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簡體書)
滿額折

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0 元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8731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月亮是人類在太空中最近的鄰居,你對它的所有好奇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本書是探討人與月亮關係的力作,講述人類幾千年來是如何在月亮的啟發下生活、思考、探索、創造的歷史。從古人觀月的想像和詮釋到現代科學的探索和驗證,科學、詩歌、神話等量齊觀,自然與文化兩大主線並肩而行。此外,書中還輔以許多取自古老典籍乃至科幻小說等的配圖,充分展現了這顆星球是如何不斷啟發人類的想像力,終至成功登月的全過程。布倫納是位極佳的非虛構作家,他鮮少拿一堆術語轟炸我們,卻處處流露出對主題的精通。他用文字構建了一個令人驚奇的舞臺:上演著月亮與療愈、儀式有關的神秘故事,舉行著橫跨幾個世紀科學家談論月球的思想盛宴,敘述著冷戰時期月球影片的歷史……

作者簡介

貝恩德•布倫納(Bernd Brunner)
德國著名跨領域作家,風趣博學,其作品特色是讓科學知識穿行於文化史之中,且搭配眾多精心收集的罕見圖片,著有部歷史、科學、文學暢銷作品。散文集《伊斯坦布爾的野狗》入選2013年美國最佳旅遊文學獎(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 2013)。

甘錫安
專職譯者,熱愛吸收各類知識,曾擔任Discovery探索頻道與信息雜誌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家》(The Scientist)及《知識家》(BBC knowledge)等雜誌翻譯。譯作包括《品嚐的科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等。

名人/編輯推薦

寒冷、滿是岩石、沒有生命的小衛星,如何成為文化長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題,又是如何引領科學步入太空,直至更廣袤的星際?

近百張來自珍稀典籍、博物館藏的插圖,全方位展現月亮在神話、詩歌、巫術、科學、科幻等人類世界各個領域中的豐富意涵。

日光是我們的重要能量來源。沒有日光,不僅地球的溫度將低到難以想像,很快地球表

面也會覆蓋一層厚厚的冰,只有極少數微生物能存活下來,還可能完全滅絕。如果太陽

消失,地球或許連重力都會失去。我們無法想像這世界沒有太陽的話會怎麼樣。

不過如果沒有月亮,地球又會是什麼狀況呢?

沒有月亮的世界
許多人可能認為,少了月亮,對我們的影響不像失去太陽那麼大。但越深入了解地球生

物與月球間的關係,越覺得失去月球對生物而言,茲事體大。月球有助於穩定地球,防

止地球上的季節變化過大。如果沒有月球,地球生物的演化將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

沒有月球,地球的面貌將大不相同。具體怎樣不同很難講,但如果地球的潮汐漲落比現

在小得多,我們就可以想像月亮有多重要了。沒有月亮,或許連生物都不會出現。強大

的潮汐形成許多水塘,這些水塘對形成複雜的生物系統而言,非常重要。根據目前普遍

接受的理論,若干年前,有個大小和火星相仿的天體和地球相撞,撞出一部分地球物質

,不僅形成了月球,還使地軸變得傾斜。如果這次意外沒有發生,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儘管臆測歷史的可信程度有限,有些科學家還是忍不住想進行這類思想實驗。舉例來

說,美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教授尼爾·柯明斯(Nei l F.Comins),就曾經詳盡比較

過未遭遇撞擊的地球(他稱之為“索倫”〔Solon〕)和我們所知的地球的情況。
根據柯明斯的假設,索倫的自轉速度快得多,大約是地球目前速度的三倍,因此大氣活

動也強烈許多。那樣的世界裡將很少出現高大的樹木和柔嫩的大型葉片,腿或翅膀很長

、容易受傷的動物也很少;可能會有類似人的生物,但外貌將大不相同。

如果柯明斯的假設是對的,那麼月球在人類這個物種的發展過程中,就扮演了至關重要

的角色。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這個沒有生物的衛星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但它

對地球人而言就和太陽、大氣、海洋,以及我們周遭的動物和植物同樣重要。月球的歷

史也與地球休戚與共。

月球對地球生物這麼重要,而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卻可以說是完全不成比例。月球是個荒

涼、陰暗、沒有生命的天體,大小僅有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八分之一,重力

更是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它的自轉週期大約是28天,比起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

緩慢得多。它的表面積略大於非洲和澳大利亞面積的總和。月球的大氣非常稀薄,所以

整個星球靜悄悄的,同時,它無法保留來自太陽的熱量,所以表面溫度變化相當劇烈。

就某些方面而言,我們可通過觀察和仔細檢視月球,回顧太陽系的起源。不過,月球和

地球的相對位置曾經改變過。根據計算機模型,二十億年前,月球與地球相距約2400

英里(1英里約合1609米),每天環繞地球3.7次,造成的潮汐高度是現今觀測高度

的1000倍。現在,月球平均距離地球238900英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30倍,而且能

量減少,速度變慢,距離地球越來越遠,運行軌道每年擴大1.5英寸(1英寸約合2. 54

厘米), 2000年來共擴大了250英尺(1英尺約合30.48厘米)。

使月球和地球自轉速度變慢的因素,是潮汐。或許,若干年之後的某一天,太陽將會

吞噬地球和月球。但目前而言,太陽將繼續發光,風將繼續吹,海浪也將繼續洶湧澎湃

啟發想像的太空鄰居
單單這些客觀事實和數據,還不足以說明月亮對我們有多重要。月亮的重要性不只在於

它距離地球很近,還在於它在人類的想像力中佔有關鍵地位。月亮的臉龐引來無數讚頌

、悲傷、喜悅,甚至渴望,某些狀況下還會帶來恐懼。即使我們自認已經很了解月亮,

它仍然經常讓我們驚奇。月亮離我們好似很近,其實相當遠。我們研究月亮時,其實也

是在研究自己的某一部分。

如果地球籠罩在雲霧中,天空中的物體絕對不可能演變成符號。由於月亮從黯淡無光到

皎潔明亮的盈虧能夠被觀測,所以我們可以在它週期性的變化中悟出意義。月球很接近

地球,也讓我們好奇“那裡”可能有什麼東西。遙遠群星之中是否有其他世界?宇宙中

是否有另一個星球跟地球相似?月球很接近地球,因此我們自然把它當成踏出地球後的

第1個探查目標。

數千年來,月亮一直是個“謎”。古希臘作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前525—前456

)在月亮裡看見“夜晚的眼睛”。琉善( Luc ian of Samosata)曾經寫道:“我發

現天上的星星分佈得亂無章法,所以我想知道太陽是什麼。月亮的盈虧對我而言格外特

別,而且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想,這許多階段一定蘊含著某些奧秘。”
有很長一段時間,“地心說”認為月球是環繞固定地球運行的七個行星之一(其他行

星包括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公元17世紀,“日心說”逐漸被大

眾接受,月球才退居較不重要的地位。現在,它只是衛星,而且並非獨一無二,因為
環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大多都擁有一個以上的衛星。

這是一部月亮的簡史,講述了月亮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呈現了千百年來人類對月亮投

射的各種想像,介紹了大眾文化與科學傳統是如何塑造人對月的感受與認知,還探討了

月亮對人類發明能力的啟迪,以及對自我了解的推動。

直到今天,月亮仍然是人類不斷實踐的焦點。而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闡明月亮在

我們與以往人類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比如,人類如何以月亮的升落盈虧建

構時間概念?科學家和作家心目中的月球生活是什麼樣子?如何解釋月球的起源?儘管

已有許多證據證明人類登上了月球,為什麼仍有些人並不買賬?

我希望,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是在呈現諸多事實,更能讓大家領悟到月亮在人類生活中

永恆不變的重要地位。從人類第1次對月球之旅的想像,一直到阿波羅計劃的完成,歷

史上一連串的發展,是多麼令人驚奇美妙的體驗。

目次

前言001
1舉頭望月007
2對月遐思031
3描繪月面圖053
4月光如水075
5月球生物101
6神往月之旅125
7月球創世紀135
8月亮的臉149
9月共潮生175
10月色撩人189
11月球效應之謎201
12登月與太空生活213
13阿波羅計劃改變了什麼241
後記263
參考文獻270
致謝281

書摘/試閱

憂月症
從人類誕生開始,月亮一直是夜空中的神秘光源。擁有各種神奇的力量,並用來計算時間。望遠鏡改變了我們對月球的看法,不論實體上和象徵上都是如此。科學斷定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想像力則逐漸轉移到月球上是否可能有人或動物。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的到來,使新世界的原住民被迫遷移或遭到殺害,動物遭到屠殺,森林被大肆砍伐,地球上似乎已經找不到一片淨土讓烏托邦社會容身。這時,月球為烏托邦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後來發現月球上並沒有生物。我們的夢想從此展開新的一頁,我們的墮落也由此開始。
從本質上講,人類在現代以前對月亮的幻想,是向外層空間不成熟的探索欲求,是太空競賽最初的蹣跚學步。在哥白尼革命之後,月球失去在天空中的特殊地位。它遠離以往的神聖地位,不再被視為行星,而成為環繞靜止不動的地球的七個天體之一。

月亮失寵了,地位一落幹丈。詩人可能最先感受到這個狀況帶來的巨大轉變,才開始想像月亮是與地球十分近似,但邏輯極度難以理解的影子世界。意大利詩人賈科莫·雷奧帕爾迪(Giacomo Leopardi)的《亞洲牧羊人的夜間之歌》(The Nighttime Chant of aWandering Asian Sheep-Herder,1830)中,一名演說家對著月亮問道: “月亮,你在天上做什麼?告訴我你做了什麼,沉默的月亮?”他的問題一直沒有獲得解答。這段靜默告訴我們,儘管月亮仍被視為地球的同伴和探索的目標,重要程度卻不比從前。月球失去了它的“聲音”。儘管月球無法回答牧羊人焦躁不安、緊迫盯人的問題,那種密切的關聯感依然存在,它讓人聯想到,以往月亮仍是人類和宇宙間關聯的重要像徵。
月亮是我們在太空中看得最清楚的鄰居,後來還讓我們實現了太空旅行的夢想。科學探索不斷改變方向,新目標也不斷出現。地球上的生活變得越複雜,我們越渴望尋找一個沒有這些塵世難題的地方。不過,雖然月亮是我們過往投射希望的目標,但它的意義不止如此。我們對未來的追尋,往往讓我們走到完全出乎意料的地方。文化、精神或科學的進步或複興,或許不像從一處到另一處那樣,可從空間上加以定義。在某些方面,地球內部比月球更陌生更遙遠。人類的未來不一定要寄託在外層空間,大眾的想像力,也不一定要把太空中的遙遠目的地當成理想目標。許多科學家繼續努力發掘地球內部的秘密,海洋深處同樣仍有許多奧秘有待揭開。科學上許多與人類知識進展有關(甚至關係到人類生存)的迫切挑戰,或許不在太空中,而在我們周圍。如果真是如此,我們把希望和恐懼投射到外星的衝動,是否也會逐漸消逝?

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對歷史事件重要程度的看法將會改變。資深火箭推進工程師馮·布朗曾經把在月球上降落的那一刻,和自然史上第一批動物離開海洋登上陸地相提並論。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說,阿波羅十一號航行是地球誕生以來,最重要的一星期。時間造成的改變真的很大。只不過數年之後,這些說法聽來已經顯得有點誇大,而在2l世紀看來,這些說法簡直荒謬又太過誇張。現在小男生已經不會把“航天員”當成最想從事的職業,說月球之旅已經不算“冒險”本身也成了陳腔濫調。卡爾·薩根甚至大膽地說月亮“令人感到乏味”。
在不太遙遠的未來,人類對20世紀的記憶,或許是原子彈、大規模集體屠殺、大眾對全球變暖越來越重視、互聯網、動力飛行成就……沒錯,當然還有進入太空的第一步,不過很少有人會記得真正曾經踏上月球的那12個人。為了強化大眾對阿波羅計劃的記憶,2010年初,美國將阿波羅十一號留下的106件物品,列入加州的歷史標記與資源紀錄,使這些文物成為第一批不位於地球上的文化資源。

在這個道德相對、多重文化共生的時代,很難談論永恆的真實和普遍性。但毫無疑問,月球依然會是人類想像力的象徵,“直到2525年”——容我借用1969年柴格與伊文斯(Zager and Evans)二重唱裡的這句歌詞。宇宙中有很多衛星,但月球的地位一直相當特殊。說月球對我們而言一直有意義,並不表示它的意義一直沒有改變。它的重要性和角色,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裡一直在改變——有時是天神,有時是像徵性的守護者或法官,有時是壯觀景色的場景或舞台,有時又“只是”科學研究的對象。

人類不用飛上太空就能發現月亮,或欣賞它的迷人之處。既然我們在地球上就看得見它,為什麼還對它如此渴望?在月球上漫步就一定能揭開它的奧秘嗎?實際地去親近它,是否可能反而使我們無法了解這些奧秘?未來有一天,科技和水或許能使月球變成可供某些人類居住的地方,但至少在我們這輩子,月球依然不適合生物生存。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月球之旅只能靠想像實現,說不定靠想像還更好。如同我們從太空往地球看時,而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獨特之處。或許我們也應該跟月球保持一點距離,才能真正了解它。
未來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或許會帶來更多驚奇。除非有某些意想不到的災難使月球表面改觀、自轉方向改變、在太空中的位置改變,或是我們被地球上某些無法穿透的物質層阻擋而不能看到它,否則月球看來不會有什麼不同。
不過,我們看月球的結構一定有所不同,其像徵性可能也會進一步改變。舉例來說,許多科學家依據關於地球和月球的大量系統性知識,認為月球是地球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有些觀測者認為,我們不應該說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而應該說它們是環繞太陽運行的雙行星系統,質心距離地球的地理中心約4828千米。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觀點,月球就可說是另一片大陸。

未來世代的未來詮釋架構可能是宗教,也可能不是。但我們與月球的關係,仍然會反映我們如何理解地球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月亮現在已經不再神秘難解,但最令人驚奇的事實或許是,儘管我們已經擁有許多關於月球的知識,月亮仍能讓我們感到驚奇,並且創造其他事物難以匹敵的魅力。
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一1990)曾在他設計的T恤上寫道:“月亮月亮在天上,你會讓我哭還笑?”這個疑問,深刻傳達了月球在我們追尋它的意義時,展現的兩種面貌。
我們有時或許應該試著拋開關於月球的科學知識。走出城市,遠離無處不在的燈光,好好享受與月亮重逢的機會。暫時放下望遠鏡和科學概念,或許也有助於好好認識月亮。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中的主角伺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就帶著天文器材閉關好幾個月,觀察天空,想像橫越未知海洋之旅,我們或許可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布恩迪亞雖然是虛構人物,但他的地位應該比現代眾多觀星者更加特別。我們不見得想仿效他的固執行徑,也不見得像他一樣離群索居,但讓我們稍感寬慰的是,仰望月亮和群星不一定是為了研究天文物理和數學,即使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全然的想像之旅依舊是可能的。

韓國影像藝術家白南準,把他1967年完成的一件雕塑命名為《月亮是最古老的電視機》。最後我還有一個建議:我們何不關掉那個黑盒子,抬頭看看夜空?月亮的歷史呈現了人類的過去,或許我們也能在其中看見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