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
滿額折

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最後一次相信書評是什麼時候?
唯有對爛作品有真正的憤怒,才能對好作品有真正的熱愛。
在這裡,讓評論誠實,你我都是沒有名字的「秘密讀者」……

從新詩散文小說評論純文學,到輕小說言情奇幻推理宮鬥BL遊戲……引爆文壇熱門話題刊物,線上匿名文學評論月刊《秘密讀者》紙本精選集隆重登場!

精選年度最強11篇書評、三大讀者票選人氣專題、電子書別冊收錄20篇遺珠文章、評論者本名筆名大公開。週年強檔,一次滿足!

Top1 破除愛情的二元論
你怎麼知道怎麼「愛」?你想在轉角遇到哪種「愛」?在這個專題中,我們探討「文學中的愛情」──那些關於愛情的諸種文化模式,如何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浪漫愛」的種子。從異性戀、同性愛、革命愛到熱血愛,今晚,你想要談哪一種戀愛?

Top2 開學!體檢高中國文課本
文學書不好賣,但有一種文學書每逢開學必定讀者爆量、銷量不敗,那就是「國文課本」。然而「國文課本」真的夠「文學」嗎?除了政治操作與教育意義之外,也讓我們重新檢視「國文課本」的文學成份吧!

Top3 聽出版市場說話
在出版不景氣的當下,各大通路的年終榜單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訊息?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書單,如何描繪出2013至2014年的台灣出版樣貌?四篇專文涵括實體/網路書店、編輯、作家的角度,爬梳市場銷售脈絡,也分析時事變遷和出版業自身改變的相互影響。

讓我們一起給文學書評一個誠實的機會,傾聽更多關於台灣的、文學的共鳴。

【熱情推薦】
唐捐(詩人、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吳洛纓(金鐘獎知名編劇家)
陳夏民(作家、獨立出版人)──專文推薦

人渣文本(網路人氣部落客)
焦元溥(知名樂評人)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格主)
黃麗群(作家)
黃錦樹(作家、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公開讚聲

作者簡介

《秘密讀者》──一份以文學書評為主要內容的電子書月刊,自2013年9月起,每月20日出刊,每期包含至少十篇以匿名發表的評論文章,以及編輯委員精心策劃的專題。透過「匿名」的投稿與審議機制,評論者的身分將完全保密。在這裡,沒有人情或輩份的壓力,只有身為「讀者」最誠實的文學感受,以最乾淨直接的書評文字彼此對話。

如果你也相信這些事情,歡迎你加入《秘密讀者》。讓我們用「誠實」重拾書寫和閱讀,以及對於作家、作品勇敢熱愛、勇敢憤怒的那種純粹。

編輯委員
朱宥勳、印卡、李奕樵、杜佳芸、唐小宇、翁智琦、盛浩偉、黃崇凱、翟翱、蔡佩均、蕭鈞毅、謝三進、elek、Godwind

匿名之為一種生產

唐捐|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者

文友相聚,縱談名家新人之近製,好惡分明,褒貶互見。座中火力誰最猛?金臂詩孩唐某人。其明日也,為某報作書評,揚威助賣,惟恐不及,雖有微辭,絕無惡聲。我因此知道自己的書評,只是一種文章。黻黼文章,飾也,社交也,戴上面具說話也。
這是一個沒有惡聲的年代,彷彿領受了某大師的開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我們常在私底下尖刻批評某名人堂大姐新寫路邊書之浮濫,某泰山北斗長流敘史之空疏,某老牌小說家、某碌碌詩人得某大獎之荒唐。一旦下筆評論,依然裝出一副梵音清澈、法喜充滿的樣子。
當代之報紙書評,究竟表現如何呢?關於那種配合出版社行銷而來的宣傳式偽書評,就不必多談了。書評版裡雖不乏精采之論,但敘交誼、空讚歎、純聊天的文字,也還不少──我不相信這是認真的創作者所樂見的。而一流的書評家,是要比詩人、散文家或小說家還要稀罕。
《秘密讀者》創刊之初,即高舉「誠實」原則,而自覺地採用「去名性」的操作。事實上,匿名或各種形式的轉名(化名、託名、偽名等),無論長久還是暫時,自從倉頡造字以來,始終是「生產文章」的一種重要方式。匿名,擾動了文字附著於作者的關係,製造了權力翻轉的可能。
你是路人甲,沒人鳥你;一旦成了網友乙,卻彷彿抽離了現實身份(及其高矮胖瘦貴賤賢愚),「話語」成了一種新的身體。你看新聞引述「網友說」時,好像是引用孔曰孟云那樣頻仍而且流利。我們時代裡最腦殘白目的話語,都在這裡。最無拘無束、直指核心的見解,也可能來自這裡。
還有一種體制化的匿名,也很無敵。在我生涯已接收過百篇以上,同時也生產了百篇以上這種審查意見書了。如我經驗,此間何止千人,那麼黑白沙粒早已聚成七層浮屠了吧?台灣最精采好看、最坦率中肯、最混蛋阿達、最尖酸刻薄的學術「評論」,或許都在這座秘密建造且持續增高的沙塔裡。
必須去名,才能激出強力的「我」(多見解、有好惡,能作高下與是非之論斷,勤於指謬攻弱,敏於感受與回應,有時懷恨善忌、公報私仇,那樣的一個我)。具名,則無。這很理所當然,也很奇怪。像黃錦樹那樣的人,猛放其辭,作案何須戴頭套?(抺個綿羊油,或亦難免)可能不會理解我們身為「覆面子」的哀樂吧?
當我說,匿名造成翻轉,言下不無讚歎,又不無哀傷。從前上官世家,廢話也是箴言,放屁都香,現在只能回家抱乃翁了。婉君自強,只要講得入理、扣到關捩,居然比什麼碗糕大師都更吸引人,這是一種權力鬆動。有人讀匿名審查書,歎曰:二軍審我一軍,外行評我內行。果如其言,這不也是一種脫序嗎?
仔細想來,「匿名」並不能保證批評的深刻與精準,「誠實」也不能。(至於兩者之間,更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如果一個人識見有限,或判斷力薄弱,品味差。在匿名體制、在誠實態度的輔助下,亦無可觀。然而寧淺陋,不撒謊。滌除了繁文縟節與虛情假意的文章,本身即是功德。標榜誠實,或許也就批評了現存的書評格套。

每個時代都有新世代反覆崛起,他們的集結或聲張,大多先以「創作」為主。因為創作後面的美學思考或批評意識,通常需要更高階、漫長而艱難的形塑過程。世代之間,無論有意或無意,總須也總在進行著對話。但新世代在取法舊世代之際而能同時進行批評或反思且形諸文字者,並非常見。
《秘密讀者》雖然是一份雜誌,但其實不無社團的意味。它擁有一群固定的編輯委員,每期卷末則會出現略有變化的「編撰名單」。許多期一路看下來,就能發現其間的重覆與變化。因此,個別篇章確實是匿名的,但整體而言,他們又是具有輪廓的「特定之一群」。
我認識其中少數人,知道他們是富於思辯能力的年輕創作者。因此,我有時進行整體性的閱讀,由《秘密讀者》考察特定世代文學主體的癥候或狀態。我還曾給自己開立過一個題目:「太陽花世代的詩與詩學」。心中默默思惟,感覺時移勢轉,必有些我一時難以說清的板塊大變動正在悄悄醞釀。
評論之發動,不再來自大型報刊主導者的邀約或策劃,而是由群組自行集結,發為一善思而能動的刊物型態。這樣內部同儕之相互砥礪,就更優先於前輩之認可或看重。也只有這樣,才能少些寃枉路,更快更強地建立自己的主體性。如硬要從歷史上尋一相近的案例,一九八○年代的《陽光小集》或稍近之。
我的觀念比較保守,經常認為:一套美學體系的醞釀及轉移,總須較長的時間。因此後輩對前輩的美學抗衡,就像以迅速集結之義勇軍對抗運行有素之編制軍,常是以弱擊強。但找到後者個別的盲點與缺失,予以突破,取得局部的成果,就很有意義。逐漸積累,就能推動美學的遷移。
現階段而言,我並不認為《秘密讀者》一定比主流報刊上的名家書評還要深刻,有些文章甚至同樣殘存著一些既有書評的格套以及粗疏的論證或見解。所以我才說,匿名未必就更加能夠說出什麼名堂,揭名也未必都傾向於敷衍。這不僅涉及主觀上的自我要求,更涉及客觀的形式條件。
文學評論畢竟依靠學養、眼光、膽識與態度。素負盛名者(包含名學者和名作家)或許在前端上有其特出之處,但也未必。而匿名形式則有利於激發後端這兩個因素,從而逐漸養成觀點,乃至文體。因此,匿名只是不錯的輔助形式,並非書評的決勝點。
但報紙書評的黃金時代是過去了。先不講報紙没落、網路崛起的老話。有實力的名家老手,似多抽身而去,大刊之權威漸降。世間既不重文化版面,主事者也不甚鄭重。二三流的作家學者充當文學獎評審或書評版主力,居然為常態。這就給予年輕評論者自行開闢新園地,去除權威形式之輔助,而以觀點取勝的契機。
有些著名的學者,其實不懂創作。有些不錯的作家,根本就不會寫書評。書評就是與當下創作狀況對話。而所謂學術論文,則可以或可能繞著一個或數種理論團團轉,而無實際之評斷。真正的書評,從來都是直接進入書的內部,看重文本表現,懂得歷史脈絡,而又能樹立評者之主體性。

《秘密讀者》作為一個「大讀者」,會呼吸,能喜怒,不僅使我們重新找到書評的活力,同時也展示了當代文學言談的新可能。創作者總應能「寫」又善「讀」,有詩,也有詩學。他能夠讀出(自己內在的)聲音來,讀而生產出文字來。在這個層次上,讀就是寫。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寫就對了(作品是老大),別說太多有的沒的(議論是第二義)。但我總覺得,不進行詩學思考就不是真正的詩人,不進行各種意義的「批評」,就不會有實質的創作。《秘密讀者》的能量,來自於他也就是「秘密作者」。因此,裡面自有這個世代充滿侵略性的「讀」法。
「他」跳開了人情網絡的糾葛,去除書評的裝飾性,彌合了檯面下私議與檯面上行文的分裂。有時不太「禮貌」,頗有少年頑劣之風。譬如對名家的短篇小說評分,列出最好和最爛的排名。對人家評過的文學獎,再作「季後賽」之比拚。都頗有惹事生非的趣味。
禮貌雖是本國之優良特產,不免泛濫,徒然維護了有害的秩序。其實,有禮相對容易,無禮有時更依賴不同於現狀的知識基礎、倫理反思、美學體驗之支撐。《秘密讀者》的部份專題有種捉到潮流的甜味,但多數專題都不避艱難,具有刺棘之力與探索之意。
依我看來,「他」比當下主流的文學雜誌更「學院」一些,更愛且更會提出「問題」,並尋求解答之道。他的資本較弱,能請到的名家巨擘似乎較少。他擁有許多正在研究生階段或脫離未久的成員,寫出來的文字,或許並不圓熟沉穩,卻比許多學者的論文更像是「批評」,至少更勇敢、更真實。
一個人的文學識力如何,試給一道題,限一千五百字以內說完。則平常好裝飾、善鋪衍、注腳連篇的老手反而易現窘態,無禮數而有見解的年輕寫手卻常能直扣核心。這就是書評所以不可輕侮,研究生可以勝過教授,而《秘密讀者》好看的原因吧!就此而言,他又比學院更具有「野性」。
近幾年來最有趣的書評,恐怕都在《秘密讀者》,或者出自「他」的作者群。其中幾支最精銳之健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美學系統或思維方式,甚至文體(書評作為essay之一種,也應看重筆調)。這些書評作者,與其說是匿名,不如說是「共名」,或者暫時去名。因為我想有一天,「名」就會跟上來。
匿名是評論生產的一種手段,但往往只是過程。它的作用不過是「提醒」或「逼迫」寫者達到足以匿名、最好匿名的深度。(不然,你說得那麼溫順美好,何須匿名?難道是寫得很爛,怕人知道嗎?)匿名,意味著說者身分與所說話語的暫時脫勾,但從來不是主體的消隱,反而是主體之裸露。
因此,這最終不是一樁秘密,而是一場公開的文學行動,朝向打破僵固的評價結構,更加直扣現時與此在。既是在揭示世界、社會、書本裡隱藏的秘密,更是熱衷於與人分享心中私藏的感應。因此,不斷以各種有趣的方式暴露自己的「秘密」,可能才是這位「讀者」真正的旨趣。

(二○一五年一月寫於龍淵刀割泥室)

在缸裡放幾條怪魚

朱宥勳|《秘密讀者》發起人

 有一個經常被轉述、不知道真實性幾何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公司要空運觀賞魚,每次都大批大批死在運途中。後來,他們在魚缸裡面放入一條牠們的天敵,整群魚於是鎮日戒慎緊張,雖然偶爾也會被吃掉幾隻,但大多數都因而安然運抵目的地。
 如果說,《秘密讀者》自二○一三年創刊以來做了什麼,大概可以用「在缸裡放了幾條怪魚」來說明。一開始,我們提出了「誠實」的概念,為了改善文學書評迫於人情壓力而無法有話直說的處境,我們匿名刊載所有文章,讓有所顧忌的部分評論者暢所欲言。一年多來,針對許多名家新作最有力量的負評,都出自於《秘密讀者》,有時甚至是市面上唯一敢言的負評。此外,我們每個月都策劃一次專題,邀請對某一領域有所專精的評論者編寫,取向多元、開放,開發了許多傳統文學觀念桎梏外的新視點。除了本書收錄的三個「人氣專題」之外,亦有深度評析如「在邊上看海浪生態圈:中國詩人」專題、或發想新穎,討論電玩遊戲的「遊戲的敘事」專題、當然也有直截了當點評大批作品的「《短篇小說》排名賽」專題。
 不管是銳利的負評還是自由發散的專題,我們知道這是其他文學版面受限於各種結構因素,不能或是不願做的。但台灣文學這缸魚正在搖晃顛簸,再不扔點什麼下去嚇嚇人,恐怕迎接我們的會是安穩的死亡。這本《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正是《秘密讀者》創刊第一年裡,最兇殘或最奇妙的幾條怪魚。這是從120餘篇評論當中,透過讀者投票、編輯團隊多次審議精選出來的26篇,篇篇鋒銳,而且不只認真處理純文學作品,也戮力細讀大眾文學;文字風格也隨評論者、評論對象而有多元的表現,既有純正而不玄虛的學術語言,也有熱血迸發但理路清晰的高聲談論。
本書書名由三個關鍵字組成。我們希望能夠提倡敢於下判斷的評論風氣,讀者有話直接說,作者也能從真誠的意見交流中獲益,遂稱「讀裁」。而從編輯團隊到作者群,我們恰好都是二十到三十多歲之間的青年評論者、寫作者,已有相對完整的知識訓練和讀寫經歷,但包袱仍輕,還能放膽一拼,形成一輩「讀儕」。年輕世代的文學愛好者,長久以來被譏為「肚臍眼文學」,只關心私我情緒,依此邏輯,這本書大概也是我輩「讀儕」的「肚臍」書;然而諧音不等於同義,讀者讀過便知,本書評論在文學技藝、社會關懷和情感內核之間權衡遊走,對於世代之間的偏見,就用實際的書寫來釐清吧。
 不過,雖然這本評論精選集經過層層編選,仍有部分遺珠,在此推薦給大家。例如〈文學獎,能更合理嗎?——決審制度的批判〉(2013年1月號)經過嚴密的數據模擬,指出現行文學奬決審制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難道是資料庫攻略了我的心?〉和〈電子情人夢〉(2014年3月號)對電玩敘事的評析十分精到,可惜適逢318運動期間,未得到太多關注。我們會將這些遺珠文章,另外編成電子書版本的「別冊」,本書讀者可以徑自從本書提供的QRcode連結處免費下載。《秘密讀者》雖然是從電子書創刊,但一直持續思考實體書與電子書之間如何互動、共榮,本書「搭載」電子版別冊亦是此類嘗試的延伸。
 最後,雖然《秘密讀者》刊物本身的文章是匿名刊載,但出版實體書便是希望能夠和更廣泛的讀者、研究者對話。因此為了學術引用的便利性,經過作者首肯後,本書所有文章均會附上姓名或筆名。如果往後秘密讀者還能繼續出版實體精選集,也將保持此一體例。非常感謝前衛出版社願意給我們這個機會,出一本純粹由書評組成的書;也感謝鄭清鴻、陳夏民、羅珊珊、陳怡慈等一路上來給我們許多意見和幫助的前輩、朋友。我們會繼續培養奇怪的魚的。

目次

#序
 唐 捐|匿名之為一種生產
 吳洛纓|除了扔在地上,你還可以……
 陳夏民|反叛的殞落:在業配文綁架「書評」之後
 朱宥勳|在缸裡放幾條怪魚

#精選書評
 情愛不可恃: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出格」作為一種詭辯──讀張大春《大唐李白:少年遊》
 「已被接枝、插種過的人種」:國民黨政權下的安全技藝、指導官,與我
 倫理的包袱:讀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當愛正面迎擊──讀鯨向海《犄角》
 余華的第八天:讀《第七天》
 中間狀態──關於《花街樹屋》的思索
 那些「殺很大」的故事們──從《蒼蠅王》、《大逃殺》到《饑餓遊戲》
 為什麼過於熱愛作家是危險的:商榷趙剛的若干陳映真小說論述
 散文的體製,臺灣的面貌──讀王盛弘《大風吹:臺灣童年》的觀察與思考
 治癒系的權力──相信自己,相信愛

#人氣專題
 Top1 破除愛情的二元論
地表上最強浪漫愛
聖女能否避免成為番茄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神主牌
同志文學中的「愛情想像」
如果前方依舊萬丈深淵
 Top2 開學!體檢高中國文課本
國文,我不搶救你──課本編成與文學想像
這樣的第一本「文學書」──讀高中國文課本第一冊
業務員的告白──其實,你手上的國文課本是這樣來的……
只有這樣是不夠的!為國文課本加菜!
喔?原來你也在這裡──十三個國文課本的隱藏參數
 Top3 聽出版市場說話
文學評論者的關注熱點
也許文學與世界正在對話,而我們沒聽懂
真實的勇氣
形式停滯之年:年臺灣小說的一種讀法
我們的福爾摩沙呢?

#尾聲
讓我們找地方聊聊文學

#關於「秘密讀者」
一個誠實的機會
徵稿辦法

書摘/試閱

情愛不可恃: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蔡宜文

《後宮甄嬛傳》(以下簡稱甄嬛傳)電視劇在臺灣熱映,至今仍重播不斷。當然,演員的演技以及劇組對於細節的要求,讓這部電視劇可說是繼《金枝慾孽》之後難得之後宮劇經典,甚至有人寫劇評,就可以晉身暢銷作家的行列。而在這裡,我們將會以原著為主,來推論甄嬛傳何以造成如此的旋風。

七本甄嬛傳原著看完,我發現這七本的劇情盤根錯節,竟呈現出一種通俗女性革命教科書之感,當然本文無意討論流瀲紫惹人爭議的行銷手法或是書中隨處可見「致敬」歷史、紅樓夢跟張愛玲的痕跡。除去上述爭議,將甄嬛傳作為一個當代具有影響力的大眾文本,並不算對本系列的過譽,雖然就我個人的評價,流瀲紫目前書寫中的《後宮如懿傳》無論在文筆、結構以及劇情上都更成熟、完整,不過如懿傳畢竟尚在連載且其中心概念多半承接自甄嬛傳,本篇仍以甄嬛傳為最主要之分析對象。我在職場上,不只一次聽到較我年長的男性提到甄嬛傳一劇,並大肆抨擊其描繪女性勾心鬥角、教壞囡仔大小或是充滿了對於人性的不信任等等,前同事甚至直接告訴我:「我最討厭的就是這種戲劇。」就連郝毅博都要在老外看中國的節目中說自己還是喜歡溫柔的中國女人。甄嬛傳造成的效應包含了後續中國一些衛道人士對於此劇中「勾心鬥角」的批判,廣電局對於後宮劇的消極不鼓勵。是什麼,讓這群男人這麼怕後宮甄嬛傳?看完原著七本,我更加肯定,確實──

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是誰在「勾心鬥角」?

首先,讓我先從小說分類開始說起,一般書籍的分類中,必然會把甄嬛傳此類後宮小說放在愛情小說類,但我認為這完全不適用。甄嬛傳(以及與它同類的小說們)應以政治小說,而非愛情小說觀之,這七部當中唯一主角算是在談戀愛的部分,嚴格來講只有第一部、第二部極小的篇幅,除了第四部中後段、第五部前段篇幅較大外,其他即使是類似感情的戲分,也僅為爭寵的劇碼。後宮小說就是政治小說,裡面的女性爭的是寵,但同時也是權力──政治權力,也與自己家族的政治權力息息相關。為何皇后永遠都爭不過華妃?為何安陵容不愛皇帝,卻要為了自己父親而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為何甄嬛即使對皇帝死心也要施計復寵?都是因為她們家族的政治權力與自己的受不受寵息息相關,可以說爭取自己的寵愛、家族的政治權力才是貫串甄嬛傳的主軸,在這之中,情愛只是手段而已。
這也是我對於為何「勾心鬥角」這個印象總是只放在後宮劇上感到不可思議,《大漢天子》、《康熙帝國》這些政治劇就不「勾心鬥角」嗎?男人的政治鬥爭總是被賦予了正面的意涵,也因此他們可以大剌剌地進行鬥爭,而女人不行,女人必須無知、天真,把所有的鬥爭掩藏在情愛背後,所以當像後宮劇這種把情愛背後的面目猙獰給描繪出來之時,也難怪男人們會如此畏懼。
甄嬛傳的劇情多且複雜,也並非章章佳作,所以我將會緊扣著我的主題:為什麼男人要怕甄嬛傳?
但在這之前,為了多數沒有看過原著的讀者,我要先簡述一下甄嬛傳,以及我將會採取怎樣的論述方式。
甄嬛傳是第一人稱小說,以虛構的大周朝為背景,起於甄嬛十五歲選入皇帝玄凌後宮,終於甄嬛成為皇太后。我們以甘露寺出家此一劇情為分水嶺,分為前後期,前期劇情包含選秀、避寵、初次得寵、失子失寵、復寵、扳倒前期大魔頭:華妃、生子失寵(第一到四部)。分水嶺為甘露寺出家、與小叔玄清的戀情(第四、五部)。後期為再度得寵回宮、施計固寵、扳倒後期中魔王:安陵容、扳倒後期大魔王:皇后、玄清去世、扳倒來亂的:胡蘊蓉、扳倒隱藏版大魔王:玄凌(第五到七部)。
我在此先建議大家把甄嬛傳當成是一部宮鬥RPG 來看。甄嬛是「玩家」,裡面其他女人,除了是NPC 及大小BOSS,同時也都是甄嬛(玩家)的可能結局之一。打個比方來說,如果甄嬛不爭不鬥,可能就會像眉莊一樣依附太后,避寵無人在意中度過一生;如果甄嬛恃寵而驕讓家族權勢扶搖直上,可能最後也會像華妃一樣受到皇帝忌憚,最後撞牆而死。可以看出甄嬛之所以為甄嬛,除了來自於其背景,但最終仍然是因為「選擇」。當然背景及自身條件仍然是重要的,家世及外貌、才學容貌皆不出挑的安陵容的選擇,明顯就沒有甄嬛來得多。

愛、寵、權

甄嬛傳中所有人都在爭,嬪妃爭寵、爭愛、爭協理後宮的大權,皇帝自己也在爭,爭奪政治權力、上一代皇帝的父愛……,愛、寵、權可以說是貫串甄嬛傳的三個關鍵詞。不過,並不是所有嬪妃都一次爭三個,像一開始的甄嬛,爭的只有愛與寵,寵未必等於愛,但愛可以確保寵。正如同第一部中玄凌說自己之所以專寵甄嬛,是因為甄嬛對於他的「情意」,這個情意便是對於浪漫愛純粹的想像,只為了愛而要愛,為了愛而爭。而甄嬛確實是如此,不然也不會在因失子過度傷心失寵,又重新施計復寵後,對玄凌有愧疚之心。但皇帝的愛是稀薄且困難的,特別是玄凌早認為自己一生只愛純元皇后一人,其他所有的愛,都是在人群之中尋找純元皇后的身影,也因此,在劇中所有爭愛的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在這邊先暫時不談愛,讓我們談寵跟權。
寵是什麼?雖然皇帝認為寵就是愛,但明顯地,無論在女角心中,或是在皇帝心中,寵跟愛從來都是兩回事,正如同安陵容在自身陰謀被揭發後對皇帝說:「你寵我,跟寵一隻小貓小狗,有甚麼差別?」寵是一種權力的展現,藉由寵與不寵之間,皇帝掌控了這些嬪妃的生活,越是符合他口味的越得寵,也就過得越好;越不讓皇帝喜愛的,越不得寵,那些不得寵的嬪妃甚至連奴僕都不會給好臉色看。為了生活好過,為了能夠爭口氣,就要費盡心思地去「爭寵」,爭求男人的寵愛。被網友稱為大清蔡依林的安陵容,要學會唱出跟純元皇后一樣的歌聲、調配迷情香、嗓子壞了以後還要學舞,正是因為在毫無家世、美貌又沒有玄凌的愛的情況之下,要在後宮立足,就只能爭「寵」,最後安陵容頹敗的快速,也可以看出,單爭寵是無用的。甄嬛甘露出家時遇到上一代受先皇獨寵的舒貴妃,在先皇去世後,被現任太后逼迫出家,其子玄清也為此要自甘淡薄的舒貴妃是這樣對甄嬛說:

「你要保住自己、腹中胎兒和你父母兄妹的性命,只有進宮承寵一道,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光有帝王的寵愛是遠遠不夠的。你曾經被貶出宮一次,自然比誰都知道當今這位皇上和先帝大是不同,光他的寵愛是極不可恃的。—你只有將天下至高的權力牢牢握在手中,才能保護你想要保護的人,擁有你想擁有的一切。」

「我在隆慶一朝佔盡風光寵愛,唯獨從未沾染權勢,以致到最後不得不任人宰割, 無還手之力。嬛兒, 我窮其一生才明白, 帝王的寵愛並不可恃, 唯有權力……我出身擺夷,自然不能染指大周之權。而你,卻不一樣!」(甄嬛傳,第五部,第五章)

舒貴妃與先帝的故事,是一般言情小說中「君主只愛一人」的神話,正如兩人將彼此合奏的樂器命名為長相思、長相憶,先帝對舒貴妃專情,導致後宮對於她充滿妒恨,甚至最後讓先帝為此廢后,但,在先帝死後,得到「一心人」與後宮三千失色的寵愛後,卻是這樣殘破不堪的結尾。正如同我所講的,這故事中每個人都是甄嬛的NPC,但也是可能的結局之一,倘若甄嬛當初未得知真相出宮,在宮中聖寵不衰而從不沾染權力半分,或許在玄凌死後,甄嬛就跟舒貴太妃現在的結局一樣。君王的獨愛都無用,更何況只是寵,甘露寺出家的劇情,並不在於玄清跟甄嬛那偶像劇般的戀愛,而是藉由玄清與甄嬛那完全符合愛情神話與甄嬛最初夢想的愛戀,更點出:男人的情愛不可依靠,無論是真心或假意,唯有靠自己,「唯有權力」才能傍依。
男人的情愛不可恃,重點是「權力」。後期的甄嬛,爭的是寵及權,寵不過就是固權的手段。能否看破愛與寵,了解權力的重要,是贏得後宮戰爭的第一步,但即使認清權力的重要,卻不代表能夠看破男人的情愛。華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華妃(書中名為慕容世蘭)一角是甄嬛傳的經典,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囂張跋扈、惡事做盡,卻又讓人討厭不起來的初代大魔王。華妃仗著自己的家世與皇帝的寵愛。潑辣蠻橫,誰都不放在眼裡,把整個後宮仇恨值全都累積到自己身上,華妃碰政治,要寵、要愛也要權,更要皇帝的獨寵及專一。從她懂得重用曹琴默,懂得用自己在後宮勢力幫自己的家族鋪路可看出,華妃並不笨,她知道該怎麼做--卻總是因為愛而讓自己無法這麼做,所以她只能重複妒恨、跋扈的劇碼,而當他父兄的政治權力無法再幫自身固寵後,她對於皇帝再強烈的愛在男人間的政爭中都顯得微不足道。整部甄嬛傳,真心愛著皇帝的人不多,初期的甄嬛、華妃、皇后、以及與初期的甄嬛極類似的徐燕宜,但這些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華妃千算萬算,未算到自己深愛的枕邊人就是算計自己最大的那個人,華妃千爭萬爭,卻沒有發現自己爭的寵愛,原來只是皇帝的政治手腕。等到其看破,發現自己不孕竟然是遭受到枕邊人算計後,撞牆自盡。華妃的命運點出兩點男人應該要怕後宮甄嬛傳的理由:

第一,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罪魁禍首是男人。
第二,男人的情愛不可恃,不愛的女人才可能有好下場。

甄嬛的命比較好,一個華妃讓她早就看破這點。華妃初亡後的甄嬛仍然是愛著皇帝的,只是抱持著遲疑與哀傷,但這時的甄嬛還是有某種倖存者心態:或許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許是她不好、我不會重蹈覆轍。
但愛著皇帝的甄嬛最後生女、失寵,進入甘露寺修行。
就像我說的,書中愛著皇帝的人多半沒有好下場,雖然這並不代表不愛皇帝的人就會有,像是甄嬛的好「姊妹」─沈眉莊跟安陵容。

姐妹情誼

沈眉莊、甄嬛、安陵容是甘露寺出家前劇情中三個互相結盟的角色,從秀女待選時夏氏對於無身家背景的安陵容撒野劇情中,可看出三人之間的差異:甄嬛的謀略、眼光、不想進入後宮以及「愛惹事」─主角必備特質;對應到眉莊有著大家閨秀良好的規範、不喜惹事、以及可憐兮兮的,不惹事事也會來惹你的安陵容。
在選秀過程中,沈眉莊被詢問看什麼書時,回說了《女則》、《女德》,並說自己並不常看書、略識幾個字而已。但在後期劇情中可看出,沈眉莊的才學並不遜於甄嬛多少,也就是說沈眉莊這時是在扮演她認識中的大家閨秀的樣子。相對於甄嬛一見面就用一首詩詞來描述自己的名字,甚至對自己的父親說自己是「女中諸葛」都可以看出,兩個人在性格上完全不同。
甄嬛跟眉莊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甄嬛來自一個較為平等、家人之間情感連帶明顯、不會要求女兒犧牲的家庭,所以她好計謀、孤芳自賞等特色以及對於進入後宮並無過大的興致或是選秀當時刻意不打扮等,並不影響她對於自身作為一個女性的評價。但眉莊的自信來自於認為自己「更能符合他人對於女人的想像」,這樣的自信,也是日後眉莊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從皇帝曾經表態喜歡或愛過的女人看來,皇帝並不特別喜歡這種典型的大家閨秀,會與皇帝議政出策的甄嬛、跟皇帝賽馬的慕蓉家姊妹、從頭臭臉到尾的葉瀾依還是詩琴書畫技能點都點到滿的純元皇后等,都並非像眉莊或是皇后這種會刻意隱藏自身才能,表現出大家閨秀氣度的人。
眉莊對於一個值得被愛的女人的想像,是一種凡事依附於男性,受到其無微不至的呵護,並且按照世俗的禮儀規範的想像,過度奔放的情感或是個性的表達都無法被包含在其中。這個策略並不笨,玄凌雖然初期愛甄嬛,但從未想要把「權」給她。對於眉莊雖然僅有「寵」,卻在開始之初,玄凌就願意讓她學習管理後宮之事,並預言要將後宮協理之權分配給她。故事中有一段,玄凌叫甄環彈琴給自己聽,甄嬛說眉莊的琴彈得更好,玄凌卻接著說即使琴藝眉莊高出甄嬛許多,琴中的情意卻遠低於甄嬛,以琴喻情,由此可看出玄凌並不特別喜歡像眉莊善於隱藏,符合規範的女性,甚至無法感受到對方的情意。這樣的策略或許可以得權或爭到寵,卻難以爭到愛。好在眉莊憑著家世背景跟如此個性,受到另外一個掌權者的喜愛,那就是太后。所以後期,眉莊在刻意避寵的情況下,也能夠立足於後宮之中。
安陵容則不同,受限於家世背景,以社會學家喜歡講的「慣習」來說,安陵容在才學或是「大家閨秀」的培訓上,皆遠遜於甄、沈二人。這也是為何安陵容無論想選擇走眉莊或是甄嬛的路,都是不大可能。有趣的是,安陵容試圖維繫的那種形象(無論到底是真是假),正是多數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形象,楚楚可憐、受人欺負、不擅於言語上的交鋒、需要他人保護……,這也是為何安陵容是本書中最強大的反派之一。在前半部,她看起來與甄、沈二人姊妹情深,把自身縮小到不能再小──「小家碧玉、柔順乖巧」──是她得寵的原因,同時也是她最可怕與陰狠之處。安陵容的崛起與背叛,可以說是甄、沈二人一手造成的,也是讓兩人吃最多苦果的對手。如果不是甄嬛把自己的飾品給安陵容,她就不會入選,自然沒有後續的劇情;即使安陵容入宮,如果甄嬛跟沈眉莊沒有寵冠後宮,與她們交好的安陵容自然不會連帶受到華妃的攻擊,自然就不用百般爭寵以穩固家中平安;若甄嬛沒有因為沈眉莊失寵拉拔安陵容,照安陵容原訂計畫,一輩子只想著一個人在後宮寂寥過一生,或許安陵容就仍然只是一個在皇帝死後話當年的白頭嬪妃。安陵容的故事,可以說諷刺地展現了甄嬛的謀略最終回到自己身上的結果,同時也體現了安陵容此角色一生的身不由己。
有趣的是,當初一同進宮、「情同姊妹」的三人,在劇情最後竟沒有一人是愛著皇上的。眉莊發現了自己所期待的關係無法從皇上身上得到後,愛上了細心呵護自己的溫實初、安陵容一輩子愛著甄嬛的哥哥、甄嬛在甘露寺與玄清相戀,這其中,安陵容一輩子的愛無望,眉莊最後得到短暫的瘋魔一次、甄嬛至少還有一段不短的相許時光與盼望,但大抵上,這三段「婚外情」仍然呼應了「情愛不可恃」的主題,無疾而終。男人的情愛不可恃,甚麼可恃呢?
這就又回到了男人為什麼該怕甄嬛傳的脈絡之下了。
甄嬛傳給予了這些因為男人而被迫要鬥的女人們幾個解決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姊妹情誼以及女性的團結。

……眉莊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宛然生出幾許春水般婉漫的關切,亦有幾絲沉沉秋水般的自責,「從前你生朧月時我不能陪在你身邊,在甘露寺受盡委屈時我也不能陪在你身邊,如今我若再不能,豈非辜負我們自幼的情分!」

……「嬛兒,我一直在這裡陪著你。」

痛楚的輾轉間,腦海中驟然清晰浮起相似的話語。這樣的話,近在身前的溫實初說過,一門之隔的玄凌說過,紅牆阻隔外的玄清亦說過。然而此刻,卻是眉莊的言語最貼心貼肺,十數年情誼,總比拗不過命運的情愛更不離不棄。

多年隱忍的不訴離傷,多年習慣的打落牙齒和血吞,此刻終于鬆弛了身心,把臉貼在她的手心, 低低呢喃︰「 眉姐姐, 我很疼。」 ( 甄嬛傳, 第五部,第三十三章)

這段話是甄嬛因受到驚嚇早產時,眉莊前去陪伴的對話,這段對話徹底的展現出男人的情愛無法依靠,唯有姊妹之間的情誼才是可靠的,對於甄嬛而言,無論愛她的、她愛的最終都比不上姊妹間的不離不棄,也因此最後甄嬛才終於鬆口,表達自己的情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