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莫迪的世界:擴大印度的勢力範圍(簡體書)
滿額折

莫迪的世界:擴大印度的勢力範圍(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  價:NT$ 294 元
優惠價: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講述了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政治策略和外交生涯,以及他提升印度的國際地位的強有力的外交政策。曾經有媒體將莫迪稱為“非典型印度政客”,他是印度極少數從未捲入過貪污醜聞的政客。

作者簡介

拉賈·莫漢(C.Raja Mohan)是卡內基印度中心(Carnegie India)主任,該中心是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第五家國際中心。他是印度日報《印度快報》國際事務欄目的特約編輯,是新加坡南亞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也是悉尼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非常駐研究員。莫漢曾是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成員。早年,他曾是尼赫魯大學南亞研究的教授,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的教授。同時,也曾擔任過《印度教徒報》外交欄目編輯以及駐華盛頓記者。他的研究領域涉及軍備控制、亞洲安全、全球秩序和印度外交政策,很多文章發表在《外交政策》和《華盛頓季刊》等期刊。

朱翠萍,女,漢族,1967年2月生。現為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2005年9月—2008年7月,于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學習獲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2002年3月—2005年1月,于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學院學習獲管理學碩士學位。1989年9月—2005年9月於甘肅酒泉學院任教;2008年7月至今于雲南財經大學財政與經濟學院任教。兼任《印度洋經濟體研究》編輯部主任,《印度洋地區發展報告(藍皮書)》副主編。主要從事印度洋戰略、南亞問題和中印關係研究。

楊怡爽,女,世界經濟博士,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現任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南亞經濟和政治問題。近年來,先後在CSSCI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並出版了印度洋地區相關專著、論著和研究報告若干。

中文序

 

我非常榮幸能夠呈現給讀者《莫迪的世界:擴大印度的勢力範圍》這本書的中譯本。這本書的英文版是在2015年中旬出版的,介紹了納倫德拉·莫迪總理領導下印度的對外政策,審視了2014年莫迪贏得大選且以一個強勢領導人的姿態出現之後,對印度和世界所產生的特殊意義。本書認為莫迪最初的政策方向釋放了印度政體中許多結構性變化潛力,開啟了印度共和國發展中的第三階段。自本書出版以來,有證據表明印度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以及印度與世界關係的前景是真實的。在中文版的序言中,我想嘗試分析一下莫迪的出現對德里與北京之間的關係產生的一些影響。

莫迪當選印度總理以來,一切並非一帆風順。印度國內和國際社會普遍對他領導下印度經濟改革的步伐感到失望。但不可否認,莫迪恢復了印度的增長勢頭。他還強力地推出了一些措施如商品與服務稅(GST)並取得了成功,預示著印度將進行姍姍來遲的市場整合。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以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印度的增長速度卻超過了7%,令人印象深刻。隨著印度經濟快速增長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按名義美元計算),德里作為國際合作夥伴的吸引力會持續上升。這反過來又會使莫迪領導下的積極外交政策得以推進。事實上,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BJP)作為上次選舉時的主導力量的出現,鼓勵了該黨派中的一些極端主義分子去擾亂存在巨大分歧的印度社群之間的傳統和諧。隨著莫迪強化在黨內的地位,並重視保持其在整個國家的信譽,莫迪最終將有能力鎮壓這些極端分子,同時振興帶給他權力的聯合政府,並在2019年的大選中贏得第二屆連任。

本書認為,莫迪最讓人吃驚的是他在外交方面不同尋常的積極行動。幾乎沒有哪個領導人在缺乏國家層面的政治經驗的情況下,對外交政策投入熱情。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在與世界領導人接觸時所展現出的自信。首先,莫迪在這個以改革速度緩慢且相當反感政治風險而聞名的國家強力推行大膽的外交政策。莫迪迫切地希望能夠把握由其前任者們創造但尚未開發的政治機遇,必要時也願意採取比其前任更加大膽的路線。莫迪堅信印度崛起為世界強國是不可避免的,必須無所畏懼並毫不猶豫地追求這個目標。莫迪當選總理恰逢印度改革二十五年之際,印度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物質資源已經顯著地擴張。莫迪的個性品質使他已經做好準備,更好地把握印度面臨的外交可能性。莫迪有可能為印度的國際關係留下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印記。

莫迪的許多外交政策舉措都是建立在前幾位總理所闡述的政策基礎之上,包括:促進與鄰國的友好關係;加強與亞太和印度洋大周邊國家的關係,並改善與所有主要大國的關係;在多邊舞臺上重新恢復印度的聲音;特別重視經濟外交;動員印度的海外移民投身于國家的發展;建設超越印度邊境的力量投射能力。這些觀點在印度並非首次提出。在1991年開啟的改革時代,印度國內以及外部蘇聯的舊經濟秩序崩潰,印度領導人開始清晰地闡述印度外交政策的新方向。但是,由於缺乏印度國內的政治支援,也需要考慮聯盟夥伴,這為印度的對外交往增加了不確定因素。相反,莫迪所擁有的政治權利以及他的個人意志,將促使他勇往直前。

莫迪的領導風格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第一,改善了印度保守的外交風格。相比他的前任們,莫迪能夠更加自如地向全球的對話者展現個人魅力。同時,莫迪作風大膽,能夠製造外交驚喜。不管2015年12月降落在巴基斯坦拉合爾而會見納瓦茲·謝裏夫總理是否是莫迪的決定,2015年1月邀請貝拉克·奧巴馬總統作為印度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的嘉賓,以及在他的家鄉古吉拉突邦首府艾哈默德巴德招待習近平主席,他總能找到一般來說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方式而創造新的政治可能性。就如同莫迪願意超越常規而廣交朋友,在印度的利益受到威脅之時,他願意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當跨境恐怖主義破壞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和平進程時,莫迪毫不猶豫地堅持主張。例如,在伊斯蘭堡控制的俾路支省和部分喀什米爾地區。莫迪不厭其煩地支持尼泊爾的憲法制定,但是當加德滿都忽視尼泊爾與印度接壤地區馬德西人的權利時,莫迪毫不猶豫地對尼泊爾實行了經濟封鎖。

這種風格與他解決前任們遺留問題的堅定決心相輔相成。強硬的外交以及履行談判協定的信譽,使得莫迪成為了許多國家可信賴的合作夥伴。四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第一,批准了上屆政府領導人曼莫漢·辛格在2011年與孟加拉商談的陸地邊界協定。如果說辛格未能在國內形成支援該協議的共識,莫迪則在2015年調動了一切必要的政治支持,促使議會批准了該協議。第二,辛格政府與美國談判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民用核能合作計畫,但最終難以付諸實施。印度已經通過的民用核責任立法增加了合作計畫的執行難度,因為該法增加了新核電廠建設中外商投資的障礙。為了在2015年1月奧巴馬訪印之前解決核責任立法中所有尚未解決的問題,莫迪政府在2014年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第三,十多年來印度政府一直對氣候變化談判深感不安,這使德里成為了國際協議中的一個主要障礙。然而,在2015年12月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莫迪使印度成功地擺脫了這一困境,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莫迪非常感興趣於擴大印度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由於他在古吉拉突邦擔任首席部長期間頻繁出訪中國,他比前任更加願意將中國想像為是印度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天然夥伴。為此,莫迪戰勝了印度國內的負面情緒,為中國對印度的經濟投資創造便利條件,並放寬了對中國公民的簽證制度。

莫迪當選為印度總理,他以經濟現代化的推進者而獲得聲譽,因其管理能力而聞名,並以他對中國的熟悉和熱情而提高了人們對積極提升德里和北京之間夥伴關係的期望。雖然中印兩國在經濟和投資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兩國政治關係遭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印度一直擔心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不斷深化的戰略關係,同時對北京不願譴責巴基斯坦的恐怖活動以及在支援印度尋求成為核供應國集團成員時表現出的猶豫而感到失望。此外,對於中國在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不斷上升的戰略影響力,印度感到越來越焦慮。反過來,中國對印度與日本逐漸升溫的關係以及印度與美國之間持續發展的戰略合作關係持有戒心。北京也沒有能善意地看待印度對中國南海問題越來越多的參與,中國也對印度不願接受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倡議而感到失望。同時,兩國之間有爭議的邊界依然保持和平,但緊張局勢經常爆發,未出現能夠突破性解決爭端的跡象。

自1988年拉吉夫·甘地總理與鄧小平主席成功開啟了正常化雙邊關係的框架以來,中印兩國關係首次出現了不確定性。當前相當多的困難源於一些結構性因素。中印兩國並沒有投入足夠多的精力以瞭解彼此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化,大喜馬拉雅山脈兩側的發展時常令雙方的政策精英們感到意外。中國的迅速崛起和印度的緩慢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北京和德里的地區和國際地位。隨著兩國國際影響力的上升,中國和印度開始比以前更加重視彼此的戰略考量。兩國的興趣和影響範圍已經開始重疊,並產生了一些摩擦。

即使兩國在地區和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有所上升,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對話依然是老生常談,局限在舊框架之中。德里和北京都從長遠來定義兩國之間的關係,將自己置於發展中國家的位置,需要齊心合力保護他們在亞洲和世界的共同利益。然而,這一主要議題阻礙了學術界和政策界將足夠的精力投入於雙邊、地區和全球領域中有分歧的問題上。更廣泛地說,兩國有些難以認識各自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地位的變化,都近乎於認識到他們的民族夢想是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印度必須接受中國已經崛起為大國的事實。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擁有廣泛的全球利益和資源,擁有構建未來亞洲秩序和全球制度的政治意願。不過,中國也必須認識到,印度對亞洲的影響能力也將上升。雖然印度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比中國小得多,但是印度可以通過在次大陸、亞洲乃至世界建立關係以塑造地區和世界力量的平衡。中印政治家的任務是瞭解彼此的關注,對彼此的利益表現出更高的敏感性,有意識地限制潛在衝突的可能性。這需要兩國的政府和戰略界進行更為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和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富有成效的關係,無論德里還是北京都不能承受將此浪費的代價。

最後,我非常感謝朱翠萍教授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推進中印關係,並得到了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我曾經有機會訪問了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並與朱教授所在中心的研究人員和學生們進行了交流。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RIIO)正在與中國和南亞的學術界建立密切關係,值得稱讚。特別是,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已經成為印度在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的一個重要目的地。我真誠地希望由朱翠萍教授和楊怡爽博士翻譯的這本著作,能夠有助於中國更好地評估納倫德拉·莫迪領導下印度對外政策的原因和方式。

 

拉賈·莫漢

德里

2016年9月12日

 

 

譯者序

 

2014年5月,印度人民黨領袖納倫德拉·莫迪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令世界驚歎。外界普遍認為印度選出了一位強勢領導人,印度民眾似乎也看到了印度重塑國際形象與重振國內經濟的曙光。莫迪上臺以來,其執政理念和施政方式的確為印度的內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對外政策尤為吸引眼球。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不僅重塑了“領導大國”的形象,為印度在世界政壇上博得了更多關注,而且印度的經濟增速在2014年趕上了中國,在2015年則引領全球,並且中印關係也出現了積極發展的勢頭。

在莫迪執政初期,關於新政府的對華外交政策,外界普遍有兩種預判:一種觀點認為,莫迪之所以勝選,主要源於其在古吉拉突邦執政期間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恰好與民眾求新求變的心理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意願相吻合。基於莫迪上臺後將以發展經濟為己任,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應是大勢所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強人”莫迪在競選期間就明確地表達了在中印邊境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其上任後對華政策很可能會更加“強硬”,中印關係的複雜性和挑戰性將高於辛格政府執政時期。究竟“強人”莫迪對華外交政策是否會更加“強硬”?莫迪政府對華外交實踐將面臨怎樣的困境?

作為印度國際事務方面的一位元優秀評論家,拉賈·莫漢先生長期以來為印度走向世界提供了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在《莫迪的世界》這本書中,拉賈·莫漢先生講述了納倫德拉·莫迪在大選期間以及在2014年上任以來的外交政策思想與實踐。莫迪對外戰略構想的核心是強調並奉行“鄰國是首要”的外交方向。新政府認為,“一個不能停止與弱小鄰國爭吵的印度,只能為中國在次大陸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而鋪路”。因此,莫迪政府不僅意識到與巴基斯坦進行戰略性接觸的重要性,同時重視改善與孟加拉、尼泊爾和斯裏蘭之間的關係,旨在為充滿活力的地區主義政策奠定基礎。

在大國外交中,印美關係是印度對外戰略的核心。莫迪正全力以赴地尋找各種辦法為重塑印美夥伴關係增添動力。他不僅努力擺脫傳統上印度與美國接觸時的自信缺失,改變過去印度對美國外交政策上模棱兩可的態度,而且上任後即“摒棄前嫌”,主動地擁抱美國,努力讓印度重新成為美國的商業機會,並且不斷深化與美國之間的軍事與安全合作。

在對華外交政策方面,本書不僅運用較大篇幅反思了過去多年印度對華外交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莫迪新政府的對華外交理念,而且在鄰國外交和大國外交戰略等方面,也不缺乏對中國因素的深入分析。在本書中,拉賈·莫漢認為,莫迪在解決中印邊界爭端問題上發出的聲音更加自信,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以提升印度綜合實力的想法更加果斷,對中國開放投資領域的姿態更加開放,意欲利用中國的經濟實力來加快印度的經濟增長。雖然印度不應該相信可以通過經濟合作解決與中國之間的政治分歧,但如果中國有助於印度實現一系列互聯互通方面的宏大專案,就應該合作而不應該有任何政治上的猶豫,特別是印度應該支援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以聯盟企業的形式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但事實上,印度很難擺脫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防禦心態,特別是對中國政府提出的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則持更加懷疑的態度。

正如作者所言,雖然本書的內容僅僅涵蓋了他任職不滿一年的情況,但卻為外界評估莫迪的對外政策提供了足夠的依據。不可否認,拉賈·莫漢先生寫作的這本書思想內容豐富,而且不乏精彩觀點和獨到見解,是瞭解印度對外戰略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讀後定會獲得一定收穫。但是,也有一些觀點是我們無法認同的。這裏略舉一二。

在“鄰國是首要”一章中,作者寫到“2014年7月,海牙法庭的裁決解決了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海上邊界問題,這與南海爭端持續升溫形成了對比。中國拒絕遵守國際法原則,開始使用武力維護其對於南海不斷擴大的主張。”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德里與達卡通過海牙法庭裁決來解決兩國之間的海上爭端,前提是雙方同意將兩國之間的領土爭端問題交由國際仲裁法庭來解決,而南海爭端持續升溫的關鍵在於菲律賓單方面向臨時組建的仲裁庭提起了所謂仲裁,這種做法不僅扭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背離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更違背了國際法原則。中國方面對所謂判決的不予理睬,恰恰是對國際法的遵守。更要強調的是,中國並沒有開始使用武力解決南海爭端,中國政府一貫主張與有關國家以和平方式妥善處理和解決南海爭端。

在“反思中國”一章中,作者寫到“從地緣政治的邏輯來講,印度與美國的安全合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德里與華盛頓能走多遠,將取決於對來自北京的安全威脅的評估”。如果印度的戰略分析家基於傳統的地緣政治觀念和對華錯誤認知來評估中國的戰略意圖,基於中國不斷上升的經濟實力特別是軍費開支情況來評估來自於中國方面的“威脅力量”,就會產生對中國戰略意圖的曲解與“威脅力量”的誤判,從而影響印度對華外交戰略的制定。

以上所談,顯然沒有完全涵蓋本書的主要內容。相信本書中譯本的出版發行,定能引發中國讀者更多思考與討論。我也想借此機會對莫迪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以及中印關係的未來談一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觀察莫迪執政兩年多以來的外交政策與實踐,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在既定的戰略目標下不斷調整外交手段,製造和利用各種機會,技巧性地開展務實外交,以營造有利於“大國崛起”的戰略環境。莫迪上臺以來,不僅利用各種外交機會和平臺塑造印度的大國形象,中印關係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畢竟作為世界上最大且最具經濟潛力和發展活力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合則兩利、鬥則兩敗俱傷”,這是從普遍民眾到學者和政界精英均認可的基本事實。多年來,在“中印大同”(Chindia)的理想驅動下,兩國之間從不缺乏相互合作的動力,由此也推動雙邊關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中印之間的政治互信難以建立,戰略競爭因素不僅無法消除,反而有加劇的趨勢,印度對華外交政策的延續性大於可變性,呈現戰略上“防範”、政治上“謹慎”與經濟上“有限合作”特點。中印關係似乎難以跨越喜馬拉雅障礙,雙邊合作進展緩慢,雙邊關係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也正是莫迪的對華外交政策格外吸引眼球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定程度上,雙邊關係的發展與成效,更多地取決於各自的戰略定位及外交政策走向。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印之間不僅存在很多相似,而且現階段擁有合作發展的共同利益訴求。但是,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情況下,兩國的利益匯合點越多,意味著矛盾越多、競爭越激烈。中印政治互信缺失的原因,既有對包括邊界問題、貿易不平衡和中巴關係等“老生常談”的歷史問題的糾葛,也有對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等眼前問題的芥蒂,更與一直以來印度對“中國威脅論”的感知與擔憂密切相關,擔心中國崛起會挑戰印度在南亞的勢力範圍以及印度對印度洋的影響力。在歷史原因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之下,印度主流的認知是將中國視為印度崛起的挑戰和國家安全的威脅,擔心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將成為印度崛起的阻力,導致印度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對中國的不信任態度,從而對中印合作和雙邊關係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即便在經濟合作方面印度的態度相對積極,由於中印之間經濟實力差距較大,印度擔心進一步加強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會帶來合作收益的不對等或引發印度的市場空間受到中國進一步的擠壓,從而導致中印實力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而且,地緣政治考量也無形之中加劇了戰略競爭,導致經濟合作的步伐相當謹慎,雙邊合作成效有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功包含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且更多時候,可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缺乏“人和”因素的情況下,即便合作機會擺在面前,呈現在眼前的可能更多是問題和矛盾,從而制約兩國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當前,中印兩國的利益交彙點逐漸突出,挑戰和威脅亦逐漸趨同。只要雙方能夠擺脫地緣政治與安全問題的束縛,逐漸縮小信任赤字,努力避免經濟問題政治化以及政治問題經濟化,兩國之間的合作潛力就有望轉變為現實的利益。

與其前任曼莫漢·辛格相比,莫迪明顯加大了對華經濟外交的力度,努力通過佛教、瑜伽等文化元素夯實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基礎,並嘗試進一步拓展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與投資合作。希望借力中國,把孟買建設成“印度的上海”,把古吉拉特建設成為“印度的廣州”。的確,兩國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而且兩國目前都需要穩定的周邊環境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雙邊關係發展的總體趨勢是積極向上的。尤其是,2014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以及2015年5月莫迪訪問中國之後,兩國確立了加快建立“面向發展的夥伴關係”的方向,達成了一系列戰略共識和具體合作項目。兩國政府適時地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和良好氛圍,對推進雙邊關係向前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例如,2015年6月,中國開放西藏乃堆拉口岸,方便印度香客赴西藏朝聖;緊接著在7月份,印度正式開始對中國公民發放電子旅遊簽證。同時,兩國高層互動頻繁,包括2016年4月16日印度國防部長帕裏卡爾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緊接著,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訪問中國並進行了中印邊界問題第19次會晤;之後,穆克吉總統于2016年5月26日訪華,傳遞了對華關係的積極姿態,被普遍視為緩和雙邊關係的一種努力。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在8月份對印度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由於高層之間的政治互信得到了改進,推動中印雙邊關係出現了健康發展的勢頭。

目前在中印合作中,最富有成效的是地區事務中的相互支援與合作。雙方都希望能夠進一步在地區安全和反恐事務等方面加強合作,這也是中印關係近兩年來持續改善的積極信號。中印在包括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東亞峰會、金磚國家等國際和地區層面的合作機制中互動積極,在反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糧食價格和能源安全等問題上配合密切,共同努力為發展中國家爭取話語權和拓展利益空間,共同推動並重塑地區和全球經濟新秩序。

印度坐擁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且擁有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如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不遠的將來會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帶來的潛在消費需求、人口結構年輕化帶來的勞動力優勢、處於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機遇期等。作為印度周邊最大的鄰國,中國不僅可以助力印度的經濟發展,也是印度周邊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眾所周知,中國在歷經38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在諸如鐵路、公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發展製造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正好與印度基礎設施落後和製造業滯後的發展困境形成“完美互補”,契合了莫迪政府通過引進外資和改善營商環境以實現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計畫和“印度製造”的發展目標。同時,印度無疑也是中國理想的經濟合作夥伴,印度服務業的比較優勢明顯,兩國在軟體、通訊技術、醫藥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雖然,印度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持謹慎態度且沒有做出回應,但密切關注和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印度官方對“一帶一路”沒有表態,並不代表印度在經濟專案上排斥與中國合作。印度積極加入亞投行並成為第二大股東,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中印擁有互聯互通合作的潛在需求,印度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大需求方,而中國無疑是最有實力的供給方。兩國能否實現專案合作甚至戰略對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擱置歷史問題並正視現實中的地緣政治矛盾。如果雙方能夠把各自首要的目標——發展作為優先考量並付諸實施,並通過官方和民間各種渠道釋放和傳播更多正能量,同時加強溝通和減少猜忌,拋開認知和心理上的障礙,走出“囚徒困境”而相互合作,兩國必將收穫經濟合作帶來的巨大紅利。如此不僅有利於兩國的共同崛起,也將促進亞洲的繁榮。

最後,我非常感謝拉賈·莫漢先生對我的信任。拉賈·莫漢先生是印度著名的戰略分析家,能夠翻譯這本書,我們深感榮幸。

 

朱翠萍

2016年9月7日于昆明

目次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共和國/5

第二共和國/9

莫迪時代?/18

第二章 好壞參半的遺產/27

在世界舞臺上的優柔寡斷/30

團結進步聯盟政府第一屆得之而第二屆失之/33

印度的區域/37

“危險中的印度:安全顧問”/40

不負責的程度/44

莫迪的世界/48

第三章 鄰國優先/53

復興印度的地區主義/56

解決與達卡的問題/59

劃定海上邊界線/62

孟加拉邊界:迎難而上/66

政治朝聖者:莫迪在加德滿都/69

重新考慮與尼泊爾的條約/73

印度的斯里蘭卡機會/76

南盟:邁向積極的單邊主義/79

第四章 巴基斯坦問題/83

為巴基斯坦問題創造空間/86

莫迪眼中的巴基斯坦/88

巴基斯坦的悖論/90

強大與不安全/94

沒有三方對話/98

莫迪的板球外交/102

阿富汗:避免與巴基斯坦對抗/105

繼美國之後:中巴在阿富汗聯盟?/108

第五章 反思中國/113

團結進步聯盟的歷史/116

中國的絲綢之路/118

莫迪對中國轉身?/121

潘查希拉的悲哀/124

亞洲人的亞洲:習近平的新高點/127

薩巴爾馬蒂河畔首腦會面/130

中國在南亞的崛起/133

在中美之間/135

第六章 擁抱美國/141

華盛頓已經準備好迎接莫迪/144

華盛頓的考驗/145

莫迪的美國商業之行/147

不再戒備/151

第二次機會/153

莫迪在印度共和國日邀請奧巴馬/156

莫迪與奧巴馬重寫劇本/158

交易的藝術/161

第七章 亞洲在召喚/167

亞洲歡迎莫迪/170

處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競爭/172

未來的朋友/176

澳大利亞:鈾之外的故事/179

在北京與河內之間/182

東向行動並非易事/185

印度在海灣的當務之急/189

印度人民黨與中東/191

第八章 向南看/195

海洋花環:印度的港口鏈/198

中國的基地與地點/201

海上的當務之急/204

被爭奪的島國: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207

中國海軍在斯里蘭卡/209

聚焦毛里求斯/212

莫迪在南太平洋/215

海洋外交:超越和平區/218

第九章 提升軟實力/223

莫迪的詞典/226

宗教與對外政策/229

莫迪的佛教/231

德里與海外移民/234

構想一個更偉大的印度/238

超越防禦性的多邊主義/241

瑜伽與民主/245

反現代的印度教特性/248

第十章 作為領導大國的印度/253

延續與變革/255

經濟優先/257

對全球化的自信/258

地區中的印度/260

文明身份/263

印度能成為領導大國嗎?/265

戰略最佳點/269

譯後記/27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