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滿額折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冊!
超越《上帝的指紋》,精通楔形文字的撒迦利亞‧西琴博士,
以《聖經》故事與蘇美文化、巴比倫泥板的古老文獻提出
無可爭辯的文獻證據:關於地球的起源和人類來自外星的祖先

看得見證據的《創世記》
伊甸園、大洪水以及《聖經》中的故事是史實而非神話

《第十二個天體》30週年紀念版,
這部啟示性的大師級著作,將永遠改變人類的歷史觀和命運觀。

「我寫作的唯一動力和渴望,就是還原《聖經》中的真實身分。」──撒迦利亞‧西琴

人類是怎麼出現的?亞當又是按照誰的形象做出來的?
近年來不斷發現的證據與資訊,向我們顯示:一個更先進的外來文明,曾經居住在我們的星球上。
西琴博士畢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他精通蘇美楔形文字、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並綜合考古、古天文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發現,在歷經三十年嚴謹的研究探索,他向世人還原《創世記》的故事是事實而非神話,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歷程,證明神祕的第十大行星「尼比魯」的存在。他揭露天界間的諸神,從地球進行太空旅行的祕密,以及神以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人類的歷史。

◎ 納菲力姆──來自遙遠外星的淘金者──是如何創造出和他們樣貌相近的地球生物的?
◎ 希臘詞彙中的人類(anthropos)的意思是「總是仰望的生物」?
◎ 源於古代蘇美的e.ri.du一詞的earth(大地、地球),本意竟是遙遠的家?
◎ 天上的「諸神」,曾在13000年前引發大洪水來毀滅人類嗎?
◎ 當「他們」的星球每3600年靠近地球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聖經》與科學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嗎?
◎ 在這浩瀚宇宙中,我們真的不是孤獨的嗎?

《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第十二個天體》,彙集《聖經》故事與蘇美文化、巴比倫泥板的古老文獻,挑戰了現存人類的生命起源論,顛覆了傳統的宇宙觀,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各界佳評】
「在所有講述地球起源的書中,這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它是空前的。」──《東‧西》雜誌(East-West Magazine)

「重量級的學者組合……數千年來,祭司、詩人和科學家都曾努力解釋生命從何而來……
現在,一位公認的大師,知名學者,帶著一個最為驚人的理論來到我們面前。」──美國合眾新聞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刺激……難以置信……激進主義……但你不得不相信」──《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作者簡介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
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20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作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譯者序

從考古證據、字源演變及天文知識,重新發現人類的起源與創造
對一個讀者──至少是我本人──來說,這本書關於太陽系與人類歷史的知識體系,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具說服力、而且也最陌生的。它是如此恢宏、奇詭、壯麗,使我首次意識到,當我們終於有機會和能力追尋人類起源的真相時,才發現事實竟然比想像或幻想中的更加不可思議。在此之前,人類也許並不知道,其實我們一直就置身於創造的奇蹟之中,或者,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被創造的奇蹟。
我相信,大多數對人類進化有興趣的讀者,都將對這系列的圖書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同樣的,對《聖經》故事以及大洪水之前的歷史有所興趣的讀者,也可能會持有同樣的閱讀態度。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物種?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從古代的哲學家到現代的科學家,都無法完全回答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或者你是否知道,為什麼希臘詞彙anthropos(人類)的意思是總是仰望的生物?甚至連earth(大地、地球)一字都是源於古代蘇美的e.ri.du,而這個詞的本意竟是遙遠的家?
撒迦利亞‧西琴在《地球編年史》系列圖書中回答的,遠不止這些。
西琴是現今少數能真正讀懂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之一。他窮盡一生之力,探究我們的起源;當然他的研究要證明的,絕對不是一群猿猴從樹上爬下來奇蹟般的變成了人。西琴是一位當代偉大的研究者,他既運用了現代科學的技術,又從古代文獻中,窺知那些一度處於隱匿狀態的「神聖知識」。而這些神聖知識的內容,正包含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甚至,我們將往何處去?從《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十二個天體》,到第七部《末日:審判與回歸的預言》,耗時達三十年。西琴在這三十年之間得到的成果,對於全人類來說,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
他的觀點是:人類這個物種是呈跳躍式發展,導致這一切的是三十萬年前的星際旅行者,在《聖經》中叫做納菲力姆(《聖經》將其誤譯為偉人或巨人),在蘇美文獻中叫做阿努納奇。與《聖經》記載的神話式歷史不同,西琴透過分析蘇美、巴比倫、亞述的文獻,以及對比希伯來原始版本的《聖經》,替我們詳細再現了太陽系、地球和人類及其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同時也證明了伊甸園、大洪水以及《聖經》中的英雄人物是史實,而非神話。他的研究成果讓演化論與《聖經》不再相互抵牾,這一點是空前的,人們可能會從他的理論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認同感,而這樣的認同感不是演化論或《聖經》所能單獨帶來的。
西琴發現,借助現代科學方法取得的天文資料,竟與古代神話或古代文明的天文觀有著驚人的相似。令人震驚的是,數千年前蘇美文明的天文觀,甚至是近代文明遠遠不及的。哪怕是現在,雖然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十二個天體:尼比魯」的跡象,但卻無法證明它的實際存在;而位於人類文明之源的古代蘇美,卻早就有了尼比魯的詳細資料。《第十二個天體》可以說是現代科學和古代文獻之間的橋梁,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古代神話、天文學的幫助下,西琴向我們全面詮釋了太陽系、地球以及人類的歷史。
西琴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發現真正的人類只有三十萬年的歷史,而非之前認為人類有上百萬年歷史的觀點。這是基於他對最古老文獻的研讀、對最古老遺址的考察,以及對天文知識的超凡掌握。借助這些強而有力的證據,他向全世界證明,人類的出現是源於星際淘金者阿努納奇的需求。人類是諸神的造物,這一點在《第十二個天體》中有完美的科學解釋。
不過,這套曠世之作的重點並不僅止於此。筆者曾在馬雅抄本中看到,馬雅曆法中「第四個太陽紀元」的最後一天是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因此不少人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世界末日,同時也有不少人視其為謬論。事實上,馬雅曆法認為,在二〇一二年的冬至之後,人類、地球、乃至我們的整個星系,都會進入全新的「第五個太陽紀元」。在這套書中,撒迦利亞‧西琴為這個說法提出科學的論證──當然,並不是論證「末世論」。在《第十二個天體》中,我們能看到古代各文明神話中對於「神聖週期」的理解竟然出奇一致。與這個神聖週期相關的,正是太陽系的第十二個天體,叫做「第十大神祕行星」的尼比魯,也就是阿努納奇來自的地方。所謂的「末日」──就像一萬多年前的大洪水一樣──是尼比魯週期性接近地球的結果,而人類文明就是在這一次次的「末日」中走向了未來。
在筆者看來,《第十二個天體》是一部記錄地球和地球文明的史書,它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思想和觀點那麼簡單。它是一本集合了最新發現和最古老證據的嚴謹歷史書,從「只有諸神在地球上的時代」開始,講到眾神如何建立地球太空站與居住點,講到「原始工人」被創造的年代,講到他們作為人類「在大地上繁衍壯大」並如何「打擾恩利爾」,於是,到了距今一萬年前,諸神決定不告訴人類巨大潮汐波即將到來的消息。但「造人計畫」的領袖恩基,卻將其洩露給了阿特拉—雜湊斯,並指導他造了一艘潛水艇(方舟),帶上「潔淨的生物」存活了下來。
對於未來,撒迦利亞‧西琴同樣有著科學的預測。按照古代神話中神聖週期的推算,以及最新的天文學研究成果,顯示即將發生一次巨大的事件。凡接觸過各種古代神話的讀者應該不曾遺忘,諸神曾向我們許諾:「我們還會回來。」那麼,如果他們真的以某種身分存在的話,人類與造物者的再一次相會,是否就在西元二〇一二年呢?
我不禁想起十七世紀英國語言學家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創造的一個字:EVERNESS,更有力的表達「永恆」的意思。阿根廷詩人豪爾赫‧路易士‧博爾赫斯(Jorges Luis Borges)以「永恆」為名,寫下一首傑出的十四行詩,彷彿是在與西琴所關注的領域相呼應:
不存在的唯有一樣。那就是遺忘。
神保留了金屬,也保留了礦渣,
並在他預言的記憶裡寄託了
將有的和已有的月亮。
萬物存在於此刻。你的臉
在一日的晨昏之間,在鏡中
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倒影,
它們仍將會留在鏡中。
萬物都是這包羅萬象的水晶的
一部分,屬於這記憶,宇宙;
它艱難的過道沒有盡頭
當你走過,門紛紛關上;
只有在日落的另一邊
你才能看見那些原型與光輝。
《第十二個天體》──這部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的全球暢銷書──竟然在發行三十週年之後才有了中譯本。而在這三十年前,是另一個長達三十年的研究過程。也就是說,對我們來說,已經等待了半世紀以上。

三十週年紀念版序 地球人類並不孤獨!
謹以本書的這個版本獻給雙里程碑慶典的讀者。首先,它屬於《地球編年史》系列;其次,它的發行代表這套書的第一冊已經出版三十年了。
在出版史上,尤其是非文學類作品中,很少有這樣在出版界風靡多年、持續暢銷的讀物。《第十二個天體》做到的不僅如此,還有更大的突破:它的平裝版由美國知名出版社AVON BOOKS印了四十五刷!這是一個紀錄。此外,還有二十二種語言的譯本。包括英語在內,有不同語言的硬殼精裝版、軟殼精裝版、平裝版、口袋版、光碟版,甚至是有聲書......都一再出版,使這套書已有了上千萬的讀者,並時常被引用(當然,免不了也會被錯誤的引用)。無數的書刊和媒體都稱它為「經典」。
不過,當我著手寫這本書的時候,從沒有預料過它會被放在如此炫目的高度,也沒有想過它(不,是它們),最終竟會有七本,成了厚厚的叢書。事實上,我當時也沒有意識到,我竟會在標題上加入天體(Planet)一詞。我唯一的動力和渴望,就是還原《聖經》中的真實身分。納菲力姆(Nefillm)並非《聖經》譯成的巨人,而是蘇美神話裡叫做阿努納奇(Anunnake)的天外訪客。這種全新的認識,帶給我新的思路和研究前景。最重要的突破,是來自於對蘇美以及巴比倫《創世史詩》的重新認識──它們是一份古老而精細的科學文檔。我從中得出的結論,尊重一個古老的觀點:在太陽系中,除了我們目前已知、並安居於此的天體(地球)之外,至少還有一個星球曾經可供某種生命生存,而且這個星球與我們地球有無比深刻的連結。顯然,這事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發生在遙遠過去的太空旅行。對我來說,這種認識預示了之後一系列,這些在三十年前想都想不到的科學研究,諸如太空旅行、基因研究和其他不可思議的面向。
這本書展開了演化論和《聖經》的衝突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將是持久的。我相信這一點,因為它告訴我們人類起源的真相,以及──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廣袤的宇宙多次元時空中,我們並不孤獨。

撒迦利亞‧西琴,二〇〇六年十月,紐約



作者序

《聖經》的納菲力姆:從天而降的人們

《舊約》伴隨著我的童年。大約五十年前,當它的種子植入我的心靈時,我完全不知道它與演化論之間的激烈爭論。當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學生,學習希伯來語原版的《創世記》課程時,心中出現了一次和自己展開的衝突。
當時,我們閱讀到第六章,上帝打算發動大洪水消滅人類。在那個人類面臨滅頂災難的關鍵時刻之前,所謂「眾神之子」,也就是那些娶人類女兒為妻的生物,還居住在地球上。
在希伯來的古文中,稱他們為納菲力姆(Nefillm),老師解釋說,納菲力姆就是巨人的意思。但我反問:「難道納菲力姆不是應該直接解釋為『被放下的人』嗎?他們是不是曾經真的到訪過地球?」因為nfl這個動詞是降落、墮落、掉下、放下的意思,nfil是nfl衍生出來的動名詞,意思是從上往下降的人,而nflm則是它的複數形式。所以,他們不該被譯為巨人──也許他們可能真的是巨人,但「巨人」二字卻未能指出他們最重要的身分屬性:從上(天)往下(地)降的人。可見,Nefillm的正確翻譯應該是從天而降的人們。
當然,我被老師斥責了一番,他要我接受傳統的解釋。在老師看來,我不能質疑人們經年誦習的《聖經》欽定譯本的權威性,但老師這種態度反而更增加了我的疑惑。
在接下來的年月裡,由於我已經學會了古代近東地區的語言、歷史、文化和考古學,巨人/納菲力姆就成了一個長期的困擾。考古發現,以及對蘇美、巴比倫、亞述、西臺、迦南和其他一些古代文字與神話的解密,更證明了《聖經》中對王國、城市及其統治者,還有那些相關的地點、神廟、商路、人造物品、工具和當時文化風俗的描述,具有非常一致的準確性。
那麼,現在是不是時候,接受這些如此相似的古文明帶給我們的資訊,相信巨人/納菲力姆其實就是從天堂到地球來的訪客?
《舊約》中不斷重複說著「耶和華-天上的主」、「在天上垂聽」等等;而《新約》中也反覆說「我們在天上的父」。
但《聖經》的可信度因演化論的出現而動搖了,演化論在全世界獲得廣泛的認同。如果人類是進化來的,那麼很明顯的,他們不可能是被某位神一次性的創造出來,並如《聖經》的預謀:「我們要照我們的形像、按照我們的樣式造人。」
所有古代人都相信神靈曾經從天堂到過地球,並且他們有能力隨時升天。然而,這些神話從未被證實是可信的──被那些信奉演化論的學者視為杜撰。
古代近東的一些文本,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學知識,都非常清晰的指向一個星球,說明那些太空人和神靈都來自那裡。一百五十年前,當研究近東的學者已經辨認和解讀出那些寫在古代宇宙學清單上的天體時,當代的天文學家卻還不知道冥王星的存在(直到一九三〇年才確認)。
當時他們是如何去尊重、接受這個突然出現在我們星系的新成員?就和我們現在一樣,那時的人知道土星以外的行星,為什麼卻不接受來自古代的證據,證明第十二個天體是存在的?
當我們開始進行太空冒險,一個全新的視野出現了,對古代經文中描述的認同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現在,我們的太空人已經登陸月球,無人太空船也正在探索其他行星;這足以顯示,外太空有比我們更先進的文明,曾派遣他們的太空人登陸地球並不是不可能的。
的確,很多流行作家曾猜測古代的一些人造建築,例如金字塔或巨石陣,是在更先進文明的外星訪客指導之下完成的──古代人難道可以靠自己掌握那些科技嗎?
看看另一個例子,蘇美文明在六千年前沒有任何預兆的突然消失了。由於這些作家通常無法清楚描述這個事件發生的時間與過程,最重要的是,沒有查明那些古代的太空人是從哪裡來的,因此,他們留下了令人好奇的問題,卻沒有答案──或是對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再進一步思索。
我透過三十年的研究,回到那些古代留給我們的資訊源頭,還原它們的真實面目,並且還原一個合理、連續的史前事件編年史。所以,這本書旨在帶給讀者一個可以回答那些特殊問題的真實故事,關於時間、過程、原因──所有這一切究竟從何而來?
我的引述、列舉和證據,主要來自於那些古代的文字紀錄或圖像本身。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去破解一個古老的宇宙演化論,它的觀點似乎和現代的科學理論極為相似──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一顆外來行星進入了太陽的軌道,之後地球和其他行星也相繼出現。
我所提供的證據,包括了一幅從那顆行星──第十二個天體──飛至地球的太空地圖。然後,依次是:在納菲力姆建立了第一個地球「殖民地」之後,領導者的名字,他們的人際關係,他們的愛與嫉妒、成功和奮鬥,都被描繪下來,成為了「永恆」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目標是追溯人類被創造的重要時刻。
接著,我指出了人類和他們的創造者之間的混亂關係,並對伊甸園、巴別塔和大洪水的解讀有了新突破。
最後,在眾神離開地球之前,人類(也就是我們)的身上,那些被創造者賦予的生物特性與物質特徵被留了下來。
這本書說明,我們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這個普遍的信念,也許會在全球增強,而不是減弱。因為,如果納菲力姆創造了人類,他們只可能是在執行一項大師級的巨大計畫。

撒迦利亞‧西琴,一九七七年二月,紐約

目次

目次
譯者序 從考古證據、字源演變及天文知識,重新發現人類的起源與創造
三十週年紀念版序 地球人類並不孤獨!
作者序 《聖經》的納菲力姆:從天而降的人們
引用來源

第1章 無盡的開端
智人的突然出現/克羅馬儂人是一個突然發生的文明/沙尼達爾洞穴揭露史前現代人的歷史/人類變成農民/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興衰
第2章 突如其來的文明
西方文明源於近東/巴比倫帝國與亞述帝國/亞甲王國/第一個文明王國在蘇美(示拿地)/蘇美王朝
第3章 天地眾神
希臘諸神/印度神祇/西臺十二「集團」神祇/胡里/迦南/埃及/亞摩利
第4章 蘇美:神的領地
眾神之父:安(阿努)/天上和地上的主神:恩利爾/鹹水之王:艾/恩基/尼努爾塔打敗邪神祖/邪神祖的真實身分/烏圖/伊南娜/伊希庫爾(阿達德)/蘇美神祇的數字密碼和系譜
第5章 納菲力姆:火箭裡的人
伊南娜進行太空旅行的七個物體/《聖經》中的使者/太空頭盔和護目鏡/太空船/火箭升空/MU、sham是火箭,不是名字/巴別塔是火箭發射台/凡人升天/鷹是太空人/多節火箭/降落到地球的人
第6章 第十二個天體
眾神住在太陽系裡/蘇美人早就知道太陽位於星系中心/三路天空/金牛座時代/納菲力姆傳授的天文知識/神聖數字十二
第7章 創世史詩
蘇美人眼中的太陽系/《創世史詩》/蘇美《創世史詩》與聖經《創世記》完美吻合/金古成為月球/佳佳成為冥王星
第8章 天國的王權
馬杜克是哪顆星? /第十二個天體週期性靠近地球/第十二個天體每三千六百年繞太陽一圈/納菲力姆可以活多久? /第十二個天體比地球更早出現生命
第9章 登陸地球
星際旅行的符號/從第十二個天體看地球/從外向內數太陽系行星/十二天的新年慶典/馬杜克之旅的七個站/前七顆行星和後四個天體/納菲力姆的太空旅行地圖/登陸地球、回航母星的路線圖
第10章 眾神的七座城市
納菲力姆第一次登陸地球/在阿拉伯海迫降/建立七座城市/地面指揮中心/納菲力母的終極計畫:建立太空站/天線塔和黑盒子/廟塔的實際功能
第11章 阿努納奇的兵變
下層世界是什麼?/下層世界在哪裡?/來下層世界做什麼?/為了尋找金屬而殖民地球/辛苦採礦的阿努納奇/一場兵變/創造原始工人
第12章 創造人類
《聖經》裡的上帝們/演化論VS.創造論/納菲力姆用自己的形象和樣式創造直立人/立人/基因移植/
立人/基因移植/為諸神創造僕人/亞當是第一個複製品/雌性直立人的卵子,加入一位男神的精子/在礦井工作的原始工人
第13章 眾生的末日
裸體的人類/人類獲得性知識/人類獲得生育能力/恩基創造了能夠自行繁衍的智人/亞當系譜/諸神為什麼要毀滅人類?/大洪水與挪亞方舟/美索不達米亞版的大洪水事件
第14章 當諸神逃離地球
大洪水是從未經歷過的大災難/大洪水之前的人類大屠殺/恩基救人/挪亞方舟是一艘潛水艇/納菲力姆回到天上/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當第十二個天體靠近地球時/大洪水發生在獅子座時代
第15章 地上的王權
在山丘開始耕種/納菲力姆授予人類王權/第四個區域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五章 納菲力姆:火箭裡的人

蘇美和阿卡德文獻毫無疑問的顯示古代近東的居民是天上和地上的諸神,他們可以從地上升到天國,就像任意的地球上空漫步一樣。

伊南娜進行太空旅行的七個物體
一段文獻描述了伊南娜被一個無法辨識的人強姦,那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有一天,我的女王,在跨過天國,跨過地球之後──伊南娜,在跨過天國,跨過地球之後──在跨過埃蘭和舒布之後,在跨過......之後,她變得疲憊,進入了夢鄉。我在我的花園邊緣看見她,親吻了她,與她交媾。」

這裡描述伊南娜穿越了天國大片遙遠的土地──這只可能是飛行──她自己在其他地方也提過另一次飛行。朗盾(S. Langdon)將一篇文獻叫做〈獻給伊尼尼的古典崇拜儀式〉,這位女神因從自己的城裡被驅逐而感到悲哀。她說,按照恩利爾的命令,一位使者「給了我天堂的話語」,進入了她的王座房間,「他沒有洗過的手放在我的身上」,並在其他一些不禮貌的行為之後,伊南娜繼續說道:

「我,從我的神廟裡,他們讓我飛起;我,一個女王,像隻鳥,從我的城市裡,他們讓我飛走。」

伊南娜擁有如此的能力,和其他主神一樣,常常在古代藝術品上以有翅膀的形象出現──正如我們曾看見過的,其他各方面都很擬人。這雙翅膀,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並不是她身體的一部分──不是天生的翅膀──更像是神衣服上的飾物。
很多文獻中都提到,伊南娜/伊師塔的廣泛旅遊──往返於她最初在阿拉塔的偏遠領地和她後來在烏魯克的住所之間。她拜訪過埃利都的恩基和尼普爾的恩利爾,也到過他弟弟烏圖的城市西巴爾。但她最重要的一次旅行是前往冥界,她姐妹厄里斯奇格的領地。這段旅行不僅僅記錄在史詩和神話上,還被雕刻在很多浮雕和印章上──一幅石雕展示了這位背著翅膀的女神從蘇美飛往冥界的畫面。
描述這段冒險旅行的文獻中,描寫伊南娜在旅行開始是如何將七個物體放到自己身上,接著在穿越通向她姐妹住所的七道門時,又不得不將它們丟棄。在其他一些描述伊南娜空中旅行的文獻中,也提到了這七個物體:

1.放在她頭部的SHU.GAR.RA,
2.在她耳朵上的「測量墜飾」,
3.圍在她脖子上的小藍石項鍊,
4.一對在她肩上的「石頭」,
5.她手上的一根金柱,
6.扣在她胸前的帶子,
7.穿在身上的PALA服。

雖然沒有人可以真正解釋這七個物體是什麼和其意義,但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答案早就是現成的了。從一九〇三年到一九一四年,在亞述城市阿舒爾的考古發掘中,沃爾特‧安德魯(Walter Andrae)和同僚在伊師塔的神廟裡,發現了一尊受損的女神雕像,她有各種各樣的「奇特裝置」,安放在她的胸和背上。一九三四年,考古學家在馬里的挖掘活動中,又發現了一尊很相似而且相當完整的雕像。這是一個真人尺寸大小的美麗女人。她戴著一個非比尋常、有一對角的頭飾,顯示她是位女神。站在這尊擁有四千年歷史的雕像旁,考古學家為她栩栩如生的樣貌感到無比激動(乍看之下,很難發現這不是一個活著的人,而是一尊雕像)。考古學家把她叫做「花瓶女神」,因為她手裡握著一根柱狀物。
這個真人尺寸大小、擁有立體效果的女神塑像,不同於其他浮雕和壁畫,它勾起了人們對她服飾的極大興趣。她的頭上,不是普通女帽,而是一頂特製的頭盔;從兩邊伸出來的東西,讓人聯想起太空人的耳機。脖子和前胸是一串用很多藍色小石頭(可能是寶石)串成的項鍊;她手裡拿著的柱狀物,如果是用來裝水的瓶子,那就太厚重了。
她穿著一件用透視材料製成的襯衣,兩條帶子從她胸前穿過,指向一個長方形的奇特盒子。這個盒子緊緊綁在女神的脖子後面,並用一條帶子綁在她的頭盔上。無論盒子裡面是什麼,顯然都很重,需要用兩塊墊肩墊著。盒子因為和它基座相連的圓扣而更重了。要完成這套裝備的穿戴,得靠兩條綁在女神背部和胸前的十字型帶子。
伊南娜用於太空旅行的七個物體,和在馬里出土塑像的服飾(當然還有在阿舒爾的伊師塔神廟中發現的殘缺雕塑)之間關係不言自明。我們可以看見「測量耳墜」──耳機──在她的耳朵上;小石頭「項鍊」在她脖子上;兩個石頭──兩個墊肩──在她的肩上;和她手上的「金柱」,以及呈十字型綁在她胸上的緊身帶。她的確是穿著一套「PALA服」(統治者的服裝),戴著一個SHU.GAR.RA頭盔──這個詞的意思是「使旅行更深入太空」。
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相信伊南娜是一個太空人。

《聖經》中的使者
希伯來《舊約》將主的「天使」稱作瑪拉基姆(malachim)──字面上意思是帶著神的訊息和指令的「使者」。就像所有的例子中所顯示的,他們是神聖的飛行員:雅各看見他們在一個天梯上向上前行,他們在天上叫住了夏甲(亞伯拉罕的妾);而且是他們在天上導致了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
《聖經》在記錄天使毀滅這兩個罪惡城市的事件時,他們各方面都很像人類,但一旦被人看見時,人就認出他們是「天使」。我們知道,他們的出現是很突然的。亞伯拉罕「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向他們俯伏在地,並稱他們為「我主」,他懇求他們,「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並為他們洗腳、休息和吃飯。
接受亞伯拉罕邀請之後,兩個天使(第三「人」變成了主本身)便前往了索多瑪。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臉伏於地下拜,說『我主啊,請你們到僕人家裡洗洗腳,住一夜,清早起來再走。』」接著「為他們預備筵席,烤無酵餅,他們就吃了」。當天使來到城裡的消息傳遍全城的時候,「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呼叫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裡的人在哪裡呢?』」(《創世記》19:1—5)
這兩個人──他們要吃喝睡,還要洗腳──是怎麼那麼快就被辨認出是主的天使?唯一說得過去的解釋就是他們的穿著──頭盔或是制服──或是他們手中拿的──武器──讓他們很容易被辨認出來。很有可能他們拿著奇特的武器:這兩「人」在索多瑪,就要被眾人害死的時候,「門外的人……眼都昏迷……總尋不著房門」(《創世記》19:11)。另一個天使,這時出現在基甸(他是被選中的以色列士師)的面前,用手杖觸碰一塊磐石來授予他一個神聖符號,磐石就冒了一團火出來。

太空頭盔和護目鏡
安德魯帶隊的小組在阿舒爾的伊師塔神廟裡,發現了另一尊不太尋常的雕刻。與其說是浮雕,不如說它是刻在牆裡面的雕塑。顯然,女神頭上戴著一個緊身頭盔,兩邊伸出類似太空人的「耳機」,上面還有很明顯的護目鏡。
不用說,任何人看見這樣的穿著,都會在第一時間就認為這是一名太空人。
在蘇美遺址發現的小泥塑,其中一部分距今五千五百年以上。它們很清晰的表現了這些天使所使用的棍形武器。在一個泥塑上,我們可以透過護目鏡看見頭盔下的臉。在另一些泥塑上,這些「使者」戴著截然不同的錐形頭盔,並穿著用一些圓形物件裝飾的制服。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圓狀物件的用途。
這些面罩或「護目鏡」是最引人注意的,因為西元前四千年的近東有大量的薄餅狀泥塑,用一種較為風格化的手法來描繪神的上半身,並誇大了他們的特徵:帶著面罩或護目鏡的錐形頭盔。在特爾布拉克發現了很多這樣的泥塑,那裡是哈布林河流域的史前遺址,以西結正是在這裡的河岸上,看見了神的戰車。
毫無疑問的,不僅是西臺,透過哈布林流域連接到蘇美和亞甲,都用一個顯然是「眼睛」的形象來表達「神」這個概念;同樣,這個用藝術手法來表示的「神聖存有」的符號,不僅僅存在於小亞細亞,同時還存在於古代希臘。
古代文獻中指出,諸神不僅為了在地球上空飛行,同時也是為了升入天國。伊南娜在描述她到阿努的天國住所的時候,解釋她能夠進行這次旅行,是因為「恩利爾親自將神聖的ME服,穿在了我的身上」。文獻中引用了恩利爾對她說的話:

「妳已經穿上了ME,妳已經把ME繫在妳的手上,妳已經穿上了ME,妳已經將ME綁在了妳的胸前......啊,ME中的王后,啊,躍動的光芒,她的手握緊了七個ME。」

一個名叫恩麥杜蘭基(EN.ME.DUR.AN.KI)的蘇美先王曾被邀請到過天國。他名字的意思是「擁有連接天國和地球ME的統治者」。一部由尼布甲尼撒二世留下的文獻,描述為馬杜克的「飛天戰車」重建了一個特殊的亭子,說它是「天地七個ME的堅固屋子」。
學者認為ME是「神的能量物體」。這個術語源自於「在天河中游泳」的概念。伊南娜形容它們是「天服」,她穿著它們坐上天國之船旅行。這種ME是一種在地球上空和外太空飛行時穿著的特殊衣物。
希臘神話的伊卡洛斯(Icarus),將帶羽毛的翅膀用蠟黏在自己身體上嘗試飛行。來自古代近東的證據顯示,雖然神被描述成有翅膀的,以顯示他們的飛行能力──或有時需要穿上帶翅的衣服來顯示他們的飛人身分──他們卻從來不透過拍動翅膀飛行。相反的,他們使用裝備來進行這樣的旅行。

太空船
《舊約》告訴我們,族長雅各在哈蘭郊外過夜,看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上帝的使者」繁忙的上去下來。主就站在梯子最上方。雅各懼怕了,他說:

「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門。」(《創世記》28:16-17)

這個故事中有兩個有趣的地方。第一是那些天神在「天的門」上下使用了一種設備:一座「梯子」。第二是這樣的景象讓雅各大吃一驚。當雅各在那個地方躺下睡覺的時候,「上帝的殿」、「梯子」和「上帝的使者」並不在那兒。他突然有了令人敬畏的「視野」,而且到了早上,「殿」、「梯子」和所有其他的,又都不在了。
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天神所使用的道具是某種太空船,這樣才可以突然出現在某個地方,停留一段時間之後,再次消失於人的視野。
《舊約》裡同樣還記錄了先知以利亞並沒有死在地球上,而是「乘旋風升天」。這並不是一個突然而無法預知的事件:以利亞的升天是預先安排好的。他被告知在特殊的一天去伯特利(Beth-EI,意思是主的房子)。他的門徒中,早就有流言傳說他將升入天堂。當他們詢問他的門徒這些流言是不是真的時,他證明了這件事,的確,「耶和華今日要接師傅」。接下來:

「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列王紀下》2:11)

更著名、而且描述得更清楚的,是先知以西結看見的「天國戰車」。他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哈布林河(編按:《和合本》是迦巴魯河)岸邊的猶地亞(Judaean):

「那時天開了,我看見上帝的異象。」(《以西結書》1:1)

以西結看見的是一個人型物體,被光芒包圍,坐在一輛金屬「戰車」裡的王座上。王座放置在一片金屬蒼穹上。戰車本身呢,可以走任何的軌道,還可以垂直升降,這位先知形容為一股炙熱的旋風。

「我觀望,看見暴風從北方颳來;有閃電從一堆雲層裡閃出,雲層四周非常光亮,好像銅一般發亮。」(《以西結書》1:4)

不久之前,一些研究《聖經》的學者,比如美國太空總署的布拉里奇(Josef F. Blumrich)指出,被以西結看見的「戰車」實際上是一艘太空船,有螺旋槳、在四個架樁上有著駕駛艙──所以被認為是「旋風」。
大約兩千年前,當時的蘇美統治者古蒂亞為他修建的尼努爾塔神廟舉行了一次慶典,他在記錄中寫道:在他的面前出現一個「像天國般閃耀之人......戴著頭盔,他是一位神」。當尼努爾塔和兩位天神出現在古蒂亞面前時,他們都站在尼努爾塔「聖黑風鳥」的旁邊。結果,修建這座神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神廟內部建造一個安全區,用來停放「神鳥」。
關於這次修建工程,古蒂亞記錄需要從遠方運來巨大梁柱和大塊石頭。只有當「神鳥」可以被放在裡面時,神廟的建設才算完工。而且,這裡落成後,「神鳥」「可以飛向天堂」和有能力「往返天堂和地球」。這個物體非常重要──「神聖」──以至於始終由兩件「神聖兵器」守護著:「至尊獵手」和「至尊殺手」──它們可以發射出致命的光束。
《聖經》神話與蘇美神話中的描述是極為相似的,包括這些天神和交通工具。在文獻中這些交通工具被描述為「鳥」、「風鳥」、「旋風」等物體,它們能在一團光輝之中升入天上。毫無疑問,這只能是某種飛行器。
在特爾佳蘇爾(Tell Ghassul)發現了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壁畫。那裡是死海東邊的一處遺址,人們尚不清楚它在古代叫什麼名字。而那些奇怪的壁畫也許會在這個問題上幫我們一把。讓我們回到西元前三千五百年,當時,這些壁畫描繪的是一個有八個點的巨大「指南針」,和一個在鐘狀房間裡帶著頭盔的人的頭部,以及兩個完全有可能是古代所謂「旋風」太空船的形象。

火箭升空
古代文獻還提到一些用來幫助太空人升天的交通工具。古蒂亞指出,當「神鳥」升到空中開始盤旋時,它們「讓人想到飛天的磚塊」。這個被守護著的庫房,是MU.NA.DA.TURTUR(意思是MU的大石室)。拉格什的統治者烏魯卡基納(Urukagina),曾對「聖黑風鳥」尊敬的說道:「燃氣火焰的MU,我已修建得又高又強。」與之相似的,曾在西元前三千年統治烏瑪的陸烏圖(Lu-Utu),為神烏圖在「他神廟中指定的地方」修建了一個MU專用的地方,「那裡有火焰向外散發」。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留下了有關重建馬杜克聖域的紀錄,其中講到,在一道用燒過的磚與閃閃發光的條紋大理石製成的強化牆裡面:

「我升起了船ID.GE.UL的頭部,這高貴馬杜克的戰車;還有船ZAG.MU.KU,可以看見它的接近,這往返於天地之間偉大的旅行者;在區域最中間,我上去了,用幕布隔開它的兩邊。」

ID.GE.UL,是描述「偉大的旅行者」或「馬杜克的戰車」的第一個詞,字面上意思是「高至天國,在夜晚發光」;ZAG.MU.KU,是形容這些交通工具的第二個詞──很明顯它是停在一個特殊區域裡的「船」──意思是「為了遠征明亮的MU」。
MU是一種橢圓頂、錐形的物體──被放在天地眾神神廟內的某個神聖區域, 很幸運這點是可以被證明的。在地中海海岸,現今黎巴嫩位置的畢博羅斯(Byblos,《聖經》中的迦巴勒)發現的古代硬幣──來自於西元前一千年──描繪了伊師塔的大神殿。
這枚硬幣描繪出神廟的兩部分。前面是神廟的主建築和莊嚴的門柱,後面是一個內部庭院,或「聖域」,用高大的牆圍住。很明顯這是個凸起的區域,因為只有透過一些上行的梯子才能到達。
在這個神聖區域中心有一個特殊的平臺,它的大梁建築像極了艾菲爾鐵塔,像是為了負荷極大的重量。在這個平臺上,有一個物體,它可能就是MU。
和所有蘇美象形文字一樣,MU有一個基本含義,就是「直線上升」的意思。它同時還有其他的一些意思:高、火焰、指揮、有記錄的時期──就像(後來)「被記住的那一個」。如果我們將亞述和巴比倫楔形文字中的MU,溯源到蘇美象形文字中的MU,那麼這些圖形將證明:
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一個錐形房間。「我將在天上的金色房間看著你們,」伊南娜是這樣向亞述王承諾的。這個MU是「天國房間」嗎?
一首寫給伊南娜及她乘坐天國之船旅行的讚美詩,很清楚的指出,MU就是諸神用於高空旅行的交通工具:

「天國的女士:她穿上了天國之服;她勇敢的升上了天國。穿過所有有人的土地,她在她的MU中飛行。在MU中的女士,用喜悅的翅膀升入高高的天國。穿過所有無人的土地,她在她的MU中飛行。」

證據顯示,地中海東部的居民曾看過這種形似火箭的物體,不僅是在神廟的庫房裡,而是真的在飛行。例如一些西臺象形符號,顯示了飛行中的巡航導彈、發射架上的火箭,以及一位在散發光芒的房間裡的神。

法蘭克福教授在《圓筒印章》(Cylinder Seals)一書中,論證了他們是如何製作這些美索不達米亞印章,並讓其描述的形象流傳整個古代世界。在克里特發現的西元前十三世紀的印章上的形象,描繪了一艘正在空中航行的火箭太空船,其尾部有火焰助推。
有翅膀的馬、纏在一起的動物、帶翼的天球,以及在頭盔上有角伸出的神祇,都被證明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形象。這就完全可以推斷出,出現在克里特帶火焰的火箭形象,也是由古代近東流傳過來的。
確實,帶有「翅膀」或鰭──用一個「梯子」到達──的火箭形象,也可以在從基色(Gezer)出土的泥板上看到。基色是古代迦南的一個城鎮,在耶路撒冷的西邊。同一個印章的兩個相似版本,都顯示一艘火箭停靠在一棵棕櫚樹旁邊。這個物體的「天空屬性」及歸屬地,透過太陽、月亮和黃道帶上的星座符號的裝飾表露無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