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記憶的治療者:盧雲談服事與禱告
滿額折

記憶的治療者:盧雲談服事與禱告

定  價:NT$ 180 元
優惠價:9016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追根究柢,我惟一的工作就是,提醒大家想起已經知道的事。」——盧雲

這是個極容易陷入事奉泥沼的時代:辦不完的活動、開不完的會議、照料不完的人事物。然而,即便服事的實際內容極為具體,卻鮮少有人針對服事的「本質」,進行創意、但立基於聖經的探討。

盧雲有感於服事者所面對的窘境,嘗試提供全新的角度,為服事者找到出路。他將服事放在「記憶」的框架,讓服事有了耳目一新的定位。原來,每個服事者都是記憶的治療者。舉凡查經講道、小組聚會、關懷探訪,乃至於教會行政會議,無一不是為了使人想起聖經對耶穌的記憶,並將它與個人的記憶連結在一起,進而使人心意更新而變化。

本書不只適合教牧輔導人士閱讀,更適合有意參與服事,或正在服事的基督徒閱讀、思想。深願我們都能成為記憶的治療者,用對基督的記憶,醫治過去、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作者簡介

盧雲(1932.1.24-1996.9.21)

盧雲為荷蘭天主教神父、教授、作者以及神學家。他主要的關切議題為心理學、教會牧養、屬靈生命、社會正義以及群體。他深為孤寂所苦,並且迫切需要與人之間的連結,這樣的生命經驗深深影響他有關靈修的教導與書寫。他獨具慧眼,能從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以及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視人性偉大及軟弱層面所深藏的奧祕。盧雲的作品翻譯為全球二十二種語言,中譯本包括《向下的移動》、《最大的禮物》、《與歲月和好》、《愛勝過恐懼》、《回家的渴望》(以上為校園出版),《心靈愛語》、《負傷的治療者》、《建立生命的職事》、《亞當》、《尋找回家路》等四十餘本著作。

事奉與靈性的關聯

服事者的屬靈資源是什麼?他們要如何才能不變成呆滯、沉悶,不冷不熱的官僚?事奉者要如何避免成為有許多工作、計劃與約會,但卻在當中迷失的人?他要如何維持生命力,生氣勃勃,滿有活力和熱情?他們如何才能在講道、教導、輔導的同時,常保一顆驚奇、喜樂、感恩、讚美的心?
這些是此書包含的問題,它們所關注的是,那些有心於福音事工的人,該如何建立全職與個人生活間的關係。這些問題要求我們仔細探究事奉和靈性間的關聯。
事奉乃是奉主之名服事。服事者帶好消息給貧乏的人、傳自由給被囚禁的人,讓瞎眼的見光明,使被壓迫者得釋放,並宣告主的禧年(路四18)。靈性所關注的,是我們內在的屬靈生命;是走到沙漠或是上山禱告;是敞開心懷站在主的面前禱告;是大聲呼喊「阿爸,天父」;是對我們慈愛上帝那無法言喻之美的沉思與默想。
我們掉入把事奉與靈性、服事和禱告分開的引誘。魔鬼說:「我們太忙了,無法禱告;需要照料的人、事、物太多了、有太多人需要回覆,有太多傷口要醫治。禱告是奢侈的,是有空時,像休假離開工作一天或去退修會時,才做的事情。那些特別看重禱告的人,像是特拉普教徒(Trappists),貧窮修女會(Poor Clares),以及一些離世隱居的修士,都不是真正參與牧養工作的人,他們才能有這自由專一默想,並將其他基督徒的服事留給別人。」但這樣的想法是有害的,對牧者和那些沉思默想的人都不好。服事與禱告不能被一分為二,他們就好像日本圓相(Japanese Circle)的陰和陽一樣彼此相連。
在這本書中,我想要探索事奉和靈性之間的關係,說明事奉就是禱告,禱告就是事奉。經過一番考慮後,我覺得探究這主題的最佳方式,就是將服事看為「記念」(remembrance),並視服事者為讓我們記念耶穌基督的活生生的記號(living reminder)。在舊約跟新約中,「記憶」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亞伯拉罕.約書亞.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說:「許多聖經中的要求都可被濃縮為一個字——『記念』。」尼斯.達爾(Nihls Dahl)提起早期基督教,說:「面對教會群體,使徒的首要任務,比起建立它更為重要的工作,就是讓信徒記念他們所領受、並且已經知道的事——或他們應該知道的事。」所以,將事奉放在「記念」這個框架來看,是符合聖經傳統中心的。因此,我將會透過視事奉者為記號來討論我們的屬靈資源:首先他們是醫治的記號,接著是扶持的記號,第三是引導的記號。喜爾得納(Seward Hiltner)曾在其著作《牧範學導言》(Preface to Pastoral Theology)中精煉地討論醫治,扶持,引導這三個詞彙。在接下來的三章,我想用同樣的詞來表達對喜爾得納老師的感謝,並分享我的信念——我們能在事奉的核心,尋找、且尋見屬靈資源。此外,這些詞彙能幫助我們建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今日對屬靈生命的關注,以及近幾十年來,我們因社會科學而對人際關係產生的新洞見。同時,將這樣的關係融入事奉中。

目次

致謝 15
序言:事奉與靈性的關聯 17


第一章:在記憶中使人得醫治 21
引言 22
負傷的記憶 24
記憶得著醫治 29
成為與神同行的醫治者 37
結論 46

第二章:在記憶中使人得支持 49
引言 50
賴以維生的記憶 52
使人得支持的記憶 59
成為禱告的支持者 66
結論73

第三章:在記憶中使人得引導 75
引言76
面向未來的記憶79
使人得引導的記憶84
成為默想的引導者89
結論 99

後記:宣告信仰的專業事奉 101
附註 107
小組問題討論 111

書摘/試閱

第一章:在記憶中使人得醫治

引言

讓我用一個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的故事開始。一九四四年,匈牙利小鎮錫蓋特(Sighet)所有的猶太人被集體搜捕運送到集中營。埃利.維瑟爾,這位現今有名的小說家,是其中之一。他熬過了大屠殺,二十年後再次返回自己的家鄉。令他感到最痛苦的是錫蓋特的人已將猶太人從他們的記憶中抹去。他寫到:

我並不對錫蓋特的人感到憤怒……,不因他們將昨日的鄰居趕走或否認他們而生氣。如果我有任何一點氣憤,那是因為他們忘了他們。如此快,如此徹底……。猶太人不只被趕出這個鎮,也被趕出了歷史。

這個故事說明,忘記所犯下的罪惡,甚至是比犯下它更嚴重的罪惡。為什麼?因為被遺忘的無法得到醫治,而那未得到醫治的,很容易就成為更大罪惡的根源。在他許多關於大屠殺的書中,埃利.維瑟爾並沒有因為要加增罪惡感來折磨我們的良心,才提起奧斯維辛(Auschwitz),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和特雷布林卡(Treblinka);他要醫治我們的記憶,好預防更加駭人的災難。被遺忘的奧辛維茲導致二戰時在廣島投下原子彈,而遺忘廣島,能導致整個世界的毀滅。切除過去,就癱瘓我們的未來:將邪惡拋諸腦後,便招致邪惡迎面而來。正如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na)所說:「遺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
明暸這點之後,我想談談,事奉者身為使人記念耶穌基督的記號,要如何首先當一個醫治者——透過醫治過去的傷口,展開新的未來。我從三個方面來談:傷,醫治,和醫治者。


負傷的記憶
法國作家與政治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在他的《反回憶錄》(Anti-Memoirs,暫譯)這樣寫:「有天我們會發現,每個人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為他們記憶的形式差異甚大,就如同人性格的差異一樣。」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年紀愈大,我們愈需要去記得,而且,有天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擁有的——如果不是全部,但至少大部分——是記憶。記憶之於我們的存在感,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痛苦與快樂、悲傷和滿足,並不端賴我們生活中的事件,同時也、甚至更取決於我們記憶這些事件的方式。相較於生活中的事件,更為重要的,或許是它們如何存在我們整個故事中。不同的人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記得相似的疾病、意外、成功,或驚喜,而人們對自我的認識,較多源於如何記憶那些事件,而非事件實際發生的情況;此外,如何將過去事件置放在個人的歷史,也與認識自我息息相關。
因此,毫不意外地,人類的情感大多與記憶緊密相連。「懊悔」是種刺人的記憶,「罪惡感」是種被譴責的記憶,「感恩」是種喜悅的記憶;我們將過去事件融入今日生活的方式,深深影響著這些情感。事實上,我們用自己的記憶來感知這個世界。我們的記憶幫助我們看見、了解新的概念,同時將它們好好安放在我們豐富多樣的人生經驗中。

我向來對移民很感興趣,特別是荷蘭人初到美國的反應。首先,他們讓這新的國家較有家鄉味的方法,是看著那些讓他們想起祖國的事物;然後,他們會開始注意那些比家鄉更遼闊廣大,更沉重的事物。最後,通常過了幾年以後,他們開始比較美國境內的差異:東岸與西岸,城市和鄉村。出現這種比較時,意味著這裡已經成為他們的家。他們已有夠多關於美國的記憶,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比較。

這些觀察顯示,記憶之於體驗人生中十分關鍵,這就是為什麼,所有諮商協助相關的行業──如醫療、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福利工作──問病人或當事人的第一個問題,總是直接針對他們的記憶。「請告訴我你的故事。你為何來到這裡?」很明顯的,醫生跟治療師所聽到的,不光是事件,更是關於這些事件的記憶。
苦難的記憶是事奉中最常遇到的問題;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那些受傷的記憶渴望得到醫治:被孤立、被隔絕、感到孤單的感受;又或者是焦慮、恐懼、懷疑的感覺;以及一些相關的症狀像是緊張,失眠,咬指甲──這都是某些記憶呈現出來的部分樣貌。這些記憶之所以讓我們受傷,是因為我們將它深藏在心底,極難觸及。而好的記憶會以外顯的記號存在我們周圍,像是獎盃、裝飾品、證書、寶石、花瓶、戒指,和畫像;然而,我們通常會隱藏痛苦的記憶,將它們遺忘在某個角落。但就在這個角落,苦難的記憶無法得到醫治,並且造成許多傷害。
面對那些急欲除去的記憶,我們最初、最自然的反應就是遺忘。痛苦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很快地對自己和彼此說:「我們忘記它吧,就當它沒發生過一樣,別提它,來想快樂一點的事情。」我們想遺忘過去的痛苦──個人、社區,和國家的傷痛──然後繼續生活,好像它們從沒真的發生。但是,刻意遺忘會使這些記憶成為一股不受支配的可怕力量,使身為人的我們,無法正常生活。若然,我們會對自己感到陌生,因為我們削減自己的歷史,將之裁減得討喜、舒適,好符合我們的白日夢。「忘記過去」就好像把我們最親近的老師變為敵人;拒絕面對痛苦的記憶,我們就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心,以及在懺悔中成長的機會。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可二14),祂乃是申明,只有那些面對自己傷口的人,才有機會得到醫治,並展開新的生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6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