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被誤讀的創新:關於人類探索、發現與創造的真相(簡體書)
滿額折

被誤讀的創新:關於人類探索、發現與創造的真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  價:NT$ 336 元
優惠價:87292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假如從前我們認識的創新是被誤解的,那我們關於創新的方向還是正確的嗎?
關於創新創造,我們聽過同樣的故事:它與靈感、頓悟、醞釀以及天才息息相關,詩是在夢中寫成的,交響樂是一氣呵成譜出來的,事物從“無”一下跨越到“有”的……它看上去神秘莫測,創新者都像魔術師一樣。
這真的是事實嗎?
在《被誤讀的創新》中,“物聯網之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凱文•阿什頓,彙聚自己20年的研究成果,橫跨科學、商業、藝術和管理領域,試圖找到一個確鑿可信的答案。他發現,從尋找、發現到發明,創新元素早就包含在從古至今的人類行為裡。
在《被誤讀的創新》中,他帶著大家一起探討以下這些引人關注的話題:喬布斯的創新來源於哪裡?為什麼捕鼠器會成為專利*多的發明?幽門螺旋桿菌是怎樣被發現的?讓牛頓站在肩膀上的“巨人”究竟是誰?完整的一罐可口可樂是如何誕生的?*架隱形飛機是怎樣造出來的?頭腦風暴真能產生更好的點子嗎?怎樣才能建立一個有活力的創新型組織?

作者簡介

凱文•阿什頓(Kevin Ashton)

麻省理工學院自動識別實驗室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無線射頻識別網絡系統的先驅者,被稱為“物聯網之父”。

作為一名高科技創業家,曾創辦多家成功企業,其中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另一家與他人聯合創辦的Zensi 公司於2010年被貝爾金國際(Belkin)收購。他還在南美、亞洲、歐洲等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向觀眾們闡述創新與科技的意義,並在《獨立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週刊》《福布斯》和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與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發表文章或擔任嘉賓。

他的著作《被誤讀的創新》2015年一出版,即獲得眾多關注,先後被評為“2015年度美國最值得關注的商業圖書”、“2015年度英國必讀商業類圖書”第1名、800-CEO-READ網站2016 “商業書籍”。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假如從前我們認識的創新是被誤解的,那我們關於創新的方向還是正確的嗎?

“物聯網之父”集多年悉心研究並實踐,《被誤讀的創新》回答創新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回看人類簡史,有趣故事&乾貨滿滿,找到創新的正確打開方式。

《被誤讀的創新》獲評2015年度美國*值得關注的商業圖書、2015年度英國必讀商業類圖書、800-CEO-READ網站2016 “*商業書籍”。

羅振宇、威廉•泰勒、保羅•薩福等國內外大咖推薦,成功創新不需要天才,普通人也可以。

這樣一本有分量的關於創造的名著,*寶貴之處在於:作者凱文•阿什頓不是什麼理論家,也不是商學院的教授,而是一個自己就有重大創造成果的實幹家,他被認為*早提出並實踐了“物聯網”概念。這本書不是出於想像的心靈雞湯,也沒有枯燥的理論推導,隨意翻閱就能遇到來自真實世界的故事:從解決香草授粉難題到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從可口可樂的誕生到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創造不是魔法,而是工作,勤奮者才有機會。

媒體評論
沒有創造的生活暗無天日,有創造的生活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自己。
——羅振宇

凱文•阿什頓建立和出售過新興公司,在大公司內部發起過影響深遠的創新,幫助我們形成了對“物聯網”的理解。但是這本書也許才是他的成就——它是我讀過的關於創新能力的非常有創意的書。
——威廉•泰勒 快公司聯合創始人

《被誤讀的創新》揭開了創新的秘密。這本書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激發興趣的研究、簡潔明晰的文筆,不容錯過。
——亞當•格蘭特 沃頓商學院終身教授

阿什頓欣喜地解開了創新的“謎團”,同時呈現給我們一幅樂觀且極為實際的畫面。創新能力不是大腦發達的精英專有的;它是人類的共性。
——保羅•薩福 奇點大學教授

如果你曾思考過什麼是創造一樣東西所必需的,那麼請閱讀這本鼓舞人心、見解深刻的書。創新沒有奧秘,沒有捷徑——有的只是我們都能做到的、將新事物帶到這個世上的尋常步驟。阿什頓帶給我們的信息直接而樂觀:創新能力不是天才獨有的——每個人都能夠創新。
——約瑟夫•哈裡南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暢銷書《錯覺》作者

關於創造的神話

 

1815年,德國的《綜合音樂雜誌》刊登了莫紮特寫的一封信,在信裡他對其創作過程作了如下描述:

每當我自由自在、獨自一人且心情舒暢之時——譬如乘馬車旅行時,或美餐之後去散步時,又或是夜間睡不著覺時——我的思維最為流暢、豐富。這一切能點燃我的靈魂。而且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我的創作主題會越發廣闊,變得清晰而有條理。即使創作內容很長,它也幾乎是以全貌完整地出現在我腦中,如此我只需一瞥就能審視它的全部,像審視一幅精美的畫作或一座美麗的雕像。我也並非是在想像中分部分地去聽這些樂曲的,而是一次就將它們全部聽完。當我著手寫下自己的想法時,我很快就能將其付於紙上,因為正如我之前所說的,一切都已完成;而且紙上的內容和我之前的想像幾乎沒有不同之處。

換句話說,莫紮特的最偉大的交響樂、協奏曲和歌劇是在他獨自一人心情很好時完整地進入他腦海中的。他不需要工具來撰寫。一旦在想像中完成了自己的傑作,他所要做的就只剩將它們寫下來了。

這封信已多次被用來解釋創作。它的部分內容出現在雅克•阿達瑪於1945年寫成的《數學家的頭腦》一書中、1976年出版的由菲利普•弗農編輯的文集《創造力:閱讀精選》裡、羅傑•彭羅斯1989年出版的獲獎書籍《皇帝新腦》中,而且喬納•萊勒在其2012年的暢銷

書《想像》中也提及了它。它曾影響了詩人普希金、歌德以及劇作家彼得•謝弗。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它幫助人們形成了關於創造的普遍看法。

但這之中存在著問題。莫紮特並沒有寫這封信。它是偽造的。這一點是由莫紮特的傳記作者奧托•揚於1856年首次披露的,後來也得到了其他學者的證實。

莫紮特真正的信件——寫給他父親、妹妹和其他人的信件——揭示出了他真正的創作過程。他確實非常有才華,但他的創作不是靠魔法。他先大略地寫下他的作品,修改它們,並且有時會卡殼。沒有鋼琴或羽管鍵琴,他可能無法工作。他會先把工作擱置一段時間,然後再回過頭來繼續。他在創作時會考慮理論和技藝,而且他會在節拍、旋律及和諧方面作很多思考。儘管他的天賦和一生的實踐使他的創作創迅速而流暢,但是他的作品問世確實靠的是工作。傑作並沒有像源源不斷的水流一樣進入他的想像,也不是無需創作工具,他也沒有一次性把它們整個寫出來,不加修改。那封信不但是偽造的,而且是錯誤的。

它能一直流傳,是因為它對關於創造發明的浪漫成見很有吸引力。有一個神話是關於新事物是如何出現的。天才在某些時候會有強大的洞察力,在這種洞察力之下,偉大的事物和思想能夠完整地被創造出來。詩是在夢中寫成的。交響樂是一氣呵成譜出來的。科學是在“我發現了!”的尖叫聲中實現的。企業是靠魔力建立的。事物從“無”一下跨越到“有”。我們看不到從無到有的創新之路,又或許是我們不想去看。藝術造詣必須是朦朧的魔法,不是汗水和研磨。若是認為每個精妙的方程、每幅美麗的畫作、每台卓越的機器都誕生自努力和差錯,都是失誤和挫折的後代,而且每個創造者都是有缺陷的、渺小的、和其餘人一樣的平凡人,那麼創造的光芒就會變得黯淡。奇跡借助天才給我們帶來偉大的創新——這個結論十分誘人。因此這個神話也十分誘人。

從對創造的最初思考開始,這個神話就幫助我們形成了對創造的看法。在古代文明裡,人們相信事物可以被發現,但不能被創造。對他們來說,一切都已經被創造出來了。在這一主題上,他們認同卡爾•薩根的觀點:“如果你想從零開始製作一個蘋果派,那你首先必須

發明宇宙。”在中世紀,創造的主體只可能是神或者是受到神的啟發

的人。在文藝復興時期,人類終於被認為能夠從事創造了,但是這類人必須是偉人——比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波提切利,等等。隨著19世紀漸漸過渡到20世紀,創造成為哲學研究的一個主題,後來又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當時的研究問題是“偉人是如何進行創造的”,它的答案中有著“神的介入”這一中世紀殘留。這個神話的很多實質內容都是在這一時期增加的。其中幾則與頓悟和天才相關的同類軼事——包括像莫紮特的信之類的惡作劇——一再地被散佈。1926年,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德在動詞“創造”的基礎上造出了一個名詞,從此這個神話就有了名字——“創造力”。

創造力的神話意味著很少人是有創意的,任何成功的創造者都會經歷戲劇般的瞬間頓悟,創造更像是變魔術,而不是工作。只有少數人才有能力創造,而且創造對他們來說很容易。其他人為創造所作的努力註定要失敗。

本書就是要說明為什麼這個神話是錯的。

直到1999年我都還相信這個神話。我早期的職業經歷——在倫敦大學的學生報紙、在布魯姆斯伯裡一個叫“拉麵道”的新興拉麵館、在一家叫“寶潔”的肥皂與紙張公司工作的經歷——都表明我並不善於創造。我曾經爭取實施我的想法,但我每次作出嘗試都會惹惱別人。如果我獲得了成功,他們就會忘記這個想法是我的。我讀了所有我能找到的關於創造的書,每一本都告訴我同樣的事情:點子是魔法般到來的,人們會熱情歡迎新創意,而且創造者都是贏家。而我的創意是漸漸形成的,人們面對我的創意是憤怒而不是熱情,而且我覺得自己很失敗。我的績效考核很糟糕。我總面臨著被解雇的危險。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創造經歷和那些書中的不一樣。

直到1997年,我有一次試著去解決一個似乎很無聊但後來卻發現其實很有趣的難題時,我才首次想到那些書或許是錯誤的。我無法讓寶潔公司一款顏色很受歡迎的口紅一直都在貨架上。在所有時候,一半數量的商店都缺貨。經過大量的研究,我發現這個問題的起因是信

息量不足。要知道某一時刻的貨架上有什麼產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親自去看。這是20世紀信息技術的一個基本限制。在90年代,幾乎所有輸入計算機的數據都來自人通過鍵盤的輸入,或者有時是來自條碼掃描。商店員工沒有時間一整天都盯著貨架,再將他們所看到的情況加工為數據輸入電腦,所以每家商店的電腦系統都相當盲目。店主沒有發現我的口紅沒貨了,但是購物者卻發現了。購物者聳了聳肩,拿起另一款口紅,在這種情況下我的銷售業績可能會受損;還有可能他們最後一支口紅都不買,這樣連商店的銷售業績都會受損。口紅缺貨在這個世界上只不過是一個極微小的問題,但它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問題之一的一種症狀:計算機是沒有感官的大腦。

這個事實過於明顯了,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它。1997年,計算機是五十歲。多數人與它們一同長大,已經習慣了它們的工作方式。人輸入數據,計算機處理數據。它們的名字也證實了計算機是被視為會思考的機器,而不是會感覺的機器。

但這並不符合人們最初設計智能機器的設想。在1950年,阿蘭•圖靈——計算機的發明者——寫道:“機器最終將與人類在所有純智能的領域競技。但是從哪一個領域開始比較好?許多人認為一個創非常抽象的活動,譬如玩象棋,就再好不過。不過我們也可以認為,最好能給機器裝上金錢所能買到的最好的感覺器官。這兩種方法都應該嘗試。”

然而很少有人嘗試這第二種方法。在20世紀,計算機變得更快、更小,而且被一個個連接起來,但它們並沒有得到“金錢所能買到的最好的感覺器官”。它們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的“感覺器官”。所以在1997年5月,一台叫作“深藍”的計算機能夠首次打敗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但計算機卻絕無能力看到一支口紅是否在貨架上。這是我想要解決的問題。

我把一個小小的無線電芯片放入一支口紅,把一根天線放入貨架,並籠統地將此命名為“存儲系統”,然後這成了我的第一個發明專利。在90年代,互聯網剛剛面向大眾。通過連接到互聯網並在網上保存數據,該芯片能夠節省金錢和內存。為了幫助寶潔公司的主管們瞭解這個把像口紅之類的物品(還有尿布、洗衣粉、炸土豆條或任何其他物品)連接到互聯網的系統,我給它起了一個短而不合語法的名字:“物聯網”。為了幫助它變為現實,我開始與桑傑•薩瑪、大衛•布洛克以及珊妮•邵一起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1999年,我們聯合創辦了一個研究中心,接著我從英格蘭移民到美國,擔任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

2003年,我們的研究得到了103家企業的贊助,還在澳大利亞、中國、英國、日本、瑞士的大學中有額外的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還簽訂了一個利益豐厚的許可證交易,使得我們的技術更加面向市場。2013年,我的詞語“物聯網”被添加到了《牛津詞典》中,它被定義為“被人提議的互聯網的一個發展。在物聯網中,每個日常物品都連接到網絡,使它們能夠發送和接收數據”。

這一經歷和我讀過的那些關於“創造”的書籍中的故事毫無相似之處。沒有什麼魔法——雖然有少數的靈光一閃——只有成千上萬個小時的工作。建設“物聯網”是緩慢而艱辛的,充滿了政策上的擔憂和各種錯誤,它們與宏偉計劃和戰略毫不相關。我學會了通過失敗來獲得成功。我學會了預見衝突。我學會了不為逆境的到來驚訝,而是為它做準備。

我用我的發現來幫助建立技術型企業。其中一家在2014年被評為十家“物聯網中最具創造力的公司”之一,有兩家公司還被出售給了較大的公司——其中有一家距離我創辦它的時候還不滿一年。

我還作一些關於自己創造經歷的演講。由於我的演講十分受歡迎,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人帶著問題來聽,所以每次演講的時候,我都不得不計劃在演講結束後至少再呆一小時,好回答聽眾的問題。那次談話是這本書的基礎。每一章講述的都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的真實故事;每個故事都出自不同的地點、時間和創造領域,並突出一個有關創造的重要見解。這本書裡有包含著故事的故事,也有向科學、歷史、哲學領域的邁進。

這些故事合在一起,揭示出了一個人類如何製造新東西的模式,一個鼓舞人且具有挑戰性的模式。鼓舞人的方面是每個人都可以創造,這一點我們可以相當確鑿地證明;具有挑戰性的方面是創造並沒創造有魔法般的時刻。創造者幾乎花盡他們所有的時間來進行創造,儘管遇到懷疑、失敗、嘲笑和拒絕,他們也一直堅持,直到他們成功地創造出一些新的、有用的東西。沒有竅門、捷徑或是快速獲得創意的方案。雖然其結果很不平凡,但創造的過程卻很平凡。

創造不是魔法,而是工作。

目次

序 只給勤奮者的創新書/羅振宇

 

第一章 創新 很尋常

創新是一項全民性的活動,成千上萬的人作過貢獻。創新能力是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創新並不神秘。

 

香草授粉難題的解決---002

清點創新者---008

一切都是創新---014

天才時代的終結---021

天才與創新能力的關係---027

創新就是工作---033

 

第二章 思考就像散步

創新是像散步一樣思考的結果,決定能否成功的不是步伐的大小,而是邁出了多少步。

 

人類思考機制的發現---038

發現的問題---044

循序漸進,而不是飛躍---050

 “啊哈!時刻”---054

喬布斯的秘密---063

點子神話---069

如何讓馬飛起來---074

二十一個步驟---080

 

第三章 預見逆境

決定我們是否會成為成功的創新者的不是我們有多麼聰明,多麼有天賦,或多麼努力工作,而是我們如何去應對創新中的各種逆境。

 

血管再生理論的創建---088

失敗的價值---094

學會說“不”---101

抗拒和排斥---105

更好的捕鼠器---111

最具決定性的否定---116

抗拒的條件反射---120

拒絕的性質---124

逃離迷宮---128

 

第四章 如何去看

只有保持“初心”和初學者的心態,我們才能發現新的問題,注意到被忽視的東西,看見意料之外的事情。

 

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134

所見非所得---140

顯而易見的事實---144

初心---150

結構---154

眼睛和思想之間的界限---158

信心和確定性的區別---163

 

第五章 應授予榮譽時

所有的創新都是建立於無數前人的聰明才智之上,即使是個人的最大貢獻,也僅僅是人類前進道路上的一小步。

 

生命機制的揭示之旅---174

女科學家的困境---180

鏈中的真相---185

哈裡特效應---188

是肩膀,但不是巨人---191

繼承---195

 

第六章 結果之鏈

創新的結果是無法完全預料的,作為創新者,不管結果如何,都要去積極應對。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停止創新。

 

反自動織布機運動---206

創新的鏈條---210

阿米什人的經驗---217

結果,好與壞---221

如果你能夠識字,那就感謝工廠吧---230

 

第七章 創新的動力

當我們創新時,我們收穫的是我們的特殊之處、我們的本性。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獨特的天賦,“新”存在於我們所有人之中。

 

回避頒獎典禮---238

選擇或獎勵---245

創新的十字路口---253

哈利•布洛克的兩條真理---257

知識的另一半---262

上癮,有幾分相似---265

如何開始---270

從E到F---278

 

第八章 創新型組織

對抗新想法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一個創新型組織的標誌是它比一般組織更能夠接受新想法,重視行動勝過重視言語。

 

美國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的發明---282

證明給我看---285

觀念上的衝突---290

快速、安靜、準時---294

伯特和厄尼的秘密---298

共同創新---305

錯誤的組織類型---311

更少一些談話---315

組織是由什麼組成的---323

行為的儀式---327

 

第九章 再見了,天才

創新是人類的本質,所有人都擁有創意。創新是我們消弭危機、應對變化的唯一途徑。創新讓我們有機會修正錯誤,不斷進步。

 

天才的發明---338

獨創的天才---343

為什麼我們需要新事物---345

書摘/試閱

天才時代的終結

“創造是留給天才去做的。”這一文藝復興時期的信條經歷了17世紀的啟蒙運動、18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存活了下來。直到20世紀中葉,另一種立場——每個人都能夠創造的立場——首次產生於對人腦的早期研究。

在20世紀40年代,人腦是一個謎。在那時,經過幾個世紀的醫學研究,人體的秘密已經被揭開,但無需活動部件就能夠產生意識的大腦依然是個謎題。這兒有一個“為什麼關於創造的理論要提到魔法”的原因:大腦作為創造的“王座”,是一個三磅重的古老且無法參透的謎。

隨著西方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新的技術出現了。其中一個是計算機。這個機器的頭腦似乎首次使理解大腦變為可能。1952年,羅斯•阿什比將這種理解大腦的興奮整合進一本題目為《大腦的設計》的書中。他優美地總結了這種新的思想:

最基本的事實是地球已經超過20億歲了,以及自然選擇一直在不停地篩選活的有機體。因此今天的有機活體都高度精通生存之法,而這些生存之法之一就是要發展大腦。大腦這一器官在進化過程中一直都在發展。這是保證生存的專門途徑。神經系統,還有一般的活質,本質上將被認為與所有其他物質相類似。不可能會召喚到什麼“機械降神”。

簡單地說:大腦不需要魔法。

一位名叫艾倫•紐威爾的舊金山人在這一時期迎來了他的學術生涯。被那個時代的活力深深吸引著,他放棄了之前要成為護林員的計劃(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給鱒魚苗喂腐爛的小牛肝),當上了一名科學家。接著,在1954年11月一個週五的下午,他參加了一個關於機械模式識別的研討會,這次經歷後來被他稱為“轉變經歷”。他決定將其一生奉獻給一個單一的科學問題:“人的思想是如何能夠出現在物質宇宙裡的?”

“我們已經知道世界是由物理規律支配的,”他解釋道,“而且我們現在已能夠理解生物學為何能夠和諧地兼容於其中。問題是思想為什麼也能做到這一點?答案必須要有詳細的信息。我必須得知道其中齒輪是如何噹啷運行、活塞是如何活動的,所有的細節都要知道。”

當紐威爾開始著手這項工作時,他就成了最先發現創造無需天才的人之一。在1959年的一篇題目為《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的論文中,他回顧了以往為數甚少的所有關於創造性工作的心理學數據,然後制定出了自己的激進觀點:“創造性思維只是一種特殊的用於解決問題的行為。”他用學者們每當有重要發現時慣用的低調語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當前可用的關於創造性思維與非創造性思維進程的數據顯示這兩者之間沒有特殊的差異。光看那些過程描述數據,是不可能區分得出高度熟練的專業創新者和十足的業餘者的。創造性活動似乎只是一類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活動,具有新穎性、非常規性、持久性以及問題公式化困難的特點。

這就是決定著天才與創造的開始。智能機器的製造迫使人們在思想的研究上達到新的嚴謹性。創造的能力開始變得越來越像人類大腦的一個與生俱來的功能——只要有標準的設備就能做到,不需要什麼天才。

紐威爾並沒有聲稱每個人都是同等地有創意。創新,像人類的所有能力一樣,不同的人能力的範圍有所不同,但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能夠創新的人和不能創新的人之間並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電網,將天才和普通大眾分隔在兩邊。

紐威爾的工作發現和其他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發現一起,破壞了創造力的神話。因此,下一代的一些科學家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創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羅伯特•韋斯伯格,美國費城天普大學的一位認知心理學家。

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幾年間,韋斯伯格是一名大學本科生,在紐約度過了20世紀60年代的前幾年。後來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又在1967年擔任天普大學的一名教職工。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是為了證明創造是與生俱來的、普通的、所有人都做得到的。

韋斯伯格的觀點很簡單。基於紐威爾“創造性思維與問題解決是相同的”這一論點,他將其擴展為“創造性思維與一般性思維是相同的,不過其結果是創造性的”。用韋斯伯格的話來說就是,“當一個人評論說另一個人‘思想很有創意’時,他所指的其實是該過程的結果,而不是說過程本身。雖然有創意的點子和產品帶來的影響有時十分深遠,但是一個創新產生的機制卻可能是很普通的”。

用另一種方式說,正常的思維是豐富而複雜的——豐富和複雜到有時可以產生非同尋常的或者說“很有創意”的結果。我們不需要其他的過程。為了證明這一點,韋斯伯格使用了兩種方式:精心設計的實驗和關於創新行為的詳細案例研究——從畢加索所繪的格爾尼卡到DNA的發現,再到比莉•哈樂黛的音樂。在每個示例中,通過實驗和歷史相結合的方式,韋斯伯格演示了如何可以不憑藉天才和想像力的巨大飛躍來解釋創新。

韋斯伯格的文章雖然沒有提到愛德蒙,但是他的理論卻適用於愛德蒙的故事。起初,愛德蒙關於如何給香草授粉的發現似乎是從天而降的奇跡,但在他生命的盡頭,費列歐爾•貝裡耶-博蒙特透露了那位年輕的奴隸是如何解開那神秘的黑色花之謎的。

天才時代的終結

“創造是留給天才去做的。”這一文藝復興時期的信條經歷了17世紀的啟蒙運動、18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存活了下來。直到20世紀中葉,另一種立場——每個人都能夠創造的立場——首次產生於對人腦的早期研究。

在20世紀40年代,人腦是一個謎。在那時,經過幾個世紀的醫學研究,人體的秘密已經被揭開,但無需活動部件就能夠產生意識的大腦依然是個謎題。這兒有一個“為什麼關於創造的理論要提到魔法”的原因:大腦作為創造的“王座”,是一個三磅重的古老且無法參透的謎。

隨著西方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新的技術出現了。其中一個是計算機。這個機器的頭腦似乎首次使理解大腦變為可能。1952年,羅斯•阿什比將這種理解大腦的興奮整合進一本題目為《大腦的設計》的書中。他優美地總結了這種新的思想:

最基本的事實是地球已經超過20億歲了,以及自然選擇一直在不停地篩選活的有機體。因此今天的有機活體都高度精通生存之法,而這些生存之法之一就是要發展大腦。大腦這一器官在進化過程中一直都在發展。這是保證生存的專門途徑。神經系統,還有一般的活質,本質上將被認為與所有其他物質相類似。不可能會召喚到什麼“機械降神”。

簡單地說:大腦不需要魔法。

一位名叫艾倫•紐威爾的舊金山人在這一時期迎來了他的學術生涯。被那個時代的活力深深吸引著,他放棄了之前要成為護林員的計劃(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給鱒魚苗喂腐爛的小牛肝),當上了一名科學家。接著,在1954年11月一個週五的下午,他參加了一個關於機械模式識別的研討會,這次經歷後來被他稱為“轉變經歷”。他決定將其一生奉獻給一個單一的科學問題:“人的思想是如何能夠出現在物質宇宙裡的?”

“我們已經知道世界是由物理規律支配的,”他解釋道,“而且我們現在已能夠理解生物學為何能夠和諧地兼容於其中。問題是思想為什麼也能做到這一點?答案必須要有詳細的信息。我必須得知道其中齒輪是如何噹啷運行、活塞是如何活動的,所有的細節都要知道。”

當紐威爾開始著手這項工作時,他就成了最先發現創造無需天才的人之一。在1959年的一篇題目為《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的論文中,他回顧了以往為數甚少的所有關於創造性工作的心理學數據,然後制定出了自己的激進觀點:“創造性思維只是一種特殊的用於解決問題的行為。”他用學者們每當有重要發現時慣用的低調語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當前可用的關於創造性思維與非創造性思維進程的數據顯示這兩者之間沒有特殊的差異。光看那些過程描述數據,是不可能區分得出高度熟練的專業創新者和十足的業餘者的。創造性活動似乎只是一類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活動,具有新穎性、非常規性、持久性以及問題公式化困難的特點。

這就是決定著天才與創造的開始。智能機器的製造迫使人們在思想的研究上達到新的嚴謹性。創造的能力開始變得越來越像人類大腦的一個與生俱來的功能——只要有標準的設備就能做到,不需要什麼天才。

紐威爾並沒有聲稱每個人都是同等地有創意。創新,像人類的所有能力一樣,不同的人能力的範圍有所不同,但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能夠創新的人和不能創新的人之間並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電網,將天才和普通大眾分隔在兩邊。

紐威爾的工作發現和其他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發現一起,破壞了創造力的神話。因此,下一代的一些科學家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創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羅伯特•韋斯伯格,美國費城天普大學的一位認知心理學家。

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幾年間,韋斯伯格是一名大學本科生,在紐約度過了20世紀60年代的前幾年。後來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又在1967年擔任天普大學的一名教職工。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是為了證明創造是與生俱來的、普通的、所有人都做得到的。

韋斯伯格的觀點很簡單。基於紐威爾“創造性思維與問題解決是相同的”這一論點,他將其擴展為“創造性思維與一般性思維是相同的,不過其結果是創造性的”。用韋斯伯格的話來說就是,“當一個人評論說另一個人‘思想很有創意’時,他所指的其實是該過程的結果,而不是說過程本身。雖然有創意的點子和產品帶來的影響有時十分深遠,但是一個創新產生的機制卻可能是很普通的”。

用另一種方式說,正常的思維是豐富而複雜的——豐富和複雜到有時可以產生非同尋常的或者說“很有創意”的結果。我們不需要其他的過程。為了證明這一點,韋斯伯格使用了兩種方式:精心設計的實驗和關於創新行為的詳細案例研究——從畢加索所繪的格爾尼卡到DNA的發現,再到比莉•哈樂黛的音樂。在每個示例中,通過實驗和歷史相結合的方式,韋斯伯格演示了如何可以不憑藉天才和想像力的巨大飛躍來解釋創新。

韋斯伯格的文章雖然沒有提到愛德蒙,但是他的理論卻適用於愛德蒙的故事。起初,愛德蒙關於如何給香草授粉的發現似乎是從天而降的奇跡,但在他生命的盡頭,費列歐爾•貝裡耶-博蒙特透露了那位年輕的奴隸是如何解開那神秘的黑色花之謎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