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滿額折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世界博物館導讀(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上編“博物館與社會”,介紹博物館的基本概念、歷史源流、功能類型等。通過大量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案例,幫助大家形象地瞭解博物館這一機構,及如何利用博物館資源。
下編“博物館與文化”,通過聚焦八個最著名的世界級博物館,每章引出一個文博相關的社會話題進行探討,並結合具體的藏品,介紹藝術的欣賞方法、基本的藝術史及文物知識。
現代的教學方法注重教與學的互動、課堂的“翻轉”;學習也不僅限於課堂,而在於實踐、考察、體驗結合的綜合鍛煉場。教學如此,教材也應如此。
每章還設有“閱讀書單”,列出與本章有關的參考書籍,方便大家深入學習。在本書的末尾附錄,設有三個“話題”和三個“專題”兩個部分。“話題”針對性地聚焦大家關心的某個博物館相關話題,進行著重探討;而“專題”則是對博物館參觀及藏品賞析的具體引導。

作者簡介

胡盈,華東師範大學講師、博物館館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授課教師,主講課程《世界博物館巡禮》、《博物館裡的中國》、《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等。先後獲得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學士學位、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碩士(兼修藝術史)學位,現攻讀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博士。曾在美國國立航空航天博物館、美國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實習工作,先後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斯坦福大學博物館從事研究項目。主要從事博物館策展、教育研究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實踐。多次在博物館界重要國際會議上宣讀論文、做學術報告等。

名人/編輯推薦

作為一種讀本型的教材,此書以學習者的視角切入,而非以教育者的視角切入,每章以讀者關心的問題導入,充分體現以讀者和學習者為中心的考慮。不僅配備了豐富的插圖,還在每章插入了精心創作的手繪插圖,使其在可學、可練的同時也具有了可讀、可賞的審美價值。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博物館的專業形象呈現在大眾面前,同時融合批判性的問題思考,是適合所有文博愛好者的優質讀物。本書向大眾表明博物館不僅僅是藏品的組合,更是社會文化與發展的記錄。博物館的教材不應僅僅介紹“物”和“物”的羅列,而應討論和瞭解這些“物”的展示背後文化的思考和博物館的立場。而這正是這本讀本型教材的創新之處。
本書的編寫獲得“華東師範大學精品教材建設”項目支持,本教材對應課程《世界博物館巡禮》獲得“2017年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生課程設計比賽二等獎”。

序言
隨著2007年國際博協對博物館定義的最新修訂,教育被列為博物館功能的首位。2015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發佈《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標誌著博物館教育正式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博物館承擔著越來越多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責任;另一方面,公眾對博物館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強,博物館需要利用其豐富的資源發揮提升公眾的文化生活品質的作用。
目前,關於博物館的書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給博物館工作者及博物館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和研究著作;第二類是給觀眾,尤其是為青少年群體設計的,主題性的文博讀物。而針對非博物館專業的大學生,以及以博物館為興趣的普通讀者,瞭解和認識博物館本身及其背後文化意義的教材,似乎還無先例。因此,博物館導賞類讀本,在強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今天,更反映了廣泛讀者群體和社會的需求。
博物館不僅僅是藏品的組合,更是社會文化與發展的記錄。博物館的教材不應僅僅介紹“物”和“物”的羅列,而應討論和瞭解這些“物”的展示背後文化的思考和博物館的立場。而這正是這本讀本型教材的創新之處。上篇在對於博物館機構的綜合介紹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而下篇在介紹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及其代表藏品之外,更在每章提煉出一個關於文博領域的重要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作為一本讀本型的教材,此書在寫作過程中,以學習者的視角切入,而非以教育者的視角切入,是每章以讀者關心的問題導入,在每章後的“補充閱讀”、“觀察體驗”與“應用實踐”部分與讀者的互動,以及在文後對於讀者關心的話題、專題的討論,都體現了以讀者和學習者為中心的考慮。
此書不僅配備了豐富的插圖,還在每章插入了精心創作的手繪插圖,使其在可學、可練的同時也具有了可讀、可賞的審美價值。
博物館是教育圖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教育的演進是整個教育體系演進的側影。作為博物館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誠願讀者開卷有益。

丁 鋼
于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畔

目次

目錄
前言 1
上編 博物館與社會 2
第一章 什麼是博物館? 3
第一節 博物館的定義與性質 4
第二節 博物館的工作重點與工作對象 10
拓展閱讀 12
觀察體驗 14
應用實踐 15
閱讀書單 19
第二章 博物館的源流――走下神壇的繆斯 21
第一節 世界博物館發展史 22
第二節 中國博物館發展史 26
拓展閱讀 29
觀察體驗 33
應用實踐 34
閱讀書單 34
第三章 博物館的功能和類型 35
第一節 使命――博物館的靈魂 36
第二節 博物館的功能 37
第三節 博物館的建築 46
第四節 博物館的類型 48
拓展閱讀 50
觀察體驗 53
應用實踐 53
閱讀書單 60
第四章 博物館的人――繆斯的“管家” 61
第一節 博物館人的形象 62
第二節 博物館人的職業操守 67
拓展閱讀 68
觀察體驗 89
應用實踐 89
閱讀書單 91
下編 博物館與文化 94
第五章 盧浮宮――什麼成就了“熱門”? 95
第一節 從私人府邸到公共博物館:古老宮殿的現代復興 96
第二節 藝術的價值 100
拓展閱讀 118
觀察體驗 120
應用實踐 120
閱讀書單 121
第六章 大英博物館――國寶爭奪戰 123
第一節 文物歸屬的思考:道義、立法、合作與未來 124
第二節 藝術的產生――融合與影響 140
拓展閱讀 141
觀察體驗 143
應用實踐 143
閱讀書單 144
第七章 大都會博物館――“熱錢”成就的千秋偉業 145
第一節 現代博物館的建立與運營 146
第二節 藝術的風格――時代的烙印與不同形式間的借鑒 159
拓展閱讀 160
觀察體驗 165
應用實踐 165
閱讀書單 165
第八章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浴火重生 167
第一節 藝術與宗教 168
第二節 戰火的考驗:文化的存亡 178
拓展閱讀 180
觀察體驗 183
應用實踐 183
閱讀書單 183
第九章 兩岸故宮――一個甲子的聚散離合 185
第一節 博物館的文化象徵――分離與合作 186
第二節 中國傳統書畫的審美與 “中西結合” 190
第三節 “珍玩”――取材生活與文人精神 195
拓展閱讀 197
觀察體驗 211
應用實踐 211
閱讀書單 215
第十章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與埃及古物博物館――考古那些事兒 217
第一節 什麼是考古學? 218
第二節 挖還是不挖?考古發掘VS遺產保護 226
第三節 公共考古學 227
拓展閱讀 228
觀察體驗 231
應用實踐 231
閱讀書單 234
第十一章 博物館的出路:當代的挑戰與機遇 235
第一節 沒有邊界的博物館:新的社會責任 236
第二節 參與性博物館:博物館是一種生活方式…… 238
拓展閱讀 239
觀察體驗 241
應用實踐 241
閱讀書單 246
附錄一:話題 247
話題一:憑什麼把藏品“捐”給博物館? 247
話題二:博物館會展示贗品嗎? 250
話題三:博物館可以把藏品賣掉或扔掉嗎? 252
附錄二:專題 255
專題一: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 255
專題二:如何“閱讀”一件藝術品? 258
專題三:如何“閱讀”一幅畫? 260
參考文獻 261
致謝 269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博物館?
我知道“博物館”一詞的含義,它意味著已經死去的東西和製成標本的東西,也就是過去的東西。
――1997年,聖地亞哥自然歷史博物館一次戰略會議上一位觀眾的評語。

問題聚焦:
1. 什麼是博物館?這類機構有什麼特點?
2. 博物館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第一節 博物館的定義與性質
2015年7月的一個炎炎夏日,微信朋友圈被一張冥王星的“笑臉”照片刷屏了。這張照片,是新視野號飛了9年,走過48億公里,才換來的。為什麼我們會對一幅來自遙遠時空的景象如此癡迷?我們仰望星空,好奇於那些熠熠閃光的星辰,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光芒,可能已經過了千百年。為什麼我們仍然如此關注、如此投入地探究那些過去的閃耀?因為那是我們的精神寄託。好奇心和夢想驅使著我們――通過研究過去,探秘未來。博物館正是這麼一個收藏過去,也收藏夢想的地方。
在一家打著“know your own bone”(發現屬￿你的“骨頭”)的談論博物館及其他文化機構的外國個人網站上,列舉著去博物館的十大理由 ,並得到了大量的轉帖:
1. 相比物質獲得,博物館所提供的的精神體驗更使人身心愉悅;
2. 博物館是個學習的場所,使人變得更聰明;
3. 博物館作為非正規教育場所,提供著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4. 博物館為相同愛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是一個社交場所;
5. 博物館通過提供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互動對人起到正面的激勵作用;
6. 博物館幫助社區(指所在受眾範圍區)帶來改變和發展;
7. 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聯繫親情和友情的地方;
8. 博物館牽連許多行業產業,也許會成為你的下一個合作夥伴;
9. 博物館作為社會公益機構,需要每個人的支持來維持運營;
10. 在你附近就有博物館;總有一款適合你。
真的有一款適合我嗎?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國經各地文物部門年檢註冊的博物館總數達到了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家。換句話說,我國隔天就增加一座登記在冊的博物館。另有許多小博物館,由於各種原因並未被統計進去,每天都在醞釀、誕生……
為什麼社會要建這麼多博物館?
有人說,為了教育公平。我們需要公立醫院,通過醫保給予廣大民眾健康的保障;我們需要學校,普及文化知識;我們也需要博物館,通過免費或較低的收費給予社會大眾精神的滋養。
也有人說,為了文明的傳承。博物館裡收藏著珍貴的古代藝術品、珍稀的動植物標本,這些文物是歷史前進的縮影,是文化演進留下的腳印,通過保存歷史,讓我們鑒往而知來。
還有人說,博物館是文化的名片、是民族的精神符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居民消遣娛樂的文化場所……
這些觀點都是對的,但都不全面。
在博物館建設的大軍中,還有各類企業、地產商、收藏家,甚至有並不富裕的普通民眾……他們為什麼想要創辦博物館?
可口可樂公司建設了可口可樂博物館,這家博物館展示了可樂的歷史與文化,也展示了可口可樂的成功與發展,是企業文化的良好宣傳途徑。正在建設的“新雪國”旅遊度假項目將博物館規劃於其中,據稱,博物館被開發商視作為“新雪國”的精神藍圖,也將提供配套的服務娛樂設施。大收藏家“馬未都”投資數億元建了“觀複博物館”,為了“做一件既有益於自己也有益於社會的事”。長春一位女大學生在一家咖啡館裡辦起了“失戀博物館”,存放那些美好的“愛情遺物”,也為了留存自己的情感記憶……這些行為的目的中,有功利的,有公益的,也有對博物館定義“曲解”的,但卻共同地以“博物館”為名而發生了聯繫。
那麼什麼才算“博物館”?當我在課上如此問同學,大家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大家基本都同意,“博物館是一個收藏過去的地方。”果真如此嗎?在科技館裡,那些高科技的互動裝置、先進到尚未大規模使用的機器人,這些是關於過去的記憶嗎?阿聯酋迪拜正在興建一座將用3D打印技術建造的“未來博物館”,這座博物館裡的藏品,有的年齡恐怕比最年輕的參觀者還年輕。一位不知姓名的英國人曾詼諧地說,博物館是“很多奇珍異寶的儲藏室,並且其館長也算在內。”關於博物館館長究竟會是何形象,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進行揭示,然而,只有奇珍異寶才能進博物館確是“公認”的,不管這些珍奇是自然的、科技的,還是藝術的,總之收藏品要麼無比珍貴如恐龍化石,要麼無比奇異如長了三隻翅膀的鴕鳥標本,兩者應該必居其一。很確定嗎?
在美國郵政博物館,精心裝飾的展櫃裡展示著一張很普通的明信片(插圖:泰坦尼克明信片、泰坦尼克明信片2)。鉛筆寫的潦草字跡顏色很淡,內容讀起來也很平常,無非是“到此一遊,想給你寄張明信片”之類簡短的普通問候。明信片寄給一個叫“歌雯”的小姐,寄信人也是個無名小卒。然而,當我們把目光移到明信片左上方的印刷體紀念文字,一個熟悉的名詞讓人心裡為之一動:“Titanic”(泰坦尼克)。在提筆前,這個叫彼得的人剛剛從船上的小賣部購買了這張明信片,他站在甲板上欣賞著波濤洶湧的海水,而他所在的這艘當時最豪華的船正乘風破浪地行駛著。他心裡充滿激動,也充滿思念。“我最親愛的美人兒,我知道你一定想要看一看這艘船,我挑了一張很不錯的圖片……愛你的,醜人兒。”這張明信片同其他千百張張明信片一樣被蓋上了泰坦尼克號上的章,在愛爾蘭的皇后鎮,被送上岸投遞了出去。這是泰坦尼克號最後一次靠岸,隨後她向西駛入了一望無際的大西洋……在克羅地亞,有一家“失戀博物館”,創辦人是一對曾經的情侶。平靜地分手後,兩人希望,有一個地方像博物館一樣,能儲存記憶和情感。借助物品的能量,講那些愛情的故事。這裡的“藏品”有精心熨燙過的婚紗、有普通的長毛絨玩具、有摔碎的陶偶……每一件藏品都包含著捐贈人的一個獨特的故事。這座博物館雖然沒有價值連城的收藏,但卻獲得了公眾廣泛的興趣,到世界各地舉辦巡展。
在美國波士頓,有一家“糟糕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Bad Art)”,博物館的藏品有頗具水平的藝術家的敗筆,也有一些頗具激情但水平有限的作品。這裡的不少藏品都是藝術家自己捐贈的,經過博物館的精心篩選。這裡的藏品符合一個共同的規格,那就是這些作品之所以糟糕,並不僅僅是因為水平有限。館方為每件作品寫上一段說明,從專業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每件作品會被入選。事實上,那些失敗的藝術和普通博物館中的珍藏品一樣有教育意義,並且可能還更有趣。
在德國科隆,有一家巧克力博物館。走進去,就能聞到甜甜的巧克力醇香……以上所提到的博物館的“珍貴藏品”每一件都是再平凡不過的物件,然而,在特殊的語境下,它們卻創造著特殊的價值。博物館儲存著記憶,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調動人們的感知體驗,激發我們對生活的思考,引導健康積極的價值觀。然而,以上的列舉也讓人驚訝:到底什麼才是博物館?哪些才不算博物館?
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更新了博物館的概念: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
在這個繞口的定義中,我們最需要解釋的是博物館的“非營利性”。
博物館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博物館並非沉默的“倉庫”,它承擔著教化社會的基本職責,服務於社會公平。博物館的大門應向整個社會開放,沒有歧視、沒有偏見;如果博物館成為了營利機構,博物館的收費不再公益;博物館的展覽不以教育為第一目的而以盈利為考量;藏品可以隨意買賣;員工可以分紅,沒有人在乎文化遺產的保護,科學與藝術研究都在於為提高藏品價值造勢而不再為了人類文明成果的積累……
正因為“公益性”,博物館得以提供獨特的人文關懷,有助於社會和諧。美國華盛頓安娜考斯蒂亞鄰里博物館建於20世紀60年代,所在地是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的黑人奴隸交易區,這家在欠發達地區開辦的博物館,目的是幫助當地黑人理解並融入當代城市生活,從而積極生活,和諧鄰里關係。在服務社會的大目標下,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社會使命。這一點將在第三章中詳細介紹。
問題是,既然是常設機構,又要求是非營利性,那它的收入哪裡來?有人想到了“政府撥款”或“社會團體、個人捐贈”,但既然是非營利的,為什麼有時它會有高昂的門票,又為什麼博物館的咖啡廳、紀念品商店的價格總如此不親民?這些收入都去了哪裡?
不以營利為目的不代表不能有經營性收入。天地良心。稍微算一下賬就可以發現,博物館的各種“經營性收入”(門票、餐廳、紀念品和出版物出售、場地租借、教育活動收費等等)是遠遠無法平衡博物館高昂的支出的。博物館的建築往往出自大師的手筆,內部裝修除了強調審美以外對材料有特殊的要求,燈光、溫濕度、展櫃密封性、玻璃的牢固程度、安保的費用……僅僅這些“看得見”的支出,就遠不是勉強盈利的博物館餐廳、幾十到幾百一件的博物館商品,以及往往是象徵性徵收的博物館門票可以平衡。除此以外,那些幕後的費用――藏品的清潔修復、展覽的策劃……等一下,我們的博物館員工還沒有領工資呢。
因此,博物館的運營是需要資助的。公立博物館往往能得到政府的大額撥款。在中國,近幾十年是博物館發展的黃金時期,公立博物館得到政府的全額財政支持,連以往徵收的門票收入在大部分博物館也都免除了。在美國,政府資助的博物館數量和預算比例明顯縮水,但政府的“捐贈抵稅”卻鼓勵激發了整個社會對博物館慷慨解囊。儘管這樣,西方博物館仍然常常要為“fundraising”(籌款)而四處奔波。博物館在向社會籌款的過程中由社會監督,堅持著公益的理念。
博物館具有文化正統性。在任何一個城市,博物館總在城市的中心位置。美國首都華盛頓在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大廈之間有一塊國家大草坪,這裡是華盛頓的“黃金腰帶”,在國家大草坪的兩側,是史密森學會下隸屬的十幾個國家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包括: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自然史博物館、亞洲藝術博物館、非洲藝術博物館、航空航天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等等,這些不同類型、代表不同文化的博物館佔據了華盛頓最重要的位置,彰顯著美國社會的包羅萬象。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隔一條長安街,就是故宮博物院。這些位居中心位置的博物館,講述著一個國家的故事和文化理念。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之基。在北京天安門的兩側,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分別講述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和當代崛起;在長安街的西延長線上,首都博物館展現著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如果你是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來北京,仔細參觀了這三座博物館,你才能在短時間內讀懂這一文明古國的燦爛歷史、當代發展,才能透過霧霾、透過擁擠,看到北京這座城市的底蘊。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會看到許多例子,講述博物館如何作為戰爭衝突中關注的焦點,講述被掠奪的博物館裡的藏品如何被視作民族精神的象徵而使其原屬國一再提出追溯請求,這一切絕不僅僅是因為文物本身的價值,而是其背後承載的無法估量的深遠意義。
博物館對國家文化的象徵意義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民族文化的“鎮紙”。同時,它又是時代的標誌。在世界上成熟發達的城市,比如紐約、倫敦、巴黎,都有古代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自然史博物館等幾座基本博物館格局;鑒於此,上海在2010年世博會後也形成了這樣的博物館建設佈局。
博物館具有文化創造力。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國際博物館協會提出了當年的主題: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博物館通過記憶、知識的儲備,培養創造力,進而引導社會變革。亞歷山大大帝的部下托勒密建立了亞歷山大裡亞博學園,讓學者在這裡研究古物、閱讀書籍,辯論、實驗,推動社會的進步。這座博學園,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雛形(將在第二章中詳細介紹)。19世紀末,美國誕生了一類新的博物館――兒童博物館。孩子們在這裡快樂地玩耍、學習,探索世界。今天,兒童博物館的概念已經在全世界蔓延。這類博物館的誕生標誌著兒童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博物館的創造性不僅體現在研究和教育,更體現在展覽的“發聲”和與其他傳媒的跨界融合。2005年,為配合“中法文化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激醒:中法藝術的碰撞與融合》時尚大戰。展覽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大主題,將現代化設計理念注入到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製作中,以突出中法兩國藝術觀念的碰撞和融合。這樣的展覽更像是文化孵化器,為更多的文化創新提供靈感。近年來,故宮將自己的文化IP與騰訊、阿裡巴巴、必勝客等不同機構合作,將博物館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在後面的例子中,我們還會看到更多博物館文化創新的例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