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六妙門:禪修入門與進階
滿額折

六妙門:禪修入門與進階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依「數、隨、止、觀、還、淨」六門,步步趨入禪法的精髓!
建立正見──深入緣起,確認空義。
老實行持──從漸修的基礎,導向頓悟的可能。
勇於參禪──從內在真正的疑情去參,最直截了當。
「生老病死從何而來?生老病死如何能解?」便是當年悉達多太子誓願要覺悟的疑情,最後他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此即參禪頓悟的典範。
我們要學佛,就直接學佛最初怎麼發心,怎麼參禪吧!
 
學佛主要有兩大要門。解門:從聞思中,建立正知見;行門:從修持中,契入印證。本書以闡述行門中的禪法為主,但仍不時提點正見的重要性。
佛教最殊勝之處,在於正知見。只有在正知見的基礎下修行,才是一位正法的修行人。甚至只有在正知見的基礎下受三皈依,才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因為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處,在於世尊能從自心的「覺悟」中,為眾生建立正知見。至於中國禪宗後來倡言「不立文字」,反對學禪者看經、聞法,果煜法師認為,這是「矯枉過正」。因為聽經聞法是正見的基礎,而有了正見,才可能開悟。
佛法不只要瞭解,更重要的,還要能體證。如同科學重視實驗證明,佛法的證明,則可透過禪、淨、律、密等行門,以自己的身心去修行後才能有體驗。這本《六妙門》重點在於禪法的修行,依序解說數息、隨息、止妄、觀慧、還源、淨如等六門精要,除了介紹不同的方法外,更能正確銜接不同層次的方法。
禪法分為頓悟與漸修。從歷史上來看,頓悟法門確實造就了很多高僧大德,但卻也害慘了更多的人。因為很多人一提到頓悟,就不願意落入漸修中!然若無漸修的基礎,這頓悟又從何而來呢?既不從漸修下手,只是守株待兔期待頓悟,又對頓悟的定義含糊不解,故或喪心病狂,或被外力挾持,而產生一些群魔亂舞的現象。
再從世界性的佛教來看,雖然北傳佛教以頓悟禪法為主,但是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大致上都比較偏向於次第禪觀。然如僅守於次第禪觀,卻沒有導向頓悟的可能性。
六妙門的修行要義,即是希望能從漸修的基礎中,培養頓悟的可能性。果煜法師深信,將來的佛教一定也會往這個方向整合,而將南傳、北傳、藏傳的優點結合起來,成為新時代的佛法,新時代的行門。

作者簡介

果煜法師
自小生長在單純、素樸的農村社會,隨著年歲的增長,一股探究宇宙真相的熱忱,驅使他不斷深入百家爭鳴的領域中,於是從傳統的「老莊哲學」,到「新潮文庫」,都曾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尤其大學時代,更循此加入台大晨曦學社,正式其探討佛法的生命歷程。

途中雖經服役與就職的轉折,但「深入佛法,自度度人」的願心,不但未有任何的冷卻褪色,反而更加的懇切鮮明。由是於民國七十三年,毅然決定出家修行的道路,選擇於農禪寺剃度,追隨聖嚴法師修學禪法。七十五年告假入山,作更上層樓的進修;七十八年住山期滿,才應時代需求,略作開示演講。

由於果煜法師原就對「中觀」有深入的理會,又在禪修中有貼心的體驗,故其開示或為文,皆能百步穿楊、鞭辟入裡,見人所未曾見,言人所不能言,聞者莫不讚歎激賞,對義理及禪修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法師至今已出版的文集有:《一葦過江》、《十住芳草》、《百步穿楊》、《千江水月》、《萬里雲天》、《天心明月》、《六妙門》等,以及書籍《禪林風雨》(2013年橡樹林文化出版)、《楞嚴貫心》(2015年橡樹林文化出版)。

相關著作:《中觀勝義諦》《楞嚴貫心》《禪林風雨》

目次

序言 六妙門概說
解門
行門
六門略說
 
第一章 數息
道與乘
從數息入門
初方便
對妄想的態度
對妄想的觀照
數息的層次
關卡與逆障
對治降伏
動靜得宜
 
第二章 隨息
從數到隨
數息法與隨息法的比較
息的變化
息與脈
養氣以調脈
氣與脈
五臟配五脈
靜坐以養氣
從胸息到腹息
氣沈丹田
八觸
病的分類
任督小周天
正經與奇經
從軀幹到手足
脈的緣起
中脈
偏中之脈
大白傘蓋
卍字的由來
須彌山與阿耨達池
拙火上升與醍醐灌頂
安那般那
四念處
周利槃特迦
觀相見性
打牛與打車
 
第三章 止妄
止的原意
繫緣守境止
制心止
體真止
返妄歸真
小結
 
第四章 觀慧
觀的原意
三法印
四念處
正觀五蘊
緣起觀
破邪見
菩薩觀緣起甚深
唯識觀
迴向功德
內觀
妄念的分類
對治觀
從修到證
小結
 
第五章 還源
還的原意
法性觀
四不生
因陀羅網
無自性
八不中道
大乘佛法
心性觀
本來清淨
無始無明
凡聖之間
萬法唯心
返妄歸真
疑情與話頭
明心見性
參的法門
悟的源由
悟的本質
誰來印證
業障現行
假話頭
點撥
棒喝
如何入禪
從漸修到頓悟
篩選疑情
水到渠成
 
第六章 淨如
淨的原意
默照禪
不二法門
圓覺清淨
菩薩問明
小結

書摘/試閱

對治降伏
一、身心放鬆,遊戲自在
先靜觀呼吸的進出,待平穩後再數。
第一關卡的求好心切、用心過度,怎麼對治呢?身心放鬆、遊戲自在也。既因求好心切,而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當先得放鬆身心。在放鬆身心中,身體的放鬆,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至於心理要怎麼放鬆呢?「無所求」而已!
問:「既無所求,因何還要打坐呢?」
答:「類似遊戲而已!」如把修行當做非常神聖、莊嚴的事來看待,就無法放鬆。既然修行是「放下執著」,何以一修行,就又執著要有成就呢?執著心一起,則過去的業障未消,現在的苦難又多一重了。
所以,一般人很難拿捏到中道的態度:要嘛就不修行,苟且逸樂:要嘛就太慎重莊嚴,而增加自己很大的負擔。中道的態度,是像遊戲一般,雖不執著會有什麼成果,但當下還是很認真去演練。故雖努力,而無壓力。
其次,對於一要數息呼吸就亂掉的人,建議:先觀而不數。且作個比喻:如貓一直守在洞口,老鼠哪敢出來呢?聰明的貓會稍躲遠一點,老鼠才敢出來。所以「先觀而不數」,就像貓要離洞口遠一點,老鼠才能放心地進進出出。而待呼吸平順了再來數,就比較不會再亂掉了。
二、不累計妄想,不仇視妄想
過去者已逝,未來者不憂,當下者提高警覺;
不粗暴、不氣餒──功不唐捐。
其實我們並不會因妄想紛飛而使不上力。妄想,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不用急著和它對抗,而當下的提高警覺,故妄念一動便能馬上警覺而回到方法。像這樣,雖有妄想卻不會造成壓力。是因累計妄想、仇視妄想,才讓自己錯以為使不上力。
修行,要「用心」,而非使蠻勁。很多人修行時,不會用心在檢點自己身心的狀況,不會用心於調伏對治;而只是粗暴地、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很快上路。其實愈想進步,愈容易受到挫折、氣餒!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要肯定必然「功不唐捐」。只要用心耕耘,就一定會有好的收穫。雖然打坐時,妄想還是很多,但總比不坐還好一點。雖然每一支香都沒有明顯的突破,但日積月累坐個三個月、五個月下來,體質和人格一定會有相當的改變。在短時間求急效,反而會讓自己沒信心。也不要為了急求進步的假相而誤入邪道。因為邪道之迷人,乃是方便製造一些假相,而讓自己一廂情願地以為已得力了,其實根本早就走偏了。
因此對於妄想紛飛而使不上力者,我認為:其實人不可能因妄想太多而無法用功,反而是為求好心切而無法用功。
三、提高意願與道心
雖昏沈用不上力,也不放腿下座。
對於昏沈無記的對治,首先就是提高意願與道心。因為如果意願很高,正興致勃勃的,怎可能昏沈無記呢?世間事也是這樣,有興趣的事,三天三夜也不覺得累;沒興趣的事,五分鐘、十分鐘就苦不堪言。所以昏沈無記,很多時候是因我們對禪坐的意願不高!表面上都想修行,然到底應如何修?其實也不清楚。於是都只跟著囫圇吞棗、裝模作樣而已!經一段時間後,嚼不出什麼滋味,意願就愈來愈弱而打瞌睡。所以提高意願與道心,是最基本的對治。
過去在禪堂用功,師父常要我們「發願再上座」。然當發什麼願呢?若發「要成佛、度眾生」的願,或「不成正覺,誓不起座」的願,乃大而無當。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佛、度眾生。但若發願:我數息要從第四個層次,提升到第五、第六的層次。這樣我們在用方法的當下,就會有比較高的警覺心,而不致昏沈無記。
有時候,昏沈無記也跟脈障現形有關。雖然提高意願、道心,還是不免於昏沈。此時雖用不上方法,但我還是建議:不要放腿下座。因為脈障若熬過了,便又精神奕奕而可好好用方法了。如果因脈障現形,而昏沈、而用不上方法,就下座經行或拜佛。經行、拜佛當然不會打瞌睡,可是脈障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下次再上座時,同樣的狀況又會復發。
四、從「觀受是苦」而接受它
是腿痛,而非我痛;從痛苦到痛快!
我們從學佛以來,對「觀受是苦」的教訓,都耳熟能詳。但在面對痠痛時,總還期待:最好不要來,或早點過去。然「痛與苦」,雖常連結,而稱為「痛苦」。但實際上,痛卻未必得苦。何以故?所謂「苦」,是因「求不得」才苦。我們在痛時,心想避免又避免不了,這才會因求不得而苦;如果痛時,心雖清楚它在痛,而不求避免,就不會因求不得而苦了。
若求著:「能否教我一種方法,能讓我很快不痛?」或問:「要到什麼時候,才能不痛呢?」這樣的祈求,本質上就是錯的。所以不要求不痛,而是求我能接受它、能面對它。因為若能坦然地接受它、面對它,就已不苦了。
然後再進一步確認:痛是腿痛、是腰痛,是局部的痛,而非「我」痛。一般人若確認:那只是局部的痛,便還可忍受。反之,若覺得是「我」在痛,便身體與心理都痛成一團了!
所以我們可用「觀痛」的心態,進一步分析:痛的部位、痛的感覺。不要只模模糊糊地說「我在痛」,而是要確認是「腿痛」。而腿的話,是大腿,還是小腿呢?如是小腿,又是小腿的哪根筋、哪塊肉痛呢?這有點像西醫的解剖學,慢慢剖析出有問題的部位。
其次,痛又是什麼感覺呢?能否更詳細、確實地形容它呢?未必!因為很多人的「怕痛」,跟「怕鬼」類似──連個鬼也沒看過,就怕得要死。痛,未詳細地覺知,就急著求免。
當我們用「觀痛」的心態,進一步分析它時,它雖還在痛,可是已不覺得是我在痛。因為此時,我們已將痛當成另一個對象來看。當我們很專心分析它時,便不再對立、矛盾,而能「痛而不苦」了。
最後,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地坐下去,一般來說這痛會消失的。何以故?因痛,是脈障現形!脈障若坐久氣足了,就會慢慢疏解而變成「痛快」!
五、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離開方法,即是逆障。
第五講到幻境迷離的對治。很多人禪坐時,會以身心輕安、光音無限,或見到佛菩薩等而為瑞相。其實不管就修定還是參禪而言,只要離開方法,就是魔障。所以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因此,我對於「漸修禪觀」有很多不以為然之處。因為用功之前,就把層次和覺受標示得那麼明確,在覺受上下功夫,便已經是錯的。更何況這些覺受都很容易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而造成假相。
真用功時,並不需要很仔細去分辨:我現在是在什麼層次?因為只要檢查出心還有妄想,就回到方法;只要發現心還有覺受,就把覺受放下。這既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安全、最快速直接的方法。
故能勘破:任何境界都可能成魔,便能保證你,禪坐不會有任何問題。因此,一般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因正知見不足而已!著魔,是因執著境界,所以成魔。至於真正的天魔,還看不上我們這些初修行人哩!
六、用心平等,呼吸間皆觀照

很多人數息練一段時間後,雖粗妄念沒有了,但細妄念總是尾大不掉。過去我打七時,也曾拘泥在此情況。後來仔細檢點,發現是「用心不平等」之故。因為我們在氣剛吐出來時,就開始數數字,於是注意力也相對地提高了。而待氣慢慢吐完時,注意力也就跟著衰退了。等第二口氣又吐出來時,警覺性又再提高!於是心力的起伏,竟像波浪一般。故在氣剛吐出來時,是不會打妄念的。但氣漸吐完時,或在吸氣間,因警覺力不夠,便會產生一些細妄念。
如何排除這些細妄念呢?「用心平等」而已。既然剛吐氣時,會保持注意力,在氣漸吐完、轉為吸氣時,就仍保持著同等的注意力,而不要鬆懈。雖只有零點幾秒的時間,但已可打好幾個妄想了。
若每一次呼吸之間都保持同等的注意力,便沒有間隙可打妄想了。過去禪七時,我因此而能把細妄念排除乾淨,而得以提升至第五、第六個層次。
七、不分別前後,不對立能所
細妄念去除後,即會進入第五層次,也就是「三條線」的境界。在此層次,既有「我跟方法」的對立,也有「過去和未來」的分別。只有更單純而專注地用方法,而不使產生「我在用方法」的妄念。
同樣就時間而言,數到三時,也只專注於三,而不要連想到前面是二、後面是四。如此就能消除「能所的對立」及「前後的界限」,而進入一心的境界中。
小結
只要善加對治,單用數息法即能入定。
以上關卡的對治,比瞭解七個層次還重要。因為若碰到關卡而過不去,可能三、四年都還在原地打轉!即使對七個層次耳熟能詳,也只是說食數寶而已!若知自己在什麼層次,也能對每個關卡作出有效的對治,則單用數息法,原則上都可數到入定、忘我的境界。但事實上,真成就者卻不多。為什麼呢?因為既對妄念的觀照不夠仔細,又無法有效地對治消除。
其實,所有修定方法的層次和關卡,大同小異。如果一種方法用得好,其他方法也不難上路。反之,若某方法用一段時間後,因碰到障礙就換另一種方法,剛開始換時,雖還覺得容易上道,但過一段時間後又一樣會碰到關卡。所以即使是修定的方法,也可說是「一通則百通」、「一不通則百不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