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滿額折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神聖的你:活出身心健康、快樂和全部的潛能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楊定一博士:「人生最高的祭壇,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在這本21世紀最實用的靈性健康書裡,
引導你在日常生活裡如何醒覺、
內在生命和外在世界更均衡,讓人生更圓滿。

醒覺,是意識的翻轉。
在人間活出醒覺的生命,是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目的。

從《真原醫》到《神聖的你》,楊定一博士都在談全面的健康、整體的幸福──先修正生命的失衡,讓左右腦回歸平衡。只要左右腦恢復平衡,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也自然跟著回到平衡,每一個細胞得到放鬆,身-心也就平衡。
我們通常都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身體的世界,一個是念相的世界,後者還是透過角色所建立而強化的。我們已經分不清這兩個世界,也自然會把身體帶到虛擬的境界,來配合角色的念相世界,隨時都在這兩個世界跳來跳去。
這種錯覺,阻礙了我們對真實生命的認識。承認、看穿這一錯覺,是我們活出全部生命的潛能、活出生命永恆的神聖的起步。
「神聖」(sacredness) 這個詞,一般是代表很珍稀、很美,不屬於人間或世界所見的特質。它本身帶著一種永恆的觀念。這本書不是要談任何宗教,更不是要強調任何神聖的形式或形相。其實,真正的神聖可以跟宗教不相關。
本書的「神聖」,反映的是內在生命和外在世界的接軌,達到最和諧、最完美、最平安的境界。但如何去整合內在生命和外在世界,是本書想探討的主題,給你另外一個層面的理解,讓你可以完成你轉變的旅程。
投入「這裡!現在!」不跟它做任何抵抗,神聖的生命自然來活我們,帶我們輕鬆地度過這一生。
把真正的你──神聖的你找回來,是這一生最寶貴的一堂功課。讓我們從一個快節奏、忙碌而瘋狂的世界裡,自己走出來。
找到神聖的你,也就是承認──自己就是老師,就是生命的主人,再也不會被其他的人或一切帶走。

【本書特色】
如果說《全部的你》勾勒出一幅全部生命的藍圖,那麼,《神聖的你》就是這一藍圖點點滴滴的落實。本書十分著重在執行的層面,除了教你如何在眼睛看、耳朵聽、觀呼吸……等日常行為中隨時回到「這裡!現在!」,只要對瞬間友好,不再提出抗議,可以全部接受,它自然幫助我們讓人生比較好過,樣樣都順起來。就算沒有順起來,還是接受,它也就自然好轉。
正如楊博士所說的「假如你讓這本書的每一句話帶著你走,甚至帶著你進入全部的生命,你這一生,會有徹底的轉變。」 

【楊定一書房】書系簡介
人的健康,身、心、靈從來沒有分開過。「楊定一書房」系列,便是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門與哲學系統,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表達,幫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作者簡介

楊定一博士著有《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全部的你》、《螺旋舞》,以及《等著你》、《重生:蛻變於呼吸間》與《你,在嗎?》音聲作品專輯。

【序】楊定一博士
我在前一本書《全部的你》,希望帶來對生命完整的說明,並建立一個全面、完整的基礎,指向對生命更深的理解。那本書所轉達的觀念,也許跟你這一生所接觸的都不一樣。甚至,可能是顛倒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我也知道,其實你對那本書的內容,早就有了充分的理解。至少,在心的層面,本來就有共鳴。甚至,可以接受那本書的內容。你才會遇到這一本書,想要再進一步了解生命的全部。
《神聖的你》和前一本書一樣,是透過口述而寫下來,是從寧靜而無思無想流露出來的。有了《全部的你》的基礎,我在《神聖的你》想引入一個執行、實踐的層面,也就是把神聖的生命、神聖的你、神聖的我、神聖的一切落實到生活當中。
把真正的你──神聖的你找回來,我認為是這一生最寶貴的一堂功課。讓我們從一個快節奏、忙碌而瘋狂的世界裡,自己走出來。
找到神聖的你,也就是承認──自己就是老師,就是生命的主人,再也不會被其他的人或一切帶走。
《神聖的你》和《全部的你》的不同之處在於──透過《神聖的你》,我希望讓你充滿希望、喜樂、新生。假如你讀了這本書,同時有一個最深的靈感,又給你帶來一種不可思議的歡喜,我認為,也許就達到了這本書的目的。
人生最高的祭壇,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透過這本書,我希望你把它找回來。

【編者的話】陳夢怡
從《全部的你》到《神聖的你》,同樣是意識轉化的作品,對我而言,卻是相當不一樣的寫作經驗。
《全部的你》清淨地彷彿在山上閉關。我曾開自己玩笑:「大概是被外星人綁架了。」整個經驗清晰、超越地不似人間。當時,楊定一博士排開了大部份的瑣事,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裡,透過文字第一次向世界表達──全部生命的絕對與人間的相對之境不可思議的差異。
這就是前一本書的寫作背景。
《神聖的你》依然是閉關、靜坐與修行,卻是完全不同的「境」。不是在排除了所有瑣事的小會議室寫作,地點橫跨了美國、中國、台灣,還受制於隔海十二小時時差的牽動。不再是清淨的避靜,而是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動」與「做」──有時差要調整,美台生活的適應,半夜乃至凌晨和台灣的同事與合作夥伴溝通,數不清的規劃和會議,回台後的新書宣傳、受訪行程和共修活動,還不包括楊博士自身的公事、出差與會議。
現在回想起來,這一本書,又是另一種不可思議。
合作寫這本書的過程,正反映了真實人生的功課──一個靈性的生命,怎麼把絕對之境的「空」、「靜」、「定」,全部生命的「在」或「心」,透過清醒的「覺」在人間點點滴滴地活出來,體會到生命本身的歡喜,這才是一大挑戰。
或者這麼說──神聖,不在某個清淨之處,不在某個好整以暇的優雅未來,而是就在當下,就在充滿了「動」和「做」,甚至灰頭土臉、焦頭爛額、疲憊不堪的「這裡!現在!」。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楊博士連續開了好幾個會,傍晚碰面時,疲態非常明顯。我建議他,都這麼累了,要不要另約時間寫稿。他搖搖頭說繼續進行,也不過就是從辦公室走到另一個地方十來分鐘的路程可以稍作喘息,緊接著就開始密集的對稿、補充與編輯。當天工作結束時,我問博士:「你怎麼有辦法在這麼累、這麼忙的情況下,還繼續寫書?」
他的回應是:「怎麼可能不如此?我們談大平等心,所有經驗,包括寫書、工作、休不休息、累不累,都是平等的。這就是我在人間修行的道場。」
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就連我以為再理所當然不過的累不累、休不休息的分別……都還是腦海制約所虛構出來的產物,而這個分別本身就是疲憊(或心累)的來源。
取消這一分別,也不過就是活在「這裡!現在!」;而活在「這裡!現在!」,也就自然取消這一分別。所謂的「方法和結果是同一個」,也就是如此而已。這麼簡單。
一點一滴地化解制約,不再設定阻礙。敞開心房,讓全部的神聖生命涓涓滴滴流進來,也就是如此而已。
《全部的你》出版之後,許多讀者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捎來訊息,也在詢問同一個問題──如何在人間活出「空」、「靜」、「定」、「在」的心境。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好像本來都自然體會得到這些心境,難的是這些體會只是忽隱忽現,好像流不到人間。在種種繁忙的「動」之間,根本體會不到「不動」、「靜」的滋味,甚至快要被沮喪和恐懼壓垮,更別說喜樂、愛和平安了。
在繁瑣的人間,要能一再清醒地回到喜樂、愛與平安,活得歡喜,不可能不透過意識的徹底轉化。然而,意識的轉化並不是一個「非A即B」的相斥選擇,而是一個「絕對的A包容著相對的B」的體會。
《神聖的你》傳達的正是這樣的理解──絕對之境與人間絕非水火不容,意識轉化也不是一種好像非排斥肉體生命不可的「奢侈」或「清高」。相反地,是一個讓人間生命活的更充實、更有效率、更快樂的「必需」而且「務實」的要素。只是接受、臣服於「這裡!現在!」所帶來的一切,與全部的生命完全接軌、完全合作,人間有限的肉體生命,以及你我在時空侷限下活出的人生,反而自然得到全部生命無限的滋潤。
也有朋友回饋,《神聖的你》確實更著重於執行的層面。如果說《全部的你》勾勒出一幅全部生命的藍圖,那麼,《神聖的你》就是這一藍圖點點滴滴的落實。正如楊博士所說的「假如你讓這本書的每一句話帶著你走,甚至帶著你進入全部的生命,你這一生,會有徹底的轉變。」
這本書的校讀,要感謝長庚生技以及紐澤西協助的同事,尤其是陳錦書先生與王先堆先生,兩位在哲學思想方面的慎重以及細膩的邏輯思維,為這本書帶來了一種安定和沈穩的流動。我相信,對讀者會是令人身心安頓的閱讀經驗。
也要感謝康健團隊「搶鮮版」讀書會的熱情回應。與張曉卉、陳秋華、張桂娟、林芝安的討論與互動,儘管有時激烈,口沫與咖啡四濺,身心與杯盤齊震動,然而,正是我近四個月孤獨工作中再渴望不過的相知、相惜與相遇。
在這個出版品生命週期短暫,崇尚輕薄短小的時代,《全部的你》以十四萬字的篇幅現身,確實為負責出版行銷的康健同仁帶來了挑戰。而這一次,間隔不過半年,《神聖的你》非但長達七卷七十六章,更在十七萬字的基礎上,再安排了一百二十八張圖。
楊博士在創作這本書的同時,不僅手繪了許多草圖,還引入了經典畫作、個人攝影、新聞攝影與現代畫作等素材,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也說明了「神聖」其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就在俯拾可得的生活所見之中。
從手繪圖到插圖定稿,同樣要感謝兩位插畫家曾曼榕、李研慧的全力配合,感謝她們包容我們隔海不分日夜的電話討論,以及來來回回的修圖定稿。相信透過她們兩位的慧思與靈光,除了文字的流動,還能多出一個詮釋抽象概念的角度,更讓生動的故事在腦海裡留下鮮活的印象,陪伴讀者走向生活中的實踐。
由於內容豐厚,我們曾慎重考慮過是否要將《神聖的你》分為兩冊甚至三冊。然而,考慮到作品的一貫性,最後還是決定請編輯團隊調整排版以及裝幀,希望這本書和《全部的你》一樣,以它自身完整的樣貌獨立存在。
最後,我想說一件事──向來情感內歛的我,為這本書哭了好幾次──四次是以為終於完稿而感動到哭,一次是楊博士將這一系列的作品稱之為「全部生命系列」。那天傍晚,我在紐澤西住處的小溪旁流了好久的眼淚。
我不知道,這一系列的作品是不是真能道盡全部生命的奧秘。我只知道,在這一生有限的光陰流轉中,我們確實投入了全部的生命。但願來自生命更深層的流露,能透過這些作品觸碰到讀者的內心,透過每一位有緣的朋友活出的生命光明,流入人間。

目次

編者的話/陳夢怡
序/楊定一博士

第一卷 神聖,深入全部的生命
1. 什麼是神聖?
2. 人間所帶來的錯覺
3. 活在「這裡!現在!」,自然讓全部生命的內在浮出來
4. 醒覺──從局限意識的錯覺,到永恆無限大的神聖
5. 對稱的法則
6. 透過本質,找到神聖
7. 任何形相,本身就是一個解脫的門戶
8. 看清「我」,面對「我」,是走入神聖生命的第一步
9. 萎縮隨時在發作
10. 生命的絕對,是包括人生的相對
11. 透過語言的路標,指向神聖的全部生命
12. 有色有形和無色無形的共同點,是「空」
13. 人類集體的危機,是我們醒覺的最大機會
14. 接受全部的生命──知,未知,不可知

第二卷 憶起神聖的基礎
1. 人,本來就有永恆的觀念
2. 人和神是平等的
3. 達到左右腦的平等,是神聖的第一步
4. 「覺」和「想」不是同一回事
5. Flow──心流
6. 醒覺,還可能再退轉嗎?
7. 念頭來想你
8. 沒有任何東西是客觀的
9. 把神聖的你,找回來
10. 神聖,當作一種練習
11. 神聖的你,和其他練習的異同
12. 神聖,離不開「這裡!現在!」
13. 打破時間,跟生命完全配合
14. 活出生命全部的潛能

第三卷 活在神聖的空間
1. 神聖,是一個「在」的成就
2. 寧靜──現代人最需要的祝福
3. 透過儀式,回到神聖的傳承
4. 在苦難中,找到生命的永恆
5. 清醒的受苦,自然帶來寧靜、信任,是唯一清醒的選擇
6. 集體的痛苦和危機,帶來整體意識轉變的大機會
7. 不後悔,活在不批判的神聖空間

第四卷 走出自己神聖的路
1. 從萎縮,回到圓滿,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2. 覺察,是解開萎縮最好的方法
3. 從外在的知識,到內在的智慧
4. 面對不確定
5. 神聖女性的黃金盛世
6. 神聖的法
7. 聖人一定要傳法嗎?
8. 永恆的現在
9. 對生命,再也沒有一點懷疑

第五卷 神聖的路標,到處都有
1. 神聖的朝聖
2. 人間的關係,是最好的一堂課
3. 愛,也只是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內容不相關
4. 感受和感情,作為意識轉變的門戶
5. 面對感情的失落
6. 把感受,當作最好的練習方法
7. 清醒的受苦,把握「心」
8. 神聖的快樂
9. 快樂,是一種選擇
10. 神聖的「做」
11. 怎麼做,比做什麼,更重要
12. 享受生命──現在!
13. 進入「心」,生命的能量自然爆發出來
14. 醒覺,走出整體的失衡
15. 在人間,踏上神聖的路

第六卷 神聖的低語
1. 神聖的奇蹟
2. 什麼叫做不可思議?
3. 神聖的豐盛
4. 對生命的信任,與信仰
5. 怎麼獲得生命的豐盛?
6. 豐盛,只是一種意識狀態
7. 神聖的形相
8. 笑,最深的領悟
9. 笑自己
10. 醒覺的呼吸
11. 神聖的自然
12. 對稱法則 vs. 因果法則

第七卷 神聖的祝福
1. 神聖的走路
2. 神聖的覺
3. 清醒的覺,是踏出人間的第一步
4. 透過「願」,進入神聖
5. 神聖的祈禱

書摘/試閱

1. 什麼是神聖?
神聖的生命,是人生最珍貴的禮物。從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把神聖的生命找回來。
「神聖」(sacredness) 這個詞,一般是代表很珍稀、很美,不屬於人間或世界所見的特質。它本身帶著一種永恆的觀念。
人間所見的種種,都是無常,早晚都會生死。本書所稱的神聖,則不受人間法則所影響。它既是永恆,又是無限大,也就不受時空所帶來的限制。
不論古今,人類都希望透過這些理解,找到生命更深、更大的價值,把生命真正的意義找回來。
這本書不是要談任何宗教,更不是要強調任何神聖的形式或形相。其實,真正的神聖可以跟宗教不相關。因為,在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找到神聖,並不靠一套信念系統或學問來證明。
年輕的時候,我對於神聖的幾何特別感興趣。大概二十年前,我就把神聖幾何的知識,包括生命之花介紹給華人圈子,重新整理這套科學,還做了種種的說明。光是這個主題,用整整一本書來談,都遠遠不夠。
然而,這些也不是我這本書想談的。《神聖的你》想探討的是生命更深的層面──透過「神聖」這個主題,把我們的全部找回來。這個題目更有意義,也是這個時代更迫切需要的關鍵。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帶給你一種安慰,一種解答,一種信心。這是任何其他的觀念、學問不太可能觸及的。
這本書,沒有什麼資訊可以給你。假如你想追求更多的資訊,可能會失望。也許,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所能知道的更少了。甚至,種種知識的累積與鑑別,也自然消失了它的重要性。
這本書的用意,其實也只是帶著你,轉變意識的焦點。也只是透過文字,移動你現在看世界的意識,到更大的、全部的整體意識。從局限、有條件的意識,徹底轉向無限的一體意識。
這個過程,跟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的內容並不絕對相關。每一個字,也只是生命的門戶,倒沒有什麼資訊的價值。只是,透過這些生命的門戶,人可以得到生命最深層所帶來的安慰、解答與信心。
正因如此,我才敢大膽的說,假如你讓這本書的每一句話帶著你走,甚至帶著你進入全部的生命,你這一生,會有徹底的轉變,會徹底把自己找回來。而這個找回來,跟任何形式、形相、物質、念頭的變化,都不相關。
同時,我也保證,只要你投入,也就沒有退路了。
我敢講這些話,是因為我知道──生命本身是神聖的。而你,本身也只可能是神聖的。只是我們通常被世界、被人間帶走,而錯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把我們的生命落入了局限的人間。
活在神聖的你,也只是把你本來就有的美、喜樂、平安、自足找回來。要找回這些生命最根本的價值──其實它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比你想像的更簡單。甚至比任何要做、可做的事,都更不費力。生命的一體本來就是這樣子,也不可能離開這個最根本的道理。
因此,我才充滿了信心,轉達出這本書。透過這本書,將這份生命最珍貴的禮物,傳遞給你。
徹底把生命找回來,一個人自然進入神聖的生命。
2. 人間所帶來的錯覺
「我」離不開念相;念相,離不開生命的外在;生命的外在,是全部生命的一小部份。生命的外在是個大妄想。
要進入神聖的生命,我認為還是有必要把我在《全部的你》所談的,做一個簡單的彙總。
我會以全新的角度切入,因為這些基礎是太重要了,必須與真實的生活結合,而不能只停留在頭腦表面的理解。
透過這裡的回顧,但願能徹底解開這些觀念在頭腦層面所引發的疑惑,讓你能與自己的心得相互對照。當然,假如你已經完全懂了,大可跳到下一卷,有機會再回來重新探討。
──
思考帶來的幻覺
在全部的動物裡,只有人,有時-空的觀念。這也是人類的一個偉大之處,才有學習、分析、規劃和思考。不透過時-空的觀念,也沒有什麼文明好談。
時間的觀念,本身帶來「動」的理念,同時衍生出這個「動」所造出來的「功」和「能量」與「後果」等等概念。這些都是好的,讓人類的文明在萬年來不斷發展,讓我們不斷地追求知識,從動物單純的狀態演化到可以思考的境地。
然而,進入思考的境地,本身也是個危機。
前面提到,只有人類才有時間和「動」的觀念。而所有的動物裡,也只有人能創出兩個自己。肉體所帶來的這個「我」和其他的動物沒兩樣,很單純──要吃、要喝、要排泄、要睡覺、要溫暖,都只是為了生存,只要滿足這些生理需求就好。然而,在這個肉體的「我」之上,人類自己又加了另一個「我」,而這個「我」的身分完全是念相所造出來的。
這個念相造出來的身分是虛擬的,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但是對我們一般人而言,它就好像是真的,甚至領著我們走完這一生,好像比動物性或肉體的「我」更實在。
我們所談的「我」──我的一生、我的經歷、我的過去、我的體驗、我的煩惱、我的快樂、我的痛苦、我的家庭、我的事業,都離不開念相造出的這個虛擬身分或是虛擬的自己。每個人的虛擬身分,再加上周遭的虛擬身分,自然組合出一個社會的虛擬身分。再擴大,是民族的虛擬身分。再大一點,就是人類這個虛擬身分。這本身,就是個人的「我」再加上集體的「我」,所組合的人間。

跟真實生命的隔離,是「我」的起點
這個虛擬身分,也可以稱之為「我」。我們一懂事,就透過與環境的互動創出「我」,並以之強化隔離的觀念──認定我和你、和其他的人、甚至和身邊的東西,都是分開的。
這個隔離,本身就是從人類平常的一般意識(也就是《全部的你》所談的「客體意識」)衍生出來的。簡單說,就是我們種種分別心、判斷、比較的作用。連對事情最簡單的認知、標籤、區隔,都離不開這一般的意識。它本身有三個要素:制約、局限、隔離分別,構成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有趣的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脫離不了這個一般意識以及這三個要素。
這個一般意識所帶來的隔離分別,使得我們的任何念頭或以念頭想像出來的東西,自然被隔離成一個對象(客體)。一切所可以看到、想到的,包括自己,都離不開一個客體的地位。想出這一切的人,好像就成了「主體」。
有意思的是,人說到「自己」時,也常用食指指向自己,好像指稱的是一個有獨立存在的不同對象,而這個對象是用「我」所想像、描述出來的。「我」的生命內容,不管是種種經驗、故事……更只是可談的「客體」,根本不是主體。但是,說著說著,我們還以為它真的存在。於是,這些經驗反客為主,反而成了生命的主體。

角色和身分架構出虛幻的「我」
我們的一般意識,發展出一整套的分別、判斷和比較,不斷地強化「我」和身邊其他人事物的區隔。我們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從學到「爸爸」、「媽媽」或是叫出自己的名字,已經開始建立「我」的身分,也就把念相變成了現實。這些念相就這麼一點一滴地,把這個虛擬的「我」越塞越滿。
等到更懂事了,「我」的觀念也只會加強。年紀越大,越強化。等到成年,這個「我」已經牢固得離不開生命。我們生命的價值觀念,也都離不開這個虛擬的「我」。
「我」,再透過社會的互動,自然會帶來一個角色。有趣的是,我們投入了這個角色,就會把這個角色當作「我」很重要的一部份,甚至是當作全部的自己。比如說,我不光要做個老師,而且還要做個好老師,做個最優秀的老師。就算下班了,還可能留在老師的角色裡,而把它變成全部的自己。同樣的,無論是當學生、企業家、服務生、快遞員、員工,甚至家長,我們都自然把社會指派的角色變成全部的自己。什麼是虛擬,什麼是真實,已經分不清楚了。
我們在社會上的角色,再透過周遭人的回饋或自己的評估(包括正向和負向),一樣的,還是在強化一個虛擬的「我」。
甚至,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往往已經不是「我」和「你」的互動,而落入了「角色」和「角色」之間的互動。比如說,如果你是醫師,我是病人,我們的互動就把「我」和「你」落在醫師和病人這兩個角色上。而這些角色換了情境,可能就會改變。這就像在「我」之上,又加了一層層複雜而完整的包裝,一生在「我」的世界愈陷愈深,跳不出來。
直到人生要離開的最後一個剎那,我們還捨不得放掉這個虛擬的「我」,把它當作生命唯一值得爭取、維繫、珍惜的部份。
這個虛擬的身分,自然變成一生主要的前提與價值。
養著「我」、護著「我」、延伸「我」,也就成了一生的使命。
甚至會把生命扭曲來遷就「我」。
我們通常都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身體的世界,一個是念相的世界,後者還是透過角色所建立而強化的。我們已經分不清這兩個世界,也自然會把身體帶到虛擬的境界,來配合角色的念相世界,隨時都在這兩個世界跳來跳去。
這種錯覺,阻礙了我們對真實生命的認識。承認、看穿這一錯覺,是我們活出全部生命的潛能、活出生命永恆的神聖的起步。

3. 活在「這裡!現在!」,自然讓全部生命的內在浮出來
活在「這裡!現在!」,是消融「我」的第一步。
我在前一本書已經用很多篇幅來解釋──一切的真實,包括身體,只能透過「這裡!現在!」這個瞬間才可以展現,讓我們和周遭產生實際的互動。任何虛擬的境界,包括角色創出的種種念相,還只是透過過去的記憶,再加上未來的投射,在人的腦海裡演出。
只是,我們活在人間隨時失去了虛實之間的區隔,而同時在這兩個世界打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每一個人好像在,又好像總是不在──在別的哪裡。我們的注意力一般都不集中,面對任何人事物,好像總有種種的顧慮或包袱,讓我們分心。
這是因為我們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未來,要不就是活在別的哪裡,自然忽略了「這裡!現在!」。
有趣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隨時都會忘記──過去和未來,是只有人類才會創造出來的念相。
過去和未來不存在,只有透過念相才得以存在。
更有趣的是,這些念相──過去、未來──也只有透過「這裡!現在!」才可以呈現。我們是透過「這裡!現在!」才可以想到過去,也只有透過「這裡!現在!」才可以揣摩未來。
除了「這裡!現在!」,其他一切都是一個大妄想,只是一個大的念頭,本身根本不存在。
你我都被過去或未來帶著走。雖然活在現在,卻隨時落在別的時候、別的哪裡。每一個人都把真正的生命,拿來換取一個虛擬的「我」。拿一個真正的身分,換來一個虛擬身分。從真實的世界,落入虛擬的世界。
人生的痛苦和煩惱,也是透過這種交換所帶來的。
前面提過,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無論虛擬或現實,只是對立、分別、局限的一般意識,透過一刻不停的比較、判斷、區隔而一層層堆疊出來的。這個局限的意識,本身就是把全部的生命切割之後的產物。透過這種切割,才把生命縮小到一個可以用五官和念頭可以描述的範圍。
宇宙或生命本來是永恆,本來是無限,本來沒有條件。是透過我們的一般意識把它局限化了。要觀察到這個世界,我們的一般意識是透過看、聽、聞、嚐、觸,再加上念頭的種種分別而得出觀察的結果。
念頭,已經是經過一般意識所局限、分別的產物。更不用說,我們所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摸、想到的一切都是在局限的範圍內建立的。
這個一般意識生出局限,再由局限成立它自己。這麼一來,這個意識不可能不是局限的。而這個局限意識所帶來的人間,本身也只可能描述生命的一小部份,不足以全面代表整體的生命。
我把局限的一般意識透過標記、分別、判斷、比較所帶來的經驗,稱之為「前景」,也強調──在這個局限的意識後面有一個遠遠更大的「背景」,是永恆、無限大、沒有生過的一體意識。沒有這個一體意識,局限的一般意識無從存在。沒有這個一體意識,不可能有生命,也不可能有知覺。以這個一體意識作為對照,我們才有解脫的觀念,或換個角度,生出「無常」、「痛苦」、「煩惱」的觀念。
這些觀念都是透過跟整體的比較才有的。沒有絕對,不可能有相對。有趣的是,這兩個觀念其實不是對立,也從來不是對等。我在《全部的你》以相當多的篇幅來強調──這一套最根本的邏輯,從我們現有的相對、局限而線性的邏輯,是推導不出來的。
也就是說,從相對,走不到絕對。
反過來,把相對放下來,絕對自然就浮出來。它從來沒有離開過相對的範疇。
這句話,也就彙總了《全部的你》為人間所帶來的出路,讓我們從痛苦找出圓滿。
我在《全部的你》談到──「我」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有了越多,不管多少錢、多少名譽、地位、權力,都還要更多。就算不要更多,也隨時要找到下一個領域來征服。連最親密的關係有時也成了工具,讓我們踏在上頭可以完整自己。
甚至,連一般人所談的修行都離不開「更多」的觀念,要「更多的靈感」、「更多的圓滿」、「更多的完美」,不外乎種種「我」的成就。完全忘了,靈感、圓滿、完美其實是一種無我、忘我的境界,與「我」無關。

臣服於瞬間,進入生命的內在
我也強調,透過外在世界或前景的變化、追求、努力,永遠不可能完整自己,永遠達不到滿足,早晚都會失望。
把生命的內在或生命的背景找回來,我們可以對這個全部的生命有進一步的理解。只有這個生命的內在,才可以帶來一個生命的空檔,也就是寧靜,也就是空。
透過這個內在的寧靜,我們才可以把外在的平安找回來。
兩個世界是相對相成的。內在的境界,自然會浮到外在。而外在,自然會反映內在。
無條件的意識,自然影響到有條件、局限的意識。我們輕輕鬆鬆,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在」,只要存在,就可以找回來。
站在全部的生命,我們本來是完整的,不可能比現在更完整。然而,只有透過「這裡!現在!」,也就是這個瞬間,才可以把全部的生命找回來。
有趣的是,在每一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回到全部的生命。
我在《全部的你》舉了許多例子,雖然稱為「練習」,但嚴格講,也沒有什麼好練習的。全部的生命,不是透過「做」、不是透過任何作為可以得到,而是輕輕鬆鬆「在」,就可以找回來。「在」不能稱之為練習。練習本身是作為、是「做」、是「動」,還是離不開時-空的限制。
「在」,只是──活在當下、「這裡!現在!」這個瞬間,跟全部的生命完全接軌,不再提出任何對立、任何抗議,也沒有任何期待。甚至,對這個瞬間或任何變化,也不需要再做進一步的說明或解釋。
不可思議的發生,也可以接受。多大的災難,也可以接受。對這個宇宙,完全信賴,充分知道不可能透過瞬間所帶來的一點變化,就能對整體做一個說明與理解。所以,種種追求也自然可以放下。
這樣子面對生命,自然會發現──過去的念頭,本來像水一樣流不完的,它自己踩了個煞車,自然消逝。生命變得友善,生活也比較順了。我們也自然有信心,迎接全部生命的智慧、喜樂、愛與平安。
這就是我在《全部的你》所想要表達的。
4. 醒覺──從局限意識的錯覺,到永恆無限大的神聖
一般意識離不開局限、制約、歸納、分別和比較,也離不開相對的世界。
因為這個觀念才是根本,我從另一個角度再補充。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我們日常運作的一般意識含著三個要素:局限、制約、隔離分別,而這三個要素又衍生出標記、條件、比較、相對、歸納、分析、解釋、彙總……種種頭腦的功能。
一般意識,透過標記(一種限定、局限)和比較的功能,我們先認出了鉛筆、書本、文字種種形相。接下來,還可以描述一枝鉛筆長,而這個長,其實是跟「短」比較得來的。就像說一個人長得漂亮,就含著「醜」或「不漂亮」的可能。而且,任何比較都是相對的。連一般認為絕對的「一萬公里」的長度,或「每秒三十萬公里」的光速,都還是透過相對的比較和語言才能確立。
另外,一般意識也隱含著「條件」和「假設」,也就是制約。我們自然會認為在人間所遭遇的一切,包括事、甚至一個東西的存在都是有個原因的:有這個,才會有那個;前頭發生了這件事,後頭才有那件事。好像任何事,我們都想找出一個前後連貫的關係出來。所謂的理性,既離不開一般有先後順序、有比較、有條件的局限意識範圍,也脫離不了主觀,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客觀。
相信你已經發現,一般意識本身就帶來好多限制。此外,也不能忘記,所有的資訊,都是透過我們的五官和念頭所截取來的。可以說是把真實的整體,畫成一個個區塊所得到的,不可能代表真實的整體。
甚至,我們生存、運作所仰賴的一般意識,還造出一個有種種分別的世界。讓自己和全部的生命隔開,和神聖的生命隔開,意識不到自己的完整和神聖。
要回到神聖,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透過覺察──最原初、不加一個念頭的觀察,挪開種種分別。
怎麼說呢?
我們一般所謂理性的觀察,也會落入這樣的「主」-「客」架構──「我」看到這個世界、「我」體會到這個經驗、「我」有種種感受、「我」對世界有種種看法……等等。而我們還從觀察的對象對比出一個「我」──看到這個世界的「我」、體會到這個經驗的「我」、有種種感受的「我」、對世界有種種看法的「我」。
透過這個對比的邏輯,任何東西好像才得到了它的存在。如果拿掉這個對比的邏輯,還有什麼東西的存在好談?推到底,如果沒有這個對比的邏輯,沒有這個一般意識,甚至也就不會有念頭。這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
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本身,既然是透過這種分別對立的意識才組合的,它不可能觀察到自己存在的前提,不可能觀察到自己的分別和對立。
如果整個形相的世界,觀察到自己的分別和對立──觀察到自己存在的前提,它的存在也就要消失了。它本身就是透過隔離和分別才成立的。
「主」和「客」的隔離一消失,這時候,只剩下「覺」。而「誰」在覺、在覺「什麼」,已經合一而分不出來了。
回到我們自身的存在──連「我」這個「主體」,說穿了也是對比的產物,並沒有真正的主體性存在,所以才說「我」是虛幻的。這一點,我們困在這個一般意識裡,是體會不到的。
假如把日常的一般意識所看到的一切,當作一個大妄想或一場夢。那麼,「我」本身也是這個大妄想、這個夢的一部份。
就連我們現在談一般意識,所談論的同樣離不開念頭,是念頭所描述出來的,而它本身也是我們所體驗到的眼前經驗的一部份,一樣不脫種種形相,最多只能說是一體意識的一小部份。
我想要表達的也只是,可以觀察到任何客體(包括所謂「我」的這個「主體」)的,就是我們的本質──一體意識。
這個一體意識,才是真正的主體,是不能用我們一般意識的分別和區隔去掌握、理解的。我們也可以稱一體意識為「因地」,透過「心」、「在」而流到形相的世界。反過來,透過「心」和「在」,我們才可以體會到一體意識,體會到因地。最有意思的是,其實一般意識再怎麼「做」、怎麼「動」,也影響不了這個萬物所從生的因地,一點都減損不了一體意識化現一切的潛能。
活在人間這個大幻相裡,這是一個再奇妙不過的大祕密。

體驗:觀察這個瞬間
回到方法,回到練習。我們可以談的是知覺,也只是注意(attention)。我們透過瞬間,所注意的對象隨時不同。而我們對每一個不同的對象,都可以接受,都讓它存在,都把它放過,不需要帶來任何抵抗。
透過瞬間帶來的形相,因為我們不抵抗,念頭的雲自然散開,自然進入形相所帶來的無色無相。
只要輕輕鬆鬆帶來臣服的觀念,自然帶來一圈空檔,把這個瞬間環抱起來。好像我們站在這個空檔,覺察這個瞬間。同時知道,這個瞬間的變化,其實跟我不相關。而這些種種的變化,是透過生命在覺察。
覺察這個生命,其實就是我們最源頭的意識,它從來沒有變過。從來沒有生,也沒有死過。它本身就是「在」,在「在」覺察「動」,覺察「做」。
這麼一來,這個瞬間所帶來的念頭,還沒有起步,就自然消失。我們自然也不會被這個瞬間帶走,不管它有多大的吸引。最後,只剩下覺察。
覺察,覺察,再加上覺察。這樣子,一路走下去。生命突然覺察到自己,或是「覺」覺察到自己。
再講透一點,也就好像我們退回生命的背景或內在,輕輕鬆鬆看到前景所帶來的一切,包括瞬間所帶來的種種變化。
這種觀察、這種注意每個人都有,甚至連動物、植物都有,古人才會稱它是最根本的意識狀態,學也學不到,最多我們只能輕鬆落在它上面。

*臣服──容納瞬間的練習──從聲音,回到寧靜
比如說,某一個人來到辦公桌前,他音量很大,要我給他回應。
套用這一章的架構,也就容納「這個人講話音量大」這個事實。
容納了,答覆了,事情也處理了。
而不是再加上一連串的想法和解釋──「他這麼大聲,肯定是對我不滿。」、「是不是哪一次得罪他了?」、「他為什麼只對我這麼大吼大叫?」、「唉,以後別人怎麼看我,是不是也會瞧不起我,說我不好。」……
只要不再把這些想法往自己身上聯繫,這一來,會發現臣服變得特別簡單,也是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因為臣服的只是事實,而不是屈服於一個虛的念頭所衍生的世界,不是屈服於沒有發生的事──
不是屈服於「我活該」、「沒有人喜歡我」這些念相所帶來的標籤。對這些想法帶來的標籤和判斷投降,並不是真正的臣服。
或者──
很可能,事實發生了,我們也確實生出了好多負面的想法,和前面所舉的例子一樣荒唐,甚至更離譜。
是的,這些幻想確實在念頭的境界發生了。在念頭境界,這是事實。
那麼,也就容納、臣服於「原來我還有……的念頭」。
所臣服的還是事實,是在這個瞬間所發生的。
臣服於事實,自然找回生命的空檔,透過寧靜,在看著每個瞬間。
熟練了這個過程,每個瞬間,都可以用寧靜把它包起來。比較不可能對瞬間產生激烈、躁動的反應,甚至反彈。

清醒地聽,當作練習
我們可以閉起眼睛,輕鬆地聽周邊的聲音。聽,不帶出另一個層面的標籤,不帶出一個解釋。聽,只是聽。不管聽什麼,只要輕輕鬆鬆地聽。聽什麼,不重要,只要輕輕鬆鬆地聽。有些聲音,是人說話、走路的聲音。有些聲音,是機器運轉的聲音。有些聲音,是從我身內發出來的。我們只要聽,放過「聽什麼」,不要去追究。只要聽,就好了。睜開眼睛,看還可不可以繼續聽。聽,只是聽。不要再帶一個念頭。一天,不管在做事、吃飯、休息、散步、坐捷運, 都可以隨時── 幾分鐘,幾秒鐘, 用這種清醒的聽,來覺察這個世界,接受這個世界。只要練習, 會發現念頭自然產生一個剎車。接下來,我們自然有一種休息舒暢的感覺。

享受,當作一種練習
前面提過,快樂或享受,跟生命的內容可以不相關。我也再三強調,「在」的特質就是快樂,就是享受,跟任何「做」沒有關係。而「做」所帶來的快樂,是人間的快樂,會生起,也會消失。
然而,我們總是要有個切入點,可以從「做」所帶來的快樂著手,透過快樂的「做」、享受的「做」,把它輕輕地轉成「在」的快樂,而這個切入點也只是透過記憶,讓我們記得快樂,回到快樂。
快樂,也只是我們的天性。
透過以下的方法,我們可以試著來練習──

練習
遇到每一個狀況、眼前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內心首先做一個感恩──「謝謝!」
再進一步,用「我喜歡」,帶著欣賞的念頭,肯定這個瞬間的圓滿。
假如說不出口,再重複一次「謝謝!」,只是在心裡快樂地帶出感恩或欣賞的念頭。
碰到樣樣狀況,甚至不好的事,繼續肯定,繼續接受,繼續感謝。
不斷在內心湧現──「謝謝!」
「我願意接受!」
甚至「我可以享受!」
「我可以享受的接受。」
「再讓我選擇一次,我也自然會選擇這件事。」
接受,再接受。
甚至,享受地接受。
臣服地接受。
繼續用這種方法練習,可以選擇讓你有感覺的字眼(接受,容納,享受,包容,臣服,快樂,讓我選,我也只會這麼選,感謝宇宙的安排)。
自然會發現,無論眼前有事、沒有事、好消息、壞消息、高峰、低谷
我的快樂,其實和人間的狀況不相關。
從任何人間的角落,我都可以回到快樂。
即使眼前要處理表面看來不好的事,甚至看來很糟的壞事,但內心自然有一團平靜,可以把任何瞬間包容起來。
享受瞬間,也自然就跟任何條件無關。
合理,不合理,你都可以快樂。

笑自己,當作一種練習
用任何方法,打斷念頭滴滴答答不停的流動,一個人自然回到瞬間。
回到瞬間,自然沒有事,會想笑。
把笑當作練習,倒不是為了笑出聲音或做個假笑的動作,而是輕輕地提醒自己,讓念頭的流動踩個剎車,讓心回到「這裡!現在!」,也就是這個瞬間。
這兩本書介紹了幾個路標,都可以作為這樣的提醒。我常開玩笑──只要A E I O U 五個母音,也就是中文的「啊、耶、咦、喔、唔」這五個發音,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遇到每一件事,尤其發現自己對人對事認真過度,變得嚴肅了。可以輕輕地問一聲──
「啊?真的嗎?」
「耶?是嗎?」
「咦?你確定嗎?」
「喔?是這樣嗎?」
「唔?真的這樣嗎?」
這樣子,帶給自己一個剎車,自然從一種絕對的嚴重性跳出來。心突然開了,發現一切所想、所講、所認為、所評價的也不過是一個觀點。這時,不用別人教,也不需要特別練習。笑,自然從心底發了出來。
笑出來,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些人,是內心感到解開。
也有人會鬆口氣,啊~
有些人,繃緊的眼眶一下鬆了。
也有人會笑出聲音來。
這些笑,都跟人間帶來的笑不同。跟生命的內在是接軌的,帶來更深的理解。接下來,你就試試看吧!
面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用──
「啊?」
「耶?」
「咦?」
「喔?」
「唔?」
特別是,面對這本書所講的一切,先用──
「啊?」
「耶?」
「咦?」
「喔?」
「唔?」
我相信,你也只好笑出來了。
一切,先用── 「啊?」「耶?」「咦?」「喔?」「唔?」我相信,你也只好笑出來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