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華史 6:百家爭鳴
滿額折

中華史 6:百家爭鳴

定  價:NT$ 340 元
優惠價:90306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叢書是著名學者易中天教授所撰寫的中國通史,以時代為序分卷,共36卷,總計180餘萬字,本書為其中一卷,内容重點介紹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

從春秋晚期到秦漢之前這三百年間,中華民族誕生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後來被分為儒、墨、道、法、名、雜、農、陰陽、縱橫、小說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諸子百家。諸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和韓非。本卷内容,既主要介紹儒、墨、道、法諸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於長沙,曾在新疆工作。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中華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華史》(1-4卷)

目次

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003 天子劍
007 孔子的遺志
011 儒家的藥方
015 墨子:不要仁愛要兼愛
020 莊子:不救才有救
025 韓非:治國還須庶人劍

第二章
哪個社會好
033 為了正義,為了公平
038 墨家社會主義
042 兩種“無政府”
047 無為的專制
052 平等導致了獨裁
057 儒家小康社會

第三章
君權、民權,人權
065 國王培訓班
069 無民權,就革命
074 守住你的王冠
079 人治出特務
084 一毛不拔錯了嗎
089 人權宣言

第四章
活著為甚麼
097 我的人生與你無關
101 要做就做大丈夫
105 為行義,活見鬼
109 天命與使命
114 沒用才好
118 若為自由故

第五章
生存之道
125 弱者生存
130 兵道與兵法
135 兩種活法兩種道
140 中庸與反調
144 君子當自強
148 死期就在眼前

第六章
制度與人性
155 人是靠不住的
160 孟子:人性向善
165 荀子:善能勝惡
169 韓非:人性本惡
174 德治還是法治
179 沒有結論的爭鳴

後記
能做河伯也不錯185


註釋 191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天子劍

莊子一身劍客裝束,大步流星走到了王的面前。

趙王按劍以待。

王問:先生求見,打算用甚麼來教導寡人?

莊子說:劍。

王問:先生之劍如何?

莊子說: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說:天下無敵呀!

莊子說:不妨一試。

王問:不知先生用長劍,用短劍?

莊子說:長短不論。但臣劍有三,不知王要哪種?

王問:請問哪三劍?

莊子說: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

王問:天子之劍如何?

莊子說:燕國為鋒,齊國為刃,魏國為脊,宋國為環,韓國為柄,渤海為鞘,北嶽為帶,以五行制寰宇,以造化御群生,故觸類旁通,上下無礙。此劍一出,諸侯正,天下定。此乃天子之劍。

趙王茫然。

又問:諸侯之劍如何?

莊子說:智勇為鋒,清廉為刃,賢良為脊,忠聖為環,豪傑為柄,上法蒼天以順三光,下法大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方。此劍一出,如雷霆之怒,四海之內無不唯命是從。此乃諸侯之劍。

趙王再問:庶人之劍如何?

莊子說:蓬頭垢面,怒髮衝冠,瞠目結舌,義憤填膺,上取項上人頭,下取腹中心肝,名為用劍,實為鬥雞。此種庶人之劍,大王手下比比皆是吧?

趙王聽完,拉着莊子的手請他上殿,自己卻繞着餐桌團團轉,半天靜不下心來。

莊子說:大王安坐定氣,劍事臣已奏完。1

這當然不是史實,甚至不是莊子本人所講,而是莊子學派後人編撰的寓言。是寓言,就有寓意;而寓意,是可以各自表述的。

也就是說,《莊子》書中這篇《說劍》,無妨看作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象徵。

甚麼是先秦諸子?

先秦諸子,就是從春秋晚期到秦漢之前這三百年間我們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由於他們後來被分為儒、墨、道、法、名、雜、農、陰陽、縱橫、小說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諸子百家。

諸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則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和韓非。他們的名字在全球華人地區家喻戶曉。事實上,他們的時代固然遙遠,他們的影響更為深遠,深遠到至今仍能處處看到其烙印。

這麼多偉大的思想家集中出現,是一個奇跡,而且這奇跡是全球性的。實際上在同一時期和同一緯度(約在北緯30度上下),南亞有釋迦牟尼,西亞有猶太先知,南歐有古希臘哲學家。難怪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要把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代”了。

是的,軸心時代,也叫樞紐階段。2

軸心時代的思想家,是猶太、印度、希臘和華夏民族的精神領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精神導師。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不但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而且一直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因此,他們遙遠,卻不陌生。但同時,他們親切,卻不清晰。有多少人能一五一十如數家珍地說出其思想、觀點和方法呢?恐怕不多。

這當然不行,必須梳理。

大體上說,四百年的軸心時代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孔子與猶太先知、釋迦牟尼、畢達哥拉斯同時,四大文明禮炮齊鳴。第二階段,墨子與蘇格拉底同時,《老子》一書的作者與柏拉圖同時,3孟子和莊子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中國與希臘並肩前進。第三階段,希臘人也退出歷史舞台,只剩下我們的荀子和韓非。

這又是一大奇觀。

奇觀的出現因於孔子。是啊,猶太先知和釋迦牟尼沒有對手,古希臘哲學家則師弟相承。唯獨孔子,既有繼承者,又有挑戰者。挑戰者之間當然也有分歧,但反孔則是一致的。墨子、莊子和韓非“三劍客”,更是劍劍直指孔丘。百家爭鳴由此而起,並延綿不絕。

那麼,孔子究竟怎麼了?

他,也有天子之劍嗎?

 

孔子的遺志

孔子臨終前見到了子貢。

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最重要的學生之一。他是聽到孔子病重的消息後,從外地趕來的。子貢趕到時,孔子正拄着枴杖在門口散步。見到子貢,他説的第一句話就是:賜,你怎麼來得這樣晚啊!4

這是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四月。初夏的夕陽正沉穩地落入遼闊的原野,有點兒無奈,也有點兒倔強,卻還是給頭頂上的陰雲鑲上了金邊。

是的,金邊。

實際上,孔子就是"金邊",那顆即將墜落的"太陽"則是周制度和周文化。這一點,孔子心裏非常清楚。唯其如此,他才要向子貢交代後事。

那麼,孔子有甚麼事放心不下?

救世。

記得還是周遊列國那會兒,孔子一行從楚國的葉縣(葉讀如社)返回蔡國,找不到渡口。這時,隨行並擔任駕駛員的是仲由(字子路)。孔子便接過韁繩,讓子路去"問津"(詢問渡口)。

子路走到田邊,向兩個肩並肩耕地的人請教。這是兩位隱士,叫長沮(讀如居)、桀溺。

長沮問:拿韁繩的那位是誰?

子路説:孔丘。

這時,子路是在對長者説話,所以直呼孔子其名。

長沮又問:是魯國那個孔丘嗎?

子路説:是的。

長沮説:那他知道渡口在哪!

這是話裏有話。意思是:你們家孔夫子不是給天下人指點迷津的嗎?還找不到渡口?或者説,孔某人早就知道出路在哪兒了,何必還來問我?

兩種解釋,都通。

子路碰了個軟釘子,只好又去問桀溺。

桀溺問:先生哪位?

子路答:仲由。

桀溺又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

子路説:對的。

桀溺説: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又跟誰一起去改變?與其像孔丘那樣,只是拒絕壞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拒絕整個社會。

説完,兩人只顧埋頭幹活,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無奈,只好回去報告孔子,孔子聽了,感慨萬千。孔子説: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東奔西走?5是啊,正因為天下無道,才要救世嘛!

問題是,救得了嗎?

救不了。

這一點,就連子路也明白。子路的説法,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既然如此,為甚麼還要去做?因為一個君子,是有擔當的。挺身而出,只不過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盡到士人的責任而已。6

義不容辭,也只能堅持。有一次,子路沒能趕在關門之前進城,便在魯國都城的外門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裏來?

子路説:從孔子那裏。

那小吏説: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7

好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孔子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事實上也有人尊敬。有一個鎮守邊疆的小官就曾對孔子的學生們説: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老天爺是一定要讓先生做人民導師的。8

這位職務叫"儀封人"的小官並沒有説錯。漢武帝之後,孔夫子真的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可惜他這位人民導師卻只是一道華麗的金邊,中看不中用。何況這金邊裝飾的,還不是孔子要恢復的周制,而是他想都沒想過也不會喜歡的秦制或漢制。

無疑,這不是孔子的遺志。

可惜這由不得他。

的確,歷史並非英雄所創造,英雄人物的模樣反倒是由歷史來塑造的。歷史要求他是甚麼形象,他就只能是甚麼形象。如果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孔子,那麼,他給子貢留下的遺言應該是靠譜的——天下無道很久了,沒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張。9

那麼,孔子的主張是甚麼?

 

儒家的藥方

孔子的主張,是"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孔子對顏回提出來的,原文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10我們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禮,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因此,這段話是儒家的綱領。

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卻"禮壞樂崩"。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四個字還是他學生説出來的。

這個學生叫宰予。

宰予是言語科的學生,能言善辯,也喜歡較真,常常讓孔夫子下不了台。有一次他居然説,父母親去世,為甚麼要守喪三年呢?時間太長了吧?一個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啊!

禮壞樂崩,出處就在這裏。

宰予恐怕是詭辯。因為堅持三年之喪,本身就是尊禮和守禮,怎麼會禮壞樂崩?然而喪期內不能作樂,包括不能飲酒和做愛,是事實。

這多少有點麻煩。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裏,禮和樂是一體的,沒有樂也就沒有禮。何況不孝有三,斷後為大,不做愛哪來的兒子?於是孔子只好耐着性子問宰予: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細糧穿那絲綢,心裏好過嗎?

宰予説,好過呀!

孔子無話可講,只能氣呼呼地對宰予説:汝安則為之!一個君子在居喪之時,吃不下飯,睡不着覺,聽不進音樂,這才要披麻衣,吃粗糧,住草廬。你既然心安理得,那就為所欲為好了!

宰予聽完,一聲不吭就出去了。

孔子卻不能平靜。

在他看來,宰予真是沒有愛心。孔子説,喪期為甚麼定為三年?就因為"三年乃免於父母之懷"。是的,孩子長到三歲,父母親才不抱了。爹媽抱了你三年,你不該為他們守喪三年嗎?何況實際上還只有二十五個月。這樣合情合理的事,宰予怎麼就想不通呢?11

然而這場不了了之的辯論,卻為我們開啓了智慧之門,也為禮樂制度找到了人性的根據。

甚麼根據?

愛必須得到回報。

這一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愛與愛的回報就必須設定為道德,這就是仁;必須設立為制度,這就是禮。禮是仁的制度保證。因為愛,或者仁,或者孝,都是無形的,內在的。不彰顯出來,就無法確認;不訴諸行為,就無法培養。禮,豈能可有可無?

但更重要的,是仁。

仁為禮樂之本。孔子曾經反問:禮,難道就是犧牲和玉帛嗎?樂,難道就是鐘鼓和舞女嗎?12當然不是。那是甚麼?愛。因此孔子説,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拿禮樂當回事。這層意思,他是用反問的語氣説出來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3

那麼,愛心從何而來?

天性。

出自天性的愛,叫天良。沒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因此,孔子很奇怪宰予為甚麼會反對三年之喪。他甚至反思:宰予難道就沒得到過三年之愛?應該也得到過吧?或許,他真沒得到過?14

總之,禮壞樂崩絕不是禮樂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問題。但只要人性依舊,天良尚存,這世界就有救。只不過,救世先得救心。

仁愛,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

問題是,這藥丸找得到嗎?

孔子認為找得到。因為它的原材料是每個人心裏都有的,這就是對父母、對子女、對親人的愛,叫"親親之愛"。這種愛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討論和證明的。只要納入古已有之的禮樂制度,就萬無一失。

合邏輯嗎?

合。

有問題嗎?

沒。

都贊成嗎?

不。

墨家、道家、法家,全都反對。

 

墨子:不要仁愛要兼愛

第一個站出來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也認為這世界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愛。因此,他跟孔子有三點相同:這世界有救,救世的藥方就是愛,應該以救世為己任。這是墨家與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對仁愛,也反對禮樂。

在墨子和墨家學派看來,儒家不過是江湖騙子,禮樂則既虛偽又無聊。比方説,禮制規定,肉類切割的方式不合規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擺放的方向不對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這些都沒甚麼道理,卻是孔丘他們竭力推行的主張。15

那麼,這些繁文縟節,儒家自己做得到嗎?做不到。

墨子説,孔丘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時,子路蒸了一隻小豬給他,他不問來路就吃了。子路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換酒,他也不問來源就喝了。後來回到魯國,卻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儼然君子。子路問他為甚麼一前一後判若兩人,孔丘居然説,那時求生,此刻求義呀!

好嘛!肚子餓就不惜妄取,吃飽了就裝模作樣,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奸詐虛偽的嗎?16

當然沒有。

問題是,這故事可靠嗎?

不可靠。它甚至多半是墨子的學生編出來,用於嘲笑儒家的。但代表墨子的思想,則沒有問題。17

實際上墨子對儒家的攻擊不遺餘力。《墨子》一書中的〈非樂〉、〈非命〉、〈非儒〉,便可以稱之為墨子的"三大批判"——禮樂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學之批判。不過墨子最反對的,還是仁愛。

奇怪!墨子不是主張以愛救世嗎?如果不要仁愛,那他要甚麼?

兼愛。

仁愛與兼愛,有區別嗎?

有。

區別就在於仁愛的出發點是親情,即父母子女之間與生俱來不證自明的愛。然後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從愛父母子女,到父老郷親,到華夏族人,到蠻夷戎狄。最後,讓世界充滿愛。

顯然,這裏面有先後,有等級。

兼愛則相反,主張不分男女老少、親疏遠近、尊卑貴賤,一視同仁地愛,類似於西方人的博愛。不過,西方人講博愛,是因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愛,卻來歷不明。但總之,仁愛有差別,兼愛無差別。

那麼,兼愛和仁愛,哪個對?

這需要證明。

於是,墨家假設一位名叫巫馬子的儒生發表宣言:我愛鄰國超過愛遠國,愛本國超過愛鄰國,愛老郷超過愛國民,愛族人超過愛老鄕,愛雙親超過愛族人。這話雖未必有人明確説過,卻符合仁愛的原則。

那麼,接下來的邏輯結論是甚麼呢?

愛自己超過愛雙親。

這當然絕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張,但這個邏輯推理卻是成立的。就連儒家自己,恐怕也永遠都無法解釋,為甚麼應該"愛雙親超過愛族人",卻不可以"愛自己超過愛雙親"。這是仁愛學説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從"愛自己超過愛雙親"出發,又替巫馬子得出一個結論:

我只可能損人利己,不可能捨己為人。

於是墨子問:先生的主義,是準備藏在心裏呢,還是打算吿訴別人?

巫馬子説:為甚麼要藏起來?當然告訴別人。

墨子説:那好,你死定了。

此話怎講?

墨子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你的主義宣佈後,人們的態度無非是贊成和反對兩種。贊成的人會照你説的做,而且就殺你來利他自己,因為你對他就是別人。所以,有一個人贊成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贊成,就有十個人來殺;如果天下人都贊成,天下人都會殺你。

反對的人又會怎麼樣呢?他們會認為你妖言惑眾,也要殺你。所以,有一個人反對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反對,就有十個人來殺;天下人都反對,天下人就都來殺你。

好嘛!贊成的人也殺你,反對的人也殺你,你是不是死定了?

巫馬子無言以對。1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