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四、《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
如果把《洛陽伽藍記》稱作一本歷史文學,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它的文學意味相當濃厚。因此近代學者研究南北朝文學史時,常把它同《顏氏家訓》相提並論。大致說來,《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結構巧妙,匠心獨運;手法多樣,刻畫人物形神兼備;語言駢散結合,穠麗秀逸,優美生動。首先,《洛陽伽藍記》很講究結構藝術。它除了記敘數十所洛陽佛寺外,還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兼敘朝廷變亂,諸王廢立,文人事跡,佛僧往來,風土人情,掌故異聞等等,但讀來卻繁而不厭,散而不亂。這當然是作者精心結撰的結果。作者在〈序〉中說:
寺數最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諦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記遠近。凡為五篇。
這段話實際上道出了本書的整體構思:以佛寺為記敘主體,對上大佛寺詳加描敘,而對中小者,則只「取其祥異,世諦俗事」,順筆敘及。這樣便做到了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在記敘方式上,則先在序文中表列洛陽十三城門的名稱、方位,以期為讀者勾勒出城池的輪廓;然後在正文裡由城內及於四門之外,以四方遠近為記敘次序,並且記敘寺塔時都是先寫立寺人、方位、建築、環境,次及有關人事,這樣便做到了條理井然。尤其是作者無論記敘多少寺塔和人事,都統一在北魏佞佛誤國這一要旨之下,這就使本書的材料編排「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體例絕為明晰」。因此,有人把本書的結構藝術概括為四個字:「依藤結瓜」。這個比喻既通俗又恰當,我們只要根據作者的記敘過程,「順藤摸瓜」,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繪出一份北魏洛陽伽藍圖來。
其次,本書記敘了許多生動有趣的關於鬼怪或時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本末可觀」。它吸取了魏晉以來《搜神》、《志怪》、《世說新語》等軼事小說和志怪小說的長處,但又有較大的發展。一般說來,它記人敘事不僅較之《搜神》等拉長了篇幅,而且加進了較為複雜的故事情節;形象也更為豐滿。當然若把它的這些特點拿來同唐宋傳奇相比,又顯得遜色許多。因此,我們可以說,本書所記敘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由魏晉志人、志怪小說到唐宋傳奇小說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