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真道是道教中的一個後起道派,由王重陽創立於金世宗大定(1161–1189)年間。經過王重陽七大弟子的闡揚,全真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元代,全真道傳播到江南許多地區。從此,在中國道教的版圖上,形成了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道派並立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今天。總的來看,學術界對金元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成果豐碩,而對明清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本書對清代全真道的發展歷史作了一番系統的考察,資料全面翔實。

作者簡介

尹志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道教協會。主要研究道家思想和道教歷史,出版專著《北宋老子注研究》、《王常月學案》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中處理的文獻很多來自地方志和野外碑刻,這不僅在史料構成方面和以前的道教史研究有根本的區別,而且這些文獻展現了以往我們從官方正史裏看不到的中國歷史面貌。」
——王宗昱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

「這部《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明末至晚清三百年間全真道在全國各地傳播的歷史線索及特徵,與近年來的同類論著相比,可以說是最完整的,近乎囊括無遺,充分展示了作者訓練有素的學術功力和研究水準。」
——王卡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尹志華博士的大作《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擺上案頭,閲之不勝欣喜。這是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研究全真道歷史的又一部開創性成果。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與儒教、佛教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幹。中國道教有兩個主要流派,正一道與全真道。自金元時期王重陽祖師及其弟子創立全真教門之後,該教對中國傳統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曾有過重要影響。但是對這個重要教派的學術研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受到國內外道教學界的真正重視。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對全真道的研究在道教界及學術界的共同推動下,漸入佳境。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如樊光春、張廣保、吳亞魁、趙衛東、尹志華、汪桂平,以及國外學者莫尼卡、高萬桑、劉迅、森由利亞等。他們發表的許多論著,對全真道的歷史、典籍、教派、人物、宮觀、科儀、文化遺跡等各個方面,都有更深入的新探索。

全真道是金元明清以來流傳最廣的道教門派,大致經歷了金元時期的初創與鼎盛,元末明初的衰微,以及明清之際「龍門中興」、晚清民國時期再次復興等發展階段。直至今日,仍是道教的兩大主流教派之一。但是學術界對全真教史的研究成果,過去多集中在金元時期的初創和鼎盛階段。主要原因在於,早期全真道的史料大多已收入明編《正統道藏》及《道家金石略》,易於查閲。而明清及近代全真道的相關史料,除《金蓋心燈》《長春道教源流》等典籍外,其餘史料分散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些還秘藏於道觀叢林,未經全面搜集和整理。因此導致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尤其缺乏深入系統的斷代史研究論著。研究的不足,是我們曾經輕率斷言明清道教的發展已陷入停滯衰落的原因。這種狀況隨著最近十多年來國內外學者的努力,已經有所改善。

尹志華博士是與我多年合作的同行年輕學者,曾一起做過整理編輯《中華道藏》的工作。他的治學特點是認真細緻,眼光敏鋭,擅長搜集整理典籍。加之在道教界工作,便於調査尋訪宮觀秘藏資料,因此多有旁人難得的發現。這部《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是其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突破。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明末至晚清三百年間全真道在全國各地傳播的歷史線索及特徵。與近年來的同類論著相比,可以説是最完整的。在資料方面除《道藏》、《藏外道書》及宮觀山志外,還利用了清宮檔案、《大清會典》、地方志、碑刻;文人學士所撰詩文筆記,教內所傳宗譜、登真籙、口傳資料等,近乎囊括無遺,充分展示了作者訓練有素的學術功力和研究水準。見到尹志華從一個道教研究的初學者,成長為功力扎實的中堅學者,甚為欣慰。故為之序。

 

王卡

2014年3月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目次

序(王卡)ix

 

緒論 1

第一節 清廷與道教 1

第二節 清代全真道研究現狀與本書寫作方法 7

 

第一章 順治康熙時期: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而復興 25

第一節 明遺民入全真道考 26

第二節 明清之際太監入全真道考 35

第三節 王常月公開傳戒 眾弟子闡教弘道 38

第四節 全真高道復興武當山傳奇道士李常庚隱居南嶽九仙觀 57

第五節 全真道在山東馬山、蟧山等地的傳承 64

第六節 全真道在東北地區的傳播 78

第七節 陝西境內全真道宮觀的狀況 83

第八節 河南南陽玄妙觀等道觀的全真道傳承 96

第九節 陳清覺在四川開創龍門碧洞宗 101

第十節 南昌地區:全真道士兼嗣淨明派 104

第十一節 周太朗開創杭州金鼓洞道院余體崖復興湖州計籌山昇元觀 109

第十二節 杜陽棟、曾一貫與全真道在廣東的傳播 118

 

第二章 雍正乾隆時期:沉寂與發展交織 143

第一節 大規模傳戒活動的中斷 143

第二節 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的沉寂 146

第三節 全真道在東北地區的弘衍 151

第四節 全真道在山東雲翠山等地的傳承 153

第五節 陝西樓觀臺等道觀的修繕 156

第六節 全真道在四川的傳承 165

第七節 全真道在浙江的傳承 178

第八節 全真道在廣東的傳承 186

 

第三章 嘉慶道光時期:傳戒再興 叢林復振 205

第一節 北京白雲觀恢復傳戒 205

第二節 東北地區全真叢林的形成 214

第三節 陝西全真道宮觀的新氣象 219

第四節 劉一明雲遊訪道,興建道觀,著書弘道 228

第五節 四川成都二仙庵等全真道宮觀的狀況 237

第六節 楊來基與閔一得等人在浙江弘道 244

第七節 廣東全真道宮觀的興建與修繕 256

 

第四章 咸豐至宣統時期:衝擊與眷顧交織下保持興盛 279

第一節 政治風雲中的北京全真道士 280

第二節 太監入道'創立全真霍山支派 296

第三節 東北地區全真道的狀況 302

第四節 南陽玄妙觀的發展及其慈善事業武當山道教宮觀的毀壞與修復 310

第五節 陝西全真道宮観的新際遇 316

第六節 四川全真道宮觀的弘道舉措 328

第七節 浙江全真道三大中心的興盛 338

第八節 陳教友住持羅浮山酥醪觀 351

 

結語 379

 

地圖:清代全真道名山宮觀分佈圖 385

參考文獻 387

後記 413

關鍵詞索引 415

書摘/試閱

緒論 (節錄)

全真道是道教中的一個後起道派,由王重陽創立於金世宗大定(1161-1189)年間。經過王重陽七大弟子的闡揚,全真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元代,全真道傳播到江南許多地區。從此,在中國道教的版圖上,形成了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道派並立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今天。

總的來看,學術界對金元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成果豐碩,而對明清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本書嘗試對清代全真道的發展歷史作一番系統的考察。

 

第一節 清廷與道教

統治者對道教的態度,是影響道教發展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在考察清代全真道時,我們有必要先探討清廷與道教的關係。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本為明朝邊將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脱離明朝獨立,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其時道教在東北地區的傳播已有很長的歷史。皇太極繼位後,於天聰六年(1632)設僧錄司、道錄司管理各廟僧道。規定:凡通曉經義、恪守清規者,給予度牒。1這應該是仿照明朝的政策而制定的。天聰九年(1635)正月初一,皇太極臨朝,諸大臣叩拜後,「儒、僧、道三教之儒官、僧官、道官叩拜」。2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清朝統治者於順治元年(1664)入主中原後,推崇儒學,維護儒家綱常倫理,以表明其繼承華夏文化的「道統」,希望以此來獲得廣大漢族人民對其統治的擁護。對於佛、道二教,清朝亦肯定其輔翼王化的作用。順治十三年(1656)十一月,清世祖諭禮部説:「儒釋道三教並垂,皆使人為善去惡,反邪歸正,遵王法而免禍患。」3因而,清朝與明朝一樣,也是實行儒釋道三教並行的政策。

清朝在肯定佛、道二教的社會教化功能的同時,強調對僧、道的管理。康熙朝編纂的《大清會典》説:「釋道二教,亦王化所不廢,惟嚴禁其約,毋使滋蔓。」4

清朝沿明例,設道官管理道士。康熙十三年(1674)議定,京城設道錄司,外省各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5

清朝在舊都盛京(今瀋陽)亦設立道錄司。盛京及更早以前的都城興京(在今遼寧省新賓縣),分別設有皇家道觀景佑宮和顯佑宮,道士名額分別為16名和8名。盛京又有住廟服役之道丁,由盛京禮部給與執照,交盛京道錄司管轄約束。嘉慶九年(1804),盛京道錄李義興呈報道丁花名冊,共1833名。清廷進行調查,發現很多道丁係李義興私給執照,遂將其革職,核實共有真實道丁672戶。6

清聖祖對武當山較為重視。康熙十二年(1673),差遣侍衛賫御香幣並銀五千兩,至武當山祭吿北極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為太皇太后祝壽,及祈祚國保民。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其生日,又差遣侍衛、兵部員外郎和太監一同到武當山金頂進香,欽賜香儀銀一千兩。又差翰林院官員資御書匾額五通,分懸於武當山金頂、淨樂宮、周府庵、南岩宮和玉虛宮。7

清初對道教領袖人物「正一嗣教大真人」(民間習稱張天師)禮遇甚隆。順治六年(1649),清廷沿明例,敕封漢張道陵天師五十二代孫張應京為「正一嗣教大真人」(下簡稱「正一真人」)。順治八年(1651),以張應京之子張洪任襲封正一真人。8十二年(1655),張洪任入京覲見,清世祖命光祿寺設宴款待,以禮部堂官作陪。又命工部為其在京城選擇居住之處。9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聖祖給五十四代正一真人張繼宗賜號碧城,又御書龍虎山大真人府和大上清宮匾額。10康熙四十二年(1703),詔授張繼宗為光祿大夫。11

 

註釋

1 伊桑阿等纂修:《〔康熙朝〕大清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卷七一,頁3619。

2 關嘉祿、佟永功、關照宏編譯:《天聰九年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頁2、172。

3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一〇四,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第3冊,頁811。

4 伊桑阿等纂修:《〔康熙朝〕大清會典》,卷七一,頁3618。

5 崑岡等總裁:《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卷五〇一,頁794。

6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卷四〇九《盛京禮部》,頁8460-8464。

7 王概:《大嶽太和山紀略》卷三〈祀典〉,收入《中國道觀志叢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第5冊,頁282-283。

8 婁近垣輯:《龍虎山志》卷八,收入《中國道觀志叢刊》第25冊,頁280-281

9 張元旭:《補漢天師世家》,載小柳司氣太:《白雲觀志》,收入《中國道觀志叢刊》第1冊,頁350 (《白雲觀志》原書頁碼,下同)。

10 婁近垣輯:《龍虎山志》卷一,頁30。

11 同前注,卷八,頁283。

 

 

第一章 順治康熙時期: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而復興

清朝在征服原來明朝統治的各個地區後,為了恢復社會秩序,以及獲得當地人民的擁護,十分注重當地文化傳統的重建。儒家孔廟和佛道教的寺廟道觀,往往被視為文化傳統的象徵。因而修復、修繕或新建這些廟宇,就是文化重建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清朝地方官員和駐軍統領的大力支持甚至是主導下,許多道教宮觀得以重建或修繕。武當山復真觀、終南山樓觀臺、成都青羊宮、南陽玄妙觀、羅浮山沖虛觀、惠州元妙觀等著名道觀在清初的重修,都是在當地軍政當局的大力支持下進行的。成都二仙庵,則是四川按察史趙良璧為道士陳清覺新建的。而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後,清聖祖更頒賜四塊御書匾額。

在官府支持下修復、修繕或新建的道教宮觀,其住持也往往由官府選擇道行高潔的道士擔任。住持得人,道風也就得到了整頓。這樣的宮觀往往成為一方道教的弘道中心,該地區道教的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清初的一批全真高道王常月、白玄福、李常明、郭守真、陳清覺、徐守誠、朱道朗、余守淳、周太朗、杜陽楝、曾一貫等,也紛紛順應形勢,積極闡教弘道,從而推動了全真道在清初的復興。

清廷和各地官府對重修道教宮觀的支持,是清初全真道復興的重要社會條件。而高道輩出,則是清初全真道復興的重要內因。

 

第一節 明遺民入全真道考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五月初二日,清軍佔領北京。次年,南明弘光政權亦被清軍消滅。面對這天崩地裂般的巨變,許多曾為明朝臣子的士人懷故國之思,堅守氣節,拒絕出仕新朝。這些士人被稱為「明遺民」。明遺民的立身行事方式多種多樣,隱於佛教或道教即是其中一些人的選擇。

論者每謂,明遺民多隱於僧,著名者如方以智、屈大均、八大山人、石濤等。清末道士陳教友在《長春道教源流》中對這一現象作了解釋,認為是清廷嚴厲的薙髮令所致:「明之遺老,以薙髮令嚴,多隱於僧。」他並感嘆明遺民入道者寥寥無幾:「其為黃冠者,鄧大臨外,無幾人矣。此亦道教不振之一因也。」1

明遺民多隱於僧,是事實;但入道者其實亦復不少。考察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明遺民中具有道士身份者,計有古典、朱金芝、朱明德、吳雲、李傲機、周德鋒、房廷詳、君稷、范養民、徐行、秦時霖、袁潤、張風、張穆、張拱乾、張道岸、莫以寅、陳仙(陳王賓)、陸圻、傅山、黃鶴仙、鄧大臨、閻爾梅、薛始亨、上官常明、心月道人(譚守誠)、朱衣道人、花隱道人(高嚨)、松仙、狗皮道人、銅袍道人(張閑善)、鐵道士、活死人(江本實)、施神仙、鬼道士、桑山人(許澄)、畢山人、張雲起、乾元道人、華陽道隱、愛鐵道人等數十人。而《明遺民錄彙輯》所載之外,棄儒人道的蘇州名士呂毖,2李顒《二曲集》所載雲霞逸人,3許尚質《釀川集》卷二所載葉道士, 4鄧顯鶴《南村草堂文妙》卷十八所載蓮冠道人夏汝弼,5関一得《金蓋心燈》所載陶守貞、黃守元、黃守正、程守宏、金築老人等道士,6也應歸入明遺民之列。

《金蓋心燈》所載陶守貞諸人,皆係全真道士。《明遺民錄彙輯》所載入道遺民,可以確定為全真派道士者,計有傅山、周德鋒、鄧大臨、上官常明、范養民、心月道人(譚守誠)諸人,而活死人(江本實)羽化於明亡以前,故不應列入明遺民(詳見下文考辨)。呂毖、雲霞逸人也是全真道士。因本書後面的章節對其中一些人還要作詳細敍述,故本節只談傅山、鄧大臨、呂毖、雲霞逸人、上官常明等人。

 

1、傅山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思想家、書畫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後改名山;道名真山;字青竹,後改字青主,一字仁仲;別號公之他、公他等;自稱朱衣道人、石道人、五峰道人、聞道下士等;別署嗇廬、僑黃、青羊庵主、觀化翁等等。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人。生有宿慧,三歲時,父偶誦《心經》句,不覺應聲誦其下句。六歲見父買黃精,取而食之,不肯復食五穀,家人強之,乃復飯食。七歲入私塾,讀書過目成誦。十五歲應童子試,山西提學文翔鳳拔補博士弟子員。二十歲試高等,食廩愾。廣讀經史諸子,及方外書。崇禎九年(1636),山西提學袁繼咸修復太原三立書院,以傅山為祭酒。同年八月,山西巡按御史張孫振捏造罪名誣告袁繼咸,十月,袁被逮京勘問。傅山為袁嗚不平,與同學薛宗周等聯絡生員百餘名,聯名上疏,步行赴京為袁訴冤請願。經過幾個月的鬥爭,使袁繼咸冤案得以昭雪。這次鬥爭的勝利,使傅山名聞天下。崇禎十五年(1642)參加郷試,未中。次年,山西巡撫蔡懋德聘傅山等講學於三立書院。十七年正月,山西曲沃人、大學士李建泰領兵赴家鄕,抵禦李自成農民軍,聘傅山為軍前贊畫。李建泰甫出都,聞曲沃已破,家資盡沒,知不濟,退還真定,又退入保定。二月初八日,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太原。三月十九日佔領京師,崇禎帝縊死煤山。五月初二日,清兵佔領北京。七月,清廷調兵會剿山西農民軍。八月,傅山到山西壽陽五峰山龍池訪高道郭靜中,未遇,尋到馬首方山,在太安驛拜郭靜中為師,正式出家為道士。

 

注釋

1 陳教友:《長春道教源流》卷七,〈邱長春後全真法嗣紀略〉,收入《藏外道書》,第31冊,頁134。

2 呂毖事迹見後文。

3 雲霞逸人事迹見後文。

4 葉道士曾隨張煌言起兵抗清。見許尚質:《釀川集》卷二〈葉道士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集部第258冊,頁30。

5 夏汝弼初隸衡陽縣學,明亡後,易服為道士,與王夫之為至交。見鄧顯鶴:《南村草堂文鈔》卷十八〈蓮貫道人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501冊,頁638。

6 這些道士的事迹見後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96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