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老子:生命的大智慧(簡體書)
滿額折

老子:生命的大智慧(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  價:NT$ 312 元
優惠價:8727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老子》五千字的玄言,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揭示了人如何在社會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方法。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卻能看到裡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卻能看到反面。老子講求精神生活、講求體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潤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靈。

作者簡介

余培林,臺灣師范大學文學碩士。曾任臺灣師范大學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著有《詩經正詁》《新譯老子讀本》等書。2002年獲臺灣“薪傳獎”、2003年獲選資深優良教師。

目次

【導讀】人生價值的體現

認識老子其人其書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書

三、老子思想形成的因素

四、老子思想流行的原因

五、本書簡介

正文解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結?語

一、老子思想的系統

二、老子思想的精神

三、老子思想的價值

四、老子思想的影響

附錄:重要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意】

文字沒有辦法完全表達語言,語言也沒有辦法完全表達意思,語言文字的功用是很有限的。所以一個很淺顯的道理,還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解說,至于那包含宇宙萬物之理的大道,沒有形狀,看也看不到;沒有聲音,聽也聽不到;沒有實體,摸也摸不到,并且恒久不變,那就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解說的了。同樣道理,一個普通的真相,還可以給它加上一個名稱來稱謂,至于那包含宇宙萬物之理的大道的真相,恒久而不變,是沒有辦法給它加上一個名稱來稱謂的。因為你稱它為甲,它就不是乙,你稱它為彼,它就不是此了。因此,要了解大道,可不能執著于語言文字和名相,完全要靠心靈去領悟,否則,就要走入迷途而永遠無法清醒。明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談談天地萬物創生的情形了。天地開始的時候,沒有物體,沒有形象,這種情形,可以稱之為“無”,這“無”就是“道”的本體,而這“道”就是宇宙的本源。當“道”一產生創生的作用,萬物就隨之而生。在萬物創生而沒有形體的時候,可稱之為“有”,這“有”就是“道”的作用。所以,常想到天地的本始是“無”,就可以了解道的本體精微奧妙;常想到萬物的根源是“有”,就可以了解道的作用廣大無邊。“無”和“有”一是道的本體,一是道的作用,各是道的一面,可以說同出于道,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并且都可以稱為玄妙,玄妙而又玄妙,那就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本源──“道”了。

【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道”字是名詞,指宇宙的本源。關于宇宙的本源,古代希臘哲學家有人說是水,有人說是火,也有人說是空氣,中國的陰陽家認為是五行(金、木、水、火、土),老子卻認為是“道”(說見第四、第二十一、第二十五各章)。第二個“道”字是動詞,講說的意思。“常”的意思是恒久不變。“常道”,就是恒久不變的道。第一個“名”字是名詞,指“道”的真相。第二個“名”字是動詞,稱謂的意思。“常名,就是恒久不變的名。”老子的“道”,包含著宇宙萬物的發源、生長、變化、歸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而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講說的,但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立了這五千余言。佛家講到最高境界,也只是說:“不可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時大家都默然不響,只有迦葉尊者綻顏微笑。世尊只是以花示眾,并未說破,迦葉參悟禪機,也只是微笑而已,不用語言解說。因為形諸語言,反而破壞真相,橫生枝節,佛教禪宗所謂“說是一物即不中”。就是這個道理。老子立了五千余言,怕后人把這五千余言就當作“道”的全部,所以開宗明義就要人不要過分執著語言文字,這五千余言并非“常道”,只是通往“常道”的橋梁而已。事實上,對所有的書籍,都不應該過分地執著它的文字,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就是這個意思。《淮南子?道應訓》里有一段桓公和木匠輪扁的對話,把這個道理說得最為清楚:

輪扁:“您所讀的是什么書?”

桓公:“是圣人的書。”

輪扁:“那個圣人在什么地方?”

桓公:“已經死了。”

輪扁:“那么,您所讀的只是圣人的糟粕罷了。”

桓公:“我在讀書,你一個木匠竟敢譏諷我!你說得出理由來,還則罷了,如若不然,我可要你的命!”

輪扁:“是的,我有理由。拿我造輪的例子來作一個說明,斧頭揮動得太快了則感到很苦,而且砍不進去,揮動得太慢了則感到輕松,又做得不夠完好。要揮動得不快不慢、得心應手,那才是至妙的境地。但這種境地,我無法傳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這里學到。所以我現在七十歲了,還要親自造輪。圣人所說的話也一樣,事實真相說不出來,已被圣人帶到墳墓里去了,所剩下的只是一些糟粕罷了。”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真實的東西,語言文字是無法表達的。反過來說,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那就不是真實的東西。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蘇東坡在《日喻》一文中,對這個道理有一個很精辟的譬喻。他說:“有一個天生的瞎子沒見過太陽,就問人家太陽是什么樣子。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就跟銅盤一樣,他敲敲銅盤而曉得了它的聲音,后來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就認為那是太陽的聲音。又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就跟蠟燭的光一樣,他摸摸蠟燭了解了它的形狀,后來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就認為那是太陽。”太陽是有形的,人人可以看到,但經過用語言解說給沒有見過的人聽,結果卻由銅盤錯成鐘,由蠟燭錯成笛子。道是抽象的,任何人都沒有見過,比太陽要難知道得多,如果要透過語言的解說,那還不知道要錯成什么樣子呢!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的源始是“無”,萬物的源始是“有”。“始”和“母”的意思相同,是根源的意思。這是《老子》書中的常用語,其他如“門”、“根”、“宗”、“本”意思都一樣。這里的問題是,“無”和“有”,“天地”和“萬物”究竟有什么關系。“無”是道的本體,“有”是道的作用。兩者雖各為道的一面,但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可見“無”的層次要較“有”為高。老子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又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可見天地比萬物的層次也較高。它們之間的次序是,無─有─天地─萬物。這兩句話以前都讀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直到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才讀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細細尋思文意,以“無名”、“有名”對讀,雖也可通,但究竟不如以“無”、“有”對讀文章較為順暢。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是說常以天地的本始為無。“常有”,是說以萬物的根源為有。兩句的“其”字都是指道。“妙”,精微奧妙的意思。“徼”,王弼解為“歸終”,引申有廣大無際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常以天地的源始為無,是為了要觀照道體的精微奧妙;常以萬物的根本為有,是為了要觀照道用的廣大無邊。這兩句也有讀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但(一)老子反對欲,怎么教人“常有欲”呢?(二)“常有欲”又如何能夠“觀其徼”?(三)本章在敘述道體(無)和道用(有),所以下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就是指的無和有,如果這兩句讀為“常無欲”、“常有欲”,下句的“此兩者”當然是指“常無欲”和“常有欲”;但“常無欲”、“常有欲”怎么會是“同出而異名”?又怎么會是“同謂之玄”?由此看來,還是以讀成“常無”、“常有”較佳。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兩者”指“無”和“有”,上文已說過,“無”是道的本體,“有”是道的作用,各是道的一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說是“同出而異名”。“同出”是指同出于道。由于“無”和“有”都是抽象的,并非有形的物體,但卻能創生出有形的天地萬物,所以說“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字本來的意思是小,引申而有精微玄妙的意思。“玄之又玄”,指精微玄妙的極處。“玄”指“無”和“有”,“玄之又玄”,指“無”和“有”的盡頭,那當然是指“道”而言。而“道”是萬物萬理的出處,所以說是“眾妙之門”。

【說明】

本章在說明“道”的體和用。老子首先教人不要執著語言和名相,以免走入迷途。他說宇宙的本體是“無”,由“無”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萬物,終于形成了萬象紛紜的世界,這和自然科學上所講的天地萬物的形成,其前因后果,大致相同。然后他又從萬象紛紜的世界,往上推到本源的“無”和“有”,再從“無”和“有”上推到宇宙的本源──道。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里,“道”當然是最重要的了。它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根源,也是天地萬物生長變化的法則,更是天地萬物最后的歸宿。因此,無論我們把老子哲學分成多少部分,如宇宙論、人生論、修養論、知識論、政治論等,道都是各部分的最高指導原則。本章雖沒有直接說到道,但卻介紹了道的體和用,那就是“無”和“有”。“無”和“有”各是道的一面,“無”是道的本體,“有”是道的作用。“無”雖是天地之始,“有”雖是萬物之母,但它們并不是有形的物體,而只是概念而已。就層次上說,“無”的層次要比“有”為高,因為四十一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至于第二章的“有無相生”,只是說“有”和“無”兩個概念是相對而生的,這和層次毫無關系,不可混為一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