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因是子佛學入門
滿額折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佛學入門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佛學入門的第一本書。
作者蔣維喬先生同時具有學者和修行者雙重身份,因此,能更好地以理性、客觀的角度來談佛學與佛教。

對於剛接觸佛法的有心人,本書有助於領悟佛法的深刻內涵,正信而不迷信;對於已經入門的實修者,也可以藉此機緣,自我檢視,彌補基礎學識之不足,梳理佛法之精義,進一步扎實修為。

本書從佛學的定義、佛學和學佛的區別、佛教的成立開始講起,介紹佛教的歷史、教理、經論,並講述了佛家的修行方式 ── 戒定慧、禪觀、念佛及持咒等,內容豐富淺顯,易於領會,是佛學界公認的普及讀物中的絕佳版本。讀之,可快速地直達核心,了解佛教的整體概貌。

作者簡介

蔣維喬(1873 - 1958)
字竹莊,別號因是子,江蘇武進人。著名教育家、養生家。早年致力於教育事業,曾任教育部秘書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東南大學校長等職。後皈依諦閑大師,法名顯覺,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後又親隨太虛大師學習因明學。主要著作有《因是子靜坐法》、《中國佛教史》、《廢止朝食論》、《世間禪》等。

有一天,我友舒新城來說:「中華書局現在擬編一套百科叢書,專供中學程度的人閱讀。擬定的目錄中間,有《佛學綱要》(編者註:今改名為《因是子佛學入門》)一種,要請您擔任,但有兩個條件:一是不可太深;二是要用白話。」我聽他這話,想了一想,頗難立刻回答。因為佛教的本身,是建築在理智上面的,比任何宗教,來得精深博大,要說得十分淺近,根本上就有點為難;至於白話文字,我向來雖沒有做過,倒可以遷就的。

隔了幾天,舒君居然送到正式函件,一定要我擔任這工作。我想一二十年前,自己研究佛典,得不到淺近入門書,枉費了無數的冤枉工夫,回想起來,真不值得。倘然能藉這機會,做一部淺近的書,方便方便初學的人,叫他們不再像我的暗中摸索,有一條坦坦平平的路,可以向前走去,也是很有益的,就毅然答應下來。

答應是答應了,但是怎樣著手,方可以真正達到淺近兩個字呢?這不是容易的事。左思右想,經過多日,方才得到三條原則:一是佛學上的專門名詞不易了解,最為初學的難關,這書於專門名詞,可以少用,就捨而不用;遇到必用的名詞,隨時拿這名詞界說意義,講明以後,方敘述下去;倘若行文時不便多加說明,就在本句底下加以夾註。二是佛學上高深的道理,也為初學所不能明瞭的,這書多採事實,少談玄妙,只將佛學上根本原理,詳細說明,此外各宗的廣泛的學說概從省略。三是佛家的修道方法,各宗派別不同,也很複雜,這書也不一一羅列,只將簡單而可以實踐的,說明大略。定了這三條原則,方才著手編輯。如今全書告成,拿來翻閱一過,似乎中學程度的人,可以懂得。現代關於佛學的入門書,恐怕再要比這書淺近,是沒有的了。

我提筆做白話文,這還是第一次。但是我並不是主張文言反對白話的人,從前所以不大做白話的緣故是因為文言簡短,白話冗長,三句兩句就可了的文言,改用白話,或須七八句十幾句方可說完。我好幾十年用慣了文言的工具,一旦要改做白話,倒反覺得費事,從前不大做白話,就不過為這點小關係,並沒有甚麼新舊的成見在那裡。記得民國八九年時候,我在北平,這時我國的白話大家胡適之,正在大吹大擂,提倡白話文。有一天,我在友人陳頌平桌上,看見適之寫給頌平一個字條,卻全是文言,旁邊特加小註云:「事繁不及作白話。」可見徹底主張白話的人,到忙的時候,也不得不用文言,並且還要特別聲明暫時不做白話的緣故,免得人家疑心他改變節操。拿這件小小故事來引證,可見事繁的人,又是向來用慣文言工具的,不肯輕易做白話,不足為奇了。

我做完了這部書,也覺得白話有許多好處。往往有文言不能摻入的說話,用白話文寫來,可以暢所欲言,覺得頭頭是道,平添讀者許多興味。況且舒君新城規定的百科全書,每冊拿五萬字為限,講到佛學的材料,就是十萬字二十萬字,也可以寫不完的。我這部書,依照上面三條原則去搜材料,當然有一大部分不能適用,所以反覺得枯窘,幾乎五萬字,還湊不滿。幸虧是白話,可以多說幾句,方才能夠合格,否則恐怕不能交卷了。但是我做的白話,是正正當當的語體,不像那些時髦人,一開口就拿下等人的粗言鄙語,塗得滿紙,中間還要夾入許多古奧的成語在裡面,自家以為獨倡的格局,人們也因為他是當代偉人的手筆,不敢加以非難。這種妖模怪樣的白話,儘管有人恭維他是聖人,我是絕對不敢贊成的。
── 蔣維喬

目次

例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甚麼叫做佛學
第二節 研究佛學怎麼樣下手
第三節 佛學和學佛要分清楚

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成立原因
第一節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
第二節 佛出世前印度的社會
第三節 佛教成立的原因

第三章 釋迦牟尼史略
第一節 釋迦成道以前的狀況
第二節 釋迦成道的時期
第三節 釋迦的轉法輪
第四節 釋迦的入涅槃

第四章 佛教的立腳點和基本教義
第一節 佛教的立腳點
第二節 佛家的教法

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
第一節 第一次結集
第二節 第二次結集
第三節 第三次結集
第四節 第四次結集
第五節 大乘經典的結集
第六節 秘密經典的結集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第一節 小乘佛教的分裂
第二節 大乘佛教的發展
第三節 大小兩乘的分別
第四節 印度佛教的衰頹

第七章 佛教傳入中國的狀況
第一節 佛教東傳的時期
第二節 歷代的譯經事業
第三節 各宗的次第成立

第八章 《大藏經》的雕刻
第一節 國內雕印的《大藏經》
第二節 國外雕印的《大藏經》

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佛教大體的研究
第二節 佛教歷史的研究
第三節 佛教教理的研究
第四節 經論的研究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第一節 戒、定、慧三學
第二節 禪觀
第三節 念佛
第四節 持咒

第十一章 結論
全書的旨趣

附錄
附錄一 佛學大意
附錄二 佛教淺測
附錄三 五蘊大意
附錄四 孔子與釋迦

書摘/試閱

第一節 甚麼叫做佛學

佛陀的意義

這個「佛」字是從印度梵文裡翻譯出來的名詞,如果音譯就是「佛陀」(Baddha)兩字。它的意思,就是「覺者」。這「覺者」又含三種意義:一曰自覺;二曰覺他;三曰覺行圓滿。

甚麼叫做自覺?就是說佛自己先能覺悟。
甚麼叫覺他?是說佛不單是自己覺悟,並且化導他人,叫他人也能覺悟。
甚麼叫覺行圓滿?是說佛自己覺悟,又覺悟他人,這兩種德行,已到了圓滿無缺的地步。

這「佛陀」兩字,平常習慣用省略的稱呼就叫做佛。

佛教與佛學

世界無論哪種宗教,各宗各有其依據的哲理,但多少總帶些迷信的色彩,唯有佛教的基礎是完全建築在理智上的。所以佛教包含的哲理,很高很深,非但任何宗教所不能及,就拿東西洋的各種哲學來比較,也沒有哪一種哲學能夠趕得上的。我們略去佛家的宗教形式,單拿它的學理來講,也覺得包羅萬有、趣味宏深。這是稍微涉獵的人都公認的。因此,用這種方式將佛教當做一種學問去研究,就可以叫做佛學。

第二節 研究佛學怎麼樣下手

大藏經與一切經

佛家的經典,全部整個兒的,稱為《大藏經》,又叫做《一切經》。這名詞是甚麼時候起的呢?那是隋朝開皇元年,朝廷命京師以及諸大都邑地方,一律用官家經費,抄寫一切經書,安放在各寺院裡。又另外抄寫一份,藏在皇家的秘閣裡面。這就是「藏經」和「一切經」兩個名稱的來源。照此看來,「藏」字最初是含有貯藏的意味,到後來又加添了包藏豐富的意味。

經律論三藏

《大藏經》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一曰經藏;二曰律藏;三曰論藏。經藏的梵音叫做「素呾纜」(Sūtrapit4aka),乃是記錄佛的言說。「素呾纜」的本義,是用線去貫串花鬘(花鬘是印度人的裝飾)的意思。佛的言說能夠貫串一切的道理,所以拿「素呾纜」來做此喻。我國古來稱聖人的言說為經,經字的義,訓為常,訓為法,其意是指聖人的言說就是常道,是可以為世間所取法的。並且,織布時,直線為經,橫線為緯,這也有用線去貫串的意思。所以古時翻譯的人,就譯「素呾纜」藏為經藏。律藏的梵音叫做「毗奈耶」(Vinayapit4aka),這乃是佛所定的戒條。「毗奈耶」的本義是滅,是說佛弟子遵守這種戒條,就可以消滅身、口、意三業的過惡的意思(我們有所造作,名為業,一切造作的業,不外身的動作、口的說話、心的主使,這叫作身、口、意三業),這和我國的律令意味相同。所以古時譯「毗奈耶」藏為律藏。論藏梵音,叫做「阿毗達摩」(Abhidharmapit4aka)。「阿毗」譯為對,「達摩」譯為法,就是用對觀真理的智慧,得到的涅槃妙法的意思(「涅槃」是梵音,意為寂滅,佛家超脫生死,到得不生不滅的地位,名曰「涅槃」)。換句話說,論藏所收穫得的,大抵是菩薩(「菩薩」是梵音,意為覺有情,言其既能自己覺悟,又能度脫眾生。眾生有生命情感,故稱有情。菩薩之地位,次佛一等)發揮經義、教誡學徒的議論,學徒得這種教誡,就能觀察其理,發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脫生死的苦,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研究藏經的下手方法

提到《大藏經》,那就是一部二十四史,真不知從何處說起了。這部龐大的經,卷帙的繁多、義理的高深、文字的古奧,三件的中間,有了一件就能叫學者望洋興歎,況且這三件都是完備的呢!然而我們不要害怕,凡是一種學問,無論怎麼樣艱難,總有下手的方法。這方法就是:先要提綱挈領,曉得它的來源和大概,尋到入門的門路;然後就我們天性所近的,去細加研究。研究時當然要用泛覽和精讀兩種功夫。

但是佛學進中國以後,發達經過幾千年,卻從來沒有人為初學者做過入門的書。數十年中,方才有人注意到此,出了幾本《佛教初學課本》、《佛教問答》等書,著者也曾做過《佛學大要》、《佛教淺測》兩書,然而不是失之太深,就是失之太略。這也難怪,凡百事體,在草創的時期,這種毛病總是免不掉的,如今做這部書,就是要達到詳略得當、文理明白,叫讀者容易了解的地步。

第三節 佛學和學佛要分清楚

佛學與學佛是兩件事

佛學是一件事,學佛又是一件事,二者驟然看來沒有分別,實則大有分別,學者不可不先弄清楚。怎麼叫做佛學?就是深通經典、精研教理,成為博聞強記的學者。這種全在知識方面用功的,可以叫做佛學。怎麼叫做學佛?原來我佛教化眾生的本意,是叫人依照他的方法去修行,得以超出生死苦海,方算成功。所以佛所說的種種經典,那是對眾生的種種毛病開的藥方,並不是叫人熟讀這張藥方裡的藥名,就算了事,而是要拿藥吃下去,除掉病根的,病根果然除掉,這藥方就用不著的了。我們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從精神方面用功,方可叫做學佛。

「說食不飽」的譬喻

佛經上常常提到一句話叫做「說食不飽」(「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語見《楞嚴經》卷一)。這話是甚麼意思?是說我們飢餓時總要想吃,吃時總要想飽,那是人人相同的。倘然有一種好說空話的人們,對著飢餓的人說得天花亂墜,羅列出許多山珍海味,單有空名,並沒有食物,結果枉教飢餓的人聽是聽得有味,腹中仍不得一飽,這就叫「說食不飽」。就是比喻佛經裡面的道理窮高極深,我們單從知識方面去求廣博的學理,不從精神方面去求實在的受用,那麼和「說食不飽」毫無兩樣。所以我們要研究佛學,還是先學佛最重要。

【問題】
一、研究佛學和日常學問有何不同之處?
二、經、律、論三藏之意義如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