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此岸‧彼岸:吳冠中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此岸‧彼岸:吳冠中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此岸•彼岸 ——吳冠中研究》是作者對吳冠中先生多年研究和寫作的一本專輯,其中包括“傳記”“理論探討”“評述”“展覽策劃”“作品解析”“訪談”以及作者與畫家的信件交往,還有吳冠中生前專門為這本文集設計的“封面”。 通過此書可以了解吳冠中的人生、畫理以及他的思想。

作者簡介

賈方舟1940年5月生於山西省壺關縣,196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曾三次參加全國美展,1980年加入中國美協,1982年轉向美術理論研究,1988—2001年任內蒙古美協副主席,1996年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1995年後以批評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動於北京。

先後發表理論和評論文章約計二百萬字,文章主要收在《走向現代-新時期美術論集》《多元與選擇》《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賈方舟卷》《柳暗花明:新水墨論集》等四本文集之中,以及專著《吳冠中》。先後多次參加全國或國際性學術研討會、擔任全國性大展的評委,先後策劃、主持“中國藝術大展·當代油畫藝術展”“世紀·女性藝術展”“第四屆成都雙年展”等學術性展覽;主編了《批評的時代》三卷本批評文集,創辦並主持《中國藝術批評家網》,策劃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並擔任第一屆輪值主席。

先後被聘為:天津美院客座教授、西安美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四川美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吳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文化部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第六和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委會輪值主席、中國新水墨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CCAA第8屆當代藝術獎評委等。

名人/編輯推薦

吳冠中的繪畫讓人驚嘆不已;

吳冠中的美文讓人津津樂道;

吳冠中的生活簡樸,平民本色;

吳冠中視藝術為生命,寵辱不驚,敢講真話,剛直不阿。

 

此岸·彼岸是對吳冠中藝術人生所做的概括。吳冠中生在小河的“此岸”,從“此岸”望著“彼岸”,一步步長大,一步步走向“彼岸”,走向人生的理想……

此岸·彼岸是對吳冠中藝術歷程所做的概括。東方與西方,東方是此岸,西方是彼岸;油畫與水墨,油畫是此岸,水墨是彼岸;具象與抽象,具象是此岸,抽象是彼岸。

此岸·彼岸是對吳冠中作品的誕生與歸宿所做的一個隱喻性描述。生發在“此岸”的藝術,卻在“彼岸”得到了回響。“琴聲”在此岸,“知音”卻在彼岸。

序:開拓者的命運

 

水天中

 

吳冠中去世已經七年,放眼望去,在中國美術界還沒有另一個人的藝術活動引發如此強烈的贊嘆、驚訝與憤慨。也正因為這樣,圍繞吳冠中的評論和回憶文字也層出不窮,各呈風采。似乎由於吳冠中本人的個性特色,不論是讚賞還是批駁,只要涉及吳冠中,文筆也都帶有愛憎分明的感情色彩,新老八股往往退避三舍。在閱讀那些文章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作者不同的立足點和相應的感情色彩,其中不少具備“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條件,當然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但由於吳冠中人生歷程、繪畫風格、藝術觀念和文化思想方面的多樣性,多方位,多角度,高視點的評述還不是很多。賈方舟的《此岸 ·彼岸 ——吳冠中研究》集中了他多年來有關吳冠中的論文、筆記、回憶和對此主題的訪談對答,可以說是對這一期待的響應。

吳冠中是 20世紀後期中國畫壇無法忽略也無可代替的人物。像他那樣保持和張揚自己個性的人,在他同代藝術家中十分罕見。如果我們對他和同時代的畫家從思想、藝術觀念和行事方式等方面做比較,就會發現他們之間有多麼顯著的差異,就會驚奇在同一個時代怎麼可能出現如此不同的美術家,也就會懂得吳冠中遭遇到反復討伐是多麼自然。

與一般觀眾的印象不同,吳冠中不是一個超脫、淡泊的藝術家。藝術史已經證明,僅僅從繪畫作品推想作者的性格是片面的。在吳冠中內心深處,潛藏著執著、抗爭和叛逆的種子。他公開承認自己是叛逆性格的藝術家 ——1995年香港藝術館舉辦 20世紀中國繪畫研討會,同時舉辦“澄懷古道 ——黃賓虹”和“叛逆的師承 ——吳冠中”兩個展覽。吳冠中對此表示:“我很樂意加於我的這頂‘叛逆的師承’的帽子,倒認為是桂冠,因我確乎一向重視師承中的叛逆。”由此可想而知,在報紙上組織專版對他討伐,並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吳冠中對連篇累牘的聲討的回答是:“我就這麼想,這麼說,也這麼做!”最使研究 20世紀中國文化的人們感到驚奇的是在 20世紀後半期的中國,竟然出現了像吳冠中這樣的藝術家,是在他身上重現了一個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同時又對他所處的時代和人民滿懷熱情的畫家形象。

賈方舟與吳冠中的交往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從 1980年代吳冠中在美術界引起人們注意,一直到吳冠中進入暮年,離開這個世界,他一直不曾中斷與吳冠中的交往。當然,國內外美術家和美術界工作人士與吳冠中時相過從者大有人在,其中他的一些同事、學生與他接觸相當頻繁。但賈方舟與他們不同的是自始至終從藝術觀念與創作評價角度觀察和思考吳冠中。另一方面,賈方舟本人既是美術批評家,又是畫家;既是現代藝術的積極參與者,又是在美術史領域耕作多年的學人。這樣,他對吳冠中的認識和評價就可以做到全面地理解而不囿於某種藝術窠臼,真誠地評價而不失於為尊者諱。在回望吳冠中豐富多彩的創作成就時,他直言不諱地認為“吳冠中創造的這些作品是有一定局限的,我們不可能在他的藝術中追溯到更深層、更博大、更具有大靈魂的東西”。

一般熟悉吳冠中作品的人都看到了他的藝術明朗、輕快的一面,實際上吳冠中的性格氣質並不明朗輕快。晚年的吳冠中在不眠的漫漫長夜裡,內心常常翻騰著思想的波瀾:“在烏黑無邊的夜空中,李煜所見之月,如鉤,尖銳的鉤,勾人心魂。”“忘卻吧!然而不容易,無論悲痛與欣喜……”在他的繪畫與文字作品中,可以找出許多無眠之夜的無端思緒。他曾表示:“我 的心裡似乎從未出現過沒有漣漪的死一樣的水面……從來無抑鬱情緒者諒來不多,抑鬱時,想爆炸……”這一類不為人所熟知的性情似乎被掩蓋在人們熟知的那些作品之下,而賈方舟卻抓住了這些:“他一開始是要表現苦難的……他回到中國就是要畫出中國老百姓的苦。”他並且更進一步地指出“他並不是不想表現人類的苦難,是不能表現……吳冠中是一個扭曲的靈魂”!

認識和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像眺望一座大山。當我們身在山中時,往往難識此山真面目,而離它越遠,就越會顯現它的整體輪廓和它在群山之間的地位。吳冠中是一個企圖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保留自己純真個性的中國文人,他的繪畫作品和他的藝術觀念,是他的藝術理想與 20世紀後期中國文化環境既衝突又親和的產物,是畫家以個性化的方式,對 20世紀中國畫壇正面和負面各種挑戰的響應。正是從這個角度觀察,本書作者得出了這樣的看法:“吳冠中一生都是在是是非非中度過。但這也正是作為一個開拓者必然要經歷的命運。誰都可以不負責任地詆毀他,但歷史不會。 ”

 

目次

序:開拓者的命運/水天中

自 序 

 

輯一 傳 記

身家性命畫圖中

 

輯二 評 述

吳冠中的藝術觀

吳冠中油畫的分期與藝術成就

從語言的建構看吳冠中的藝術成就

 

輯三 策 展

新加坡:此岸·彼岸

——吳冠中藝術50年經典回顧展展後記

北京:真情故我 血性安在

——走進798:吳冠中2007新作展序言

北京:風箏不斷線

——緬懷大師吳冠中邀請展序言

 

輯四 理論探討

新時期的形式啟蒙

——回顧80年代初吳冠中引發的關於形式問題的討論

試談造型藝術的美學內容

——關於形式的對話(一)

試談內容與形式的同一

——關於形式的對話(二)

內容決定形式?

——關於形式問題的再思考

筆墨探源

——關於一場“筆墨官司”的思考

 

輯五 訪談

望不盡的天涯路

——吳冠中-賈方舟“十日談”之一

吳冠中關於藝術體制問題的諫言

——我看吳冠中的《“獎”與“養”》訪談

大師是引領和創造時代審美趣味的人

——風箏不斷線——緬懷大師吳冠中邀請展訪談

舊話重提:吳冠中不是一個形式主義者

——關於吳冠中形式理論的對談(一)

是非得失吳冠中

——關於吳冠中藝術的對談(二)

 

輯六 藝術交往

我與吳冠中的藝術交往

吳冠中信件摘錄 

 

附 錄一 吳冠中藝術年表

附錄二 吳冠中作品賞析

書摘/試閱

身家性命畫圖中 

 

第一流的藝術家在自身之外,一定有一些他必須臣服的東西,一種他必須交付的貢獻自己的虔誠,以便贏得他的獨特地位。 ——TS·艾略特

1919年,吳冠中出身在宜興一個清貧的農村家庭。後來雖然成為畫家,卻從沒有拋掉農民的辛勤本色。他的外表也同樣保留著這種本色:臉龐黝黑,皺紋滿面,身影瘦削,全然是個勞動者的模樣。吳冠中常戲稱自己是“苦行僧”“手藝人”,年年背著畫箱“走江湖”,全不在乎衣衫整潔及外表的優雅與否。他畫起畫來,常常是整天不吃不喝,極度的專注投入。他外出寫生可以幾個月一身衣服穿到底,每每遭人誤解。他曾經給自己“畫”過一幅自畫像:“山高水深人瘦,飲食無度學走獸”,生動地勾勒出一個終年奔波於天南地北的藝術獻身者的形象。

確實,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的吳冠中,作為一個畫家,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對藝術的狂熱與虔誠。正是靠著這種狂熱與虔誠,成就了他作為一個大師的藝術人生。

 

通往巴黎的吳家港灣

 

吳冠中原籍江蘇省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吳冠中的家鄉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如他所說,“河道縱橫,水田、桑園、竹林包圍著我們的村子”。吳冠中家門前有一條河道,河水流到這裡終止了,是終端也是起點,從這個起點可以通向閘口、宜興、無錫、杭州、重慶,乃至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吳冠中就出生在這裡,從這個人生起點上,乘著他姑爹的船走出水鄉,一步步從鄉鎮到城市,從東方到西方……

吳冠中的父親吳爌北是村裡少有的知識分子,起初在外鄉玉祁教書,後來回到本村辦學兼務農,學校就設在吳家祠堂。吳冠中上學,最初就是在父親當校長的這所吳氏私立小學。

吳冠中是長子,因家裡子女多,生計艱難,又考慮到田地少,子女長大分家後更無立錐之地,因此父親竭力設法讓子女讀書,將來出外謀生。吳冠 中遵照父親的意願升學,但他卻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鄉間教員。他一路考試,升入縣立鵝山小學、省立無錫師範、國立杭州藝專,而這一走,便再也退不回來。小學、中學、大學、留洋……從吳家門前那個小小的港灣一直走向巴黎——全世界藝術家心目中的聖地!

凡·高曾說:“藝術就像是一條水聲潺潺的溪河,把人帶往港口。”吳冠中就是沿著這條藝術之河,一步步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沒有朱德群,就沒有畫家吳冠中”

考取國立杭州藝專之前,在吳冠中的人生經歷中,並無任何通往藝途的跡象可尋。他既無學藝的優越環境,也不曾表現出這方面的特殊偏愛或天賦。1934年,讀完無錫師範初中課程的吳冠中,沒有正式升入師範,卻考取了由浙江大學代辦的工業學校電機科,走上工業救國之路。

只是一個偶然的機緣 ——在全省學生暑期軍訓中,他結識了國立杭州藝專的學生朱德群,從此引發對藝術的癡迷。他突然間瘋狂地愛上美術,並不聽父親的勸阻,一意孤行地改變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由工業學校轉入藝術專科學校。

在這一轉折中,年輕的吳冠中(當時只有十六歲)似乎顯得有些輕率,至少在父親看來是如此,而從就業的角度看,則更是如此。但吳冠中好像中 了魔法,完全不去顧及這些因素。在他的天性中一定有某種東西與藝術息息相通,否則就很難解釋他這個突然的改變。他似乎毫不猶疑,仿佛已是“眾裡尋他千百度”,終於得見,便一往情深,終身相許。而構成這一轉折的契機,就是結識了朱德群,正是朱德群,正是他的“點化”,使他悟出“天機”,使他在小小年紀已知“天命”。因此,他在白首之後的今天,仍不無感慨地說:“沒有朱德群,就沒有畫家吳冠中。 ”

差不多與吳冠中同齡的朱德群,在杭州藝專畢業後曾留校任教,後至臺灣,1955年赴巴黎旅居至今,與先後留居巴黎的趙無極、熊秉明並稱巴黎“三劍客”。朱德群的抽象油畫深具水墨情韻,極富東方情調。在藝術取向上與吳冠中有著相近的追求,吳冠中視他為終生難得的知音。

 

童年時代的藝術啟蒙

 

若說吳冠中在認識朱德群之前,與藝術不曾有過任何緣分,那倒也不盡然,童年時代的吳冠中曾有幸接觸過一位據說是遠近聞名的畫家繆祖堯,他是吳父的老朋友,一度在吳氏小學教書。當時吳冠中家裡掛了一幅中堂,即出自繆祖堯之手。這幅畫也是吳冠中最早見過的藝術品。

繆祖堯到吳氏小學以後就住在祠堂裡,吳冠中經常到繆老師房間看他畫畫,開始接觸繪畫之美。吳冠中說:“繆老師什麼都會畫,畫山水,畫紅艷艷的月季和牡丹,畫樵夫和漁翁……我尤其喜歡繆老師畫的大黑貓,他用燒 飯鍋底的黑炭畫貓,貓特別黑,兩只眼睛黃而發亮,我進美術學院以後,還常常想起那黑鍋灰畫的貓,可惜再也沒見過了。”在鵝山小學和無錫師範初中讀書期間,吳冠中不曾回憶過與圖畫相關的童年經歷,因此,與繆老師的這段交往,便是他最早的藝術體驗和受過的藝術熏陶了。繆祖堯不僅給吳冠中幼小的心靈留下那“黑鍋灰畫的貓”,還有他用來作畫的那間大畫室:“繆老師住的廂房很大,窗口掩映著綠茵茵的芭蕉,一張大畫案擺在窗口,真是窗明幾凈,幽靜宜人;這是我一生中頭一次見到的畫室,始終難忘,我一輩子都向往有這麼一間畫室。”吳冠中雖然沒有直接向繆祖堯學過畫,然而這些童年記憶,與他日後的選擇不無關係。70年代吳冠中回鄉,還專程到漁村看望垂垂老矣的繆老師,正是他,給了吳冠中最初的藝術啟蒙。

 

兩位尊師——林風眠與潘天壽

 

位於西子湖畔的國立杭州藝專,以濃郁的藝術氣氛孕育著一代青年學子。青年時代的吳冠中如魚得水,一頭埋進這個自由的藝術天地,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歸宿,再無反顧。

國立杭州藝專成立於 1928年,首任校長是剛從法國歸來不久的林風眠,聘用的教師也幾乎是清一色的留法學人:林文錚、吳大羽、蔡威廉、李超士、雷圭元、劉開渠、方幹民……因此,從授課方式到教學觀點,都深受法國美術院校的影響。圖書館裡的畫冊及期刊也以法國為最多。學校一方面對西方現代藝術采取開放態度,一方面又十分嚴格地要求學生的基礎訓練(學生入校要先在附中學三年素描,然後才能正式進入專科學習)。吳冠中在這樣一個素質高、思想開放、學術氣氛濃厚的環境裡習畫,對他的藝術理念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他能有機會較早接觸到西方現代藝術,並且在習畫伊始就深深地愛上了塞尚、凡 ·高、馬蒂斯、畢加索等諸位近代藝

術大師,而這個先入為主的知識結構,決定了他一生的藝術走向。進入 80年 代以後,當大陸的中年畫家(他們都是在與西方現代隔絕的環境中接受藝術教育)面臨對外開放帶來的知識更新的局面時,對於吳冠中則只是回顧和再認識罷了;二是杭州藝專在科系的設置上采取中西合璧的教學觀點,只設繪畫系,不分西畫、國畫,這對吳冠中的影響同樣深遠。

對於融國畫與西畫為一體的措施,當時校方的藝術教育大綱曾做如下解釋:

本校繪畫系之異於各地者,即包括國畫、西畫於一系之中。我國一般人士多視國畫與西畫有截然不同的鴻溝,幾若風馬牛不相及,各地藝術學校亦公然承認這種見解,硬把繪畫分為國畫系與西畫系,因此兩系師生多不能互相了解而相輕,此誠為藝術界之不幸!我們假如要讓僵化的國畫適應社會脈動而另辟新途徑,則研究國畫者不宜忽視西畫的貢獻;同時,我們假如要令油畫脫離西洋的陳式而足以代表民族精神的新藝術,那麼研究西畫者亦不宜忽視千百年來國畫的成績。

若把吳冠中後來的藝術主張、所走的藝術道路兩相對照,不難看出這個融中西於一體的教學理念,在他身上實踐得何等徹底!

當年國立杭州藝專的教學理念無疑源自於林風眠,林身為一校之長,對學校的教育方向所產生的影響,具體呈現在他的辦校方針之中:對西方現代藝術采取開放態度,嚴格學生的基礎訓練,納國畫與西畫於一爐……這都是林風眠早期藝術理念的結晶。

林風眠並不曾直接教過吳冠中,因此,林風眠給予吳冠中的影響,毋寧說是這些教學理念帶給他在基礎與觀念上根深蒂固的影響。同時學習西畫與國畫,為學生時代的吳冠中帶來終生受用不盡的好處。加以林風眠那種不結交權貴、處世淡泊、與世無爭,一生只專注於藝術的高潔精神,更成為吳冠中向往和崇仰的楷模。可以說,林風眠是引導了吳冠中一生的精神導師,而吳冠中則是從人格精神到藝術學養全面繼承了林風眠的後繼者。

在學生時代,深刻影響吳冠中的另一位導師是潘天壽。林風眠中西合一的教學主張,將吳冠中引領到潘師門下,而潘天壽又為他“引見”了範寬、石濤、弘仁、八大……吳冠中遵照潘師從臨摹入手的教學主張,通過一系列臨摹,從直觀上深入了解與學習傳統繪畫,這在他一生的藝術道路上留下深刻影響。1939年,國畫、西畫分系以後,吳冠中在左右為難之中,雖然最後放棄了國畫,選修西畫,但“國畫的因素卻不斷在我思想感情的深處發酵,並且隨著歲月推移和學習積累,我愈來愈體會到,國畫和西畫雖工具不同,但在藝術本質上卻是一致的”。

吳冠中最終又從西畫轉回到水墨之鄉,不能不說與早期這段深深的“戀情”有關,與潘天壽給予他的深刻影響有關。青年時代的吳冠中時而不守本分,常發奇思妙想,因以請教潘師,潘回答說:“以吾弟現在時期,宜多研究,少主張。”潘老師的嚴教,吳冠中至今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