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歷代篡弒之研究:朱堅章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
滿額折

歷代篡弒之研究:朱堅章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

定  價:NT$ 600 元
優惠價:9054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本書原為朱堅章教授於1958年6月所撰寫之碩士畢業論文,對人性、權力和政治行為的分析,十分深刻,鞭辟入裏,當年被政大政治所譽為「文驚四座」,「華人圈歷年來最傑出的一本政治學碩士論文」,嘉新文教基金會並於1964年12月獎助出版,瞬間告罄,絕版至今。本書研究我國歷史上篡奪ˋ弒君與與廢君。以二十五史為主要根據,搜集歷史上所發生過的篡弒案,共261案,再以統計分析方法,整理列舉中國歷代篡位弒君事件的背景、脈絡及結果,審君主何以不能保持權力,究篡弒者何以能獲得權力,再分析「篡弒」的客觀時勢、主觀動機、篡弒者獲取權力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最後得出君主和篡弒者間的關係及權力流動狀況:或君臣猜忌、或威勢相逼、或功高震主、或求存自保、或主幼國疑。然朱教授認為一切爭權奪利終歸為人類之天性,絕對無法徹底杜絕根除。唯有承認人類此一天性之存在,並由此著手改善政治制度,才有得以降低奪權事件發生頻率,減少國家社稷動盪之可能。

作者簡介

朱堅章 (1928~2005)

江蘇江陰人,復旦大學學士,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博士,先後任教於政治大學政治系、中山大學政治系、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工作會副主任,國民黨第12屆候補中央委員,國民黨第13屆中央委員,2005年病逝於台北。朱堅章為華人圈知名政治學者,為人彬彬君子,專心指導栽培學生無數。他秉持文人應報效國家之理念,頗受蔣經國總統等多方政要賞識提攜,但他同時也淡泊名利,始終無意於官場沉浮。2015年適逢其逝世十周年,眾師友為追思紀念,決定將本論文再版,為後進學人留下典範,並再現朱教授昔年學術及處世風華。

本書乃研究我國歷史上特定形態的權力爭奪。所謂「篡弒」,祇是延用習慣上的名詞,在範圍
上,包括篡奪ˋ弒君與與廢君;在意義上,不含任何褒貶。凡「在政治權力組織體制中,具有君臣關係的臣屬,取其君位而自代是為篡;殺其君人,是為弒;更易共君,是為廢」。

本文以二十五史為主要根據,搜集歷史上所發生過的篡弒案,而認定合於上述條件者,共二百
六十一案。分為四大部份;第一,自秦皇統一到明末,包括三國的吳蜀、北朝及遼金共一百零一案,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對象。其餘第二、先秦十一案,第三、周代諸侯七十七案,與第四、歷代未遂篡弒七十二案,或以資料殘缺,或因難以齊備與確定,均列為本文附錄,備作比較佐證之用。

本文以統計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就篡弒案之所以發生為中心,首先分析篡弒的客體--君主
,與篡弒的主體--篡弒者各自本身的條件,前者審其何以不能保持權力,後者究其何以能獲得權力。其次,再分析所以促致權力爭奪--「篡弒」的客觀時勢,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主觀動機,最後再觀察篡弒者獲取權力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根據各項分析,我們分別予以統計,然後就各項統計數字,探討所以有此結果的原因。

依據分析統計的結果,我們似可得到以下幾點了解:

一.被篡弒的君主,以幼少者居多,但這似是君主政治下,無可避免的根本弱點。
二.篡弒權力是一種反傳統的權力,武力自然是必要的基礎,因此篡弒者的出身,以方鎮為最多。但武力雖屬重要,卻不能單憑
武力,必須使武力變為威勢,才是可靠的憑藉。
三. 任何政權的穩定,均有賴於社會信念的建立,因此,每當新君初立,威勢未建,或皇朝式微,君威衰替之際,最易發生篡弒。
四. 篡弒者威勢的建立,有賴於秉政積時;秉政積時,有賴於保持既秉的政權;保持既秉的政權,有賴於「顧及權力之目的」。 因
此,篡弒者的篡弒意圖固多起於戰亂之中,而成功的篡代行為,卻多在克定大亂之後。
五.「德業震主者身危」,猜忌是專制政治的絕症,絕對多數的篡弒動機夕都是「權力」與「自保」螺旋進程的終結,所以,專制
政權一旦衰微,似甚難有興復的可能。
六. 由於君臣倫理觀念的深固,使篡弒的方式,「繁文偽飾」,但就君主政治本身來說,得以「和平」移轉政權,似仍不失為一種
進步。

總之,權力是人之所欲,愛權爭權是人性的一部份,其本身不應受到咒咀。但政權的穩定,乃
是致治之本,因此,欲消弭不幸的權力爭戰,唯有面對人性愛權爭權的事實,給予公開承認,而加以制度上的安排,這是今日民主政治的貢獻。不過,所謂政治制度,必須有該制度的政治倫理觀念以支持,昔日君主政治是如此,今日民主政治也是一樣。

目次

<序>
本書再版說因緣-永念摯友朱堅章兄
參考資料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朱堅章教授紀念獎學金頒發方法
參考資料二:捐政意願書
朱堅章教授行止剪影
<主文>
歷代篡弒之研究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篡弒的客體-君主
第三章 篡弒的主體-篡弒者
第四章 篡弒的時勢-君主的威勢
第五章 篡弒的動機-權力與自保
第六章 篡弒的方式
第七頁 結語-篡弒與政治權力之目的
<附錄>
朱堅章教授自傳
(一)最後的請求
(二)遺囑
朱堅章先生事略
楊日青教授〈可敬的朱堅章教授〉

書摘/試閱

<結語> 篡弒與政治權力之目的
「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故桀紂無天下,湯武不弒君。」 ——荀子
白虎通曰:「王者所以有天下者何?爲天下求福報功。」(註1)政治權力固爲人類社會所需要,但其目的則在「爲天下求福報功」。

依據以上各章的分析統計,我們似可得到一項中心概念——凡能實現權力之目的——「爲天下求福報功」,予人民以安樂者,天下自然歸之;否則,天下必定去之,其權力必不能保持。

春秋時「晉人殺厲公,邊人以吿。(魯)成公在朝,公曰:臣殺其君,誰之過也?……里革曰:君之過也。…… 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縱私囘而棄民事,……將安用之?桀奔南巢,紂踣于京,厲流于彘,幽滅于戯,皆是術也」(註2)。衞献公出奔齊,「師曠侍於晉侯,晉侯曰:衞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爲?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註3)這是說君主所以擁有權力,乃爲天下百姓。今忘其權力之目的,而不顧民事,則就社會人民的立場言之,「將安用之」?所以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權力之所自出,雖不合孔子之「有道」,但孔子毫不猶豫地大加讚美,且許以孔子最不輕易許人的「仁」。原因是「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袵矣」(註4)!旣能運用政治權力,「爲天下求福報功」,實現了權力之目的,權力之所屬,似爲次要的問題了(註5)。
政治思想上,儘管流派各別,對於政治權力的態度也儘管不同,但對於權力之目的,則幾乎都有一致的看法 ——「爲天下求福報功」,予人民以安樂。倡仁政,主張民貴君輕的儒家,固不必論。輕視政治權力的老子也說:,「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註6)甚至主張絕對尊君的法家也不例外。商鞅曰:「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强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註7)韓非也說: r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故其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註8〕可見無不以人民之利樂,視爲政治權力之目的。

歷代的篡弒案,可爲上述理論的註脚。被篡弑君主之所以被篡弑,大致均因其不能實現權力之目的。反之,篡弑者之所以篡弑成功,則多因其實現了權力之目的,已「爲天下求福報功」;否則篡弒必定失敗。我們試約略囘顧 以上各章的分析統計,便可瞭然。

㈠ 嬰幼之主在位,乃是君主世襲制下難以避免的根本弱點。儲位不定,本是政爭的導源,但習慣的嫡長世襲,嬰幼愚闇,勢所難免(註9〕。他們旣不能行使權力,豈得實現權力之目的?所以,歷史上被篡弑的君主,多數乃係少主,但這是君主政治下,無可避免的缺點。我國歷代「賢哲」,對於爲君之道,論之甚多,先秦諸子之學,幾乎無不以此爲中心。但歷史上旣找不出第二種形態的政體,唯有乞諸政治倫理觀念以維繫了。

㈡ 地方權力强盛,永遠是政治上的亂由。篡弑權力,本是一種反傳統的權力,必須以武力爲基礎,而方鎭正具有培養武力的條件,所以篡弑者的出身多爲方鎭而非朝臣。宋祖嘗問趙普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靈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兵定長久計,其道如何?」普對曰:「唐季以來,戰爭不息,家國不安者,無他,節鎭太重,君弱臣强。」 (註10〕「君弱臣强」,君主焉能運用權力以實現權力之目的?其易於被篡弑,可以想見。所以歷史上篡弒案的出現率,大致以地方軍權强弱爲中心而升降(阈表五八――六三)。

㈢ 成功的篡代行爲,多在克定大亂之後。武力固爲篡弑者普遍必要的基礎,但單憑武力,絕不可恃。篡弑者往往藉武力而獲取可得篡弑的權力與機會,若欲實行篡弒,則必須保持由此得到的權力,積以時日,使之變爲威勢, 才是可靠的憑藉。亦卽運用旣得的權力,「爲天下求福報功」,予人民以安樂,實現權力之目的,然後才能保持其權力。所以「有詭譎騭悍之才,在下位而速視非望者,其滅亡必速。……其得大位,雖奪雖僭,而猶可以爲數十年人民之君長,傳之子孫,無道而後亡,則必其始起也,未嘗有窺窃神器之心,而奮志戮力,以天下禍亂爲己任,至於功立威震」,實現了權力之目的,然後再獵大寶。所以歷代篡弑者的篡弑意圖,或多起於戰亂之中,但成功的篡代行爲,却多在克定大亂之後。

㈣ 絕對多數的篡弑動機,都是「權力」與「自保」螺旋進程的終結。篡弑的發生,多在君威未建,帝室式微,君主在主觀客觀都難以實際運用權力之際。可是,君臣的權力是相對的,君主的權力愈輕,臣下的權力愈强。而君主權位的稳固,本有賴於社會人民對其權位不惑的信念,視其「權力」爲其「權利」。所以,在皇朝之內,苟有臣下的權勢熾盛,在人民心目中建立威信,對於視天下屬己的專制皇帝,豈能自安?因此,「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可是,權力固爲人之所欲,自保更是人的本能。甘受死亡,豈是人淸?而自保的主觀最可靠條件,則爲更多的權力。發展到最後,君主固亟謀去除强臣,而强臣則非篡弑便難以自保了。這種現象,到了皇朝式微, 天下分崩之時,更爲顯著。人民在久經苦亂之下,對舊朝的信賴自不免動搖,設若有人能克定天下,重予人民以安樂,實現了權力之目的,其爲人民所頌揚,乃理之必然。可是,這種情勢,對衰世皇帝來說,則為莫大威脅。爲了旣得權位,儘管自己無能自救自新,却疾忌能智平亂克敵,實現權力之目的。對於建勳臣將,猜忌尤甚。往往克亂功成,罪亦隨至。甘受死亡,旣非人情,則篡弑固爲「權力」,但也確爲「自保」,甚至保民的必要行爲了。所以專制皇朝一旦衰替,似難有興復之可能。

㈤ 由於政治倫理觀念的演變,篡弑的方式,雖繁文僞飾,但就君主政治而言,似不失爲一種進步。因爲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須有其政治倫理觀念以支持。民主政治之下,必須人人對於以選擧移轉權力的方式,視爲當然(註13) ;君主政治之下,則必須社會對於世襲君主的權力,深信不惑,然後政治才能稳定。但當皇朝衰亂,信念崩溃,已無興復希望與可能之時,政治權力勢必需要轉移,由新權力重予人民以安樂。但,由於政治倫理觀念的演進,臣下主動取奪君位,顯與倫理觀念相違。因是,移轉的方式,乃趨於繁文僞飾―—首先以「勤王」爲號召,「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迨安定天下,實現了權力之目的,然後再以被動的姿態代位。使不背於君主政治的倫 理觀念。雖僭取於上,而天下不動,人民不受其禍。因此,秦漢以後的篡弑者,大致必先實現權力之目的,然後正式取位,其方式雖繁雖僞,但就君主政治而言,似不失爲一種進步。

總之,「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住何政治權力,多少都建立在同意的基礎之上(註14 )。君主政治,雖不能如民主政治之以和平方式,定期訴諸民意,但人心之向背,仍然是政治權力所屬的最後依歸 。祇是表現的方式,較爲迂緩與被動而巳。謹以孟子的話,作爲本文之殿: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註15)
(附歷代篡弑的出現率統計圖六,供作對本問題思考之參佐。)

得獎作品

1958年被政大政治所譽為「文驚四座」,「華人圈歷年來最傑出的一本政治學碩士論文」,嘉新文教基金會並於1964年12月獎助出版,瞬間售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