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喜樂流放者:後現代的門徒生活
滿額折

喜樂流放者:後現代的門徒生活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頂尖流放者的後現代求生指南,
喜愛冒險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流放者」,聖經中最具啟發性的意象之一,
福音派泰斗、維真學院創辦人侯士庭要告訴我們,
如何透過這個重要概念,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當個充滿盼望的基督跟隨者。

對多數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出門旅行好像是件麻煩事。無論是最初的時間規畫、地點安排,中間的工作告假、確定旅伴,還是最後的整理行李、安頓家庭,這些都是勞心勞力的大工程。日積月累下來,我們逐漸不再期待自己能釋出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來計畫踏上旅程的那一天。
很多時候,我們的信仰生命會不會也落入了這種光景?在社會、文化綜合而來的壓力之下,已經懶得再多想些什麼,勉強維持著表面的基督徒生活,內心卻愈來愈空虛。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信仰價值的探究,只能偶爾暗自嘆息,最終選擇留在原地。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侯士庭要挑戰我們,大膽放下一切,跟著他踏上一場「喜樂流放者」的旅程。這趟旅程會經過捨己的高山、跨越超現實主義的荊棘,一層一層撥開文化社會裡的迷霧,從當代思潮裡「去人性化」的幽谷走出來,最終成為一個真真正正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你還在等什麼?快點關掉身旁的電視機、放下手中的平板電腦,翻開這本書,喜樂的流放就在眼前!

作者簡介

或許是因著地理學專業的背景,出生於宣教士家庭的侯士庭,總是懷抱一個旅人的非凡視野,能細膩、深廣地探究信仰世界的各個角落。舉凡靈性、神學、社會文化中的後現代高空彈跳、詮釋學死陰幽谷,甚至是思想的深海潛水、炎熱沙漠,都絲毫不能遏止他毫不猶疑的勇氣,全心投入的熱情。每每接觸侯士庭的為人,都彷彿跟著他走了一趟更豐富的信仰世界。身為加拿大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創辦人的他,多年用心擔任「導遊」,與學生同行信仰的奧秘世界,致力讓每位追隨耶穌的門徒,都能親身經歷救恩的寶貴與豐富。
除此之外,擁有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侯士庭,兼具豐富的文學涵養、深厚的哲學思維,也是一位忠實跟隨基督、致力堅持所信的屬靈前鋒,其著作內容總是帶來嶄新又切實的震撼信息,豐富了全球讀者的生命。侯士庭已出版中文著作有《喜樂流放者──後現代的門徒生活》(校園)、《轉化生命的友誼》、《基督徒品格之塑造》、《門徒生涯──追隨真正的導師》(中福)等。

名人/編輯推薦

侯士庭以敏銳的神學洞見,揪出信仰世界中許多虛假的豐盛應許,並且還原了天路客必然遭遇的流放喜樂。閱讀他的作品,絕對是一趟靈性的旅程,一個正視「存有關係」的邀請旅程,幫助讀者重新與上帝,與自己,與聖徒恢復適切的真實關係。
──莊信德
台灣神學院教授
台中磐頂教會牧師

本書是一位資深流放者的呼召,縱使他面對的世代可能是「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的場景,但面對充滿「事物的危險邊緣」的這世界,他選擇了一位流放者自認為該進行的徙步,向著他美麗的家鄉喜樂而去。你可以不認同他的每一個觀點,但你不可以忽視他的勇氣。
──莊育銘
淡江教會主任牧師

喜樂推薦
白崇亮 奧美集團董事長
錢玉芬 台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碩士組主任
莊信德 台中磐頂教會牧師
莊育銘 淡江教會牧師

在辯證中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侯士庭的《喜樂流放者》
毛樂祈(維真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

開山祖師侯爺爺
在加拿大讀維真學院時,侯士庭給我的感覺很特別,他是學院的創辦人及首任校長,是學校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的確,也感覺得出來他頗受師生的敬重,但整個學校完全沒有那種言必稱侯士庭的氛圍,他在學校裡不是明星、也不是王牌。有一次機會去試聽侯爺爺的課,我坦承有點失望,甚至連課名是什麼都忘了。印象中,他說話速度極慢,語氣沒有什麼抑揚頓挫,也看不出有什麼激情,就是靜靜地坐在前面講課。這時在課堂上的感覺或許就像是剛入觀的武當派小道僮,看見年邁的開山祖師爺張三丰在施展太極拳法,祖師爺名振江湖、威振武林,但是看熱鬧如我,實在分不出這內容跟鄰居阿公阿嬤在公園裡頭揮手臂有什麼不同。

我後來索性把課退掉了。

從學校出來在真實的社會「武林」中打滾,才慢慢體會祖師爺的能耐,尤其他能夠在溫哥華這樣各種資源相對貧瘠的「後山」(以美加地區來說,類似於台東相對於台北的地位),開創出一間享譽世界的福音派學院,吸引如巴刻、畢德生、費依等等大師以及全球各地的學生加入。其中一個獨到之處,就是在這樣學術人彼此相輕的世界中,他把真實的友誼深刻地展現出來。巴刻就曾說:「在侯士庭博士的教導和生活中,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深化人們對於友誼的認識——在基督裡彼此的友誼,以及透過基督與父神的友誼。許多人聽到侯士庭博士的名字,馬上會想到神所賜予他的友誼的恩賜。」 我想,侯士庭或許就像是空氣,不太會有人誇讚空氣之美好,但他就是靜靜在那裡滋養、供應大家。

後來慢慢發現,他是非常開創性的人物,除了發揚靈修神學(開創福音派世界靈修神學的第一個課程),他對早期教父、三一神學、創造神學、環境倫理的重視,都早在這些成為熱門的話題之先。華人教會直到今日才較為重視職場神學、職場事奉(其實仍大有進步的空間),侯士庭是將近五十年前就是懷抱落實平信徒神學教育的理念,而投入他在維真的服事。

在辯證中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喜樂流放者》是侯士庭多年來的智慧結晶,他說這本書「是為了我個人跟隨基督八十年以來,所試圖活出的生命樣式作記錄」。書中蘊藏了許多深邃的智慧和屬靈洞見,在這樣基督教界醜聞頻仍、不少基督徒領袖晚節不保的當代世界中猶為珍貴。乍看之下,他的思想中充滿矛盾:他創立了一個卓越的機構,卻毫不留情批判機構偏向於實用主義的虛妄;他站在學術的最前緣,卻批判學術文化只是議論卻不起而行,把學術專業優先於培育學生靈命。但你會發現,這樣的批判和反覆辯證不是尖酸刻薄的酸葡萄心態,而是出自於一種深沈而謙卑的內省。

的確,對侯士庭來說,持續辯證是基督徒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思索與生活、了解與行動、詩詞與預言、現世和永恆──這些不平靜的張力,在在顯示出『成為基督徒』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在「後現代」這一詞還未普及,世人尚未厭棄那種一統江山的命題式宣告前,他就發現,基督徒的生命不可能是「獨白」的,一定是「對話」的。因為我們是為他人而存在,若沒有對話和深刻相依的關係,就沒有真實生命的可能性。他強烈反對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式的人論,因為「孤立而純粹的個體自我,僅存在於幻想之中」,並且刻意抗衡只有「思想」而沒有「行動」(或神學只是一種「理論」卻無法「體現」出來)的虛幻。

而更重要的辯證是「與神的辯證」。身為罪人的我們,需要經常否決那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把自己敞開在超越的上帝面前,免得被自己精密籌劃的自欺所蒙蔽。我們天生傾向孤立、封閉、自我保護,並善用一些補償性的行為來掩蓋內心的空虛:自卑無聞的女孩躍升成為舞台明星;孤獨的男孩埋首書堆成為偉大的學者;被老師當作笑柄的成為犀利的企業顧問;在學校被排擠的日後成為著名小說家……這些看似克服自我缺點,讓自己成為某種社會認可形象的「向上」努力,背後可能潛藏了一種逃避向神真正敞開的危機。只有當我們不斷付上代價面對自己,向苦難、向神奧祕的旨意敞開,持續操練自我犧牲與給予,才可能有真實的生命。

保羅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這或可當作侯士庭的座右銘。在現今的文化當中,我們遠比以往更容易以為可以掌握自己的身分。但我們自己所建構的「我」,其實相當不堪一擊:趨向自戀,並企望藉由追求專業成就來自我肯定。侯士庭勸我們要不斷把自己的身分交付給那位認識、呼召並尋回我們的上帝,並單純地因著這樣的身分而喜樂。他迫使我們面對人生核心的問題──我們到底是誰?出版社的編輯、學者?傳道人、大牧師、小組長?或是專業的會計師、律師、醫師等等?這些專業的身分是否成為某種虛假的面具,好讓我們可博得世界普遍的認同與讚賞,卻不必面對那個真實(脆弱卻又被珍愛)的獨特身分。我們真的如保羅把萬事(那些社會與文化所建構出來的身分)當作糞土,並以自己在基督裡的新身分為榮嗎?哪天將名片上職稱改為「在基督裡新造的人」,我們會感到羞愧、驕傲、還是覺得恰如其分?

在教會界待很久的基督徒如我,大多都可引用幾個神學名家、借用幾個漂亮的教會術語來引人側目──學了一些武功的皮毛,然後迫不及待地在眾人前耍耍大刀。但是,侯士庭卻直指基督徒的核心不只是神學知識、不只是渴求某些外顯的恩膏,乃是「隱藏在基督裡」的整全生命。或許,我們本就不該企求雄霸武林、威振江湖,我們被呼召就是成為那些隱身在市井裡做早操的老百姓,看似愚拙卻蘊藏深厚內力。

本書是侯爺爺一生融會各大門派、內外兼修的信仰功夫秘笈,想要在複雜忙亂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真實身分,想要貫通信仰的任督二脈的「流放者」們,實在不能錯過。

目次

推薦序一:在豐盛與流放間辯證的命定
推薦序二:喜樂的徙步,流放者的凱歌
前言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第一部:以基督教信仰作為生活方式和新的身分
1. 隱藏之生命的氣息
2. 在神面前向有異象的生命敞開
第二部:個人的呼召優先於機構的生命
3. 基督徒公眾生活的超現實主義
4. 邁向成為一個人的旅程
第三部:個人傳播信仰,在社群中成熟
5. 在愛中活出真理
6. 在斷裂的時代傳遞信仰
跋:在基督裡一起長大成熟
附錄:為何用辯證修辭法?
附註
索引

書摘/試閱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我們對事物的危險邊緣滿懷興趣。
羅勃特.白朗寧(Robert Browning)
《布勞葛蘭主教的致歉》(Bishop Blougram’s Apology)

摩西對他說:「惟願耶和華的人民都是先知!
願耶和華把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
民數記十一章29節

不久前,兒子問我能否將我致力活出基督信仰的基本信念寫下來,這本書就是對他的要求所作的回應。我將多年來與自己的內在辯證加以整理,寫成了六章,並以辯證的方式分成三部分:「向基督教信仰提出回應」(這份信仰是隱藏的,卻也是公開的)、「挑戰我們的文化」(大眾文化的本質趨近超現實,卻必須讓它在個人層面上獲得真實性),以及「堅持所信」(包含以群體的共同表現,以及個人為單位的傳遞)。另外,各篇文章當中又包含了內部的辯證,像是諸如此類的例子:信心是隱藏的,但絕不是隱蔽的;是關乎個人的,但絕不是利己的。

為何使用對話形式寫作?
我們所處的後現代社會對獨白(monologue)十分反感,因為一談到獨白,就會負面地聯想到意識形態。過去一百年來出現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法西斯主義等一連串的「主義」,已將所有探討人類處境的觀點和看法,完全剷平為一種絕對的社會準則;如今,這些準則變為基要主義、自由主義,甚至是世俗主義。個人概念的興起,加上潮流從菁英文化轉變成大眾文化(其實應稱作流行文化),鼓勵人人皆可發聲,大家都能提出主張和回應彼此。今日的家庭,已不再奉行那句古言:「小孩子有耳無口。」
即便是書籍的作家,也不再是惟一的溝通管道。身為讀者的你從一本書讀到的,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因為你的閱讀過程,會藉由自身經驗與人際關係作出篩檢和過濾。閱讀這件事向來都是如此;然而,今日讀者的個人主義更勝以往。我們都會對真相豎起防禦,只選擇自己想要聽、想要讀、想知道的部分,而將不想接收的都擋在外面。

因此,讓我們表達自己看法與價值觀的方式,便是透過對話—與他人的對話,以及與自己內心的對話。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若沒有在共同生活中彼此對話,我們無法成為一個人。婚姻生活正是如此,內人麗塔向來排斥只憑表面來觀看事物—尤其是我沒有證據的想法!對話其實就是參與在討論中,目的是要提倡及深化你我共同生活中的個人面向,即使彼此抱持不同的觀點。
辯證的形式讓我們看見真理的多重面向。我們好比約伯,必須時常拒絕接受世俗智慧的愚蠢迂腐,自以為知道神做事的方法。周遭文化早已起了劇烈改變,教師與牧師已經無法站在權威的立場作單向溝通了,而一般教會的講台卻還是充斥著那樣概而論之的陳年老套。因此,我認為有必要運用辯證法,讓我個人的經驗和別人的經驗互相交流,也驗證它們的確實性(若欲更加了解,請參考附錄關於辯證法的延伸閱讀)。

基督徒生命的逆向辯證
真實的基督信仰應當是愈來愈抗衡文化的。我們可能必須放掉事業、某些朋友,甚至是我們的自由,才能忠於神的靈放在我們裡面的那些信念。透過基督信仰的逆向辯證(inverse dialectic),我們不斷被提醒,在這世上我們是異鄉人,是客旅,所追求的是那將臨到的天地。正因為與這世界對立,我們才算與天國同調共鳴。我們擁有另一個更美的家,一個更榮耀的命定,也因此,我們是喜樂的流放者。
我們多半並不缺乏信仰的知識,而是欠缺一份靈性的決心,打從心底定意不計個人後果,將已知的真理實踐出來。真理乃生死攸關之事—我們願意為之生或為之死的事。真理若不活出來,還能如何表達?難道真理像個虛無的概念,四處漂浮?誠如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所見,攤在眾人眼前的基督信仰,有一大部分僅是「詩」(「真實」被轉為「想像」);但是,真正的基督教,卻是將「可能之事」轉為「真實」。這就是先知的角色—挑戰、呼召我們順從神的話。這就是基督徒生命是假設語句(subjunctive)的原因。我們若要進入直述語氣(indicative)或是先知式的真實生命,就必須讓自己的感覺和渴望得著真正的改變,更確切地說,要得著救贖。摩西的話常迴盪我耳際:「但願耶和華的人民都是先知!」(民十一29,新譯本)

因此,逆向辯證並非只是叫我們互相辯論,而是神與我們辯論,如同約伯到最後不得不承認的。此外,逆向辯證不單是要明白信仰,也要在各個日常人際關係的變化中,將信仰活出來。思索與生活、了解與行動、詩詞與預言、現世和永恆—這些不平靜的張力,在在顯示出「成為基督徒」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單單表明個人信念與原則是不夠的;倘若我們只是對信仰進行思考,對原則作出認知上的主張,都還是被關在諾斯底或笛卡兒的思想鐵牢裡。
誠如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所理解,真正對神的情感是恩典的情感,因為這是聖靈放在我們心中的。在愛德華茲所面對的宗教復興時期,許多情緒化的流露儘管不過是心理上的宣洩,卻也被歸為神的動工。同樣地,當我們談論所持守的信念和原則,都是神藉由祂的真道和聖靈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既不能自己創造,也不是我們天生願意領受的。事實上,基督教跟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明顯對比之處,就在於我們無法假設真理就在心裡,能隨時藉由言語揭露;而是惟當神的靈將真理放在我們心中,我們才能將之表達出來。

同樣地,不是我們自稱基督徒,神就會將這些信念與原則加給我們,而是隨著祂按每個人的名字呼召我們,才會逐漸培養出來。這過程的代價是經歷到孤獨,因為在神面前,我們完全是獨自一人。與神的關係起初並不會使我們與他人聯合,反倒會將我們各自區分開來。故此,只有當我們愈「在基督裡」,才愈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我們個人的獨特性被捲進上帝愛的真實當中;而惟當基督徒找到真實的自我,才得與眾信徒呈現相交之美。我們愈有把握自己在基督裡,就愈能果決地按真理去行事。我們的獨特性和聖潔生命的長成,是相伴相隨的。另一方面,倘若我們愈不理解自己在基督裡的獨特身分,就會變得愈裹足不前、妥協讓步、見識淺薄,也愈會接受大眾流行的共識,以跟隨群眾為滿足,追隨別人的做法,照著傳統道德的規範行事。

成為喜樂的流放者是神的恩賜
基督徒發現自己逐漸被世俗人文主義掃到邊緣去了,但是流放的主題向來是神百姓的真實景況,「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來十三14)。然而,即使獨特必會帶來孤單,孤單卻使我們騰出生命的空間給神。基督徒必對喜樂有著獨特的經驗,因為誠如詩人所說,在神面前有滿足的喜樂(詩十六11)。這份從個人救恩領受的喜樂,是群眾沒有辦法給予的財產與禮物。有時候,這份喜樂正如盲人牧師馬德勝(George Matheson)於聖詩〈偉大的愛〉(O Love That Will Not Let Me Go)所寫的,是「痛苦時臨到我心之樂」(joy that seekest me through pain);不是逆來順受,而是靈魂的順服和擴張;神的愛使我們的心靈平靜安穩,甚至是苦難都無法動搖。只有當我們把與基督一同受苦視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才有可能經歷這份喜樂。
真正的喜樂絕對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為喜樂是一種與人分享的真實社會經驗。如同耶穌在失錢、失羊和浪子的比喻中所描述的,失而復得的經驗使人歡欣雀躍。喜樂所散發出的健康氣息,能使他人靈裡雀躍。喜樂與快樂(happiness)之間的不同,在於喜樂是透過經歷神的愛而體會到的超然狀態,而快樂比較像是因著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內在反應。前者會帶來生命的改變,後者則變幻無常。
但是,如同愛與平安一樣,喜樂終極上也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臨在,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予以化約。偉大的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指出:
人生的起點奠基於一項事實:生命在時間中不斷行進—在某些特殊的想法、心願、關係、義務與期待的引導之下,為了渴想宏大、渺小、新穎、長遠的目標而不斷努力。當這些片刻起伏偶有中止,就會生發喜樂。只要人在這些片刻中主觀(而非客觀)地感到極深的滿足,就能體會如此的經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