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佛家靜坐方法論(修訂本)
滿額折

佛家靜坐方法論(修訂本)

定  價:NT$ 260 元
優惠價:792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3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 禪宗泰斗佛學大師南懷瑾教授推崇備至!
★ 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法門。
內容說明
修習止觀是法,坐禪法要亦是法。
止觀法門,為十方諸佛,
歷代諸祖,修習坐禪之法要,可謂包括一切;
為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學此者成大道
《般舟三昧經》
佛家靜坐方法論原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義」,為〔隋〕智者大師所述,今佛學家高登海先生所闡釋。誠為我國文化之精華,具有袪病延年,離苦得樂,創造命運,修養心性之要訣。
佛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為之序,其中有云:「予讀之竟。曰:『是可傳者也,……解無摸索之苦,行有轍跡之象,是知達乎變,契乎機,載乎道,應乎時者矣!』」
禪宗泰斗佛學大師南懷瑾教授對此書推崇備至。良以此書不僅可使人身心康泰,亦能發揚佛家慈悲救世之精神,為國家圖長治久安,為人類幸福世界和平奠定良好隻精神基礎也。

作者簡介

作者 高登海(1908 - 1999)
字注東,山東省徳平縣人。就讀北平匯文中學時,因於法源寺聽講唯識,開啟學佛因緣。曾依印光大師及能海上師受三皈。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第一期畢業、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畢業。歷任四川潼南縣縣長、山東省府清要。1948年來臺定居屏東,於東山禪寺佛學院講授《小止觀》,並於該寺藏經閣閱藏。1972年遷居臺北,應邀至中華居士會、新店居士林講經。因少時體弱,亦重養生,撰《養生藥言》自利利他。在臺期間任國民大會代表、法務部顧問、《法學叢刊》發行人。
延伸閱讀
《佛學概論》、《佛經故事一百篇》、《貝葉裏的說書人》、《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POD)、《禪宗哲學》、《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中國佛教史概說》

目次

目錄
南 序
李 序
前 言
第一篇 總論
第二篇 分論
第一章 具緣
第二章 訶欲
第三章 棄蓋
第四章 調和
第五章 方便行
第六章 正修行
第七章 善根發
第八章 覺知魔事
第九章 治病
第十章 證果

書摘/試閱

第一篇 總論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四句為本書之總綱。為講說便利起見,在文字上分別來釋明;實行時,卻是整體而不可分開的。佛法為心地法門,惟有「自淨其意」,纔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惟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纔能「自淨其意」。這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意義,都要在身心上做工夫,在六根門頭上著手。《楞嚴經》上說:「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諸惡」,指諸種惡法言。在佛法上,約分十種:身三(殺、盜、淫),口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貪、瞋、癡)。若身不犯殺、盜、淫,意不起貪、瞋、癡,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謂「諸惡莫作」。所謂學佛者應「守口、攝意、身莫犯」也。
「眾善」,指諸種善法言。在佛法上,有十善業道經,論此善法。釋迦牟尼佛教人不但「諸惡莫作」,而且要眾善奉行。如不但不殺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盜,而且布施;不但不邪淫,且修梵行;不但不起貪瞋癡心,且起布施、慈悲、般若之心;不但不惡口、兩舌、妄言、綺語,而且所說為柔軟、和合、真語、實語之言。由消極而積極,既自利,亦利他;自救救世,方為學佛者的起點;幸勿當作口頭禪,幸勿以淺近而忽之。
「自淨其意」者:《華嚴經》有偈曰:「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又曰:「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出,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淨其意,就是除去妄想執著,這就是佛的境界。
佛法中所言:吾人生死根本,即在阿黎耶識。此識乃真心妄心和合之識,含有不生不滅與生滅二義。不生不滅、是覺,生滅、是不覺。我輩凡夫,祇是妄心用事,念念相續,攀緣不已。無始以來,就是不覺,故顛倒於生死海中,莫能自拔。然妄心真心本來一體,並非二物。真心譬如海水,妄心譬如波浪;海水本來平靜,因風鼓動,隨成波浪;此波浪即是海水鼓動所成,非另為一物。猶之妄心因真心妄動而成也。凡夫病在迷真逐妄,佛法教人對治妄心;妄去真現。「自淨其意」,則為止觀法門止息妄念,以證真如性體。
我輩凡夫,起心動念,所做所為,念念起於分別執著。即以布施而言,本應內不見己,外不視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一心清淨。如有我為能施,彼為所施,中為所施之物,就起思量分別,就起憎愛之心,遇到逆順境界,則起分別,有貪瞋憎愛之念,由此起惑造業,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知縱行十善,心念著有,未淨其意,皆有漏法。必須見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滯於有,方是諸佛之無漏教。不滯於有,亦不可沉空滯寂,為偏空所迷;要做到「空而不空」。我們修習止觀、坐禪,就是要斷惑證真。所謂斷惑證真,即以三觀(空、假、中)破乎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證乎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乎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方為究竟。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於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於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象(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如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
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要我們修習止觀坐禪法門,自可使意地清淨,身、口兩業亦隨之清淨,自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
至於修行止觀坐禪法門,更可以消災延壽,強健身心;智者大師之兄陳鍼,即以此而延壽;今人蔣維喬氏,亦以此而祛病健身,有《因是子靜坐法》及《因是子靜坐法續編》行世。不但此也,更可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智者大師以此證果,並往生極樂,即其明證也。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這是說明止觀二法的重要性。
「泥洹」,又作:泥曰,泥桓,泥畔,涅槃……等。現在通稱「涅槃」。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圓寂等。釋迦牟尼佛於拘尸那迦羅城,選擇娑羅雙樹間,逝世,但不說是「死」,說是「入涅槃」。佛對他最後一弟子─須跋陀羅說:修道的人,只要認識諸法的根本,無我、無常,和涅槃寂靜,修學八正道,便是智者,便能獲得解脫自在。佛曾說《涅槃經》,過去曾有涅槃宗,依《涅槃經》宏布性常在之旨。涅槃有二種涅槃、三種涅槃、四種涅槃、五種涅槃;又有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名相繁多,不勝枚舉。總之,是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之義。凡夫以妄心用事,妄心即生滅心。「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是謂「泥洹之法」。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證菩提涅槃之清淨體,故曰:「入乃多途。」法門雖多,止觀二法,最為直捷、重要。如華嚴宗修法界觀,行普賢行;淨土宗修念佛法門,作十六觀;法相宗修唯識觀;皆不出止觀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這是說明止觀的妙用與功用。
「結」,為煩惱之異名;繫縛身心,結成苦果,故曰「結」。此結縛眾生使不出生死之煩惱有九種:1.愛,2.恚,3.慢,4.無明,5.見,6.取,7.疑,8.嫉,9.慳。
「惑」、迷妄之心,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謂之惑;貪瞋等煩惱之總名也。唯識論曰:「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止降伏煩惱,觀能斷煩惱。吾人終日擾擾攘攘,為煩惱所驅使,起惑,造業,受報,在苦悔中浮沉;惟止觀能伏,能斷煩惱,使吾人超出苦海。
吾人平日心猿意馬,妄想紛紜,修止可以使心定而意明,所以是愛養心識的好資糧。修觀使心光內照,心中的神通妙解自能激發。即生滅而得不生滅,得無所得,即妄求真,毋須離妄求真。
止為禪定的勝因,禪定為止之勝果。止者止息妄念也。吾人從朝至暮,終日忙碌,妄念用事,向外馳求,亟須修止。觀即觀照,藉修觀方能得智慧,所以說「觀是智慧之由藉」。觀從止生,慧由定發,故經云:「無礙清淨慧,悉從禪定生。」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這是說止觀的殊勝利益。
定為止之果,慧為觀之果;定慧二法,即止觀二法。福慧雙修,乃能悲智具足,自可自他兩利矣。

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這是引經證明大乘止觀的殊勝利益。
「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曰莊嚴。在天台宗有所謂:「一心三諦為所莊嚴,一心三觀為能莊嚴。」又有二種莊嚴:一曰、智慧莊嚴,二曰、福德莊嚴。止而定,為福德莊嚴;觀而慧,為智慧莊嚴。福智為能莊嚴,自心本性為所莊嚴;能所不二為妙莊嚴。今以佛住於止觀不二的大乘法,以其所得法,以定慧力莊嚴之,用以度眾生。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

這是說止觀二法偏修之弊。
當知,就是很確定的說,止觀二法併重,缺一不可。以下引經證明。

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這是引證佛說,以證狂愚之過。
若止觀不併重,定慧不均等,就行乘圓融具備之道,如何能速登無上正等正覺的極果呢,?!

故經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這是說明止觀並運的切要。
以前所說:偏於定,落於愚;偏於慧,流於狂。所以修止觀者,必須止觀並運,定慧均等。
現在引經說明:聲聞為佛教中的小乘果,以觀空為究竟。知一切法空寂,了不可得,念念執著於空,偏於空定,而無妙有之慧照,故不能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初住至七住,斷見思惑;八住至十住,分破塵沙惑,故能從空出假;雖相似見佛性,而不明了,猶如隔紗見月。唯獨諸佛如來,定慧力等,了了見於佛性。佛性者;佛者、覺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謂性。《華嚴經》曰:「言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槃經》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有所謂三言性者:(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改變;一切眾生,本有此性。(2)引出佛性:眾生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方能引發本有之佛性。(3)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至於果位時,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現。
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無上大果之要門?門者,能通義;即止觀為能通,通於所通之泥洹大道。故為行人修行之最勝道路,為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
這是說明止觀非淺和著本書的原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