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最美國學:資治通鑒(簡體書)
滿額折

最美國學:資治通鑒(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9.9 元
定  價:NT$ 119 元
優惠價:8710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等人根據大量史料編撰而成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以時間為序記錄史事,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歷史,生動詳細地敘述了帝王將相們的治國為政之道、待人處世之理,深入地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政權的盛衰之由。本書是選取《資治通鑒》中近百個故事編撰而成,可以讓讀者在某種程度上一觀歷史全貌,但由于開本印張限制,個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沒有在書中得到體現,這算是一種小小的遺憾!但縱觀全書,基本上可以展現出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脈絡,讓讀者從中得到豐富的精神食糧。

名人/編輯推薦

讀史使人明智,翻看《資治通鑒》,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為鏡,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尋找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前進方向。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等人根據大量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以時間為序記錄史事,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歷史。“網羅繁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資治通鑒》以戰國至五代期間的史事為發展脈絡,生動詳細地敘述了歷代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舞臺上所經歷的生死悲歡。作為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自問世以來一直被為官為政者視為案頭必備之書,并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此次,我們特地從原著所記3000多個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中,精心遴選近百個最精彩、最典型的故事,采用白話文的形式,編寫成了這本《資治通鑒》。全書以原書卷次為序,加以組織整理,既保留了原書的精髓,又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更適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在古文今譯的過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同時在每個故事的標題下,都附有一段原文,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目次

周紀
三家分晉 6
商鞅變法 9
孫龐斗智 12
蘇秦游說六國 15
張儀連橫 18
胡服騎射 22
負荊請罪 24
長平之戰 26
毛遂自薦 28
秦紀
李牧大破匈奴 31
陳勝、吳廣起義 32
巨鹿決戰 35
漢紀
鴻門宴 37
蕭規曹隨 40
緹縈救父 43
周亞夫治軍 44
飛將軍李廣 45
張騫出使西域 48
一代梟雄漢武帝 50
蘇武完節歸漢 53
趙充國平定西羌 55
朱云折檻 57
王莽篡位 59
劉秀稱帝 61
董宣執法不畏公主 64
馬援修書誡侄兒 65
虞詡妙計敗羌人 66
黃巾起義 68
曹操迎漢獻帝 70
官渡之戰 73
魏紀
劉備托孤 76
諸葛亮北伐 77
晉紀
羊祜立德籠人心 79
祖逖北伐 80
淝水之戰 83
劉裕討伐桓玄 88
宋紀
劉裕篡位稱帝 92
檀道濟唱籌量沙 93
拓跋燾攻打懸瓠 95
劉彧即位 96
齊紀
蕭道成即位建齊 99
孝文帝遷都 100
孝文帝改制 104
梁紀
蕭衍建梁朝 108
爾朱榮遙控朝政 110
侯景攻臺城 112
高洋建北齊 114
陳紀
宇文覺建北周 119
斛律光慘遭殺害 120
楊堅主持北周朝政 121
陳后主亡國 123
隋紀
殿上爭功 125
隋文帝疑太子 128
楊廣弒父 130
李淵攻克長安 132
唐紀
武牢關之戰 135
玄武門之變 138
唐太宗內廷練兵 140
李靖勇破突厥軍 141
武后垂簾聽政 143
狄仁杰冤案昭雪 144
李隆基誅韋后 146
姚崇不為子隱過 149
口蜜腹劍 150
安祿山蓄謀作亂 152
郭子儀率兵雪國恥 154
顏真卿寧死不屈 157
李晟收復京師 160
陸贄直言罷相 162
韓愈議仇殺罪 164
李愬雪夜入蔡州 165
黃巢長安建國 168
朱全忠用兵受挫 169
后梁紀
李克用結盟阿保機 171
李存勖敗梁軍 172
張承業冒死惜庫錢 174
朱瑾除害 177
后唐紀
王彥章不事二主 180
李嗣源謀位 183
后晉紀
石敬瑭甘當兒皇帝 185
將計就計敗契丹 188
后周紀
世宗大敗北漢軍 190

書摘/試閱

周紀
三家分晉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周威烈王姬午正式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國君。
當初,晉大夫智宣子想要確立兒子智瑤為智氏宗族的繼承人。族人智果反對,說:“智瑤不如智宵,才過而德不如。果真讓智瑤做繼承人,智氏宗族必定會滅亡。”然而,智宣子對他的話不屑一顧。智果預料智瑤當政后必定胡作非為,最終會導致智氏滅族,就請求太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輔氏,與智氏分道揚鑣。
后來,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瑤掌握了政權。一日,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席間智瑤戲弄了韓康子,又侮辱了韓康子的家相段規。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了此事,就勸誡智瑤說:“主公您如果不提防災禍,災禍就一定會來的!”智瑤說:“生死禍福都取決于我。我不制造災禍,誰還敢興風作浪!”智國對答說:“不是這樣。《夏書》里說:‘一個人如果三番五次地犯錯誤,那么就會在暗地里結下很多怨恨。所以,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賢德的人能謹慎于細務,所以沒有大的禍患。現在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羞辱了人家的君和相,而又不做防備,還說別人不敢興難,這怎么可以呢!蚊子、螞蟻、蜜蜂、蝎子這些小蟲都能毒害人,更何況是一國的君相呢!”智瑤不聽。
智瑤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想給。段規說:“智瑤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會討伐我們,不如給他。他得到土地后會更加驕侈,必然又向別人索取,如果不給,勢必向人家動武,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禍患而靜觀事情的變化了。”韓康子說:“好吧。”便把土地給了智瑤。智瑤很高興,又向魏桓子索取,魏桓子不想給,家臣任章問為什么,魏桓子說:“平白無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他平白無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畏懼;我們如果給他土地, 他必然驕傲。他因驕傲而輕敵,我們卻因懼怕而互相團結;以互相團結的隊伍對待輕敵的人,智氏的性命一定不會長久了。《周書》上說:‘要想打敗他,一定要暫且輔助他。要想取得,一定要暫且給予。’主公不如給智瑤土地,以使他傲慢,然后我們就可以選取友好的同盟而謀取智氏。為什么要讓我們魏氏做智氏的箭靶子呢?”魏桓子說:“好吧。”于是也交出了有萬戶人口的城邑。
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蔡地、皋狼兩處土地,趙襄子不給。智瑤大怒,率領韓、魏兩家甲兵前去攻打趙氏。趙襄子準備出逃,問手下的人:“我到哪里去呢?”隨從說:“長子城最近,而且城墻堅固又完整。”趙襄子說:“百姓歷盡千辛萬苦才修完城墻,現在又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守城,他們能和我同心嗎?”隨從又說:“邯鄲城里倉庫充實。”趙襄子說:“我們搜刮民脂民膏才使倉庫充實,現在又要他們為戰爭送命,他們會和我同心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是先主的屬地,并且尹鐸待百姓很寬厚仁慈,那里的人民一定能同我們同舟共濟。”于是趙襄子前往晉陽。
智瑤率領智、韓、魏三家聯軍將晉陽城團團圍住,并決汾水灌城。城墻被水淹沒得只剩六尺,爐灶被浸泡,蟲蛙孳生,情況十分危急,而民眾卻毫無背叛之意。智瑤乘戰車巡視水勢,魏桓子為其駕車,韓康子居右執矛護衛。智瑤得意地說:“我現在才知道水可以滅亡一個國家!”魏桓子聽了智瑤的話,暗暗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輕輕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兩人會意:如此說來,智瑤也可以用汾水灌魏都安邑,決絳水淹韓都平陽了。
智瑤的謀士疵提醒智瑤:韓、魏兩家要反叛。但智瑤狂妄自大,根本聽不進去。疵為了避禍,請求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自己的宰臣張孟談從晉陽城出來見韓康子、魏桓子,說:“唇亡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攻擊趙氏,趙氏滅亡了,那么韓、魏也要相繼滅亡。”韓康子、魏桓子本來就對智瑤不滿,經張孟談一游說,便下定決心,暗中與張孟談約定了行動的日期。趙襄子在夜里派人殺死了守堤的官吏,決堤放水淹灌智瑤的軍隊。智瑤的軍隊因救水而大亂,韓、魏軍隊乘機從側翼夾擊智瑤的軍隊,趙襄子則率領士卒進擊智瑤軍隊的前鋒,把智瑤的部眾打得大敗,最后殺了智瑤,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誅滅。只有智果因改姓輔氏而幸免于難。
商鞅變法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鞅,原是衛國庶出的國君后裔,最初在魏國國相公叔痤府上做門客。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才干,就建議惠王任用商鞅為重臣,否則就殺掉他。可是,惠王并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后來,商鞅逃到了秦國,正遇上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就通過秦國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向孝公詳細陳述了自己富國強兵的方略。孝公聽后非常高興,于是就和商鞅共議國家大事。
商鞅想實行變法,秦國的貴族們都不贊同。商鞅對秦孝公說:“對于普通的民眾,不能和他們商議創業的計劃,只能和他們共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與凡夫俗子沒有共同語言;想成大業的人,不去與眾人商議。所以圣賢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于舊的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只有依照舊的章程來治理,官員才能熟悉規矩而百姓才會安定不亂。” 商鞅說:“普通人安于舊習,有學問的人卻往往陷于其所知的范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在舊的章程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制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受法規政策的轄制;賢德的人因時而變更禮制,無能的人則死守成法。”秦孝公說:“說得好!”
于是,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并制定了變法的條令。下令百姓按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組織起來,互相監督揭發,否則一家犯法,什伍連坐。不告發奸謀的人處以斬刑,告發奸謀的人與斬敵首級的人同賞,隱藏奸謀的人與投降敵人的人同罰。立有軍功的人,分別按標準授予爵位。進行私斗的人,分別按情節輕重處以大小不等的刑罰。努力從事正業,在耕田紡織上獲得糧食和布帛豐收的,免除本人徭役。從事工商以及因懶惰而貧困的,一經舉報,便全家收為奴婢。宗室中沒有經過軍功論定的人,也不能列入宗室族譜。條令申明了尊卑地位和爵祿等級,并分別按等級差別分配田地、住宅、仆妾、衣飾、器物,使有功勞的人獲得榮譽,沒有功勞的人雖然富有也不能顯耀光彩。
法令已詳細制定但尚未公布,商鞅擔心百姓們不相信,便在國都的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頭,征求能將木頭搬到北門的人,懸賞黃金十兩。百姓們感到這件事很古怪,沒有人動手去搬。商鞅又說:“能搬過去的賞黃金五十兩。”于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果然下令賞給他五十兩黃金,以示令出必行的決心。接下來,商鞅才在全國公布變法法令。
法令施行了一年后,前往國都申訴新法不便的國人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令。商鞅說:“法令不能推行,就在于上層人帶頭犯法。”由于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于是便將太子的一個老師公子虔處以刑罰,在太子的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從此以后秦國人都開始遵守法令了。
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國出現了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私自格斗,城鄉秩序井然。當初那些訴說新法不便的人,有些反過來稱贊新法的好處。商鞅說:“這些都是擾亂新法的人。”便把他們全部遷徙到邊疆。此后,再也沒有誰敢議論新法了。
孫龐斗智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魏惠王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周顯王十六年(前353),齊威王派田忌救趙國。
當初,孫臏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任將軍,自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請孫臏來魏國。孫臏到后,龐涓便陷害他,剔掉他的膝蓋骨又黥刺他的臉,想使他終身殘廢不能出任官職。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求見,說動了齊國使者。齊國使者偷偷地把孫臏載上車一起返回齊國。田忌看重孫臏并以賓客之禮待他,又將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并任命他為軍師。此時齊威王打算救援趙國,便任命孫臏為將。孫臏認為自己是受過肉刑、軀體不全的人,不適合擔任將帥。齊威王便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坐在有篷蓋的車中,為田忌出謀劃策。
田忌想率領齊軍直接前往趙國援救。孫臏說:“想解開雜亂纏繞在一起的亂絲,不能整個抓住了去拉;制止相互斗毆者,不能在雙方相持的時候去搏拉。進去跟著打。避開戰爭中雙方廝殺的正面戰場,而去進攻敵方暫時空虛的地方,抓住敵人的要害,敵人因形勢所迫自然會引兵退去。如今魏、趙兩國正在決戰,魏國的精銳之師都集中在國外的主戰場上,國內僅存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軍火速進逼魏都大梁,占據交通要道,襲擊其防務空虛之地,魏軍必然會從攻打趙國的前線回兵自救。這樣我們就會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重創了魏國。”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魏軍果然中計,撤兵回援。魏軍回師時,行軍至桂陵,與田忌率領的齊軍發生激戰,魏軍大敗。
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魏將龐涓領兵伐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孫臏說:“如果我們不等到韓、魏雙方打得疲憊時就去救援,等于我們去替韓國挨魏國的打,這就反過來成了我們在聽從韓國的指揮了。況且現在看來魏國有攻破韓國的強烈欲望,韓國面臨兵敗國亡的危險,就必然求救于我國。我們那時出兵既可以得到韓國對我們更深的感激,死心塌地地與我們結盟,又能夠根據魏國暴露出來的問題而攻擊它,這樣,就不但能得到雙重好處,還可贏得強盛的威名。”齊威王說:“很好。”于是暗中答應了韓國使者的請求,同意出兵救援,并讓他回國去。韓國以為齊國會馬上來救援,便奮起與魏國交戰,但五次都失敗了。最后韓國與齊國結盟,把國家的命運交給了齊國。
齊國出兵,派田忌、田嬰、田盼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前去救援韓國,仍用直襲魏國都城的老辦法。龐涓聽說后,急忙放棄韓國回國。魏國派太子申為將軍,抵御齊國軍隊。孫臏對田忌說:“魏、趙、韓三國的士兵向來彪悍勇猛,看不起齊軍;而齊國士兵的名聲也確實不好。善于指揮作戰的將軍必須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孫子兵法》說:‘從一百里外去奔襲會使上將受挫,從五十里外去奔襲只有一半軍隊能到達。’”于是,田忌便命令齊國軍隊在進入魏國地界后,修造十萬個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再減為兩萬個。龐涓率兵追擊齊軍三天,見到這種情況,十分高興,說:“我早聽說齊兵膽小,進入我國三天,士兵已逃離一多半了。”
于是他留下步兵,只率領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逐齊軍。孫臏推算龐涓的行程,估計傍晚時將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而且兩旁多險要阻礙,便于埋伏兵卒,孫臏就命令士兵砍斷大樹,削掉樹皮,寫上一行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下!”他又命令齊軍中的好射手準備數萬弓弩在狹道兩旁埋伏,約定在日暮時看見有人舉火就萬弩齊發。龐涓果然在天黑時趕到砍斷的大樹下面,看見剝掉樹皮處寫了字,就用火把照著看。他還沒有讀完這行字,齊軍就萬箭齊發,魏軍混亂四散。龐涓自己知道智窮計竭,軍隊潰敗,便自刎而死,臨死前說:“竟讓孫臏這小子成名了!”齊軍乘勝大敗魏軍,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
蘇秦游說六國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復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受后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當初,洛陽人蘇秦曾向秦王進獻兼并天下的計劃,卻沒有得到秦王的采納,蘇秦只好離去。
后來,蘇秦又到了燕國,他對燕文公說:“燕國之所以不遭受侵犯和掠奪,是因為南面有趙國做屏障。秦國要想攻打燕國,必須遠涉千里之外,而趙國要攻打燕國,只需行軍百里以內。現在您不擔憂眼前的災患,反倒顧慮千里之外,辦事情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我希望大王您能與趙國結為友好鄰邦,兩國一體,則燕國就可以無憂無慮了。”燕文公覺得蘇秦說得很有道理,就資助他車馬,讓他去游說趙肅侯。
蘇秦前往趙國游說趙肅侯,說:“當今崤山以東建立的國家沒有比趙國更強大的了。秦國最嫉恨的也莫過于趙國。然而秦國不敢發兵攻打趙國的原因,是害怕韓、魏在背后算計它。秦國攻打韓、魏,因為沒有名山大川的阻擋,可以逐漸侵占它們,直至逼近它們的國都為止。韓、魏抵擋不住秦國,一定向秦國稱臣,秦國沒有韓、魏在背后算計它,那么禍患就要降臨到趙國頭上。我對天下的地圖加以考察后發現:諸侯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諸侯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聯合為一,合力向西去攻打秦國,秦國必然大敗。那些主張連橫的人都想要諸侯國割讓土地給秦國,如果秦國成功,他們可享富貴榮耀,可是國家受秦國侵犯,他們卻不為國家擔憂。這些主張連橫的人日夜都拿秦國來恐嚇各諸侯國,以迫使他們割讓土地。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這個大事!我私下為大王謀劃,不如使韓、魏、齊、楚、燕、趙各國一致合縱友好以對付秦國,讓各諸侯國將相在洹水集會,相誓結盟,共同締約:‘假若秦國攻打其中一國,其他五國應出兵,有的襲擾阻止秦軍,有的前往受侵國救助。有不履行此盟約的,其他各國共同討伐它!’各諸侯國合縱友好來抵抗秦國,秦國軍隊一定不敢出師函谷關來侵害崤山以東各諸侯國。”趙肅侯聽了很高興,優厚地款待蘇秦,給他豐富的賞賜,讓他去各諸侯國游說合縱結盟。
蘇秦又勸說韓宣惠王:“韓國方圓九百多里,有幾十萬軍隊,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出自韓國。韓國士兵雙腳踏弩射箭,能連射百發以上。用這樣勇猛的士兵,披上堅固的盔甲,張起強勁的弓弩,手持鋒利的刀劍,說一個頂百個也不夸張。大王若是屈服于秦國,秦國必定索要宜陽、成皋兩城,今年滿足了它,明年還會要求割別的土地。再要給它已無地可給,不給又前功盡棄,要蒙受后禍。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貪欲沒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來迎合無窮的欲望,這正是自找苦吃,沒打一仗就丟光了土地。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大王您這樣賢明,擁有韓國的強兵,而落個‘牛后’的名聲,那時我在背地里也要為您覺得羞恥了!”韓王覺得蘇秦說得十分有道理。
蘇秦又游說魏惠王說:“大王的疆土方圓一千里,地域雖說小了些,但人口眾多。您擁有的武士、蒼頭軍、敢死隊就各有二十萬,仆從十萬,兵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竟然聽從群臣的議論,準備屈從于秦國的指揮。我希望大王好好想一想。”魏惠王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蘇秦接下來去游說齊宣王:“齊國四面都有要塞,方圓兩千余里,披甲士兵幾十萬,糧食堆積如山。精良的三軍,郊外二十縣的五都之兵,進攻像離弦利箭,作戰如雷霆萬鈞,撤退似風雨掃過。有了他們,即使遇到戰爭,也不用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帶去征兵。臨淄城里有七萬戶,以我的猜測,每戶男子不下三人,不用到邊遠縣鄉去征兵,僅臨淄城里的人已夠二十一萬兵了。臨淄城富庶殷實,居民都斗雞、賽狗、下棋、踢球。臨淄的道路上,車多得互相碰撞,人多得摩肩接踵,衣服連起來成了帷帳,眾人揮汗如同下雨。韓國、魏國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國,是因為與秦國接壤,出兵對陣,作戰用不了十天,就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韓國、魏國如果打敗了秦國,自身也會損傷過半,難守邊境;如果敗給秦國,那么緊接著國家就會面臨滅亡的危險。所以韓國、魏國對與秦國作戰十分慎重,常常屈服忍讓。現在秦國要進攻齊國就不是這樣。它要背向韓、魏,經過衛國陽晉的道路,途經亢父的險要地段,戰車不能并排前進,戰馬不能并排奔跑,只要有一百人扼守險要,哪怕有一千人也不敢通過啊!秦軍雖然想深入齊國但有后顧之憂,害怕韓、魏在后面暗算它,因此自己恐懼懷疑、虛張聲勢地嚇唬韓、魏,驕躁矜夸而不敢進兵,由此看來秦國不敢侵害齊國的用心也就很明顯了。不認真估量秦國的力量,卻打算向西臣服秦國,這是您的臣子們謀略的失誤啊。我希望大王您仔細考慮這件事!”齊王認為蘇秦的這番話說得十分在理。
隨后,蘇秦又向西南游說楚威王,向他分析了秦楚勢不兩立的形勢及合縱與不合縱的種種利害關系。于是楚王也采納了蘇秦的合縱主張。
后來,蘇秦成為主持六國聯盟的縱約長,同時成為六國的國相。當他北歸趙國復命時,車馬隨從之多,可與君王相媲美。
張儀連橫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于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王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
秦王想攻打齊國,卻顧慮齊國與楚國的合縱關系,于是派遣張儀到楚國,游說楚王說:“大王您假如真能接受我的意見,跟齊國斷絕交往,終止合縱盟約,我秦國將奉獻商於方圓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美女成為供大王您使喚的婢妾,秦國與楚國之間嫁女娶婦,永遠成為友好的鄰國。”
楚王十分高興地答應了張儀。群臣都前來祝賀,只有陳軫表示哀悼。楚王生氣地問:“我一兵未發而得到六百里土地,難道不好嗎?”陳軫回答:“您的想法不對。在我看來,商於的土地不會到手,齊國、秦國卻會聯合起來,齊、秦一聯合,楚國就要禍事臨頭了。”楚王問:“怎么解釋呢?”陳軫回答:“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就是因為我們有齊國做盟友。現在如果我們與齊國毀約斷交,楚國便孤立了,秦國又怎么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以后,一定會背棄對大王您的許諾。那時大王北與齊國斷交,西與秦國結怨,兩國必定聯合發兵夾攻。為大王您打算,我們不如暗中仍舊與齊國修好而只是表面上絕交,派人隨張儀回去。如果秦國真的割讓給我們土地,再與齊國絕交也不晚。”楚王斥責道:“請你閉上嘴巴,不要再說廢話了,等著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楚王把國相大印交給張儀,又重賞了他。隨后下令與齊國毀約斷交,派一名將軍同張儀前往秦國。
張儀到秦國后,佯裝墜車摔傷,接連三個月沒有上朝。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后,說:“莫非張儀以為我們與齊國決裂得不夠徹底?”于是派勇士宋遺,借了宋國的符節,北上齊境辱罵齊王。齊王大怒,便委屈自己去討好秦國。齊、秦結交后,張儀才出來上朝,并召見楚國使者說:“您怎么還不快接受土地?從這里到那里,一共有六里。”楚使聽了很生氣,便急忙歸國報告楚王。楚王聽后大怒,想發兵攻秦。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說話嗎?我認為攻打秦國,不如送他一座城池,與他合力去攻打齊國,這樣我們損失給秦國的土地,可以在齊國那里得到補償。現在大王已經和齊國斷絕邦交,還要再責備秦國欺騙我們,這樣將促使齊、秦二國更加親密,而招來天下的討伐,國家必會大受損傷。”楚王不聽,派屈率領軍隊攻打秦國,秦國也派魏章任庶長發兵迎擊楚軍。
周赧王三年(前312)春,秦、楚兩國的軍隊在丹陽交戰,楚國大敗。秦軍殺死楚兵八萬人,俘虜了屈及列侯、執圭等朝官七十多人,最后占領漢中郡。楚王發動國內全部兵力,再度攻打秦國,雙方大戰于藍田,結果楚軍又大敗。韓、魏兩國聽到楚國被困,向南襲擊楚國,直到鄧這一地方。楚人接到消息,急忙率兵回國,割讓兩座城池,向秦國求和。
周赧王四年(前311),秦惠王派人去告訴楚王,希望用武關以外的土地換取楚國的黔中郡。楚王說:“不愿意交換土地,希望得到張儀后奉獻黔中給秦國。”張儀聽到這消息后,便請求前往楚國。秦王說:“楚國因受你的騙,正想找你報仇,你怎能去呢?”張儀說:“秦強楚弱,有大王在,他們不敢輕易對我怎么樣。而且我和楚王的寵臣靳尚關系密切,靳尚又深得楚王愛妃鄭袖的信任,而鄭袖的話,楚王沒有不聽從的。”于是,張儀就去了楚國。楚王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靳尚對鄭袖說:“秦王甚愛張儀,聽說秦國已提出用上庸六縣及一些秦國美女來贖張儀。大王很看重土地,同時又對秦國心懷畏懼,秦國美女來楚后定會受到大王的喜愛,那時你可就要失寵了。”于是鄭袖就晝夜在楚王面前哭訴說:“人臣做事,各為其主。如果殺了張儀,秦國必然很惱火。我請求準許我帶著孩子,先行遷往江南,以免將來受秦軍凌辱。”楚王就將張儀赦免,并賜以厚禮。張儀趁勢對楚王說:“合縱抗秦,等于是驅群羊而與猛虎相爭,不用搏斗,勝負自明。現在大王不愿侍奉秦國,可秦脅迫韓、魏一道向楚發起進攻,楚國的處境可就危險了。秦國西面有巴郡、蜀郡,用大船運載糧食,沿岷江順流而下,一日行程五百余里,不出十日即可抵達關。關吃緊,那么貴國關以東的城池便全都得盡力防守了,那時,黔中、巫郡怕就不會再屬大王所有。如果秦再揮師出武關,貴國北部則可能全部失陷。秦軍攻打楚國,三個月內即可決定貴國的存亡,而貴國等待合縱盟國的援軍,要半年以上才可望達到。等待弱國的援救,卻忘記強秦大兵壓境的禍害,這是我為大王您憂慮的。大王您要是真能聽從我的意見,我可讓秦國、楚國永遠成為友好的鄰國,不發生互相之間的攻伐。”楚王已得到了張儀而又看重黔中的土地不肯割讓給秦國,于是同意了張儀的意見。
張儀又前往韓、齊、趙、燕等國活動。恐嚇詐騙、威脅利誘,無所不用其極。迫使各國離縱連橫,爭著割地事秦。張儀回國,還未到咸陽,惠王去世,武王即位。武王不喜歡張儀。諸侯各國得知張儀和秦王之間的嫌怨,都背叛了連橫,再度實行合縱。張儀就對武王說:“聽說齊王十分恨我,我到哪里,齊國必定進攻哪里。請讓我到魏國去!則齊國必攻魏。齊魏交兵,王乘機伐韓,入三川,挾持天子,奪取圖籍檔案,為建立帝王大業奠定基礎!”武王許諾。齊王果然伐魏,魏王害怕了。張儀說:“大王不必擔憂,臣能令齊國撤兵。”于是派舍人到楚國,向楚國借使者,請他對齊王說:“大王為張儀在秦國打根基,打得太深了啊!”齊王問:“此話怎講?”楚使回答:“張儀離開秦國去魏,是跟秦王商量好了的,目的是想使齊、魏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今王果然中計伐魏,是使齊國內外交困,而使秦王更加信任張儀。大王不是幫了張儀的大忙了嗎?”齊王覺得有道理,于是班師回國。張儀任魏國國相一年,便去世了。
張儀與蘇秦都以合縱連橫的謀略游說于諸侯各國,得到了富貴的地位,天下的人都爭相效法他們。如魏國人公孫衍,也以游說而名聲遠揚。其余的還有蘇代、蘇厲、周最、樓緩這些人,紛紛來往天下各國,都以辯詐游說爭高下,這其中以張儀、蘇秦和公孫衍最為著名。
胡服騎射
家聽于親,國聽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故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
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大軍到達代地后,繼續向北進軍到無窮,向西到達黃河,登上了黃華山。
趙武靈王與大臣肥義謀劃,準備讓百姓改穿胡人服裝,訓練騎馬射箭的本領。他說:“對于我這種做法,愚昧的人可能會嘲笑我,但是聰明的人一定可以理解我。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一定要把胡人的土地和中山國奪過來!”于是下令改穿胡人服裝。
但是,國中士人都不愿換上這種服裝,公子成還假稱有病不去上朝。趙武靈王派人前去對他說:“家事要聽從父母,國事要服從國君,現在我向百姓宣布改變服裝,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說我徇私情。治理國家要遵循一定的章法,要以有利于人民利益為根本;辦理政事要依照一定的常規,執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傳道德要從底層的老百姓開始,而推行法令則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樣來完成改穿胡服的功業。”
公子成叩頭連拜兩次說:“我聽說中原地區本是聰明睿智的圣賢所教化出來的地方,也是禮樂盛行之邦,遠方之國常來觀瞻,蠻夷之地爭相效仿。現在大王您卻要舍棄這些而襲用遠方胡人的服裝,變更自古以來的政教、傳統,這是違背人心的,臣希望大王對此再慎重斟酌一番。”
使者回報后,趙武靈王便親自前往拜望公子成說:“我們趙國,東面有齊國和中山國,北面有燕國和東胡,西面靠著秦與韓的邊界。假設沒有騎射裝備,我們又如何能防守得住!從前,中山這樣的小國依仗齊國強大兵力的支持,侵占踐踏我們的國土,擄掠我們的百姓,引水圍困我們的都城,若非祖先與神靈的保佑,都城幾乎要失守了。先君把這些當作國恥,所以我立志要學習胡人之長,改變服裝、學習騎射,正是為了加強邊防,報中山侵擾我國之仇。而叔父大人則要一味地順從中原的傳統習俗,厭惡變服的名聲,卻忘記了都城被困的恥辱,實在辜負了我對您的期望!”
公子成終于接受了趙武靈王的政令,趙武靈王當即賜予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便身穿胡服上朝來了。接著,趙武靈王就正式向全國臣民發布了胡服令,同時招募良馬及射手,訓練騎兵。
負荊請罪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木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秦王約趙王在黃河外的澠池相會。趙王不是很想去,但廉頗和藺相如認為,如果趙王不去,就會顯得趙國懦弱。于是,趙王決定在藺相如的陪同下前去赴約。
廉頗把趙王和藺相如送到趙國的國境上,便對趙王告別說:“趙王您這次去澠池,我計算路途的里程以及與秦王相會的禮儀完畢,到回來的時間應該不超過三十天。假如三十天后您不回來,那么就請求準許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挾持大王的企圖。”趙王答應了這一請求。
兩國國君在澠池相會。秦王與趙王飲酒,正喝得暢快之時,秦王請趙王彈瑟助興,趙王不敢拒絕,于是就彈了一曲。藺相如亦請秦王擊缶助興,秦王不肯答應。藺相如說:“不擊的話,五步之內,我就可以使頸中之血濺大王之身。”秦王侍衛欲殺藺相如,藺相如怒目呵斥,侍衛皆不敢動。秦王雖不高興,也只好擊了一下缶。這次酒宴直至完畢,秦王一直無法占到上風,加之趙國在軍事上始終嚴陣以待,秦國也就不敢輕舉妄動。
后來趙王如期歸國,晉升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十分不滿,說:“我作為趙國大將,有攻城野戰之功,藺相如原是地位卑賤的人,只以能說善辯而位居我之上,我實在感到羞恥,忍不下這口氣!”廉頗還說:“我遇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后,不愿意和他遇見。每逢上朝,常常稱病,不和廉頗去爭高下。出門在外,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駕,便令自己的車回避。藺相如的門客下屬都感到十分羞恥。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的威嚴比得上秦王嗎?”門客都說:“比不上。” 藺相如說:“面對秦王那么大的威勢,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斥責他,羞辱他的群臣。即使我無能,難道偏偏會怕廉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還不敢大舉進犯趙國,就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如果我們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所以我處處避讓,是先考慮到國家的急難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后頭啊!”廉頗聽說這番話后十分慚愧,便赤裸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來請罪, 兩人從此結為生死之交。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