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兒童觸動期:0~3歲(簡體書)
滿額折

兒童觸動期:0~3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96歲高齡的貝里醫生是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領域的頂尖專家,哈佛大學兒科學榮譽教授,布朗大學兒科學與發展人類學教授,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他在五十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兒童在運動、認知和情感的發展上有一個個清晰的脈絡,在某一時期,孩子的某項能力會得到飛速發展,而其他能力會停滯甚至退步,在0~3歲期間有13個這樣的Touch points(敏感期)。
敏感期仿佛一扇扇窗,可以讓父母更好地認識孩子在不同階段不同行為背后的巨大動力,正如孩子努力學習走路的背后是強大而正常的神經發育力量一樣,兩歲左右的孩子大鬧脾氣的背后則是面對“是與不”時激烈的心理斗爭,父母能否接納并欣賞孩子的這些表現,關乎孩子一生的成長和幸福。
《兒童敏感期全書(0~3歲)》是最權威的兒童敏感期讀本,詳細解釋了不同敏感期的生理、情感和行為發展特點,并對父母在敏感期面臨的挑戰,比如孩子大發脾氣、夜醒頻繁、無故哭鬧、逆反、撒謊、偷竊、尿床等提供了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

貝里·布雷澤爾頓
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領域的頂尖專家,哈佛大學兒科學榮譽教授,布朗大學兒科學與發展人類學教授,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美國國家兒童委員會委員、美國國家臨床嬰幼兒研究中心負責人。
貝里醫生的兒童敏感期(Touchpoints)理論作為兒科學和兒童發展領域的重大成果,已在歐美各國的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他確立的新生兒行為評估量表(NBAS)為評估新生兒的生理狀況、神經反射、情感健康狀況和氣質類型建立了標準。2013年,為表彰他在兒科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奧巴馬總統授予95歲高齡的貝里醫生“美國總統公民勛章”。
他的代表作《兒童敏感期全書(03歲)》《兒童敏感期全書(36歲)》不僅是兒童發展領域的權威讀本,也是美國最暢銷的育兒圖書之一,單本銷量均已超過100萬冊,并被翻譯成30種語言。

喬舒亞·斯帕羅
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生,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波士頓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
貝里·布雷澤爾頓
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領域的頂尖專家,哈佛大學兒科學榮譽教授,布朗大學兒科學與發展人類學教授,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美國國家兒童委員會委員、美國國家臨床嬰幼兒研究中心負責人。
貝里醫生的兒童敏感期(Touchpoints)理論作為兒科學和兒童發展領域的重大成果,已在歐美各國的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他確立的新生兒行為評估量表(NBAS)為評估新生兒的生理狀況、神經反射、情感健康狀況和氣質類型建立了標準。2013年,為表彰他在兒科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奧巴馬總統授予95歲高齡的貝里醫生“美國總統公民勛章”。
他的代表作《兒童敏感期全書(03歲)》《兒童敏感期全書(36歲)》不僅是兒童發展領域的權威讀本,也是美國最暢銷的育兒圖書之一,單本銷量均已超過100萬冊,并被翻譯成30種語言。

喬舒亞·斯帕羅
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生,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波士頓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

顯示全部信息

名人/編輯推薦

★ 最權威的兒童敏感期讀本,美國銷量超過100萬冊,已被翻譯為30種語言
★ 世界兒科學與兒童發展領域的頂尖專家,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哈佛大學兒科教授貝里醫生代表作
★ 詳解0~3歲階段13個敏感期,如何度過敏感期,關乎孩子一生的成長和幸福

目次

第二版前言
第一部分 成長中的敏感期

第1章 孕期:第一個敏感期
產前檢查
分娩前的準備
母乳還是配方奶
包皮環切術
醫生是孩子和家庭的支持者
藥物與出生缺陷
不斷長大的寶寶
新的聯盟

第2章 剛出生的寶寶
評估寶寶的反應
第二版前言
第一部分 成長中的敏感期

第1章 孕期:第一個敏感期
產前檢查
分娩前的準備
母乳還是配方奶
包皮環切術
醫生是孩子和家庭的支持者
藥物與出生缺陷
不斷長大的寶寶
新的聯盟

第2章 剛出生的寶寶
評估寶寶的反應
早產或焦慮不安的寶寶
檢查新生兒的神經反射
了解寶寶的個性

第3章 新生活的開始
親密關系的形成
發現真實的寶寶
給寶寶做檢查
早期照料
寶寶是你的老師
帶著早產寶寶開始新生活

第4章 第2~3周
黃疸
喂奶
與寶寶交流
睡眠和清醒狀態
展望未來

第5章 第6~8周
喂奶
哭泣
睡眠和清醒狀態
與寶寶交流
氣質
運動技能
認知技能
免疫接種
展望未來

第6章 第4個月
喂養
睡眠
出牙
與寶寶交流
學習
展望未來

第7章 第6~7個月
運動技能
喂養
睡眠
與寶寶交流
學習
展望未來

第8章 第9個月
運動技能
早期管教
睡眠
喂養
學習
對于成功或失敗的預期
展望未來

第9章 1歲
運動技能
睡眠
飲食
出牙
語言
學習
恐懼
展望未來

第10章 第15個月
管教
恐懼
運動技能
飲食
睡眠
玩耍
語言
展望未來

第11章 第18個月
管教
飲食
睡眠
運動技能
分離
學習與玩耍
自我意識
展望未來

第12章 2歲
適應醫生
語言
睡眠
飲食
如廁訓練
對性的認識
逆反與攻擊性

第13章 3歲:展望未來
飲食
如廁訓練
恐懼
幻想
電視
弟弟妹妹的誕生
同伴關系
了解性別身份
攻擊性
愿望與現實
認知發展

第二部分 成長中的挑戰

第14章 過敏與哮喘
過敏
采取預防措施
清除過敏原
哮喘
哮喘與焦慮
如何控制哮喘

第15章 尿 床
讓孩子做好準備
父母該怎樣幫助孩子

第16章 寶寶的哭泣與腸痙攣
哭泣的語言
長時間難以安撫的哭泣
哭泣是成長的組成部分

第17章 發展遲緩與發展障礙
評估發展水平
過度敏感的足月小樣兒
運動發育遲緩
認知發展遲緩
情感和社交能力發展遲緩
孤獨癥譜系障礙
后期要注意的一些發育問題

第18章 抑 郁
識別抑郁
對悲傷和抑郁作出回應

第19章 管 教
促進自律
不同成長階段的管教
尋找合適的管教方式

第20章 離 婚
父母的責任
幫助孩子適應父母的分離
共同監護
再婚家庭

第21章 恐 懼
普遍的恐懼
陌生人焦慮
寶寶心中不同類型的恐懼
幫助孩子面對恐懼

第22章 喂養與飲食問題
喂養經歷
喂養模式與發展階段
吃飯與獨立
預防肥胖
第23章 特殊習慣
手淫
啃指甲、吮吸大拇指、揪頭發及其他類似行為
身體抽搐

第24章 住 院
住院的心理準備
住院時
寶寶回到家中

第25章 過度敏感與過度活躍
識別過度活躍
多動癥的藥物治療
父母扮演的角色
長大以后的多動癥

第26章 患 病
何時就醫
發燒
拒絕喝水
感冒
哮吼
腹瀉
耳朵痛
流鼻血

第27章 假想伙伴
假想伙伴的重要性
對假想伙伴的反應

第28章 失去與痛苦
失去家人
寵物的死亡
另一個孩子死亡

第29章 撒謊、偷竊與作弊
撒謊
偷竊
作弊

第30章 禮 儀
學習禮儀
社會規范
讓孩子了解禮儀給生活帶來的樂趣
無禮的行為

第31章 玩 耍

第32章 權力斗爭與情感操控
早期的權力斗爭
對情感操控作出回應

第33章 早產兒
父母的焦慮
寶寶的康復與成長
第34章 入園和入學準備
準備就緒
讓孩子做好準備

第35章 自我形象與自尊
鼓勵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平衡表揚與批評
在不同年齡激發孩子的自信
早期游戲
喂養
向其他孩子學習

第36章 分 離
讓別人照顧寶寶
上幼兒園
搬家

第37章 手足之爭
接納競爭
重視個性
性別差異
關于打小報告與彼此捉弄

書摘/試閱

第二版前言

在本書第一版中,我根據過去四十多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兒科醫生執業經歷以及在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經歷,描繪出了嬰兒的發展路線圖。第一版在1992年出版后,人們對嬰幼兒的發展有了更多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也變得更加復雜,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面臨著更多挑戰。之后的幾年,我與兒童精神科醫生喬舒亞·斯帕羅(他協助我修訂了本書)以及波士頓布雷澤爾頓敏感期中心的其他同事一起,將我與年輕父母接觸的經驗推廣給美國衛生保健與兒童保育領域的專業人士。現在,美國的許多醫院、診所、兒童保育機構及其他針對幼兒的服務機構都采取了我確定的以關注孩子優勢為基礎的預防性模式,并加入了逾70家敏感期合作組織組成的全國聯盟。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各類家庭,從中了解當下父母面對的壓力,以及他們付出的努力。

20世紀90年代,醫療界人性化的一面被美國管理式醫療保健制度的試行削弱,但這場改革因為沒有達到控制保健費用的目的而宣告失敗。從那時候開始,醫學界開始重新認識到醫患關系的療愈作用,有越來越多的兒科保健醫生在與不同的孩子接觸時引入了敏感期的概念,使其工作更富人情味,更有趣。

近年來,雙職工和單親家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滿足不斷涌現的新需求。技術的進步讓父母在家工作更方便了,但這種情況也是喜憂參半。一些公司實行了對家庭更加有利的政策,比如為哺乳期員工提供安靜而私密的房間以讓她們擠出母乳,讓員工享有彈性工作時間以更多地參與家庭活動。但是,企業規模的縮小與外包業務的回升迫使更多父母享受不到上述福利,而一般家庭負擔得起的高品質幼托機構依舊短缺。

盡管我們在早期教育方面投入的還不夠多,但在幼兒如何學習,大腦如何發育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突破。這些新知識讓父母產生了新的壓力,他們越來越早地開始用“正確”的方式刺激嬰兒。但相比任何預設好的活動,孩子在與父母復雜的自然互動中會學到更多東西。

目前,兒科醫學飛速進步,專家們已經有能力挽救更小月齡的早產兒及其他垂危的小生命。現代的超聲波技術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寶寶在子宮里的模樣,而胎兒手術甚至可以在寶寶出生前修復一些生理缺陷。不過,我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面臨著哮喘、孤獨癥及肥胖癥等發病率大幅上升的挑戰。即使醫療手段在不斷進步,這些疾病依舊沒有太好的治療方法。

本書第一版面世以來,即使對所謂發達國家的父母而言,保證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全的世界也變得越來越難。天災人禍及新形式的恐怖主義,都促使父母和孩子們開始尋找新的適應方式,作出新的努力。我們可以向孩子保證,將如實告訴他們這個世界正面臨的挑戰,并將盡自己所能來保護他們。當我的孩子長大后,我開始像很多父母一樣意識到,為了保護孩子的未來,我需要把注意力轉向為其他孩子做事上。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時代中,我們的以身作則會帶給孩子們希望,用無私的行動讓孩子們看到,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這會讓他們確信自己處于一個充滿關愛的社會。在面對孩子的成長時,父母也可以借由一系列契機為孩子注入自控、自尊、自愛及為他人著想的理念,孩子需要這些品質來讓自己成為一個適應力更強的人,并在將來為了改善這個充滿危機的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面對這些新的社會威脅及前所未有的新技術浪潮時,一種新的趨勢似乎日益凸顯。由于擔心家人共處的時間不夠多,很多人開始重新采納傳統的親子互動方式。比如,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那些所謂的“營養均等”或者更方便的配方奶完全不能與具有天然優勢的母乳相提并論。母乳喂養不僅是養育寶寶的最好方式,更是自然界鞏固母嬰關系最有效的途徑,每兩輪吮吸之間的間歇就是母嬰互動的好時機。同樣,同床共眠這種歷史悠久的做法現在也開始逐漸流行起來。近年來,在早期如廁訓練方面也出現了私密的親子儀式。“把便”這個詞反映了過去的傳統做法,那時候父母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與寶寶待在一起,可以及時發現寶寶大小便時的生理反應。全家一同用餐現在也得到越來越多父母的重視,因為人們再次意識到家庭關系對健康養育的重要性(包括預防童年期肥胖)。在我看來,以上這些和其他一些“新風尚”一樣,正說明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里,人們是多么希望恢復家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多么反感商業化的育兒技巧和工作給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

嬰幼兒行為與情感發展的路線圖上有一個個“敏感期”,根據我在波士頓兒童醫院及世界各地開展的研究,這個路線圖一直在不斷完善中。這些敏感期可以消除父母們的疑慮,讓他們提前了解孩子的成長飛躍期及其伴隨的問題,知道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些階段。與那些生理發展指標(比如身高,父母們總是很驕傲地在門框上標注孩子不同時期的身高)不同的是,這幅發展路線圖是多維度的。情感、行為、運動及語言的發展都有著各自的節奏,也會對彼此產生影響。當孩子在上述任一領域有所進步時,之前就會在同一領域或另一領域發生暫時性的退步,亦稱“退行”。取得每一項新成就所需的代價會暫時干擾孩子的進步,影響整個家庭的穩定。但每一次干擾都給了父母一個契機去反思,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調整方向,與孩子一起成長。

“敏感期”這一概念探討的是改變的動力促進了孩子的發展。盡管不同的社會文化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同的詮釋方式,但敏感期普遍存在。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可預見的早期大腦發展模式驅動的,特別是孩子出生后的頭三年,這也是本書關注的焦點。自本書第一版問世以來,一些關于這個問題的科學研究確定了幼兒的行為發展(以及潛在的大腦發展)與我在工作中觀察到的退行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當孩子的某一方面開始飛速發展之前,在短時間內,他的行為似乎失去了控制,父母無法通過孩子先前的行為模式作出判斷。孩子通常會在幾個方面發生退行,變得難以理解。父母的內心也會失去平衡,變得緊張起來。多年來,我發現這些可預見的退行階段是有利的契機,讓我能夠幫助父母認識他們的孩子,鞏固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敏感期仿佛是一扇扇窗戶,讓父母有機會看見孩子各種學習行為背后的巨大動力,每邁出一步,就意味著他們準備好邁出下一步。當我們把這些退行行為視作自然而正常的表現,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孩子并支持他的成長,而不是與他發生沖突。孩子身上特定的優勢與劣勢,他的氣質與適應方式,都會在退行階段表現出來。這對于父母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可以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了解。那些在每次退行行為發生時都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會對育兒更自信。

本書第一版問世之后,各地的父母都告訴我他們在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注意到了這些起伏。很多兒科醫生也說,他們發現自己可以預測父母何時會帶著對短期內退行行為的擔心給他們打電話,煩惱“這是因為出牙,還是因為生病?”醫生也學會了等待,因為幾周后父母會再次打來電話,告訴他孩子已經開始邁出第一步或跨越了其他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重新恢復了平靜。如果兒科醫生之前對這些敏感期作出了解釋,父母們就會更信任醫生,與他共同協作照顧好寶寶。

荷蘭動物學家弗蘭斯·普洛杰告訴我,他在黑猩猩媽媽和寶寶身上也觀察到了相似的成長飛躍與退行模式。“你為什么那么驚訝?”他問道,“黑猩猩身上98%的基因都和我們一樣。”與人類不同的是,當自己的寶寶發生退行時,母猩猩不會給兒科醫生打電話。但它們看上去通常對這些變化有心理準備,會在公猩猩被小猩猩劇烈的哭泣和糾纏的表現弄得厭煩之前帶著小猩猩暫時遠離猩猩群。在讀了這本書之后,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都向我保證,自然界中的很多重要變化都是以這樣的形式出現的,當事物重新調整到一個更高級別的全新狀態之前,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混亂的先兆。

本書的第一部分介紹了在行為和情感發展領域的敏感期,展示了它們對孩子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影響,比如睡眠、喂養、如廁、運動發展(走路)、與人交流、自尊及自控。從與準父母的會面開始,到為不同月齡的寶寶作例行檢查,以及對大孩子進行年度回訪,伴隨著敏感期出現的問題會在父母每次帶著孩子來找我時呈現出來。父母們提出問題的時間點通常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如何應對這些引發混亂的退行行為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如果我可以幫助父母們理解是孩子的成長導致了他們行為混亂,會面就變得更有價值了。父母們能決定自己在孩子暫時的情緒沖突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有愛心的專業人士也會利用這些階段來給相關家庭以支持,防止未來出現更多問題。

第二部分關注的是第一年出現的對孩子成長造成挑戰的特定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會一直延續到孩子3歲左右[參見《兒童敏感期全書(3~6歲)》]。手足之爭、無故哭鬧、大發脾氣、夜醒、恐懼、情感操控、撒謊或尿床等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如果父母試圖控制局面,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強化這些問題。本書讓父母了解這些行為是孩子為了爭取自主而進行的斗爭,父母應該抽身而退,從而使局面得到緩和。

這部分是給那些認為自己或孩子遇到了某些問題的父母看的,可以幫助父母避免在擔憂中越陷越深,形成破壞性的互動模式,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如果自己的努力失敗的話,應當何時尋求其他人的幫助。這些章節并沒有事無巨細地講述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只是為了幫助父母們區分哪些行為正常,哪些需要尋求專家的幫助。

本書的第三部分分析了孩子周圍的環境對成長造成的影響。每一種親密關系都會影響孩子的情感與行為發展,包括與爸爸媽媽、祖父母、小伙伴、其他看護人及兒科醫生的關系。這些關系發展得越好,孩子在通往自主性的道路上就會擁有越多同盟,這樣的同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多多益善的。

任何孩子的成長路線都不是永恒向上的。無論是運動、認知還是情感發展,都有上下起伏,有高峰,有低谷,也有停滯。孩子每學習一項新技能都需要付出很多,需要調動自身所有的能量,還有家庭成員的能量。比如,當一個一歲大的寶寶學走路時,家里的每個人都要有所付出。寶寶晚上可能會抓著嬰兒床的床欄反復站起坐下,在每一輪淺睡眠之后完全清醒過來,每三四個小時就會哭鬧一次尋求父母的幫助。本書第一版面世后,科學家們開始相信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前的幾周出現頻繁夜醒是有理由的。研究結果顯示,和其他任何一個階段相比,寶寶在此階段會有更多時間處在淺睡眠狀態,因此更加容易醒來。科學家們也認為,這種狀態下的大腦會記錄下寶寶的每個小動作,而這些小動作組合起來將很快讓寶寶邁出第一步!

盡管寶寶的頻繁夜醒可以被理解為是個好兆頭,但家里其他人的睡眠都會受到干擾。在這個敏感期,父母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孩子可能生病了,會帶著孩子去看醫生。白天,只要父母或姐姐哥哥從學步的寶寶身邊走過,寶寶就會帶著挫敗感大哭起來。如果父母阻止他繼續向前,受挫的寶寶還會徹底情緒失控。在寶寶學走路時保持心境平和對所有人來說都不容易。一旦父母們確認這種情況并不需要醫療干預,興奮往往是自然的反應,積極的情緒也會加快寶寶的速度。最終學會走路的寶寶仿佛變成了另一個人,臉上閃現著勝利的喜悅。那時,每個家庭成員終于可以得到安寧了。下一個發展階段則是鞏固并充實這項剛剛取得的成就。學步期幼兒會拿著自己的玩具向前走、轉彎、蹲下再起立,或爬樓梯等。在這個階段,寶寶就不會像之前那么喜怒無常、捉摸不定了,因為壓力已經得到釋放——直到下一輪飛速成長期開始。

如果兒科醫生有興趣在家庭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那么每一個飛速成長期及之前出現的退行階段都是很好的契機。父母在遭遇孩子的退步時很可能十分焦慮,在孩子尋求自主的特別時刻,他們可能想控制孩子,但這么做會強化那些“不正常”的行為并使這一階段延長,最終演變成一種模式或習慣。

理解這些敏感期將有助于防止遇到的難題變成死結。我常常為父母提供不同的選擇。如果他們的方法不奏效,變得更加焦慮,就可以嘗試其他方法。當父母們帶著擔憂來找我時,我一開始并不會給他們什么建議或保證,而是和他們分享我對孩子行為的觀察,這些行為父母們也會觀察到。這樣,父母們會知道我們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關注孩子的行為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他們會對我敞開心扉,流露出內心的脆弱。我則會幫助他們說出內心的擔憂,指出孩子行為混亂的原因以及可預見的成長里程碑,以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對他們的顧慮作出回應。如果父母可以理解孩子對自主性的強烈需求,就不會反應過度,與孩子發生沖突了。

孩子需要接納與界限,需要享有充分的自主,父母們卻不能在這些方面理智地取得平衡。當一些情境喚起了我們自身強烈的童年記憶,如育兒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所說“始于幼兒園的心魔”,我們就可能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那些從原生家庭中學到的為人父母的模式會如影相隨,迫使我們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舉動。父母們犯錯并非因為他們不在乎孩子,而是因為他們太在乎了。照料孩子的過程會喚起過去的記憶,強烈的感情會帶來控制欲,這些都會取代理性判斷。在與人合著的《最早的關系》(The Earliest Relationships)一書中,我曾提到當父母意識到這些心魔時,就已經削弱了它們的力量,就可以在面對孩子混亂的行為時作出更明智的抉擇。

為人父母是從不斷失敗中學習的,當然也包括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育兒就是一個不斷試驗與犯錯的過程。如果有什么地方出了問題,父母就必須重新思考他們的做法,以補救出現的狀況。有時,犯下的錯誤十分明顯,讓你灰心喪氣,而成功的例子則淹沒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當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時,獲得的回報是深沉而靜默的:孩子會依偎在你的懷里聽你輕聲吟唱,或者驕傲地說:“看,是我自己做到的!”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了解到孩子個體差異的重要性。就如我在《嬰兒與母親》(Infants and Mothers)一書中提到的,嬰兒的個性氣質,與外界互動或學習的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如何注意和吸收父母給予的刺激。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他們的氣質就切實影響著父母對他們的反應。雖然孩子的氣質并非一成不變,外界環境也不是塑造孩子個性的唯一因素。但這些天生的個體差異意味著,本書接下來的章節中按月齡提到的發展情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而有所不同。

父母自己的風格與氣質也應當受到尊重。不能指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在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對同一個孩子作出反應,他們也沒有必要這么做。如果父母們能保持真實的自己,在氣質和經歷方面的差異勢必會讓他們作出不同的選擇。所以,針對每個具體情境采取的措施都需要“量身定做”,要適合孩子也適合父母。很重要的一點是,不管父母在當下做了什么,都不如家庭氣氛來得重要。父母往往要面對其他看護人的不同觀點,這會讓情況變得更加復雜。

為人父母也許是孤獨的。大部分初為父母的人都會感到不安,經常反思自己是否盡了全力愛護孩子。作為一個兒科醫生,我總感到自己有責任面對這些意料之中的問題,幫助父母找到機會理解自己的孩子。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特的系統,我希望自己成為其中活躍的一分子,幫助家庭成員彼此互動,作出調整以應對各種壓力,讓這個育兒系統的任何一個人都有所提高。

剛開始成為兒科醫生的時候,我有時會對那些常規的免疫接種、測量身高體重及生理檢查感到厭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父母在每次會面時表現出的深切憂慮才能讓我興奮起來。當父母帶著一個健康的孩子來做例行檢查時,孩子睡眠不連貫、吃飯挑食或尿床等才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如果我認真傾聽并與他們分享觀點,父母們就會迫切而感激地與我討論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與父母交談時,我會觀察孩子的狀態、對待檢查的態度,試著了解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與成長階段,對父母與我討論的喂養、睡眠、吮吸大拇指等行為習慣、如廁訓練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作出預測。當我能夠預見父母與孩子的沖突,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問題時,我們的關系會變得更加穩固,父母們也會有更多收獲。

這樣的共同經歷對父母和醫生都很有價值。當父母下一次帶著孩子過來時,就會和醫生一起評估先前作出的預測。如果預測準確,就說明育兒思路是正確的。而錯誤的預測也同樣有啟發:父母和醫生可以繼續反思:(1)預測時是否有偏見;(2)是否受到了家庭成員的支持或阻撓,這可能說明了一些潛在的問題;(3)醫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好壞,這決定了父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醫生并開誠布公地談論問題。在接下來出現的敏感期中,這些問題會變得愈加清晰,父母和醫生的預測都會變得更加精準。

我與父母們討論敏感期的概念,以及兒科醫生在孩子退行與飛速成長時扮演的角色時,很多父母都告訴我,醫生通常對評估生理發育狀況和治療疾病更有興趣。父母們經常覺得醫生可能不想回答他們的問題,但事實上,有時候醫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盡管兒科醫生的培訓體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主要還是基于醫學理論,偏重于治療疾病,難以幫助醫生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優勢。醫生們通常也沒有接受過相關訓練,來讓他們與父母通力協作,建立起更輕松融洽的關系。由于資源匱乏,醫生只能像技術工人那樣實踐自己的有限技能。當醫保制度努力降低用藥的隨意性時,醫生所做的只是對病人說教,重復宣傳冊里的說辭,而不是去真正耐心地傾聽。這也許會縮短就診時間,但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和擔憂則會被擱置一邊。

不斷有研究證明醫患關系的重要性。如果醫患關系再不受到重視,醫療質量會嚴重下滑。如果算上漏診、誤診和醫療傷害的成本,后果會更加令人震驚,無論兒科醫生還是父母都無法忍受。

兒科醫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