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不急:過激生亂,緩則少悔(簡體書)
滿額折

不急:過激生亂,緩則少悔(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如果你正處于生活的迷惘中,那你更不能著急,試著讓自己的心慢下來。只有體味到“慢”的奧義,才能覺察生活中本不易被感受的幸福,知悉生命的意義。
本書融匯儒學和佛家的修心至理,幫助困在思想桎梏的人們找到讓心靈慢下來漸趨安定的生活方法,讓我們在品悟大師智慧的同時,找到放松心靈、消減困惑的答案。

作者簡介

慧鈺
幼時流離瑣尾,艱苦備嘗,而養親樂道,處之泰然。一直以來淡泊名利、積善行德,愿意跟從師父正化人心,救度世人。精通儒道佛三家文化,并融會貫通,多有玄妙之悟。著有《道可道》《天下第一道術:老莊之道》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不急,于男人,是一種儒雅;于女人,是一種優雅。
★成大事者,即泰山崩前色不驚,自當有定
計得失人,看滄桑過后誰還在,何必心急
★多少人在利害得失之間不停穿梭,卻只停滯在生命的表層,迷失了自己,模糊了生命本來的顏色。
★本書融儒家、釋家修心至理于一體,助困于浮躁思想桎梏的現代人找到讓心靈慢下來漸趨安定的生活方法。
★我們總是來不及吃早餐,來不及問聲好,來不及看下天空,來不及打個電話回家,來不及問問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扛得住,來不及想想自己曾經的夢想。我們總是急著吃飯,急著趕路,急著上班,急著下班,急著到達,急著成功。急著生,急著死!生命如此匆匆,難道只為一個終點?還是為了什么連自己都說清楚的東西?閱讀本書吧,放慢你的腳步,找回那些錯失的風景,找回自己迷失的心靈。
★煙云過眼又一生,
步履匆匆為誰迷。
風吹浪打何所懼,
信步閑庭心不急。

目次

第一章 知止——明確境界,準確定位

人大部分的煩惱都源自于對欲望的渴求和追逐,“知足者常樂”恰是人們尋求的擺脫心靈枷鎖的方式之一。而“知止”則是告訴人們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避免過猶不及。“知足”是一種心態,而“知止”是一種德行。

知止,首先要知足
“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
不知止,痛苦即隨之而至
智者知止,知止者智
自己的能力,正確估計
行動的境界,需要夢想推動
少一點攀比,多一點舒坦
定位性格,改變命運
名利是過客,別定位為生活的全部
你想要的愛情,智慧地定位
第一章 知止——明確境界,準確定位

人大部分的煩惱都源自于對欲望的渴求和追逐,“知足者常樂”恰是人們尋求的擺脫心靈枷鎖的方式之一。而“知止”則是告訴人們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避免過猶不及。“知足”是一種心態,而“知止”是一種德行。

知止,首先要知足 
“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 
不知止,痛苦即隨之而至 
智者知止,知止者智 
自己的能力,正確估計 
行動的境界,需要夢想推動 
少一點攀比,多一點舒坦 
定位性格,改變命運 
名利是過客,別定位為生活的全部 
你想要的愛情,智慧地定位 


第二章 有定——堅定不移,持之以恒

成功從來沒有捷徑可走,那些能夠在鋪滿成功花朵的大路上闊步前行的人,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智的人。很多成功都源于踏平坎坷地堅持的毅力,這也是智者的唯一選擇。少一點猶豫、少一點惰性,多傾聽心靈的真實,堅定信念,成功就在你的手中。

有一種成功叫堅持 
當你對自己認同時,就沒人能否定得了你 
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 
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面對問題,不要退縮 
先做牛馬,再做龍象 
忍是生活的智慧,恒心是成功的秘訣 
堅定地相信,我們能過得更好 
停止抱怨和牢騷,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堅持自我,保持本色 


第三章 能靜——鎮靜不躁,心不妄動

在這個喧囂浮華又充滿欲望的世界,持一顆安靜的心,用一份淡泊的心態,傾聽生活最本色的天籟,在享受人生百味的同時,為自己創造一份恬靜帶來的詩意,這未嘗不是一種值得崇尚的生活方式。而只有心靈寧靜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欲望、漠視名利,也才能享受到人生至福。

心不隨境所牽,意不隨欲所動 
心不動萬物皆不動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在苦痛中涅槃,在頓悟中升華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生活中自有菩提,能靜心才是智慧 
不安由心而生,斷念才得清凈 
沉靜心靈,方能認清事情的根本 
遇人遇事,留一份鎮靜在心中 
靜心微笑,釋放真我 


第四章 能安——心安理得,從容有度

安靜,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擺脫了虛名浮利的誘惑,便能擁有心靈上的豐富寶藏。身處浮沉,只有讓心安定而從容,才能超然物外,淡然處世。這是一種生活境界,更是人生的智慧。不要患得患失,做好自己人生的導演,用安靜而從容的微笑為生活代言。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守一顆淡泊之心,擁一份淡然之美 
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 
不必成為某種社會觀念的奴隸 
人安則寧,事安則順 
擁有圓滿心,事事皆圓滿 
自在隨緣,適時改變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不計較毀譽,做到問心無愧 
坦蕩做人,小心疑心生暗鬼 


第五章 能慮——思慮周詳,摒棄偏見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思慮周全,才能全面地感知這個世界,才會對眼前之人有一個全方位的把握,如此才能避免思維偏頗導致的偏見產生。聰明的人總是在行動之前多想一想,將心態放平,把各種情形都考慮到,如此,成功的概率自會大大增加。

莫要生氣,心靜才能思慮周全 
他人的選擇和標準,要正確看待 
成功需要走出慣性思維 
摒棄偏見,處事得當 
說話滴水不漏是門學問 
思慮周全還需馬上行動 
講真話沒錯,問題是如何去講 
深度分析,流言止于智者 
改變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機會 
他人的意見要聽,但是不能事事都聽 
感謝指出你缺點的人 


第六章 能得——合理選擇,有所收獲

自古以來,舍得就是人們不斷研究和總結的生活之道。一個人,要想有所得,就必須學會合理選擇,懂得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什么是可有可無的,在關鍵的時候敢于舍棄、善于舍棄,如此,行動起來才會果敢,生活才會幸福。

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選擇面前要果斷 
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得失 
要勇于撕掉過去的標簽 
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 
簡單生活,只取你所需 
你滿足了對方,對方才會滿足你 
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舍棄,是嘗試收獲的第一步 
患得患失,你會失去更多 
克制欲望,才會擁有幸福 
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虧在利益,贏在人心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知止——明確境界,準確定位
知止,首先要知足
知足是以具備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為滿足,沒有過分的貪欲;而知止則是指滿足后便不再索求,懂得適可而止。只有懂得知足、知止才能獲得自身和諧,會使得我們擁有清凈、愉悅、坦然。知止,首先要知足,知足方能常樂。人生的旅途中,應適時止住匆忙的腳步,嘗試著拋卻一切有損生活質量、讓幸福快樂打折的負累,這樣才能輕裝前行,享受精彩的生活。
傳說張果老自從得道成仙以后,每天都在民間尋訪、度化人。一天,他路過一個村口,碰到一對年老的夫婦在擺攤賣水。于是他就走上前去,借買水的時候跟老夫妻攀談起來。
他問他們日子過得怎么樣,老夫妻都說生活很窘迫。他又問他們有什么愿望沒有,老夫妻都感慨道:如果能夠開個酒店賣酒,日子就好過了。
張果老就告訴他們說,在你們村旁的山頂上有一塊形狀非常像猴子的石頭,石頭旁邊有三個泉眼,現在三個泉眼都被灰塵堵上了。你們明天去山上把灰塵都清理出來,泉眼就會自動流出有酒味的水來。說完又給他們一個葫蘆,囑咐他們就把這個葫蘆裝滿就可以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老夫妻兩個就急急地爬上山去。找到了張果老說的那塊石頭,將泉眼打掃干凈后,果然看見有水流出來。他們馬上舀一點嘗嘗真的是酒味。老夫妻兩個喜出望外,把葫蘆裝滿后就回去賣了,恰好能賣一天。
就這樣,他們兩個每天上山裝酒回來賣。日子也漸漸地好過了。不知不覺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張果老又來到這個地方。他問老夫妻如今的生活怎么樣,老夫妻回答,嗯,自從按您的指點找到酒后,日子還算過得。遺憾的是沒有酒糟,不能喂豬,不然就更好了。
張果老聽后,搖頭嘆息,嘴里念著“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飄然而去。張果老走后,山上的泉眼就枯竭了,再也沒有水酒涌出來。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沒有止境的欲望,總能讓我們從內心里感到不舒服,感到糾結,似乎很少能獲得滿足,就連幸福也似乎有些模糊。
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貪婪的欲望所致,當我們能夠依循自己的本性,而不去刻意攀比,不強求,懂得知足時,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足以使我們感覺到幸福。
小說《無疾而終》中的主人公叫瞎爺,他9歲的時候經歷了一次高燒,左眼在這場病中失明了,父母急得淚流滿面。他安慰兩位老人說:“我左眼雖然瞎了,右眼還能看見,總比兩只眼都弄壞要好嘛。”他家境貧寒,父母無力供他上學,只好送他去私塾旁聽,為此老人很是難過,他又對父母說:“我已經認識了幾個字,雖然不多,總比一個字不識的孩子強多了。”
后來瞎爺長大了,結婚了,娶了個嘴巴很大的媳婦。他的大嘴媳婦很能干,就是脾氣有些急躁,常把老人氣得心口疼。瞎爺就勸母親說:“娘,你這媳婦是有些不稱心,可是天底下比她差的媳婦有的是,你兒媳婦脾氣是暴躁了些,不過很能干,又不罵人。”母親聽后氣也就消了大半了。
瞎爺后來有幾個孩子全是閨女,媳婦總覺得對不住他們家,他卻說:“這有什么值得愧疚的?我認為你還是個很有能耐的女人。世界上有好多結了婚的女人,壓根就沒生過孩子,別說生男孩子,連一個女孩也生不出來。日后等我老了,逢年過節時,5對女兒女婿一起提著酒拎著肉回來孝敬咱們,那該多熱鬧!咱們比那些有兒子卻婆媳不和、整天不得安寧的,強多了。”
瞎爺有著一種樂天知足的人生觀,從不和比自己強的人攀比,這是找到了快樂的人生哲學。瞎爺一生貧困,但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他的一生是幸福的。
古時有一位禪師作了一首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目的就是在提醒人們要知足知止,拋棄物欲俗情的牽掛,保持平常心,就會消解一切煩憂,生活恬然自得,獲得人生美好的境界。這是一種高于肉體的快樂,是人通往真正健康的秘密通道。
法國的哲學家孟德斯鳩曾說過:“假如一個人只是希望幸福,這很容易達到,然而我們總是希望比別人幸福,這就是困難所在,因為我們總是相信別人比自己幸福。”
對于我們而言,學會知止,首先要懂得知足。知足常樂,讓自己擁有一顆輕松而淡然的心態,才有更寬容和豁達的視野去面對生活。學會了知足,我們才更懂得什么時候該放棄,放棄不屬于我們的東西,放棄不應該爭取的東西。不懂得知足的人,永遠不懂得停下腳步,也就不懂得珍惜擁有、珍惜當下。
生活中不能滿足和難以如意的事情很多,想得到的東西也很多,只有懂得知足,我們才能讓心靈遠離永無止境的貪欲,幸福也將變得觸手可及。
智慧箴言
“知足”是一種人生態度,“知止”是一種人生智慧。懂得“知足”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的體驗,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懂得“知止”的人,會更容易規避風險,也更容易體會到生活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我們需要學會依順自己的本性,不要妄自攀比,不隨便強求,其實,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幸福。“知足”常樂,懂得了“知足”,學會了“知止”,我們也就真正地把握了生活的真諦。
“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身體、生命或者事業能夠有價值,對此老子曾給出了他的藥方:“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認為,過分地看重、愛惜名利地位的人,必然會遭遇無故的恥辱和大破費;過多地收集珍藏資金財物者,必然經歷慘重的損失和大災難。究其緣由,是因為宇宙萬物本是平衡的,有無相易,有無相生。你得到多少,就會失去多少;失去了多少,也會得到多少,多付出則多收入,多收入則多付出,一切盡在自然中。所以,懂得滿足的人,就不會遭遇屈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就可以遠離危險。
“知足”是外界給了多少,自己并不貪婪,坦然高興地接受;“知止”是自己面對事情或者東西的時候,主動伸手拒絕。“知足”是由人的,而“知止”往往由自己。“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走,什么時候該停。
有一位禪師外出云游后回到寺廟,令人奇怪的是他竟然買了一瓶白酒回來,自此,每當眾僧經過他身旁,都能聞到濃濃的酒味,雖然眾僧感到困惑和不解,但始終沒有過問。
有一天,禪師派兩個小和尚下山買東西,在集市上,兩個小和尚經過酒肆時,忽然聞到了酒的香味,最終,兩個小和尚經不住誘惑,偷偷買了一壺酒喝掉了。兩個小和尚回到寺廟,禪師聞到了他們身上的酒味,于是,斥責二人說:“出家人怎能喝酒呢?”一個小和尚此時忍不住頂撞說:“師父都能喝酒,我們為什么不能喝”
聽到此話,禪師明白了,隨后不怒反而微笑著對他們說:“雖然我買了酒,但卻不曾喝,而是用來治療我腿上的傷口的。我能聞著酒香而絲毫不被誘惑而飲酒,那是因為我能夠理智地控制我內心喝酒的欲望,此后,酒雖在,但我心中已無酒。而你們二人,就因為酒香的誘惑,而絲毫不能克制自己的喝酒欲望,看來你們還要多加修行啊!當你們真正做到無欲無求時,那時也就能參悟禪學的精髓了。”
兩個小和尚聽了禪師的話,徹底承認了錯誤,自此,也更加努力地修行自身了。
想要做到“知止”是不容易的,禪師修行多年,才做到“知止”的境界,面對酒香而不被所誘。而兩個小和尚正因為內心的不堅定,抵御誘惑的能力不足,所以才輕而易舉地就被酒香所誘惑了。
禪宗說:無欲則剛。無所欲求時,人的心才會真的開始平靜。我們總以為人生有很多事值得我們去追求、在意,當我們日后走過去,回首再看,也不過那樣。現實生活中,能夠參透佛禪真諦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終日被世俗的名利所纏繞,被欲望的包袱所壓迫。當人的心與欲望糾纏到一起,也就遠離快樂了。
有句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尤為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欲望永遠不知滿足的丑態。如果我們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就要時刻提醒自己“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應明說:“謝事當謝于正盛之時,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在對待名利、榮辱、財富等問題上,還是糊涂一些為明智之舉。糊涂了,你就不會為其所累、所苦、所怨。
欲望的滿足并不是滿足,而是一種無休止的自我放逐,更多的情況是,一個欲望滿足了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欲望。假如我們被欲望占據心靈,為欲望的不能滿足而備受煎熬,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滋味。
從前,在山西呂梁的一個村子里有個張老漢,他整天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他仍舊不覺得滿足。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便去鄰村買地。鄰村的一大地主王老漢告訴他:“想買地可以,但是我們賣地不是按畝賣,而是按天賣,你能在這一天時間里圈多大一塊地,這塊地就屬于你了。但是你要記住,日落之前你一定要回到起點,否則你就一寸土地也得不到。”
第二天一早,張老漢就出發了,他大步往前走著,看著每塊地都覺得很好,放棄實在可惜,就一直向前走去。不知不覺已到中午,太陽正足,天變得燥熱起來。他一邊吃著干糧,一邊繼續前進。天氣炎熱,但他仍然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在心里給自己打氣:辛苦一時,享用一世。
又走出了很長一段距離,他抬頭看看太陽,已經到了下午。本想折返回去,但又覺得前邊的那塊地看起來很不錯,于是又接著往前走。
回去的路上,他感覺越來越吃力,但為了要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去,只得不停地加快步伐,眼看太陽即將沉入地平線,而他離出發點只有不到一米的距離了,于是拼盡全力向前沖去。就在這時,他兩腿一軟,撲倒在地,嘴里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不一會兒就停止了呼吸。
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想往高處走,都想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讓身心更安逸些,但是這是一種期望和希冀,未必都能一一實現,在各種理想、愿望,甚至連小小的計劃都未能成為現實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承認和接受現實,并且不消極、不失望,努力尋找心理上的平衡,正確對待得失和輕重,我們更要學會“知止”,知道什么時候該停下腳步,什么時候該放棄,這不僅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生活的藝術。
貪心和貪欲,是攪亂自在寧靜的生活的源頭。而只有摒棄貪心和貪欲的人,才會生活得坦然,沒有干擾,沒有麻煩,也沒有外來的禍害;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長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許多憂愁和悲傷,讓快樂的心情永遠占據自己情緒的空間,從而盡享生命的樂趣,獲得生命的真實體驗。
智慧箴言
“知足”是對于已經得到滿足后的精神反芻;“知止”卻是在獲取過程中的主動放棄。《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比“知足”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知足”是人家給多少,你拿多少,雖不滿意,但能接受,所以不爭。“知止”是自己覺得程度到了,主動伸手攔住說:可以了,我不要了。既懂得對“欲壑”說夠了,也懂得對“痛苦、煩惱”說行了,到此為止。“知足”是由人的,“知止”卻由自己。
不知止,痛苦即隨之而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鄭板橋曾寫過一副對聯,上聯是:室雅何須大;下聯是:花香不在多。這副對聯寫得很是傳神,它所表達的就是一種“知止”的哲思感悟。“知足”是一種心態,而“知止”則是一種德行和智慧。一個人能夠從內心真實地感覺到“知足”,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若是能夠做到“知止”,那便是非具備大胸懷而不可。
“知止”的妙處就在于懂得適可而止,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抽身而退,什么時候應該停下腳步。一味地向前,不懂得“知止”,隨后跟上的很可能就是痛苦,欲望難以滿足的痛苦、目標不能達成的痛苦、患得患失的痛苦……
面對誘惑和選擇,我們總有得有失,雖然并非一定會是陷阱式的傷害,卻也難免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因為我們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沉迷,甚至忘記了我們前行的方向和目的。
從前,在一禪院里有兩個年老的禪師,喜歡在一棵大樹旁下棋。一個剛出家來到禪院的小和尚常常在旁觀看,沒過多久就學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藝。后來,這個小和尚找院內其他人挑戰,結果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
于是,禪院內的下棋高手聚在一起研究戰勝小和尚的辦法。一位年輕的和尚自告奮勇,要求與小和尚對弈。他信心十足地說:“只要比賽桌上放一盤新鮮的水蜜桃,我就一定能贏。”他想:這個和尚年紀這么小,在家吃慣了美味佳肴,剛到清苦的寺院,肯定很不適應,我就用鮮美誘人的水蜜桃來分散他下棋的注意力。
比賽最終開始了,面對旁邊那盤鮮美的桃子,起初小和尚還時不時地盯著看,但后來他心想:這盤水蜜桃雖誘人,但這次比賽更重要,我一定不能因為這個輸掉比賽。就這樣,小和尚又將注意力放在了下棋上,而且專心琢磨棋局,不再看水蜜桃,最后他贏得了這次比賽,成為了禪院內年紀最小但棋藝最好的和尚。
人生在世,難免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誘惑,面對誘惑,要是能把握好一個度,你就會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反之,你若得寸進尺,過猶不及,必定不會有什么好結局。我們謹記:做人要把握分寸;做事,要掌控尺度。做人,要心無邊行有度;做事,要進有招退有術。
其實,生活中那些內心充滿貪念、不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也就是受外界的誘惑,而失去理智,最終耗盡自己的精力,讓自己終日為無休止的欲望疲憊不堪,甚至付出慘重代價的嗎?
孔子曾經對水的智慧欣賞不已。他說:“盈不求概,似度”。意思是水滿則止,并不貪得務多。鄧亞萍的選擇似乎恰恰與這句話相互輝映。鄧亞萍不選擇退役,可能就沒有她后面的出國深造,申奧大使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俗話說:“貪多誤事”,凡事要適可而止。在“度”的把握上,為此迷失方向的人屢見不鮮。有些人總是在欲望的道路上沒有止境,最后往往適得其反。
弘一大師有幅書法作品《知止》,似乎也印證了這個道理。知止,知道停止,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時候前進,什么時候停止,這是充滿智慧的選擇。當然,止,并不是停止不前,它是對舊的鞏固,更是新的開始。
一群猴子,經常去農田里偷吃糧食,村民很氣憤,想盡了一切辦法試圖制止它們,但都沒有成功。村民萬般無奈,搬出了獵槍,但是猴子們身手矯捷、反應機敏,根本擊不中它們。就在人們無可奈何的時候,一位老人說他有辦法抓住這些猴子。
老人弄來了兩只木箱,每個木箱上面都留有一個小孔,又往木箱里放了兩顆剛摘下來的鮮桃。然后,老人來到猴子經常活動的地方,把木箱固定在了大樹上。然后,老人對大家說:“你們等等吧,晚上就可以捉到猴子了。”
大家對老人的方法半信半疑:即便猴子拿不到箱子里的桃子,但是依然可以輕松地逃脫啊?聽了大家的疑問,老人笑而不答。
到了晚上,大家跟著老人來到了放置木箱的地方。果然有兩只猴子正在掙扎,見到村民們趕來,它們驚慌地叫著。只見它們一只手插進了木箱,卻怎么也拔不出來。
老人趁機讓眾人將兩只猴子抓住捆牢,撬開了木箱,只見猴子的兩只手還在死死地抓著桃子不放,老人掰開猴子的爪子,拿掉桃子,猴子們的手居然輕松地從孔里抽了出來。
看到這里大家恍然大悟,原來老人是利用猴子經不起誘惑的貪念,輕松就將猴子捉住了。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會犯與猴子相同的錯誤,因為貪心,因為不懂得向誘惑說“不”,結果成了誘惑的奴隸,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甚至后悔一生。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可以隨便獲得、不需要代價的。所以,誘惑的每一次亮相,一定會伴有相當大的風險,并且這種風險通常是不可預料的。而面對豐富和喧囂的社會生活,浮躁中的欲望會被輕易地調動起來,加上我們自身意志力和控制力的不足,自然就容易跌進誘惑的深淵。
懂得“知止”,就是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港灣,遠離那些紛爭和貪欲,讓自己的生命沒有沉重的精神負累,從而輕裝前行,而這樣的我們才更容易接近我們的夢想,更容易找到心靈的樂園,得到幸福。
智慧箴言
“知止”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修心的智慧。它告訴我們怎樣尋找生命的價值,給身心贏得一份淡然的輕松。不懂得“知止”,將永遠不懂得停下追逐名利和欲望的腳步,它只會讓我們負重累累,在有限的生命中遠離本真的樂趣。而當我們的心靈被這種種紛擾占據的時候,幸福也就離我們遠去了,患得患失的痛苦將如影隨形。所以,在路上的我們,要多給自己的心靈留一份寧靜,告訴自己什么時候可以停下腳步看看風景,要知道人生的美麗更多的是在我們駐足的瞬間。
智者知止,知止者智
如果我們想收獲成功,那么進取是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人們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老虎捕獵,也總是會先從掉隊的或者孱弱的動物開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以進為標準呢?其實不然。止,有時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止,也是另外一種成功。進,需要的是勇氣和一種精神,而止,需要的卻是智慧和境界。
知止,體現了一個人的淡定與從容,是智慧、修養的綜合體現。知止,才能面對誘惑而無動于心,智者知止,知止者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充滿了變數,如果我們無法面對就會被它牽制,所以,與其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也許每一次轉彎就是生命的再一次升華。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轉世為人,變成了梵施國的王子,王子非常注重自省修行,并不貪戀世間的金錢和美色。有一次,王子打算前往山林清幽之處進行參禪,不料途中遇到一位絕美少女,少女對王子一見傾心,于是,終日徘徊于王子左右,希望得到王子的垂愛。
王子對少女的美色絲毫不以為意,依舊照常念佛參禪,日復一日,少女終于忍無可忍,對不為所動的王子說道:“難道我長得不夠貌美嗎?為何王子都不愿意看看我呢?”王子答道:“美與不美皆是皮囊,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有的容顏都將在時間的流逝中消亡,由此又為何貪執于它呢?”
少女聽罷,不解地問道:“美麗的外表,世人皆貪戀于此,為何王子可以不被所惑,而如此看透呢?”
王子答道:“正因為世人無法控制自己心中的諸多欲望,一如美色的沉迷,所以才會衍生萬千煩惱。面對誘惑,只有學會抗拒,真正修煉心靈的寧靜,才能撇去諸多痛苦。而現在我的心,就是一片空白,美色于我,猶如白骨。”
王子的話,讓少女大徹大悟,對王子的貪戀也瞬間變得平靜,之后,少女也開始了精修禪定,以求修煉本心。
轉世為王子的釋迦牟尼佛因為高深的修行依然保持著淡然超脫的心性,即使絕塵的美色也誘惑不了他,這就是懂得“知止”的智者。其實,懂得“知止”的智者,在面對人生任何事情上,都同樣能夠保持淡定與從容,不止是誘惑,還有挫折的打擊,失敗的遺憾。當前方已經無路可走時,懂得坦然面對,懂得回頭,懂得“知止”,這就是一種智慧。
什么時候當止?即適可而止。但這沒有量化標準。許多人無法掌握什么是“適”,所以,這就要靠一個人平時的修養,靠人生經驗的積累,靠一個人的智慧來判斷。懸崖勒馬這就是“適”,往前一步就會墜入深淵,粉身碎骨。勒馬止步,便會平安無事。縱觀古今中外,那些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的人總是能笑到最后。
知止,就要保持清醒頭腦,及時對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一個恰如其分的估計。尤其對各種利害關系有清醒的認識,知道什么時候止住,在哪里停步。
古時候,“一代商圣”范蠡離開楚國投奔越國,并輔佐越國勾踐,興越滅吳,被尊為上將軍。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變官服為一襲白衣,攜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上,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
在齊國海邊的一塊荒地,范蠡苦身盡力,開荒墾地,治產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達到“巨萬”,卻仗義疏財,三次散盡千金,天下稱“陶朱公”。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心胸狹窄,他從齊國寫信給另一功臣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在接到信后大悟,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因為懂得“知止”,智以保身,終成名天下。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認清貪欲帶來的后果并及時終止,才會獲得長久的富足和安樂。因此,要學會止貪欲、止驕縱、止虛妄、止盲動,凡屬不可不戒的過激情緒和言行均要學會知止。
“知止”雖寥寥二字,卻蘊含著無限的深意與禪機。知止,首先要知足。不知足便難知止。知止,才能平安;知止,才能淡定;知止,才能快樂;知止,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智者知止,知止者智。
智慧箴言
“知止”是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它看似淺顯,卻蘊藏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生活智慧。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唯利是圖,被欲望所累。而人的欲念是沒有止境的,它總是在不停地循環、放大。被貪念和欲望控制心智的人,無疑是在放縱自己和愚弄自己。如果想獲得真正的成功,體驗生命的真諦,請遠離貪婪,適可而止,知足者常樂。
自己的能力,正確估計
意大利著名的畫家阿馬代奧莫迪里阿尼曾說過:“人有兩只眼睛,一只用來觀察周圍的世界,一只用來觀察自己。”客觀地看待自己,估量個人的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獲得快樂的源泉。
有一天,一位禪師給了徒弟一塊石頭,叫他去蔬菜市場試著賣掉。
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但師父說:“不要賣掉它,只需在菜市場多問一些人,然后告訴我它值多少錢”。
徒弟去了蔬菜市場,可是許多人出價不過幾個小硬幣。于是徒弟回來后對師父說:“它最多只能賣到幾個硬幣”。
師父說:“現在你去黃金市場,問問那兒的人肯出什么價格。”
從黃金市場回來,徒弟很高興,說:“這些人愿意出價一千元。”
師父又說:“現在你去珠寶商那兒問問價格。”
讓徒弟感覺不可思議的是,珠寶商竟然愿意出五百萬買下石頭。徒弟回來,對師父興高采烈地說起這件事,師父拿回石頭說:“現在你應該明白了,我主要是想鍛煉你充分認識自我價值的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你在菜市場,那么你就永遠不會認識更高的價值。”
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價值,是成功者必備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過高或過低地判斷自己的價值。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價值,就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我們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古希臘帕爾索山上,有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盧梭曾贊譽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們才能擁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執著和堅韌;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擁有對待生活的坦然和平和;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擁有面對困難和未來的勇氣。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只狐貍,早上起床看著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顧影自憐道:“今天的午餐,我想吃掉一頭大象。”于是整個上午,它都在四處奔波尋找大象。在森林里間到一個人就問:“有沒有看見大象的?”
然而當正午毒辣的太陽照在它的頭頂時,它又看了看自己的身影,說道:“我覺得有一只老鼠就能填飽肚子了。” 它又開始不停地尋找老鼠,這時見人就問:“有沒有見到老鼠的?”森林里其他的動物很是詫異,問他:“你到底想要什么啊?一會兒大象、一會兒老鼠的?”
這一天下來,狐貍什么都沒找到,“大象”“老鼠”在他的腦子里來來回回地出現。他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哪個。結果,這一天狐貍什么都沒吃到。
狐貍怎么會在一日之內犯了兩次截然不同的錯誤呢?其實,這與它選擇的參照物有關。晨起的時候,陽光從地平線上斜照到它的身上,使得它的身影被拉長了,于是它錯誤地以為自己就是萬獸之王,沒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而中午的太陽幾乎是垂直地照著他的身體,使得它的身影縮小了很多,使它再次錯誤地認為自己如同一只小貓一樣,妄自菲薄。
很多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其實我們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尤其是正確認識自己,更是難上加難。“人貴有自知之明”正是古人對認識自己的不易發出的感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才能判斷自己適合做什么事情,做多大的事情,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準確定位;從而避免心浮氣躁、好高騖遠,我們才能知曉自己的容量,擺正位置。
自知的人是最聰明的。沒有自知,便無法自勝。每個人都要通過各種方法了解自己,以此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認識自己,就要學會跳出個人的絕對視角,以旁觀者的眼光分析和審視自己,正視自己的成長過程,這同時也是和錯誤失敗做斗爭的過程,或者是由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的過程,這樣我們就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從而完善自身。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接納自己,重塑自己,從而實現理想的自己。
智慧箴言
人們通常可以理性地感知事物,但卻很難做到理性地認識自己。這恰恰因為在人的本能特征中,具有很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我們常常會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過分夸大自己的優點,而疏于發現自身的不足。不能正確地認識并認清自己,必然無法正確對自身定位,心中茫然,遇事盲目。而實際上,我們的個人生活是由自己主導的,只有認真而客觀地認清自己,為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人生位置,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個人才智,實現生活目標。"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