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馬培之(簡體書)
滿額折

馬培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馬培之,名文植,字培之,生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卒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江蘇武進孟河人,清代著名醫家,孟河醫派“四大家”之一。著有《醫略存真》《外科傳薪集》《馬評外科症治全生集》等。馬培之精通內、外、喉諸科,尤以外科見長。其在中醫外科領域,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時吸收正宗、心得兩派之精華而發明之;強調外症不能著眼於局部,主張內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種丸、散、膏、丹等從內而治之外,還結合刀針治療,內外並舉,故世人稱其“以外科見長而以內科成名”。本書內容包括馬培之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苗苗,女,1985年出生,北京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醫學碩士,中醫臨床(外科)專業;目前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思想研究。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系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本套叢書即是此系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幹,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佈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鉅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複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複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系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系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才,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目次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著作簡介
一、《醫略存真》
二、《外科傳薪集》
三、《馬培之外科醫案》
四、《馬培之醫案》
五、《孟河馬培之醫案論精要》
六、《馬評外科症治全生集》
七、《紀恩錄》
八、《青囊秘傳》
九、《傷寒觀舌心法》

學術恩想
一、學術淵源
(一)盡得家傳,兼拜名師
(二)遵循《內經》,學有根本
(三)博採眾長,師古不泥
二、學術特色
(一)治療外疾,內外兼治
(二)外科辨證,全面精要
(三)既求方脈,刀圭亦精
(四)遣方用藥,和緩平正

臨證經驗
一、內科疾病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哮證
(四)喘證
(五)痰飲
(六)中風
(七)眩暈
(八)噎膈
(九)水腫
(十)瘧疾
(十一)痢疾
(十二)泄瀉
(十三)便秘
(十四)便血
二、外科疾病
(一)疔瘡
(二)腦疽
(三)發背
(四)瘰癧
(五)流注
(六)流痰
(七)無頭疽
(八)癰
(九)瘤
(十)岩
(十一)鶴膝風
(十二)雞胸、龜背
三、皮膚疾病
(一)風疹
(二)風注
(三)肥瘡
(四)腎囊風
(五)濕疹
(六)膿皰瘡
(七)痤痱
(八)迎香瘡
(九)胎毒
(十)血痣
(十一)麻風
四、五官疾病
(一)青光眼
(二)眼胞流痰
(三)耳疔
(四)耳痔
(五)耳疳
(六)鼻淵
(七)鼻疳
(八)鼻衄
(九)喉風
(十)喉蛾
(十一)喉痺
(十二)爛喉痧
(十三)鎖喉毒
(十四)喉癬
(十五)失音
(十六)口瘡
(十七)舌根癰
(十八)舌疳
(十九)牙宣
(二十)牙疳
(二十一)骨槽癰
(二十二)骨槽風
五、乳腺疾病
(一)乳癧
(二)乳癖
(三)乳核
(四)乳岩
六、肛門疾病
(一)痔漏
(二)肛癰
七、其他病變
燙傷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孟河四大家”之一
(二)中醫外科的傑出傳人
三、後世發揮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一)盡得家傳,兼拜名師
馬培之出身於世醫之家,祖從明代馬院判起即世代業醫。馬培之繼承家傳,學有所本,淵源有自。家傳醫學理論,是其學術思想啟蒙的一部分。隨祖父馬省三(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孟河名醫)習醫的十六年間,盡得其傳。馬培之既從嗣祖學,盡得外科家傳,又旁及王九峰、費伯雄之學,存真務實,獨出手眼,“比之晚近外科諸家,實能融貫眾科以自輔”。
(二)遵循《內經》,學有根本
中醫經典是馬培之學術思想的活水源頭,從其著作的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他對《內經》理論的重視。如馬培之指出,“用藥非精熟《靈》《素》,按脈辨證,平章陰陽,無以應手輒效”。他對於能夠闡發《內經》要義於臨床證治的後世醫家也特別重視。他認為,“《靈》《素》不可不參,張、劉、李、朱四家尤不可不研究。假如內、外兩證夾雜,當如何下手,豈可舍內而治外乎”。
馬培之基於《內經》理論,視人體內外為統一的整體。其云:“瘡瘍之生,概由六淫傷於外,七情擾於中,氣血阻滯經脈,隧道為之壅塞。所以無論惡候危證,還是疥癬小患,無一不由內而達於外。故癰疽可以內散,破潰之後亦以內收。”以《醫略存真》為例,凡基本概念及相關理論闡述,悉遵《內經》所論。如闡述癇、厥的病機時,言“《內經》則以腎虛為本”;談到腫脹一病時,言“《靈樞》有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水”;敘述痿病時,言“《經》謂五痿皆生於熱,而起於肺,以肺為五臟華蓋,主大氣,管一身,行屬金而性畏火”等。而且,馬培之在很多醫論中都引用了《內經》的原文。例如,在《醫略存真·溫熱論治》中,開篇即日:“《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肝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躁之,以淡洩之。”論疵疽一病,引《靈樞·癰疽》所云:“發於膝,名日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馬培之的著作中,此類《內經》的原文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三)博採眾長,師古不泥
馬培之窮其一生研習中醫學術,對中醫各科皆有深入研究,尤以外科見長。他認為,病無常病,藥無常方,不可拘泥於成法而漫無變通。在其治學及臨證過程中,皆提倡博採眾家之長。馬培之在脈理上的精奧之處,皆取自經典之訓,遣方用藥悉以張仲景方為基礎,又強調不能“舍成法而師心自用”,廣收博採眾家效方及民間驗方,並合家藏秘方、自製驗方,整理成書。如《外科傳薪集》《青囊秘傳》共載有內服、外用之丸、散、膏、丹共1000餘方,充分體現出馬培之深求實學、兼採眾長、善於總結的治學特點。
馬培之對辨病拘泥古方、不究脈理個案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如其所云:“今之業瘍醫者,每執《正宗》一書攻消補托成法。然其論治似偏於補,有禁用針刀並追蝕之藥,如乳岩、瘰癧、癭瘤、痔漏。近世每惑其說,而施此法。至初潰已潰之證,毋論疔瘡、時毒、鬢疽、肛癰等,均執舊方,一概托里消毒、八珍、十全大補、補中益氣,而誤於補。此總緣視證之未明,脈理之未究,經穴之未詳,虛實之未辨,以致胸無把握,依樣畫葫蘆耳。”馬培之認為,陳實功立方乃當時之氣運,以施其治療,非拘補託也。現如今的醫家不能一味地追求效仿古代名醫的治療方法,只拘泥於古人的成方而不識變通之妙,否則“猶膠柱鼓瑟,鮮能和其節奏者矣”。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