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作者《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和《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這兩種著作的精編本。本書在保留原著精華的基礎上,論述了從先秦到新中國建立這兩千多年以來的中國哲學史,將其歸結為天人之辯、名實之辯、理氣道器之辯、心物知行之辯,並以此為主要線索展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及其在現在的演變,論證了中國傳統哲學不同於西方哲學的民族特點,以及中國近代中西哲學合流的趨勢。

作者簡介

馮契,中國著名哲學家。194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哲學系,1941年至1944年在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曾從學于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等。離開西南聯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在華東師范大學任教,并先后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編《哲學大詞典》、《中國近代哲學史》;個人的哲學著作是10卷本的《馮契文集》。
陳衛平,1951年出生,1981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先后在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任教。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現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哲學學會副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目前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哲學史”首席專家。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是由陳衛平先生對馮契先生所著的《中國哲學通史》的縮寫,雖是縮寫,但不是簡單的縮寫,還加入了陳先生的思考心得。全書運用哲學史和哲學相統一的研究方法,系統梳理了中國哲學發展的脈絡,介紹了從遠古夏商西周時期到元明清近現代時期中國有代表性的哲學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為讀者展現了從古至今中國哲學思想的淵源與發展。

在歷史上任何的轉型時代,總會有一部分讀者產生讀哲學的需要。他們希望通過閱讀哲學經典,來獲得思考的工具,尋求社會與人生問題的答案,并汲取心靈的慰藉。經典作品的數量總是有限的,而馮契先生(1915—1995)的名著《中國哲學通史簡編》及《中國近代哲學史》,是這位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多年研習中西哲學的總結,也是今天的讀者仍然需要閱讀的少數經典作品之一。
這兩部名著,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由國內的兩家出版社分別刊行。當時印量甚少,如今已很難尋得。我們此次重刊這兩部書稿,一方面,是鑒于讀者對這兩部著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失為對這位哲學家、思想家的一種紀念。
我們特別邀請馮契先生的學生和助手陳衛平教授,在保留原書風貌的前提下,重新校訂了書稿,并進行了文字及格式上的整理。謹此致謝!
限于編輯水平,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目次

緒論
第一節 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第二節 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第三節“古今中西”之爭與中國近代哲學革命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儒、墨、道、法諸子的興起
第一節 孔子的仁知統一學說
第二節 墨子及儒墨之爭——經驗論與先驗論的對立
第三節《老子》:“反者道之動”——辯證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第四節《孫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二章 百家爭鳴的高潮
第一節《管子》:法家和黃老之學的合流
第二節 儒法之爭與孟子性善說
第三節 莊子:“萬物一齊,孰短孰長”——相對主義反對獨斷論
第四節 名家“堅白”、“同異”之辯——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的對立
第五節 后期墨家的名實觀和自然觀
第三章 先秦哲學的總結階段
第一節 荀子對“天人”、“名實”之辯的總結——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的統一
第二節 韓非:“不相容之事不兩立”
第三節《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樸素的對立統一原理的確立
第四節 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辯證邏輯的比較法運用于具體科學
第一篇小結
第二篇 秦漢至清代(鴉片戰爭前)
第四章 獨尊儒術與對儒家神學的批判
第一節 董仲舒和《淮南子》——目的論“或使”說與機械論“或使”說的對立
第二節 王充:唯物主義的“莫為”說反對“或使”說
第五章 玄學與儒、道、釋的鼎立
第一節 王弼的“貴無”說和裴頒的《崇有論》
第二節 嵇康對宿命論的挑戰
第三節《莊子注》:“有而無之”——“獨化”說反對形而上學的本體論
第四節 葛洪的道教哲學和僧肇的玄學化佛學
第五節 范縝對“形神”之辯的總結——唯物主義質用統一原理的運用
第六章 儒、道、釋合流的趨勢
第一節 天臺宗:“三諦圓融”和“無情有性”
第二節 法相宗論“一切唯識”與華嚴宗論“法界緣起”——唯心主義的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
第三節 禪宗:佛學儒學化的完成
第四節 李筌的唯意志論傾向的道教理論
第五節 柳宗元、劉禹錫:“天人不相預”與“天人交相勝”——對“力命”之爭的唯物主義的總結
第七章 理學盛行和對理學的批判
第一節 周敦頤、邵雍和二程:正統派理學的奠基者
第二節 張載對“有無(動靜)”之辯的總結——以氣一元論闡發對立統一原理
第三節 朱熹的理一元論體系
第四節 與程朱理學對立的“荊公新學”和“事功之學”
第五節 王守仁的心一元論體系
第六節 李贄的異端思想
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總結階段
第一節 王夫之對“理氣(道器)”、“心物(知行)”之辯的總結——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相統一的氣一元論體系
第二節 黃宗羲的啟蒙思想與歷史主義的方法
第三節 顧炎武的“修己治人之實學”
第四節 顏元論“習行”和戴震論“知”
第二篇小結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
第九章 中國近代哲學的前驅
第一節 龔自珍:“眾人之宰,自名日我”——近代人文主義的開端
第二節 魏源:“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心物(知行)”之辯在近代的開端
第十章 哲學革命的進化論階段
第一節 康有為:歷史進化論的提出
第二節 譚嗣同:“沖決網羅”之仁學
第三節 嚴復的“天演之學”與經驗論
第四節 梁啟超論“我”之自由和“群”之進化
第五節 章太炎:“競爭生智慧,革命開民智”——社會實踐觀點的萌芽
第六節 王國維:哲學學說的“可愛”與“可信”
第七節 孫中山的進化理論與知行學說
第十一章 哲學革命進入唯物辯證法階段
第一節 李大釗、陳獨秀:由進化論到唯物史觀
第二節 胡適的“實驗主義”和梁漱溟的直覺主義
第三節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及瞿秋白的歷史決定論
第四節 魯迅論國民性及其美學思想
第十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與專業哲學家的貢獻
第一節 李達、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初步
第二節 熊十力:“新唯識論”
第三節 朱光潛:美學上的表現說
第四節 金岳霖:“以經驗之所得還治經驗”——在實在論基礎上的感性與理性、事與理的統一
第五節 馮友蘭:“新理學”
第六節 馬克思主義者對傳統思想的批判研究
第七節 毛澤東: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歷史觀與認識論中的“心物”之辯的總結
第三篇小結
引證書目舉要
再版后記

書摘/試閱



第一節 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要科學地研究中國哲學史,總結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經驗和教訓,首先需要有科學的方法論。本書在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上,作了下面的探討。
一、把握哲學歷史發展的根據
哲學作為以理論思維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其發展的根據是什么?這是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必須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從普遍和特殊互相聯結的觀點來考察。
從理論思維的共同根據來看,哲學同科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根源于社會實踐并受其制約,不過,社會實踐的這種制約作用往往是通過某些中間環節來實現的。就哲學而言,這種中間環節有兩個方面:一是反映一定時代經濟關系的政治思想(以及倫理思想)的斗爭;一是體現一定時代社會生產力的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科學反對迷信的斗爭。這兩個方面就是推動哲學前進的兩條腿,這兩條腿立在同一個基礎上,統一于社會實踐。我們基于這樣的基本觀點來把握中國哲學歷史發展的根據。
中國各個社會歷史時期的重大政治思想斗爭都給予哲學發展以巨大的影響,但也需要作具體的分析。一般地說,在先秦和近代這兩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政治思想斗爭對哲學的推動比較顯著。先秦時期反映地主階級變法改革的“古今”、“禮法”之爭和近代反映人民大眾反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古今”、“中西”之爭,都深刻地、明顯地制約著這兩個時期的哲學的發展,同時這兩個時期的哲學革命又為政治變革作了先導。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這兩個時期的科學發展與哲學的關系。例如,墨家、荀子的樸素唯物主義形態與古代自然科學是密切聯系的,近代的進化論哲學是以西方傳來的近代科學為基礎的。
秦漢至鴉片戰爭前的哲學發展的情況,與先秦和近代這樣的變革時期有所不同。這是封建社會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哲學斗爭主要在地主階級內部進行。地主階級內部的政治思想斗爭(如義利、理欲之辯)是這個時期哲學發展的一方面根據,然而,推動這一時期的哲學發展的,主要的、首先的是物質生產的發展帶來的自然科學的進步。這個時期哲學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科學反對迷信的斗爭。例如,從王充到王夫之的唯物主義哲學都以氣一元論形態出現,就與當時的農學、天文、歷法、音律、醫學等科學都以氣分陰陽、陰陽相互作用的理論作為基本觀點是有關的。可以說,這一時期有比較突出成就的哲學家,如王充、范縝、柳宗元、張載、王夫之、黃宗羲、戴震等,都與科學有比較密切的聯系。
再從哲學的特殊矛盾來看,哲學不同于具體科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之處,在于它將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作為自己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在中國哲學史的各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這是需要在哲學史研究中認真考察的。例如,哲學基本問題在先秦表現為“天人”之辯、“名實”之辯;在兩漢表現為“或使”、“莫為”之爭和“形神”之辯;經過曲折的發展,到宋明又表現為“理氣(道器)”之辯、“心物(知行)”之辯等。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客觀上包括三項,即物質世界、主觀精神和概念(范疇、規律)。這三項在中國哲學術語里則分別是“氣”、“心”、“理”或“道”。上述的哲學基本問題表現于中國哲學各階段的爭論,歸結起來,就是爭論物、心、理三者的關系。因而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到最后,就形成了三種形態:氣一元論(主張物質第一性的唯物論)、心一元論(主張主觀精神第一性的主觀唯心論)、理一元論(主張概念第一性的客觀唯心論)。
把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作為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來看,其中包括感性與理性、絕對與相對、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這些認識過程的必要環節。這些環節也構成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也成為哲學爭論的重要問題。同時,哲學家在進行哲學爭論時,都把邏輯范疇作為工具,以一定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學說并駁斥別人。這樣,圍繞著邏輯方法和邏輯范疇又引起了新的爭論。比如,先秦時期的“堅白”、“同異”之辯,以及貫徹于中國古代哲學的關于“類”、“故”、“理”的邏輯范疇的探討。這就說明,哲學的基本問題不僅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而且還和其他從屬的問題相聯系。
綜上所述,哲學一方面具有同科學和其他意識形態共同的根據——社會實踐,另一方面還有其特殊的根據——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這個基本問題。我們把上述兩方面的考察結合起來,就能把握哲學的歷史發展。
所以,哲學史的定義可以表述為:根源于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二、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相結合
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相結合,是黑格爾哲學中的合理因素。這一合理因素為辯證唯物主義所吸取。這就要求我們在哲學史研究中,一方面堅持唯物主義,把現實的歷史看作邏輯思維的出發點和基礎;另一方面必須善于剝掉哲學體系的外在形式,擺脫歷史偶然性的干擾,以便在歷史現象中認出邏輯發展的環節來。所謂歷史的方法,就是要把握所考察對象的基本的歷史線索,看它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的,根據是什么;又是怎樣發展的,經歷了哪些階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