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長沼睦雄
1956年出生,山梨縣人,北海道大學醫學系畢業。研習腦外科後,轉攻神經內科,並取得日本神經學會認定的醫師資格。於北海道大學研究所致力神經生化學基礎研究後,轉向障礙兒童醫療領域,之後在道立札幌療育中心擔任十四年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並從2000年開始研究HSP,2008年時赴任道立綠丘醫院精神科醫師,提供兒童與成人診療服務。2016年開設十勝mutsumino醫院,專門診斷及治療發展障礙、發展性創傷障礙、解離性障礙等疾患,專注在大腦、心靈、身體的綜合性醫療。
中文譯作有《解憂處方箋 日本心理名醫談壓力的洞察與釋放》(台灣東販)。
譯者簡介
蕭雲菁
台北市人,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心理學系學士,臨床心理學系碩士。居住日本東京九年期間,經歷過皇太子結婚、神戶大地震、地下鐵沙林事件等日本史上重要大事,足跡踏遍日本,北至北海道、南至沖繩,度過非常充實的旅日生活。曾任日商金融公司總合企劃部課長等職,於金融業服務近十年。
現從事專職中日文雙向口筆譯工作,並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資深日語講師、社區大學及中央銀行日語講師等。
與心思細膩的「高敏感孩子」相處
我在北海道的帶廣市經營一間精神科暨兒童精神科醫院,常見到許多人因為各種症狀,並因此對生活感到痛苦而前來求診,尤其在最近來看診的患者當中,有愈來愈多人是因為「敏感」而苦。
我在二○一六年出版的《解憂處方籤 日本心理名醫談壓力的洞察與釋放》(台灣東販)一書中,曾分析天生對刺激反應敏銳的「高敏感族」,之後便獲得廣大的迴響,許多人都來信表示「這根本是在寫我」,更有來自日本各地的信函詢問,甚至是專程遠道而來求診。
這才讓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因過度敏感而深受困擾,同時也讓我領悟到「這不只是成人才有的問題,應該讓更多人了解孩子們也有高敏感問題」。就在此時,有人問我「能不能為高敏感的孩子寫本書?」因此誕生了本書的企劃。
由於孩子們無法精準地用語言表達感覺,痛苦程度恐怕遠超於成人,就連一般人認為再平常不過的事,對這樣的孩子們來說,都會變成強烈的刺激,讓他們幼小的身心受傷,甚至倍感壓力。
但這些孩子並不是自己想要這樣敏感的,他們在對自己的身體與心理感到困惑的同時,也對身體反應出來的不適感到困惑,於是會想尋找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以及一個舒服的容身之處。
本書就是要幫助周遭的大人該如何面對、照顧、支持這種敏感的孩子。由衷期望本書能幫助這些心思細膩又敏感的孩子,在紛亂、資訊多元複雜的社會裡活得更像自己。
我與高敏感族的結緣
「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族)是距今約二十年前,由美國心理學家伊蓮‧艾融(Elaine N. Aron)博士提出的概念,如字面意義般,指的是天生具有敏銳感覺的一群人。
艾融博士自己與她兒子都是高敏感族,曾經經歷過各種痛苦的體驗,因此決定從心理學觀點來研究「高敏感度」。在進行大量調查與研究後,她出版了《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一書。
這本書在一九九六年於美國出版時,立刻成為暢銷書,之後更被翻譯成各國語言版本,日本也在二○○○年出版,讓許多日本人因此得知高敏感族一詞。
當時我是負責診療「發展障礙」(現已改稱為神經發展障礙症)、發展性創傷障礙、依附障礙等症狀的兒童精神科醫師,讀到這本書的時候,著實嚇了一大跳。以往我無法說明清楚的狀況,居然是因為神經過敏,「高敏感」這個新概念讓我恍然大悟並深感認同。
這個概念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點出「這種敏感並非疾病,也不是障礙,純粹是天生具有的特質」,就像有人天生跑得很快、有人天生手很巧、有人天生很會唱歌一樣,有些人天生就具有特別敏銳的感覺,如此而已。
在確認「這個概念對於解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將大有幫助」的想法後,我立刻將其導入診斷確認項目表裡,並且開始進行臨床研究。同時,在這段期間裡,我接觸到許多完全就是「高敏感族」的人,從他們身上了解「原來,高敏感是這樣的狀況」。
高敏感孩子不為人所知的理由
艾融博士在二○○二年又出版了《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中譯: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二○○七年出版),書中詳細說明高敏感孩子的特徵及養育方式,並將其稱為「高敏感兒」(HPC,Highly Sensitive Child)。
因為對高敏感很有興趣,所以我立刻訂購英文版並且迅速讀完,但不知為何,這本書遲遲沒有日文翻譯版。
直到二○一五年才發行日文版,但距離美國出版本書已經過了十三年。換句話說,在此之前日本人並不知道「高敏感兒」這一名詞,即使到現在,一般人對「高敏感兒」也不甚熟悉。
與此同時,開始有一些高敏感族以個人經驗,出版了各種與高敏感有關的著作,一般大眾才開始逐漸了解這個族群。
高敏感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所有人都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很敏感,但後來的生長環境如何看待這種特質,將大大影響他們的生活。所以,我才認為有必要正視敏感的孩子們。
孩子不懂表達自己的痛苦
我從二○○八年開始增加成人門診,因為以往只要提到「發展障礙」,都會認為那是兒童才有的問題,但其實很多人只是在兒童時期沒被發現,長大後才被診斷出是神經發展障礙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擁有二○一二年出版《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中譯:注意力不集中的女性)書中描述的症狀,因此有愈來愈多成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發展障礙」而來求診。
事實上我也是因為開始幫成人診療後,才對高敏感兒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因為孩子們不太能表達自己的痛苦,即使懂得說出「聲音太吵受不了」、「光線很刺眼」、「味道好臭喔」、「不喜歡摸起來刺刺的感覺」等令人不舒服的感覺,卻沒有足夠精準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向大人傳達他們心理上的不悅、害怕、焦慮等情緒,以及這些情緒的細微差異。
尤其是高敏感兒,即使是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緒直接說出來了,也常會被周遭人說成「真是奇怪的小孩」、「太神經質了」、「你是不是有問題啊?」導致他們愈來愈不敢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就精神面來說,只聽他們的描述,也無法明白他們到底有多受傷、多痛苦。但是在與成人患者交談時,只要我問「你小時候如何呢?」通常都能聽到他們回答「我記得好像是這樣」、「當時我對這件事很不舒服」。
不論是神經發展障礙症還是高敏感兒,幾乎都一樣,因為這些成人患者願意描述孩提時代的情形給我聽,才讓我對孩子們的狀況有進一步的認識。
成人可以用語言傳達自己的情緒,也能主動迴避會讓他們不舒服的情況,但孩子大多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就會更痛苦,最後只能用身體反應和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甚至只懂得用鬧彆扭的方式表達他不愉快或不舒服,所以身為大人更有必要主動去察覺、去支持這樣的孩子。
高敏感兒與高敏感族,都不是病
有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很敏感,於是帶孩子去醫院求診,結果被診斷出「有可能患有泛自閉症」。這位媽媽因為對這個診斷有疑慮,於是寫信來問我。
「我查了許多有關泛自閉症的資料,就過度敏感這一點來說,確實符合我小孩的情形,但其他症狀就完全不是這樣子,讓我對診斷結果產生懷疑,而且那位醫師完全沒提到高敏感的問題。」
我不難想像這種情形很普遍。
在泛自閉症裡,有些人擁有過度敏感的症狀,若只看這個症狀,確實很容易與高敏感兒重疊。但就如這位媽媽發現到的,若能同時觀察其他症狀,自然能明白孩子到底是不是泛自閉症。
麻煩的是,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既非病名、也不是診斷名,這純粹是站在心理學和社會學觀點來定義,在醫學上沒有這樣的概念。因此就算去精神科、神經科、身心科求診,也不會被診斷為高敏感族或高敏感兒,有些醫師甚至沒聽過這些概念;即使明白有這個概念,很多人也不認為這是造成患者生活痛苦的原因。
我在進行心理診療時,一向以積極導入有效的思維為方針,並且在此之下,努力觀察患者的大腦及身心靈,進行綜合性診斷,因此我認為高敏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只可惜就現實問題來說,會像我這樣告訴患者「啊!你是高敏感族啦」、「你的孩子是高敏感兒呢」的醫師真的是極少數。
尤其在面對類似神經發展障礙症,夾雜多種要素的患者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理解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但在一切講求證據的醫學和心理學領域裡,這個主張遲遲不被理解。也是因此之故,我曾被提醒「醫師,您老說這種話,小心在學會裡待不下去」。
就現況來說,對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有所理解的臨床醫師還很少,未來恐怕也不易增加。
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具敏感特質
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既不是疾病也不是障礙,是當事人天生具有的特質,而且根據艾融博士的說法,不論人種與種族,基本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假設一個班級裡有三十名學生的話,表示其中有五、六人是高敏感兒,其實不算少數。
但我們身處的社會通常會以其他八成的多數人為主,所以對過度敏感的人來說,往往不容易適應,也會過得很辛苦。即使五人中就有一人的比率並不小,但可惜社會對高敏感族的理解度還很低。
如果媽媽本身也是高敏感族,或許比較容易察覺「啊、這孩子好像也是敏感型」,但若媽媽不是高敏感族,自然很難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有這種反應,甚至有可能以為自己的孩子「很難養」、「很難搞」、「很任性」。
不僅如此,許多高敏感兒甚至會敏感地感應到周遭人的情緒,反而自責「自己沒能回應媽媽的期待」,導致這樣的孩子內心會更痛苦。例如我看過很多,被大家稱讚「你是個好孩子」的小孩,在長期壓抑自己情緒的情況下身心失衡,結果身體狀況出問題、逃避上學,甚至出現「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意識解離症狀。
為了避免孩子將天生過度敏感的特質當作壞事而煩惱,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們的成長環境。
若能從孩子還小時,就用適當態度面對他們的敏感,自然能避免孩子因此產生負面情緒,畢竟孩子天生就比成人纖細,要讓這個特質變成優點或是缺點,完全看孩子的成長過程。
艾融博士說過「與其長大成人後再去療慰過去的傷痕,不如趁孩子還小時就想辦法預防問題發生,而這樣的方法勢必簡單許多」。所以周遭的大人有必要儘早察覺,並接受這種特質是「孩子的特色」。
將心思細膩的特質培育成優點
我始終認為不該將高敏感特質看成負面要素,應該把它看成是「敏感力」、「心思細膩力」之類的正向能力。
高敏感兒確實容易對芝麻小事在意,導致神經緊繃而感受到壓力,最後甚至會讓身心失衡。但他們也確實因為這種心思細膩的特質而顯得特別細心,對他人擁有較強的同理心,這也是高敏感兒和高敏感族的一大優點。事實上,有很多人因為活用這種豐富纖細的敏銳度,在社會上有活躍表現,在在顯示只要好好發展這項特質,就能將它變成人生的大優點。
希望大家能多多理解高敏感兒,不要把擁有敏銳感覺的孩子們視成「敏感得讓人困擾」的麻煩存在,而是「因為心思細膩才值得依靠」的重要存在。
若能對高敏感兒有進一步的理解,明白什麼樣的環境適合他們,如何對他們表現情感,不僅能減少高敏感兒的痛苦,也能將高敏感兒原有的敏感特質培育成有助人生的優點。
究竟是該將天生比人敏感的特質看成正向能力並且樂在其中,還是把它當作導致生活痛苦的元凶而苦惱不已,成長環境絕對有莫大的影響力,這一點不僅艾融博士提及過,我自己也從臨床經驗得到驗證。
由衷希望本書能給正在與高敏感兒對抗、奮戰的媽媽和老師們,提供消除煩惱的指示,減緩孩子心靈的痛苦。
高敏感兒的四個特性
艾融博士曾整理出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的四個特徵,非常值得參考,以下便融入我的理解來說明這四項特徵。
1.深度處理(D)
容易過度接受刺激、能敏銳察覺細微變化,上述內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但其實高敏感兒會比一般人更「深度」地處理這些資訊。
最常見的特徵如下:
‧會提出逼近核心的尖銳問題。
‧會似懂非懂地使用大人們說過的話,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年齡。
‧有幽默感。
‧會去思考各種可能性而慎重行事,因此遲遲無法下決定。
‧會仔細觀察後再思考,因此比較花時間實際採取行動。
遲遲無法做決定、感覺困惑的表現,常被視為「膽小」、「內向」、「優柔寡斷」,但其實是因為他們在心裡深度處理,才會有這種外在表現。
我在為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診察時,也發現他們大腦讀取表情等資訊的處理能力很高。
2.容易過度接受刺激(O)
我常常用地曳網的捕魚方式來說明敏感的人接受到大量刺激時的狀態—網眼愈大,小魚愈容易溜走。偏偏敏感的人,網眼非常小,不僅會網住小魚,甚至會網住其他不必要的東西,導致漁網愈來愈重,收網的時候當然會累到不行。
這就是過度接受刺激的狀態,身體和精神都承受過重的負荷,才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到疲勞。
即使是為了取悅高敏感族而安排活動或帶他們外出,他們也會因為疲憊而逐漸失去精力,最後甚至要求「回家」,這是高敏感族的一大特徵—並非不快樂,純粹是過度接受刺激而疲累不堪。
其他還有下列特徵:
‧過度興奮後,當天晚上會睡不著。
‧很怕痛。
‧會過度在意天氣的冷熱、弄髒的手腳、濕掉的衣服、不合腳的鞋子等。
‧很怕別人給他的驚喜。
‧受人矚目或被檢測實力時,就無法發揮應有的實力。
3.情緒反應大、尤其是同理心很強(E)
高敏感兒不只對事物很敏感,對情緒反應一樣敏感,所以愛哭、容易被嚇到、容易害怕,甚至鬧彆扭。這都是因為他們的情緒起伏比一般人來得激烈所致,而且這種敏感反應不只針對自己,也會對他人產生反應。
曾有一位媽媽告訴我,三歲大的兒子會把眼鏡拿給她,還對她說「媽媽,妳在找這個吧?」她嚇了一跳,趕緊問兒子「你在哪裡找到的?你怎麼知道媽媽在找眼鏡?」結果兒子回答她「我看到妳一邊打掃,一邊東張西望,就想說媽媽妳應該是在找眼鏡」。敏感的孩子就是有辦法觀察他人,察覺到對方在想什麼。
這種小地方能如此貼心,是非常美好的事,偏偏這樣的孩子對悲傷與焦慮等情緒的感受,同樣比人強一倍。
臨終關懷的森津純子醫師,將敏感族這種高同理心比喻為「音叉」。每個人身體裡面能感到共鳴的音叉數量都不一樣,把這樣的思考模式套在理解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身上,就會非常淺顯易懂。
4.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S)
第四個特徵是容易敏銳察覺細微刺激,包含微小的聲音、淡淡的氣味、隱約的口味差異、人與物的細微變化等一般人不太會發現到的小細節,這種大家視為「沒什麼了不起」而容易忽略的芝麻小事,高敏感兒都會很在意。
關於這一點,艾融博士說「有些人的知覺器官特別發達,但他們多數都不是因為知覺器官反應過大,而是思考和情緒的程度太高,才會察覺到細節部分。這也是和處理資訊的深度做區別時,很難分辨清楚的地方」。
很多媽媽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高敏感兒對芝麻小事產生敏銳反應。
▼我家小孩對於常吃的食物,口味上非常敏感。前陣子他吃了一口煎蛋就喊「好難吃」。辛苦煮的菜被孩子嫌,真的很讓人沮喪。
▼洗完澡後,如果不是他慣用的毛巾,他絕對不會用。我想應該是觸感的關係啦。但就算給他別條毛巾,他也會全身濕答答地大吵「我要原來那條啦!」
其他還有對食物裡的化學成分有反應,或對藥物敏感,只要照處方箋上的指示服藥,藥效就會過強等等,這些都是高敏感兒的特徵。照顧高敏感兒真的很辛苦,但有時也會有另一面。
▼每次我去弄頭髮回來,兒子總是比丈夫早一步察覺我的髮型變了,還會對我說「媽媽,妳這樣很好看。」
愛哭的嬰兒就是高敏感兒?
多數媽媽第一次覺得「我的孩子會不會太敏感了?」通常都是因為孩子不太睡、拚命哭。雖然小孩夜哭是常有的事,但媽媽們常因此睡眠不足,累積過多疲勞而痛苦不堪。
▼抱在懷裡就不哭,也會乖乖地睡覺,但是只要一放回床上,就立刻嚎啕大哭,最後沒辦法,只好抱著他一起睡。
▼嬰兒期每天晚上都哭,我簡直就是活在地獄裡。每隔一小時、一個半小時就哭,每晚都要被吵醒五、六次,根本沒辦法好好睡覺,大概是因為這樣氣色變很差吧。帶孩子回診時,還被問說「這位媽媽妳有好好睡嗎?妳還好吧?」讓我忍不住掉淚。
▼每次哭都要哭個一小時,真的很煩,最後總會忍不住大聲罵他,然後我又會
後悔。好羨慕那些說「我小孩好好帶,只有不舒服時才會哭」的媽媽喔,上天太不公平了。
比起不會夜哭的孩子,會夜哭的孩子應該比較敏感,只是這樣的表現是因為哪方面的問題,必須從各種角度去思考才有辦法知道。
嬰兒會哭,是因為有某些狀況讓他焦慮、不舒服,所以不妨先想成孩子確實擁有某種程度的敏感,再去做一些嘗試變化,從中找出怎麼做才能減緩他的焦慮。例如避免某種聲音、不要讓刺眼光線照過來、將衣服和寢具換成觸感比較好的材質等等,時間久了自然能漸漸明白自己的孩子,對什麼事容易產生反應。
一旦想著「我的小孩好難帶」、「好難照顧」,思緒自然會朝這個方向發展,進而感嘆「又來了」、「到底要我怎麼做你才不哭?」、「饒了我好不好」。當累積過多疲勞時,心情上當然會有壓力,此時不妨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等待心情平復後再告訴孩子「別擔心,媽媽會一直陪著你」、「不用怕、不要哭」,站在孩子的立場來面對他們。
提出高敏感族與高敏感兒的艾融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裡提到,不僅自己是高敏感族,她的兒子也是高敏感兒,所以晚上常常夜哭不睡,讓她非常困擾,後來她想到一個方法—為兒子特製一個小帳篷。
只要進入這個帳篷裡,就不會聽見外面的雜音,也不會有刺眼的光線,蓋在身上的棉被有固定的圖案,而且不論到哪裡去,一定會讓她兒子帶著這個帳篷,結果她兒子果然到哪兒都能安穩入睡。簡單地說,她為兒子準備了一個隨時都能感覺「這裡很安全」、「這裡沒問題」的地方。據說她兒子在滿三歲睡一般床之前,一直很依賴這個帳篷。
孩子無法與外界相處怎麼辦?
不一定要當個「一般人」
常常有敏感孩子的父母來問我各式各樣的問題,以下將以我個人實際接觸的案例為主,分享如何加深對高敏感兒的理解。
父母為了孩子煩惱,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在面對某些事物時,無法「順利地」應對,而此時父母的心情,大概會有下面兩種:
一種是為孩子「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做到」感到焦慮。
另一種是對「自己也一樣不擅長應對」感到焦慮。
「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做到」時,會在生活中出現各種不方便,但所謂的「像一般人」其實也是很主觀的概念,往往只適用於某個社會。就曾有過一家人帶著神經發展障礙症的孩子到海外生活後,原本在日本生活時很在意的事,就變得完全不在意,所以其實不用要求孩子非得像一般人或是其他人。
另一方面,若發現孩子也跟自己一樣不擅長處理某些事,擔心孩子會像自己一樣吃苦,主要是認為孩子遺傳到自己,鑽牛角尖地認為都是因為自己不會才使孩子也這樣。相反地,或許也有人會認為「我明明就做得來,為什麼這孩子就是不行」,然後拚命地想辦法要讓孩子克服。但這樣的父母心,其實是一種「想支配孩子」的心態作祟,真正重要的是「設法成為一個不支配孩子的父母」。
別忘了高敏感兒占了二○%的人口,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孩子是高敏感兒。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想成每個孩子有五分之一的機率被上天挑選,擁有這樣的特質,不同於一般人是很正常的事。
艾融博士說過「既然身為與眾不同的孩子的父母,就得有不同於其他父母的覺悟」,所以別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要有勇氣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
有趣的是,在她兒子上大學後開始設計自己的家時,據說他在房間裡擺了睡覺專用的帳篷,或許對他來說,帳篷已成為一個可以安穩舒眠的堡壘。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