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中國邏輯學十講(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面向廣大讀者,用現代科學方法,講解中國邏輯學知識,分析中國傳統思維表達方式,對今人的正確思維和有效交際,有積極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文字通俗生動,可讀性強。 孫中原(1938—),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研究生學歷。1961—1964年師從中國科學院汪奠基、沈有鼎,專攻中國古代文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原副會長,台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諸子百家、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著作有《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家分典》、《墨學通論》、《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後學》、《墨子鑒賞辭典》、《墨子今注今譯》、《墨學與現代文化》和《墨翟與〈墨子〉》等30餘部。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作者簡介

孫中原(1938— ),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研究生學歷。1961—1964年師從中國科學院汪奠基、沈有鼎,專攻中國古代文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原副會長,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諸子百家、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著作有《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家分典》、《墨學通 論》、《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學》、《墨子鑒賞辭典》、《墨子今注今譯》、《墨學與現代文化》和《墨翟與〈墨子〉》等30余部。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

目次

第一講 論概念:概念明確的藝術
一、恩格斯論用概念
二、孔子論用概念
三、語詞概念
四、墨家論用概念
五、概念的性質和作用
六、范疇、普遍和單獨概念
七、實體、屬性和關系概念
八、集合和元素概念
九、范疇體系
第二講 論命題:判斷恰當的藝術
一、命題、語句和判斷
二、實然命題
三、或然命題
四、必然命題

第一講 論概念:概念明確的藝術 
一、恩格斯論用概念 
二、孔子論用概念 
三、語詞概念 
四、墨家論用概念 
五、概念的性質和作用 
六、范疇、普遍和單獨概念 
七、實體、屬性和關系概念 
八、集合和元素概念 
九、范疇體系 
第二講 論命題:判斷恰當的藝術 
一、命題、語句和判斷 
二、實然命題 
三、或然命題 
四、必然命題 
五、荀子模態 
六、祈使句模態 
七、全稱特稱 
八、假言命題 
九、評價范疇 
十、言意之辯 
第三講 論推理:論證說服的藝術 
一、論證說服 
二、演繹推論 
三、歸納推論 
四、類比推論 
五、止:綜合類推 
六、譬:譬喻類推 
七、侔:比詞類推 
八、援:援例類推 
九、推:歸謬類推 
第四講 論規律:正確思維的法則 
一、彼止于彼:同一律 
二、不俱當:矛盾律 
三、或是或非:排中律 
四、三物必具:充足理由律 
第五講 論方法:正確思維的規范 
一、對立統一 
二、兩而勿偏 
第六講 論存在:邏輯有無的爭議 
一、講 題意義 
二、事實論證 
三、論著舉例 
四、梁啟超論存在 
五、胡適論存在 
六、沈有鼎論存在 
七、日末木剛博論存在 
八、日加地伸行論存在 
九、日宇野精一論存在 
十、日大濱浩論存在 
第七講 論層次:研究方法的爭議 
一、元研究 
二、課題提出 
三、世界性 
四、他山之石 
五、《大典》啟示 
第八講 論名辯:名家辯者的邏輯與智辯 
一、名家辯者 
二、邏輯哲學 
三、辯言智辯 
四、前導刺激 
五、奇辭怪說 
六、歸謬反駁 
第九講 論正名:儒家智者的邏輯 
一、智者正名 
二、名學淵源 
三、名學前驅 
四、名學范式 
五、嚴復正名 
六、《正名》元典 
第十講 論辯經:中國邏輯樹典型 
一、辯經通論 
二、《小取》入門 
三、《經上》、《經說上》 
四、《經下》、《經說下》 
五、《大取》說粹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第五講 論方法:正確思維的規范

題頭詩:墨家邏輯重方法,規范思維歸正理。
對立統一思維律,兩而勿偏合道理。
敢有不敢處利害,能有不能合情理。
久是不久辯證看,堅白相盈有深意!第五講“論方法:正確思維的規范”。“論方法”,也叫“方法論”。《墨經》概括世界和認識的規律“同異交得”,意即對立統一,認為“敢不敢”、“能不能”、“利和害”、“久和不久”等,都是一體兩面,“同異交得”,對立統一。這是世界觀的根本觀點,用這些觀點,觀察處理問題,就轉變為方法,是正確思維的規范。《墨經》主張看問題要“同異交得”,對立統一,兩面“盡見”,全面觀察。這是《墨經》方法論的要點。
一、對立統一
對立統一思維律。《經上》:“同異交得仿有無。”《經說上》:“同異交得。于富家良知,有無也。比度,多少也。蛇蚓旋圓,去就也。鳥折用桐,堅柔也。劍猶甲,死生也。處室子母,長少也。兩色交勝,白黑也。中央,旁也。論行、行行、學實,是非也。雞宿,成未也。兄弟,俱適也。身處志往,存亡也。霍,為姓故也。價宜,貴賤也。超城,運止也。”
即同一性和差異性是互相滲透的,可以同時把握,如“有”和“無”集于同一人之身。一個人有富家、無良知,或無富家、有良知,是“有”和“無”集于同一人之身。一數與不同的數相比,既多且少。蛇、蚯蚓旋轉,既去(離開)且就(接近)。鳥筑窩折用的梧桐樹枝,既堅且柔。
用劍殺死敵人,同時就保存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劍這種殺傷性武器,也有如鎧甲一樣的防御作用。一個未出嫁女兒的母親,既長(對于她的女兒來說)且少(對于她的母親來說)。一物顏色比甲物淡,又比乙物濃,既白且黑。
一圓的中心可以是另一圓的周邊,既是“中央”又是“旁”。言論與行動、行動與行動、學問與實踐,既有是又有非。母雞孵雛的某一時刻,幼雛既成又未成。兄弟三人中的老二,說他是兄或弟都合適。
一個人的身體處在這里,而心志卻跑往別處去了,是既存且亡。霍本指鶴,又因為霍兼做了人的姓氏的緣故,使“霍”這個字有了歧義。買賣雙方商議的適宜價格,對賣方來說是夠貴的,他才肯賣,對買方說是夠賤的,他才肯買,這是貴賤集于同一價格之身。以超越城墻為目標的競技活動,既有運動,又有停止,這是運動和靜止兩種性質集于同一人之身。
《墨經》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同異交得”,并把這個命題,作為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加以論證。“同”:同一性、同一對象。“異”:差異性、對立性。“交”:交互、錯綜。“得”:存在、把握。
同異交得,即“同”和“異”同時存在,同時認知。同一性和差異性相互滲透,同時把握。同一事物有相異(對立)的性質。這是“對立統一”的別名,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從同一性和差異性的相互滲透,差異、對立的性質,共存于同一對象來說,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另一種表述,是對事物辯證本性的自覺理論認識,具有本體論(存在論、世界觀、宇宙觀)的意義。從同一性和差異性、對立性的同時把握來說,具有辯證邏輯思維規律論的意義。
《經上》:“同異交得仿有無。”“仿”原作“放”,“放”借為“仿”:仿效、依照、例如。“同異交得”是命題、論題、論點。“仿有無”意為“例如有無”。《經說上》進一步解釋論證包含“有無”在內的十五個典型事例,以證明“同異交得”的命題。
有無、多少、去就、堅柔、死生、長少、白黑、中央旁、是非、成未、兄弟、存亡、貴賤、運止等差異、對立的性質相互滲透,并存于同一對象,這是客觀事物和思維表達的普遍規律。
依《墨經》的體例,通常用少量典型事例,證明一般論題,此條卻破例用十五個質樸新穎、有典型意義的實例,論證“同異交得”的一般命題。這種論證方法,是典型分析式的科學歸納法,是從“有無”等典型案例,抽出“同異交得”的一般規律。“同異交得”是貫穿全部《墨經》的基本指導思想,它不是無數實例的總和,而是對立統一辯證思維規律的理論表述。
“同異交得”辯證思維規律的論證,是以同和異兩個概念對立統一的辯證本性為核心的理論思維,是墨家哲學和科學思維的靈魂。當今中華民族復興中的科學繁榮,正需要依賴古代辯證理論思維的傳承發揚。
二、兩而勿偏
兩而勿偏全面性。思考分析看兩面,只看一面是偏觀。《經說上》:“權者兩而勿偏。”“權”,本意指秤錘,亦指秤、稱量。《廣雅·釋器》:“錘謂之權。”《漢書·律歷志上》:“權者”,“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后知輕重。”《墨經》引申為權衡、思考,意為權衡思考應兼顧兩面,不要只顧一面。
《墨經》用偏、體、特、或等詞,表示部分的范疇。用兼、二、盡、俱等詞,表示整體的范疇。認為觀察、思考應經由片面、部分,達到全面、整體。《經上》:“見:體、盡。”《經說上》:“特者體也,二者盡也。”這是區分部分和整體兩種觀察境界。《小取》:“夫言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即言辭有多方面道理,不同類別和理由,不能片面觀察。
與《墨經》“同異交得”辯證思維規律論相聯系,墨家闡述了辯證邏輯的全面性原則:世上一切事物和概念,都是由對立、差異兩面,構成的統一體,為了追求真理,防止謬誤,就應堅持思考分析的全面性,反對片面性。
“兩而勿偏”的辯證思維方法,是“同異交得”辯證思維規律的必然要求,是辯證邏輯的重要特征。“兩而勿偏”,是提倡全面性的觀察和思考原則,反對片面性的弊端。任一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不是只有一面,這是事物普遍存在和認識過程的基本性質,是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列寧把認識的全面性,作為辯證邏輯的首要原則:“辯證邏輯則要求我們更進一步。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錯誤和防止僵化。”《列寧選集》,1版,第4卷,4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利害相權
利害相權辯證看。《大取》說:“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即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輕。害之中取小,換一個角度看,不是取害,是取利。所謂“取”,就是人的選取、采納。遭遇盜賊,被迫斷掉一個指頭而保全生命,是有利的。遭遇盜賊本身,是有害的。
《大取》所謂:“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這是指“遇盜人”這件有本質上的“害”事,假如處理得當,可以使“害”轉化為“利”,如被迫“斷指以免身”,即被迫斷掉一個指頭,而保全生命,卻包含著有“利”的一面,不妨作為一種可取的權宜之計。這是“同異交得”一例。“同異交得”的規律,是全面觀察思考方法的本體論、存在論基礎。
《貴義》說:“商人之四方,市賈倍蓰,雖有關梁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即商人到達四面八方,能夠賣出一倍或數倍價錢,雖有渡過關口和橋梁的困難,有遭遇盜賊的危險,也一定要去做。墨家是當時“農與工肆之人”(農與工商業者)的代表,所以從大量的防盜處盜經驗中,概括出這種全面權衡思考的方法。
2敢有不敢
敢有不敢全面觀。《經上》說:“勇,志之所以敢也。”《經說上》:“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即勇是人有意志敢于做某件事情。因為某人敢于做某件事情,就可以說他是“勇”;并不因為他不敢于做另一件事情,而妨害說他是“勇”。
“勇”就是“敢”,現在“勇敢”變成雙聲詞。但任何“敢”,都包含著“不敢”。如敢公正廉潔,不敢徇私舞弊。敢損己利人,不敢損人利己。敢上山搏虎,不敢下海拯溺。一人兼有“敢”和“不敢”兩種相反的性質,構成為“勇”的概念。這是“同異交得”的一例。《墨經》對“勇”的定義兼顧“敢”和“不敢”兩面,是全面權衡思考方法的典范。
3能有不能
能有不能兩點論。《經下》:“不能而不害,說在容。”《經說下》:“舉重不舉針,非力之任也。為握者之奇偶,非智之任也。若耳目。”即人有所不能,不妨害其有所能。如舉重者不善舉針繡花,因為舉針繡花不是大力士的專任。數學家善于握籌細算,卻不善講演辯論,因講演辯論,不是數學智慧的專任。這猶如耳的作用在聽,不在視,不能視,不妨礙聽;目的作用在視,不在聽,不能聽,不妨礙視。
“容”即容貌,指耳目器官。“奇偶”指講演辯論。“奇”是獨白,指講演。“偶”是對談,指辯論。“任”即職任,是“能”和“不能”的“同異交得”,對立統一,這是人才學的洞見。任何一個杰出人才,必有所能,有所不能,不能要求全能,世界上沒有全能的人才,這是應用全面思考方法的范例。
4久有不久
久有不久兩面觀。《經下》:說:“是是之是與是不是之是同,說在不殊。”《經說下》:“是不是,則是且是焉。今是久于是,而不于是,故是不久。是不久,則是而亦久焉。今是不久于是,而久于是,故是久與是不久同說也。”
即現在是“是”,將來還是“是”;現在是“是”,將來變成“不是”。在這兩種情況下,就現在都是“是”這一點,是相同的,論證的理由在于,在這兩種情況下,現在都是“是”這一點,沒有差別。
現在是“是”,將來變成“不是”,但就現在來說,這個“是”仍然是“是”。現在這個“是”,維持其為“是”,已經很久了,于是不再是“是”,而變成“不是”,所以現在這個“是”,又有其“不久”的一面。
現在這個“是”,雖然有其“不久”的一面,但就現在來說,這個“是”,仍有其相對長久的一面。現在這個“是”,不能長久地維持其為“是”,但是又在一定限度內,長久地維持了這個“是”。所以說:現在這個“是”是長久的。又說:現在這個“是”不是長久的。這兩種相反的說法,同樣成立。
“久”與“不久”為相異的兩種性質,這兩種性質又統一于同一個“是”,這就是“同異交得”。“是”即此、這個,在《墨經》中是常用的邏輯變項符號,指代任一事物或概念。“是”猶如說“A”,“不是”猶如說“非A”。“久”指時間的延續,意味著事物或概念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久”指這種穩定性的界限,即質變,指一事物性質改變,變為別的事物,即《經說下》另一條所說的“知是之非此也”。
任何事物或概念,不論其存在時間的長短,都是“久”跟“不久”的對立統一。如一棵樹生長50年,50年后被加工為棟梁,在這50年之內,就是“久”。就其變為棟梁而言,又是“不久”。一粒種子存放1年,這是“久”。1年后種在地,長成莊稼,這是“不久”。《經說下》把這種現象做高度抽象概括,表達概念確定性和靈活性、變動性的“同異交得”(對立統一)。
這是墨家用古漢語代詞作變項符號,對思維方法形式化、公式化的嘗試,表現墨家高度的方法論智慧。墨家“是久與是不久同說”的命題,是應用全面思考方法的絕妙好例。久是不久,見表29。
表29久是不久
現在未來現在共性分析是是是久久久AAA樹樹樹同,穩定性,確定性,量變是不是是久不久久A非AA樹非樹樹同異交得,對立統一,變動性,靈活性,質變:知是之非此也《莊子·寓言》說:“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唐成玄英疏:“是以去年之是,于今非矣。故知今年之是,還是去歲之非。今歲之非,即是來年之是。”莊子認為是非既然隨時而變,所以是非“未可定”(《莊子·至樂》),是非“無辨”(《莊子·齊物論》)。
《墨經》認為事物隨時間而變化,而在一定歷史階段,又有其確定性,堅持事物、概念確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這在《墨經》叫做“同異交得”。“久是不久”是“同異交得”的另一個實例。《墨經》的議論,是對莊子相對主義詭辯論的反駁。
《莊子·齊物論》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是以事物的運動變化為借口,引出否定事物質的相對穩定性的詭辯結論。《墨經》的論述,從思維方法論上駁倒莊子的詭辯。
5堅白相盈
堅白相盈有深意。中國古代哲學家喜歡通過分析具體例子,升華抽象哲理。“堅白相盈”,是分析一塊堅白石中堅硬和白色的對立統一,講辯證法的普遍原理。“堅白盈離”是先秦諸子百家熱烈爭辯的課題。
其中“堅白相盈”,簡稱“盈堅白”,是墨家觀點。《墨經》有許多論證“盈堅白”的條目,認為堅白存在于石,互不排斥(相非相外),互相涵容,是“同異交得”(對立統一)的關系。
“堅白相離”,簡稱“離堅白”,是名家公孫龍等人的觀點。《公孫龍子·堅白論》有“離堅白”的詭辯論證,體現先秦名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石頭的堅和白兩種性質互相分離,互不涵容,進而從觸覺、視覺的不同官能和精神的抽象作用,引出“堅白離石自藏”的結論。離同為異,夸大差異性,忽視同一性,是關于差異絕對性的論辯,跟《墨經》“盈堅白”的論證相對立。
堅白之辯的意義,是一種樸素辯證的哲學觀和方法論,跟脫離實際、孤立片面、神秘離奇哲學觀和方法論的較量,是一般人所持的常識觀點,跟公孫龍反常識觀點的較量。較量的哲學成果,經過公孫龍哲學思辯的過濾,被《公孫龍子·堅白論》設置為主方勝過客方的格局。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一十七評公孫龍的堅白之辯說,盡管公孫龍“持論雄贍,實足以聳動天下”,但“理究不足以相勝”,即辭勝理敗。《莊子·天下》評論公孫龍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即迷惑人心,曲解人意,使人口服心不服。
司馬談父子對名家的評價是“使人儉而善失真”,即叫人檢視名詞,卻失掉真意,“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即名詞摳得很細,但論證煩瑣,纏繞不通大體,偷換概念,轉移論題,叫人心迷意亂,不能返回原意,把名詞放到第一位,失去人情事理。這道出公孫龍詭辯的方法論根源。
《孔叢子·公孫龍》引孔穿對公孫龍之辯的評價,是“言非而博,巧而不理”,“甚難實非”,即把假話說得頭頭是道,言辭巧妙,不合道理,論證難以成立,不符合事實。燕客史由說公孫龍之辯,是“辭則有焉,理則否矣”,即言辭很好,但不合理。平原君對公孫龍之辯的評價,是“辭勝于理”,即言辭勝過道理,從言辭上能勝過別人,從道理上輸給別人,使人口服心不服。公孫龍的堅白之辯,正是這樣。
公孫龍的堅白之辯,從反面刺激《墨經》哲學觀和方法論的成熟。《莊子·天下》說墨家門徒“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
即在墨子死后,墨家門徒間,就“堅白同異之辯”熱烈爭辯,這一爭辯在學派外的動力,是公孫龍“離堅白”的詭辯。至今《墨經》所見關于堅白之辯的觀點,跟《公孫龍子·堅白論》的觀點對立,是先秦堅白之辯的總結。
沒有公孫龍“離堅白”詭辯的反面刺激,就不可能有《墨經》“盈堅白”哲學觀和方法論的總結。荀子、韓非等從儒法學派的政治倫理觀點出發,對公孫龍的堅白之辯提出嚴厲批判。
《荀子·儒效》:“堅白、同異之分隔也,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明目之所不能見也,辯士之所不能言也。雖有圣人之知,未能僂指也。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工匠不知,無害為巧,君子不知,無害為治。王公好之則亂法,百姓好之則亂事。而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明其辟稱,老身長子,不知惡也,夫是之謂上愚,曾不如相雞狗之可以為名也。”
《荀子·修身》:“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韓非子·問辯》:“堅白無厚之詞章,而憲令之法息。”這些都表現儒法家荀韓的泛政治倫理觀點,及其對公孫龍學說方法論意義的忽視。參見拙文《墨家辯證思維方法論》,載《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3);《論墨經的辯證思維方式及其應用》,見《辯證邏輯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墨經的辯證邏輯思想》,見《墨子研究論叢》,第三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墨子大全》,第7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詩以詠之:同異交得思維律,對立統一是原理。
兩而勿偏全面性,辯證邏輯稱原理。
敢有不敢全面觀,利害相權害轉利。
能有不能兩點論,久與不久都成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