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滿額折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十年後,我們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十年,在不同人的人生量尺上有迥異的描繪與定義;十年,一個不算長,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值得我們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來仔細省視過去、現在,還有未來。十年後的我們,將站在世界的何處?扮演著什麼樣的社會角色?而臺灣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又將如何變化?
忠泰美術館開館首展《HOME 2025:想家計畫》將思考點回歸到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家」,聚焦於住居議題上,透過時間與空間兩個向度的交叉設定,啟動思考十年後住居的研究計畫!

開啟「家」的定義

「想家」的過程,是「想像」(Imagining)更是「思考」(Thinking),我們從腳下的這塊土地出發─這座揉合豐富層次的歷史文化紋理之島嶼,是我們多元且具生命力的創意發想來源。今日臺灣在人口、社會政經結構劇烈改變中,獨居、混居、多元成家議題的浮現,以及獨立在家工作者、移動工作者等不同的空間需求,不斷擾動著「家」的定義。家不是被炒作的「商品」,家也不單純是一棟物件式的「房子」,家是歸屬與情感聚合之處,更是生命反思沉澱之所,唯有回到它的本質─「生活的必需/生活的場所」,我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品質、美學與幸福感。

自2015年5月起,忠泰美術館邀請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三位專家組成策展團隊,媒合29組設計/建築專業者及20家中堅企業組成合作團隊,歷經長達近一年半的研究籌備,以創意構想結合研發產業,針對臺灣所面對的各種社會經濟環境議題,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跨界激盪出前瞻的革新火花,共同為2025年的「家」勾勒出生活樣貌提案。

本計畫以六個主題切入-「島嶼居,家的在地性」、「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共生寓,家的互動」、「變形宿,家的新質感」、「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從不同面向探討「家與個人」,「家與社會」,「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30個提案同步精彩展出,以具體模型和影像展覽和大型一比一建築裝置呈現,闡述在近未來極可能實現的各種預測,集聚眾力完成一幅「可見的居住未來想像圖」,邀請您一同探索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本書特色
1. HOME 2025,台灣首次結合建築師與企業、參與人數最多的生產型展覽。
 29組參展建築師,包括:方尹萍、方瑋、王喆、平原英樹、辻真悟、吳聲明、邱文傑、邵唯晏、林建華、林聖峰、翁廷楷、陳宣誠、許棕宣、彭文苑、曾志偉、曾柏庭、廖偉立、趙元鴻、劉國滄、王家祥+蕭光廷、刘冠宏+王治國、李啟誠+蔡東和、陳右昇+邱郁晨、郭旭原+黃惠美、陸希傑+何炯德、楊秀川+高雅楓、戴嘉惠+林欣蘋、田中央工作群+劉崇聖+王士芳、曾瑋+林昭勳+許洺睿
 20間參展企業,包括:3M Taiwan、O plus Design、WoodTek 台灣森科、中保無限+、台灣大哥大、利永環球科技、初鹿牧場、秀傳醫療體系、長虹建設、長傑營造、佳龍科技、春池玻璃、通用福祉、常民鋼構、強安威勝+構建築、國產建材實業、新光保全、新光紡織、新能光電、樹德企業
 3位策展人:
阮慶岳,作家、建築師與策展人。著作及策展極多,包括文學類《黃昏的故鄉》、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2006年策展《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代表臺灣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詹偉雄,出版人,文化現象與社會變遷研究者。2007年參與創辦《Shopping Design》設計生活雜誌,著有《美學的經濟》等著作。
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2007)。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水交社Maison LC4負責人。

2. 跨域、跨產業、跨競爭,建築師與企業攜手,為「預想未來」做出最佳示範!
參展企業橫跨科技、建材、醫療、食品、生活用品等,各家企業屏除不同專業的本位與產業競爭性,跨界與建築師組成合作團隊,以社會的共同利益為前提、以實際產業研發為基礎,共同提出30件對2025的家的前瞻應對。並透過企業與建築師的示範合作,引領大眾勇敢思考未來並做出行動。

3. 從「家」出發,一窺2025年未來科技發展的可能趨勢。
以「家」為議題,30件對2025家的提案,以建築師的創作概念、設計圖、預想圖、企業的回饋等內容呈現,讓民眾透過書本,一窺未來住居的可能趨勢,並將展覽影響力,穿透至每一個關心「家」與未來的大眾。

4. 同場加映—名人對談,給予讀者更多元觀點想像家與未來。
除作品外,並邀請6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與策展人,就展覽六大主題進行對談交流,提供讀者以社會不同觀點,對「家」的想像。六大對談專家包括: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阮慶岳 Ⅹ 許毓仁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阮慶岳 Ⅹ 謝英俊
【共生寓,家的互動】詹偉雄 Ⅹ 游適任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謝宗哲 Ⅹ 藤本壯介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謝宗哲 Ⅹ 廖慧昕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詹偉雄 Ⅹ 安郁茜

作者簡介

2007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JUT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Architecture)在建設事業的本體上成立,希望以建築、藝術與文化為切入角度,全方位創造優質生活空間,將關懷的主體由小眾環境,拓展到群體環境建構的理想狀態。

本於建築領域的知識與資源,結合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等各種跨領域專業,2007年起陸續舉辦「明日博物館」系列展覽、國際建築論壇及大型演講;並從2009年開始透過動畫、電影、裝置等不同的建築展覽型態,試圖以另一種觀察建築的角度(Alternative Architecture),為台灣建築注入新的觸媒;2010年起正式推動〈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藝術創意進駐閒置空間計畫,激發並提升人們對生活美學的想像與實踐,使藝術與文化發芽滋長,在以建築為本的基礎上,獲得相互滲透與多方位推進的互動與行動平台。

2016年,在基金會成立十週年前夕,於台北市中心成立「忠泰美術館」,為台灣首座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的美術館,期許能延續忠泰基金會「A better tomorrow」信念,成為台灣建築與文化藝術新地標、回應社會的新形態智庫、觸媒與平台,透過各式展覽、計劃持續帶動城市文化活力。

HOME 2025,台灣首次結合建築師與企業、參與人數最多的生產型展覽。
29組參展建築師:
方尹萍、方瑋、王喆、平原英樹、辻真悟、吳聲明、邱文傑、邵唯晏、林建華、林聖峰、翁廷楷、陳宣誠、許棕宣、彭文苑、曾志偉、曾柏庭、廖偉立、趙元鴻、劉國滄、王家祥+蕭光廷、刘冠宏+王治國、李啟誠+蔡東和、陳右昇+邱郁晨、郭旭原+黃惠美、陸希傑+何炯德、楊秀川+高雅楓、戴嘉惠+林欣蘋、田中央工作群+劉崇聖+王士芳、曾瑋+林昭勳+許洺睿
20間參展企業:
3M Taiwan、O plus Design、WoodTek 台灣森科、中保無限+、台灣大哥大、利永環球科技、初鹿牧場、秀傳醫療體系、長虹建設、長傑營造、佳龍科技、春池玻璃、通用福祉、常民鋼構、強安威勝+構建築、國產建材實業、新光保全、新光紡織、新能光電、樹德企業
3位策展人:
阮慶岳,作家、建築師與策展人。著作及策展極多,包括文學類《黃昏的故鄉》、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2006年策展《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代表臺灣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詹偉雄,出版人,文化現象與社會變遷研究者。2007年參與創辦《Shopping Design》設計生活雜誌,著有《美學的經濟》等著作。
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2007)。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水交社Maison LC4負責人。

跨域、跨產業、跨競爭,建築師與企業攜手,為「預想未來」做出最佳示範!
參展企業橫跨科技、建材、醫療、食品、生活用品等,各家企業屏除不同專業的本位與產業競爭性,跨界與建築師組成合作團隊,以社會的共同利益為前提、以實際產業研發為基礎,共同提出30件對2025的家的前瞻應對。並透過企業與建築師的示範合作,引領大眾勇敢思考未來並做出行動。

從「家」出發,一窺2025年未來科技發展的可能趨勢。
以「家」為議題,30件對2025家的提案,以建築師的創作概念、設計圖、預想圖、企業的回饋等內容呈現,讓民眾透過書本,一窺未來住居的可能趨勢,並將展覽影響力,穿透至每一個關心「家」與未來的大眾。

同場加映—名人對談,給予讀者更多元觀點想像家與未來。
除作品外,並邀請6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與策展人,就展覽六大主題進行對談交流,提供讀者以社會不同觀點,對「家」的想像。六大對談專家包括: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阮慶岳 Ⅹ 許毓仁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阮慶岳 Ⅹ 謝英俊
【共生寓,家的互動】詹偉雄 Ⅹ 游適任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謝宗哲 Ⅹ 藤本壯介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謝宗哲 Ⅹ 廖慧昕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詹偉雄 Ⅹ 安郁茜

目次

序言 一座美術館的誕生 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
展覽引言 十年後,我們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策展人論述
 繽紛的家:設計與產業的多樣基因庫 阮慶岳
Home , House & Places-推敲 2025 家之系譜 詹偉雄 
在相互效力與激盪下,探索各種屬於「家」的未來 謝宗哲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01╱劉國滄 × 樹德企業
02╱邱文傑 × 強安威勝+構建築 【專訪】
03╱郭旭原+黃惠美 × 強安威勝+構建築
04╱廖偉立 × 常民鋼構
05/對談1 - 阮慶岳 × 許毓仁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01╱曾瑋+林昭勳+許洺睿 × 初鹿牧場 【專訪】
02╱方瑋 × WoodTek 台灣森科
03╱吳聲明 × 新能光電
04╱方尹萍 × 春池玻璃
05╱曾柏庭 × 3M Taiwan
06╱王家祥+蕭光廷 × 佳龍科技
07/對談2 - 阮慶岳 × 謝英俊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01╱陳宣誠 × 秀傳醫療體系
02╱陳右昇+邱郁晨 × 佳龍科技
03╱刘冠宏+王治國 × 長傑營造
04╱翁廷楷 × 長虹建設
05╱彭文苑 × 3M Taiwan
06╱趙元鴻 × 台灣大哥大、通用福祉
07╱郭旭原+黃惠美 × 新光保全
08╱林聖峰 × 初鹿牧場
09╱田中央工作群 × 利永環球科技 【專訪】
10/對談3 - 詹偉雄 × 游適任
Part 4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01╱陸希傑+何炯德 × 國產建材實業 【專訪】
02╱王喆 × 國產建材實業
03╱林建華 × 新光紡織
04╱楊秀川+高雅楓 × 國產建材實業
05/對談4 - 謝宗哲 × 藤本壯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01╱平原英樹 × 中保無限+ 【專訪】
02╱戴嘉惠+林欣蘋 × 中保無限+
03╱李啟誠+蔡東和 × O Plus Design
04╱邵唯晏 × O Plus Design
05╱辻真悟 × 利永環球科技
06╱對談5 -詹偉雄 × 安郁茜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
01╱曾志偉 × 春池玻璃 【專訪】
02╱許棕宣 × WoodTek 台灣森科
03╱對談6 - 謝宗哲 × 廖慧昕

索引1 建築師簡介
索引2 企業簡介
索引3 主辦單位介紹
計畫歷程
感謝名單
版權頁

 

書摘/試閱

【摘文1】策展人論述—阮慶岳
繽紛的家:設計與產業的多樣基因庫
文/策展人 阮慶岳

美國生物理論學家、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他著作《生物圈的未來》(The Future of Life)的序言裡,寫了一封信給亨利‧梭羅(他曾於華爾頓湖畔隱居,親手搭蓋木屋種菜過活,以實踐過程寫成的《湖濱散記》,呼籲人們尊重與大自然的共生,並認知簡樸生活與心靈探索的重要性)。

序文裡提到科技與人類未來環境的關係:「目前,有兩股科技力量在相互競爭之中,一股是摧毀生態環境的科技力,另一股則是拯救生態環境的科技力。我們正處在人口過多以及過度消費的瓶頸之中。如果這場競賽得勝,人類將會進入有史以來最佳的狀態,而且生物的多樣性也大致還能保留……亨利吾友,謝謝你率先提出這項倫理的首要元素。如今,輪到我們來總合成更全面的智慧。生物世界正在步向衰亡;自然經濟正在你我繁忙的腳步下崩潰。我們人類一向太過熱衷於自己的想法,以致沒有預見到我們的行為所造成的長程影響,人類要是再不甩開自己的幻覺,快速謀求解決之道,將來可要損失慘重了。現在,科技一定得幫助我們找尋出路。」

建築是一個產值龐大、也極度耗損資源的產業,當然不能自外於這場全球危機的科技變局之外,更該積極與「拯救生態環境的科技力」結合,一起回答這個攸關地球命運的問題。威爾森所提到的「倫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同時保護大多數脆弱的植物及動物」,也就是堅持生態多樣性的必須維持。現代建築的發展,在自身最初理念的設定與資本市場的掌控趨導下,基本上是往著市場與產品單一化的方向趨靠,一直無法也不想認真面對這個問題,因此也正逐步走向「摧毀生態環境」的自我衰亡之路,與多方合作以思考如何回應撞擊的必要性,已經是不可迴避的挑戰。

【摘文2】策展人論述—詹偉雄
Home, House & Places-推敲2025家之系譜
文/策展人 詹偉雄

十年,3650天,乍看起來不算太短(足夠發生許多事了),但仔細想想,其實也不能算太長(太陽底下無新事);因而要想像十年後的光景,可說既有點難,但又好像不會太難。
911事件、SARS風暴、王建民⼤聯盟初登板主投、港星張國榮墜樓猝逝……都是發生在十餘年前的舊事,但對很多人來說似仍歷歷在目,彷彿昨日。然而,你說時光靜⽌嗎,卻又有許多飛速之事,震撼寰宇:十年前,99.9%的台灣⼈不認識歐巴馬,不知道「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及後來的次貸金融危機);毫無意識到「看手機」將取代「講手機」成為⼈們⽇後使用手機的主要行為,當然,你也還不知道iPhone(或ISIS)是何方神聖,仍然相信Nokia和Motorola會延續上世紀它們的承諾,把手機做得更⼩、更彩色、更省電、更便宜。
對於期望世界改變得快⼀些的人來說,世界顯然是慢得可以(譬如說:超過半世紀才能通過⼀個「不當黨產處置條例」) ;但對於害怕改變的人而言,眼前的地球,卻顯然已是面目全非了,譬如說Nokia和Motorola都已經從地球表面消失了,而最新的消息是才過二十歲生日沒多久的Yahoo!也將永遠地說再見了。
「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都無可避免地成為「失望的人」,那是因為人們習慣於將自己內心偏好的想像世界,投射在擘劃未來的行動抉擇(或賭注)中,作為關鍵又樞紐的時代場景,而無視於社會有其奧妙、冰冷、巨大的邏輯,人們普遍不知道,千萬個陌生人殊異的人生想像和他們各自決定的利益行動,組合起來,會是一個具有強大自主力量的實體,而這個社會巨人通常只有在它爆發出震撼性的、令人無比意外的結構胎動和時代裂痕後,我們才得以用後設的分析⼯具,揣摩出演變的絲毫脈絡與軌跡。
想像⼗年以後,台灣城鄉之中「家」的可能風貌,似乎也應該從這個提問開始:台灣這些年來最大的社會動盪是甚麼?在這個決裂點上,可以看到哪些遠超乎個人、企業、政府意志力的結構扭力,正大無畏地發揮著作⽤?

【摘文3】Conversation 謝宗哲X藤本壯介
家的創造,是涵容各種生活行為之「居場所」

藤本壯介:對於所謂的「家」,我傾向把它想定為人類的居場所。那雖然也是拿來住的場所,但「居場所」這個字眼比較輕鬆些,我認為這或許便是「家」的本質,甚至是建築全體的本質。在家裡有居場所、而在城市中也有居場所,若從作出人類的居場所的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會覺得並不特別需要所謂的家,可以說已經沒有甚麼區分,或說之間的區別變得非常柔軟。

謝宗哲:所謂的「家」,或許也在新的時代中在性格及其質感上有了極大的轉變。與其拘泥於作為容器或說盒子般的家,或許作為生活場域的家,亦即帶有流動特質的節點,更能反應出這個時代的狀況。

謝宗哲(以下簡稱「謝」):由於一路看著藤本桑從2000年以來到現在為止作出了許多嶄新而前衛的「家」的提案,因此想與您一起談談關於「家的新質感」。

藤本壯介(以下簡稱「藤本」):嗯。可是最近還真的沒什麼「家」的案子啊(笑)。充其量只有集合住宅吧。

謝:那當然也算是家啊。但我在此把所謂的質感(Quality),做更廣義的設定,亦即試圖從觸覺(texture / material)、氛圍(air)、形式(form)、領域(territory)的範疇來討論。

藤本:原來如此。不過或許我所想像的質感,也許不盡然會與你所說的完全一樣。我到目前的作品,就texture 的這個層面上,可以說還沒有做過太多的挑戰,也沒有採用各種素材來嘗試作建築,雖然也不是說討厭這樣的做法,倒不如說更想從你所提到的「形式」、「領域」之類的角度來創造出人類的「居場所」。

對於所謂的「家」,我是傾向把它想定為人類的「居場所」,這個字眼比較輕鬆:可以稍微坐下來、然後再往其他地方去的那種感覺,輕鬆而舒服,我認為或許便是「家」的本質;甚至是建築全體的本質,是以作為某種為人類所存在之領域的形式來加以思考的。我這樣的想法從過去所做的,也就是你剛才提到的primitive future house 也有同樣的傾向,也就是怎麼產生出這樣想法,坦白說我也不是很清楚(笑)。是Le Corbusier 的影響? 還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影響?與其說是Le Corbusier,倒不如說是Ludwig Mies van derRohe 初期透過牆不知不覺中界定出領域的那些作品啓發了我。例如接近牆的時候會覺得有某種安心感;而稍微後退一些會有遮蔽感,然後會出現屬於自己的領域,雖然曖昧,但又確實地創造出為了人而存在之居場所。這樣的東西的確讓我深深著迷。

謝:是指Barcelona Pavilion(1929 年,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設計的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 及Villa Tugendhat(1928-1930 年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設計的捷克圖根哈特別墅)吧?

藤本:的確就是這些案子中的作法。不過究竟是它們的影響?還是說在那之前,我從小在北海道成長過程裡到森林、雜木林中玩耍時所體驗到的某種舒適感是連結在一起的呢?說不上來,總之會覺得試著作出這類居場所這件事是建築最有趣的部份,這可以說是從我一開始作建築的那個時候就默默存在著的念頭。這麼一來,所謂的家,例如城鎮/市街,尤其也在東京住了好一陣子,所謂的東京,是家與市街沒有什麼差異性的地方,也就是說在家裡是屬於人類的尺度所以比較小,而進到城市的巷子裡時,也能發現人類尺度的空間存在於市街之中,也就是說在家裡有居場所、而在城市中也有居場所,這麼說來,若從作出人類的居場所的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會覺得並不特別需要所謂的家,可以說已經沒有甚麼區分,或說之間的區別變得非常柔軟。而這是相當有趣的,因為建築不再只是作出盒子,而是可以改變既定觀點來作點什麼 ……

謝:之所以和您談這個題目,就是為了能夠從不一樣的視點來為所謂「新質感」找到全新的定義。台灣建築家雖然在本展中提出許多精彩的方案,但仍舊帶有執著於具象材料的這個慣性。您所提的「居場所」這個關鍵字的確有趣,也的確從抽象的向度帶來新鮮的氣息。由於現實上關於台灣住宅或家的討論都有被聚焦於在單元式箱子上之討論的嫌疑,因此我樂見這樣的另類觀點在與既定思維的碰撞下能夠成為激發新意的契機。

藤本:回到剛才提到的,透過混凝土的構造與質感來創造出場所的這個意圖,我個人覺得非常建築而相當有意思。事實上我自己也想變得更能充分使用素材來作建築喔。我並不是素材否定派,只是一直都沒能運用得很好,因為在談所謂的居場所,並僅止於形式,也包括作出具有素材感的居場所、具有顏色的表現,亦即你所說的質感……這部份的確是我尚未能掌握的。其實我也很想往這個方向前進,但是畢竟有我拿手與不拿手的部份在。或許相較於素材,我更擅長處理「空間」與「形式」來創造出場所吧。那另外在空間與形式之外,我認為在那之間的大概會是「尺度(scale)」。透過形式與尺度來創造出空間,到尺度為止是自己還能夠掌握的,但進到材料之後就變得很困難了。不過我個人認為「素材」是重要的,因為可以精準傳遞觸覺,無論是冷熱或軟硬,都會創造出很不一樣的效果。

謝:嗯嗯嗯。的確如此。關於質感,我認為所謂的觸覺(texture)與素材(material)可以視為「具象性質感」,而藤本桑一直以來所創造出來的空間品質,或許便能稱之為所謂的「抽象性質感」。台灣有著過度執著於素材的傾向,結果變成了一般人判斷建築價值的狹隘標準,因此會覺得若能從這裡踏出嶄新的一步是重要的。

藤本:從人類的尺度、小的尺度到建築的尺度為止。建築的尺度很大不是嗎?由於人類的尺度和建築相較之下是小的,然後像家具的尺度之類的。例如,若試著尺度巧妙地產生偏差與位移來產生趣味性,或者讓各種尺度彼此調和也能產生讓人得以舒適度過的場所。像我最初在作Primitive future house 的時候,就是想試著重新看待建築的尺度下所作的嘗試,相較於素材,甚至不會是形式,而是從尺度感著手,將原本人們習以為常的約莫4m樓高的東西,轉而以35cm這個比較靠近人類身體的尺度作段差式的重組與構成。

謝:對您的演講覺得印象深刻的是,您總會show出一張女孩子躺臥在一片由一大堆小物件所環繞的、宛如雜貨舖般的照片來表達某種基於人體尺度下的舒適感。這對於藤本桑來說或許是非常重要的意象,但是對於台灣人而言,感覺上一直都處在類似的背景與狀況中(笑),因此坦白說很難理解那當中的「舒適」。是否可以請您談談那當中究竟好在那裡?對於置身其中的台灣人而言,或許真的很難察覺與體會的吧。

藤本:那倒是。那張照片想表達的是,也許基於小尺度的、有點混雜的物件所構成的場所意外地會是相當舒適的這件事。這和我原本就是從北海道搬到東京時遭遇到不同的城市環境有關。覺得東京非常愉快舒服。就在思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過程中,從邏輯或說感覺上,發現這類紛紜雜沓的物件的確具有比較小的尺度,雖然維持著某種程度的秩序,但卻以不那麼僵硬地感覺圍繞在人類周遭下的這個狀態,或許和舒適的根源是連結在一起的。這是來到東京的真實體驗下所察覺到的事。但我若從小就在東京長大可能就不會這麼覺得了。可能是因著異質的環境而感受到的、被提醒的。那再從東京前往亞洲旅行時,這樣的感觸就更為強烈了。因此那張照片的確極具象徵性……我想說的是,我上面所說的舒適度並不是唯一解釋,在這個世界上仍舊充滿各種不同的「舒適度」等著我們去開發與發現。像台灣的城市仍然充滿野性,生活可以說就那樣地遍佈於建築的表面之上,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部份。我並不主張直接將那樣的雜亂感加以再生產,而是必須透過理性與邏輯的方式來找到當中的本質,再進一步地創造出全新的舒適性與質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