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著名個體心理學大師的不朽鉅作
滿額折

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著名個體心理學大師的不朽鉅作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沒有人能剝奪你的世界,除了自己之外!
生命的意義在於攜手與人創造的境界!

◆ 你是求職皆不順遂、愛情不如己意,朋友寥寥無幾,所以封閉起自己的人?
◆ 還是你是工作成就卓著,愛情親密契合,朋友廣泛情深,勇氣十足的人?

你要知道當你在周遭架起防護網,避免自己受傷,生命就會像一堵牆,堵住前行的機會,以致讓你失敗連連。
但如果你把生命看成是一件具創造性的工作,不因困難阻礙,你就能身在眾人之中,並且樂在其中。

生活在當今有限的資源及生命限制中,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存續緊緊的綁在一起。
因此在萬事萬物中,我們要如何與他人合作和自我定位,共享利益,就是我們存在重要的功課。

但如果一個人只保護自己,那麼生命就只對他一個人有意義。
不與他人交流的生命,無法顯出生命的真實可貴。
因此我們經驗裡的成功或失敗並不能為生命做任何註解,而是必須依據我們給它的意義來延續。

所以雖然我們的婚姻、工作和社會關係皆有其困境,生命不是那麼完整,也仍有其限制,
但慶幸的是我們的心靈仍有駕馭的力量,因為愛與付出,讓問題能獲得解決,也影響著生命裡的交互關係,自然能為社會貢獻福祉,更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本書特色
當你學會愛這個世界,世界才會愛你!
生命的真實意義就是擁抱眾人,與他人分享交流。

站在人群裡,
才能發掘更多未開發的潛能,本書──

◎如果你仍在為了任何資源與人爭執不休——
本書從婚姻、工作和社會關係三大方向探討,
解決人類目前的生活資源困境,延續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不知如何輔導孩童、學生、病患——
從孩童至成人的生命狀況,輔以正確的觀念,
給與困境一個清晰解答,幫助跨越自我設限,
發現未知潛能。

◎如果你想探索人類心理世界——
豐富的案例讓你輕鬆了解什麼是個體心理學,
並以對人類有助益的方式進行自我改變。

封面文案
在有限的世界與生命中,挫敗及絶望常倏地出現,
想緊握雙手中的瑰寶,卻發現失落的更甚。
但如果抑鬱中的心靈能如盛水的杯,
仰天包容萬物,靈魂終將被釋放。
因此你的生命並非由經驗定義,而全在於你賦予它的意義。

作者簡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生於維也納,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與當代大師兼同僚──佛洛伊德和榮格齊名。阿德勒曾與佛洛伊德合作過十年,後因對佛氏的泛性論不能茍同而拆夥,繼而發展自己的人格理論。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阿德勒一生創作甚豐,著有兒童心理學、婚姻、教育和個體心理學理論等方面書籍超過300冊,發表文章不計其數。
曾在人本自然文化出版過《自卑情結》。

譯者簡介
盧娜

主修企管,曾為上班族,現為專職譯者。
譯作有:《牛奶盒上的那張照片》系列、《巴黎永不流逝的饗宴》、《企業外包模式》、《讓生活均衡一下》、《大口咬行銷-提高業績賺錢祕笈32》、《總裁伊莉莎白:大英帝國建立者,送給企業領導者的十個忠告》……等等。

名人/編輯推薦

生命意義,你可以決定

政治大學心理系、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
修慧蘭

本書作者阿德勒,雖然生活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當時的世界與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有著非常大的落差,但他卻已看到人類在生命中普遍的現象與問題。阿德勒在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人類的三個限制:第一,地球資源的有限性;第二,個人無法獨自生活,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第三,性別的限制。在此限制下,阿德勒認為我們勢必將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找尋生命意義」。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常聽到以下的聲音:
小學生說:「我花那麼多時間念書、學鋼琴、學語言,都是爸媽要我做的。」
中學生問:「我念數學,考上高中或大學之後呢?」
年輕飆車族說:「這樣很好玩、很爽啊!」
大學生問:「我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好工作,學的也用不上,那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
工作者問:「我辛苦加班,身體搞壞,家庭沒顧好,房子仍買不起,我到底在忙什麼?在追求什麼?我的生活頂多只剩下追求小確幸了嗎?」
長時間沉迷網路遊戲者說:「網路遊戲好玩、夠刺激啊!我可以認識全世界、全宇宙的人。」
未婚者說:「結婚?為什麼要結婚?既然現在大家都認同離婚這件事,結婚有何意義?結婚照最後不都是放在儲藏室了嗎?」
退休者說:「辛苦一輩子,趁著現在還走得動,可以走走,否則就來不及了。」
祖父母說:「我能怎麼辦?年輕人也很辛苦,沒辦法養活自己,我只好繼續幫忙帶孫子了。」
災難倖存者說:「為什麼是我?我該怎麼活下去?」
人的一生,花了近十五至二十年的時間念書,也花了近三十至四十年工作;同時間,我們生活在家庭與社會中,過程中有快樂,也有難過;有成功經驗,也有很多挫敗經驗,且某一階段的成功不一定代表下一階段一定會成功;更現實的是:我們終將死亡。
在目前全球化與科技的影響下,我們與他人或環境的互動愈來愈多,相對地,我們的生活受到非自己能控制因素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例如不可預測的天災或人禍、各種意外、各種制度/政治的變動、變化等。「我到底在追求什麼」、「我現在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些是很多人會問的問題。
生命的確非常具有挑戰性,常常丟許多問題給我們,就看我們如何回應了。
阿德勒的這本書,從個人、家庭、學校到人類社會,從如何面對工作、愛與婚姻,到如何預防犯罪,一部分一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找到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詮釋。當然,更重要的是,家庭及學校如何能夠及早幫助正在成長的兒童與青少年,讓他們能對於未來生命中的各種挑戰有所準備。
此觀點用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似乎亦是一帖良方,可以幫助目前我們社會中對於學校教育目的到底是要朝向「學以致用、成為職業訓練場所」或純粹是「知識學習的殿堂」的質疑找到答案;並可以協助許多父母在到底要成為「虎媽鷹爸」或是「孩子的朋友」的兩難間找到答案。
本書書名《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更進一步代表的是:「你的生命意義,你可以決定!」

【前言】
阿德勒的樂觀思想,改變你我對生命的態度
《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這本書對我有很重大的意義。它是我十五年前閱讀的第一本阿德勒著作。當時我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製作人,針對非學術學校的休學生製作非學科節目:觀眾群為因工作休學,或因其他因素休學後未開始工作的人;節目討論自我瞭解、家庭關係、友誼和異性關係。我的工作使我這一輩子都在個人關係的領域裡打滾。不過,我對阿德勒的認識僅限於模糊階段。

所以,阿德勒是什麼人呢?一八七〇年他在維也納出生,名字經常跟當代人士,曾經跟他共事的佛洛伊德和榮格並列出現。為了「抵抗死亡」,他在五歲時就立志要當醫生。在六個小孩裡排行老二。小時候他飽受軟骨病和聲門痙攣症之苦。阿德勒三歲的時候,弟弟罹患白喉,死在他身旁的嬰兒床。一年後,他自己也嚴重感染肺炎,差點喪命。難怪他會興起讓人能更健康的強烈慾望。

他於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成為首位專業眼科醫生,稍後成為普通科醫師。他的知識和見解獨闢精深,率領時代潮流。他不喜歡只治療病人的一個症狀,喜歡對病人整體個性進行瞭解,思考他們的社會感和他們如何回應社會。

他的第一本著作是《Health Book for the Tailoring Trade and Study 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sychical Compensation》。過沒多久,他便鑽研起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他以常識方式瞭解整體人格的能力彌足珍貴。

一九〇二年佛洛伊德邀請阿德勒加入他每週召開的討論會。由於對佛洛伊德的工作非常有興趣(佛洛伊德較阿德勒年長十四歲,當時已廣為人知),於是他加入心理分析學會,不過在加入之初,他便開門見山表明不贊同佛洛伊德的部分理論。阿德勒從不是佛洛伊德的學生;其實,他備受佛洛伊德敬重,是學會相當有貢獻和勇於發表思想的一員,同時協助編輯《心理分析期刊》。後來他繼佛洛伊德之後擔任「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主席。不過他倆之間思想距離逐漸拉大,一九一一年佛洛伊德堅持要全體會員贊同他的性理論,導致阿德勒與其他六位會員毅然脫離學會。阿德勒反對「接受神經症者或正常個體性衝動是精神生活基礎的理論。它們從不是導因,是精神、物質和個人努力的方式。」

阿德勒與同僚繼而另組「個體心理學學會」此一新學派。用「個體」這個字強調人格的獨一無二性和個體性。後來他離開,出版了《神經症的性格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一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於軍醫院擔任神經心理科醫師。在這裡他的貢獻逐漸廣為人知,他感覺必須把他的思想推廣,並有必要付諸實行,以激發個體勇氣,發展他們的社會興趣(社會精神),並協助人類和諧共處。

戰後他推展個體發展和社會參與感的熱誠遽增,最後於維也納設立了超過三十所的兒童心理輔導診所。他傳授大批專業人員和非本職人士技巧──一個從未用使過的想法。他跟許多同時代的猶太裔人士一樣,受到嚴重迫害和歧視,不得不逃離歐洲家鄉,一九三五年他遷往美國定居,在那裡他早已十分知名。長島醫學院特別為他開設醫學心理學院院長一職。

阿德勒繼續於美國和歐洲應邀發表演說並診治病人。六十七歲時他行程緊湊,一個月內在四個不同國家巡迴做總計五十六場的演說。他業已完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荷蘭的工作,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他獲邀為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做演說,卻不幸於清晨散步途中心臟病發逝世。

阿德勒對現代思想貢獻極為深遠。雖然他撰寫超過三百本著作和無數文章,但為發揚思想,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四處奔波發表演說。在他的一生裡,當他辛苦創立的學說和理論遭人剽竊使用時,他亦只輕描淡寫地說沒有關係,完全不以為意。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獲得認同和推廣,協助每個人充分發展潛能,貢獻整體社會,並讓每個個體明瞭自己雖然不同於人,但跟別人一樣平等。

在阿德勒逝世超過五十年後的今天,人類對平等的追求抵達前所未有的強烈和普及階段。在我們的學校裡,學生拒絕回應專制教育;老師抗議他們身為專業的價值未獲認同;父母為了替小孩謀取更適當的教育而成立壓力團體;在此同時,他們瞭解小孩不再一昧聽從,小孩希望有更多選擇和責任。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要求獲得社會認同的權利;黑人族群極力爭取平等。男性不再是家庭裡的「上帝或主宰」,跟伴侶合作反而成為他們份內工作。工人為管理層未經諮商即逕自做出裁決不滿而罷工。如果我們首先不能堅信自己的平等性,我們就無法獲得他人的平等對待。當我們對自己跟他人的夥伴關係感覺有自信時,就會相信我們跟他人一樣平等。

如今,接受過阿德勒心理理論訓練的心理醫師和治療師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以色列和全世界許多其他國家裡協助學校、父母團體、生理和精神殘障兒童和他們的家庭。協助預防不良少年以及罪犯的工作,以及輔導想要改善工作生活,家庭狀況或夫妻親密合作能力的社會大眾。

阿德勒說:「沒有一個經驗本身是成功或失敗的理由。我們不受經驗震撼所苦──亦即所謂的創傷(Trauma)──我們反而用它們來滿足目的。我們不為經驗所定,卻給予它們意義自決(Self-determined)……一旦我們發現並瞭解一個人賦予生命什麼意義後,就掌握了他整體人格的關鍵。」阿德勒是首位坦承這個想法並不創新的人。據說原是奴隸,後來變成哲學家的伊匹提塔斯(Epictetus ,AD.50~120)曾提出非常類似的論點說:「人不為事物所惑。當我們遭遇困難,變得焦慮或心煩時,讓我們不要怪罪別人,我們反而要責怪自己,也就是說,我們被我們自己對事物的想法所惑。」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在他的第一本著作《失樂園 Paradise Lost》裡寫道:「心靈本身能讓天堂形同地獄,地獄形同天堂。」
阿德勒,以他充滿創意的心和科學的背景,能夠瞭解人的所有問題都是社會問題。個體心理學讓我們沒有怪罪他人的空間,我們反而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為所造成的後果負責。我們自決並充滿創造力;我們受我們的目標所導引,儘管我們可能渾然不明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而且阿德勒把我們每個人看成一個和諧體(Unity)。一旦認清目標,我們就能夠瞭解自己行為的目的。

阿德勒認為生命問題的解答就是「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一種跟全體人類連結的感覺,如果我們要對社會充分貢獻一己之力,就必須付諸行動。「生命遭遇的最大困難,以及造成他人最大傷害的,就是那些對人類沒有興趣的個體。就是這類個體導致人類所有的失敗泉湧而起。」

有一個週末,我去參加一場由阿德勒學會主辦的研討會後,我毅然決定追隨阿德勒的腳步,成為一個心理醫生。我所有的工作完全以個體心理學為基礎,因為它對大多數個案都極為有效。人們能藉由了解童年早期對自己和他人建立出哪些錯誤觀念,對自己取得更深一層的認識,而且他們在極短期間內就能採取正面步驟,重新把在童年時期因少不更事而放棄,或不了解這將影響他們一生的能力,重新找回來。

我希望阿德勒在這本書所表達的樂觀思想,對你就跟對我一樣有用,同時希望你能跟他一樣,了解我們都能選擇改變。

英國阿德勒學會副主席──瑞塔‧尤鐸(Rita Udall)

目次

【推薦序】生命意義,你可以決定
【前言】阿德勒的樂觀思想,改變你我對生命的態度
【第一章】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三項工作
◎社會感
◎早期童年經驗
◎初始記憶與夢
◎學習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心與身
◎心與身的互動
◎感覺的角色
◎精神特質與生理類型
【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
◎優越的目標
【第四章】早期記憶
◎人格發展的關鍵
◎早期記憶與生活風格
◎早期記憶剖析
【第五章】夢
◎以往的夢解析
◎佛洛伊德學說
◎個體心理學的方式
◎常見的夢
◎一些個案研究
【第六章】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角色
◎父親的角色
◎注意與冷落
◎兄弟姊妹間的平等
◎家庭星座
【第七章】學校的影響
◎教育面貌的變遷
◎老師的角色
◎誘激小孩學習的興趣
◎課堂內的合作與競爭
◎評估小孩的發展
◎天分VS.後天培養
◎辨別個性類型
◎一些教育觀察
◎心理諮詢部門的工作
【第八章】青春期
◎何謂青春期?
◎成人期的挑戰
◎一些青春期問題
◎青春期性觀念
◎雄性主張
◎我們成形的年齡
【第九章】犯罪與其預防
◎了解犯罪心態
◎罪犯類型
◎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的早期影響
◎解決犯罪問題的方法
【第十章】工作問題
◎平衡生命的三項工作
◎早期訓練
◎辨識孩童的興趣
【第十一章】個體與社會
◎人類追求和諧
◎缺乏社會興趣與參與感
◎社會興趣與社會平等
【第十二章】愛與婚姻
◎愛、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平等的伴侶關係
◎婚前準備
◎婚姻的承諾與責任
◎求愛時期
◎成功婚姻
◎解決婚姻問題
◎婚姻與兩性平等

書摘/試閱

生命的三項工作
人活在「意義」的領域裡。對於事物,我們的經驗不是抽象的;我們始終以人的立場去經驗它們。即使對於它的根源,我們的經驗仍以人的認知做標準。「木頭」指「木頭跟人的關係」,「石頭」指「人類生命要素之一的石頭」。任何試圖去考慮狀況而排拒意義的人,都會非常不幸:他隔絕起自己,他的行為對他自己,或對別人,都會毫無用處;總而言之,他們的行為會毫無意義。不過,沒人能跳脫意義的範疇。唯有透過我們認為的意義,我們才經驗到現實;但那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某種詮釋過的東西。於是,自然而然,這個意義總是或多或少地不圓滿,或不完整,甚至永遠都不是正確的。因此,意義的領域就是錯誤的領域。

如果我們問某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他根本就答不出來。通常人不會拿這個問題自找麻煩,或嘗試去架構出任何答案。但這個問題就跟人類一樣古老,在我們的一生裡,年輕人還有年齡較長的人,有時會追問:「生命為的是什麼?生命是什麼?」然而,可以這麼公平地說,他們只有在為某些挫折所苦的時候,才會提問這些問題。只要他們凡事平順,沒有磨難,這個問題就絕不會被提及。反而是在行為上,每個人都不能避免地提出這些問題,並予以回答。如果我們不去聆聽,而專心觀察行為本身,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已架構出他個人的「生命意義」,而他所有的意見、態度、舉動、表達、格調、野心、習慣和個性特色,都根據這個意義。每個人的行為就好像他能依靠一個確實的生命詮釋一樣。他所有的行為,隱含著一個他對世界和他個人的結論;就像判決一樣:我就是這樣,宇宙就是那樣;一個他給自己,以及他所認為的生命意義。

人有多少,生命的意義就有多少,或許就如我們先前提過的,每個意義都有某些程度上的錯誤。沒人知道什麼才是生命絕對正確的意義,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任何有用的詮釋絕對是錯的。所有的意義在這兩個限制間都有差異。不過,在這些差異裡,我們能夠辨識出來,有的極為有效,有的成效較低;有些錯誤小,有些錯誤大。我們能找出較佳的詮釋有哪些共同點,還有較不令人滿意的詮釋缺少了什麼。從中我們能找出一個真理的共同標準,一個共同的意義,促使我們把人類關切至今的現實解讀出來。再來,我們必須牢記在心,這「真理」是為了人類的目的和目標的真理。除此之外,再沒其他真理。即使真有其他真理,也不會影響我們。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那是毫無意義的。

每個人都在三大限制下生活,他必須顧及這些限制。他所面對的每個問題或疑問都由它們而起,所以它們為他構成現實,由於他不斷面對它們,他總被迫要回答和處理這些問題,而我們可由他的答案裡,找出他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第一個限制是我們都生活在地球,這個小星球的表面上,沒有其他地方可去。我們必須盡力在地球有限的資源和限制下生活。我們必須發展身心兩面,以讓我們能夠繼續個人在地球上的生命,並協助確保人類生命的延續。這個問題挑戰每個人,沒人規避得了。不論我們做什麼,每個行為都是我們個人對人類生命的一個答案:它們顯示出我們認為必要、適合、可能和期待的東西。每一個答案都必須顧及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並聚居在這個地球上的事實。

現在,如果考量到人體的脆弱,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潛藏著的危險,為維護我們的生命,以及人類的福祉,重新評估我們的答案,讓其具有遠瞻性和清楚的意義,對我們就變得十分緊要。這就像做一道數學題目一樣;我們必須努力找出解答。不能隨便或瞎猜,我們必須持續努力,用盡方法,把答案找出來。雖然我們未必能找到一個能夠澈底解釋真理、絕對完美的答案,但必須竭盡所能,找出一個最適合的答案。此外,我們必須持續努力,找更好的解答,而所有答案都必須把我們局限在地球上,以及把我們所處地位的全部優勢、劣勢等事實,都考慮在內。

到這裡我們談到第二個限制,就是我們之中沒人是人類的唯一成員。我們週遭有別人,我們的存在跟他們脫離不了關係。由於個體的弱點和限制,如果一個人孤立,他絕對達成不了個人的目標。如果一個人獨自生活,試圖單獨解決問題,他一定會滅亡。他繼續不了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延續人類的生命。由於個人的弱點、短處和限制,他總是跟別人連結在一起。對他個人的利益,以及對人類的福祉而言,夥伴關係的貢獻最大。因此,對生命問題的每一個答案,都必須把這個限制考慮在內;必須考慮我們的生活與別人息息相關,我們孤獨必亡的事實。如果要生存,即便是我們的情緒都必須順應這個最偉大的課題、目的和目標;在這個我們與人類夥伴共棲的星球上,延續我們個人的生命,以及人類的生命。

我們還受到人由男女兩性構成這第三個限制的支配。個體和全體生命的存續也必須把這個事實考慮在內。愛情和婚姻難題源自這第三個限制,沒有一個男性或女性能夠倖免一生。每個人對這個難題的反應,構成他個人的答案。人類有許多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行為總顯露出他們相信的唯一答案。

因此,這三個限制引出三個問題:首先,在我們所居住的星球自然環境的限制下,如何找到一個職業,讓我們能夠生存下去;其次,在芸芸眾人裡,我們如何自我定位,以讓我們能相互合作,並分享合作的利益;第三,我們怎樣去調適兩性,而且依靠這兩性關係延續人類生命的事實。

個體心理學發現,人所有的問題可以歸納成三大類:職業性、社會性,以及性方面的問題。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應裡,都不免透露出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詮釋。打個比方,假設有一個人愛情生活不如意,或缺乏愛情滋潤,職業表現不彰,朋友寥寥無幾,而且與別人接觸時感覺痛苦不堪。那麼,由於他的自我設限,我們可以總結說,他把活著視為一件既艱難又危險的事情,機會稀少,失敗連連。他行為上的狹隘為他表達出意見:「生命只指保護自己,避免受傷,封閉起自己,不受傷害。」

另一方面,假設有一個人愛情關係既親密又契合,工作成就卓著,朋友很多,人際接觸廣泛又豐碩。那麼,我們可以做出結論說,這個人把生命看成一件創造性十足的差事,充滿機會,沒有克服不了的挫折。他面對所有生命問題的勇氣,就像是在解釋說:「生命只指對人有興趣,成為全體的一分子,並為人類福祉貢獻一己之力。」

社會感
在這裡我們會找出所有錯誤的「生命意義」和所有真實的「生命意義」的共同點。神經症者、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問題兒童、自殺、變態和賣淫的人,所有這些人的失敗,都是因為他們欠缺同伴感和社群興趣引起的。碰到工作、友誼和性方面的問題時,他們對透過合作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信心。這表示生命對他們的意義是私己的,沒人能由他們個人的成就裡獲益。他們成功的目標其實是一個純粹假想的優越目標,他們的成功只對他們自己有意義。

以殺人犯為例,他們坦承殺人是由於手裡拿著武器時的一股權力感作祟,但這明顯表示,他們的重要性只止於對他們自己。對於其他人的我們,我們想也想不透,怎麼有一件武器在手就可以產生優越價值來。一個私己的意義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唯有交流,意義才可能真實。只對一個人有意義的話,實際上是絲毫無意義的。我們的目標和行為也一樣:它們唯一真實的意義,就是對他人有意義。每個人都努力想讓自己變得重要,但如果不能認清自己的重要性,讓自己對他人生命做出的貢獻,則人始終有錯。

有一個小教派教主的故事。有一天,她召集所有信徒,跟他們說世界末日將在下個星期三來臨。她的信徒深信不疑,馬上變賣財產,不顧世事,一心企盼著這場大災難。到了星期三這天,一天如常過去。星期四他們找教主要求解釋:「看看妳是怎麼把我們搞得一團糟。我們拋棄一切,告訴所有遇到的人說,世界末日將在星期三來臨,當他們譏笑的時候,我們不但一點也沒灰心,還再三強調它的真實性。如今星期三來了又去,一切卻相安無事,世界依然存在。」

這位女先知辯護說:「但是我的星期三,不是你們的星期三。」在此方式下,她以一個私己的意義來自我抗辯。一個私己的意義永遠無法測試和獲得證實。

所有真實的「生命意義」都有一個特徵,就是它們皆是普通的意義,他人能夠分享與接納的意義。一個有效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往往也為他人樹立典範,因為我們會由其中看見常見的問題。即使天才也不過被定義為「至高無上的有用性」:當某個人的生命對多數人具有重大意義且獲得認同時,我們即稱他為天才。所以,天才賦予生命的意義往往即是:「生命表示貢獻全體人類。」在這裡我們不是在表白動機,我們暫且放下這類主張不談,反而把重心放在具體成就上。遭遇生命問題的人成功克服問題,彷彿他澈底和自然地認清生命的基本意義,就是為他人的利益著想,並與他人合作。他做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是為了人類同伴的利益,他以不影響他人的利益為前提,試圖克服個人遭遇的難題。

或許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而且可能懷疑我們說生命的意義實際上是貢獻,為他人的利益著想,並與他人合作的這個說法正確與否。他們可能問說:「但個人呢?」如果總是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的利益奉獻,那麼他個人不是會受傷害嗎?有些個人為了獲得適當發展,他們不是至少得先為自己著想嗎?有些個人不是應該先學習保護自己的利益,或者強化他們的個性嗎?

我相信這種觀點是個極大的錯誤,而且它所提出的問題是虛假的。如果一個人希望他的生命意義是提供貢獻,而且他致力往此目標前進的話,那麼他自然會朝著能夠讓他做出貢獻的最佳方向去發展。他會讓自己符合他的目標:他將發展出社會感,並且透過實際參與取得更多技巧。一旦目標設定完成後,訓練即接踵而來。之後他會開始自我充實來解決人生問題,以及發展他的能力。讓我們拿愛和婚姻為例。如果我們對伴侶有興趣,盡力舒緩和豐富伴侶的生命,我們自然會展現我們所能夠做到的最好一面。假如我們認為必須像吸塵機般發展個性,不願為他人的生命做任何貢獻,我們只會變得專制和不快樂。

生命的真實意義取決於貢獻和合作的推論,裡面含有另一個暗意。如果我們環顧今日由前人處繼承而來的週遭,我們看見什麼?現在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前人為人類生命貢獻的遺跡。我們看見耕種的土地;我們看見道路和建築物。透過傳統、哲學、科學和藝術,以及處理人類狀況的技術,我們看見他們人生經驗的果實。所有這些事物,都是為人類福祉貢獻的先人遺留給我們的。

那麼,其他人呢?那些從未跟人合作,有其他生命意義,只問:「我能由生命裡獲得什麼?」的人呢?他們死後未曾留下痕跡。他們不僅死了;他們的生命亦毫無價值。彷彿我們的地球跟他們說了:「我們不需要你。你不適合生命。你的目的和努力,你自認的價值,你的心靈沒有未來。走開吧!我們不要你。離開這個人世消失吧!」不把合作當作生命意義的人,他們獲得的最後判決總是:「你毫無用處。沒人要你。走吧!」當然在現今的文化裡,我們能夠找到許多的不完美。我們發現有不怎麼令人滿意的地方,我們必須改變;但是這個改變必須以人類福祉做進一步貢獻為宗旨。

一直以來都不乏有人明白這個事實,了解生命的意義是為維護全體人類的福祉,並且試圖發展社會興趣和愛,我們發現所有宗教信仰皆關切人類的解救。世界所有重大的演變皆以增進社會福祉為目標,而宗教即朝此方向進行最大努力。然而,宗教經常被誤解,除了既有的努力外,它們很難再做更多,除非這個人類共同的目標更進一步發揚光大。個體心理學以科學方式達成相同結論,並且建議以科學方法來達成這個目標。我相信這是往前的一步。也許科學增進人類對其他人類夥伴和全體人類福祉的利益,能夠比其他如政治或宗教等所主導的變革達成更多。我們以不同角度看待一個問題的同時,立意依然相同──增進他人的利益。

由於我們所賦予生命的意義,就跟以往一樣,變成生命的守護天使或欲望的惡魔,所以了解這些意義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修正以避免鑄成大錯,顯然對我們極為重要。所以心理學的角色明顯不同於生理學或生物學:讓我們對意義,以及它們對人類行為和人類命運的影響有一個了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