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國家出版基金專案)(簡體書)
滿額折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國家出版基金專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6 元
定  價:NT$ 576 元
優惠價:87501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立足于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制高點的唯物史觀所主張的研究人類史和自然史辯證關系的“歷史科學”的論域,按照唯物史觀的實踐視野、過程視野、結構視野、文明多樣性視野和階級分析視野等科學方法,提出作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的生態文明,是一種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貫穿于漁獵文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態始終的基本要求,已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在共產主義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統一,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最終使生態文明成為可能。在當代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連接生態文明的現實和理想的橋梁。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由張云飛編著。

作者簡介

張云飛,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入選者,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未來哲學與發展戰略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曾為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哲學系招聘研究教授(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生態倫理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的個人專著有《跨越“峽谷”——馬克思晚年思想與當代社會發展理論》(2001)、《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小康》(2005)、《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環境》(1995)、《中國農家》(1996)等,主編的著作有《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創新抉擇》(2014)等。在中國、韓國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由張云飛編著的《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系統考察了唯物史觀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提出、形成、發展、核心內容等,并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對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生態文明的建設意義和實施步驟進行論述,最后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政策建議。

目次

序言
上篇生態文明的問題視閾
第一章生態文明的概念建構
一、全球問題的文明悖論
二、生態科學的理論提升
三、生態戰略的實踐整合
四、生態思潮的話語融合
五、特色理論的開拓創新
第二章生態文明的研究方法
一、文明研究的實踐視野
二、文明研究的過程視野
三、文明研究的結構視野
四、文明研究的多樣視野
五、文明研究的階級視野
第三章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一、唯物史觀的生態命運
二、生態議題的整體歷程
三、生態理論的科學性質
四、生態理論的世界圖景
五、生態理論的性別維度
第四章生態文明的文化之根
一、生態文化的歷史流變
二、生態危機的文化反思
三、中華農業的生態之基
四、中華醫學的生態之法
五、中華倫理的生態之則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





目錄




中篇生態文明的理論規定
第一章生態文明的發生機制
一、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
二、人與自然的對象關系
三、自然系統的社會進化
四、對象活動的雙重效應
五、生態文明的建構原則
第二章生態文明的歷史演進
一、社會形態與文明形態
二、漁獵社會與生態文明
三、農業文明與生態文明
四、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
五、智能文明與生態文明
第三章生態文明的結構定位
一、社會結構與文明形式
二、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
三、生態文明與政治文明
四、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
五、生態文明與社會文明
第四章生態文明的系統構成
一、生態文明的基礎系統
二、生態文明的手段系統
三、生態文明的控制系統
四、生態文明的支柱系統
五、生態文明的目的系統

下篇生態文明的實踐指向
第一章生態文明的小康目標
一、生態變革的中國之路
二、全面小康的生態構想
三、生態小康的社會根基
四、生態小康的現實選擇
五、全面小康的永續愿景
第二章生態文明的發展支柱
一、科學發展的生態建構
二、發展主題的生態創新
三、生態建設的辯證要求
四、生態建設的戰略思維
五、環發問題的科學解答
第三章生態文明的價值訴求
一、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二、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
三、中心之爭的科學超越
四、人的發展的生態選擇
五、生態文明的價值目標
第四章生態文明的制度依托
一、唯物史觀的社會理想
二、資本邏輯的生態批判
三、和諧社會的生態選擇
四、和諧社會的生態特征
五、社會進步的生態未來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全球化是金融資本主導下的世界一體化的現象。大工業之前的歷史是地域的民族的歷史,工業文明卻憑借市場經濟、殖民貿易和殖民戰爭等力量開辟了“世界歷史”。這樣,“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2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在此基礎上,各種力量促成了全球化。
(1)世界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出現的經濟條件。
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出現,國際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統一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其標志就是跨國公司的出現和不斷壯大、大量的經濟集團的涌現。
(2)方興未艾的新科技革命是全球化出現的科技條件。
除了現代交通工具外,信息革命正在使地球成為一個網絡,再加上其他高科技的發展,就使地球的空間距離被大大地縮小了。
(3)戰爭的國際化是全球化出現的軍事條件。
由于核技術被大規模地、集成化地運用于軍事上,使現代戰爭真正達到了國際化的水平。現在地球上的地區和民族的沖突也具有了國際性的意義。
(4)國際政治組織的涌現是全球化出現的政治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性的政治組織迅猛增長。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在推進世界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獨特而巨大的作用。
(5)世界上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是全球化出現的文化條件。
隨著民族交往的普遍化和擴大化,大家開始意識到了自己只不過是地球村里的村民而已。現在的文化交往決不是西學東漸的單向過程,同時也存在著東學西漸的方向。其實,全球化并不意味著平等化或均一化,而是加劇了不平等的發展(依附)。事實上,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世界性的經濟組織,只是金融資本控制世界經濟的一種工具,例如,美國在IMF中擁有19?66%的表決權,在WB中擁有20%左右的表決權。顯然,全球化在實質上是資本擴張尤其是金融資本擴張的結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上人們的行為具有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后果,人們的不當行為使局部的、區域性的問題放大成為全球性問題。
(二)全球性問題的主要表現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類活動的破壞性效應也在全球性的水平上得以擴展,這樣,就形成了全球性問題。全球性問題是一種總體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人口失控。
由于缺乏適當的人口控制機制,導致了全球人口的指數式增長。公元初期,世界人口大約2億~3億人;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全球人口還不到5億;19世紀初達到10億,20世紀30年代達到20億,60年代達到30億,80年代達到50億,90年代末達到60億。預計到21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至100億。隨著人口激增,資源缺乏、能源緊張、生態惡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將愈加嚴重。
(2)資源枯竭。
隨著人類活動的發展,加快了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力度,造成了日益嚴重的資源枯竭問題。自工業革命開始,全球已進入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時代。與地球史上前五次因自然災害而導致的大滅絕所不同的是,人類在這場過早到來的第六次危機里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就是,由于人的活動,把其他物種的自然滅絕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據預測,如果按現在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的速度,到2050年,地球上1/4~1/2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3)能源短缺。
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以粗放的方式開發和利用礦物燃料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致使能源儲備大量下降。21世紀的世界人口比19世紀末期增加了2倍多,但能源消費卻增加了16倍多。目前世界上常規能源的儲量有的只能維持半個世紀左右的需要(如石油),最多的也只能維持一兩百年人類生存的需求(如煤)。現在,由于能源危機引發的國際爭端,已經成為威脅世界持久和平的重大問題。
(4)環境污染。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業污染使環境污染成為一種重要的全球性問題。例如,人類自工業化以來向大氣中排入的CO2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在過去兩百年中,CO2濃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氣溫上升0?5℃。科學家預測,今后大氣中CO2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1?5~4?5℃,而兩極地區的氣溫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社會具有十分嚴重的影響。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響的土地約5×106km2,人口約10億,耕地約占世界耕地總量的1/3。
(5)生態惡化。
由于人類活動強度不斷加大,導致世界生態狀況持續惡化。例如,由于過度放牧、過度墾殖、過度樵采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資源等原因,使沙漠化的面積不斷擴大。現在,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響的土地面積有3800多萬平方公里,全世界每年約有600萬公頃土地發生沙漠化。
(6)災害頻發。
現在,自然災害已經嚴重威脅到全球安全。例如,2000年至2006年的自然災害數量比20世紀70年代多4倍,平均每年經濟損失達830億美元,比70年代高7倍。未來自然災害嚴重的年份,經濟損失可高達1萬億美元。自然災害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打擊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這些國家的人民的自然災害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20倍,家庭經濟生活因自然災害而下降的可能性高80倍。更為要命的是,這些問題是纏繞在一起的。
可見,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性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已經成為阻礙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三)全球性問題的識別標尺
全球性問題是資本主義工業化以來諸多矛盾的集中體現,事實上是一個問題集合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0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