口作為史料爬梳、蒐集的對象;彙整從十七世紀末期漢人移民起始,各個族群的起源、遷徙歷程,以及遷居至永和所留下的歷史軌跡,試圖藉此描繪出這橫跨三世紀的發展。期望能夠透過族群的遷徙史及版圖,了解彼此不同的面貌,並作為未來研究移民史的參考資料,為永和各個族群的過去與未來帶來更為完整、系統性的研究。

作者簡介

林竹君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約聘助理

陳譽仁

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中研院史語所專任研究助理(2005-2009)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專案研究助理(2009-2010)
《藝外》雜誌執行編輯(2011)
《人本教育札記》特約記者

李苡昀

雲林科技大學 資管系
亞旭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專員
陞技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系統分析師
前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顧問

蔡念辰

畢業於國立空中大學,曾任三民書局店員,婚後窩居中永和專心當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永和族群研究:早期漢人移民 林竹君
第一節 永和地區開墾概述
一、原住民族聚落
二、漢人移入開墾
三、人口組成特色
第二節 族群關係
一、移墾社會的同鄉聚居
二、彰泉移民的差異與衝突
三、社會凝聚準則的轉移
第三節 從聚落到街庄的生活樣貌
一、清代時期的拓墾移民
二、日治時期的居民生活
三、落地生根的永和常民→訪談 家在永和
第四節 文化景觀
一、家族古厝
二、信仰中心
三、民俗活動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永和族群研究:韓國華僑 陳譽仁
第一節 戰前韓國華僑的發展
第二節 韓國華僑遷台的歷程:留學與觀光
一、推力與拉力
二、來台的留學生
三、「歸國」觀光與國慶典禮
第三節 貿易打造的永和韓國華僑
一、形成商業文化的因素
二、跑單幫時期(1970-1986)
1. 跑單幫的路線
2. 永和聚集地的變化
第四節 「韓國街」成衣批發商的出現
一、中興街聚落的形成
二、店家批貨的路線
三、「韓國街」商業模式的變化
第五節 韓國華僑在台灣的生活
一、生活與商業的空間結構
二、空間裡的性別分工
三、研究回顧的限制
第六節 在臺韓國華僑的現狀

第三章 永和族群研究:金門 蔡念辰
固若金湯、雄鎮海門:關於金門
第一節 先民為避禍而來,因謀生而走
一、天候環境不利居民生計
二、天災兵匪加劇人口外移
三、歷代金門人在台灣(明、清、日治到民國)
第二節 砲聲隆隆,於政府安排下遷台
一、軍管時期的戰地金門
1. 全民皆兵,自由受限
2. 物資、物價與金融管制
3. 仰賴軍人消費,跛腳的經濟
二、八二三砲戰與第一波大型遷台潮
第三節 經濟起飛,舉家來台謀發展
一、台灣經濟起飛與第二波大型遷台潮
二、定居永和,落地生根
第四節 閩南文化在金門,金門文化到永和
一、居民職業
二、語言異同
三、宗教習俗
四、飲食習慣

結語 從「金門人」到「永和人」

第四章 永和族群研究:大陳義胞 李苡昀
第一節 大陳島簡介 

第二節 來台遷徙歷程
一、背景 
二、金剛計畫 

第三節 遷台聚集地點 
第四節 遷徙至永和的歷程
第五節 在永和的聚集地點
第六節 生活風俗
第七節 禮儀傳統(寺廟 祠堂 宗教信仰)
第八節 重要事件
第九節 都市更新
第十節 歷史照片 
第十一節 五和新村現況照片 
附錄 

第五章 永和族群研究:租屋人口 彭映淳
第一節 租屋人口怎麼來
一、1900~光復初期日治時期的租屋狀況
二、1945 年光復後~1970 年──戰後外省移民漸轉型至工業化城鄉移民
三、1970 年代~1980 年代──城鄉移民的時期,台北市之衛星城市

第二節 租屋人口的組成與特質
一、低收入的家庭
二、上班族
三、學生租屋族群
四、老人與身心障礙人士

第三節 永和租屋小小問卷調查結果
一、永和租屋現況
二、中永和地區自有與租屋族未來發展

第四節 台灣住宅政策及對租屋現狀影響
一、高空屋率以及偏高的自有住宅率
二、選擇購屋還是租屋?
三、房價過高
四、缺乏公寓租賃住宅

總結 建議與期許

書摘/試閱

第二章 族群關係

一、移墾社會的同鄉聚居

台灣一開始所形成的移墾聚落,即為一群男性的集合體,老弱婦孺幾乎完全沒有。 荷清時期,來台灣的人多為農業性移民,因土地肥沃易於謀生。 然而渡海畢竟還是有風險,所以剛開始都是成年男性冒險至台,少有攜家帶眷者。再加上清代實施海禁,禁止移民攜眷來台,於是在台灣的漢人多為「羅漢腳」,婦女、小孩、老年人很少。這種男女失衡的狀況,讓台灣在漢人移墾初期無法發展成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強宗大族。

剛到台灣的移民,通常會先和同族的人住在一起。然而當同族的人數太少不夠形成一個聚落時,就會和同鄉的人住在一起。在拓墾的情況下為了自保與相互扶持,同籍貫的人便聚居一處,彼此守望相助,建立起以地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凝聚力。

像是來北臺灣開墾的「陳賴章墾號」,即是由同為泉州人的三姓五人共同合股,以面對拓荒開墾所可能遇到的狀況。而林成祖則是帶領漳州人開墾擺接平原,以同鄉聚居的力量,互助結盟。透過同鄉意識的強化,讓身處荒林陌地的移民得到情感認同與實質援奧。在這種社會凝聚準則之下,一旦不同籍貫的人民因為語言、習俗不同,甚至是現實利益發生衝突的話,群而攻之的我群意識便容易被激化,造成族群關係的緊張情勢。

二、彰泉移民的差異與衝突

在今天,兩個互不相識的人見面,通常會先以姓名和職業作為自我介紹的內容。而在清代來台的移民若要和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在問過對方「貴姓」之後,接著就會再問:「祖上那裡?」 不同時代的社會,在辨識個人時所參照的準則不盡相同,由此也能了解「祖籍」在一個移民拓墾的時代背景之下,是人我之辨的第一道關卡。

「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漳泉械鬥於瓦窯一地。咸豐九年至十一年,漳泉械鬥再起,並愈演愈烈,枋寮街起火延燒。後漳州人自己械鬥,甚至連板橋、新莊、士林等地皆起紛爭,焚毀房屋。」

在一九三二年的記載中看到,漳州人和泉州人的衝突白熱化,除了械鬥四起,甚至爆發火災,毀壞街庄屋舍。族群械鬥衝突的情勢,還在板橋、新莊等地爆發延燒。如此激烈的衝突,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麼兩方人馬會對彼此產生仇視,互不兩立呢?

漳州和泉州雖然都是閩南人,但在語言、習俗和信仰上卻多有相異之處。根據〈大台北地區語言方言分佈圖〉 所示,永和屬於「閩語泉州腔區」,與相鄰的中和、板橋,分屬不同語言區域,反而是和一河之隔的台北萬華、文山在語言上較為親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