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重慶移民史(簡體書)
滿額折

重慶移民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38 元
定  價:NT$ 828 元
優惠價:87720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重慶移民史》采取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民族學、經濟學等理論方法,以大量翔實史實為基礎,從重慶地區舊石器時代開始,歷經夏商周三代,直到明清時期和近當代的人口移動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其中包括了重慶城市建設和移民的關系;秦漢在對于西南夷的開發中重慶的移民浪潮;明清兩次“湖廣填四川”的考辨;近代開埠后西方文化進入時的重慶移民;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首都所形成的移民高潮;新中國建立時期西南服務團的遷徙、扎根;中國“大三線”建設中軍工、科技向重慶地區的遷徙;“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大規模的向邊疆、農村的轉移;改革開放中的民工潮;三峽工程的百萬大移民等等。正是歷史上的這種頻繁的大規模人口遷徙,才促進了重慶城市的發展。書中將學術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有助于我們對近當代重慶城市的認識,對區域移民歷史的了解,尤其對我們現在面臨的城市人口、經濟、文化及民族問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李禹階,1953年5月生,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區域歷史研究。現兼任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歷史學會理事、重慶儒學會名譽會長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人文社科重大、重點、一般項目15項。獲得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及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15項。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中國史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等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獨著、合著、主編學術著作16部。

名人/編輯推薦

《重慶移民史》是目前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重慶地區移民問題的具有開拓意義的學術專著。重慶處于我國南北部和中西部的交界區,“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是串接長江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渠道和物流通衙,亦為我國古代居民遷徙、混居的主要地區。重慶的歷史就是一部典型的人口向內向外遷徙的歷史。

目次

緒論關于重慶移民史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
第一節移民與重慶區域移民史研究
第二節歷史文獻中的“巴蜀”與當代重慶政區及交通
第三節重慶移民史的階段性及移民高潮
第四節重慶移民史的特點
一 具有比較明顯的歷史規律和周期性
二 重慶地區的移民規模大,歷次移民在全國影響廣泛
三 政府的政策性移民在歷次移民中占有很大比例
四 重慶地區移民大都是舉族遠徙,導致重慶移民的宗族觀念、同鄉情節較強
五 重慶峽江地區作為歷代官員、士人貶黜、流寓的地方,長期以來,形成富有特色的峽江流寓文化
六 重慶文化的開放性、兼容性,使外來移民容易與本地土著相融合
第五節重慶移民的鄉籍、族籍特征及會館情結
第六節移民推動著歷史上重慶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
第一章重慶生態環境與人類活動
第一節重慶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其特殊性
一 重慶的地理位置與地質地貌
二生態特征
三 人類有史以來的環境變遷
四 與周圍地區的環境比較
第二節 自然生態環境與資源條件
一農業與農特產品
二漁獵資源
三 藥材與林木資源
四 鹽丹資源
五桑蠶資源
六 畜牧與果茶資源
第三節重慶自然概況與移民的關系
一 資源環境與移民的關系
二 經濟地理與移民的關系
三 交通位置與移民的關系
第二章原始社會時期重慶的人類活動與遷徙
第一節重慶的原始人類
一 重慶地區的早期人類
二 與中國南北區域廣泛交流的重慶原始人群
第二節重慶地區的原始人類對居住址的選擇
一 重慶早期原始人類對居住址的選擇
二 古代人們的住房情況
第三節新石器時代重慶的氏族部落
一 新石器時代早期重慶的氏族部落
二 新石器時代中期重慶的氏族部落
三 新石器時代晚期重慶的氏族部落
第四節文獻中重慶的原始先民
一 巫山十巫據峽江
二 寶源山鹽泉與巫咸國
三 由中原而來的巫載國
第五節重慶地區遠古人類與周鄰地區民族文化的關系
一 東來的古移民與本地民族的結合
二 溯嘉陵江而上向川東北地區遷徙的遠古居民
三 西遷到川西地區的遠古居民
第六節原始社會晚期重慶地區的人口移動
一 遠古時期活動在重慶地區的巴族
二 巴族與傳說中的南方三苗民族
三 關于三苗民族西遷
四 余論
第三章夏、商、西周時期重慶的人口流動與移徙(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
第一節 巴族在三峽中興盛與外遷
一 因鹽而興的巴族
二 巴族的外遷與擴張
第二節 巴人巴蛇部的北遷西移
一 巴人巴蛇部的形成
二 巴人巴蛇部的北移
三 巴人巴蛇部西遷
第三節 巴人白虎部的遷移
一 巴人部民東遷清江及白虎部落的形成
二 白虎巴人西遷川渝
三 巴子國的建立
第四節其他三支巴人的西移
一 魚鳧巴人的西遷
二 弓魚巴人的西遷
三 鱉靈巴人的南遷
第五節南方鬼族的西遷
一 南方鬼族的歷史存在
二鬼族的西遷
第六節 中原部民的南遷
一 中原向南邊的征戰
二 華夏內部的戰爭
三 華夏部民的南下
第四章春秋戰國時期重慶的人口流動與遷徙(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第一節 巴楚相爭與重慶人口移動
一 楚人西進
二 “楚子滅巴”與巴人的東歸
第二節秦滅巴蜀后重慶地區的人口移動
一 秦軍滅巴
二秦楚之戰
三 秦占巴地與向巴地移民
第三節鱉靈巴人的西遷與開明王朝的建立
一 鱉靈巴人的西遷
二 開明蜀國的建立
第四節濮人、盧人的西遷
一濮人的西遷
二 盧人的西遷
第五章秦漢時期重慶的移民
第一節秦漢時的重慶政區及交通
一秦漢時期的重慶政區
二 秦漢時期的巴蜀交通
第二節秦滅巴蜀與巴人外遷
第三節秦移民人巴
第四節西漢巴地的移民活動
一 西漢前期與民休息政策與移民入巴蜀
二 武帝開邊與北人入巴
三 移民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
四 巴人的外遷
五 西漢移民對巴地的影響
第五節兩漢之際巴地的移民活動
一公孫氏集團入川
二 北方民眾的遷入
第六節東漢后期巴地的人口移動
一 三輔和中原移民入巴蜀
二 漢末巴地的外遷移民
……
第六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慶移民
第七章隋唐五代時期的重慶移民
第八章宋元時期的重慶移民
第九章明代的重慶移民
第十章清初“湖廣填川”中的重慶大移民(上)
第十一章清初“湖廣填川”中的重慶大移民(下)
第十二章近現代重慶的移民
第十三章當代重慶的人口遷移(上)
第十四章當代重慶的人口遷移(下)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2.以忠縣哨棚嘴遺址群為代表的原始居民
在忠縣嚳井河下游及出口處的長江沿岸有許多山嘴、臺地、緩坡和壩子,而這些山嘴、臺地、緩坡和壩子,正是古人類居住的理想之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考古部門在這一地帶進行了多次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居住遺址,其中主要有中壩、哨棚嘴、瓦渣地、杜家院子、崖腳、周家院子、羅家橋、李園等諸遺址。就遺址的面積而言,因受地理環境的限制,有的遺址面積大、有的面積小;就地層堆積的情況而言,有的遺址堆積厚、有的堆積薄。在這些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比較重要的遺址有哨棚嘴、中壩、瓦渣地、杜家院子等。以哨棚嘴、中壩遺址地層堆積最厚,出土遺物也最多。現以哨棚嘴遺址為代表作以下簡略說明。
哨棚嘴遺址位于忠縣忠州鎮紅星村五組,西南距忠縣縣城約兩公里,地處碧井河與長江交匯處。由于長江在這里轉了一個大彎,從縣城附近轉而向北,然后在輯井河口折向東去,這樣,哨棚嘴遺址就處在長江西岸的位置了。遺址面江傍山、三面環水,為一長條形脊狀高岡。哨棚嘴遺址最先發現于1957年,是由四川博物館川東調查小組在三峽地區調查時首次發現的,當時稱碧井溝遺址。
根據哨棚嘴遺址地層疊壓的早晚關系及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的分析排比,發掘整理者將此次所獲遺物分為九期。第一期為哨棚嘴遺址最早的文化遺存,哨棚嘴一期文化的遺物,特色鮮明。陶器多采用泥條盤筑成型,有的器物的口部、器身和器底分段制成后再接為一體,然后用慢輪修整。器物口唇部自早期至晚期皆流行壓印、戳印或滾印花邊,在器物表面多施滾印繩紋構成的菱格紋或滾印繩紋,有的器物腹外施數道箍帶紋。
哨棚嘴遺址第一期文化的年代,因采集樣品的測定年代數據暫時還沒有公布,故發掘整理者主要是依據對出土器物的比較分析后認為“哨棚嘴一期文化”的時代約相當于三峽東部新石器時代中期大溪文化中、晚期,其年代范圍大致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之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2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