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時尚現代性 Fashioning Modernity
滿額折

時尚現代性 Fashioning Modernity

定  價:NT$ 590 元
優惠價:79466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
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
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
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
以凸顯「陽性現代」與「陰性摩登」之間的感性差異。

從理論到文本,從文化到國族,從時尚到歷史,張小虹穿梭在各個不同畛域的縫隙間,以小觀大,對民國以來的時尚抽絲剝繭,為我們理出另類現代性的頭緒。

《時尚現代性》是張小虹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此外,通過本書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尤以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為主。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全書聚焦於生動具體的服飾形制與細節案例,嘗試從林則徐的褲子、魯迅的頭髮談到張愛玲母親的小腳,從上海旗袍、巴黎洋裝到日殖時期的服裝改革,從鴛蝶派小說雜誌封面的「時裝美人」到抗日時期的陰丹士林藍旗袍,以展現歷史作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縐摺運動可能。
以此「身體─服飾」的徵候為出發,主旨不在於如何閱讀這些「身體─服飾」徵候,而在於如何讓這些「身體─服飾」徵候「去病徵化」?如何讓「旗袍」不再鬼影幢幢,讓「西裝」不再只是帝國殖民壓迫下揮之不去的「服」號?如何走出「創傷現代性」的悲情?如何跳脫「線性進步史觀」的套式?而《時尚現代性》一書正是想要以「舉重若輕」、「具體而微」的方式,重新面對且重新處理這些議題。
本書共分八個主要章節。前兩章為全書的理論開展,後六章則分別進入不同的服飾裝扮細節項目,以開展理論文本與身體─服飾文本的交織。第一章以班雅明與德勒茲的「縐摺理論」為出發,鋪陳「歷史哲學」作為「力史摺學」的關鍵,正在於將「時尚」的創造變化視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時間運動。第二章透過重新閱讀班雅明的〈譯者的職責〉,提出「翻譯縐摺」的概念,並以「同字異譯」的方式,展開「翻新/時尚」、「現代/摩登/毛斷」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分裂雙重」與性別差異,也以「同音譯字」的方式,展開「Shame 代性─羨代性─線代性」、「行勢─形式」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差異微分。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就「男人在頭,女人在腳」的中國Shame 代性恥辱著手,第三章談男子辮髮,第四章談女子纏足,企圖將「創傷現代性」的時間災異斷裂,轉化為「踐履現代性」的時間連續變化。第五章從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雜誌《眉語》封面切入,談「時裝美人」的圖像流行,並由此分疏出「陽性現代」與「陰性時髦」之間的時間感性差異。第六章從《婦女雜誌》的女子服裝改革徵文切入,談「曲直寬窄」如何可以從「身體曲線」的服飾描繪,抽象到「縐摺曲線」的「微偏」,並以「摺摺連動」的動勢,打破線性進步史觀所建構中/西、傳統/現代、寬衣/窄衣、直線/曲線、平面/立體的二元對立系統。第七章以殖民地台灣「旗袍縐摺成洋裝」的歷史案例為出發,回頭探討一九二○年代上海平直旗袍與巴黎直筒洋裝,作為「拓撲連結」的可能,並嘗試以「中西合襞」的柔軟摺疊,鬆動「中西合璧」所預設文化作為剛性粒子的集合想像。第八章則聚焦於化學合成染料陰丹士林藍,一方面從「質量體戰爭」的宏觀層次,看其如何進入中國壟斷市場,如何連結兵戰與商戰,如何建構現代視覺政體與國民身體,更如何集結出各種時尚現代性的資本與國族編碼,而另一方面則從「分子化運動」的微觀層次,看陰丹士林藍如何滲透浸染棉紗棉布,如何給出鮮豔明亮的情動力強度,如何創造身體膚表─染色面料─視網膜─大腦皮質界面觸受的變化異動。

作者簡介

張小虹
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著作包括:

學術專書
《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
《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
《性帝國主義》
《怪胎家庭羅曼史》
《在百貨公司遇見狼》
《假全球化》

文化評論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
《情慾微物論》

散文創作
《自戀女人》
《絕對衣性戀》
《感覺結構》
《膚淺》
《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
《身體摺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節錄)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張小虹《時尚現代性》/王德威

張小虹教授是當代華語文學批評界最重要的聲音之一。多年來她倡導性別研究,研究流行文化,拆解國族論述,早已引起廣大注意。但張小虹用力最深,最有洞見,而且身體力行的課題,應該是時尚研究。《時尚現代性》是張第十五部著作,耗時十年完成。她對此書所下的功夫不言可喻。而此書不論從理論架構到歷史辯證,也足以代表她學術成就的高峰。
一般以為時尚無非小道,但張卻從其中發展出獨特的「微物」和「唯物」論:時尚既是穿衣吃飯的微妙結晶,也隱含社會神話學般的深層結構。時尚來去所透露的訊息,從身體的形塑到倫理的尺度,無不意義深長。但張小虹的用心不止於此。她更希望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
張小虹告訴我們,魯迅思索他的腳的尺寸大小,其實是他感時憂國症候群的一端;鴉片戰爭勝負底線除了船堅砲利,也在於軍裝剪裁;陰丹士林藍染織技術與全球資本流動、新生活運動、抗日愛國主義息息相關;台灣日據時期旗袍的縐摺設計不妨就是殖民地現代性政治的實踐;一九二○年代兩截穿衣或直筒剪裁與現代性的速度、動能訴求一體成型。她的研究取徑獨特,她的發現也令人拍案驚奇。現當代中國文學文化史的研究琳琅滿目,像張小虹這般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做出如此細密縫合者,卻並不多見。
而既為學院中人,張小虹的時尚研究還有更大的企圖:她希望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在這一方面,部分讀者可能會感覺到此書的難度。張小虹的資源主要來自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對班雅明而言,歷史的意義結構不是線性的起承轉合,而是一髮千鈞的豹變─或班氏所謂的「虎躍」。在這爆炸性的一刻,非同質性的時或事自原有時空抽離,相互撞擊,產生辯證關係。革命想像與契機因此而起。班雅明上承馬克思的服裝革命隱喻,發現「法國大革命召喚古羅馬的方式,正如時尚召喚過往的服飾」。從似是而非到似非而是,革命向過去汲取未來的靈感,其能量猶如服裝的縐摺與葉片的開摺,卷曲重疊糾結中,瞬間綻放始料/史料未及的樣式與意義。歷史唯物論者的責任即在於辨識這樣由量變「虎躍」為質變的關鍵時刻。
德勒玆對張小虹的影響更為明顯。德勒玆承繼巴洛克時期萊布尼玆(Gottfried Leibniz)「單子論」觀點,強調世界的組成法則不是不再可分割的「點」,而是無從分割的「縐摺」;不是剛性顆粒的「結構」(structure),而是柔軟如衣服的「織理」(texture)。以此類推,德勒玆展開他合摺,開摺,再合摺,褶褶相連的曲率法則。一反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派人本中心主義,萊布尼玆到德勒玆一脈的思想者解放了涇渭分明的理性、類型學典範,代之以縐摺的拓撲學。因為縐摺,表裡、內外、強弱這些畛域被「去畛域化」,促使我們從中認識身體、力量、真理,甚至生死互為表裡的摺學。德勒玆的名言:「去思考就是去縐摺,用共同延展的內在,來層疊翻摺域外。」
識者或有疑問:將班雅明和德勒玆的理論用在中國時尚研究上,儘管言之成理,豈不仍陷入西學中用的窠臼?而時尚研究與「正統」文學文化研究如何釐清?張小虹對此有備而來。本書第二章裡,她將縐摺理論連鎖到翻譯實踐上,強調翻譯之道無他,就是在貌似不相聯屬的聲音、文字、文本、論述、文化符號間,摺合交織出層層傳衍關係。由此喻彼、密響旁通,翻譯一方面指向意義播散、眾聲喧譁的駁雜性,一方面也投射意義源起、言不盡意的豐饒性。翻譯不再是局限在信達雅的封閉循環系統,而是充滿製碼、解碼、再製碼─或合摺,開摺,再合摺─的創造性運動。
這是《時尚現代性》的重點所在。從理論到文本,從文化到國族,從時尚到歷史,張小虹穿梭在各個不同畛域的縫隙間,力行她的翻譯大計。她找出彼此擦邊碰觸的著力點,也指認甚至製造縐摺痕跡。翻譯也是翻「異」、翻「易」、翻「意」。看看她所用的專有名詞,歷史與「力史」,形式與「行勢」,現代性與「shame代性」,我們可以發出會心的微笑。尤其她對「fashion」以「翻新」名之,與常用的「時尚」做出巧妙對比。凡此用意不僅在推陳出新,也促使語言、文化、歷史之間的「虎躍」:由剛硬的中西合「璧」到柔軟的中西合「襞」。

自序(節錄)
理論的如翻錦繡
上一個世紀之交的「亂世亂穿衣」,頗有悲情嘉年華的況味,往往逼得人哭笑不得。土衣配洋帽,小辮配西裝,短襖配旗袍,長袍配西褲。這種「頭齊身不齊,身齊腳不齊」的驚悚突兀,確實讓許多人藉此慨嘆近現代中國在西方帝國殖民威脅與改朝換代下的「手足無措」,一種在字義、物質與日常生活服飾衣著打扮上最具體而微的混亂、尷尬與無助。但「亂世亂穿衣」有沒有可能被描繪成一種「混宇」(chaosmos)、一種具創造力與開放性的「感覺團塊」(bloc of sensation)、一種「翻新」(fashion)的可能呢?
「翻新」乃是fashion一詞最早進入中國的有趣翻譯之一,生動之處正在於將原本僅作為名詞使用的fashion,轉譯為同時具有名詞與動詞想像的「翻新」,「新」來自於「翻」的動作,透過「翻轉」、「翻譯」、「翻面」而帶出了「新」。而構思《時尚現代性》這本書的初衷,不也就是想看看究竟有沒有可能小小「翻新」一下中國現代性的論述,不僅是從「時尚」研究的角度切入晚清到民國的歷史,也是以「時尚」作為理論概念與方法論的「翻新」,嘗試描繪出中國現代性不一樣的樣貌、姿態與動勢。
曾經在成長的歲月中,最害怕閱讀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一路兵敗如山倒,割地賠款的戰敗景象有如原初場景,一再回返,讓人觸目驚心。而更令人害怕畏懼的,乃是在「國族創傷論」主導下登場的中國「身體─服飾表面」,彷彿讓所有的國仇家恨都「穿」(穿戴─穿越─穿刺)上了身,纏繞著「現代驚嚇」(速度、變換、無常)與「創傷恥辱」(老、弱、慢)而萬劫不復,更別提那男子的辮髮與女子的纏足,全都歷歷在目成了不去不快卻又無法徹底「根」除的「國恥」標誌。若再循著感時憂國(男性)菁英知識分子的目光放眼望去,中國時尚現代性可是一點也不現代、一點也不時尚,只剩滿目瘡痍、鬼影幢幢的「身體─服飾表面」,不新不舊、不中不西、不乾不淨,只有「亂世亂穿衣」烏雲蓋頂下中衣西穿、西衣中穿、男服女穿、女服男穿、內衣外穿、外衣內穿的數不盡亂象。就連被標舉為「國服」象徵的「旗袍」(由兩截穿衣到一截穿衣,既非滿族旗袍又非西方二○年代的流線型連身裙)或「中山裝」(德國軍服、日本學生服與南洋企領裝的來路不明),也時不時成為某種程度的雜種四不像,不斷回返著中/西、傳統/現代、身體/服飾、字義/喻意、意識/潛意識、內/外的「層次塌陷」。
那如何有可能逃離「國族創傷論」所一再強化陰沉傷痛、鬼魅盤據的「身體─服飾表面」?《時尚現代性》一書便是嘗試以「縐摺理論」的不同思路,重新爬梳史料,看看時尚作為「翻新」的理論概念與思考動量,是否得以騷動、摺曲、裂變現有的歷史研究、時尚理論與現代性論述。全書便從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摺學」思考開始出發,想要細細展開以「微縐摺」去描繪、去貼近、去曲順歷史的物質流變。但什麼是「微縐摺」及其所可能啟動的流變生成呢?此處的「微」不全然只是瑣碎細節或尺度的迷你袖珍,而是一種游移不確定、無法預先掌控的創造變化之力,一如此處的「縐摺」也不全然只是服飾面料上的翻轉摺疊,而是更基進地以「摺學」的視角重新看待世界,讓世界有如一件由柔軟織品所翻轉摺疊而成的「裘尼卡衫」(tunic),讓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不可分割的「縐摺」,而不是可以分割的「點」。
此「微縐摺」運動所形成「連續變化」的虛擬威力,正有助於「翻新」中國時尚現代性的創傷固置與重複強制。如果沒有任何認同可以固步自封,沒有任何形式可以原地踏步,那歷史是否總已是一種「微縐摺運動」,一種縐摺接著縐摺的摺摺連動?如果一切都是縐摺,那原本被視為「層次塌陷」而動彈不得的中國「身體─服飾表面」將如何重新被啟動?如果清末民初的男子「辮髮」可以被「微縐摺化」,那是否這個早已被釘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卻又無法徹底一刀兩斷的「恥辱象徵」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帶出上一個世紀之交男子髮式變遷中充滿前摺、後摺且摺摺連動的「翻新行勢」呢?如果萬劫不復的「纏足」也可以被「微縐摺化」,那該如何讀出民初小腳或半天足女子的身體能動性,或如何在晚清到民國的女鞋時尚中,找到作為特異點的力量布置呢?或如那被男性進步菁英知識分子斥為「美人怪物」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雜誌封面,或如那不滿不漢、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旗袍,也都有可能被讀成一種「微縐摺」嗎?


前言(節錄)
兩種衣服,一個尖端先進,一個極其古老,彼此風馬牛不相及,但卻因為一場全球矚目的運動盛會,而產生了貼擠與連結。
第一種是名為「快皮」(Fast Skin)、俗稱「鯊魚皮」(Shark Skin)的高科技泳衣,由跨國企業「速必濤」(Speedo)公司專利研發而成,自二○○○年問世以來,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衣護體」方式,幫助各國泳將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對各國參賽選手而言,在當前以○‧○一秒決勝負的國際泳壇,「鯊魚皮」高科技泳衣之即時出現,便成了奪標與否的致勝關鍵。但為何是「鯊魚皮」?此泳衣之所以暱稱「鯊魚皮」,正在於成功具體展現當代「衣體成形」的塑化技術,亦即「人皮」與「鯊魚皮」的完美「模控學合成」(cybernetics)。此技術透過最新科技的「仿生學」,「模擬」海中鯊魚身上層層交疊的盾鱗,再運用奈米科技在織品表面,創造出無數肉眼無法辨識的綿密V形「縐摺」溝槽,造成織品平滑「表面」的「深度」粗糙化(表面作為一種「縐摺」的深度,讓表面與深度、光滑與粗糙不再二元對立),用來改變紊流邊界層的結構與速度分布。
與此同時,此神奇泳衣也捨棄傳統織品的接縫方式,以超音波黏合技術一體成形,其緊縮彈力較一般泳衣強七十倍,乃是直接壓迫包塑人體肌肉線條,讓泳衣與身體肌肉間完全沒有任何得以消耗能量的震動空隙。更有甚者,鯊魚皮泳衣據稱還將當前航太科技研發出的聚氨酯材料(原本用來降低太空船穿過地球大氣層表面的摩擦阻力),塗抹於泳衣表面,以降阻增速。故鯊魚皮乃號稱當今世界最輕最快最密合的泳衣,能有效降低水中阻力百分之十,降低氧氣耗損百分之五,乃二十一世紀全球泳壇趨之若鶩的最新「高科技時尚」運動商品。
第二種則是強調「衣裳相連,披體深邃」的「深衣」,此乃中國古代的一種袍服,基本形制為交領(兼有盤領與直領)、右衽、寬袖、繫帶。深衣與其他中國古代上衣下裳不相連屬的冕服與元端服不同,深衣作為袍服的最大特色,乃在上衣下裳分裁但在中間加以縫綴連屬(周錫保 54)。根據記載,深衣形制「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際,盛行於戰國、西漢時期。不論尊卑,男女均可著之。其地位僅次於朝服。東漢以後多用於婦女。魏晉以降,則為袍衫等服代替。深衣制度亦隨之淹沒」(《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140)。但這原本屬於中國古代的深衣形制,卻在當前由中國網路年輕世代發起、強調「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漢服運動」中「重新出土」,並被標舉為中國自上古到明代「衣」脈相承、最能代表華夏文化認同的二十一世紀漢族服飾。根據中國傳媒的報導,此號稱透過網路集結而在中國各地冒現的「漢服運動」,聲勢或大或小,並與不同的傳統儀式或節慶相結合,「湖北、北京上千名學生身穿漢服在編鐘聲中完成﹃成人禮﹄、十幾位合肥青年身穿漢服推廣傳統文化、二十餘名成都市民穿漢服過冬至節、西安市十餘位網友身著漢服﹃祭天﹄等」(〈回顧之三:中國人的大國情結〉)。而這些報導中參與者所穿著的「漢服」,主要皆奉行此寬袖大袍的「深衣」形制。
但這兩種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衣服,究竟可以產生怎樣的貼擠與連結?「快皮」與「深衣」、「鯊魚皮」與「漢服運動」究竟可以啟動何種「現代性」的「縐摺」思考?就在二○○八年夏天北京奧運會游泳競賽場地「水立方」的現場,號稱「第四代」的連身式鯊魚皮泳衣再度大放異彩,奪金選手中穿著此款泳衣者超過九成,而勇奪八項金牌的美國泳將「飛魚」菲爾普斯(Michael Fred Phelps),更成為此運動時尚品牌的最佳代言人。但就在此「神奇泳衣」引起全世界驚訝目光、成為北京最耀眼「奧運戰袍」的同時,漢服運動的「深衣」卻以一種「缺席」不在場的方式與北京奧運失之交臂。二○○七年四月由中國一百多位大學與民間機構的教授、博士與學者簽名、二十家中國網站聯合發布了一份漢服倡議書,內容乃針對一年後即將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要求將漢服指定為北京奧運會的禮儀服飾,並希望中國漢族運動員在開幕式中能穿著漢服進場。倡議書中指陳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的禮儀小姐穿和服,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的禮儀小姐穿韓服,皆有其歷史文化的延續性與代表性,故應以「深衣」而非少數民族的「旗袍」、「唐裝」(「馬褂」)或歐美人士的「西裝」作為代表華夏文明的服飾。當然此少數人的網路倡議,立即被指摘為乃狹隘大漢民族主義的復辟,嚴重忽略中國乃多民族的國家組成,此網路連署漢服倡議書遂曇花一現、無疾而終。

目次

推薦序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 王德威
自序 理論的如翻錦繡

前言 鯊魚皮與漢服運動

第一章
時尚的歷史摺學
楔子:林則徐的褲子
一‧班雅明:時尚的「虎躍過往」
二‧德勒茲:世界的「摺摺連動」
三‧時尚─力史─摺學

第二章
現代性的翻譯縐摺
一‧翻譯的「皇袍縐摺」
二‧翻新行勢與時尚形式
三‧「現代性」的合摺與開摺
四‧摩登的「微陰性」
五‧Shame 代性─羨代性─線代性

第三章
辮髮現代性
一‧雌雄莫「辮」的清末男子髮式
二‧變法與辮髮:「豚尾」的新恥與舊恥
三‧剪辮與簡便:身體慣習與觸受強度
四‧Q的翻譯縐摺:中國方塊字的特異性
五‧抓〈阿Q正傳〉的小辮子
六‧辮髮的姿態:魯迅與美男子的前瀏海

第四章
纏足現代性
一‧創傷現代性:驚嚇與恥辱
二‧踐履現代性:新的重複引述
三‧現代性的小腳
四‧金蓮去旅行
五‧女鞋樣式的文化易界
六‧蓮鞋到高跟鞋的時尚衍化論
七‧杯弓蛇影中間物
八‧纏足的異/易/譯類閱讀

第五章
時裝美人現代性
一‧時間的「微縐摺」
二‧封面上的男人與女人
三‧時裝美人的「封面革命」
四‧陰性時髦的「微縐摺」

第六章
現代性的曲線
一‧女裝的「直線形」與「曲線形」
二‧時裝的文化易界─譯介─易介
三‧見腰不見胸的文明新裝
四‧流線摩登與旗袍

第七章
旗袍的微縐摺
一‧殖民地台灣的「旗袍」
二‧旗袍與洋裝的拓撲連結
三‧從「中西合璧」到「中西合襞」

第八章
陰丹士林藍
一‧染料分子的解畛域化與再畛域化
二‧「流變─藍色」的美學感受性
三‧陰丹士林愛國布的時尚弔詭

後記 十年一覺時尚夢
引用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時尚的歷史摺學
楔子:林則徐的褲子
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中,鴉片戰爭慘敗的相關史料,總是讓人如此不忍卒睹,而後《南京條約》的簽訂,更是牽動一連串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的悲憤。但就在這一片淒風苦雨、哀戚沉重的歷史創痛中,卻有一則令人匪夷所思、不禁莞爾的記載,串連起「褲子」與「戰爭」非比尋常的關係。
一八三九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上奏主戰,其所表列的眾多理由中包括了下面這一項:「且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36)。林則徐在此大膽自信地向道光皇帝表示,「英夷」的擊刺能力差,惟靠槍砲而已,若能順利引誘其上岸,就有把握將其一舉擊潰,而其中的關鍵正在於「英夷」雖人高腿長,但腿足皆「纏束緊密」、屈伸不便,為其弊也。而一年後林則徐又再度上奏,就同樣觀點加強深入說明:「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該夷則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足以致其死命。況夷人異言異服,眼鼻毛髮皆與華人迥殊,吾民齊心協力,殲除非種,斷不至於誤殺」(《林則徐集:奏稿》36)。此處林則徐所精心謀劃的致勝戰略,依舊放在「英夷」的軍服弱點之上,謂其一但被誘離上岸,則將被我方兵勇輕易殲滅,而其中的關鍵依舊是在「渾身裹纏,腰腿僵硬」的弱點,英軍一擊便倒,而倒地便無法復起,只能任人宰割。
但會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服設計如此笨拙不便,膝蓋不能隨意彎曲,一仆便不能復起嗎?彼時被視為船堅砲利、所向無敵的英軍,會在軍事武力與軍服設計上出現如此重大的落差嗎?若中國女人纏足被西洋人譏為野蠻,那被清朝大臣視為夷狄仇讎的英軍,怎麼更是野蠻落伍到將男人的腿足全部「纏束緊密」呢?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並非純屬道聽塗說,雖然彼時許多的文獻資料皆顯示同樣的「文化誤識」(cultural misrecognition)。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乃是依據其親身與英國商人接觸的第一印象與第一手經驗,正如其在一八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日記中就早已記載,「惜夷服太覺不類,其男渾身包裹緊密,短褐長腿,如演劇扮作狐、兔等獸之形」(《林則徐集:日記》351)。在林則徐眼中,不倫不類的英國男性服飾,全身上下包裹緊密,若服飾之「文明」在於「蔽形」,那如此暴露全身線條的緊窄夷服,就只能以獸形相類比。
而林則徐作為號稱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日記中的觀察記載確有其「穿文化」(trans-cultural)的洞見與不見。他精準地指出包裹緊密的英國男性服飾,其外型特徵乃「短褐長腿」。「短褐」一詞同時包含了「面料誤識」與階級歧視。「短」指短上衣,「褐」指粗布,而「短褐」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語境中,乃是以粗布短衣「提喻」勞動或貧賤階級的穿著打扮與生活方式。十九世紀英國男性外衣作為「短褐」之「短」,相對於晚清中國男性「長袍」之「長」,自是粗野不文、等而下賤之。而「短褐」之「褐」,則是以「褐」作為粗布、作為葛、麻、獸毛粗加工品,去理解並且想像英國商人身上所穿著的服飾面料。林則徐用「褐」來作面料與階級指稱,有可能是故意曲解或順用成語,硬將毛呢說成粗葛,也有可能是對西洋面料基本知識的缺乏,而誤判毛呢為粗葛,但就算是誤判,亦不無展現其對服飾面料「視觸感」(haptic)上的敏銳性。但「短褐長腿」的觀察中,真正弔詭的乃是「長腿」二字。林則徐對英國人第一印象的「長腿」,可以有三種相互層疊的可能解釋。第一種當然是生理結構的考量,人高腿就長。第二種是視覺的對比效果,上衣「短」自能顯得腿更「長」。而第三種則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所在,會不會正是因為英國男人「渾身裹纏」,尤其腿足「纏束緊密」,因而拉長了身體線條,尤其是腿部線條。而此緊窄「修長」的身體─服飾線條,對比於中國鬆垂「寬廣」的身體─服飾線條,當然就更強化英人「長腿」的異常顯著。
那我們是否有可能循此「長腿」的視覺線索,重新回到林則徐奏摺中匪夷所思的「文化誤識」,看一看林則徐眼中讓英軍「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的褲子,究竟是哪一種褲子?就鴉片戰爭的圖繪資料與世界軍服服飾史資料觀之,彼時英軍所穿的軍褲,乃剪裁合身的高腰直管長褲,英挺威武,運動自如,尤其特顯腿部線條之修長。反觀滿清王朝八旗和綠營部隊的軍服,則是笨重的盔甲、鬆垮的號衣、布袋式的中長寬口褲,一如服飾學者所言,「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根本不能順應十九世紀飛速發展的軍事科技與戰術」(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2)。但我們此處並非意欲以戰爭的成敗論英雄,而判定英軍修長的「窄褲」,就一定比清朝鬆垮的「寬褲」要好,雖然此衣飾寬窄的優勝劣敗,難逃後續定論,尤其是在清末依「線性進步史觀」所推動的服飾改革聲浪中,「寬衣博帶,長裙雅步」早已被製碼為跟不上時代的落伍失敗。此處所要嘗試的,乃是針對「文化誤識」所可能展開的一種「推理」行動:為什麼英挺威武、運動自如的英軍軍褲,會被林則徐等有「智」之士,看成「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呢?是否肇因林則徐反求諸己,用自己身上所穿與八旗綠營將官兵卒身上所穿的「中式褲」,去想像英軍將官士兵身上所穿的「西式褲」呢?而以「中式褲」去想像「西式褲」,究竟會鬧出什麼樣的大笑話或捅出什麼樣的大婁子呢?
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式褲」與「西式褲」的結構差異。傳統的「中式褲」乃寬邊大褲腰、大褲襠、無側縫分割,穿著時多為前後無分,而十九世紀穿在英國商人或英國士兵身上的「西式褲」,則是採分片、分體的服裝縫製法,褲腰、褲襠、褲腿(褲管)的合身設計,讓腿部線條清楚可辨。而中式褲的寬鬆肥大,對比於西式褲的合身適體,不僅只是視覺效果與面料多寡的問題,更是剪裁縫紉技術上的大不同。傳統「中式褲」乃平面剪裁(直線剪裁),褲身與腿部之間所留空間寬大,而需在褲頭繫帶、褲腳縛帶,而「西式褲」則是立體剪裁(曲線剪裁)、褲身貼合腿部,壓擠出褲身與腿部間可能的多餘空間,褲頭用釦、褲腳垂立。所以問題便出在若以「中式褲」的「平面剪裁」,來想像「西式褲」作為修長合身的直管長褲,那不僅只是視覺形式上的「纏束緊密」,更絕對是身體動作上的「屈伸皆所不便」。「平面剪裁」的「中式褲」必須寬大,讓褲身與腰腿之間留有足夠空間,才得以運動自如,而英軍身上不預留內部空間而緊貼著腰腿的直管長褲,一定雙膝緊繃難以行動。故若就「平面剪裁」的身體─服飾邏輯而言,林則徐的「合理推斷」乃是一點都沒有錯。


後記(節錄)
十年一覺時尚夢
常常掛在嘴邊說,時尚研究不是研究衣服,時尚研究是在研究時間與變化,其之所以和哲學或思想史的研究有所不同,就在於時尚研究的時間與變化,有具體而微的物質材料,而許多啟動時間強度的變化,正是來自物質材料的「解畛域化」。
相較於過往,這是一本寫了最久的書,十年織就的學術百衲衣一件。有人說,不要把你最喜歡的東西當成學術研究的課題,因為你就會開始討厭它、逃避它、排斥它。或者還是應該反過來說,就是因為歡喜,而流連忘返於文字的穿鑿附會,眼花撩亂於史料的繽紛樣貌,還有那一發不可收拾的理論重度迷戀。終究還是搞不懂,這本寫了超過十年的書,究竟是寫不完,還是捨不得寫完。
以前寫時尚,總有個左纏右繞的女人,不用說,當然是張愛玲。這回寫時尚,也有個左纏右繞的男人,不用說,當然是魯迅。做文化研究二十多年,心裡最心儀的典範不是那些歐美大師,而是張愛玲與魯迅。張愛玲的一篇〈更衣記〉或魯迅的一篇〈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都抵得過好幾本大部頭的文化研究專書,不是因為她/他們知識淵博、上下古今,而是因為她/他們有身體,能站在時代變動的第一線,細膩體現身體與世界觸受關係強度的變化,那種「鄭重而輕微的騷動,認真而未有名目的鬥爭」(張愛玲,〈自己的文章〉20)。
以前寫了太多的張愛玲,這回把張愛玲偷偷藏了起來,反倒是讓魯迅拋頭露面打頭陣,從頭上的辮子,寫到臉上的鬍子,還一路寫到腳背上性別越界的幻象。別人的魯迅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大師,我的魯迅則是中國時尚Shame─羨─線代性三現一體的頭號代表人物,身體與思想打了結,剪不斷理還亂,遂徹底帶出身體髮膚的物質性與日常性。面對魯迅,不是中文系、歷史系科班出身的我,便多了些放肆,但品頭論足處既非造神亦非毀神,只是老老實實把魯迅也有身體、也是要穿衣打扮這件事,從頭到腳搬弄了一番。
《時尚現代性》是從事寫作以來的第十五本書,也是進入學院後的第七本學術專書。謝謝女性主義教會我如何「以小搏大」、「以庸俗反當代」,能將學術論述的焦點從經世救國的大論述轉到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從國家大事轉到髮型衣飾,讓慣常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時尚」,也有可能成為中國現代性論述的另類「方法論」。心中另有竊喜,看見自己行文之間越來越幽默,越來越會自我調侃,每每回頭去校訂寫好的文字,總是邊看邊笑,笑自己如何傻呼呼在推論過程中自問自答。以前的論述批判性強,火藥味重,解構父權機制使命必達,現在則是邊寫邊放縱更多的文字翻譯趣味,「同字異譯」與「同音譯字」的變本加厲,更多的理論,更多想像力的天馬行空,想是要將女性主義的雙C,從critique這一端往復推向creation那一端,既要透過「時尚形式」去進行「意識形態」的批判,亦要透過「翻新行勢」去揭露「流變生成」的創造,並視創造作為更具威力的最終批判之所在。
而理論所能激發的創造想像力,顯然最是讓我著迷。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辮髮還能怎麼談?纏足還能怎麼談?史料掉下去總有踏不到底、探不出頭的恐懼,而理論則是提供了新的開場白,新的起手勢,給出了一種新的蓄勢─敘事可能,讓我們可以講出一個不一樣的辮子故事,不一樣的小腳故事,不一樣的旗袍故事,不一樣的藍布故事。而這樣的蓄勢─敘事策略與理論路數本身,就總已是一種「美學─政治─倫理」的抉擇,一種如何看待歷史、看待生命、看待世界作為轉變可能的抉擇。
二○一四年夏天避居紐約朋友家彙整書稿,同時負責代為看家看貓。皇后區Forest Hills Garden的獨棟房子,每天清晨坐定桌前看稿寫稿,只見小花園裡群雀彈跳,吱喳喧鬧,陽光一寸寸移入屋內,我一寸寸閃躲挪移,從玻璃暖房般的書房,躲到了飯廳,再從飯廳躲進了二樓的臥房,一天也就這樣安安靜靜地過去。只有在傍晚時分才出門散步,天涯海角一路走去,逐日頭落山。
那段時間最怕的是「當機」,怕電腦當機,也怕人腦當機。每天興沖沖也危顫顫,一覺醒來總是慶幸電腦與人腦無恙,還可以開心安心寫作,也就顧不得the Antiques Garage Flea Market 關門大吉所帶來的失望哀傷。現在想來,去年夏天的紐約之行還真寒磣,連一次中央公園都沒去過,倒是關在Forest Hill Garden 的房子裡,在繁華錦繡的時尚大千世界裡,上下百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6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