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中國民辦教育研究 2017(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民辦教育研究 2017(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繼《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6)》後推出的又一部引導中國民辦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力作,全書分理論探索、改革與發展、教育教學、教育政策與管理以及教育史和比較教育學5個專題精選了2016-2017年發表的有關民辦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論文50餘篇,較充分地展示了我國民辦教育研究的新進展,可為民辦教育教學與研究以及民辦高校辦學實踐提供重要參考。

作者簡介

黃 藤
1958年生,西安市人,教育管理學博士,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委員,陝西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陝西省政協常委。
1992年,創辦西安外事學院,致力於為中國民辦高等教育探索一條科學發展的成功之路。20多年來,帶領西安外事學院快速發展,使之成為國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校,形成了以國際合作教育、創業教育、文化產業教育和健康產業教育為鮮明特徵的辦學特色。1996年成立國內首家民辦教育研究所,創辦《民辦教育研究》期刊,主編《七方民辦教育叢書》、《七方人文教育叢書》,出版專著《民辦教育求索》、《民辦教育引論》、《學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中國民辦教育思考與實踐》等。

名人/編輯推薦

縱論中國教育人在民辦教育道路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和思考,展示20多年來中國民辦教育走過的曲折道路,2016-2017年中國民辦教育蓬勃發展的現狀,面臨的問題,中國民辦教育人的思考與對策,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走向。

書摘/試閱

一、 理論探索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7)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影響的批判性分析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影響的批判性分析蔣 凱摘 要: 私立高等教育包括多種類型,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主要體現為需求吸收型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增長。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積極影響包括擴大高等教育機會、緩解政府高等教育財政緊張、促使公立高校與私立高校相互競爭和提高辦學效率。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消極影響包括教育質量相對低下、教育機會不公平加劇、專業和區域結構失衡,其原因在於沒有堅持私立高等教育的非營利性質、缺乏政府和社會的監管。
關鍵詞: 私立高等教育;私立高校;民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民營化私立高等教育部門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最有活力、增長最快的部門之一。在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已達到一定規模、政府加強對民辦高等教育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探索民辦高校分類管理、依法建立民辦高校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的背景下,有必要對過去三四十年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和經驗教訓進行探討。
一、 私立高等教育的類型
私立高等教育包括精英與半精英型私立高等教育、需求吸收型私立高等教育、特色型私立高等教育、營利性高等教育四種類型。[1]這四種類型的私立高等教育並非分屬￿不同的國家,在一個國家內部可能具有其中的某種或幾種類型。
1. 精英與半精英型私立高等教育
美囯高等教育體制是一種典型的由私立大學主導精英大學的體制。在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的大學中約有20所私立大學,它們基本都在美國。在美國國內排名前10名的大學中,私立大學通常佔有9席。這些私立大學一般具有較久遠的辦學歷史,長期處在美國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頂端。它們經費充裕,入學競爭激烈,堅持按高水準辦學。此外,美國還有一些選拔嚴格、以本科教育質量著稱的私立性質的文理學院,這些院校也屬￿精英院校之列。歐洲有幾所頂尖私立大學,但這些高校的公/私性質較為模糊。日本、韓國也有少數幾所頂尖私立大學,如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浦項科技大學。半精英院校處於精英院校與非精英院校之間,其地位和招生選拔性都在高校平均水平之上,其辦學水平與一些優秀但不算頂尖的公立大學大致相當。大多數半精英私立高校明確地以就業為導向,其辦學取得了成功。
2.需求吸收型私立高等教育
在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私立高等教育系統最主要的增長來自非精英院校,這些院校往往是“需求吸收型高校”。建立這些院校的原因在於,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超過了公立高校和現有私立高校的供給能力,需要建立新的私立高校來解決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需求吸收型私立高校並不提供高質量教育,也很少開展科研活動,它們主要是為學生直接就業提供專業或半專業訓練。需求吸收型私立高校通常不具有“大學”的身份,並且常常因為不能提供高質量教育而受到質疑和批評。在大多數國家的私立高等教育系統中,需求吸收型私立高校在規模上占主導地位,並且是各類私立高校中發展最快的機構之一。高等教育需求不斷增長,加上許多國家較寬鬆的監管環境,共同促成了需求吸收型私立高校的迅速發展。
3. 特色型私立高等教育
特色型私立高等教育由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私立高校組成。這類院校的特色往往體現在其傳統、價值取向和招生對象上。特色型私立高校一般是非營利組織,它們的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為了堅持某種傳統和實現特定的使命。特色型私立高校主要包括兩類: 一類是教會院校或具有宗教背景的私立高校;另一類是女子學院。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大多數特色型私立高校都具有一定的宗教背景。實際上,西方教育領域和非教育領域的許多非營利組織,其早期機構不少是由具有宗教背景的團體舉辦的。女子學院是另一類特色型院校,這些院校強調權威、安全和特殊的道德觀念。美國具有深厚的女子私立高等教育傳統,建有一些高水平的女子學院,如韋爾斯利學院等。在東亞和俄羅斯,歷史上也存在女子學院,近年來女子學院得到了發展,不過院校數量和招生規模還比較小。
4. 營利性高等教育
在歷史上,私立高等教育與公立高等教育雖然在辦學性質和經費來源上存在較大的差別,但是它們的宗旨基本都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私立高校一般屬￿非營利組織,辦學者可能有經費結餘,但並不以營利為目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立高校數量較少。大多數以營利為目的的院校都屬￿非精英院校,往往提供某些特定專業或技能方面的訓練,利用社會尚未飽和的需求提供層次較低、學制較短的中學後教育。近年來,營利性院校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張。在美國,營利性院校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在校生人數約占私立高校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並且出現了一些大規模的跨國教育集團,如羅瑞特集團(Laureate Education Inc.)、阿波羅集團和惠特尼集團(Whitney)等。在發展中國家,儘管多數國家在法律上規定私立高校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事實上營利性院校一直都存在,並且在過去30年間有了顯著的增長。
雖然不同類型的私立高等教育之間存在差異,但是在全球範圍內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仍存在一些普遍的發展趨勢,其中一點就是規模持續擴展。各類私立高等教育都在增長,但不同類型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長速度並不一樣: 非精英私立高等教育比精英和半精英私立高等教育增長更快;營利性高等教育增長速度最快,其次是半精英型私立高等教育。各種類型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增幅較小。此外,並非所有國家的私立高等教育都在增長,近年來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國的私立高等教育在本國高等教育系統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2]
二、 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積極影響
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擴大教育機會,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或普及化。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最大的好處是擴大了高等教育機會,推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或普及化。從“充分教育”(‘full education’)的觀點出發,蓋格(Roger L. Geiger)認為受教育總比不受教育好,多受教育總比少受教育好,私立高等教育部門的發展增加了教育機會。[3]20世紀70年代初,一些發達國家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當時韓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只有8.8%。1980年韓國高等教育入學率提高到16.0%,1990年迅速達到59.6%,1995年達到57.9%。[4]目前日本、韓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居世界前列,這兩個國家先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主要就是依靠大力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入學水平較低、政府財政能力有限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對擴大教育機會、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1980年,智利只有單一的大學部門並且大學主要為公立,受資源的約束,該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只有7.4%,處在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階段。由於私立專業學院和技術教育中心的快速發展,到90年代初智利高等教育入學率翻了一番,邁進大眾高等教育階段。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在推動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還推動了高等教育民主化。20世紀90年代智利高中畢業生中只有25%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到2003年70%的高校在校生來自世代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5]
其次,增加教育投入,緩解政府高等教育財政緊張。高等教育財政緊張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英國和澳大利亞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各建立一所私立大學,近年來美國營利性院校迅速增長,其主要原因都是希望在不增加公共經費或僅僅增加少許公共經費的條件下滿足不斷擴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反之,在不增加公共經費或僅僅增加少許公共經費的條件下滿足不斷擴大的高等教育需求,也就相應地緩解了政府財政緊張。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高等教育財政形勢更加嚴峻。“缺乏持續的財政支持限制了高等教育入學率的增長,使高等教育陷入一個低成本、低質量的惡性循環。”[6]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增加民間教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共高等教育經費的短缺。20世紀90年代前期,印度和智利的公共教育經費明顯地向基礎教育特別是初等教育傾斜,政府大幅削減公共高等教育經費,導致公共高等教育經費總額及其在公共教育經費總額中所占比例均下降。在公共高等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印度和智利高等教育入學率沒有下降反而穩定上升,有賴於這兩個國家大力發展私立高等教育。總之,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彌補了公共經費不足造成的困境,緩解了財政緊張局面。
再次,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公立高校與私立高校提高辦學效率。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應當保持在最低程度,民營化有利於將政府干預抑制在最低程度;民營化推動了競爭,競爭能夠提高市場效率,因而民營化推動了效率的提高。[7]根據這種觀點,以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民營化引入了競爭機制,促使公立高校與私立高校之間、私立高校之間乃至公立高校之間圍繞生源、資源、質量和聲譽開展競爭,從而能夠促使兩類院校共同提高辦學效率。因此,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應當放鬆對高等教育的監管,允許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競爭,因為這種競爭能夠使這些國家通過更有效地配置公共資源的方式從精英高等教育轉向大眾高等教育。[8]但是,正如民營化在西歐與拉丁美洲國家產生的影響大相徑庭(前者從中受益,後者受損居多)的關鍵原因在於制度環境一樣,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也取決於所在國家的制度環境。只有具備適宜的制度環境,發展私立高等教育才能促使私立高校和公立高校提高效率,因為只有在適宜的制度環境下競爭機制才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引入了競爭機制,但競爭機制能否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並不是無條件的,它有賴於適當的制度環境。
此外,新建或增加私立高校增加了有關國家的高等教育多樣性,為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由於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發展私立高等教育或建立公私高等教育夥伴關係受到了世界銀行、OECD等國際組織以及一部分政界人士和學者的推崇。克拉克(Burton R. Clark)贊成高等教育公私並舉體制,指出“高等教育或許是一個最不適於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部門”[9]。
三、 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消極影響
(一) 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消極影響的表現
從全球範圍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消極影響如下。
1. 私立高等教育質量相對低下
在多數國家,私營部門在高等教育系統中處於邊緣地位,主要是作為公立高等教育部門的補充。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的大多數私立高校旨在實現一些特定的目的,主要是滿足補償型高等教育需求,這些新建私立高校往往是需求吸收型院校。由於資源有限、生源較差,大多數新建私立高校質量較低,與公立高校存在較大的差距。在20世紀90年代私立高等教育恢復初期,俄羅斯政府和教育界普遍對私立高等教育質量缺乏信任。時至今日,該國私立(非國立)高校水平參差、良莠不齊,政府、教育界內部對私立高校的評價均存在很大分歧,社會對私立高等教育認可度不高。與公立高等教育相比,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質量偏低,這反映了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在新興工業化國家韓國,私立高等教育與公立高等教育的質量差距相對較小,但學術界仍然認為韓國在實現全民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過度依賴私營部門,導致高等教育整體質量未能得到提升。
一些研究者認為,私立高等教育的質量並不必然比公立高等教育低,並舉例說美國、歐洲、日本都有許多國際知名私立大學,特別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MIT、CIT等私立大學不但處在美國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頂端,而且也處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最前列。這就涉及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美國這些著名私立大學的高質量和高聲譽?首先,美國是一個特例,其著名私立大學的情況不能代表美國所有私立高校,更不能代表其他國家私立高校的情況。美國有一批享有盛譽的私立大學,但是不是所有的美國私立高校辦學質量都高,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著名的私立大學更是寥寥無幾。《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排名前200名的138所非美國大學中只有6所私立大學(其中4所在歐洲,1所在加拿大,1所在亞洲),並且非美國私立大學沒有一所進入全球前50名。其次,美國著名私立大學具有堅實的傳統,其聲譽是長期累積的結果。這些私立大學一般都有上百年甚至更悠久的歷史,其中有的院校的歷史甚至比美國建國的歷史還要久,早在北美殖民地建立初期就開始創辦。再次,目前世界各國普遍缺乏將新建私立高校發展為著名大學的氛圍。近年來,許多私立高校的投資者和辦學者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關注如何獲得利潤;高等教育捐贈者則往往將資金捐贈給歷史悠久、負有盛名的公立和私立大學,很少將捐贈投向新建的私立高校。
2. 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加劇了教育機會不公平
在不增加政府投入或政府投入較少的情況下,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滿足了一些社會群體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據此,部分研究者認為,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使得許多原先在高等教育需求大於供給的條件下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變得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從而增進了教育公平。但是,更多的研究者認為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加劇了教育機會不公平。原因在於,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有利於學費支付能力強的優勢群體,對弱勢群體幾乎沒有積極影響,實際上加劇了優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鴻溝。多數私立高校的經費主要來自學費,其他收入來源較少,其學費水平往往較高,要遠高於處在同一層次的公立高校。由於收費水平較高,支付孩子上私立高校的學費就成為中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負擔。例如,智利中等收入家庭為支付一個孩子上學,須花費家庭年收入的30%以上,並且該國私立高校學費仍在不斷攀升。昂貴的學費使得智利中低收入家庭送子女接受私立高等教育的意願降低,出現了學生放棄就讀機會或中途輟學的情況。對貧困家庭的子女來說,到學費高、獲得貸款可能性小的私立高校上學幾乎不大可能。在大多數發展中囯家,私立高等教育缺乏普惠性,事實上成為一個主要服務於中產階級的部門,弱勢群體從中受益較少。
3. 私立高等教育在專業和區域結構上失衡
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私立高等教育發展表現出兩種失衡現象。其一,專業結構失衡。新建私立高校的專業大多以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為主,開辦的技術類專業比較少,投入高、見效慢、直接經濟收益低的基礎學科專業更少。其二,區域結構失衡。新建私立高校往往位於各國經濟發達、交通便利、高等教育入學率高的都市地區,這些地區的高等教育需求更旺盛,家庭的學費支付能力更強。在高等教育基礎薄弱的非中心城市和偏遠地區,由於有意願和能力支付私立高校高額學費的家庭相對較少,辦學者缺乏投資意願,私立高等教育規模也就比較小。因此,有城市偏好的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並沒有惠及偏遠地區,而是加劇了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區域不平衡。
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印度學者提拉克(Jandhyala B.G. Tilak)的研究發現: 亞洲許多私立高校質量低下;經費來源基本依賴學費,制約了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有大規模私立高等教育體系的國家的教育和經濟並不必然發展得好,在社會和政治發展上也是如此。提拉克維護傳統的公立教育體制,認為必須堅持高等教育的公共產品性質。[10]1
(二) 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消極影響的成因
首先,沒有堅持私立高等教育的非營利性質。
私立高校與私人企業雖然在所有權或控制權上存在相通之處,即它們均為私立或私有,但是二者在性質上存在重大的差別。私人企業一般是營利性機構,其主要目的是獲得利潤;而歷史上的私立大學則一般都具有非營利身份,其結餘資金通常用於提高教學、科研或至少是使教學科研達到適當水平。像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一樣,以往大多數私立高校的建校宗旨是為了促進公共利益。[11]1有學者指出: 教育不是一種營利性事業,而是一種公共產品,它具有廣泛的外部性;教育是一種價值產品(merit good);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是提供機會均等;高校具有經濟以外的多個目標。[10]2
傳統上,私立高校是一種非營利組織。[12]1私立高等教育主要由屬￿非營利部門的私立高校組成,具有兩種職責――彌補公立高等教育的不足;彌補營利性院校或利潤最大化院校的不足。韋斯布羅德(Burton Weisbrod)指出,非營利院校是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突出的信息不對稱市場的一種適當工具;高等教育需要對不確定的基本價值觀做出長遠承諾,在這一點上消費者更加信賴非營利院校而不是營利性院校。[12]2非營利院校還更有可能為社會目標所驅動,並且更少地局限於經濟效益考量。非營利組織的上述特性決定了非營利院校與營利性院校之間的相互關係。營利性院校主要集中于消費者易於評估的領域,如職業教育、短期技能訓練課程。營利性院校還可能在需求大大超過供應的情況下產生,因而給消費者留下的空間很有限。在歷史上,私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營利性院校為數不多,私立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種非營利組織,體現出鮮明的非營利性特徵。
但是,過去三四十年間私立高等教育作為非營利組織的性質趨於弱化,其營利性質則不斷增強。白金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是英國唯一一所獨立的私立大學,最初的建校宗旨是實施博雅教育,以對該國博雅教育傳統的衰落進行補救,完全不以營利為目的。[11]2但是,白金漢大學的辦學明顯地與初衷不符,它走向了營利,目前以招收全自費留學生為主。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的慈善性私立高等教育(慈善資金在辦學經費中佔有一定比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立高等教育)的規模幾乎沒有得到擴展,私立高等教育部門中增長最迅速的是營利性院校。在發展中國家,私立高等教育的營利性特徵更加明顯。雖然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在法律上規定私立高等教育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大多數私立高校都在營利或存在高比例的資金結餘。以營利為目的或過分強調資金結餘,就會導致私立高校在辦學上出現一系列問題: 為了追求規模效益而大量招收學生,招生以支付學費能力為標準,忽視生源質量;較高的學費水平和較少的貸款機會使得私立高校主要為中產階級和優勢群體服務,加劇了高等教育機會不公平;為了節約成本特別是節約人員開支大量聘用兼職教師,師資水平較低和隊伍不穩定導致私立高校的教育質量處於較低水平;出於節約成本考慮主要開辦社會科學、經濟管理、外語等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較少開設技術類專業和基礎學科專業,並且一般將學校建於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高等教育基礎好的都市地區。這一系列問題恰恰構成了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消極影響。
其次,政府和社會對私立高等教育缺乏監管。
教育公益性不是自發形成的,必須通過一定的集體行動和制度安排才能實現和提高。[13]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存在消極影響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政府和社會對其缺乏監管。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私立高等教育重新出現之初,由於整個國家處在艱難的轉型期,政府來不及制定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規,導致大量未獲得辦學許可、游離於政府和社會監管之外的私立高校產生,特別是產生了大量辦學條件低劣的分校。後來,雖然俄羅斯制定了專門的私立教育法規,但是不少法律法規相互衝突,相關政策也缺乏穩定性。在亞洲發展中國家,政府監管私立高校和確保私立高校提供高質量教育的能力相當有限。支持私立高等教育發展者大多贊成建立有力的監管機制,認為如果不對私立高等教育部門進行監管就會造成高等教育市場的無序狀態。然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在監管、監控和控制私營部門以保障質量、確保私立高校嚴格遵守規範和程序方面力不從心。印度設立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監管機構,如大學撥款委員會(UGC)、國家評估與認證委員會(NAAC)、技術教育委員會(AICTE)、醫學委員會(MCI)、法律教育委員會(BCILE)等。此外,印度還有幾個監管高校的政府機構,如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SCHE)、中央和邦高等教育部等。但是,這些監管機構中幾乎沒有哪個機構在監管高校的質量和標準方面有效,更遑論對私立高校質量和標準的監管。這些機構沒有能力制止“冒牌”院校的出現,也沒有能力制止這些院校通過頒發不受認可的學位和文憑而欺騙不明真相的公眾。此外,印度這些高等教育監管機構不能保證私立高校遵守關於學費、招生、教師聘任、課程標準等方面的規範。總之,印度政府監管私立高等教育的能力嚴重不足。在一些政府能力較強的國家,政府監管私立高等教育方面的情況可能略好於印度,但對於私立高等教育公共政策模糊、監管不力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在不少國家,政府關於私立高等教育的政策還處於無序狀態,即使制定了相關政策也缺乏執行力。實際上,這些國家對私立高等教育部門在教育中的作用、私營部門的風險以及如何在政府與市場之間進行選擇還很不清晰。正如列維(Daniel C. Levy)所指出的,許多國家在制定有關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過程中,政府往往“缺乏願景”。[14]政府缺乏願景,導致許多國家在私立高等教育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政策真空。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真空進一步導致政府缺乏有效的監管,造成了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 結語與討論
私立高等教育部門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最有活力、增長最快的部門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主要體現為需求吸收型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增長。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積極影響包括擴大高等教育機會、緩解政府高等教育財政緊張、促使公立高校與私立高校相互競爭和提高辦學效率,等等。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消極影響包括教育質量相對低下、教育機會不公平加劇以及專業和區域結構失衡,其原因在於沒有堅持私立高等教育的非營利性質、缺乏政府和社會的有效監管。
美國私立高校錄取了該國不到1/4的本科生,但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占該國高校全體本科畢業生的1/3,培養研究生和專業學位學生所占的比例則更高;另外,美國私立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專業學位學生畢業率均高於公立高校。據此,蓋格等學者指出美國私立高校的效率高於公立高校。還有學者認為,美國私立高校的質量也高於公立高校。早在1973年希爾斯(Edward Shils)就指出,優秀的大學不一定是私立大學,英國、德國、法國都有優秀的公立大學,美國也有幾所屬于國內最優秀大學之列的公立大學,但是“在美國依然存在的一個事實是,私立大學勝過公立大學”。美國私立大學保持傑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於,與公立大學相比,它們有更大的自主權,對已經具有的、可以掌控的資源能夠有更大程度的調節,有自由和精力去爭取更多的財政資源。這些因素加上私立大學累積的社會聲譽和學術聲譽,使得它們對有抱負的學者和學生更有吸引力。[15]金子元久認為,美國著名私立大學辦學成功有三點原因: 第一,發展英國傳統,主張社會所必需的公共服務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民間提供,私立大學作為公共團體而存在;第二,具有基本財產,保障了私立大學的組織延續性,並且能夠吸引到社會捐款;第三,提供的公共服務被免除法人稅,個人捐贈也免稅,這不但有利於私立大學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全體利益的實現,而且對辦學者自主提高教育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保護作用。[16]
清末或民國時期在我國創辦的一些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如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燕京大學、金陵大學等,建校不久就成長為著名學府。這些私立高校辦學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作為公共團體而存在,不以營利為目的,辦學者具有卓越的領導能力,堅持以教育家精神辦學。同一時期,以營利為目的、教育質量低下的“野雞大學”也時有出現。它們不能獲得社會認可,多數學校難以為繼、自生自滅。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沒有出現一所高水平新建私立大學,該國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主要體現在營利性高等教育迅速增長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得以恢復,此後相繼建立了一批民辦高校。在經濟迅速增長、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民辦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目前規模空前,構成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地說,我國高質量的民辦高校為數不多,大多數民辦高校的辦學水平停留在滿足補償型教育需求上,辦學經費基本依靠學費,不能吸引到社會捐贈,資金結餘率普遍較高,游走于營利與非營利之間,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公立高等教育規模巨大、適齡入學人口減少的背景下,我國民辦高校投資者和辦學者應當深入思考所在學校的發展方向和辦學特色,認真考慮民辦高等教育的性質。從理論上說,民辦高等教育不僅可以盈利,還可以營利,但是應當堅持我國教育公益性原則和民辦高等教育整體上的非營利性質,對營利性高校與非營利民辦高校進行區分和分類管理。在一個國家,私立高校的規模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立高等教育部門如何變化和變化有多大”[17]。中外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營利性高校辦成高水平大學的先例,儘管少數發達國家擁有數量不等的高水平私立大學,大多數國家主要還是依靠公立高校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公益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