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簡體書)
滿額折

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  價:NT$ 252 元
優惠價:87219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呂、二趙、三典韋……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國名將座次是從哪里來的?看演義?聽評書?拼名氣?比勇力?還是……看臉?“三國探客”說,煮酒論英雄,還是要靠戰績說話!運籌帷幄的三軍統帥周瑜、諸葛亮、曹操……披堅執銳的沙場勇將關羽、趙云、鄧艾、張遼……方北辰教授憑著三國英雄真刀真槍的戰績,給出了一份歷史學家的“排行榜”。

名人/編輯推薦

你造么?張飛是個帥哥!關羽耍的不是大刀而是長矛!空城計是假的!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假的!
可能會顛覆你三(國)觀的歷史真相,揭秘羅貫中的千年騙局!
憑戰績排出的英雄座次 名將之爭的終極答案
講憑據、講史實、講道理 有排名、有故事、有意思
且停下無窮盡的口爭舌辯,暫撇開說不清的演義傳奇,聽一位歷史學家給你講事實、擺戰績,比一比誰才是三國的大英雄!

目次

開場白
吳國名將篇
主帥型名將第一名——周瑜
主帥型名將第二名——呂蒙
主帥型名將第三名——陸遜
主帥型名將第四名——朱然
主帥型名將第五名——陸抗

蜀國名將篇
主帥型名將第一名——諸葛亮
戰將型名將第一名——關羽
戰將型名將第二名——張飛
戰將型名將并列第二名——趙云
戰將型名將第四名——馬超
開場白
吳國名將篇
主帥型名將第一名——周瑜
主帥型名將第二名——呂蒙
主帥型名將第三名——陸遜
主帥型名將第四名——朱然
主帥型名將第五名——陸抗

蜀國名將篇
主帥型名將第一名——諸葛亮
戰將型名將第一名——關羽
戰將型名將第二名——張飛
戰將型名將并列第二名——趙云
戰將型名將第四名——馬超

魏國名將篇
主帥型名將第一名——曹操
主帥型名將第二名——司馬懿
戰將型名將第一名——鄧艾
戰將型名將第二名——張遼
戰將型名將第三名——許褚
附錄
后記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周瑜篇節選
人品美玉
三國多名將,正說也精彩。
本書講述三國名將,采用的是新的排列順序,從孫吳開始講起。首先登場的這一位,是出身高貴的美男子,又娶了大美女為妻,還打得曹操落荒而逃,開創了三國鼎立的最初局面,堪稱孫吳主帥型名將的第一名——他就是著名的周瑜。但是,現今人們對他的了解,多半是從《三國演義》得來。而《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人品的缺陷很嚴重:一是心眼小,容不下比他高明的諸葛亮;二是氣量小,一受挫折就生氣,最后活活被氣死;三是無良心,赤壁之戰中孔明多次幫他的大忙,他反而恩將仇報要殺孔明。心眼、氣量兩個小,再加無良心,這就叫“兩小無良”。那么周瑜的人品真是如此惡劣嗎?真相究竟怎么樣?《三國演義》又為何要將他寫成這個樣子呢?
主帥型名將第一名——周瑜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周瑜的人品,是否真的是“兩小無良”?既然是羅貫中這樣寫,那么破解謎團,就從他的《三國演義》入手好了。“演義”這個詞,早在三國之前的東漢就已經出現,那時候是指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和發揮。至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初全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意思是對陳壽《三國志》的通俗化推廣。
陳壽是西晉的史學家,早年在蜀漢當官。蜀漢滅亡,他下崗在家待業。后來再度上崗,到西晉王朝的京城洛陽,擔任撰寫史書的史官。西晉統一天下,他開始撰寫三國歷史,完成《三國志》六十五卷。這本書優點很多,因而流傳至今,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成為研究三國的首選史書。這部書是用文言文寫成,不適合廣大普通讀者閱讀。到了千年之后的元代末期,羅貫中使用當時的白話來改寫。因為屬于通俗化的推廣,所以取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在韓國和日本,直接就叫《三國志》。
既然羅貫中的書,號稱是在對陳壽《三國志》進行通俗化的推廣,那么要破解周瑜的人品究竟如何的謎團,直接去查《三國志》不就行了嗎?好,徹查《三國志》,從頭查到尾,得到如下兩點結果:一、周瑜人品“兩小無良”的具體情節,包括心眼小,容不下孔明;氣量小,“三氣周瑜”,他被活活氣死;還有無良心,恩將仇報,孔明幫他草船借箭、七星壇借東風,他卻派人殺孔明等等,這些在《三國志》中,全都沒有記載。二、周瑜的死因,《周瑜傳》中明確記載是在出差途中“病卒”。《魯肅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中所記周瑜臨終前給孫權的報告,也說是“道遇暴疾”,即途中突發急病。所以他的死與諸葛亮沒有任何關系。
再將搜索范圍,擴大到與三國歷史相關的所有現存其他史書,如范曄的《后漢書》、袁宏的《后漢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許嵩的《建康實錄》等等,依然是同樣的結果。
查證的結果很清楚:《三國演義》中與周瑜人品心眼小、氣量小、無良心等相關的情節描寫,在傳世的正規史書中,全都沒有記載,純屬虛構,不可當真。既然純屬虛構,那么周瑜的人品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呢?
我們依然還是從《三國志》來考察。陳壽《三國志》筆下的周瑜的人品,歸納起來是三個“大”:大方,大義,大度,可以稱為“三大天王”。
先看第一個大,大方。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氏,當時的舒縣,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關于周瑜的籍貫,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在舒城縣,這是有問題的。因為正史明確記載,東漢的廬江郡之下,只有舒縣,而沒有舒城縣;舒城縣最早出現,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已經是周瑜去世五百多年之后才發生的事了。
《周瑜傳》中記載,他出身高官名門,家中極為富有,年輕時又“長壯有姿貌”,即身高體壯,外貌英俊。總之,他是典型的“高高富帥”一個,比現今大家說的“高富帥”,還多了一個高,高官名門的高。
但是,當時這位高高富帥,在平時干些什么事兒呢?他并沒有胡作非為到處干荒唐事,而是認認真真在干正經事。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虛歲才十六的周瑜,前往北面不遠的壽縣(今安徽省壽縣),去拜訪一位叫孫策的非凡人物。不料這一去,就與孫氏家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富陽市)人氏,是孫權的大哥。當時他父親孫堅,因為在中原討伐董卓,就將家眷帶到接近前方的壽縣。周瑜與孫策一見面,彼此就覺得十分投緣。一是志趣相投,都有遠大抱負;二是話語相投,雙方都十六歲,孫策只大一個月,于是二人結為生死之交。在這里插一句,當時人們計算年齡,都是按照虛歲,而不是實歲來算,史書里面都是這樣。
五年之后的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孫策二十一歲,父親已經去世,他決心從江北打回老家江東,自創一番事業。他所經過的歷陽縣烏江渡,是長江的重要渡口,據說當初楚霸王項羽就在此處自刎。現今孫策要從這兒打過江東去創業,他能成功嗎?
老實說,事情很懸。因為江東地域廣大,而他力量很小。江東,也就是當時揚州的江南部分,有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四郡,共計六十四縣,大體相當于現今江蘇和安徽兩省的江南部分,再加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的全部,在冊人口多達三百四十多萬。而他才有一千多步兵,幾十名騎兵,要吞下這么大一塊地盤,你說懸不懸?
但是,他從烏江渡口上船時,隊伍卻陡然變成五六千人馬,什么原因呢?原來,早已得到孫策通報的周瑜,千方百計籌措巨資,在此招募軍隊打造船只,預先做好準備,單等孫大哥的到來。《孫策傳》說孫策最初“兵才千余,騎數十匹。比至歷陽,眾五六千”。從一千多猛增到五六千,這多出來的四五千,正是周瑜無償奉獻給孫策的超級大禮包。孫策也正是憑借這支兵馬橫掃江東,打下了孫吳的基業。你說周瑜大方不大方?
后世有人認為,周瑜的伯父周尚,在丹陽郡當太守,當時周瑜曾到丹陽郡探親,所以這批軍隊,不是他自己招募來的,而是從周尚的郡政府帶過來的,完全是借花獻佛。這一說法,是因為不熟悉當時丹陽郡的地理和政局而產生的誤解。周尚當過丹陽郡太守,的確是事實。但是,揚州的丹陽郡,位于長江南岸,正是孫策打過江東時,最先要登陸的地方。更為關鍵的是,孫策渡江之時,丹陽郡的沿江一線,早就已經被東漢朝廷委任的揚州刺史劉繇占據,并且嚴密封鎖了南岸的沿江渡口,目的是要阻止袁術的勢力打過江南。而當時還屬于袁術部下的孫策,正是劉繇防備的主要對象;孫策渡江之后,首先攻擊的敵對目標也正是劉繇。所以劉繇預先就把手下的兩個得力下屬——吳景、孫賁強行驅逐出境,因為吳景是孫策的舅舅,孫賁是孫策的堂兄。在這種情況下,劉繇會允許周瑜從自己手中的丹陽郡,隨便帶走一大批軍隊,而且順利通過自己的封鎖線,前往北岸去資助自己的死對頭孫策嗎?只要去看一下《三國志》中《吳書》的相關傳記,再翻查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就會明白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再說第二個大,大義。大義是倫理道德上的重要道理和基本原則。當時儒家思想盛行,最看重的是君臣大義。那么周瑜深明君臣大義嗎?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四月初,孫策被仇家刺殺,年僅二十六歲。他十九歲的二弟孫權匆忙接了班。突發巨變,使得江東的政局頓時嚴峻起來。
在外部趁火打劫的,有西面上游的軍事小強人黃祖。黃祖與孫家是世仇,孫堅九年前就死在他部下之手。黃祖一聽孫策丟了命,馬上順流而下,進攻對方的邊境重鎮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
在內部動手作對的,還有山越。當時丹陽、會稽、豫章三郡的交界,也就是現今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山區,有大量被稱為“山越”的山民。孫策曾嚴厲鎮壓山越,他一死,山越馬上加強了武裝反抗,成為孫氏政權的心腹之患。
內外形勢嚴峻,倉促上臺的接班人又太年輕,孫吳的政局就開始波動。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中就說:“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這一段話,以往多次有人提及,但是多半都沒有解釋到位。此處的“天下英豪”“賓旅寄寓之士”,都不是泛指,而是各自有特定的含義。孫吳的統治基礎,主要由三大力量組成,即孫氏宗族、從江北前來投奔的士大夫以及江東的土著大家族。此處的天下英豪,是指江東本地土著家族的英雄豪杰,他們分布在揚州江南各郡;而賓旅寄寓之士,則是指此前從江北投奔過來的人。這兩大類人物,都在觀望政局的安危,以便決定去留,動搖不定,沒有同孫權形成穩固的君臣關系。這“未有君臣之固”一句,可謂完全點中了當時政局的要害。
危急時刻,幸好有人站出來,起了關鍵性的維穩作用,他就是周瑜。
孫策突然死亡時,周瑜還遠在廬陵郡的巴丘縣(今江西省峽江縣),鎮守西部邊境。當他點起精兵,風塵仆仆趕回政治中心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的時候,正是政局動蕩的緊急關頭。周瑜一到,立即采取了行動。什么行動呢?《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記載:“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說是孫權剛剛繼承權位,身份上只是將軍稱號,所以手下的將領和賓客,對他的禮節還很簡略隨便;唯獨周瑜帶頭向孫權盡心尊敬,履行臣僚的謙卑禮節,比如見面要行跪拜大禮,孫權在座時要肅立兩旁,等等。
周瑜此舉,實在是當時維護穩定的有力措施。你想,為何人心會浮動?因為孫權這根主心骨沒有立起來。怎樣立起來?先就要樹立他的君主權威。怎樣樹立權威?關鍵是要使臣僚充分尊敬他。怎樣尊敬他?必須在朝堂之上建立起嚴格的君臣尊卑禮儀秩序,不能自由散漫,目無君主。那么由誰來帶頭最好?自然非周瑜莫屬:功勞最大,當初孫策創業,主要兵力就是由他提供;威信最高,是首席將領,戰功卓著;實力最強,此番隨身就帶回一支精銳兵馬,作為穩定政權局勢的堅強后盾;身份關系最特殊,十年前就與孫策親如兄弟,孫權的母親將他當作親生兒子,小他七歲的孫權也將他視為兄長。
周瑜這樣畢恭畢敬一帶頭,孫吳朝堂之上,那種君不君臣不臣、無組織無紀律的狀態,很快消失干凈。孫權高坐在上,威嚴莊重,發號施令,像模像樣地當起君主來。抵抗黃祖,解決山越,一切有序進行。主心骨立起來了,人心安定了,危機也就自然消除了。這算不算周瑜深明大義的證據?當然算。
最后說第三個大,大度。周瑜的性格度量,《周瑜傳》也有記載:“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唯與程普不睦。”性格度量恢宏開朗,大體上說很得人心,只是與程普關系不和睦。《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眼很小,難以與人相處,就是從他與程普關系不好這一句生發出來的。那么他與程普關系不好,又是為何呢?
孫吳的將領群體,按年資分為三期:孫堅時加入的,可以稱為黃埔一期,孫策時加入的是二期,孫權時加入的是三期。周瑜是二期的佼佼者,而程普則是一期的老資格。關于兩人的矛盾,《孫皎傳》中也有檔案:“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于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赤壁大戰,孫權出兵三萬,分為左、右部分,任命周瑜、程普分別擔任主將;雖然全軍的指揮權屬于周瑜,但是程普認為自己資格比周瑜老,職務又是平級,就與周瑜鬧矛盾,鬧意氣,差點壞了國家抗御強敵的大事,造成嚴重后果。
周瑜又是如何對待程普的呢?《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記載說:“普頗以年長,數凌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后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仗恃年紀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總是放下身段容忍對方,始終不與之計較。程普后來認識到自己不對,對周瑜敬重佩服之至,告訴別人說:“我與周公瑾交往呀,就好像飲用醇厚的醪糟酒,不知不覺自己就被他感化醉倒了!”那時候,還沒有經過蒸餾的高度數白酒,人們飲用的是米酒。米酒連帶米糟,叫做“醪”,又稱“濁酒”,酒味更醇厚。去除了米糟,則稱清酒。
將上面的檔案對照起來看,就真相大白了。原來周瑜和程普不和睦,只是出現在赤壁大戰的短時間內,后來就完全化解了。而且起因在程普,與周瑜無關。周瑜氣量大,始終不計較,結果不僅使程普慚愧佩服,更重要的是顧全了赤壁之戰的大局。
史書中周瑜真實的人品,是大方、大義和大度。陳壽筆下的“陳三點”,與羅貫中“兩小無良”的“羅三點”,顯然有天淵之別。問題就來了,羅貫中為何要把周瑜的人品,寫成與真實情況絕然不同的模樣呢?
謎團也要從陳壽《三國志》開始破解。這部書為紀傳體正史,是以皇帝的本紀,即正統皇朝的編年大事為經線,人物的列傳為緯線,編織起歷史的全貌。但是三國分立,大家都稱皇帝,選取哪家做本紀,也就是作為正統呢?兩個原因使陳壽必須選曹魏。一是事理。曹魏最先稱帝,而且皇冠直接從東漢獻帝手中得來,用古玩收藏家的話來說,屬于傳承有自。二是處境。陳壽的書寫于西晉,而西晉的皇冠又從曹魏得來;不以曹魏為正統,就是不以西晉為正統。果真如此,陳壽不僅書寫不成,小命都可能不保。于是,本紀就放在記載曹魏歷史的《魏書》中,比如《武帝紀》《文帝紀》等;而記載其他兩國歷史的《蜀書》和《吳書》中,其君主則被當作割據的諸侯來對待,君主編年大事被稱為傳,如《先主傳》《吳主傳》等。
陳壽此舉,后來引起“尊劉抑曹”人士的抵制。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南宋朱熹《通鑒綱目》,就都改以蜀漢為正統來寫三國歷史。東晉和南宋,都是中原漢族王朝滅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處境與蜀漢類似,所以會有如此反應。習鑿齒的影響小,儒學泰斗朱熹的影響卻很大。《三國演義》恰好產生于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所以有濃厚的“尊劉抑曹”傾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清代初年,毛宗崗全面整理《三國演義》,又在朱熹《通鑒綱目》的影響之下,再度加重了這方面的傾向。比如開篇第一回,就是美化蜀漢君臣的“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全書的正面形象中,君主群體的第一主角是劉備,文臣群體的第一主角是諸葛亮,武將群體的第一主角是關羽;另外,蜀漢的人物,在全書中占據的文字分量也很大。
要“尊劉”,就必須大力增添蜀漢人物的光輝,特別是孔明的光輝。孔明出山第二年,就碰上赤壁大戰,這正是增添他光輝的大好機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襯法,挑選著名的精英來陪襯。陪襯者的人品和人才,處處都比他差一大截,處處都不是他的對手,孔明不就大放光芒了嗎?不幸被選中的著名精英,第一位就是周瑜,另外還有魯肅。于是,“陳三點”就變成了“羅三點”。
周瑜和魯肅,兩人還各有分工。在人品方面做陪襯的活兒,主要安排周瑜去干,心眼小,氣量小,再加無良心,不是兩小無猜,而是成了“兩小無良”。在人才方面做陪襯的任務,則主要安排魯肅去干。歷史上真正的魯肅,其實是一位志向遠大、善于策劃的大能人。孫吳的發展規劃,或者說孫吳版的“隆中對”,就出自他之手,這在《三國志》卷五十四《魯肅傳》當中,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在《三國演義》中,他卻是一個迂腐得有點呆傻的人,就像一個沒有智商的玩具木偶,被孔明支配得團團轉,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陪襯法之外,還有另外的手段來為孔明增添光輝,比如無中生有法、移花接木法,等等。
你會問,這樣一來,周瑜的人品就嚴重失真了,羅貫中能這樣做嗎?回答是:能。因為在《三國演義》問世之前,民間文藝作品已經在這樣做了。比如元代《三國志平話》就說,赤壁之戰時,孫權任命周瑜去抗擊曹操,周瑜舍不得自己的嬌妻小喬,不想上任去為國家效力,虧得諸葛亮來勸他,給他做思想工作,說要是不去,曹操打過江東,定會把你的寶貝嬌妻搶了去,周瑜這才趕緊上了前線。又如元代雜劇中,就有《七星壇諸葛祭風》《諸葛亮赤壁鏖兵》《諸葛亮火燒戰船》的劇目。只要吸收類似的民間素材,再經過自己的深加工,“兩小無良”的“羅三點”就可以新鮮出爐了。
由此可見,羅貫中對陳壽的《三國志》,并非完全如他原來書名所標示的那樣,是對于原著的通俗性推廣,而是有重大的改寫。一是主題傾向,從“尊曹”變成“尊劉”;二是內容成分,加入了大量的虛構和移植。作為文學范疇內的小說,書中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問題。我們把它作為藝術作品來盡情欣賞,也完全沒有問題。不過,正是因為里面有大量的無中生有和移花接木,所以它已經不再是正規的史書了,也就不能當作完全真實可信的歷史來加以引用、闡述和借鑒。換句話說,羅貫中打一開始,就壓根兒沒把這本書作為史書來寫,而后世的我們,要是把它當作史書來看,不是一個大誤區嗎?打個比方來說,這有點像是藝術品收藏中,后代高級仿品與當時文物真品的區別。青花瓷的后代高級仿品,古雅漂亮,賞心悅目,放在家中作為藝術品欣賞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哪天認了真,拿去找專家鑒寶,硬要說它是當年的官窯真品,就不合適了。
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屈原的《懷沙》中有“懷瑾握瑜”的詩句。古人以美玉比喻美好的品德,孔子就說:“君子比德于玉。”周郎完美的品德,正如他的名字,閃耀著美玉一般亮麗的光輝,完全可以給他一個最佳品德的金獎。
三國是典型的競爭時代。當時究竟靠什么競爭?答案是靠才能,也要靠品德。人品高下在競爭中的重要性,從周瑜深明君臣大義,從而穩定孫吳政局,大度對待程普,從而取得赤壁的完勝中,就可以得到充分證明。但是,才能容易外露,品德卻比較隱蔽,如果不留心觀察,往往會將三國說成是一個完全依仗才干,爾虞我詐,欺弱凌小,毫無正能量可取的陰暗時代。今天開宗明義講周瑜的人品,就是想強調:品德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他的例證,對于現今正在各種場合參與競爭的人來說,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這正是:
競爭不僅憑才干,美玉周郎有麗光。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