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走出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裡(簡體書)
滿額折

走出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裡(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  價:NT$ 336 元
優惠價:8729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敢不敢這樣活著――對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
不再妄想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停止所有的要求與內心戲碼。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麼,看“你是什麼”,而非“你應該是什麼”。
當下的身心渴望,是你唯一的上師。不再定義好壞對錯,允許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慢慢地向內觀看,釋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會看見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侶、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
-----------------------------------自由=界限 邏輯=事實 自我負責+敢於從被植入的信念中解脫=活在真相裡。

作者簡介

李雪

心理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微信公眾號“初心心理”,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作為心理學者,李雪的獨特之處在於“去臉譜化”,把專業知識性感地表達出來,是一種難得的能力。她勇於袒露自己,用輕盈而深刻、溫暖而尖銳的文字,向讀者彰顯真相。

讀她的文字,你會痛,也會上癮,因為真相是如此殘忍而迷人。

著有暢銷書《當我遇見一個人》。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走出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裡》只講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通過不斷地覺知,去看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發生。

到底發生了什麼?

你做了什麼創造了這樣的發生?

是你的經歷創造了你的選擇?還是你的選擇創造了你的經歷?

李雪帶你一起探尋事情背後的真相,同時也去看創造出這個現實的你,到底是什麼樣子、你的自我真相又是什麼。

一次次地看見,原來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原來自己是這樣的人。

直到有一天,你願意穿過表象的迷霧,重新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成為一個新的人,創造出你真正想要的現實。

------------------------------

 

能把潛意識中復雜纏繞的感受和動力,如此清澈透亮地表達出來,這樣的文字總是讓我感動和讚嘆。

——武志紅心理學專家

我懷疑李雪24小時,包括夢裡都在觀察與鑽探,否則她的文字不可能如此地充滿張力。

——尹建莉教育專家

李雪的書是她這麼多年血淚斑斑走過來的成長史,字字珠璣,她不斷剝落自己身上的虛無,也一直在面對那個“總是想要變得更好”的自己。相信所有願意敞開心去閱讀她的書的讀者,都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她的真實、犀利、智慧和勇氣。

——張德芬暢銷書作家

 

序 放下劇本里的糾葛

我在文章中經常提到“劇情”這個詞。劇情,是我們內在關係模式的對外展現。心理學所說的內在關係模式,即是我們內心的劇本。劇本里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間的基本關係模式已經設定好。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存在著許多劇本。這些劇本是童年經歷內化到心裡形成的。在生理上,它們已經形成腦神經迴路,成了細胞記憶。所以,我們成年後的人生,大多也是照著劇本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那些熟悉的體驗。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從一個角度來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劇情,看見真實的外界。有的人雖然潛意識裡已經設定好劇情,但也能夠根據真實的外界情況加以修正,即不過度執著於劇情;有的人則極其執著於自己的某些劇情,不願意修正, 無法看到真實的他人—— 這就是所謂的“全封閉自體”。

那些陷於全封閉自體的人,會要求周圍的人,尤其是家人, 統統乖乖接受自己的人物設定。如果對方不肯按照劇本扮演,他就會勃然大怒,威逼利誘其回到既定的角色中,而威逼利誘的方式,往往不惜傷害自己和對方。

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位網友說自己從小體弱,他跟媽媽之間的對話通常是這樣的:

媽媽:你身體怎麼樣了?

孩子:不太好。

媽媽: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強鍛煉,飲食也要規律一些。把身體搞好,媽媽才能放心,知道了嗎?

孩子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都會覺得媽媽關心自己,但又隱隱感到哪裡不對勁兒。可是周圍的親人朋友都說:“你從小就體弱多病,你媽媽照顧你多不容易,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媽媽對你多好!”後來,孩子努力調整作息和飲食,積極調養身體。等媽媽再打電話過來,孩子說自己現在吃營養健康的食物, 做各種運動,身體越來越好,不大生病了。本以為媽媽會開心, 沒想到她卻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不該這麼吃、不該那樣練,總之沒有一點兒做得對。

這位媽媽為什麼會勃然大怒?因為孩子居然不肯再扮演她設定好的那個體弱多病的角色了。如果孩子不再繼續扮演下去,媽媽還怎麼扮演那個為照顧孩子犧牲自己、無私奉獻的偉大角色?戲演不下去了,媽媽很生氣。

這個例子很容易理解—— 劇情裡沒有愛。

在劇情中,媽媽對孩子的照顧並非出於愛孩子,她愛的只是那個高尚的付出者角色。連真實的孩子都看不見,何談去愛他?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情況:如果一個家庭裡有位特別標榜為所有成員犧牲自我的母親,那麼這家的孩子或父親往往體弱多病, 甚至短命。有一個極端的新聞案例,美國的一位單親媽媽通過下藥、心理暗示等方式,活生生地把健康的女兒弄成了只能坐輪椅的殘障。她用心照顧女兒,付出一切,把自己塑造成勵志榜樣, 贏得所有人的稱讚。後來,這個女兒因親手殺死媽媽而入獄,然而在監獄裡,她變成了一個健康的孩子。

當然大部分家庭沒有這麼極端,我們來看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一個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找到喜歡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闆說:我的孩子還小,不懂事,請你多照顧他。結果老闆把孩子開除了。還有的新聞報導,老母親不辭辛勞,為了給兒子佔車位,在太陽下暴晒幾個小時。在這類例子裡,父母都是一心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則被迫扮演無能又缺德的角色, 不得不承受這種關係模式下的羞恥感、愧疚感。

這樣的劇情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 為此孩子必須成為無能的索取者。

“為了你好”是一種攻擊,而不是愛。

小說中也常見這樣的橋段:父母為孩子付出一切,但當孩子不聽從安排時,父母就會搥胸頓足,呼天搶地:“當我們沒生過你這個逆子!”“從此不要再踏進家門半步!”接著咳出一口老血,眾人連忙上前攙扶、寬慰。這就相當於在說:你破壞了我的劇情,所以我要收回對你全部的愛,並不惜毀掉自己的身體,也要用道德來脅迫你繼續服從我的角色安排。

劇情裡沒有真實的愛,那麼同樣地,劇情裡也沒有真實的恨。在美國西部片裡常見到“真實的恨”:你侵犯我的土地、欺凌我的女人,我就追殺你到天涯海角,血債血償。但劇情中的恨,通常是投射的恨,也就是說,恨錯了對象。

劇情裡沒有真實的愛與恨,然而被拉入劇情的孩子卻會真的把角色認同成自己。比如,孩子無法理解,那個為他付出一切、自我犧牲的媽媽,其實只是醉心於她的自我感動。孩子會真的以為虧欠媽媽很多,於是一輩子也不敢幸福,好像只有過得苦哈哈的,才能表達對媽媽的忠誠。

再比如,被父母仇恨的孩子,往往無法理解父母的恨與自己無關,無論自己做得好不好,父母都會恨自己。孩子總是想:如果我再努力一點,做得更好一些,對父母付出更多,就能得到父母的愛。這樣的信念驅使孩子一次又一次陷入悲慘的輪迴。有的孩子會選擇自暴自棄,認定自己只配被所有人羞辱和厭棄。

既然劇情裡沒有真實的愛與恨,我們便無須再糾結於過去劇本裡的愛恨糾葛:沒有什麼需要被證明,也沒有什麼需要去原諒。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理學說,放下頭腦中的劇本,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對方。當我們彼此看見的一剎那,愛就發生了。

目次

序放下劇本裡的糾葛

1 劇情裡沒有愛

01..允許每個人如他所是

02..做自己的解套人

03..心智發展源於體驗而非知識

04..從自體自戀走向客體關係

05..所有能量用於發展自我

06..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索愛

2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01..人格健康的標誌:有能力和解

02..警惕隱蔽的權力關係

03..肯定對方的感受

04..在情感勒索中長大的男人

05..付出感,婚姻關係的墳墓

06..婚姻的底線

07..對與錯的自戀捍衛戰

3 不與真相較勁

01..成長,不要太用力

02..不優秀,不配活

03..不讓自己成為對方的囚籠

04..評判與不接納讓關係受傷

05..哪裡有改造,哪裡就有反抗

06..帶著孤獨,活出豐盛

07..內向,因為關係是對自己的損耗

4 回到內在中心

01.. 積極地不改變自己—146

02.. 內耗的外驅力與創造性的內驅力

03.. 躁狂與抑鬱,硬幣兩面

04.. 難以覺察的深層自戀

05.. 關係的真相,在感受中

06.. 締造幸福的腦神經迴路

5 當下就要幸福

01.. 關係中的自我功能閹割

02.. 百分之百的自我負責

03.. 意識與潛意識的撕扯

04.. 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05.. 邏輯思維鏈接事物本質

06.. 別讓童年的標籤定義你一生

07.. 平庸的惡與團體正確

 

書摘/試閱

積極地不改變自己

有一回去做心理諮詢,我在諮詢師面前委屈地大哭,說自己活得太用力,幾乎用盡了所有辦法,拼盡全力來拯救自己。我從小身體不好,被悲催的童年折磨得體弱多病。長大後動用各種資源,認真地改善身體狀況,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有效幫助,但是因為底子太差,身體依然弱不禁風。這麼小心翼翼地照顧自己的身體,可還是達不到健康的目標。我感覺非常累,很無望。

由此,我看到自己的一個模式:總是在追求除舊立新,改變黑暗錯誤的現狀,去創造光明美好的未來。為什麼呢?因為在童年,現狀對我來說太可怕了。我的媽媽患有精神病,她每天都把死亡威脅投射給我。從現狀中,我看不到一絲生機,所以需要想像一個有生機的新世界。我認為只有把現狀粉碎了,這個新世界才能出現。然而,我自己也是現狀的一部分,於是我每天都在粉碎自己。至於粉碎的方法,就是發現問題、改正問題。我會分析自己身上的各種問題,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為此,我甚至自學成了心理學者、精神分析高手,分析出一個問題模式,我就想像剜除爛瘡一樣將它從我身上徹底挖除。因為我親眼看到這些爛瘡長在媽媽身上,它們日夜生長、擴散,直到把媽媽折磨至死。我絕對不能重蹈媽媽的覆轍,於是走向了媽媽的相反面:每天學習心理學,恨不得“一日三省吾身”。這種自虐模式,帶給我很多收穫和成長,我的各個方面開始變得不一樣,能力逐漸加強,看問題越來越清晰,事業也發展起來。但是,這個過程中最致命的問題是,我不快樂。剜肉去瘡這樣的極端方法,在危急時刻或許是救命良方,但如果一個人每天都這麼療傷,怎麼可能快樂呢?

聽完我的哭訴之後,諮詢師輕輕反問了一句:“如果你接受現狀,接納自己呢?”“接納自己”這四個字,我從十年前邁進心理學大門時就一直在聽,也一直在教別人,可是這一次好像第一次理解了它的真義。之前,我修行的是接受真相,不跟事實較勁,接受的是外部世界的真相、別人的真相,我也確實很大程度做到了。但是,我內在那股較勁的能量沒有消失,它轉變成了自我對抗,“既然別人不能改變,那就全力改變自己吧”。可是如果再深究一下,連自己也不改變,會發生什麼?這個念頭一冒出來,我馬上感到恐懼,劇情慢慢浮現出來:那些停止自我改變的人都是行屍走肉,等於走向死亡。

於是,我開始思考:有沒有一個中正的位置,這個位置上的人既能全然接納自己,覺得沒什麼一定要改變,又能保持自我更新的狀態,充滿生機呢?我想起自己在拉薩的一次經歷。到拉薩的第一天,我因為高原反應,渾身酸痛、嘔吐。醫生建議輸液, 說:“如果今天不打吊瓶,後面還會更難受。”我知道輸液後不舒服的感覺會很快過去,但身體直覺告訴我:我不想打吊瓶。於是我拒絕了,繼續聽從身體直覺的引導:我現在需要保暖和休息。用開水泡了一點紅景天喝,穿上厚厚的羊絨衫睡了一覺之後,高原反應果然減輕很多。事後回想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在處理問題時跟以前很不一樣,這是一種積極的不改變自己的狀態: 我接納自己“因高原反應身體難受”的事實,並沒有拼命去改變這種狀態,但也不是自暴自棄,而是聆聽身體的需要,積極地做了有益的事情。至於結果如何,睡醒之後高原反應能不能緩解, 就聽天由命了。

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北京,我肯定會想各種辦法來處理:請高人治療,買昂貴的藥,還會反思自己出行之前為什麼沒做好萬全的準備。但是在拉薩,一來氧氣稀薄是客觀事實,二來身邊沒什麼資源,容不得我瞎折騰,於是只能聽從身體的引導,積極地入睡。

通過這件事,我再次看到自己的一貫模式:一旦我認為應該這樣,但結果卻不是,就會拼命改變。比如,我認為自己應該跟別人一樣健康,就會去做一切對健康有益的事。這背後的動力, 是我不能接納自己的身體暫時不夠健康。

我去看中醫,說自己身體虛弱,吹風就會頭疼。醫生說:“你這不是虛弱,是體質敏感。”我不信,以為醫生在寬慰我。“世界上那麼多人,怎麼不見別人吹風就倒呢?肯定是我不健康。”說到這裡時,我突然發現,我對自己的看法居然跟媽媽看待我是一樣的!小時候,媽媽經常以這樣的句式開頭:“別人都……為什麼就你不……”夏天媽媽買竹涼蓆給我睡,我全身硌得疼,不肯睡,她就罵我:“別人都能睡,為什麼就你不能睡?”我哭著解釋:“就是很疼啊,手肘都磨破了。”媽媽沒有能力看見真實的我,反而咒罵我,因為我跟她想像中不一樣,跟別人不一樣。沒想到長大後,我同樣在用這個模式殘酷地對待自己。

我在一個小機場附近吃拉麵,那家館子看上去不太衛生,但是一方面別無選擇,另一方面我想:別人都能吃,我也能吃。結果才吃了幾口,我就開始鼻涕橫流,嗓子十分難受,到了第二天,整個人跟得了重感冒一樣,全身疼痛。我又想起了那個中醫的話:“你是體質敏感。”沒錯,我有一個敏感的身體,這是事實。而我卻像媽媽一樣,堅決不肯看見真實的自己,總是拼命改變自己,要求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樣。其實,愛自己,就是接納自己的真實現狀。既然敏感,那就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吹風著涼。好好地對待自己,做自己的“好媽媽”,這不就行了嗎?

繞了一大圈,最終又回到我說過無數遍的話:看見真實的自己,接納真實的自己。只不過,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殘酷對待,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感覺不到殘酷。看見自己確實非常不容易,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被溫柔以待,積極地不改變自己。

保持這個中正的位置,需要我們對事情背後的動力有細膩的覺察。當我們做事時,背後的動力是無法忍受現狀、無法忍受自己, 是要粉碎自己、重塑自己,還是接受現狀,聆聽身體的聲音,呵護內在的慾求,順應內心渴望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這兩者的差別,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出門,有的媽媽自顧自走在前面,孩子努力追上媽媽的腳步,生怕被落下;有的媽媽則走在孩子旁邊,關注著孩子,跟隨孩子的步調前進,跟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讓我們用覺知做自己的好媽媽吧!不要把真實的身體感受拋在後面,頭腦自顧自地跑到前面。看看真實的自己在哪裡,而不是“應該在哪裡”。用心陪著自己,我們的內在自然會生髮出蓬勃的本能,去發展自己。就像我們對待孩子一樣,只是給予愛的陪伴,剩下的,就靜待花開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