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耶利米哀歌:禱告的眼淚
滿額折

耶利米哀歌:禱告的眼淚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充滿謊言的年代
讓記憶和淚水幫助我們勇於真實

許多人都以為,耶利米哀歌的寫作背景,是個相當悲慘、淒涼的時代。畢竟,按照現今絕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儘管耶利米哀歌的作者猶有爭論,對於耶利米哀歌的寫作年代,倒是頗有共識,一致認為五首哀歌大約完成於公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淪陷,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那段國破家亡的日子。

都已經國破家亡了,怎麼還不悲慘、淒涼呢?某方面來說,好像真是如此。不過,換個角度,將會發現,儘管被擄到巴比倫,猶太人在那裡的生活,其實並沒有變得比較差。儘管淪為被擄之民,社會地位確實不如當地的人,但是生活在兵強馬壯,國力強盛的巴比倫,猶太人很快就在物質的富裕中迷失了。要在偏遠地區繼續堅持當個弱小的國家,還是投靠世界大國,努力往上攀爬──後者的誘惑大多了。

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哀歌一首一首出現。當愈來愈多人沉迷於眼前的舒適,臣服於巴比倫看似偉大的統治,哀歌卻一次又一次地以淚水作為提醒,以動人的詩句作為反抗。乍看之下的華麗與興盛,巴比倫如蜜糖一樣的神話與宣稱,其實都是建立在無情的殺戮和專制之上,只有記得過往那段歷史,猶太人才有可能從巴比倫編織的美夢中再次清醒,重新回到耶和華的面前。

舊約學者萊特,以其近四十年對舊約的鑽研,帶領我們走入常被忽視的耶利米哀歌之中。結合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個人深度的神學反思,我們將從這卷苦難的「記憶」之書,學習以前從未學到的智慧。面對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科技掛帥所承諾的各種美麗遠景,哀歌將幫助我們用淚水穿透謊言,看見真正的尊貴和榮耀。

作者簡介

萊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
過去三十多年,舊約研究的發展可說非常快速,許許多多重要而有原創性的理論與方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面對這樣的情況,福音派學者常有兩種反應:其中一種,把每一個新的方法都視為洪水猛獸,非不得已,不會輕易嘗試,更不會去主動了解;另外一種,則是以開放的心胸,傾聽新的方法、熟悉新的理論,截長補短,進而產生出既合乎福音派立場,但又帶著開創性的豐富研究成果。

毫無疑問,萊特就是屬於後面這一種學者。從博士論文以舊約的倫理學為主題,萊特就勇於嘗試一般人所不敢嘗試的研究方向。起初,因為在福音派裡找不到支持的人,難免心生挫折。後來遇到了斯托得,鼓勵他繼續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和妥協,這才讓萊特如釋重負,義無反顧地往未知的領域邁進,因而才有類似《宣教中的上帝》、《基督教舊約倫理學》這些重要的作品誕生。

雖然是舊約學者,萊特卻很有宣教負擔。在學術生涯的巔峰,萊特接受聯合聖經神學院的邀請,前往印度教了五年書;在那之後,更是擔任萬國宣教學院的教務長及院長,長達十多年,讓這個學校的學術風氣大為興盛。如今,萊特則是「國際靈風合作夥伴組織」的國際事工主任,致力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神學教育推廣工作。

—想對神說句真心話
「主啊,我是誰?」過去這幾個月,我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怎麼有資格來撰寫耶利米哀歌(以下皆稱「哀歌」)的註釋呢?比起書中所記述,成篇累牘的災難、無法言喻的苦楚,即使我曾有過哀傷、悲歎的時刻(人生難免有無可逃避之痛),我的一切,也只能算是微乎其微的品嚐罷。我該怎麼切實地聽見那些浸泡著淚水的言語,真確地看見它所刻畫的景象呢?更何況,還要執筆來詮釋這一切?要冷靜地拆解這一行行散發著焦味、抽噎不停、刺痛人心的字句—就像電視主播,對著一群群因天災人禍,連綿戰火而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難民,還要加上絮絮叨叨的旁白一般;這一切,正是我們現在要進入的「哀歌的世界」。
只不過,除了這個問題,還有更摧折人心的事。過去,我怎麼會忽略這卷書這麼久,從來沒有認真深入地查考過它呢?當然,我必須說,可悲的是,大多數的基督徒和教會,似乎也都有這種現象。對於探討何謂合乎聖經的哀痛,大家似乎都興趣缺缺,也無從置喙,更別說有何能力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了(至少,西方教會在公開的講道中,向來如此),這卷書到底有什麼用處?我們原本就幾乎不知道該怎麼應用那些哀鳴的詩文,更何況是(近乎,但未盡然是)充滿難以撫平的傷痛和對神質問的這一整卷書了。諷刺的是,我們雖然對哀歌少有聞問,卻屢屢加入經過鍚安城,對之猛搖其頭的那支隊伍,目睹荒廢的城邑和受苦的百姓,我們迸不出一言半語的安慰之詞。因此,撰寫這卷書的註釋,對於過去這麼長久的忽視,我多少抱著一種賠罪的心情。往日鍚安的女子,如今已成了哭泣的寡婦,她不斷地請求神和她的鄰舍,以及今日作為讀者的我們,來「注目⋯⋯觀看」。而撰寫這本註解她話語的書,等於就是要回應她的哀求(不管它姍姍來遲了多少世紀),也邀請別人一起來回應。
研究本卷經文的參考書倒是十分足夠。我在參考書目中已羅列出個人覺得最適用的,另有一些是我未加採用,但是經常在別處被引用的。郝斯(Paul House)非常仔細地將本卷經文中,有關神學及教牧應用上,經常受到批判的領域和懸而未決的議題列出。柏琳(Adale Berlin)及奧康納(Kathleen O’Connor)則採取與本卷「對以色列神的慈愛和信實深具信心」的傳統觀點全然相反的立場;她們認為,全卷明顯充滿控告神的況味,留給我們滿腹的疑難。我並不同意她們的論點,但也覺得,她們對經文欲表達的苦楚和詩歌的意境,觀察相當敏銳。特別是奧康納,對個人的苦難,塵世的不公,她所提出的吶喊,尤有獨到之處。貝利肯(Daniel Berrigan)緊接在911的慘案及阿富汗的爆炸案之後,依據哀歌寫了一篇反思(嚴格說來,尚不足以成為註釋)。他把經文中恐怖的情節,與今日的恐怖情節,作強烈的對照,全文充分流露出先知的預言性,引用了最充足的註腳;對經文最具爭議的片段,也罕見地,有最清楚的解說,並且還加上範圍廣泛、發人深省的神學反思,它不僅探討了基督教圈內有關正典的研究,也涵括了當代國際政治及衝突的相關書籍。
本書扉頁中「哀哭」的圖畫,是發想自二○一一年巴基斯坦北部洪水災難期間,為失喪兒女而哭泣的一位母親的畫像。繪者菲麗璞(Gill Phillips)因這位飲泣的婦人所流露的尊嚴和沉靜而深受感動。這似乎就是哀歌中,鍚安女子和她喪失兒女的痛苦寫照。
因耶路撒冷城陷而受苦受難的孩童,也是本卷書的重點主題。作者似乎永遠無法忘懷這些孩童—伴隨著他們那群憂勞困頓、饑饉攻心的母親們。今日,這景象依舊;兒童福利機構的代表們說,二○一四年是世界兒童最困苦的一年。有無數的小生命被摧毀—因著誘拐、工廠或家務奴工、性交易、人口販賣、強暴凌虐、加工成殘、被整編為兒童傭兵、驚人的死亡率、因戰爭殘廢、戰區孤兒或驚嚇創傷,現在,甚至發展為刻意地以孩童為報復目標。這一切,都因遍布全球、成人之間的鬥毆,因魔鬼的嗜血把戲而付出代價。因此受到推殘的兒童,無以計數,神的心為此傷痛破碎;祂的兒子耶穌,之前降生於這個暴力充斥的塵世時,就曾因著一個心胸狹隘的暴君下令誅滅耶路撒冷無辜的嬰兒,不得不淪為難民,起身逃命。本書謹獻與敘利亞的兒童;我們曾結識這地區的幾位好友,因而與他們有所連繫,謹以此代表普天下所有受災受難的孩童。上主垂憐!
本書寫就於主降臨節期間,而這篇序文則完成於主顯節,提醒我們,曾在人間顯現的主,曾以肉身背負人間罪惡與苦難的神子,有一日將要再臨,終止這一切的罪惡與苦難,終止一切的哭泣與眼淚,終止一切的死亡與毀壞;我們也列在引頸以待主顯現的那群人中。就如詩篇九十六篇所歌頌、所期待的,當神來地上施行審判,使一切步入正軌時,受造萬物都要齊聲歡呼。哀歌是我們不能不聆聽的、必要的怒吼,它也是「神所默示⋯⋯有益的」主的話語,要向今日的世人發聲。但是感謝神,在整本聖經,以福音為核心、以新天新地為高峰的信息故事裡,哀歌不是最終的樂章。

萊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

目次

總序 11
作者序 13
中文版序 17
簡寫一覽 19
參考書目 21
引言 23
1. 無人安慰(一1∼22) 73
2. 神發怒的日子(二1∼22) 100
3. 在絕望深淵中的盼望(三1∼66) 132
4. 一切都完了(四1∼22) 169
5. 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五1∼22) 194

書摘/試閱

引言
哀歌是一卷為現代人寫的書。
當普世苦難的浪潮,輕而易舉就威脅著,要席捲我們架設的任何堤防時,聖經還有哪一卷書,比哀歌更能幫助我們揣摩最恐怖的苦難形貌呢?只是,又有哪一卷書,曾經比哀歌更受到忽視?基督教會似乎根本忘了還有這卷書存在,幾乎不讀,也幾乎不傳講。1 惟一(而且限於某個年代)與這卷書有關聯的,大概只剩一些信徒在唱齊休姆(Thomas Chisholm)的聖詩〈祢信實何廣大〉;而且,即使唱了,也少有人知道,詩歌中的一個小句,是取材自哀歌三章23節。
這般忽視哀歌,真是莫大的損失,其理有三。第一,本卷書曾以十分尖銳的筆鋒,要存記那些人受苦的痕跡,我們卻對他們的聲音不聞不問。它奮力吶喊,要告訴我們,公元前五八八年至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圍、被毀,百姓蒙受的痛苦,以及隨之而來的屠殺和被擄的慘況。對這樣的聲音充耳不聞,就好像取一塊布,將那些紀念死於戰亂中的人名紀念碑,以及他們的家庭所蒙受的苦難,統統遮蔽起來一樣。人類受苦的恐怖,有部分即將如過眼雲煙,被全然忘卻,淪為無名無氏,更湮滅於人類殘暴所留下的、隨著歲月而消逝的碎片遺骸中。2 哀歌要「召喚我們前來緬懷」這些事實;我們這些真實存活的人,長期面
對這樣的事實,就是要來見證它,留意聆聽他們的聲音。
第二,這樣的忽視,剝奪了當代教會使用哀痛語言的機會—這種蒙神所賜的語言詞彙,是有它的道理的。當然,哀歌不只限於本卷內容,還有許多哀痛的詩篇(在詩篇整卷中,占最大篇幅的,其實是哀歌形式的詩。而值得注意的是,「詩篇」這個字,在希伯來語中,意思還是「讚美集」呢)。我們在耶利米和約伯身上,看他們如何與神、與人摔跤時,都可找到最原始的哀歌素材。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時,我們從祂的雙唇也讀到哀歌,吐露著祂極端強烈的痛苦,如詩篇二十二篇毫不保留的傾吐。
可是,你何時聽見現代基督徒在崇拜時,吟誦過像聖經中這樣的哀痛言語呢?或許這問題本身已洩露出我要說的,是在條件優渥的西方教會;而爆發力十足的哀歎言語,當然只會發自另一個世界,像非洲奴隸或敘利亞難民所經受的、極度難捱又永無寧日的痛苦。他們才懂什麼叫作被仇敵追殺、國破家亡、無依無靠、葬送性命、家當全毀的景況。他們才懂什麼叫作向神哭號、抗議、求饒。哀歌在向他們說話,也是為他們發聲。3 可是,當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地球村,我們比以往更能懂世人所流的眼淚時,我們豈不是也都蒙了召喚,要與哀哭的人同哭,要與他一同向神發出悲歎的言語?還是,我們只想加入那群過路人的行列,袖手旁觀,擠不出半點安慰之言呢(一12、16∼17)?
第三,若從來不讀哀歌,會平白漏失掉接受挑戰的機會,以及辯證經文中重要而發人深省的神學議題。要忍受這種至極的痛苦,與我們從聖經中一直學到、也經歷到的信仰:永活之神是充滿憐愛,全然美善的,這兩者該如何協調呢?而且,即使說,這卷書的苦難例子都被認定是:
經過許多世紀,藉著摩西和眾先知的警告,因以色列百姓屢勸不聽而派出審判的代理人,那麼,神利用以色列的仇敵,所帶來的那些血流成河的野蠻和罪無可赦的邪惡,難道不算過分嗎?而且,倘若一直讓混亂、死亡和毀壞逼近這地,難道,信仰的核心價值還保得住嗎?4 —這核心就是指:立約之神雅巍的信實和憐憫,它乃是以色列民的信仰核心。當然保得住,也的確保住了—而且就在本卷書的正中央(三21∼24)。只不過,環繞著這個盼望的,卻是從卷首到末了,遍布著連綿不斷的苦難。因此,我們不得不把過去所認識有關神屬性的教義匣取下來,扔進這個沉淪世界所經歷的悲慘熔爐中,要看見它再以精金之姿出現。因為,讀這卷書的基督徒,不能把它與聖經的其他經卷分離—我們在其他經卷中會看到,神曾以祂兒子耶穌基督的身分,把自己放入這樣的熔爐中。在哀歌裡,我們會聽見一個酷似耶穌的聲音,就好像從十字架上發出,迴響著深沉的苦難,但也依傍著父神的信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