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滿額折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定  價:NT$ 340 元
優惠價:9030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精選文史學者蔡登山針對40本重要近代史著作量身打造的導讀文章,帶領讀者認識梅蘭芳、袁世凱、黃旭初、杜月笙、汪精衛、戴笠等近代人物著作的史料價值!
穿梭近代人物史料的最佳入口☆穿梭近代人物史料的最佳入口:精選文史學者蔡登山針對四十本重要近代史著作量身打造的導讀文章,並附上四十本重要近代史著作的全彩書影,帶領讀者認識梅蘭芳、袁世凱、黃旭初、杜月笙、汪精衛、戴笠等近代人物著作的史料價值!
☆近代史是朦朧的,如真似幻,我們需要更多的史料,更多的歷史碎片,才能拼出一幅幅的圖景。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代序
蔡登山
在近代史中,晚清以降至民初,雖然最接近我們的,但其實那只是時間上的距離,而事實上這段歷史是最為朦朧不清,可謂「雖近實遠」。究其原因,除了時代的動亂外,還有許多人為的扭曲、竄改、隱諱等等因素,再加上許多政治的因素,諸多檔案無法開放,也導致研究人員無法深入事件其中做進一步的研究。
我也常常陷於這種不得其門的窘境,於是數年間在幾個大型的圖書館尋搜,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翻遍許多昏黃的老雜誌及報紙,先從香港的《春秋》、《大人》、《大華》、《掌故》到香港的《天文臺》小報起,後來擴及天津的《正風》半月刊、上海的《古今》半月刊、上海的《東方雜誌》及臺灣《藝文誌》等老舊雜誌。何以先從香港找起呢?因為當年香港的報紙雜誌是不准進來的,此地的圖書館,除了中研院後來有些零星的收藏外,其他圖書館幾乎付之闕如。我就憑著中研院的這些不完整的收藏,展開整理的工作,期間在香港的好友區志堅兄,幫忙獨多,每當我有需求時,他總是義不容辭地跑到香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幫我影印我所需要的文章郵寄給我,真是盛情可感。
何以重視香港這批史料呢?因為在一九四九之後,許多學者、文人、失意政客、附逆漢奸等等,都麕集香江。他們常常是當年許多事件的參與者或親歷者,這種所謂「三親」(親歷、親見、親聞)的珍貴史料,當然有其一定的價值,雖然回憶錄也未必可全信,但總是多了一種史料可以做比對。其中《黃旭初回憶錄》最為可觀,從聯繫到他在香港的兒子黃武良同意授權,直到全部五本,一百三十萬字出齊,費時一年有餘。黃旭初與李宗仁、白崇禧被稱為「廣西三傑」(原是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後來黃紹竑離開廣西到中央,遂加入黃旭初),他晚年寫回憶文章,是依據其四十幾年的日記及其他參考資料,不同於他人但憑記憶,因此其可信度極高,甚至當年作戰的路線圖因日記有記載,而精準無誤。作家白先勇教授特別撰文推薦稱其回憶錄為「新桂系信史」。
薛觀瀾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孫子,晚年在香港《天文臺》報紙闢有「觀瀾隨筆」專欄,而在香港《春秋》雜誌亦寫有諸多回憶文章。因其身為袁世凱的女婿,對當時北洋軍閥的重要將領,如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楊宇霆等人都有深入接觸,而他和徐樹錚更是朝夕相處甚久,知之甚詳。我將其文章編為《北洋政壇見聞錄》。薛觀瀾喜歡京劇,是知名票友,著名的劇評人,他和梅蘭芳、孟小冬、余叔岩等名伶亦都熟悉,他寫出的《我親見的梅蘭芳》自然與眾不同,他甚至是最早寫到梅、孟之戀的人,因為當時在中國這是犯忌的,沒人敢寫。而薛觀瀾此時已移居香港自可秉筆直書,直言無諱。他和余叔岩亦師亦友,余叔岩曾向他請教學習中州音韻,他和孫養農等都是研究余叔岩的專家級人物。因此我將其文章編《我親見的梅蘭芳》及《薛觀瀾談京劇》二書,這三本書在其生前均未曾出版過,對於研究北洋軍閥和京劇者都是不可多得的材料。
至於臧卓是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的軍人,北伐期間,他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任參謀長,是唐生智手下的大將,後來臧卓又與汪精衛私交甚篤,一九四○年汪的南京政府成立,臧卓投靠汪,做到蘇北行營主任。他寫有〈蔣、汪與我〉長篇連載的文章,經我整理編成《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另有一些散篇的文章,則編成《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及《臧卓回憶錄:藏書與讀史》兩書。
名報人薛大可與劉少少、黃遠庸同為民初報壇怪傑。在袁世凱稱帝時他列名「勸進表」,因此被指稱為「洪憲餘孽」。一九四九年他來了臺灣,但卻在香港陳孝威創辦的《天文臺》小報,闢有「憶往錄」的專欄,寫他所親歷的人物及往事,從袁世凱到北洋軍閥,還有當時他接觸的一些文人,如所謂的籌安會「六君子」等等。他原本就是位報人,有他特別敏銳的觀察力,寫來就生動有趣。其中〈北洋軍閥外史〉是當時連載的長文。這些親歷親聞的文章,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李晉(組紳)是商界奇人,後來成為華北礦業的巨擘,當時礦業界有「南劉北李」的稱謂,劉就是劉厚生,北票煤礦公司的董事長;李就是李組紳,李組紳辦的是六河溝煤礦,在其全盛時期,他在漢口設一鐵廠,以煤煉鐵,俾盡其利。他這本《政壇見聞錄》是屬於「口述歷史」之類,當時原本要找名報人曹聚仁筆錄的,但曹聚仁覺得費時,後來才由秦嶺雲筆錄而成,在香港《春秋》雜誌連載過,但從未結集出過書。談到的人物均為民初政壇赫赫有名之士,如黎元洪、顏惠慶、顧維鈞、羅文榦、馮玉祥、王寵惠、鄭毓秀、孫蒓齋、唐紹儀、袁世凱、曹汝霖、王正廷、錢新之、蔣介石、孔祥熙、張宗昌、朱子橋、許世英等等,所談之事更是觀乎整個民初政局,甚至北洋軍閥間的種種內幕,李組紳曾告訴秦嶺雲說:「我所談的一些往事,都是身歷其事、耳聞其聲的經過。雖年湮月遠,手頭又乏參考書,其間人名、時間容有記憶不清之處,但其真實性無可置疑。」這其中有許多內幕從未經他人談過,其珍貴處也就在此。
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其弟徐一士合著的《凌霄一士隨筆》與黃秋岳的《花隨人聖庵摭憶》及瞿兌之的《人物風俗制度叢談》號稱為民初三大掌故名著。但他的《凌霄漢閣筆記》卻從未出版過,其文章主要發表在一九三五年天津出版的《正風》半月刊上,連載二十幾期,其他還有《逸經》、《坦途》、《民治》月刊等刊物。這些雜誌分別在中研院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找到湊齊,費時頗久。而當時原雜誌校對不精,有諸多錯字,作者都表示要在幾期後做一勘誤表,但始終沒做,加上當時只有簡單的斷句,沒有詳細地新式標點符號,因此在編輯上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斷句標點及製訂標題上。我之所以會投入如此大量的時間,在於《凌霄漢閣筆記》一書史料價值極高,他出身於官宦書香世家,為他的掌故史料提供了堅實的背景。而他所交往的人物、所聞的軼事,更絕非尋常百姓所能接觸到的,再加上他有史家風範,不輕易下筆,下筆則無一字不無來歷。這都使得《凌霄漢閣筆記》成為掌故史料叢書的扛鼎之作。
坊間雖出版了大量的杜月笙傳記,或傳奇,它們都犯了一個嚴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談之雄,好為捕風捉影之說,故事隨意出入,資其裝點。更有甚者,更以「遺聞」、「佚事」、「揭秘」為名,大肆謾罵、譏詆,遂行其某種政治目的。筆者編校《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書,該書分為兩大部分,除找出杜月笙秘書胡敘五所寫的《杜月笙外傳》一書,重新編排分段點校,改正錯字外。另一部份則蒐集與杜月笙有過深交或資深報人親歷親聞的文章,這些文章遠較坊間的杜月笙書籍,要具有史料價值,有很多事都是信而有徵的。另外我又找到筆名「簾外風」寫的一系列《杜月笙軼聞》的連載文章,作者以親身見聞寫出居港期間的杜月笙,並細寫在杜月笙身邊的大將,有謀士,有武將,另外還有同時代相關的一些人物。從這些人物及事件中,將可窺見杜月笙一生的起落浮沉。這些文章寫的是杜月笙最後的一段時光,也可說是杜月笙最後的「完結篇」。但從未結集出書,只存在老舊的雜誌中,今重新整理編校,成《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書之續集。
杜月笙秘書胡敘五除寫了《杜月笙外傳》一書外,還寫了不少文章,大抵都是他所親見親聞的人與事。筆者挑選出其中最重要者,編成《杜月笙秘書見聞錄》一書。該書主要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哈同、陳彬龢與鴉片史。胡敘五寫出十餘年間有關鴉片與特稅特商間種種錯綜複雜、鮮為人知的內幕,自是研究鴉片史、稅務史甚至政治史、社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汪精衛姪兒汪希文寫有回憶錄:《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寫其岳父江孔殷之事,甚為詳盡。江孔殷的名字,對於現在的讀者,知道的人極少。但他的十三子江譽鏐,藝名南海十三郎。是三十年代名馳省港的年輕編劇家,恃才傲物,創作生涯如日方中時,卻遭逢愛情和事業的打擊,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後一九八四年在青山醫院病逝。他的生平事蹟廣為流傳,最初被杜國威改編成為舞臺劇,由謝君豪飾演。由於這套舞臺劇非常受歡迎,所以後來被改編成為電影,仍由謝君豪擔綱演出。後來再改編成為電視劇,於亞洲電視播映,改由林韋辰扮演。
汪希文與朱執信有有姑表之親,朱執信的母親,是汪希文的姑母,而朱執信雖比汪希文大五歲,但童年同在沈孝芬先生書塾讀書,共筆硯者有年。自幼同窗,長又相從,共事於革命工作者十餘年,因此對於朱執信的一切,知之甚深。他自然是寫朱執信的不二人選。而張叔儔的父親張德瀛曾為胡漢民的老師,張叔儔與胡漢民及其兄清瑞先生,均為同學。因此由汪希文與張叔儔兩位作者寫朱執信及胡漢民,都有其近身的觀察,較之他人所寫的,當有更珍貴的史料。我把這些從未結集的文章合在一起,名為《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首次出版。
有關寫戴笠的書籍相當多,琳琅滿目,不勝枚舉,我發現局外人(筆名)寫有關於戴笠和十三太保之間的二十餘篇連載文章,於是將其蒐集編成一書,名為《戴笠與十三太保》。具體哪十三人,說法不一,有說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劉健群、潘佑強、鄭介民、葛武綮、梁幹喬、蕭贊育、滕傑、杜心如、胡宗南等十三人;也有說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幹喬、蕭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等十三人。作者或因是當時身處在軍統中的幹員,礙於身分無法曝光,只得以「局外人」為筆名。從特工的訓練到藍衣社的組成,一直到整個軍統的所作所為,一一呈現,無疑地是研究特工最一手的資料,甚至是研究抗戰期間特工間諜戰,不可或缺的史料。
彭昭賢的回憶錄曾收入《五十年政海風雲─天山南北》一書,那是一九六二年彭昭賢在日本接受香港記者凌雲的採訪的口述稿,有十二篇。但實際整個回憶錄有二十一篇之多。這次全部找齊,較原來的十二篇,整整多出九篇之多。而其中有四篇涉及盛世才者,當時盛世才在臺灣也見及彭昭賢的這些文章,於是盛世才寫下了他的回憶錄《牧邊瑣憶》,可說是完全針對彭昭賢文章的辯駁。今編者特將兩人之回憶錄合編在一起,蓋便於相互參照,至於是非曲直則不妄加評論。尤其兩人之回憶錄,均無單獨成書,其史料價值更彌足珍貴也。
趙叔雍是知名的詞學家,他所寫的文章大都是有關詞學的。但一九四三年他在《古今》半月刊第十九期連載《人往風微錄》,陸陸續續寫了十篇有關人物的傳記,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他父親趙鳳昌的好友,許多事是他親歷親聞的,極具史料之價值。另他的長文〈世界藝人梅蘭芳評傳〉發表在香港《大人》雜誌上,寫出他近身觀察到的梅蘭芳,是研究梅蘭芳不可多得的史料。同樣的他寫〈國劇大師齊如山〉,是在齊如山在臺灣逝世後,他遠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撰文悼念,情文並茂,人既可傳,文亦足傳。〈惜陰堂辛亥革命記〉是一九六一年他應北京中央文史館所作,但刪節頗多,今依其女兒所收藏的原文恢復之。
汪東是晚清至民初的外交家汪榮寶的弟弟,他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都是章太炎的高足,有「章門四子」之稱。他工於詞,其《夢秋詞》,凡二十卷,計存詞一千三百八十餘首。篇什之富,為歷來詞家所罕見。他曾在南京中央大學教課,政治大學尉天驄教授的姑姑尉素秋就是汪東的學生,還有程千帆的夫人沈祖棻等人。《寄庵隨筆》是在抗戰勝利後在上海《新聞報》連載,當時先有劉成禺的《世載堂雜憶》的刊出,反應極佳。刊畢後主編嚴獨鶴找來與劉成禺同屬南社的汪東來寫這專欄文章,連載一百多篇。可惜的是這書直至一九六三年汪東去世時,並未出版。直到一九八七年上海書店才出版簡體直排版,但印量極少,早已絕版三十年了。此次重新打字校對重印,也是首次以繁體字出版。
香港著名報人李燄生曾以筆名「馬兒」撰有《吳國楨事件》一書,該書於一九五四年由香港新生出版社印行。可說是吳國楨事件發生後,作者作為一位資深報人,對整起事件的始末,及吳國楨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之間的關係,還有到後來蔣介石連番炮製「吳逆」罪愆,而吳國楨辭去省主席赴美後跨海五次上書蔣介石,刀刀見骨的批判,做一詳盡的論斷。可惜的是當時香港的出版物不易進到臺灣,而此異議的聲音,恐亦不容於當道,因此此書流通甚少。我經其夫人呂媞女士同意授權,並補入更多當年的新聞報導資料及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讓讀者從更多角度去看此事件,並更名為《吳國楨事件解密》。
《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三本書,是我遍翻港、臺一些老舊雜誌,找到幾十位當年親歷這些事件的作者所寫的文章,彙編而成的。其間或有針對同一事件,卻有不同的看法,讀者可相互參照。
毛彥文的回憶錄《往事》是她的自印本,外面沒有流通。我根據她親自訂正本,重新打字編排,設計封面。她從家庭狀況說起,敘及百年往事,巨細無遺,仿如日記一斑,詳細而正確。只是在與吳宓交往過程卻刻意從略了,因此我補寫了一篇近萬字的長文〈九死癡情原無悔--吳宓與毛彥文及其他〉至於前頭,將此一段公案做一解讀。
日本名醫矢原謙吉民初年間在北京懸壺濟世,當時留居北京的達官貴人及其眷屬有病皆求診於他,因此他遍識西北軍、東北軍、晉軍的大員,甚至前清遺老,以至當時冀察政務委員時代的朝野名流。他將這些所見所聞之故事,筆之於書,藏之於篋中,但並未將之示人。後經其子矢原愉安交給香港《掌故》月刊連載發表。取名為《謙廬隨筆》,後結集成書。所敘全憑所見所聞,又其為外國人所寫,與書中人物既無恩無怨,自是較為客觀。
況周頤首先是個著名的詞人,而後才是個詞論家。他的《蕙風詞話》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及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被譽為「清末三大詞話」,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很大,代表了古代詞話的最高水平。他晚年以詞人之筆寫掌故,先後完成《眉廬叢話(全編本)》及《餐櫻廡隨筆》,刊登於上海的《東方雜誌》上。在況氏生前並未單獨成書出版,此次據《東方雜誌》重新點校,並製作小標題,便於讀者檢尋,是繁體版的首次出版。
名報人張慧劍的《辰子說林》是他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期間,在成都《新民報》主編副刊時撰寫的專欄文章,抗戰勝利後在南京編輯成書。初版於一九四六年,是南京《新民報》文藝叢書之一。《西方夜譚》是他在擔任《新民報晚刊》編輯時,將所負責的副刊專欄文章編選而成的文集。
陳定山詩、書、畫、文俱佳,他是名小說家兼實業家「天虛我生」(陳蝶仙)的長子,酷愛寫掌故,寫有《春申舊聞》、《春申續聞》。一代人事興廢,古今梨園傳奇,信手拈來,皆成文章。其著作早已膾炙人口,但因絕版幾十年,儘管舊書店亦一書難求。今得其孫女授權,重新打字排版,並改正原書手民之誤。
歐陽予倩回憶錄《自我演戲以來》,此次重新出版除改正原書的一些錯字外,又增補了他後來寫的長文〈我自排自演的京戲〉,此文很少見,當做附錄。另外我也有導讀長文〈歐陽予倩與張謇、梅蘭芳在南通〉,對所謂「梅歐閣」的佳話,做一細節的補充。如此一來其回憶錄將更加完備。
《談余叔岩》作者孫養農,他的祖父孫家鼐曾當過光緒皇帝的老師,富貴可知。一九四九年,內戰方殷,彼時家道已見中落的孫養農避禍香港,坐吃山空,最後甚至以拉琴教戲維生。當時孟小冬也在香港,於是跟孫養農建議:「咱們寫本書吧,寫寫跟余先生學戲的事。」書名定為《談余叔岩》,一九五三年在香港出版。由於都是孫氏親炙親聞所得余氏藝術成就、佚聞故事,有趣有識更有情,無怪乎能成為當日的「暢銷書」!即使到現在也是談余叔岩不可多得的必備書!
王揖唐在一九二七年起在天津《國聞週報》連載《今傳是樓詩話》,長達數年之久,全書五百九十五則。多關史料掌故,是王揖唐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只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王揖唐因為晚節不保,當了漢奸,連帶了這書也蒙塵了。但若「不以人廢言」,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著作,極具史料價值。而原本一九三三年《大公報》版的《今傳是樓詩話》是一冊不分卷,全書只有句讀和圈點,也沒有任何標題,當然也沒有目錄。因此閱讀或找尋其中的資料甚為不便,而該書流傳亦少。此次重新打字排版、點校、分段整理,甚至製作每則的小標題。又因此書所涉及的大都是晚清到民初的詩人及其軼事,而這些都是作者所見所聞者,書名則改為:「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以更顯其書之旨趣。
王光祈愛國情殷,雖羈留海外,但他關心中國當時的政治,以一個飽受經濟壓迫的窮學生,終日埋首在德國柏林圖書館,整理翻譯出「中國近世外交史料」七種,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其中《李鴻章遊俄紀事》一書係根據德文本的《維特伯爵回憶錄》中四章有關中俄交涉的內容翻譯整理的。《美國與滿洲問題》一書係譯自一九二六年版的《德國戰前外交文件彙編》(Die Diplomatischen Akten des Answärtigen Amtes 一八七一~一九一四)中之第三十二冊。則譯自《瓦德西回憶錄》,記述和反映了八國聯軍在華侵略活動及其內部矛盾、鎮壓義和團運動、脅迫清政府接受議和大綱,以及八國軍隊燒殺搶掠等內容,對了解和研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義和團運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以數年時間整理這些只存在老舊期刊及報紙中的史料,先後完成《黃旭初回憶錄》五冊、《我親見的梅蘭芳》、《北洋政壇見聞錄》、《薛觀瀾談京劇》、《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藏書與讀史》、《薛大可憶往錄》、李晉《政壇見聞錄》、《凌霄漢閣筆記》、《上海大亨杜月笙》、《上海大亨杜月笙續集》、《杜月笙秘書見聞錄》、《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戴笠與十三太保》、《彭昭賢、盛世才回憶錄合編》、趙叔雍《人往風微》、《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眉廬叢話(全編本)》、《餐櫻廡隨筆》等,共二十七本。首先得感謝這些雜誌及報紙的主編們,因為你們「識貨」的眼光,採用刊登這些文章,也保留了諸多珍貴的史料。這些史料因從未結集出版過,少人聞問,也沒有人好好利用,真是可惜。因此這次首次出版,當有其重要的意義。
我在編輯這些史料成書時,除構思其體例架構外,還在每本書之前,寫了長短不一的導讀,特別對於作者的生平資料詳加敘述,但由於許多人生前沒有出過書,個人資料實在難以尋找,經我查遍許多工具書,比對考證,其所以如此是要讓讀者能夠「知人論世」。遺憾的是其中「簾外風」、「局外人」,因用的是筆名,至今無法查考出。
除此之外,另有些珍貴的史料書籍如《寄庵隨筆》、《吳國楨事件解密》、《往事》、《謙廬隨筆》、《辰子說林》、《西方夜譚》、《春申舊聞》、《春申續聞》、《自我演戲以來》、《談余叔岩》、《今傳是樓詩話》、《李鴻章遊俄紀事》和《美國與滿洲問題》(合刊)、《瓦德西拳亂筆記》等十三本,或因絕版多年,或因是自印本,或因史料珍貴,因此取得授權重新出版。其目的是讓這些史料廣為流傳。
傅斯年先生治史,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主張廣泛搜羅與考訂史料,強調史料的重要性。在原本已經撲朔迷離的近代史,如何添加一些珍貴的史料,尤其是一些親歷、親見、親聞的材料,則是更為要務。歷史是需要追求一些細節,單靠正史、大事紀等,是無法釐清事實的真相的。「多少樓臺煙雨中」,它是朦朧的,如真似幻,需要更多的史料,更多的歷史碎片,才能拼出一幅幅的圖景。我只是將我所發現的材料,整理出來並加以出版,讓更多人可以參考利用。在史海中還有更多的史料尚未浮現,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從各方面去努力發掘,前途漫漫,「多少往事堪重數」!【40本珍貴近代人物史料的完整導讀,考證生平資料、詳述歷史貢獻】
北洋軍閥袁世凱
上海大亨杜月笙
新桂系大管家黃旭初
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要員臧卓
汪精衛姪兒汪希文 宣傳部長趙叔雍
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
戴笠與十三太保
戲曲大師梅蘭芳
話劇先驅歐陽予倩
京劇老生首席余叔岩
民初報壇變色龍薛大可
京劇評論家薛觀瀾
吳國楨事件解密
民初大記者徐彬彬
著名報人張慧劍、陳定山
詞學大家況周頤 民初詞人汪東
慈善教育家毛彥文
詩壇才子王揖唐
史料翻譯家王光祈

「近代史是朦朧的,如真似幻,我們需要更多的史料,更多的歷史碎片,才能拼出一幅幅的圖景。」──蔡登山

作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目次

【目次】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代序
大時代的見證:黃旭初和他的五冊回憶錄
袁世凱女婿薛觀瀾及其著作─《我親見的梅蘭芳》、《北洋政壇見聞錄》、《薛觀瀾談京劇》
薛大可和他的《憶往錄》
商界奇人李晉(組紳)和其《政壇見聞錄》
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凌霄漢閣筆記》
給您一個真實的杜月笙─《上海大亨杜月笙》、《上海大亨杜月笙續集》編後記
杜月笙秘書─胡敘五其人其書
汪精衛姪兒汪希文回憶錄:《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
《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及其作者
《戴笠與十三太保》編後記
彭昭賢、盛世才回憶錄合編
趙叔雍和其回憶錄《人往風微》
詞人本色汪東:《寄庵隨筆》
《吳國楨事件解密》編輯前言
一代梟雄袁世凱─《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編後記
北洋軍閥的倏興與倏滅─《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編輯前言
九死癡情原無悔─吳宓與毛彥文的回憶錄《往事》
日本名醫眼中的民初人物:《謙廬隨筆》
詞人之筆寫掌故的況周頤─《眉廬叢話(全編本)》、《餐櫻廡隨筆》
名報人張慧劍及其書:《辰子說林》、《西方夜譚》
詩、書、畫、文俱佳的陳定山和其《春申舊聞》、《春申續聞》
歐陽予倩與張謇、梅蘭芳在南通:寫在《歐陽予倩回憶錄:自我演戲以來》之前
余叔岩與孟小冬―寫在《談余叔岩》之前
王揖唐《今傳是樓詩話》見證晚清民初詩壇
王光祈和他的近代外交史料譯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