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我們是臺灣:混搭與交融的島嶼圖像
滿額折

我們是臺灣:混搭與交融的島嶼圖像

定  價:NT$ 600 元
優惠價:9054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是台灣》以多元台灣、生活台灣、觀念台灣、挑戰台灣等主題,深入探討信仰、族群、飲食、建築、生活空間、機車文化、便利、教育、運動風氣、媒體、產業、災難、飛行安全等面向。多元族群薈萃於台灣,型塑了台灣人的民族性、建構了台灣人的生活樣貌,並牽動著台灣人的觀念和情感,而我們都應學會尊重彼此,才能齊心面對挑戰。作者群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發,穿梭於島嶼的時空之中,感受腳下土地的歷史,串聯起不同時代的「台灣人」,攜手譜寫出一部屬於小島的共同記憶。在探索歲月的痕跡中發現,原來,每一個曾在台灣島上的「我」都是息息相關,在形成「我們」的同時,亦塑造了台灣的獨特輪廓。
可掃描內文所附QR code,連結《經典.TV》觀賞更深入精闢的訪談。
專文推薦:李鴻源 前內政部部長、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楊憲宏 資深媒體人、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創會理事長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台灣的價值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始 (前內政部部長、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李鴻源) 
《經典》雜誌長期關注社會議題,透過報導對社會付出人文關懷,並且堅持傳遞文化理念。《我們是台灣》的作者群從各個層面深入分析「台灣性格」,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出發,以信仰、族群、飲食、建築、媒體、運動、機車、產業、災難為題,經由歷史爬梳的過程,讓每個「台灣人」與歷史產生連結,加深對土地的情感。
從五花八門的信仰活動、折衝融合的族群關係到豐富多變的飲食風格,我們看見了台灣文化基因中驚人的多元性,這是應該珍惜的資產。然而,多元不應該變成缺乏整合或沒有方向,近幾十年來我們拚命追逐發展,力求累積成果卻忽略了建立原則,雖然為台灣帶來經濟上的成就,但在城鄉環境、交通運輸、災害應變等許多面向的政策制度上,卻顯得步伐凌亂。
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重大議題常被民粹牽著走,政府部門只顧解決眼前的問題,卻沒有將眼光放在更遠的未來。以防、救災能力為例,除了風災之外,當面臨其他的化學災害或工業災害、乃至核災等重大災害事故,甚至食安問題、氣爆等複雜又跨領域的難題時,政府只能束手無策,追著問題跑。縱觀政府運作過程,跨部會是必要手段,才不會淪為政治操作。
過去一年來,台灣的天災人禍頻仍,未來全球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環境挑戰,台灣在未來至少兩百年內,都有可能受到極端氣候衝擊,因此我們需要國土監測系統,以警示和預防災害發生。可惜的是,由於這項系統需要經年累月蒐集資訊,許多地方政府寧願將預算化作硬體工程,以求在短期內讓民眾見到成果,致使這項系統機制發展至今仍未完善。但不論是國土規畫或水域治理,都不能只關注在硬體工程,否則永遠無法解決核心問題。
以表面功夫作為評價效率的標準,透露出國人追求「便利」的心態,許多政策都被要求立竿見影,好像處理了問題,卻反而容易做錯,需要重新再來。就如同台北的「路平專案」,挖了再填、填了再挖,道路建設的管理單位有如多頭馬車,缺乏統一規畫,今天為了水管工程開挖,才剛填平馬上又要為了鋪設電纜線再挖一次。總是忙著解決昨天的事,愈快解決愈能得到掌聲,至於明天或後天的危機,幾乎沒有耐心琢磨應對方案。
短視的思維模式也反映在我們的教育問題上。台灣的教育普及程度雖高,卻很少教學生如何思考,我們習慣快速得到標準答案,而不去思考問題的根源。舉例來說,多數人只希望媒體提供「懶人包」,卻很可能被片斷的資訊所誤導。當對知識的渴求都變得速食化,就很容易被媒體或旁人左右。不斷地探索和對話才會產生知識,教育應該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培養批判的能力。未來的台灣產業需要大量創意,培養思考和創造力,才能適應新時代。
《我們是台灣》講的是在歷史流轉和大環境變遷之下,所形塑出的台灣人民族性與價值觀,除了提供嚴謹的歷史佐證,也生動描繪出不同族群和背景的每一個你我,在磨合過程中撞擊出的悲和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深思。台灣很小、我們同在一條船上固然不假,唯有改變思維模式,眼光放遠、學習合作、建立共識,才能打通任督二脈,袪除病根。希望藉由《我們是台灣》,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讓我們為了腳下這塊土地,一起努力前進!

場所的幸福:台灣是不是台灣的台灣 (資深媒體人、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創會理事長 楊憲宏)

《我們是台灣》是集體創作的人文多元切面。出版在二○一五年開春,很有時代里程碑的價值。二○一五年是一九五○年出生的人屆六十五歲的一年。從這一年起十年,也就是到二○二五年,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嬰兒潮(baby boomer)大退休的十年。《我們是台灣》作者與攝影群都是他們的後代。這是台灣第一本對「戰後嬰兒潮」所建構的社會,其內在性格深入分析的文獻。在這時候出現,有其自然的發展紋理。
《經典》雜誌社原本就是一個當代歷史的捕捉者,對台灣來說,是屬於「頭腦」的角色,他們的全社上下,共同出版了這個宣言式的「時代白皮書」,應是未來連續有更多反省與批判的第一册文集。
台灣是一個很特殊的社會,最近七十年的相對和平時代,其實是由一九四九年兩百萬自中國流亡,來自大江南北的避難者,與自一八九五年在地六百萬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本地人,所組成的「弱者社會」。他們還在認同問題上爭執不休。中國比台灣面積大了兩百六十倍,這八百萬人擠在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這樣半個世紀,人口成長到超過兩千萬人。同樣一條街上,台灣小吃之外,還有著南腔北調各種不同的中國家鄉料理,當然也少不了日本料亭。有趣的是,這些館子的內場,過去還可聽到中國各省的鄉音,現在不管外面的招牌掛的是什麼料理,從大廚到跑堂誰不是滿口台灣話?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之後,有五年的戰後整理,一九五○年開始,所謂的「增產報國」,不只是說要增加戰備用的糧食,也是要「生聚教訓」,多生小孩。根據統計資料,二○一一年為止,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為二五二萬八千人,佔總人口比率百分之十點九;估計二○一五年時,老年人口將達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點六。二○一五年,戰後的嬰兒潮世代進入六十五歲,台灣地區老年人口數將快速攀升,達兩百九十四萬兩千人。這是起點,未來只要每五年,老年人口就增加了兩個百分點,預估,二○一七年台灣地區老年人口比率將超過百分之十四,成為高齡社會;二○二五年老年人口將超過兩成,成為「超高齡社會」。 這時的老年人,可以說都是嬰兒潮世代,約有四百五十萬人。
這四百五十萬人就是在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之間,將台灣從「小農經濟」改造成「中小企業經濟」的主力。把台灣的GNP從三千美元帶向六千美元的拓荒者。當然也是在一九九○年代讓台灣突破一萬美元的財富創造者。二○一四年台灣的GNP已經超過兩萬美元。這應是這個世代的「退休成績單」。
這些經濟指標的表型,就是《我們是台灣》的文字與照片所映照出來的形形色色。多元的、生活的、觀念的、與挑戰的,信仰、族群、吃食、建築、空間、行動、商家、教育、運動、媒體、產業、災難,許多眾生相,可以看到生命力的機會與困頓。是時候了,應有人去大量的保存每一個消失中的與物換星移中的事相,這個機遇不會永遠存在。
我們站在一個時代的渡口,等著登上一艘艘航向未來的浮舟。這是一個回顧也是一個轉身,很多的景象可能是第一次看見,也可能就此永別。我們是台灣,很台灣也很不台灣。李登輝前總統,曾說過要效法《出埃及記》中猶太人的先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渡過紅海,到「充滿蜂蜜與牛奶的樂土」,建立自己的家園。李登輝由「出生地是由神來決定的」,談起了「場所的悲哀」。李總統說:「生為台灣人,也曾有過不能為台灣盡一分心力的悲哀。」這是一九九四年日本《週刊朝日》五月六日與十三日連載日本小說家司馬遼太郎與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訪問對談錄。後來,李登輝用哲學的觀點說出,「我是不是我的我」,他講究人的自我超越,要「脫古改新」。不能在一直迷失在歷史的封建輪迴中走不出來,「台灣是不是台灣的台灣」,這是一層更加具人生積極意義的未來台灣「集體創新」。
要洞察未來,必需從正確的過去出發。「創新」更是要有多元的能力與混血的基因。而自古以來,哲學家的期待,所有的文明都必須以智慧和最高的道德原理來治理,欲達這個境地,還必需對何者為「善」有所認識與理解,而通曉並實現「善」的先決條件是對自然與人文科學的普遍存在的歷史的善解與包容。
台灣在嬰兒潮世代實踐了「裝配的文化」與「中小企業的文明」,這是有很長遠的脈絡的,四百年來台灣在不斷的「重新開國」的過程中,留下了各種不同的異國印記,台灣不是任何文化的部分構造,相反的,許多世界的文化是台灣的一部分混搭組合。「我們是台灣」,大家都為台灣盡一分心力,既是裝配的,也是原創的,既是一場不斷出菜的流水席,也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接力賽。這應是一種「場所的幸福」吧。

目次

推薦序 台灣的價值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始 李鴻源
推薦序 場所的幸福:台灣是不是台灣的台灣 楊憲宏

目錄 
楔子 從混血到共生的集體性格變遷 居芮筠、陳世慧

多元台灣
舉頭有神明 漂泊心靈的依靠
撰文╱陳世慧 攝影╱安培淂
移民新家園 族群的故事
撰文╱陳世慧 攝影╱黃世澤
吃出民族性 鄉愁的味道
撰文╱陳世慧 攝影╱黃世澤
生活台灣
多少樓台更迭 建築脈絡拼貼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家之變奏曲 生活空間變貌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機動之島 機車文化兩面刃
撰文╱林佳禾 攝影╱劉子正
省小失大 便利的反向思考
撰文╱裴凡強 攝影╱陳弘岱
觀念台灣
從威權到對話 教育價值辯證
撰文╱居芮筠 攝影╱黃世澤
動靜之間 運動風氣流變 
撰文╱林佳禾 攝影╱陳弘岱
自由幻影 媒體的重重險阻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挑戰台灣
徘徊或突圍 產業十字路口
撰文╱陳世慧 攝影╱黃世澤
島嶼試煉 災後何去何從
撰文╱陳世慧 攝影╱陳弘岱
飛向安全 建立飛行新文化
撰文╱趙中麒

 

書摘/試閱

【楔子】
從混血到共生的集體性格變遷(撰文/居芮筠、陳世慧) 

民國六十年代,中美斷交,台灣退出聯合國。台灣島上人心惶惶,許多人選擇出走。所謂「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簡單一句話,卻道盡為數不少的台灣人,對國家未來缺乏信心。
然而曾幾何時,海外華人之間,吹起了一股台灣盛行「瘋」。絡繹來台的遊客中,中國人盛讚寶島的人情淳厚;馬來西亞人深受島上旺盛的創造力所吸引;節奏快速、爭普選而不得的香港人,恣意享受台灣慢活的同時,更對台灣的民主政治豔羨不已……。
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每個人對於歷史的理解與認同,以及對土地的情感,皆各有體悟,對於家鄉的概念,也各有想像。從殖民到開放的漫漫長路上,受到多元民族和多重價值觀的席捲與衝擊,伴隨繼之而來一連串對於身分認同的困惑與追尋,都一一流洩於混血的常民生活之中。從「神明彩」裡每尊神祇反映出的移民史,建築群相反映出不同政權的時代烙印,到各個族群紛紛抵達寶島後所衍生的資源爭奪戰,再到市井巷弄的小吃攤裡尋覓自身的依歸,台灣人的民族性在紛雜的血緣關係裡,時而壁壘分明、時而融於無形。
四周環伺泱泱大國,台灣作為一個小國,除了可以展現靈活,同時也不免陷入徬徨。在極力擺脫威權對教育手段和媒體資源的壟斷之後,我們進入對紛亂的聲音與意見,進行思考取捨與價值辯證的階段。其中,我們也重新認識並批判了在台灣盛行的機車文化、過於便利卻不重品質的行為模式,以及曾受束縛、如今再度綻放的運動風氣。
無論你我來自何方、個性天差地別,在災難痛擊之下,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必須不分你我、拋棄成見,在災變後協力重建家園,並在不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輪迴當中,學習謙卑面對大地,亦學會傾聽、尊重與和解,才能讓台灣這條風中孤帆,安穩前行。
穿梭於島嶼的時空之中,《我們是台灣》串聯起不同時代的「台灣人」,攜手譜寫出一部屬於小島的共同記憶。穿越歷史長廊,每個台灣人都帶著不同的情感包袱與文化印記來到當下,混血而生的集體性格除了友善、樂天,也包括短視與逐利,如何修正性格裡的陰暗面,包容彼此不同,並且帶著自信與共識走向未來,將是我們須共同努力的課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