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 蔡明亮的十三張臉、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鄒的植物書、 2021限量萌牛隨身碟、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不需要這麼忙、 說話有自信、 簡約與優雅、 靈活文化特展、 國家公園月曆、 2021年海洋生態戀月曆、 2021疾病擬人桌曆、 故宮裡的色彩美學
庫存: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一本實用且富哲理的登山野營指南
何謂輕量化?
• 傳統建議的負重約為體重的25%~30%
• 輕量(Light weight):基本重量9-4.5kg
• 超輕量(Ultralight):基本重量4.5-2.27kg
• 極輕量(Super Ultralight):基本重量2.27kg以下
※「基本重量」是指背包中全部裝備,不含食物、水、燃料等消耗品以及身上衣物的總重量。
為什麼要輕量化?
• 行進輕快,降低因摸黑或趕路導致迷途的風險。也更有餘裕欣賞大自然。
• 過困難地形時能更準確控制腳的落點,維持身體平衡,降低失足風險。
• 避免因過度負重對膝蓋和腰背造成傷害,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
基本觀念
• 使用電子秤
• 舒適與安全很重要
• 事前仔細評估
• 可以的話,自製裝備
• 每次登山都嘗試新東西
• 分辨「想要」和「需要」
2017年,我和先生花了20天穿越懷俄明州風河山野區,全程我的負重不超過12公斤。對我來說,在技術性路段,身上輕一分,動作的掌握就高一分,除了增強信心,也加快行進速度,減少暴露在環境因子下的時間,安全性提高不少。我們一路上吃得很好,沒有凍著,每天都能睡個好覺。這趟行程再次印證,認真看待輕量化,事前多一點準備,更能讓自己長長久久從事熱愛的戶外活動。 ------摘自易思婷<導讀>
背超輕就能走超快,能走超快就多了很多仔細欣賞山林、觀賞花朵、融入自然的餘裕。背超輕就有餘裕仔細辨識叉路、融入環境,理當能減少迷途的狀況。背超輕就能提高機動性,能更準確控制腳的落點,減少跌倒甚至墜崖的風險。
更進一步深入超輕量登山的讀者,應當能體會這跟獵人上山是很類似的經驗,以最少量的裝備與大自然進行最深的交流,希望這最終會帶領您擁有超輕量碳足跡的人生。 ------米亞桑戶外中心創辦人 林政翰
從前以自己的負重能力為傲,後來才了解到輕量化不僅僅是為了舒適,更是登山安全失落的一環;為了預防登山意外的最大宗──失足的發生,不要輕視山林環境,不要以為自己很能背重,背得輕而巧才能走得更遠更久!針對如何走得輕便舒適安全,作者列舉了許多實用的技巧及思考方向,無論是登山健行的新手或老手都值得細細咀嚼。 ------ Hanchor創辦人 謝章天
麥可˙克萊蘭Mike Clelland
在著名的美國戶外領導學校(NOLS)擔任講師超過20年,也是受歡迎的插畫家。他成長於平坦的密西根州,接著在紐約過了10年雅痞生活。自學插畫,從未上過美術學校。1987年,他認為整個冬天都泡在懷俄明州的白雪裡好像很好玩,沒想到在體驗過洛磯山脈的生活之後,發現自己愛上在荒野中獨處,很難回到大都市的日常。
麥可目前全心投入熱愛的大自然及插畫,著有《艾倫與麥可很酷的登山健行指南》(Allen & Mike’s Really Cool Backpacking Book)及《艾倫與麥可很酷的山岳滑雪指南》(Allen & Mike’s Really Cool Backcountry Ski Book)。
譯者簡介 :林政翰
20多年登山經驗,於大學登山社養成登山、攀岩、溯溪、雪地技能,曾到國外學習西方登山技術與野外急救,並長期跟隨布農獵人學習山林知識,對山區搜索與救難也有濃厚的興趣。
米亞桑戶外中心創辦人。米亞桑中心旨在以登山安全與低環境衝擊為前提,開設各類型登山教育課程,「極輕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課程,它跟登山安全有極大的相關性,也能讓登山過程極輕鬆又愉快。
除了各項課程,也將著名的加拿大班夫及澳洲海洋影展帶進台灣,加上本土紀錄影片,合為米亞桑山岳影展,固定於每年十二月舉辦,是許多戶外運動愛好者期待的盛會。
只是因為能背,就背嗎?
易思婷
15年前我剛踏入戶外世界的時候,輕量化就已經蔚為風潮了。那時我在費城唸書,與朋友們最常去露營健行的步道是阿帕拉契山徑,它是美國三大長距離步道中最有人氣的一條,北起緬因州南到喬治亞州,全長約3,500公里。許多人夢想花上3到6個月,一次走完(thru-hikers)。
還記得與朋友走在阿帕拉契山徑時,很容易認出這些全程徒步者,他們的背包很小,食物多半是只要加熱水的乾燥糧,爐頭是用半個可樂鋁罐做成的酒精爐,我捧在手上端詳,連個噴嚏都不敢打,生怕它飛走。但最讓我狐疑的是鞋子,不是傳統的高筒登山鞋,而是輕量的越野跑鞋。他們背上的包袱輕,腳上的負擔少,一路健步如飛,眼光總是向前看,很少往腳下看。
那時我才剛踏進戶外領域,總覺得在岩石路徑多的賓州段,不穿高筒登山鞋一定很容易扭傷腳踝,很納悶他們怎麼可以只穿越野跑鞋?直到多年後才領悟,當負重輕,能掌握自己的步伐,自然不需要笨重的登山鞋。
看多那些人的奇異行為後,因為好奇我上網閱讀輕量化論壇和達人的部落格文章,想了解輕量化究竟是怎麼回事,結果看到的多半是對一克兩克斤斤計較,比如把牙刷斷柄,把牙膏擠出來在太陽下曬乾,切成一段段攜帶等內容。我看完後嗤之以鼻,覺得輕量化就是犧牲舒適度罷了。我當時的行程頂多四、五天,最初體力較差,確實嫌過包袱重,但幾次下來也就習慣了,還驕傲自己真能背,何必為了輕量化走極端路線。
後來愛上攀登,先後去爬南北美第一高峰,之後投入技術性高山攀登,除了野營裝備和食物,還要背大量的攀登裝備,非常沉重。雖然我比往日更能背了,也因為熱愛攀登而甘願背,但是屢屢聽到在戶外學校任職多年的同事因為長期負重,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需要開刀整治骨盆或膝蓋的故事,心中逐漸響起警鐘,開始思索是否有必要背這麼重。只是因為自己能背,願意背,所以就背嗎?
慢慢的,當我前往偏遠山區從事技術性攀登時,會開始審視裝備,盡量在不少帶關鍵裝備的情況下,減輕重量。我可是要攀登一輩子的,不能不認真看待因為負重太多而對身體可能造成的慢性傷害。不過,徹底讓我完整擁抱輕量化還是2017年秋天從事的一趟山脈穿越旅行。
我與先生Dave Anderson在2017年八月底前往懷俄明州的風河山野區(Wind River Range),目標是從北到南穿越整個山區,沿途登頂大陸分水嶺(Continental Divide)上43座有名字的山峰,包括懷俄明最高峰4,209公尺的Gannett Peak。這些山峰多數為技術性山峰,北半部多為冰川行進以及冰雪攀,南半部則多是岩攀。
我們的計畫是穿越,不是單攻,有持續的方向性,必須把全副裝備帶在身上攀登,不能走輕裝攻頂再原路回去的策略。輕量化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在技術性的路段,身上輕一分,對動作的掌握就高一分,安全性也多一分。除了增進移動信心,也加快行進速度,而在技術性路段上,減少暴露在環境因子下的時間,即是降低風險、增加安全的不二法門。
這次我的確折斷了牙刷,不過沒有到擠出每天的牙膏段曬乾的地步。整個行程我最大的負重量沒有超過12公斤,攀爬技術性路段時,從沒有因為重量而讓我擔心失足,走在較簡單的路段上,更是行進如風。
少了擔心,多了輕快,更能從容往前看,而不是往腳下看。我的視野更廣,能更早預期下一步,盤算策略和行進路線,也更有餘裕欣賞壯闊的風景。
有沒有犧牲舒適度呢?我們的確因為過度樂觀而少帶了一些食物,但一路上吃得很好,也沒有凍著,每天都能睡個好覺,全程精神奕奕。我們最後走了20天,但從來沒有因為不舒適,而造成精神和體力的過度損耗。這是一趟相當難得、幾乎只被快樂回憶填滿的旅程。
我問自己,怎麼沒有更早開始認真看待輕量化?它需要的只不過是事前多一點準備,在短期效應上,讓人更能從容執行和享受行程,多留幾分餘裕應付突發的緊急狀況。長期來看也避免無謂的身體耗損,讓自己能夠長長久久從事熱愛的戶外活動,何樂而不為?
所以我很開心見到本書出版,輕量化是在學習理解哪些東西是非必須的,讓自己站在主控的角度,選擇想要背負的重量。也許你這趟上山想要和朋友在星空下喝杯紅酒,促膝談心,那麼了解輕量化的原則,能夠讓你因為減少不需要的重量,除了多帶一瓶紅酒,還能帶上配酒的美味食物。只是別忘了把空酒瓶帶回山下哦,無痕山林才能讓我們永久享受荒野的神奇力量。
本文作者為美國戶外領導學校(NOLS)講師、高山嚮導。著有《我的露營車探險:以日常空間的「小」,換取倘佯曠野的「大」》、《睡在懸崖上的人》,以及攀岩工具書《一攀就上手》、《傳統攀登》。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