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西方美學簡史(簡體書)
滿額折

西方美學簡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提綱挈領的西方美學史。作者以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后為三個大的時間節點,遴選出西方美學領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論進行述評。作者將西方美學史置于中西美學比較的視野,對美學的定義、美學的研究對象、美學學科發展的過程與方向等方面得出以下結論:
一、美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對美感的研究。我們應該把現在中外美學史中的論美的哲學還歸哲學史,使之成為“哲學的一個部門”,而把以研究美感為核心的美學研究納入文藝思想史里,使之成為文藝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為中國美學“正名”。西方美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應是經過三百余年的努力,逐漸形成“美學以文藝為領域,以研究美感為內容”的共識。可是沿著這個方向的美學研究還沒有深入開展,就被二十世紀的美學混亂導入歧途。反觀三千年中國文藝思想史。從“詩言志”最早的文學綱領始,作家就以“和”、“應和”、“滋味”、“趣味”、“情味”、“興趣”、“韻”、“神韻”等等名義來對文藝美感進行研究,并以其研究成果來推動文藝實踐、文藝欣賞,取得豐碩的業績。
三,美學是有用的。從抒情文學總結出來的“情味論”,同樣地給敘事文學、繪畫、雕塑、音樂以影響,使得各種文藝作品都以含有不同程度的情味為其民族特點。它也培養了中國和世上愛好中國文藝的讀者,使他們具有細膩精致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習慣。它猶如陽光雨露潤物無聲似地灌溉著周邊國家的藝苑詩壇,使它們生長出各種形式含有情味的奇葩異果。

作者簡介

王文生,195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外語系,1956年在北京大學師從前蘇聯畢達柯夫教授學習文學理論,1960年代初在上海師從著名古代文論大家郭紹虞先生,1970年代末與郭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四卷本);自1980年代初起,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歷任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耶魯大學魯斯學者、研究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客座研究員。曾主編《中國文學史》(兩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五卷本,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著有《臨海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論情境》(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美學史——情味論的歷史發展》(兩卷本,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詩言志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

名人/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提綱挈領的西方美學史。作者以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后為三個大的時間節點,遴選出西方美學領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論進行述評。作者將西方美學史置于中西美學比較的視野,對美學的定義、美學的研究對象、美學學科發展的過程與方向等方面得出以下結論:
一、美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對美感的研究。我們應該把現在中外美學史中的論美的哲學還歸哲學史,使之成為“哲學的一個部門”,而把以研究美感為核心的美學研究納入文藝思想史里,使之成為文藝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為中國美學“正名”。西方美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應是經過三百余年的努力,逐漸形成“美學以文藝為領域,以研究美感為內容”的共識。可是沿著這個方向的美學研究還沒有深入開展,就被二十世紀的美學混亂導入歧途。反觀三千年中國文藝思想史。從“詩言志”最早的文學綱領始,作家就以“和”、“應和”、“滋味”、“趣味”、“情味”、“興趣”、“韻”、“神韻”等等名義來對文藝美感進行研究,并以其研究成果來推動文藝實踐、文藝欣賞,取得豐碩的業績。
《西方美學簡史》由王文生編著。

前言
我在撰寫《中國文學思想體系》之初,并沒有寫一部《西方美學簡史》的計劃。后來改變計劃,乃是出自構建中國文學思想體系的無可避免的需要。200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國美學史·情味論的歷史發展》。專家們在評論文章里對它給予了大力肯定,但也委婉地指出是否需要把情味論的歷史發展稱作中國美學史。這樣的微言大義使我立即感到我的美學史與百余年來出版的幾十種中、外美學史有所不同。現已出版的幾十種中外美學史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它源自鮑申葵在1892年出版的世上第一部《美學史》。他在《美學史·序言》里開宗明義地寫道:
美學理論是哲學的一個部門。它的存在是為了知識而不是給實踐以指導。因此,這本書主要是給那些對哲學感興趣,希望了解世界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主要思想家,關于美在人類生活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有哪些構想的讀者而寫的。[BernardBosanquet,AHistoryofAesthetic,(GeorgeAllen&UnwinLi.t,London,1904),p.1.]
鮑申葵在這里對美學史的屬性、內容和目的作了明確的說明,并以此為準則寫成他的《美學史》而成為一種模式。這個模式為后來美學家拳拳服膺,歷百年而不衰,也就成了一種美學史的定式。與此不同,我卻從中國文藝理論積創作實踐中總結出情味論來涵蓋中國美學的思想。同行專家有疑于此,不難理解。然而這種情況卻引起我的深思。我的美學史與傳統美學史不同,顯然不止于內容和方法上,它牽涉到一個根本的問題。美學究竟是什么?美學究竟是文藝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哲學的一個部門?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的心里是十分明確的。我已把它詳細寫在那兩卷《中國美學史》里。然而,現代中、西方美學研究者為什么要把美學當作哲學的一個部門,這不能憑某個權威說了算,也不能因為眾人起哄當作真。為了了解這個答案為什么得以形成和流行,它是否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我們必須對整個包裹在西方美學里的歷史和論著作一個振葉尋根、沿汲討源的研究和探索。于是,我在四年前開始了這樣的行程。
我最初從閱讀中、西方作者寫的幾種著名的西方美學史里去尋找西方美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其結果是茫茫然不得要領。因為這些美學史都止于對具體的思想家的作品作介紹,或把他們的論著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思想傳統的背景下來分析,從未對他們的研究領域和對象作判斷,也沒有就他們的理論在推動美學發展上有什么貢獻作出描述和評價。它們不曾給我提供整個西方美學發展歷程的藍圖。于是,我進一步去讀在西方美學發展各個歷史階段起過重大作用的十幾個思想家的原著,終于發現西方美學發展的路線圖。在現存的西方美學史所涉及的兩千五百余年歷史里,所謂美學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在希臘羅馬至文藝復興的兩千余年里,西方思想家在現實世界和形上世界里去探求美的本質,并得出美是“理式”、“太一”、“上帝”、“整一”、“和諧”等不同的結論。這一時期對美的本質的思辨,被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鮑申葵概括地稱為“美學思想”,其實是論美的哲學,而不是美學。更何況當時并沒有出現“美學”這個名詞。西方的美學思想是在文藝復興后萌芽,更準確地說是在十八世紀鮑姆加登創立美學這個學科開始發展起來的。鮑姆加登因為寫了《對詩的哲學沉思》才寫出《美學》這本開山之作。這表明美學的誕生與文藝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邇后間,康德等美學家雖然用哲學思辨邏輯推理的方法思考美學的性質,卻逐漸擺脫哲學、倫理、道德、實用的羈絆,而加強美學與文藝的聯系。最終由克羅齊總結十八世紀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西方浪漫主義抒情文學的經驗,而在二十世紀初期作出美學是研究藝術美感的學科的正確結論。
總結被稱為西方美學發展的整個歷程和經驗,我得到下列幾個重要結論。
一、被囊括入西方美學史的兩千五百余年的美學研究,無論是前期的論美的哲學,或后期在美學名義下進行的研究,都是以邏輯推理、哲學思辨的方式進行的,都沒有觸及文藝美感這個美學核心問題。真正的美學研究并沒有開始。鮑申葵把上述研究概括地納入哲學范疇,是符合實際的。把它們籠統地作為美學史的內容,則是張冠李戴,名實不符。但由于他的美學史是世上同類作品最早出版的第一部,他把哲學研究作為美學史主要內容的寫作模式也就成了定式。百余年來,許多中、外美學史都是按照這個模式寫成的。嚴格地說,這些只有哲學或各家學說而惟獨沒有美學研究的美學史,實質上是一種假美學。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從中國文藝實踐和理論中總結出傳統的論述美感經驗的情味論,并以它的形成和發展為內容而編寫的《中國美學史》倒成了異類。這真是印證了《紅樓夢》里太虛幻境的一副楹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亦無。”就美學史研究的歷史看,鮑申葵的《美學史》是以哲學研究代替美學研究的始作俑者;就其影響來說,則是百余年哲學、美學不分的混亂之源。為了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我們應該把現在中、外美學史中論美的哲學還歸哲學史,使之成為“哲學的一個部門”,而把以研究文藝美感為核心的美學研究納入文藝思想史里,使之成為文藝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西方美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應是經過三百余年的努力,逐漸形成“美學以文藝為領域,以研究美感為內容”的共識。可是沿著這個方向的美學研究還沒有深入開展,就被二十世紀的美學混亂導入歧途。反觀三千年中國文藝思想史,從“詩言志”最早文學綱領開始,作家就以“和”、“應和”、“滋味”、“趣味”、“情味”、“興趣”、“韻”、“神韻”等名義研究文藝美感,并以其研究成果來推動文藝實踐、文藝欣賞,取得了豐碩的業績。兩相比較,無論就歷史之悠長、著述之豐富、論理之精辟、影響之深遠哪個方面來看,中國都是“美學的古國”、“美學的大國”、“美學的強國”,也是“世界美學的原鄉”。可是鮑申葵在對中國美學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對它妄加批評。他在一八九二年出版的《美學史·序言》里,對他的書未能包括東方美學思想作了主客觀兩方面的分析。主觀上,他承認自己力不勝任;客觀上,他則認為,東方(他具體地提到中國和日本)的美學理論未能達到思辨理論的高度,并據此認為它們之所以被忽視不是沒有理由的。他甚至以鄙夷不屑的態度寫道:“即使我有這種能力,我也不會在這個我認為是未能達到思辨高度的美學思想上下工夫。”鮑申葵對中國美學的否定,顯然出自他誤將哲學當美學的偏見和傲慢,也表現了他作為一個美學門外漢的無知、魯莽和愚頑。我們只能用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豈能論天長的態度來看待他的胡說八道。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向那些以鮑申葵的美學模式來進行美學研究的中國專家進一言。對待別的文化傳統要以“比較研究,發現自我”為主旨。切不可邯鄲學步,失其故步,更不能輕棄自家的黃鐘,任他人的瓦釜雷鳴。
三、涵蓋中國美學的“情味論”,最初是從抒情文學總結出來的。它卻同樣給敘事文學、繪畫、雕塑、音樂以影響,使得各種文藝作品都以含有不同程度的情味為其民族特點。它也培養了中國和世上愛好中國文藝的讀者,使他們具有細膩、精致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習慣。它猶如陽光雨露潤物無聲似的灌溉著周邊國家的藝苑詩壇,使它們生長出各種形式含有情味的奇葩異果。猗與盛哉,美學之為用也!可是鮑申葵說:“藝術是無用的,與它有血緣關系的美學也應該是無用的。”作為美學史的作者,卻看不到美學的作用,這自然無損于美學的偉大,只不過證明自己是“世上無用第一,古今不才無雙”的冥頑不靈的美學家罷了。
我用八年時間寫作一部《中國美學史》,又用十年時間寫了這部《西方美學簡史》。我把前書另立專篇,放到《中國文學思想體系》里,以展現中國美學的豐富多彩,燦爛輝煌;把后書放到“為中國文學思想正名”這一章里,用西方美學經驗論證美學是文藝思想的一個部分。在美學這個課題上,我可以說是竭盡綿薄之力了。但由于我才疏學淺,而又綆短汲深,仍難免在書中留下疏漏淺識,尚請學者、讀者不吝賜教。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希臘羅馬時期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大希庇阿斯》
第二節 柏拉圖
第三節 亞里士多德
第四節 普洛丁
第二章 中世紀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奧古斯丁
第二節 阿奎那
第三章 文藝復興后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鮑姆加登
第二節 康德
第三節 黑格爾
第四節 克羅齊
第四章 總論
第一節 西方美學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第二節 中西美學的不同特點和不同歷史經驗的比較

書摘/試閱

被稱為西方美學的研究開始于公元前五世紀。最早一篇專門論美的論文是載于柏拉圖文集中的《大希庇阿斯》[Plato,GreaterHippias,transbyH.N.Fowler,(HarvardUniversityPress,1926).]。這篇文章究竟是柏拉圖的早期作品?還是蘇格拉底的言論記錄?或者是柏拉圖門徒的擬作?西方學者對此各執一詞,我們暫且不論。
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尋求一個“美”的義界,也就是回答“什么是美”、“美本身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它以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幾種流行的美的定義。
第一個定義是由希庇阿斯提出的:“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蘇格拉底則以漂亮的牝馬、美的豎琴、美的糖罐都是美的東西來說明“漂亮的小姐”只是個別的美。另外,人們可以把美女與牝馬、豎琴、糖罐作比較說明美女更美,但是把美女與女神作比較,則“最美的年輕小姐不也顯得丑嗎?”[Ibid.p.365.]這說明美女的美只是個別的、相對的美,而不是一般的、絕對的美。因此,“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不能成為美的定義。
希庇阿斯提出第二個定義:“恰當是美。”蘇格拉底以木湯匙與金湯匙為例問希庇阿斯,用哪一種湯匙喝湯最恰當。希庇阿斯不得不承認“木湯匙最恰當”。蘇格拉底問他把木湯匙與金湯匙作比較,哪一種湯匙美?希庇阿斯不得不承認,金湯匙更美。蘇格拉底指出:“恰當這個品質是使食物在實際上成其為美的……但是也就不會使食物在外表上成其為美的。”恰當不能使食物在實際上和外表上都美。因此“恰當是別的東西而不是美”。[Ibid.p.387.]“恰當是美”這個定義不能成立。
于是希庇阿斯推出第三個定義:“有用是美。”蘇格拉底問道:“一件東西有用,是就它能發生效果來說,不能發生效果就是無用,是不是?”希庇阿斯回答道:“一點不錯。”蘇格拉底則以一個有能力的人做事為例來問希庇阿斯,他辦成一件事,是不是有效果。希庇阿斯的回答是肯定的。蘇格拉底繼續問,他辦成一件好事或是壞事,都算是有效果,但是不是都是美的。希庇阿斯承認只有辦成好事才是美的,于是又推翻了“有用是美”的定義。
由于“有用是美”的定義不能成立,于是生出第四個定義:“有益是美。”“有益的也就是產生好結果的”,那就必須承認美事產生好(善)結果的原因。可實際上,“原因和結果不能是一回事”。正如父親不是兒子,兒子不是父親,美不必一定是善;善也不必一定是美。如果承認“有益是美”,那就必須承認美即是善,善即是美。這等于混淆了美與善的差別。蘇格拉底說:“這個答案,看來是最圓滿的;其實,比起前面所有答案,其中包括‘美是一個漂亮小姐’還要荒誕。”[Ibid.p.397.]
接著由蘇格拉底自己提出,而經希庇阿斯認定為“一個很好的美的定義”:“美就是由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可是蘇格拉底又從部分與整體的角度對這第五個定義提出了質疑。他說,既然認為美是由視覺和聽覺兩種感覺共同產生的,那么美不能是由視覺或聽覺單獨產生的了。這就必須承認“美在部分,也在整體”。可事實并不如此。整體不等于部分,部分也不等于整體。“美在部分也在整體”不能成立,美就不能是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了。蘇格拉底還提出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把美限于視覺、聽覺產生的快感,“為什么否認其他感覺中也有美,例如飲食色欲之類的快感?這些感覺不也是很愉快的嗎”?美與快感并不能等同。“美就是由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更是不能成立的了。由于這個原因,希庇阿斯在“快感”之上加以“有益”二字,把這個定義修改成“美就是由視覺和聽覺產生的有益的快感”。蘇格拉底沒有對這個修正后的定義詳加討論,只是提醒他注意前面已經辨明了的美與善的關系。他說:“所謂有益的就是產生善的。可是我們剛才已經看到,原因和結果是兩回事。你現在的看法不是又回到原點了嗎?美與善既然不同,善不能就是美,美也不能就是善。”這個修正后的定義也是不能成立的了。
《大希庇阿斯》連續討論了五個流行的“美”的定義,卻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結論,“連美的本質是什么都茫然無知”。蘇格拉底認為他通過這場辯論,得到了一個好處:“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諺語:‘美是難的’。”[Ibid.p.423.]我仔細讀了這篇西方最早的美學論文之后,也得到了最大的好處,認識到它為西方美學定下了研究的對象,那就是對美的本質的探討。它為西方美學研究指出了方向,那就是要尋找一種超越個別與一般、內容與形式、有用與無用、原因與結果、部分與整體等范疇的獨立自在的美。它也為西方美學研究示范了一種方法,那就是純粹的推理思辨的方法,而不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盡管西方美學在不同時期產生了許多出色的美學家,和各種不同的美學思潮,但他們都沒有突破這篇文章所規定的研究領域、所追求的研究方向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地說,一切西方美學思想都濫觴于此。
第二節柏拉圖(二級標題)
蘇格拉底沒有找到美的實質,卻被他的學生柏拉圖按照他的方法而找到一個答案:理式(idea)是美的本質。這個答案是怎樣得來的?柏拉圖在《共和國》第十章里以床為例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說床有三種:床之所以為床的理式;木匠制造的不同形式的具體的床;畫家所描繪的床。這三種床的關系和性質是這樣的:床的理式不依賴人的意志而先驗地存在,它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真實性;木匠制造的床分享理式的本質,由于受材料、時間、用途的影響,它的形式是多變的,它的存在是有限的。它為不同的木匠所創造,它依賴人的意識和才藝而存在。由于這些原因,木匠制造的床不具備永恒性、普遍性,只有部分的真實性。它只是理式的“影子”和“摹本”。至于畫家描繪的床,它只是對具體的床的形式的模仿,而不是實體,更不具普遍、永恒、真實的性質。柏拉圖把它稱為“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TheDialoguesofPlato,transBenjaminJowett(EncyclopediaBritannic,Inc.,Chicago1952),pp.428-429.]。
柏拉圖認為,“理式”是最高的真,也是最高的美。理式的美,具有下列的特點:
這種美,首先是永恒的,不增不減,無盈無虧的。其次,它不是以一種觀點看來美,以另一種觀點看來丑;或者在某時某地或某種聯系中美,在別的時間、別的地方或另外的練習中丑。它也不是某些人看來美,另一些人看來丑。這種美,不像是具體的一張臉、一雙手或機體的某一部分;不只是表現于某種形式的演說或知識之中;也不只是存在于任何其他生物,例如一種動物身上;它也不只是存在于天空、大地或任何別的地方,它只是無增、無減、無變化地絕對、獨立、單純、永恒地存在,而把自己傾注于所有不斷生長和枯萎的美的事物之中。[Ibid.p.67.]
柏拉圖是怎樣認識到這種理式的絕對美的?他在同篇文章《會飲》(Symposium)中也有所說明:
從一個美的形體到兩個美的形體,再到整體的美的形體;從美的行為到美的觀念;從美的觀念而達到美的絕對觀念;終于認識到什么是美的本質。[Ibid.]
柏拉圖的美在理式以及認識理式的先驗哲學(transcendentalphilosophy)方法對西方美學研究有極大的影響。它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一、柏拉圖關于理式美的思想,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各個時期的西方美學研究中。希臘、羅馬時代美學思想的殿軍、被稱為新柏拉圖主義開創者的普洛丁(Plotinus,205-270)以“太一”(theOne)為“宇宙之源”、“最高的美”。“太一”就是由柏拉圖的“理式”脫胎而來。中世紀的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把美分為“無限美”(最高的、絕對的美)與“有限美”(感性事物的美、相對的美),顯然受到柏拉圖所謂感性事物的美只是理式美的影子的影響。圣·托馬斯·阿奎那(St.ThomasAquinas,1224-1274)是基督教會公認的中世紀最有影響的神學家。他繼承奧古斯丁有限美和無限美的思想,以上帝為美的源泉,從感性和世界的美可以窺見上帝的光輝。他以上帝代替理式,實際上是柏拉圖的理式與中世紀神學的結合。文藝復興以后,感性認識、現實世界受到了重視;比起中世紀盛行的天意安排“目的論”,人們更相信自己的努力;在思想方法上,從特殊事物總結一般規律的歸納邏輯代替了根據具體事實而推想出一個結論的演繹邏輯;理性認識代替了對權威的盲目崇拜。西方哲學界出現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在希臘羅馬時代和中世紀風靡一時的柏拉圖“理式”美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但并沒有消失它的影響力。被黑格爾稱作“在美學中第一個說出理性語言”的康德[KatharineEverettGilbertandHelmutKuhn,AHistoryofEsthetics(GreenwoodPress,Publishers,Westport,Connecticut,1972),p.321.]以理性與感情相統一的觀點,主張美是感性經驗和先驗范疇的綜合,審美沒有明確的目的性而又體現目的性。這里的“目的”(purpose)和“先驗范疇”(apriori)都是繼承柏拉圖的“理式”而來。對近代西方美學影響極大的黑格爾制定了“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定義。他的“理念”(Ideal)與柏拉圖的理式(Idea)雖有不同,卻也是同出一源。總的說來,柏拉圖的美學思想對西方美學史的影響雖不是“歷久彌新”,卻是長期存在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