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印度崛起的虛與實 前言 在當代所有關於世界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中,「印度崛起」(India Rising)或許是最新、但也最沒有共識的論述之一。印度是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擁有四千年悠久歷史,曾創造出印度教、佛教、錫克教等宗教;在政治上,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維持民主體制,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在軍事上,印度是南亞地區領土的主要強權,軍隊人數世界第二,1998年更成功進 行核子試爆,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躋身核武俱樂部的成員;在經濟上,印度自1991年開始推行市場經濟改革,目前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地區之一。從2002年到2007年,印度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9%,僅次於中國,即使面對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的衝擊,印度的經濟仍然能夠繼續成長(World Bank, 2010)。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在其作品《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書中,更是將印度描繪為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下最具創造力與活力的一員(佛里曼,2005)。目前(2015年)印度已經是全世界第九大經濟體,以「相對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計算更是世界第三:單憑這些數字來說印度是崛起中的強權並不為過。 不過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印度,會得到完全相反的印象:2013年為止國內生產總額達到一兆八千多億美元,人均GDP僅1,499美元(購買力平價後為5,412美元),仍屬於相對貧窮的國家。全國有31.4%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以相對購買力來計算每日收入在1.25美元以下),收入在2美元以下的人口更多達68.7%。印度剛獨立時只有12%的人口識字,到了21世紀的今天,識字率已經提升到74%,不過仍然低於全球平均值84%(World Bank, 2016)。另根據2014年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印度在187個國家中排名第135,屬中等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為0.586),不過已經與最低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在0.52以下)相去不遠(UNDP, 2014)。除了貧窮之外,複雜的語言體系及宗教信仰也讓印度社會看起來更不穩定:官方語言印地語(Hindi)及其字母天城文(Devanagari)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北部,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另有二十二種語言被列入憲法第八附表(Eighth Schedule of theConstitution)的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s)地位;使用人口達五百萬的非官方語言也有十四種;另外已被辨識出來的方言更有兩千種以上。其中南方各邦使用達羅毗荼語(Dravidian)系的居民,認為自古以來南方達羅毗荼文化與北方的印度—亞利安(Indo-Aryan)文化明顯不同。除了語言外,印度擁有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宗教信徒,要讓這些社群彼此和睦相處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也因此印度自獨立後各類種族或宗教衝突動亂不斷,近年來恐怖主義攻擊更是時有所聞。依據澳大利亞智庫「經濟與和平機構」(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所發表的「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 GPI)報告,2015年印度在全球162個國家或地區中只排到143名,這顯示印度其實還談不上穩定發展,更不要說是世界強國(Global Peace Institut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