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圖解輔導原理與實務
滿額折

圖解輔導原理與實務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530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1 為什麼需要輔導原理與實務的知能
一、為什麼需要輔導原理與實務的知能
不同教育層級的教師,除了研修教育相關的專業知能之外,還要有輔導方面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提早發現需要協助的學生、做適時介入或轉介,也可以提升教育效果。有些孩子會因為家庭或是自己的因素,導致學習成效無法表現出潛能,教師若能夠具備輔導專業知識,就不會擅自將孩子的問題歸咎於孩子本身,而是會為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現在各縣市幾乎都成立了「學生諮商中心」,做為學校輔導工作的後援機制,但是學校輔導教師還是需要先做處置,除非因為案情嚴重、超乎自己能力範圍,才需要做轉介到學生諮商中心去做後續治療的動作。
教育不是學業方面(智育)的學習而已,還包含人格養成、道德修養、認識自己、與人合作、問題解決等能力,而輔導也是教育裡面的一環。會教書的老師不一定能教好書、了解學生、讓學生發揮潛能;了解學生的老師,會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與挑戰,以良好的師生關係為基礎(情意教育),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願意去做試探與努力,成為社會有用的公民。
絕大部分的學校會要求班級導師擔任第一線的輔導人員,因為一來導師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尤其國小還是帶班制),比較清楚學生個性、喜惡、以及家庭背景;二來與學生關係較為親近、學生較信任班導,也較願意與班導談論自己遭遇的困擾與議題;再則,班導與家長們接觸或聯繫時間較多,彼此較為熟悉,較早建立可能的合作關係,為了孩子的福祉,彼此可以互通有無、做適當的「政策連線」。因此,就主、客觀因素來說,教師希望可以成為一位人師與良師,輔導知能可以協助老師達成目標,同時也讓教師成為有效處理學生問題的專家。
以往許多國小還有認輔老師的制度,近年來也因為專任輔導教師的設置而取消。許多認輔教師因為關心學生、願意多花額外的時間與心力協助學生,其實是很棒的一個資源,甚至有些認輔老師因為想要更有效地協助學生,自己還繼續進修輔導相關課程。
二、修正與釐清對輔導的迷思
到目前為止,還是有許多人(包括教師本身)對於輔導有許多錯誤的看法(或迷思),這些其實也是阻礙輔導發揮其功能的嚴重障礙之一。將輔導貼上「汙名」的標籤,認為只要是進入輔導室的都不是「好學生」或是「問題學生才需要輔導」,不僅讓家長或學生感到困擾,也增加學校相關老師的工作難度。因此倘若有更多人了解輔導原理的真正意義與目的,就可以讓輔導與教育工作更順利、有效!

1-2 輔導的定義
一、輔導的定義
一般是將「輔導」一詞用在學校或教育單位,取其「輔助」與「指導」的含義,英文是Guidance,就有較多的「引導」意味,也因為學校站在教育的立場,著重指導與引導。《張春興心理學辭典》裡面指出輔導的定義為:「輔導是一種教育的歷程,在輔導歷程中,受過專業的輔導人員,運用其專業知能,協助受輔者(或『當事人』)了解自己、認識世界,根據其自身條件(如能力、興趣、經驗、需求等),建立其有益於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並使之在教育、職業與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發展上,能充分展現其性向,從而獲得最佳的生活適應。」從這裡可以看出輔導包含了:(一)是「教育」歷程的一種;(二)由「受過專業的輔導人員」來運作;(三)協助「受輔者」認識自我與所生存的世界、發揮潛能。因此所謂的輔導基本上要考慮到輔導人員、受輔者與其目標三個面向。國內的輔導教師,以公立高中的配置最佳,目前幾乎都是擁有碩士以上諮商或輔導相關領域學位的教師擔任,國中的人員配置次之(有本科系或非本科系畢業者),國小則是更次之(一般教師或有選修輔導學分者),有些輔導主任屬於「過水」性質(也就是校長訓練的經歷之一)、毫無專業可言。現在正逐步在補足專業輔導人員,也正是因為最基礎的教育領域缺乏專業助人者之故。
二、輔導與教育、諮商、心理治療的區別
諮商是輔導或心理治療的歷程,是具有專業知能的專業助人者,提供當事人直接、面對面的協助。協助的對象可以是一般遭遇到日常生活的困難、或需要自我了解的當事人,也可以是生活適應上有困難或心理疾病患者,前者重在自我成長、教育或學習,後者著重「再教育」與習慣的矯治。
心理治療則是針對心理疾病患者或生活適應困難者所提供的診斷與治療措施,提供協助的專業人員包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學家(受過生理精神病學訓練)、精神科社工人員與諮商師等,目的為增進當事人的自我了解與認識環境、內心衝突之解決,養成當事人矯正不良行為或習慣之能力,以及提供當事人支持來面對現實生活、重建幸福生活。
嚴格說來,教育、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也可以有先後次序之別。也就是說「教育」上遭遇到困難者,可以進一步尋求「輔導」機制的協助,輔導人員若是因為時間與能力不敷所需,則可以經由轉介與合作管道,讓當事人接受諮商師或心理師、社工與精神醫師等人的協助,情況嚴重者就改與醫院的精神醫師合作、配合藥物的治療。
1-3 輔導專業的團隊
教育的工作是由學校老師、校長、家長或安親班老師共同為之,當然社會媒體也有潛在的教育功能,教育是終身學習的歷程。輔導工作由學校專任輔導老師或兼輔老師(大學為輔導本科系畢業、選修輔導為輔系、或是選修二十六到四十個輔導學分的教師)負責,但是班級級任老師與其他科任老師也可以是「半專業」的協助者。諮商工作則是由領有諮商心理師執照或臨床心理師(工作場所以醫療院所居多)執照者擔任,有些機構的社工師也要擔任諮商工作;心理治療則是由諮商師、臨床心理師與精神醫師擔任。
由諸多學者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的問題需要這些助人專業的團隊一起來完成,效果更佳,也就是一個學生的問題,涉及到不同層面的影響。以「中輟」為例:學生個人方面─學習動機低落、情緒沮喪;同儕方面─受同儕排擠;家庭方面─單親、家長工作忙碌無法兼顧教養工作;附近社區方面─宮廟活動頻繁、家長們對孩子學習不熱心;學校方面─注重競爭與學業、無法讓孩子有歸屬感;社會方面─金錢至上、傳統價值觀改變。也因此必須要結合社區裡不同的人士(學校老師與同學、家長、鄰居、社區熱心人士)與助人專業者(社工、輔導教師、諮商師或醫師)共同合作來解決中輟問題,讓學生有動機繼續在學校學習。

作者簡介

邱珍琬
現職: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學歷:
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
經歷:
筆名仞岡,已出版《從逆境走來 滿心正能量》(達觀)、《國小諮商實務與案例分析》(五南)、《給大一外甥的四十封信》(雅書堂)、《認識心理諮商的第一本書》(五南)、《小學生諮商》(五南)、《女孩勇敢向前衝》(驛站)、《認識心理諮商的第一本書》(書泉)、《關鍵溝通,讓你更成功》(書泉)、《諮商理論與技術》(五南)、《一位心理學博士給外甥的五十封信》(驛站)、《協助自傷青少年──了解與治療》(五南)、《父親形象與其轉變》(五南)、《生活的道理》(德威)、《生命是很棒的禮物》(德威)、《心理衛生》(五南)、《諮商技術與實務》(五南)、《遇見諮商》(書泉)、《留學紀事》(書泉)、《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五南)、《我們的父親母親》(書泉),《要愛不要傷害-家庭溝通宅急便》(書泉)、《尋回失落的一角》(宏道)、《A+大學生的42把關鍵鑰匙》(宏道)、《成長書》(東陽)、《親職教育》(五南)、《做個諮商人》(心理)、《作自己的諮商師》(書泉)、《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對應策略》(東陽)、《甜蜜的婚姻書》(新迪)、《我的家缺角了—一個心理治療師的觀察》(張老師)、《完美的分手—失去,沒甚麼大不了》(書泉)、《有情人生》(廣廈)、《簡簡單單的生活哲學》(宇河)、《仞岡散文》、《背景》(文祥)、《短歌吟》(知青頻道)等;合著作品見於《圍爐夜話》、《飲冰室夜話》數集(台視文化),《這會是一季美好的冬》、《生命果真如此輕易》、《貼近每一顆溫柔的心》(張老師文化),譯作有《協助自傷青少年》(五南)、《傾聽》(遠流)、《教養新好男孩》(書泉)、《人格心理學》(合譯,五南)、《焦點諮商在國高中的運用》(天馬)等;專文連載有<人間失格>(希代)等,其他學術著作見專業期刊。

目次


第1章 輔導原理簡介
 為什麼需要輔導原理與實務的知能 1-1
 輔導的定義 1-2
 輔導專業的團隊 1-3
第2章 學校輔導工作
 學校輔導工作現況 2-1
 學校輔導工作編制 2-2
 輔導生態圈理念 2-3
 學校輔導工作目標與內容(一) 2-4
 學校輔導工作目標與內容(二) 2-5
 學校輔導工作目標與內容(三) 2-6
 學校輔導工作目標與內容(四) 2-7
 學校輔導工作目標與內容(五) 2-8
 學校輔導工作目標與內容(六) 2-9
 各層級學校的輔導工作重點 2-10
第3章 輔導教師的準備
輔導教師的準備 3-1
專業團隊的縱貫聯繫與合作 3-2
適當的危機敏感度與警覺性 3-3
自殺警訊 3-4
兒童青少年受暴徵象(一) 3-5
兒童青少年受暴徵象(二) 3-6
第4章 輔導教師與專業倫理
 為何需要專業倫理 4-1
 當事人的權利與諮商師的權利(一) 4-2
 當事人的權利與諮商師的權利(二) 4-3
 當事人的權利與諮商師的權利(三) 4-4
 當事人的權利與諮商師的權利(四) 4-5
 保密在倫理與法律上的意義 4-6
 界限與多重關係 4-7
 越界與跨界 4-8
 專業能力與訓練 4-9
 督導與諮詢 4-10
 理論、執業與研究 4-11
 配偶或家族諮商注意事項 4-12
 價值觀與性別敏感度 4-13
 團體諮商注意事項 4-14
 社區工作注意事項 4-15
 線上諮商的倫理議題 4-16
 輔導教師可能會遭遇的倫理議題 4-17
 多元文化知能 4-18
 如何做好最佳的倫理判斷與行動 4-19
第5章 輔導教師的自我覺察
 自我知識 5-1
 諮商師的價值觀 5-2
 覺察是經過刻意訓練 5-3
 危機處理與敏感度 5-4
第6章 輔導教師提供的服務
 學校輔導工作 6-1
 間接服務項目 6-2
 輔導教師服務學生方式 6-3
 諮詢 6-4
 班級輔導 6-5
 團體諮商 6-6
 團體進行注意事項(一) 6-7
 團體進行注意事項(二) 6-8
第7章 諮商理論與取向
 人本取向(一) 7-1
 人本取向(二) 7-2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一) 7-3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二) 7-4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三) 7-5
 完形學派(一) 7-6
 完形學派(二) 7-7
 完形學派(三) 7-8
 存在主義學派(一) 7-9
 存在主義學派(二) 7-10
 心理動力取向(一) 7-11
 心理動力取向(二) 7-12
 心理動力取向(三) 7-13
 客體關係學派 7-14
 認知行為取向(一) 7-15
 認知行為取向(二) 7-16
 多元治療模式 7-17
 認知治療(一) 7-18
 認知治療(二) 7-19
 認知治療(三) 7-20
 溝通交流分析理論(一) 7-21
 溝通交流分析理論(二) 7-22
 溝通交流分析理論(三) 7-23
 現實治療(一) 7-24
 現實治療(二) 7-25
 後現代取向 7-26
 敘事治療(一) 7-27
 敘事治療(二) 7-28
 家庭(族)治療(一) 7-29
 家庭(族)治療(二) 7-30
 家庭(族)治療(三) 7-31
 家庭(族)治療(四) 7-32
第8章 諮商技巧入門
 個案概念化 8-1
 諮商室的布置與物理環境 8-2
 傾聽(一) 8-3
 傾聽(二) 8-4
 怎麼問問題(一) 8-5
 怎麼問問題(二) 8-6
第9章 適合兒童與青少年階段的諮商理論與其應用
 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學派(一) 9-1
 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學派(二) 9-2
 焦點解決取向 9-3
 認知行為治療(一) 9-4
 認知行為治療(二) 9-5
 現實治療 9-6
 家族治療取向(一) 9-7
 家族治療取向(二) 9-8
第10章 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注意事項
 現代孩子面臨的挑戰 10-1
 了解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特色與任務 10-2
 兒童階段最常出現的關切議題 10-3
 與兒童建立關係的方式 10-4
 資料蒐集方式 10-5
 兒童團體諮商 10-6
 青少年諮商注意事項(一) 10-7
 青少年諮商注意事項(二) 10-8
 青少年諮商注意事項(三) 10-9
 青少年團體諮商 10-10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1-1 為什麼需要輔導原理與實務的知能
一、為什麼需要輔導原理與實務的知能
不同教育層級的教師,除了研修教育相關的專業知能之外,還要有輔導方面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提早發現需要協助的學生、做適時介入或轉介,也可以提升教育效果。有些孩子會因為家庭或是自己的因素,導致學習成效無法表現出潛能,教師若能夠具備輔導專業知識,就不會擅自將孩子的問題歸咎於孩子本身,而是會為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現在各縣市幾乎都成立了「學生諮商中心」,做為學校輔導工作的後援機制,但是學校輔導教師還是需要先做處置,除非因為案情嚴重、超乎自己能力範圍,才需要做轉介到學生諮商中心去做後續治療的動作。
教育不是學業方面(智育)的學習而已,還包含人格養成、道德修養、認識自己、與人合作、問題解決等能力,而輔導也是教育裡面的一環。會教書的老師不一定能教好書、了解學生、讓學生發揮潛能;了解學生的老師,會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與挑戰,以良好的師生關係為基礎(情意教育),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願意去做試探與努力,成為社會有用的公民。
絕大部分的學校會要求班級導師擔任第一線的輔導人員,因為一來導師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尤其國小還是帶班制),比較清楚學生個性、喜惡、以及家庭背景;二來與學生關係較為親近、學生較信任班導,也較願意與班導談論自己遭遇的困擾與議題;再則,班導與家長們接觸或聯繫時間較多,彼此較為熟悉,較早建立可能的合作關係,為了孩子的福祉,彼此可以互通有無、做適當的「政策連線」。因此,就主、客觀因素來說,教師希望可以成為一位人師與良師,輔導知能可以協助老師達成目標,同時也讓教師成為有效處理學生問題的專家。
以往許多國小還有認輔老師的制度,近年來也因為專任輔導教師的設置而取消。許多認輔教師因為關心學生、願意多花額外的時間與心力協助學生,其實是很棒的一個資源,甚至有些認輔老師因為想要更有效地協助學生,自己還繼續進修輔導相關課程。
二、修正與釐清對輔導的迷思
到目前為止,還是有許多人(包括教師本身)對於輔導有許多錯誤的看法(或迷思),這些其實也是阻礙輔導發揮其功能的嚴重障礙之一。將輔導貼上「汙名」的標籤,認為只要是進入輔導室的都不是「好學生」或是「問題學生才需要輔導」,不僅讓家長或學生感到困擾,也增加學校相關老師的工作難度。因此倘若有更多人了解輔導原理的真正意義與目的,就可以讓輔導與教育工作更順利、有效!

1-2 輔導的定義
一、輔導的定義
一般是將「輔導」一詞用在學校或教育單位,取其「輔助」與「指導」的含義,英文是Guidance,就有較多的「引導」意味,也因為學校站在教育的立場,著重指導與引導。《張春興心理學辭典》裡面指出輔導的定義為:「輔導是一種教育的歷程,在輔導歷程中,受過專業的輔導人員,運用其專業知能,協助受輔者(或『當事人』)了解自己、認識世界,根據其自身條件(如能力、興趣、經驗、需求等),建立其有益於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並使之在教育、職業與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發展上,能充分展現其性向,從而獲得最佳的生活適應。」從這裡可以看出輔導包含了:(一)是「教育」歷程的一種;(二)由「受過專業的輔導人員」來運作;(三)協助「受輔者」認識自我與所生存的世界、發揮潛能。因此所謂的輔導基本上要考慮到輔導人員、受輔者與其目標三個面向。國內的輔導教師,以公立高中的配置最佳,目前幾乎都是擁有碩士以上諮商或輔導相關領域學位的教師擔任,國中的人員配置次之(有本科系或非本科系畢業者),國小則是更次之(一般教師或有選修輔導學分者),有些輔導主任屬於「過水」性質(也就是校長訓練的經歷之一)、毫無專業可言。現在正逐步在補足專業輔導人員,也正是因為最基礎的教育領域缺乏專業助人者之故。
二、輔導與教育、諮商、心理治療的區別
諮商是輔導或心理治療的歷程,是具有專業知能的專業助人者,提供當事人直接、面對面的協助。協助的對象可以是一般遭遇到日常生活的困難、或需要自我了解的當事人,也可以是生活適應上有困難或心理疾病患者,前者重在自我成長、教育或學習,後者著重「再教育」與習慣的矯治。
心理治療則是針對心理疾病患者或生活適應困難者所提供的診斷與治療措施,提供協助的專業人員包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學家(受過生理精神病學訓練)、精神科社工人員與諮商師等,目的為增進當事人的自我了解與認識環境、內心衝突之解決,養成當事人矯正不良行為或習慣之能力,以及提供當事人支持來面對現實生活、重建幸福生活。
嚴格說來,教育、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也可以有先後次序之別。也就是說「教育」上遭遇到困難者,可以進一步尋求「輔導」機制的協助,輔導人員若是因為時間與能力不敷所需,則可以經由轉介與合作管道,讓當事人接受諮商師或心理師、社工與精神醫師等人的協助,情況嚴重者就改與醫院的精神醫師合作、配合藥物的治療。
1-3 輔導專業的團隊
教育的工作是由學校老師、校長、家長或安親班老師共同為之,當然社會媒體也有潛在的教育功能,教育是終身學習的歷程。輔導工作由學校專任輔導老師或兼輔老師(大學為輔導本科系畢業、選修輔導為輔系、或是選修二十六到四十個輔導學分的教師)負責,但是班級級任老師與其他科任老師也可以是「半專業」的協助者。諮商工作則是由領有諮商心理師執照或臨床心理師(工作場所以醫療院所居多)執照者擔任,有些機構的社工師也要擔任諮商工作;心理治療則是由諮商師、臨床心理師與精神醫師擔任。
由諸多學者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的問題需要這些助人專業的團隊一起來完成,效果更佳,也就是一個學生的問題,涉及到不同層面的影響。以「中輟」為例:學生個人方面─學習動機低落、情緒沮喪;同儕方面─受同儕排擠;家庭方面─單親、家長工作忙碌無法兼顧教養工作;附近社區方面─宮廟活動頻繁、家長們對孩子學習不熱心;學校方面─注重競爭與學業、無法讓孩子有歸屬感;社會方面─金錢至上、傳統價值觀改變。也因此必須要結合社區裡不同的人士(學校老師與同學、家長、鄰居、社區熱心人士)與助人專業者(社工、輔導教師、諮商師或醫師)共同合作來解決中輟問題,讓學生有動機繼續在學校學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30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