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歷史領航家正傳
95折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歷史領航家正傳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5333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拜紀傳體發達之所賜,數千年來許多精采的人物相繼躍然於史冊上。他們或開風氣之先河、或留後代之遺澤、或閃耀生命之熾芒、或埋首千古之事業……。孔子行誼垂訓百世、孔明妙計膾炙至今,即使像《說文解字》的許慎、《通典》作者的杜佑,透過他們的著作,我們都能清楚感應到一顆睿智深思、認真渴求的心靈在躍動著,更不用說是曹操那一世奸雄的形象、秋瑾愁煞人的悲傷,以及惠能本來無一物的豪情了。也許要用顧愷之的畫筆才描繪得出武則天一代女皇的威勢、鄭和站在艦首遠眺汪洋的眉宇、華佗把脈問診的專注,和周敦頤那謙沖不染的道貌。所幸司馬遷用他的文采,替我們留下了劉邦發跡的故事、白圭發財的傳奇。而同屬於太史公那個時代的張騫,雖然沒有向東打通前往福爾摩莎的水路,但最後鄭成功、劉銘傳還是相繼渡海來臺了……
在這群賢畢至的二十篇介紹文字中,每人每事,都沿著歷史的軸線站立在他們所屬的時間座標上,讓歷史這條長河璀燦閃爍,直與天上銀河輝映,讓我輩足以遊目騁懷、暢敘幽情,與這些奇人結識。

作者簡介

王季香
學歷: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施忠賢
學歷: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陳文豪
學歷: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陸冠州
學歷: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鄭國瑞
學歷: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序文 歷史的航程/施忠賢
一、錨:「歷史夜的定位
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最重大的課題不是如何記取無窮無盡的歷史教訓,而是如何將日積月累、汗牛充棟的史冊臚列統整、歸納分類。中國是個多書、重書的國度,早在西方圖書館學還沒傳入的漢朝,雖然經過了秦朝挾書律(一般所稱的「焚書」)和楚漢相爭的經年戰火,但短短數十年間,西漢成帝時的劉向和劉歆父子,已經需要設計一套圖書分類系統為當時龐雜的書籍典冊進行編目工作。劉向完成的是《別錄》,其子劉歆在這個基礎上推出了《七略》。
《七略》將當時的古今圖書分為六類(加上最前面的分類原則等總綱性文字,合起來就是七略),其中的〈六藝略〉堪稱「經學」之部,是六經相關書籍的類別。既然與六經相關,其中必然有一部分的書籍是依附於《春秋》而成一小類的,而這一小類,便是中國最早史籍被編入的門類。
史書被編入經學,這不是劉向父子混淆了類別,而是六經原本不是「經夜,它們的來源多端,像《詩》屬於文學;《書》、《春秋》屬於歷史;《易》屬於命理;《禮》屬於制度;《樂》屬於音樂。但後來儒學開展之後, 「經夜成了它們的第一身分,而其各自的原本功能便成為次要的了。
從這個特殊因緣來說,中國的歷史向來便不只是歷史,而是「經」與「史」的綜合。說得更真切些,從中國的觀點來看,人類是藉由過往之事(史)來領悟人生之理(經)。「史」是「經」的材料, 「經」是「史」的意義。當然,這樣一來「史」的地位因為「經」的身分而提升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史」也成了「經」的附庸,無法有獨立的學術領域。
這種情況一直要到南北朝才有了不同的分類法。那是梁朝阮孝緒,他在他的著作《七錄》中,將圖書分為七大類,其中第二類為「記傳錄」,也就是史籍類。這一類單獨成立,與第一類的「經典錄」已經區隔開來,可以說, 「史」與「經」自此已然走上分道揚鑣的路了。
而一般最為耳熟能詳的「經、史、子、集」四大分類概念,最早出自於《隋書.經籍志》。但究其實,該書對於圖書的劃分共有六類,除了前面這四大類外,要再加上「道經」、「佛經」這兩類。只不過這後兩類既是宗教典籍,便與人間之學有別,因此阮孝緒在《七錄》裏便將之稱為「外篇」,與前四類的「內篇」界域分明。《隋書.經籍志》雖然沒有區分內、外,不過「經、史、子、集」叫四部, 「道、佛」則不稱部,顯然仍是差別看待的。因此,後代皆以《經籍志》為四部分類的先河,而中國圖書典籍的分類規模,也大致底定,後代因循的多,更易的都屬細部調整了。
《隋書.經籍志》尚有一個分類上值得注意之處,那就是它將史部分為: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史、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等十三目。如果對照清代編輯的《四庫全書》,其史部共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種。依這兩者對史籍的分類,則除了《左傳》、《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
我們常見的史書外,尚有資料、制度、天文地理,甚至讀史心得都包羅其中,由此也可看出中國史學的廣度。
二、船:史書的體裁
歷史是被寫出來的。在這個意義下,歷史是人為加工後的產物,一般人認為的歷史「真相」或「原貌」,大約只能算是歷史的素材,它離歷史成品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加工後所呈現的歷史,將過去原本未定的一切,定格成為一種系統化、完整性的樣貌,我們看到的歷史,就是這種處理後的歷史。
而這種歷史「工藝」隨著時間的演進而發展。「時間」是一開始的常用工法,理由明白直捷:歷史乃是時間的產物。因此隨著時間的縱軸而將素材依次排列,便有了「編年體」的產生。編年體以「年」為單位記錄歷史事件,起源最早,所以也稱古史。前面提到的《春秋》便是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其後北宋司馬光耗時十九年所完成的《資治通鑑》,同樣也是編年體的名著。
編年體算是最素樸的歷史撰述法,因此它的優點與缺點也簡單明顯。由於它貼緊時間的軌跡,所以優點是特定時間單元內所出現的人事物可以一目瞭然,事件的前後次序也能輕鬆辨識。然而,歷史常不是一瞬間的,在漫長的時間流衍中,許多人事物以斷斷續續、若即若離的方式進行著,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常會發生歷史「斷點」的情形,然後在某個時點又忽然接續了起來,歷史在此竟被時間切割得零碎散漫,真是成也時間、敗也時間。
由於編年體的這個缺點,讓我們理解到「時間」並不是歷史唯一的構成要素。我們觀閱歷史,常常是在檢視「事件」,而「事件」是一連串人事地物的總合,它隨「時間」而演變發展,但不純然只是時間。於是一種以「事件」為主軸的歷史撰述法─ 「紀事本末體」於焉誕生。
紀事本末體是以特定歷史事件為中心,每一事件單獨成一篇。這種體裁一般認為是創始於宋朝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然而早在《戰國策》這本史書上便可以看到這種形式的歷史呈現,如《東周策》的「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秦策》的「衛鞅亡魏入秦」等。在此,構成歷史的單元要素是「事件」,經由彙整貫串,每一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與結果有始有終、獨立而完整。
紀事本末體讓歷史脫離了編年體那充滿資料、記錄的性質,進入到一種濃烈的敘事風格裏,它相當程度地擺脫了時間(依序編史)對於個別歷史事件的干擾,讓歷史可以是一則頭尾完整、一氣呵成的動人故事。這不僅拉近了歷史與文學的關聯,還大大強化了歷史作為「借鏡」的文化功能。原本在編年體的史冊中,歷史要發揮「借鏡」功能,常須利用「外加」的方式,以《春秋》為例,它須透過如《公羊傳》、《穀梁傳》、《左傳》等「解經」的手續,亦即對於記載內容「解碼」或「補充說明」的過程,才能令人洞悉歷史的原委,以及後人應記取的教訓。而紀事本末體讓歷史充滿了劇情,讀史和看戲之間有了更簡捷的過渡,觀閱後自然會在心靈產生洗滌、淨化、反思的藝術效果。以上,都可視為紀事本末體的優點。
只是,紀事本末體的方式,讓歷史被切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之間同樣有了「斷點」。以上面提到的「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衛鞅亡魏入秦」為例,我們無法知道這兩者之間有何關聯?以及這兩個事件中間還發生了什麼事?所以看紀事本末體的作品,我們得到的是對許多故事的印象,得不到一個時代的完整風貌。歷史,被「事件」切割得零碎了。還是那句話:成也事件,敗也事件。
紀傳體的出現,開啟了中國歷史撰述上最偉大的工程。它以「人物」為中心,直接點明人性、智愚、情仇、治亂等等跟人有關的元素,才是推動歷史無限開播、欲罷不能、精采紛呈的驅力。從編年體的「時間」、紀事本末體的「事件」,到紀傳體的「人物」,史家看待歷史的焦點,從抽象到具體,從具體到生命,經過這一連串演變,中國的歷史彷彿經歷了一番「皮諾丘」(變人)歷程,不能不說,紀傳體是歷史上,畫龍點睛的那
一筆。
那麼會不會又是成也人物,敗也人物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司馬遷所設計的紀傳體,並不只是從「時間」、「事件」改變到「人物」這樣單純的焦點轉移,若只是這樣,那與其他體裁對比,自然是各有優缺點,而且優點之所在,缺點之所在。紀傳體相對於其他兩體,最大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系統」,所以有其多元層面,在這個比較點上,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各自只有「時間」和「事件」一個層面,所以特色突顯,缺點也明顯。正因如此,使得紀傳體雖然以「人物」為述史主軸,卻能夠在多層面「系統」的互補下,大大減低了「敗也人物」的缺失。
司馬遷所規畫的這個「系統」,以「本紀」、「世家」、「列傳」分記帝王、諸侯,以及個人的歷史;此外又以「書」記述典章制度;以「表」按年為序,列出諸侯王者之歷代大事記,使讀者仍能有明確之時間觀念。這是司馬遷參酌古籍、綜合各體的嶄新創舉,喻之為偉大的「發明」,一點也不為過。所以「人物」(本紀、世家、列傳)所可能產生的偏失,有「書」和「表」來補充說明;時間縱軸在「本紀」、「世家」、「列傳」中被保留,且在「表」中被格式化;時代、社會與文化的橫剖面則放入「書」中做完整敘述。這是文化與歷史累積到極豐富的程度才會出現的大躍進,間接也逼出了《史記》這本曠世巨著。
自司馬遷創設紀傳體後,歷代修史者沿承不絕,只做小處更動,全然不違其基本規範,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與《史記》和稱「四史」),一直到清代的《明史》(合稱「二十五史」),中國歷來被稱為正史者,全都遵循著紀傳體的規格。
三、航:歷程的典範
拜紀傳體發達之所賜,數千年來許多精采的人物相繼躍然於史冊上,他們或開風氣之先河、或留後代之遺澤、或閃耀生命之熾芒、或埋首千古之事業……,太多太多的典範人物,沿著歷史的軸線站立在他們所屬的時間座標上,讓歷史這條長河璀燦閃爍,直與天上銀河輝映。
歷史之奇妙,在於它從來不曾停留在過去,而是時時閃現在當前。孔子行誼垂訓百世、孔明妙計膾炙至今,即使像《說文解字》的許慎、《通典》作者的杜佑,透過他們的著作,我們都能清楚感應到一顆睿智深思、認真渴求的心靈在躍動著,更不用說是曹操那一世奸雄的形象、秋瑾愁煞人的悲傷,以及惠能本來無一物的豪情了。也許要用顧愷之的畫筆才描繪得出武則天一代女皇的威勢、鄭和站在艦首遠眺汪洋的眉宇、華佗把脈問診的專注,和周敦頤那謙沖不染的道貌。所幸司馬遷用他的文采,替我們留下了劉邦發跡的故事、白圭發財的傳奇。而同屬於太史公那個時代的張騫,雖然沒有向東打通前往福爾摩沙的水路,但最後鄭成功、劉銘傳還是相繼渡海來台了……
歷史之奇妙,在於它從來不會只是別人的故事,而往往自己不知不覺間也成了劇中之人。也許我們該和王羲之一樣來個臨文嗟悼、感慨係之。在這群賢畢至的二十篇介紹文字中,每人每事,都足以遊目騁懷、暢敘幽情,與這些時代的領航家結識,也不枉我人俯仰一世了。

目次

歷史的航程/施忠賢
引領先秦子學之先河──孔子:《史記.孔子世家》/王季香
中國治生之祖──白圭:《史記‧貨殖列傳》/陸冠州
中國兵學鼻祖──孫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施忠賢
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陳文豪
開創紀傳體之史家──司馬遷:《漢書‧司馬遷傳》/鄭國瑞
第一位推動中國與西方貿易的探險家──張騫:《漢書‧張騫傳》/陳文豪
中國第一部字典的作者──許慎:《後漢書‧許慎傳》/陳文豪
世界醫史上第一位使用麻醉藥的醫生──華佗:《後漢書‧華佗傳》/施忠賢
一世之奸雄──曹操:《魏書》/施忠賢
擘劃三國鼎立的政治家──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施忠賢
書聖──王羲之:《晉書‧王羲之傳》/鄭國瑞
一代畫聖──顧愷之:《晉書‧文苑傳》/鄭國瑞
開創典志體之史家──杜佑:《舊唐書‧杜佑傳》/陸冠州
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王季香
開創禪宗中國化的傳奇人物──六祖惠能:《六祖壇經》/施忠賢
宋代理學的開山人物──周敦頤:《宋史‧周敦頤傳》/陸冠州
中國第一位環遊世界的航海家──鄭和:《明史‧鄭和傳》/陸冠州
開臺聖王──鄭成功:《清史稿‧鄭成功傳》/鄭國瑞
臺灣現代化的推手──劉銘傳:《臺灣通史‧劉銘傳傳》/陳文豪
歷史的航程/施忠賢
引領先秦子學之先河──孔子:《史記.孔子世家》/王季香
中國治生之祖──白圭:《史記‧貨殖列傳》/陸冠州
中國兵學鼻祖──孫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施忠賢
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陳文豪
開創紀傳體之史家──司馬遷:《漢書‧司馬遷傳》/鄭國瑞
第一位推動中國與西方貿易的探險家──張騫:《漢書‧張騫傳》/陳文豪
中國第一部字典的作者──許慎:《後漢書‧許慎傳》/陳文豪
世界醫史上第一位使用麻醉藥的醫生──華佗:《後漢書‧華佗傳》/施忠賢
一世之奸雄──曹操:《魏書》/施忠賢
擘劃三國鼎立的政治家──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施忠賢
書聖──王羲之:《晉書‧王羲之傳》/鄭國瑞
一代畫聖──顧愷之:《晉書‧文苑傳》/鄭國瑞
開創典志體之史家──杜佑:《舊唐書‧杜佑傳》/陸冠州
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王季香
開創禪宗中國化的傳奇人物──六祖惠能:《六祖壇經》/施忠賢
宋代理學的開山人物──周敦頤:《宋史‧周敦頤傳》/陸冠州
中國第一位環遊世界的航海家──鄭和:《明史‧鄭和傳》/陸冠州
開臺聖王──鄭成功:《清史稿‧鄭成功傳》/鄭國瑞
臺灣現代化的推手──劉銘傳:《臺灣通史‧劉銘傳傳》/陳文豪

書摘/試閱

中國兵學鼻祖--孫武
【導讀】
本文有兩個孫子,一是孫武,一是孫臏,司馬遷對兩者的筆法一簡一詳,且使用一虛一實的手法,共同演繹了兵法的兩個層面。
傳文中對於孫武只側重單一片段的描寫,是畫龍點睛的筆法,藉由一個事件便勾勒出孫武「兵法」的輪廓。由於傳文中並未介紹孫武詳細的生平事蹟,以致於原為傳主的孫武(「孫子」)變得抽象,反倒是「兵法」成了真正的主角,傳主被虛位化了。
而孫武為吳王演示的兵法,也別有趣味,究其實,它連紙上談兵也夠不上,只是預示了兵法的一個「可能性」。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這一段演示出現了幾個對比。首先,兵法,有兵才講到用兵之法,但故事中無兵。用非兵之人而行兵法,對比一。戰爭突顯雄性陽剛,故事中卻擺出一群胭脂綺羅,以婦人而行男人之事,對比二。皇宮是宴樂之所,吳王也抱持愛色之心,但孫武卻硬將皇宮變為戰場,將紅顏當成死士,焚琴煮鶴,大煞風景,對比三。
但正因這樣的對比,這才讓兵法的可能性無限擴大了。如果兵法可以讓非戰鬥力變成最佳戰力、讓女人變成軍人(男人)、讓旖旎(繞指柔)變成肅殺(百鍊剛),那兵法簡直是點石成金的奇蹟了。孫武的這次演示的確可圈可點,從不可能之中反顯出兵法的無所不能,被譽為兵法始祖孫臏的故事則頗多事蹟情節,與孫武相比,是詳敘的筆法。孫臏的生命裏不只孫臏,更創造了一個「敵人」的角色──龎涓。因為有了敵人,所以故事裡發生的是實實在在的戰爭,從一開始龎涓的設計陷害,到最後孫臏終於致龎涓於死地,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規則赤裸裸地呈現。所以我們才說孫武只是一種演示,一種虛擬的演習。
作為一個刑餘之人,孫臏展示了「武」的至高心法:真正的屈人之兵不在於武力,而在於「法」,也就是胸中謀略。從他以下駟對上駟、以圍魏來救趙、以減竈來欺敵,每一次爭戰,他都不具優勢的武力,而一再以方法策略取勝。從這裏我們又得到這兩人之所以合傳的另一線索,原來孫臏便是孫武,其「臏」成其至「武」。
如果說孫武展示的是兵法的可能性,那麼孫臏演繹的是兵法的靈活度。正因可能性無限大,所以靈活度也無限大。這在他下駟對上駟的戰術運用上最可以看出。同樣的三匹馬,一般人只有一種運用方式:上駟對上駟、中駟對中駟、下駟對下駟。但交到孫臏手裏便有無窮的玩法。解趙國之圍也是,正面交鋒、挫敗敵軍是正統思維,又有誰會想到棄趙不救而直搗魏都呢?所以孫武展示了「兵」之精義,孫臏發揮了「法」之神奇,兩者合參,才得兵法之要領。
這一心法總訣在於孫臏所說的:「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前句是不正面交鋒,後句是藉用形勢。不正面交鋒則己不受力,藉用形勢則讓敵受力,在不受力和受力之差距下,勝負於焉判定。
至於利用減竈法讓敵人輕兵深入的算計,運用的是一種「示弱」之道。孫臏心中瞭然,魏兵悍勇,齊兵怯,龎涓果然恃強而來,孫臏因而順勢示弱,而老子早把勝負講得清楚: 「柔弱勝剛強。」人說孫子兵法充滿了道家(尤其老子)奧旨,半點不虛。

【課文與註釋】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時代意義】
勝負,是人類很喜歡從事的活動,可以說人的生命中處處是論輸贏的戰場。喜歡贏既然是人性,那麼累積贏的策略便成了很有市場價值的商品了。兵法、秘訣、寶典、攻略……,在人類社會中肩負的是一種「不能輸」的使命,昭告的是人類文明那種以比較、爭鬥,甚至壓制、毀滅為意向的主流價值。也許當達爾文歸納出「物競天擇」的物種演化結論時,他其實在明示:這是個只能贏、不能輸的冷酷世界。
所以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到孫子兵法的故事,孫武狠心殺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為的就是訓練出不能輸、一定贏的隊伍;龎涓為了不輸給孫臏,可以毫不手軟地陷害自己的同門;當然事後孫臏回敬的,是用龎涓的命來抵自己的一雙腿。在爭強鬥勝的過程中,孫武把眾侍女當成棋子,龎涓和孫臏則把對方視為障礙。棋下的好、局佈的深的是大師、達人,兵法可以傳世;迅速俐落把障礙排除的晉爵封侯,成為人生勝利組。達爾文說這是生命的常態、地球的法則,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定如此,不能逃避、不可違逆,也不用質疑……。
這樣的信念到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達後,在上世紀達到了巔峰,尤以商界為甚,許多舉世聞名的企業家紛紛出版其商戰心得與成功秘訣,日本最喜此道,連德川家康等古人也有系列叢書,蔚為大觀。流風所及,華人世界也拱起管子、韓非、曹操、孔明、王永慶等,這些人或變身成為管理學大師、或躍登經營的神格。這其間,孫子兵法必不可免地也成了寶典之一。
只是我們不可忘懷,孫子兵法中充滿道家的思維,以老子無欲不爭的基本態度,吾人當知:不爭,才是最高明至上的爭,這點在孫子兵法中仍然是保有的。如果人類講求環保、資源共享、物種共融的理念是有價值的,才能創造一個全是贏家而無輸家的世界,那麼孫子兵法中以「爭」為主的輸贏執念,是該被慢慢放下了;那「不爭之爭」的部分,不該一直還像無字天書般隱晦不顯。這也許是孫子兵法在現代的最後一役:用不爭,戰勝達爾文的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33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