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虛雲和尚傳奇:行腳天涯度蒼生
滿額折

虛雲和尚傳奇:行腳天涯度蒼生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坐閱五帝四朝 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 了知世事無常
綜觀虛公之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為法忘軀,九死一生。
其建樹、道德、年齒、悟證之偉大高深,為近世所罕見。


他的出生,是一團肉胎;他的出家,單純的只是因為他喜歡聽佛。三年來,他三跪九叩,一路從浙江走到五台山,靠的全是他想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堅定信念。六年來,一路從中原走到西藏再到印度,憑藉的只是他虔誠的信仰。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虛雲老和尚的一生,沒有所謂的神蹟,只有一僧一缽一步一腳印,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內 容 簡 介 
虛雲和尚,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泉州。歿於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凡一百二十歲,生平歷經清朝、民國建立、二次大戰及中共政權統治。
成長於動盪之中,畢生興佛學、訂新規、修佛寺古剎,把亂世中的佛教重新組織、興盛,並全力促成中國佛教會,誠為當代佛教高僧。

他的出生,是一團肉胎;他的出家,單純的只是因為他喜歡聽佛。三年來,他三跪九叩,一路從浙江走到五台山,靠的全是他想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堅定信念。六年來,一路從中原走到西藏再到印度,憑藉的只是他虔誠的信仰。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虛雲老和尚的一生,沒有所謂的神蹟,只有一僧一缽一步一腳印,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作者簡介

張家成,一九六五年生。哲學碩士。現為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專事於中國哲學、宗教之研究與教學。

名人/編輯推薦

 推 薦 坐閱五帝四朝 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 了知世事無常

清咸豐八年,虛雲和尚十九歲時,賦〈皮袋歌〉留別田、譚二妻,即偕堂弟蕭富國,逕奔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法師披剃出家,從此展開了其極卓絕的學佛生涯,直到西元一九五九年十月十三日,以一百二十歲高齡,圓寂於江西雲居山。
世人對虛雲和尚的雲水苦行、振興祖庭以及弘化海內外的事蹟,向來都津津樂道,甚至多所附麗,而徒然平添神秘的傳奇色彩,因此反而忽略了虛雲和尚依佛陀正法,身體力行、攝生度眾的悲願之本旨,是何等的實際和親切。加諸虛雲和尚平生著述極少,且重要的注經之作,如《楞嚴經玄要》、《圓覺經玄義》、《遺教經注釋》、《法華經略疏》、《心經解》等,全在一九五一年「鎮壓反革命」的「雲門事變」中被抄沒,終至於亡佚。是以在短短數十年後的今天,大部分的人對虛雲和尚克實悟法的究竟內涵,都已不甚了然了。
所幸的是,由虛雲和尚自述的《虛雲和尚自述年譜》,以及弟子岑學呂編輯《虛雲和尚法彙》,在「雲門事變」後得以在海外合刊出版,順利流通,使法要廣為傳布:而虛雲和尚的另一弟子,現任河北趙州柏林寺重建後(西元一九九二年)的首任住持淨慧法師,晚近更依《法彙》擇其精要,簡編為《虛雲和尚開示錄》。該《開示錄》自甫一問世以來,即廣受學人的歡迎,並頻頻來詢虛雲和尚的相關問題。由此可見,如今雖屬末法時期,然求法若渴者,依然所在多有。
為了讓學人對虛雲和尚一生的行誼,有一如實的認識,並在修行上樹為楷模,用茲操持砥勵,我們很樂意把張家成居士撰成的《虛雲和尚傳》推薦給諸學人。本書綜述虛雲和尚為法忘軀的一生,並在依時紀事的同時開顯佛法精要,且行文洗練暢達,誠法雲繽紛,今人歡喜領受,學人倘能善加體會,備為修業資糧,定能悟得虛雲和尚在圓寂前所說偈的法義:

諸選佛道場,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心空及第歸。


 

序 文 兼容並蓄現代大僧
虛雲和尚在江西雲居山茅蓬圓寂的第四天,即西元一九五九年十月十七日,北京佛教界在廣濟寺舉行追悼法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樸初、周叔迦等居士參加了追悼會。同時,中國佛教協會委派副會長巨贊法師,赴江西雲居山弔唁。
當虛雲和尚圓寂的消息由新華社播發後,海內外佛教界為之震驚,同聲哀悼。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佛教徒,均舉行了老和尚涅槃法會;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以及美國等國華人佛教界均舉行法會,以寄哀思。各地佛教界知名人士,如倓虛法師、印順法師、覺光法師、曉雲法師等紛紛撰文,表彰和紀念一代高僧虛雲禪師一生之道德建樹。
「泰山其頹,哲人其萎」,人們常常用此語來悼念偉人的去逝。假如要使這八個字用得恰如其分,適用者並不很多,就中國近代佛教而言,則當首推虛雲老和尚。
綜觀虛公之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為法忘軀,九死一生。其建樹、道德、年齒、悟證之偉大高深,為近世所罕見。虛公一生,功追往聖,德邁時賢。舉其犖犖大者可以概括為十事;一曰雲水天涯,苦修證道;二曰提倡戒律,整肅道風;三曰中興祖庭,建寺安僧﹐四曰續法禪門,併弘五家;五曰兼攝經教,重視史文;六曰興學育僧,迎納新進;七曰恢弘古風,農禪並進;八曰護國護教,為法忘軀;九曰啟建法會,維護和平;十曰福利社會,普度眾生。
虛公雖為禪宗大德,但其思想特點則是宗教並重、禪淨並重、解行並重、內(學)外(學)並重。他平生雲水天涯,中興六大叢林,維護僧伽命脈,時時處處都體現了慈悲救世的菩薩精神。其高風亮節、光耀照人,堪為千秋典範、百代楷模。
遺憾的是,虛雲和尚的主要著作,在「雲門事件」中佚失殆盡。幸經虛公弟子將平日記錄的隻語片言,整理編成《虛雲和尚法彙》,而其生平事蹟亦由眾弟子錄為《虛雲和尚年譜》。二書自西元一九五三年在香港出版後,已在港台等地再版多次,且有英譯本出版。西元一九六二年,虛公圓寂三周年之際,亦有其弟子淨慧法師輯佚的《虛雲和尚法彙續編》印行。
虛雲和尚示寂荼毗後,其靈骨舍利為雲居山大眾珍藏供養。在香港,虛公眾弟子首先在芙蓉山創虛雲和尚紀念堂,建舍利塔,以彰顯虛公遺德。西元一九八○以後,江西雲居山真如寺、雲南昆明雲棲寺、廣東乳源雲門寺、曹溪南華寺均先後建塔,供養老和尚舍利。雲居山真如寺還在虛公生前所居的雲居茅蓬舊址上建成「虛雲紀念堂」,以誌永久的紀念。
本書在寫作時,曾得到雲門大覺寺佛源大和尚、雲居山真如寺衍真法師、廣東省佛教協會黃禮烈居士、逝江省佛教協會妙高法師、李祖榮居士,以及河北省佛教協會「虛雲印經功德藏」等提供有關資料和幫助,筆者在此謹表謝忱。然虛雲大師為一代宗匠,其住世百二十載,平生事蹟極富傳奇色彩,但留下來的文字紀錄卻很少。因而撰寫虛公之傳記,非具備相當學養及修養不可。筆者雖持恭敬之心,然自知學力淺薄,更乏修持,加之資料蒐集有限,本書中疏遺或不妥之處在所難免。誠盼四方大德--尤其是熟知虛公事蹟者有以教之,以便在再版時予以訂正。是所祈望焉。
張家成 謹記於杭州西子湖畔求是園
西元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目次

虛雲和尚傳序 吳明興
作者序/兼容並蓄現代大僧
楔子
第一章 少年聰慧.性喜佛寶出家去
第二章 朝聖苦行.文殊化身暗相助
第三章 苦修證道.燃指病癒碎杯悟
第四章 潛修講學.入定半月黴寸高
第五章 西南弘化.持咒移石下南洋
第六章 促立佛會.痛失恩師請龍藏
第七章 重振雲棲.奔走和平發願心
第八章 兼祧禪門.重建南華治典籍
第九章 中興雲門.美籍門徒佛緣廣
第十章 雲門事變.詩僧開示不畏苦
第十一章 百歲僧臘.但教群迷登覺岸

書摘/試閱

南行朝聖
虛雲在三年的朝拜途中,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黃河而太行,勝地名山,說之不盡。虛雲雖從古今遊記中早已領略,但怎及親身經歷其境之為快。五台山乃文殊菩薩道場,素稱「華北屋脊」。千丈寒巖,萬年積雪,石橋橫鎖,古剎懸空,非他處所及。
虛雲到達五台時正值盛夏,然山中氣候涼爽宜人,不愧為「清涼勝境」。但是虛雲在拜香期間,一心正念,不及觀賞。如今大願已了,遂決定乘此輕快之心情繼續此行,一覽此地勝境,也算是彌補三年朝拜時的一個小小的缺憾。
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八月三十日五台山大佛會圓滿之後,虛雲再次拜謝文殊菩薩救助之恩。此時虛雲朝山所帶的乾糧已盡,僅攜三衣一缽,輕裝下山。經華嚴嶺北行,至大營渾源南境,朝北嶽恆山。從虎風口直上入「朔方第一石坊」,詣廟進香下山,至平陽府(今臨汾)朝南北仙窟及城南堯廟;南行至蒲州廬村,禮漢壽亭侯關羽廟。然後渡黃河,越潼關,入陝西境,登西嶽華山,經攀鎖上千尺幢、百尺峽及老君犁溝等名勝,逗留八日。慕伯夷叔齊之志,繼遊首陽山;至陝西西南香山觀音寺,觀莊王墳。入甘肅境,經涇川平涼等地至崆峒山。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春復入陝境,經咸陽至古城長安(今西安)。

故都長安,城垣雄偉,有許多名勝古蹟,而尤多佛教勝跡。最著名的當數大唐三藏慈恩寺。寺內大雁塔,高七級,塔內藏有唐代以來文人雅士題碑甚多,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在長安府學宮前為著名的長安碑林,有七百餘種之多。虛雲朝禮了慈恩寺及大小雁塔後,至城東觀「陽關三疊」處;至華嚴寺禮杜順和尚塔、清涼國師塔,又至牛頭寺、興國寺禮玄奘法師塔。逗留數日後,出長安城繼續南行,來到了著名的終南山。
終南山,從陝南連接蔥嶺,緜延萬餘里,俗云:「萬里終南,八百里秦嶺。」《大唐西域記》曾謂,終南相屬數千里,未嘗間斷,該山為天下之祖,出異類之物,不可勝數。自隋唐以來,終南山為佛教勝地,建有大小寺院數百座,歷來香火較旺。後關中兵禍頻仍,諸寺多荒蕪敗廢。但明清以來,海內高僧大德慕名來此隱居苦修者從未間斷。
終南山北麓有五座支峰,為清涼、文殊、舍身、靈應、觀音,又稱南五台,為終南靈秀所聚。虛雲雲遊至此,見有不少高人在此或穴居或結茅潛修。其中有冶開、法忍、覺朗、體安、法性等上人,虛雲在江浙時曾聞其名。冶開為禪門名僧,原籍江蘇揚州,早年出家,後苦行遊方,歷參杭州、普陀山、天台山諸大德。同治十年(西元一八八一年)至常州天寧寺,隨侍方丈定念參禪誦念,被許為法嗣。不久又離開常州行腳參方。其禪功造詣之深為禪門公認。後來繼敬安禪師之後,曾被推為中華佛教總會會長。法忍為天台宗名宿,精研教典。後來,一代名僧月霞法師曾從冶開及法忍參學多年。覺朗、體安、法性諸上人亦為南方僧人。五人相約在此結茅潛修已有多年。時法忍師住老虎窩,冶開住捨龍樁,法性住湘子洞,覺朗、體安同住大茅蓬。
虛雲參見過諸位上座,言晤之際頗為投緣。諸上人亦挽留虛雲同住修行。虛雲慕終南清靜,心下亦有此意,於是在南五台住下,與覺朗、體安同住在大茅蓬中。自此,虛雲與諸位上人每日參究《楞嚴》、《楞伽》、《法華》諸經,夜則禪坐觀心,靜心潛修。
不知不覺之中,已是兩年過去了。諸上人之中,有禪、有教(天台)、有淨(土),但由於明清以來,佛教各宗之間相互攝融成為主要趨勢,各宗之僧往往覺得單修本宗法門有所不足,常常是禪淨雙修、宗教並弘。虛雲共諸上人參禪習經念佛,自覺甚有饒益,亦漸漸形成其禪教淨律諸宗平等一致的禪學思想。

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初,虛雲決定繼續西行參訪,擬先朝峨眉,由川入藏,朝喇嘛教諸剎,再出國境,往佛教發祥地--印度朝聖,再經緬甸回國,朝雲南雞足山。
三月,虛雲辭別法忍、冶開諸法師獨自下山。行至翠微山,禮皇裕寺、宣祖塔、鳩摩羅什法師道場等處;經太白山,時值七月夏季,然山頂仍有積雪未溶,復南行至漢中府(即南鄭)觀漢高祖拜將台,包城諸葛廟,張飛萬年燈諸名勝,隨即轉入四川境內。
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虛雲自入蜀境,途經七曲山、九曲水,但見劍門關如削壁中截,兩崖相嵌如劍,其上棧道難行,誠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轉眼又是一年過去了。自入川以來,虛雲踽踽獨行,僅攜三衣一缽,了無繫累,倘徉於風景如畫的巴山蜀水之間,猶如蕩滌著自己孤獨而歷經滄桑的心靈,身心亦似乎顯得格外澄淨透明。
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二月,虛雲由新都縣啟程進入四川省會成都市,朝禮昭覺寺文殊院及草堂寺、青羊宮等處,然後經華陽雙流南下眉山、洪雅,來到著名的普賢菩薩道場、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腳下。
虛雲由山下伏虎寺九老洞(即趙公明修行處)上山,直達峨眉主峰--金頂普光殿。時值普光殿剛剛修繕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殿後最高處,建有銅鑄佛殿一座,闊二十餘公尺,深數公尺,在陽光下光芒四射,故稱「金頂」,為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色之最佳處。
虛雲在普光殿進香已畢,當日就在殿中住下。入夜,虛雲至金頂觀峨眉佛光,但見峨眉全境萬盞明燈如天星繁聚,其中勝境,說之不盡。次日,虛雲慕名至寶光寺參訪應真禪師。應真法師窮參力究之功名聞遐邇,其禪功常達身心俱忘、寂照其境之境界。虛雲在此住十餘日,相與談禪,甚相契悟。之後又往報國寺、萬年寺、雷音等寺處朝禮,循萬年寺下山,繼續西行遊歷。

虛雲從雅州(今雅安),經榮經縣入瀘定。六月穿過長三十餘丈,搖曳動蕩、令人心驚的濾定橋,就離開了四川境地,至西康省界。繼續西行,經打箭爐裡塘、巴塘、昌都、碩督、阿蘭多、拉里至江達(即太昭),穿過了地廣人稀,漢、藏、蒙、猺、獞等種族雜處的西康省,即到達了信奉喇嘛教的西藏境界。
虛雲每日登山涉水,常常是數百里不遇一人。日出而行,日入而棲,鳥獸異於中原,語言複雜,風俗殊異,能通漢語者百之一二耳。如是行及半年,由川入藏,過烏蘇江,越拉薩河,終於到達了虛雲嚮往已久、似乎蒙著一層神秘面紗的藏傳佛教的中心基地西藏首府拉薩。
到達拉薩後,虛雲先朝位於拉薩西北瑪布日山(即紅山)的著名的布達拉宮。
布達拉為梵文音譯,意為「佛教聖地」,由西元七世紀初吐蕃松贊干布為迎娶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而建造。係宮堡式建築群,依石砌疊,殿宇重迭,巍峨聳峙,金璧輝煌。它既是當時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中心所在,也是歷代達賴活佛的冬宮(坐床之所)。時有喇嘛僧眾二萬餘人。
在拉薩附近還有哲蚌寺(西郊)、甘丹寺(東郊)、色拉寺(北郊),為拉薩三大寺,亦各有僧數千人,有時實際人數則超萬人,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然由於英國侵略勢力早在幾年前已進入西藏,在拉薩不時可以看見英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在此頻繁活動,加上此地語言不通,能通漢語者寥寥無幾,虛雲無以參訪,只好在各處進香,一禮活佛而已。
接著又西行經貢噶、江孜至日喀則(即扎什倫布)。市西有扎什倫布寺,依山傍水而建,周圍築有城垣,建築宏偉,廣及數里,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第四大寺,亦是班禪四世以來歷世班禪活佛的坐床之所,有喇嘛僧四、五千人。
格魯派僧人均戴黃帽,俗稱「黃教」,是西藏地區十五世紀以來最大的佛教宗派,由宗喀巴大師(西元一五三七--一四一九年)融合當時各教派所創,兼具西藏各派教義之長。
但在西藏同時還存有寧瑪派(道服為紅色,俗稱紅教)、噶舉派(道服為白色,俗稱白教)、薩迦派(因寺廟圍牆塗有分別象徵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俗稱花教)等教派,派別林立,各守門戶,在教義及修行上同中有異。與漢傳佛教僧人茹素的習慣大相逕庭的是,藏傳佛教中無不准食肉的戒律,因而喇嘛僧人多食牛羊肉。
其實,在今日印度及流傳南傳佛教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及我國的蒙藏傣等族僧人,都無食素的規定;而從歷史上看,漢地佛教禁葷茹素的規定,是由梁武帝蕭衍的提倡才開始在我國盛行的。但虛雲為漢地僧人,且自幼即不喜葷腥,因而來到西藏後,自然難以適應此地的生活習慣。
虛雲由西藏佛教派別林立、僧服迥異及與漢地佛徒在教制及習俗上的諸多差異,聯想到昔日釋迦世尊在舍衛城南祇園精舍說法時,令眾生悟「一切法皆無常」故,四眾弟子普沐教澤,不禁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
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虛雲回到拉薩度過新年春節後,不欲久留西藏,決定繼續南行,沿著當年上座部佛教南傳的路線繼續遊歷朝聖。從拉薩出發向南,經亞東(即茅屯)--由西藏往印度的第一門戶,翻越崇山峻嶺,穿過了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古稱雪山,當年曾吸引無數高人隱士(包括釋迦世尊)入此潛修。
望著這潔白無垠、橫亙天際,在湛藍的晴空下顯得如玉般晶瑩的神秘世界,虛雲不覺心曠神怡、感慨萬千,即興吟頌古人的讚詩;「何物橫天際,晴空入望中。這般銀世界,無異玉玲瓏」。
翻越雪山,經不丹國即來到佛教聖地印度。不過,早在十二至十三世紀,佛教在印度滅絕以來,其聖地也被印度教的浪潮所吞沒,佛教文化中心亦隨之東移。虛雲在印度未作停留,只在揚甫城朝禮佛之古蹟後,便至孟加拉大埠,渡海至南傳佛教的中心--錫蘭(即斯里蘭卡)朝佛教聖地,然後即附航至「佛塔之國」緬甸(緬甸已於西元一八八六年,被英國帝國主義殖民者吞併)。
作為緬甸象徵的仰光「瑞達光大金塔」,蔚為壯觀,給虛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據說該金塔始建於釋迦牟尼佛成道不久,塔高一百餘公尺,周圍繞有六十四座小塔,皆以金箔嵌鑲,塔頂則用金屬寶傘裝飾,上嵌有六百六十四顆紅寶石,五百五十一顆翡翠,四百三十三顆金剛石,在陽光下金光四射,數里之外亦能見其光彩。在緬甸的摩羅緬吉帝利,也有一處奇異的佛蹟:有一塊巨大的怪石,相傳是目蓮尊者以神力運來安置,來此朝禮者亦甚眾。
虛雲南行遊歷時,正值南亞各國佛教復興浪潮洶湧之際。在錫蘭,由於英國殖民統治與基督教文化擴張的刺激,以達磨波羅為首的佛教徒,在當時的科倫坡及印度的菩提伽耶等地,建立了具有近代組織形式的大菩提會,開展保護佛教遺蹟、編輯巴利文佛經等活動,從而獲得占錫蘭人口大多數的僧伽羅族人民的普遍擁護,成為錫蘭民族主義的宗教象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