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王羲之唐搨十七帖
滿額折

王羲之唐搨十七帖

定  價:NT$ 1200 元
優惠價:7994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0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十七帖》是「書」中之龍。
★鑑賞草書之美的重要字帖參考。
★附有小楷釋文,易於理解參考。
★唐搨本較之宋搨本更珍貴。

內容說明
王羲之的墨跡,從東晉末年,到唐太宗時代的兩百多年,因戰亂頻頻,真跡早已片紙無存了。這本《十七帖》的收藏家在前言中細說此帖之來源,並有孫過庭的跋文解讀:「唯此十七帖,相傳真的當時臨入官卷中,而諸搨故在人間,幸不散亂。乃馬莊甫所摩刻,玩其筆意,縱橫有鸞舞,蛇驚之勢,而氣象仍從容閑雅,不束縛步法,而亦不離於法,......書家若得是帖臨摩三昧,何患不升右軍之堂與之神遇哉。」這幾句話是孫過庭所寫的,所鑑定的,由此可證它應該是難得一見的唐搨十七帖之珍本。
延伸閱讀
《柳公權書蘭亭序》

 

作者簡介

書者 王羲之
東晉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王羲之惜墨如金,每篇的字只有幾行或十多行,例外的為數不多,都是點到為止。這可能是繼竹簡、木簡之後的一種格局。另方面在晉代所用白蔴紙,也不是產量很多。在唐太宗時下詔求書,唐代的官搨本是人才濟濟的出於高明之手,可惜這樣的製品早已不易見、不易得。後世的法書大致都是臨摩的。王羲之的法書,由晉末到宋代都有偽作。

典藏者 齊濤
1923年出生,國立中山大學畢業。曾任高校教員,台銀科長,日本「東京」雜誌編輯人,中央日報駐日特派員等職。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及亞洲作家會議頒贈獎章獎牌。現任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日本分會長。著有:《今日東京散文集》、《日本深層》、《日本原形》、《美智子與雅子》等書,並有數百篇時論散見各大報刊雜誌。

前言─唐搨十七帖的由來和背景
一、王羲之的時代背景
在西晉滅亡(三一三年)之際,難民紛紛南渡,王氏一族與數百家的中原冠帶,高官貴族也先後逃至江南建康(南京)。那時北方為五胡十六國(五胡為匈奴、羯、鮮卑、氐、羌)所侵,狀至悲慘。王羲之在《喪亂帖》中述及袒墓被毀的悲傷─
痛貫心肝。這些貴族到了建康,有志者圖謀再起,其中頗有作為的,是王羲之伯父王導(二七六~三九三)。他曾官至宰相,還有兄弟幫王敦等也位居要津,由這些貴族的擁戴,在三一七年由司馬懿曾孫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是為元帝。

來到江南的王家一族,祖籍在山東琅邪,王羲之父親王曠,那時是淮南太守,鎮守長江一帶,他曾建議司馬睿(琅邪王)早日過江應變。卻是(確實)他兒子羲之是生在琅邪或淮南郡,情況不明。因此,其生年有三○三年與三○七年之說。按王羲之《十七帖》中,有「足下今年政七十耶,吾年推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信件是寫給鎮蜀二十年的周撫,此公卒於興寧三年(三六五)。由他的任期年齡逆算羲之是生在永嘉元年(三○七),這與晉書所載相符。有關王羲之生沒諸說,可參閱下表。
表一王羲之沒年諸說(參考本書內文)
表二是王氏家族系統。(參考本書內文)
這裡的表二,說明王獻之是王羲之的末子很正確,但他只活到四十四歲,可見出道很早。
王羲之幼年是在他兄長(一說是王籍之)培育之下長大成人的。及長,前輩察而異之,論者稱其筆勢飄著浮雲,矯若驚龍,尤善隸書,深為從伯等器重。在二十歲前後,與有力武將郗鑒之女(郗璿)成婚。時任宮中秘書郎,其後遷征西將軍庾亮門下為參軍。他是否曾經西征,不明。可是在一九○○年,有探險家在三、四世紀曾繁榮過的樓蘭,發掘出晉代紙文書,這是真實東晉墨跡,與王羲之的文字頗為相似。這張用白蔴紙寫的文書,自然而無造作,它的神韻超過現在所見各種摩帖,甚合參軍氣魄。東晉與西域有往來的,只有征西軍中要員。這也許是巧合,讓羲之真跡有一紙留在人間。附圖在此,因為很有研究價值。

羲之因有才華,所以仕途也一幡風順。在征西將軍之後遷為長史,說他清貴有鑒裁。繼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不久被拔擢為護軍將軍,到三五一年出任了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任四年辭職。
其間在三五三年,於會稽山陰,主持了蘭亭褉事,轟動遠近,到會文人雅士有四十一人之多。右軍當時揮筆寫下了不朽的《蘭亭序》。古今專家認為這是他的第一傑作。在三世紀後期,隱逸之風很盛,以致有竹林七賢的出現。此際也出現不少藝術家,王羲之可謂此中翹楚。可惜這位大書聖,在升平五年(三六一)就過世了,享年五十九歲,朝廷贈為金紫光祿大夫。

二、王羲之諸帖之存亡與延續
王羲之的墨跡,從東晉末年,到唐太宗(六二六─六四九)時代的兩百多年,天下紛紛,戰亂頻頻,所以王羲之的真跡,早在火攻水浸之下片紙無存了。何況江南濕熱,本來對紙類保存不易。可是後人嚮往這位名家的法書,真品得不到,就各出奇招,想要重建,使之復出。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唐太宗,在貞觀十三年(六三九)敕命求購,並令起居郎褚遂良、校著郎王知敬等來加校定。這是當為國家事業來進行的。所以網羅了許多人才,並分工很細。《唐書‧百官志》說:崇文館設搨書手二人,楷書手十人,熟紙匠一人,裝潢匠二人,筆匠一人,其實這是一時期的數字。東晉維持了一百零四年。即以盛期,太宗與高宗兩代就五十七年,改朝換代也未曾廢棄這個事業。(所以,王書都葬於唐太宗之墓一說非常不可靠。)

因為唐太宗下詔求書是很嚴謹的。在帝命難違之下,由內府收藏了王書二千二百九十紙,十三帙百二十八卷。因為是細工,複製不易,把這些搨摩了很費時間。而且要在太陽升起與日落以前,光線最好的時刻從事,陰雨天當然是要歇工的。還有搨書人年輕、年老的都不行。前者沒有經驗、後者沒有眼力,更重要的是才能之有無。它比繡花還要慧心巧手與高深的修養。所以搨書有失敗的、有成功的。在這種情形下,唐代的官搨本是人才濟濟的出於高明之手,可惜這樣的製品早已不易見、不易得。至於民間所造的,以及現在市販的那就不用談了。
典藏者齊濤敬書
二○一三年六月吉日

目次

前言-─唐搨十七帖的由來和背景
十七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94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