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
滿額折

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讓世間所有人都能得到安頓,
這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的至高理想。
修養自身,追求正道,人人皆可為君子

孔子身處亂世,禮壞樂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為之,
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希望能獲得各國國君的重用,
以行仁政,恢復社會秩序。
另一方面,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強調全人教育,教化弟子無數,
影響中國後代數千年的思想及學養。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內涵與理念。
期望藉由全人的典範,形塑自身的樣貌。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值得做的事很多,但我一生做不了幾件,值得念的書很多,但我一生念不了幾本。因此,面對自己短暫的一生,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給一個說法」:我做這幾件事,我念這幾本書,以及我選擇如何如何,都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無異於探討一個大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因為「意義」不是別的,而是「理解之可能性」。我過這樣的生活,以這種方式與人來往,這一切作為是「可以理解的」嗎?如果說不出所以然,也就是沒有一個說法,那麼,我的人生就談不上什麼意義,只是人云亦云,隨俗浮沉,十六個字就講完了:「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恩怨情仇,悲歡離合。」其他的大道理都只是風聲吹過而已。
面對如此處境,似乎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愛好及追求智慧」,而這句話恰好是古希臘時代對「哲學」一詞的原始定義。不過,我在此不是要介紹西方哲學,我要推薦的是與我們一樣使用中文的,中國古人的哲學。雖說是古人,但一點也不老舊;他們使用古文,卻依然照亮了今日世界。蘇格拉底有一個年輕朋友,這個朋友借酒裝瘋,說出他對蘇格拉底又愛又恨的心情:「他使我覺悟生命不該因循苟且,忽略自己靈魂的種種需要,迷失在政治往還的生涯中。我起初無法接受,掩耳疾走,背他而去。他是唯一使我覺得自己可恥的人。我曾多次暗咒他早早死了才好,但我又知果真如此,則我的哀傷將遠遠蓋過我的欣喜。」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過這樣的念頭,但針對的「他」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我在這兒要向大家介紹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並稱為「中國四哲」,但我年輕時,只覺得他們難以親近,也不易理解。孔子說話精簡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政理想,結果落個好辯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見地,內容卻是恍惚難解;莊子寓言常有巧思,讓人感嘆浮生若夢。我曾想過,如果沒有這四哲,我們求學時會不會輕鬆一點?傳統的包袱會不會減少一點?
現在我明白了。如果沒有他們,我的哀傷將遠遠勝過欣喜,甚至這一生只剩下十個字:重複而乏味,茫然過日子。讀懂他們的文字,領悟他們的思想,實踐他們的教導,品味他們的智慧,然後這才發現自己身為中國人,並且能夠從小使用中文,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
他們身處危機時代,虛無主義的威脅有如張牙舞爪的惡魔。孔子與孟子代表儒家,主張「由真誠引發內心行善的力量」,使價值的基礎安立於人性中,如此可化解價值上的虛無主義。老子與莊子代表道家,主張「凡存在之物皆有其來源與歸宿」,那即是作為究竟真實的道,如此可消除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前者重視「真誠」,後者肯定「真實」,殊途同歸但皆使人的生命展現明確意義,有如麗日當空,光明普照,而人生的喜悅與快樂也有如空氣般自然遍存。
我歸納儒家思想為四字訣: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至於道家,也有另一套四字訣: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這簡單的八字心得,可以在這四本書中找到詳細的說明。
「孔孟老莊」四哲,每一位都是千年難遇的良師與益友。我研究中西哲學四十餘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並了解這四哲的思想。我出版有關他們思想的書籍與有聲書很多,現在這一套書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講的課程,整理成文字稿再經修訂而成,所以內容淺顯易懂,文字輕鬆可讀,結構完整周延,論述一氣呵成。不限時空,隨手翻閱,壓力不大,心得甚深。談到「哲普」作品,目的不正是如此嗎?
本書之整理,要感謝葉蓮芬小姐,她在中學擔任煩忙的輔導工作之餘,全力在短時間之內完成任務。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們也付出很大的心力,非常感謝。有關「孔孟老莊」四哲的原典與譯文,請參考我在天下文化出版的《人能弘道》、《人性向善》、《究竟真實》、《逍遙之樂》。每次出新書,我都憂喜參半。喜的是心得可以與人共享,憂的是我還可以做得更好啊!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自序

目次

自 序

主題一:在考驗中成長
第一講:學習是人生的轉捩點
亂世中的貧困少年
立志學習:五經與六藝
儒家傳統的特色

第二講:生活中的修養
自我約束:飲食與言語
謹慎與憂慮
自得其樂:真誠與禮樂

第三講:志業的傳承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知識份子:用世與行道
儒家的人生理想

主題二:肯定群我關係
第一講:親情出於天性
人的生理、心理與倫理
孝順的具體作為
上尊祖先,外及天下

第二講:友誼值得珍惜
交友:共學、適道、立、權
益友與損友
朋友的情義

第三講:積極參與社會
入世的情懷與責任
對富貴名利的省思
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主題三:展現人文之美
第一講:全人教育的理想
人才教育:用之於外
人格教育:求之於內
人文教育:當下自化

第二講:詩為教化之始
真實情感的表現
文質彬彬的言行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第三講:樂與生活趣味
音樂與自得其樂
美感的教化力量
盡美與盡善

主題四:覺悟天人之際
第一講:認真面對死亡
喪禮與祭禮:慎終追遠
對鬼神的正確態度:不可諂媚
殺身成仁與朝聞夕死

第二講:信仰的真諦
信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尊重民間信仰

第三講:完美的生命
對己要約,對人要恕,對物要儉,對神要敬
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真誠,悅樂,圓滿

書摘/試閱

學習是人生的轉捩點
西元前八百年到西元前兩百年,這六百多年之間,哲學家稱之為人類文化的「軸心時期」。以「軸心時期」為基準,人類在文化上出現很大的差異。在此之前,人類面對洪荒世界,在自然界掙扎求生;人類的社會慢慢發展,接踵而至的是各種複雜的問題。到了軸心時期,幾個重要的傳統分別形成了。
依照年代的先後,代表人物有: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希臘的蘇格拉底,以及猶太的耶穌。這四位古人的特別之處,正是孔子所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十五》)孔子認為是人在弘揚人生的理想,人類的生命才是價值的主體,並非靠既定的理想使他的生命發光發熱的。
譬如,印度本就有源遠長流的印度教。但印度教相當重視古代的神話與複雜的儀式,並嚴格遵守種姓制度。人一出生即列入某種階級,到輪迴之後才有可能改變。然而釋迦牟尼強調眾生皆有佛性,任何人都有覺悟的智慧,只要覺悟,生命就可以「離苦得樂」,這對所有人皆適用,不分階級、不分種族。
蘇格拉底在西方也面對一個複雜的挑戰。研究自然界的學者,把宇宙看成物質結構,加上動力而不斷運轉。熱衷辯論的辯士學派,走遍各地,發現人間的法律是相對的,價值當然也是相對的,所以他們就不再肯定任何原則,只求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蘇格拉底深入反省,首先認同人類社會的法律,進而接受祖先傳下來的宗教,再回到個人良心的聲音,也就是所謂精靈的聲音。在蘇格拉底之後,他的學生柏拉圖推展出西方的哲學傳統以及求真的精神。
就耶穌而言,猶太教本來就有非常長遠的歷史,《舊約》與《新約》的差異,是從法律轉向仁愛。所以耶穌特別強調:神喜歡仁愛勝過祭獻的。人們奉獻很多禮物給神,但是祂並不需要,因為祂創造了一切。如果心中有愛,也有信仰,進而展現出人的美善品格,神才會真正悅納。耶穌也說,將來人們禱告不用在耶路撒冷,而在每一個人的心裡,用自身的精神與行為來禱告;這就是轉捩點。這四大聖哲出現之後,每個傳統開始調整轉移,把重點放在人的身上,而這個人是指普遍的人,是一往平等的。
我們再看孔子。他從政的時候,有一次下朝回家,家人報告:馬廄失火了!他只問有人受傷嗎?而不問馬的損失情況。「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古代是封建社會,在馬廄裡工作的馬車夫、佣人、工人,社會階級較低。對孔子來說,只要是人,都有平等的能力,譬如學習的能力,修養德行的能力。如此,就使得每一個人的尊嚴得到肯定。依今天的觀念,很容易認同孔子的話,但在西元前第六世紀的當時,這是偉大的創見,何況他還身體力行。
本書首先要談的是:孔子在考驗中成長。學習是孔子一生的轉捩點。這對多數人而言,是很能理解的經驗,但以孔子的生平背景來說,卻是很特別的。他的祖先本是宋國的貴族,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西周與東周共八百多年。東周又分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孔子生在春秋時代末期,已是禮壞樂崩的年代。禮樂本是維繫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兩大支柱,既已壞了、崩了,社會秩序如何維持呢?所以這是時代的危機,但是對孔子來說,危機就是轉機。
他的祖先原是宋國的王室成員,本來有機會擔任宋國的國君,因為謙虛禮讓,一讓之後就一路讓下去了。後來到第六、七代時,遷居魯國。再過幾代,他的父親叔梁紇曾任鄒邑(即今日的曲阜)的縣長,古代的縣長已經位列大夫。他的父親第一次結婚生了九個女兒,古人為了祭祀祖先,總希望生個兒子。第二次結婚產下一子孟皮,但是腿有殘疾,身體不健康對古人來說,也是件遺憾的事。叔梁紇六十多歲時,認識了還不到二十歲的顏氏,生下孔子。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由於孔家還不能接納他們,母子甚至無法參加葬禮。孔子十七歲時,母親過世,他到處請教鄉里長輩他父親的安葬處,才將父母親合葬。
孔子成長於單親家庭,與母親過著非常貧困的日子。後來別人稱讚他的成就。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我們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在困難中可以磨練,可以開發潛能。魯國的曲阜南門有一沂水,冬至固定舉行祭祀天地的典禮,稱作「郊祭」。每個人都會穿上莊嚴的服裝、禮帽,進退有序,盛大隆重,孔子小時候最喜歡和同伴玩這種遊戲。司馬遷也說孔子小時候「陳俎豆、設禮容」,學習大人祭拜天地。他欣慕那種人文化成、莊嚴肅穆的場面,感覺人的生命到了那一層次,才顯出真正的價值。如果沒有這種禮樂教化,只看到赤裸裸的人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那麼人的生命怎能算是美好呢?
亂世中的貧困少年
孔子十五歲時,又是一個轉捩點。當時他只能接受鄉村教育。鄉村教育指的是農耕社會到了十月農忙結束後,讓所有的小孩子都來上課。退休官員與受過教育的人,年紀大了以後,很願意把他們的知識傳給下一代。他們所學的有兩種,一是文化常識。譬如,魯國人要記得魯國祖先是周公的後裔;齊國人,則要明白齊國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後裔。姜太公即姜子牙,周公在當時是偉大的政治領袖,大家都懷念他。孔子學會文化常識後,知道在封建制度下,每一個國家都與周朝的宗室有關係。第二是學習武藝,男子年滿十五歲需服勞役與兵役,因此要學騎馬射箭。孔子學什麼都學得很好,一般人十五歲後就開始工作,繼承父業,但孔子認為一旦如此,恐怕一生將無成就,因此決心學習。
所以,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這話今天聽起來很平常。現代人六歲進小學,但我們很少有立志的,都是被迫的,而孔子則是立志終身學習。我自己教書三十多年,為什麼特別佩服孔子呢?因為他曾回答子貢,說自己「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孫丑上》)「厭」就是不想學了,「倦」就是不想教了。我們教書時間久了之後,容易感覺「學就厭,教就倦」,因此看到孔子這種表現,特別佩服他。
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向師襄習樂。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究竟是不是寫《道德經》的那個老子,到現在還有爭議。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負責國家檔案與圖書館,非常有學問。臨別時,老子建議孔子不要過於積極改變社會,以免遭到別人的嫉妒。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只要勇於向長輩學習,就能減少犯錯的機會。孔子學習音樂的經驗更好,真是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他向師襄學習一首曲子,一定精通它的旋律,了解它的技術,還要明白作曲的目的與心意,並揣摩它所描寫的人物是何模樣。師襄是瞎子,雖然看不見,聽到學生這樣講後,非常感動,甚至離開座位向孔子鞠躬。所以孔子無論學習什麼都可以溫故而知新,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當老師的條件就是了解過去,加上新的創意,能夠不斷推陳出新。
立志學習:五經與六藝
孔子的學習有三點特色。第一、學習最好的東西。在當時最好的東西就是「五經」、「六藝」。「五經」為《詩》、《書》、《禮》、《樂》、《易》,範圍已經很完整了。詩代表文學,書代表歷史,易代表哲學,禮代表生活規範,樂代表音樂、藝術。古代的書刻在竹簡上,三百頁就有三百片,即可裝滿一車。而孔子教學生的材料就是這些,尤其是《詩經》,他以《詩經》教學生,非常地嫻熟。
古代的大學教育只有貴族子弟或官宦子弟才有機會受教。當時讀書人的出路比較狹窄,學成之後,因為有知識、有能力服務百姓,因此幾乎都成為社會的領導階級。念大學的貴族子弟,由於工作有保障,就不見得用功了。孔子教學的目的非常清楚,他的學生以平民百姓為主,也有少數貴族子弟。由於孔子的教學成效勝過大學裡的老師,許多貴族子弟主動求教。也因此魯國的官員中,有不少是孔子的弟子,表現相當傑出。孔子本身當然也具備這樣的能力,他精通經典後,不斷有自己的創新見解,可惜的是,他不能多談自己的思想。我們今天多麼希望孔子發表系列演講,講述他自己的思想。
「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和「五經」有兩項重複。「五經」中的禮樂,代表文獻資料,說明何為禮,何為樂。「六藝」的禮樂,則是實際操作。學會了禮之後,必須實際參與祭祀、婚禮、喪禮、士冠禮、鄉射禮。據說孔子請教老子時,特別針對喪禮的細節請教。譬如,送葬的隊伍遭遇日食,不見陽光,那麼隊伍該不該繼續前進呢?因為晚上不能送葬。至今仍有老子帶著孔子一起從事喪禮的紀錄。「樂」更需要操作,懂得很多音樂原理,講得頭頭是道,但卻不會彈琴,也只能稱為紙上談兵。孔子的音樂造詣很高,他曾於衛國友人家中擊磬,連路人都聽出他的心意。孔子感嘆無人了解他,他的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但他卻公開說:「沒有人了解我呀!」我們不禁要請教孔子,是弟子不勤學?還是你的思想太神祕?一個人的思想要讓人全盤了解,並非易事。如,學生耳熟能詳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如何了解何為迷惑?從小只聽從父母師長的安排指示,不需動腦,四十歲以後要獨立了,自己面對人生,此時迷惑最多。孔子在此時已不惑了,但他的學生很年輕,甚至與他相差四十幾歲,要他們如何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射與御也非常傑出。他曾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君子沒什麼好爭的,如果一定要爭的話,就比射箭好了,射箭前先打躬作揖,射箭後再次打躬作揖,一起飲酒,這種競爭表現了君子風度。有人說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子罕》)指他非常博學,但卻無特定專精的名聲。孔子聽了以後說:「我要靠什麼出名,射箭嗎?還是駕車?我靠駕車好了。」代表孔子駕車的技術超過了射箭。孔子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父親是大力士,駕起車來很威風。至於書與數,書是書寫,為做官的基本能力。數是計算,計算帳簿的正確性,孔子年輕時曾在公家機關管過帳。
孔子的學習經驗是,先學習古代「五經六藝」的知識與能力,如海綿般盡力吸收,這是最好的示範。人年輕時,心思單純,有豐富的腦容量,如能好好學習,什麼都學得會,就怕你不學。
孔子學習的第二個特色是:學與思並重。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耶魯大學念書,住學校宿舍。同寢室有位日本同學,東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在日本政府工作,再到美國念MBA。我們寢室各有臥室,但共用客廳。美國同學放假就各自回家,我們這些亞洲同學無家可歸,常常聊天。有一次我與日本同學聊到孔子,他忽然很興奮,說他認識孔子,接著用日文講了一句孔子的話。我說孔子也不懂日文呀!他只好拿出一張紙來寫,寫的是文言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當時我非常震撼,就像自家的寶貝被偷走了!他還很得意地說:「日本人在中學時代,都要背《論語》。」我心想,儒家的思想在華文世界受到很多批評,就算是拿來教學生也被當成教條,考完試就忘了居然有人背《論語》時這麼得意與驕傲。當時我就決心要好好研究儒家思想。
為什麼外國人那麼珍惜我們的文化,我們自己反而不在乎呢?外國人選擇世界各種文化研究也是精挑細選,沒有足夠的內涵,他們為什麼受騙上當呢?學習而不思考,是白費力氣,因為很容易忘記。美國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一所大學在放暑假之後一個月,緊急召回各系各班第一名的同學,用與上學期期末考相同的題目再考一次,結果沒有人及格。為什麼?因為他們只是強記應付考試,並沒有思考。思考是經過主體的反省,然後有了自己的心得。你讀了一百頁的書,也許只對裡面的十頁仔細思考。想通了,這十頁就是你的,另外九十頁還給作者。
「思而不學則殆」意指,光是思考而不讀書,是有危險的。什麼危險?很容易走偏了。為什麼?一個人只思考而不讀書,他只能反省每天發生的事情,如此很容易受年齡、行業的限制而忽略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人的生命是不受行業、年齡限制的。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還說過自己:「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專心思考,無用,不如打開書本學習。孔子強調學思並重,雙軌並行。
孔子學習的第三個特色是:學與德兼備。宋代哲學家說,如果讀了《論語》而毫無改變,等於沒有讀。讀了《論語》後,至少要改變想法。譬知,人應孝順,人應守信。孔子希望弟子的所學能與德行配合,顏淵是孔子學生中最傑出的。魯哀公曾問孔子,學生中誰最好學。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孔子的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好學者名單列出來應該有不少,但是他用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說明顏淵的表現。意指與人發生衝突而不會把憤怒轉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以及,不再犯相同的錯誤。不遷怒比較容易,認清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即可;不貳過比較困難,因為要對付自己的毛病。人的性格往往決定他犯什麼過錯,若要不貳過,必須經常改造性格,壓力很大。孔子說過:「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也。」(《論語‧里仁》)黨不是政黨,也不是黨派,黨是性格類別。什麼性格類別的人容易犯什麼過失,所以只需了解一個人的過失,就能建議他人生的方向。
我們不應害怕別人發現我們的過失,這樣才知道如何改正。學習與德行完全配合,才能讓自己的生命與時俱進。如果只有學習,增加知識只是為了作秀。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孔子認為古代的學者認真修養自己,讓生命走向圓滿,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我們今日學習是為了教書,為了自己,也是為別人,這是與古代完全不同的社會情況。
孔子年少時家境貧窮,但他立志向學,不斷成長,精通「五經六藝」,學思並重,學習與德行配合。他與弟子們逐漸形成一個偉大的傳統,稱為儒家。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第一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