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滿額折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說話方式,
會發現學說話之外,自己的成長與改變,才是意想不到的祝福。

《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 深受褚士瑩說話啟發,開啟自己的說話風格。
西拉雅小農 大鋤花間郭柏辰 以褚士瑩為師,從害怕上台說話,
到成為站上NPOst年會五百人會場的演講,找到自己的特色。

第一次進廣播室錄音,完全是誤打誤撞,錄音大哥說,褚士瑩你來錄錄看,記得聲音要有笑容,什麼?嘴角上揚就是聲音有笑容嗎?第一次面對採訪對象是詩人余光中、意見領袖聖嚴法師,要如何採訪才能讓受訪者信賴,說出核心回答,要如何建立與對話者的互動關係?第一次面對電視鏡頭,看到畫面好想躲起來,鏡頭前的自己眼神亂飄,手勢動作過大,又隨便切斷來賓的話……怎麼會有條件當主持人呢?
從小害羞,一站在講台上就想逃之夭夭,一聽到要校園辯論就厭惡,但主持廣播節目讓褚士瑩找到自己聲音的特色,主持電視節目讓他清楚未來要走的方向。做國際NGO工作,訓練武裝部隊進行和平談判,也因為年輕時積極參與「聯合國模擬會議」,往後在世界走跳,他提出忠告外語能力不等於國際觀。現在一年跑百場演講,即使沒有草稿,沒有PPT簡報投影,可以連講兩小時不跳針。褚士瑩確信「會思考才會說話」,本書分享過去嘗試的每一件工作,他敏銳觀察,有時無心插柳,有時下定決心,他明白最大的讚美,不是「你的口才好棒」,而是他找到自己的特色,忠實表達自己。每個人都想做自己跟表達自己,但卻不了解或者根本說不清楚自己,這樣的人即使學會上百種說話術的技巧,仍然溝通有障礙缺乏自信。10堂說話課就像生命成長的10個階段,褚士瑩不藏私全盤供給,這是一場獨一無二的說話課,從介紹自己,發現自己開始,只要你摸索與思考的方向對了,說話的價值就在於你成為一個有特色的人。

※十堂課的改變前&改變後 讓你成為一個有特色的人※
Before→以前不懂裝懂。
After→現在聽不懂一定發問,而且懂得問出核心問題。
Before→以前凡事只會問what。
After→現在變成開始深究why,最後懂得how To。
Before→以前說話不經大腦,想到什麼說什麼,以為「辯論」就是「表演秀」。
After→現在有準備,有立場,說有價值的話。
Before→以前討厭自己的聲音。
After→現在找到自己的聲音。
Before→以前害怕上台演講,怕自己講得沒有重點與特色。
After→現在知道上台不是為了「表演」,而是跟人面對面,把心裡真摯的想法傳達給聽的人。
Before→以前以為跟著說流行語或專有名詞就是會溝通。
After→現在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改語彙,而是改觀念。
Before→以前不敢跟最在乎的人說真心話。
After→現在懂得跟最在乎的人,說出自己的內心話!
Before→以前會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溝通。
After→現在敢真實表達,不替自己辯護,而是改變自己。
Before→以前覺得只要有衝突,就消極說社會怎麼變成這樣?
After→現在知道面對衝突,我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Before→以前不知道自己的特色。
After→現在變得喜歡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以及說這些話的自己。

本書特色

隨書附贈「褚士瑩說話課練習本」32頁
褚士瑩親自錄製QRcode與讀者互動

1.你不用勉強一次做完所有練習,試著安排一個月做一次, 或者時間許可一個月做兩堂練習也很好。
2.找一個安靜的場所與時間,比較可以讓自己集中精神做練習。
3.有困難時請對照《企鵝都比你有特色》書中內容,參考作者的精神與想法。
4.所有練習都自己先做一次,而後再掃描QRcode,聽聽作者褚士瑩如何建議。
5.在練習中有任何疑問或心得,歡迎分享留言到「褚士瑩期間限定讀書會」,讓作者與讀書會的同好一起來回饋你的疑問或感想!
6.最後祝你收穫滿滿,成為一個有特色,有愛的人。

作者簡介

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2001年起計畫遍佈世界各地,七大洋五大洲只缺南極洲跟南冰洋,他很愛自己的工作。在緬甸衝突地區的和平工作,讓褚士瑩意識到發展工作的極限,因此從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後來在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師事奧斯卡‧柏尼菲博士,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在緬甸內戰衝突地區成立一個草根哲學機構,鼓勵武裝部隊跟難民營中長大的孩子一起思考「和平為什麼比較好?」,進一步用哲學思考來面對世界上各種戰爭、貧窮、難民、移工、歧視等複雜的問題。
在台灣期間,他串連在地與國際團隊,一起關心兒童與成人的思考教育、訓練NGO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社區營造、小農與永續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中文出版品包括《到天涯的盡頭歸零》〈時報出版〉《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誰說我不夠好》〈大田出版〉等五十多本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找回自己的聲音—《做工的人》《如此人生》作者林立青

我和褚士瑩第一次認識時,就驚嘆於這個人的「氣場」極強。他頂著一個極有個性的髮型,保持勻稱的身材,保養得宜卻又大方隨意地回答和隨時有哏的提問。他想說什麼,想開什麼玩笑,信手拈來就是一篇短文。他是一個存在感極為強烈,也極有特色的作家。
在台灣這樣的人並不多見。這裡流行的是「快文化」,電視要二十四小時最新的、最快速的報導,到了自媒體時代甚至評論都要在第一時間產出,希望自己第一時間掌握資訊,要在最短時間內看到別人的意見並且分享轉貼。轉貼的過程中加上一些既有的刻板印象,有大量像是「多少營養午餐」或者「多少個22K」來更快速地拉近和讀者的距離。這些新聞報導以及資訊在台灣已經爆炸,大家只能在最短時間有一點粗淺的印象而已。
這本書的書名《企鵝都比你有特色》來自褚士瑩的親身故事,他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愛登堡爵士一起工作。在爵士看來,每一隻企鵝的個性完全不同,企鵝有聰明的、有笨的、有狡猾的、有慷慨的,也有自私自利的。褚士瑩在聽到這故事後,想到他在工作坊中,每次總發現有些人無法自我介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特色,於是他寫了這本書。他透過十個重點和故事,不藏私地經由自己的親身經驗和思考,期盼讓每一個讀者找回自己,從發問、深究、演講、辯論到最後接受自己的聲音和想法。
我很有幸地在這本書中被提起,談到演講到底要不要使用PPT,還是應該看著聽眾的眼睛走向前去討論,褚士瑩確實教我許多,最重要的是演講中那種誠懇的溝通和專注想要討論的態度,應該要能夠透過自己的聲音而傳達。
真正重要的對話在於到底要說什麼和怎麼說,想想我們生命中真正有意義的對話是發生在什麼場景中吧。很可能是推心置腹的深談,可能是情感的交流以及對話的內容有了共鳴,也可能是疑惑得到解決並且受到震撼,大腦中的某個區域瞬間發現了新的領域,但那絕對不是言詞華麗詞藻豐富可以做到的。
這本書帶讀者一起整理自己的思緒,認識自己在面對聽眾時的真實想法;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在說話的時候有立場、有想法並且有觀點地進行討論,讓每一場對話都能深刻留下印象。
我推薦給每一個希望找到自己說話特色的人。

為什麼企鵝都比你有特色?

這兩、三年,我有幸跟英國廣播公司自然知性台(BBC Earth)的團隊一起工作。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是被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愛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團隊裡我接觸過的每一分子,無論是製作人、攝影師,還是主持人,都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
「我們會以為同類的動物都是一樣的,但每一隻看起來一樣的動物,像是企鵝,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聰明的、有笨的、有狡猾的、有慷慨的,也有自私自利的,實際上,這六十年來,我從來沒看過兩隻企鵝的個性是一樣的。」年逾九十的愛丁堡爵士這麼說。
這時候,我的腦海裡閃過一個常見的景象,那就是每次在進行工作坊的第一天,我請每個參加者用一句話介紹自己特色的時候,總會有幾個人一臉尷尬地說:
「我不知道要講什麼。」
「我很平凡,沒什麼好說的。」
「我唯一的特色,就是完全沒有特色。」
「哇!」我故意裝作很吃驚地說,「這麼沒特色?那你媽媽會不會覺得生塊叉燒好過生你?」
大家都笑起來。
為什麼一個人類,會相信自己不如一隻企鵝有特色。愛登堡爵士如果聽到了,會覺得人類很可笑吧?
我認為BBC Earth團隊的每個人都很有特色,因為有人從小就特別會模仿各種鳥的叫聲,有人在南極氣象站長年拍片,有人會看著動物影片編寫生動的管弦音樂,有人看到蜘蛛的一隻腳立刻就可以正確說出名字。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團隊裡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熱衷的事物,懂得欣賞別人,並且知道怎麼把自己喜歡的事物變成故事。
我完全不需要知道他們是否來自小康家庭,有幾個兄弟姊妹,排行第幾,府上哪裡,念過什麼學校,這些我們通常在「自我介紹」時一定會拿來說的背景,其實一點都不有趣。但只要對一樣事物特別有熱情,並且知道怎麼表達,這個人就是一個有特色的人。
愛登堡爵士的特色是,他很會從旁觀者的觀點,來說地球的故事,更擅長從動物的觀點來看地球,這讓他自然紀錄片的敘述觀點,生動有趣,與眾不同。
這個世界需要有熱情、會說故事的人,要不然,人就只是一塊會走路、會說話的叉燒,任何一隻企鵝,都比你有特色。

在別人的眼中,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跟BBC自然知性台團隊接觸的經驗,讓我重新思考,那我的特色是什麼?
我自己當然可以想出很多不同的答案,像是我有單眼皮,寫過很多書,去過很多國家旅行,而且不大會被時差影響,很喜歡吃美食。我還很會摺紙,最得意的是摺出栩栩如生的袋鼠。
但這些真的是我的特色嗎?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從西元前三世紀開始的古希臘,就有這樣的說法,「美與不美,全在觀者」。
也有人說這就是中文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總之就是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因為某一個人認為美的,另外一個人可能並不認為美,因為人們對美沒有一致的觀點,有人認為美是外在的,有人認為美是內在的特殊魅力,也有人相信真正的美是仁慈、熱心、良知這樣的品德。
而「個人特色」就像美一樣,不是我們自己認定什麼是特色就是什麼,而是在別人的眼中,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發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問身邊的人:
「一想到我,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有人說我講話的聲音特別低沉。
有人說我的髮型很特別。
有人說我在NGO組織工作。
有人說我語言能力很好。
有人說我特別愛吃芒果。
每個人說覺得我特別的地方,都是因為跟他們身邊常見的人不一樣。我聲音雖然低沉,可是學生時代在合唱團分聲部是男低音,但每個人聲音都很低沉,而且比我低沉的人多得是,所以從來沒有想過對一般人來說,我的聲音會因為低沉,而受到別人注意。但仔細想一想,也許沒錯,過去主持廣播節目時,我被電台指定為深夜十點到午夜十二點的主持人。
說我髮型特別的人,應該不知道我只是因為貪圖方便跟便宜,總是趁在泰國工作的時候,到當地菜市場的理髮店剪傳統的泰國學生頭,比台灣的百元快剪還要便宜,所以在泰國明明是非常普通的傳統男子學生頭,到了台灣就變得有特色了。在我的臉書上,確實看過有年輕人PO文說自己理了一個「小褚士瑩頭」。
要不是他們提出來,我一點都沒有覺得在NGO組織工作,有什麼特別,因為我的同事、朋友,大多數也都跟我一樣,在NGO組織工作。
至於語言能力很好這件事,跟我一起在國際NGO組織工作的前輩比起來,老實說我算是很普通的,無論學韓語、廣東話、阿拉伯語或緬甸語,文法都是我的弱項,在班上我往往吊車尾,讓老師倍感挫折。說我語言能力強,實在是言過其實,頂多只能說是對學習不同的語言不畏懼,而且充滿好奇心。
還有愛吃芒果,這算哪門子特色呢?在NGO工作將近二十年當中,我只有一次看到愛吃芒果可能對我的工作會有所幫助,那是有一個叫做Winrock的美
國NGO組織,為了要拓展緬甸芒果的國際行銷可能性,於是招募志工專門調查研究緬甸二十個品種、三百個芒果農場,但是這份工作要求有芒果分級、檢驗、跟品管經驗的專業人才,光愛吃芒果,是不行的!
這些我自己覺得算不上特色的細節,原來才是別人心目中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啊!如果說美與不美,全在觀者,那麼特色與沒特色,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全在別人的眼裡,與其辯駁:「不是這樣的!」應該要想的是:「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以及「我應該要怎麼強調我的特色?」
一個明明一看就特別矮的人,卻偏偏要穿三吋的「恨天高」,強調自己的特色是「手指很長」,難道不是一件很怪的事嗎?為什麼不能像渡邊直美那樣,接受別人的眼光,以棉花糖女孩為傲呢?
在強調「瘦就是美」,女性過重率只有百分之三的嚴格日本社會裡,渡邊直美身為一個胖子,在學校時不時受到霸凌欺負。她在一次媒體採訪中說自己曾經因身材而自卑,因為「身邊買大尺碼衣服的人只有我,當時很在意旁人『哇,這人好胖!』的側目眼光—不過我後來了解,我永遠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輸給負面想法。經過這些心態上的調整,果然有了改變。」
從此,她完全不避諱自己的體重,甚至把豐腴的體態轉變為用來幽默自嘲的個人特色,她在IG上傳自己一百公斤的體重計,寫下「吃太多披薩了嗎?我記得來米蘭前只有四十五公斤啊?」這張照片迅速席捲社群媒體,把原本讓人自卑的負面缺點,變成讓人開心的正能量,當其他覺得自己胖的人為了「顯瘦」只敢穿黑色的時候,渡邊直美卻開始大膽嘗試各種繽紛印花和色彩的風格,成為日本大尺碼女性雜誌的專屬模特兒跟時尚品牌 Punyus的代言人。
「那是因為渡邊直美個性外向,不怕人家笑啊!」
那你就錯了。渡邊直美從小是一個非常害羞的人,即使到現在也是。
有沒有可能,我們真正的特色,被我們的自卑、畏懼別人的眼光掩蓋住了?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就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真正的特色,好好發揮。
接受自己,找到自己的特色,就從仔細聆聽別人眼中,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吧!

人前人後,你誠實做自己
「這是天大的誤會,其實我說的意思是……」
類似這樣的話,我們每天在生活中,在電視新聞裡,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不時聽到,有些是真的誤會,很多則是假的誤會。但無論真的假的,都是表達的落差,有時說輕了,有時說重了,有時則說偏了,甚至說反了。
有落差的表達如果處理不好,無論在友誼、愛情、家庭、工作、職場,還是大到災難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意識型態紛爭上,都很可能演變成危機事件。
所以學會「零落差」的溝通表達,或許不能讓你舌粲蓮花,但能達到「腦、心、口」一致,至少會變得喜歡自己。
所以我相信,與其學「話術」,還不如學會「說話」的本質。就好像學習思考,不應該急著問「如何」(how),而是先學會如何提問「為什麼」(why)。
如果你想學的是怎麼說笑話,把死的說成活的,錯的說成對的,輸的說成贏的,成為縱橫情場商場沙場籃球場菜市場的談判高手,那些書都在商業類最醒目的地方,聰明如你一定不會找不到。
「講話一定要那麼浮誇,而且用盡心機嗎?」作為一個從小害羞的人,我覺得那些商業書籍裡,教人要積極、在爾虞我詐的商業談判中取得上風的話術,就像過多的強力抗生素般,病況很嚴重時偶爾用一下可以,但作為日常使用,並不適合我的體質。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變成超級營業員、政治人物,或是大演說家、大說謊家。我只是想要說話的時候,能夠覺得自在,同時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樣就夠了,有沒有這樣的說話方法,適合我這種普通人呢?
好像沒有。
那就自己摸索吧!
從小只要被老師點名,在全班同學面前唸課文,被批評「聲音像蚊子一樣小」的我,開始獨學如何在「做自己」跟「表達自己」之間並行不悖,找到即使害羞如我,也可以不緊張、侃侃而談,而且言之有物的方法。
有一天,就像蝌蚪不知不覺掉了尾巴,先長出後腳,又長出前腳,我不知不覺從一個在陌生人面前自我介紹簡直像要我的命的人,進化成一個可以沒有草稿、沒有PPT簡報投影,就走上台連講兩個小時也不會跳針的人。
甚至我在國際NGO組織工作,訓練武裝部隊如何進行和平談判,在地方創生的計畫中,教獨立小農如何說故事,變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
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台上的我,跟台下的我一樣真實。
我得到最大的讚美,並不是「你的口才好棒喔!」—因為那不是事實。
最讓我開心的,是聽到身邊的人說,無論認識我本人、讀我的文字、或是聽我說話,都沒有落差。
太好了!人如其文,口如其人,這就對了,因為我就是我。
原本害羞到話說不出來的我,甚至能夠開始主持廣播節目、電視節目,從一開始聽到自己說話、看到自己說話都很想死,到後來變得自在;我才發現很多公眾人物的問題,跟我這種害羞說不出話的人恰恰相反,在於一旦面前多了麥克風,或多了觀眾,就會像乩童附身,說起天語,但我們的問題本質都一樣,就是表達有「落差」。我們要學的,是能夠人前人後,如實地做自己,如一地說自己。
無論公開或私下,思考或表達,說話或下筆,面對家人或是陌生人,我本來就應該是同一個人。
這聽起來好像很理所當然,其實很多人做不到!
不相信的話,我們想一想:你是不是有什麼想說、卻說不出口,或說不清楚的話,讓你覺得悔恨?
你是不是有時候在眾人面前總是當開心果,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默默落淚,覺得沒有人了解自己?
你有沒有認識那種人前溫柔敦厚,躲在匿名的電腦螢幕鍵盤後面時,卻變成另外一張嘴臉的人?
所以,可以每一天時時刻刻「做自己」跟自由自在「表達自己」,而且中間沒有落差,是一件多麼暢快的事!
對了,雖然終於學會說話,我還是那個非常、非常、非常害羞的人,看到有人在做街訪,還是會心跳加速趕快拔腿逃跑;工作莫名其妙得罪人,挨告還是得找律師;也不再為了錢主持電視、廣播節目,甚至連接受媒體採訪的次數,每一年都屈指可數。因為我發現,原來「會說話」可以不用「愛說話」,這本來就是兩回事啊!
雖然我可以不愛說話,但不能不會說話,而真正的「會說話」,不是口若懸河,而是達到溝通「零落差」。
所以,學「話術」不如學「說話」。學會「零落差」的溝通表達以後,或許不會妙語連珠,但變得喜歡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以及說這些話的自己,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目次

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 一場尋找自我特色之旅
008【推薦】找回自己的聲音/林立青
010【序】為什麼企鵝都比你有特色?

第一課
學會說話,可以變得更會傾聽──採訪如何教我說話
027採訪編輯的說話任務
028真正會說話的人,是會問問題的人
029真正會說話的人,是會傾聽的人
031好奇心讓採訪變立體
034我們都需要被傾聽,而不是被告訴
036只要我聽得懂,就能讓更多人聽懂
038證明自己值得信賴
041問對的問題,從「是什麼?」到「為什麼?」

第二課
學會說話,就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模擬聯合國會議」如何教我說話
047「說話」不是「辯論」
050第一個技巧:先換一個腦袋思考,再說話
052第二個技巧:先了解程序,再說話
053第三個技巧:確定自己說話的目的,再說話
055第四個技巧:「辯論」本來就不是「表演秀」
057第五個技巧:確定自己符合國際禮儀,再說話
059第六個技巧:該說話的時候,就要說話
060第七個技巧:用不是自己的母語,慢慢說話
061第八個技巧:尊重與霸凌

第三課
學會說話,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主持廣播如何教我說話
065找到自己的聲音
068那不叫「難聽」叫「有特色」
070聲音要比本人漂亮嗎?
072我想要成為那樣說話的人
076清點自己的聲音風景

第四課
學會說話,可以讓反應變快──主持電視直播如何教我說話
085大膽挑戰電視主持人之後
087鏡頭前的那個我不是我
089停止擔心自己看起來美不美、帥不帥
091平時有沒有在看書,騙不了人
093主持人只是團隊裡的一分子,不是全部
095我沒有那麼重要!別患上大頭症
097完美無瑕並不存在
099當下的「判斷力」和「應變力」

第五課
學會說話,傳遞想法零落差──上台演講如何教我說話
105誰說演講一定要用PPT?
109一開始說就引起注意
111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112一期一會
114知道聽眾為什麼會來
116知道別人聽到的是什麼
Mind map:勾勒出心靈地圖121
122Mental picture:勾勒出具體畫面
124保持自然的技巧
126語言之外,還有更重要的
127別忘了好的結尾

第六課
學會說話,就能跨越鴻溝──打零工如何教我跟不同的人說話
133一場和護校學生的生涯工作坊
135準備面對未來了嗎?
137不需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138把注意力放在共同的「最大交集」
139改語彙,不如改觀念
141真心好奇對方腦中的想法
142學會問「優質問題」
144確定溝通目標
146邀請對方一起思考

第七課
會思考,可以幫助說話──哲學諮商如何教我說話
151有些事,不用問大人
154課本要不要帶回家?
157大人也要一點一點變厲害才行
160你喜歡自己的答案嗎?
162第一:會思考的人,知道自己說話的目的
164第二:會思考的人,知道如何說話才能達到目的
166第三:會思考的人,說話時要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168第四:會思考的人,說話時會同理對方的心態

第八課
會說話,不再苦惱人際關係──面對家人朋友如何教我說話
173現在不說,以後就更難說
174沒有拒絕芒果乾,不代表就喜歡
175我不是嘉義人,是高雄人
178一次LINE群組經驗
180說出我的負面情緒
183不是為自己辯護,而是改變
184如何跟最在乎的人說話

第九課
會說話,可以解決衝突──NGO和平工作如何教我說話
191衝突的發生不會是最後一次
192第一句話:我可以做什麼?
193第二句話: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
195第三句話:請放心交給我
197別忘記謙卑和悲憫
198想說而不應該說的是……
200衝突一定不好嗎?
201認識衝突本質
203面對衝突的說話原則
205一堂最珍貴的說話課

第十課
會說話,讓我們看懂這個世界──跨文化職場如何教我說話
209和不同國家的人怎麼說話
210外語能力不等於國際觀
212原則一:不說負面言論
213原則二:不談金錢
215原則三:不談個資、別用手指人
216原則四:不能只說問題,沒說解方
218原則五:不談「個人感受」
219原則六:不要動不動就批評
220原則七:不批評別人的政治觀點
222原則八:不牽涉第三者
224【實踐篇】

一場說話課的真實蛻變/西拉雅大鋤花間 郭柏辰

書摘/試閱

第五課
學會說話,傳遞想法零落差
上台演講如何教我說話

誰說演講一定要用PPT?
最近有一位編輯朋友,提到她邀請台灣優秀的「工人作家」林立青,臨時錄一支一分鐘的宣傳短片時,他幾乎沒有花時間想,就開始錄,結果一次OK,時間也剛剛好。這位編輯非常驚訝,說他簡直帥到掉渣!
「我真沒想到,他是個這麼會說話的人!」
我聽了以後,想到一段小小的往事。
那是在林立青的第一本書《做工的人》剛剛出版的一個月後左右,短時間爆紅,開始演講邀約不斷。之前幾乎沒有站在台上演講經驗的他,在喝春酒的時候剛好坐在我的旁邊,非常謙虛地問我:
「演講應該怎麼準備……」
結果話還沒講完,我就打斷他說:「演講要好聽,只有一個重點:就是絕對不要用PPT。」
我在後來很久以後才知道,他原本要問我的問題完整句是:「演講應該怎麼準備PPT?」(笑)
他事後在臉書上回憶這段對話時這麼說:
「你用PPT只會讓自己偷懶,並且只會讓人覺得你照本宣科,一開始可能覺得很好用,但是你會養成依賴性,聽講者也會依賴,結果就是PPT成了主角,全場目光的焦點,連你都忘了自己才是主角。
如果從頭到尾都不用PPT,你就更可以專注地觀察聽眾的反應,和他們真正想要聽的故事,並且對你這個人的眼神,有很強烈的印象,而眼神才是演講者的最大武器,所以不用PPT的講者才是好講者。
不用擔心會忘記要講的內容,因為你真正想說的話,肯定不會忘掉,至於那些可以忘掉的話,就是多餘的。
還不知道他們要聽什麼嗎?那就鼓勵他們提問,自己仔細傾聽,比如有人問到工人受傷,哪需要簡報,當場往自己身上比就好啦!」
林立青說我當時回答他的方式,幾乎就是一場演講,一面說、一面幫他夾菜,整個過程都會有頓點,或是索性站起來用手腳比劃,讓他一直記得我當時的魅力和口條。從此以後,林立青說他所有的演講、座談,或者是討論分享,都完全沒有用PPT簡報。後來他發展出了一套非常適合自己的演講術:
要看曬傷嗎?我脫衣給你看。
要看濕疣嗎?你還可以摸我脖子。
要看工地平常穿衣嗎?我就一直都穿平常的衣服給你看。
想知道褲子為什麼要有很多口袋嗎?我當場掏鑰匙工具給你看。
想看腰包裡面有什麼嗎?我馬上解下來給你看看。
有了褚士瑩大哥傳授「現場神功」,我就再也不用費心一張一張的貼上照片還硬擠文字搭配說明了。
這還有一個好處,邀約的主辦單位根本不用費心搞一堆什麼電腦延長線、轉接線或是阿薩布魯的USB隨身碟,還怕你插進去時按到格式化或是檔案版本不對……最重要的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學了褚士瑩大哥無簡報模式,所以也從來沒人批評過我的簡報做得不好看,這算另類的藏拙……
我很開心能夠看到一個如此有趣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在台上演講時,表現自己最真實、最有溫度那一面的方法—這是無論再多精美的簡報,也無法取代的。
實際上,作為一個「前輩」,唯一能夠教給林立青的,也是長久以來,幫助我自己作為一個害羞的人,能夠順利在台上侃侃而談的方法。
這一套方法,讓我雖然每年只回台灣四次,每次停留兩個星期,但在這加起來六十天中,除了原本專業的NGO工作以外,仍然能夠以一天最多兩場,一年平均一百場演講的頻率,保持跟台灣社會各種面向的接觸。因為演講的關係,我面對面的對象從國內的公務人員,到來自國際的青年外交官;地點也從祖孫三代扶老攜幼的宮廟圖書館,到日本新興宗教的臥佛殿;內容從企業福委會為工程師宅男安排的職涯講座,到非營利組織裡專門為社工師舉辦的哲學思考訓練;聽眾也從上市公司的大企業老闆,到離島的原住民小學生。
因為題目不同,聽眾對象不同,客觀環境不同,社會氛圍不同,我自己的生命經驗不斷向前,因此對我來說每一場演講, 都是截然不同的有趣經驗。
多年以來,每年一百場,幾乎從來沒有兩場內容一模一樣的,並非我是一個口若懸河的演講家—因為我不是,而是我從來沒有把演講當成一件「工作」。
我只是教會了那個害羞的自己,走上講台,充分敞開自己,享受每一次獨一無二的經驗—無論作為聽眾,還是講者。
我不只在台上演講,我也喜歡在台下當聽眾。
我從來不覺得聽演講浪費時間。聽到一場好的演講,就像去芬威球場看一場紅襪隊對洋基隊的精采球賽。萬一聽到一場不好的演講,也會提醒我演講的時候,容易犯的錯誤,像一面鏡子,作為自己改進的借鏡。
演講的說話方法,不只幫助演講,也會大大幫助每一天日常生活的表達,讓自己的想法可以「零落差」地傳遞到聽者的耳朵。

一開始說就引起注意
身為一個以短篇小說創作開始,步上作家這條艱辛道路的作者,我從很早就意識到一個寫小說重要的原則:開頭第一句超重要!
因為讀者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分心的選擇,不一定要看小說,就算看小說,書架上也有無數的選擇,如何讓一個讀者決定萬中選一,讀我寫的小說呢?除了第一句就引起濃厚的興趣之外,別無他法。
然而小說的開頭方式好像很多,其實歸納起來只有兩種:要不是因為「未知」引起濃濃的好奇心,像是去看球賽不知道紅襪隊跟洋基隊誰會贏,就是因為「已知」帶來的期待,像是去聽瑪丹娜的演唱會一定想要聽到的壓軸曲。
演講其實也一樣,演講者要針對聽眾的特質,決定他們是屬於好奇的「未知」型,還是期待的「已知」型。
為了要知道今天的聽眾屬於哪一種,我在演講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會先問聽眾一個問題。
如果聽眾看起來是青年、中生代,我會問:「我們曾經見過面的請舉手。」
如果聽眾的年齡差距很大,我會改問:「知道我是誰的請舉手。」
如果聽眾都很年輕,或是在學的學生,我則會問:「小時候在國語、國文課本上讀過我課文的請舉手。」
無論哪一個問法,如果舉手的人很多,那麼一定是屬於期待的「已知」型,我要抱著跟老朋友說話的口氣來進行這場演講。這麼問的好處是,我也因此可以很快地拉近那些沒有舉手的新朋友的距離,他們應該很驚訝看到身邊竟然有那麼多人舉手,所以也會從原先的「好奇」,轉為「期待」。
畢竟一般來說,人對於陌生的事物比較保持戒心、懷疑,但對於有點熟悉的事物,就會比較放鬆、信任。我想要一開始就創造那種放心、信任的氣氛。
如果我看一眼聽眾,這些人應該都是陌生人,那麼我就不會問這些問題。也有可能誤判,問了問題發現沒有人舉手,那怎麼辦呢?
沒關係!用另種一方式取而代之,我會創造共同的經驗,像是對大家說剛剛來的路上好塞車啊!大家辛苦了!或是先說一下剛剛搭同一部電梯到演講會場時,我聽到大家在聊的話題。總之找到共同的經驗,就可以先拉近距離。
然後再立刻拉開距離。我會介紹我的工作,是一個在緬甸內戰的山區,教當地叛軍、武裝部隊,如何跟政府和平談判的NGO工作者。因為從來沒有人聽說過這樣的工作,也不知道這份工作在做什麼,所以會立刻讓本來不認識我的人,因此產生「好奇」。
開始的地基打得好,只要中間沒有出大錯,演講從一開始就能一錘定音。

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演講時使用PPT簡報,當然會有它的作用,比如說關鍵字是一個陌生的專有名詞,或是演講的內容是天文學的新發現,這種時候,語言能夠勾勒出來的「音風景」可能不夠具體,難以想像,就需要簡報的輔助。除此之外,我並不建議演講者大量使用PPT。
演講如果一開始,就把PPT簡報放在投影布幕上,演講就變成了一個準備充分的「表演」,有一定的招數跟套路,觀眾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應該表現出驚奇,都在這份設計之中。
而且只要PPT張數越多,設計越精美,被「設計」的感受就會越強。
老實說,誰都不喜歡被設計,這樣感覺起來好蠢!
身為演講者,無論演講的內容是什麼,是失智症家屬的照顧,還是義大利的私房景點,我都必須確定,這是我非常深度了解的領域,而不是網路上查來的內容,或是主辦單位交給我的資料。而「我真的知道我在講什麼」最好的證據,就是能夠不需要PPT簡報,也能夠用說話表達,快速勾勒出一個清楚的藍圖,讓每個人都能夠在腦海裡看見那一幅圖畫。
「如果我對內容真的不熟悉,那怎麼辦呢?」
當有人這樣問我時,我就會非常誠實地告訴他:「那麼這就不是你應該要講的題目。」
只要這是一個你懂得很多的題目,你自然而然會顯得有自信,就算口才很糟糕,聽的人也會看到你的熱情,而真誠與熱情,能遮掩百分之九十九表達上的缺陷。

一期一會
我同時也是個謹守著「一期一會」哲學的人。
所謂的一期一會,就是把人與人的相逢,每一次都當作是第一次,也把每一次當作是最後一次。沒有什麼叫做「今天感冒,狀況不好,非常抱歉,我平常不是這樣子的」這種事,因為這一次,極有可能就是我們這輩子唯一一次的見面。無論今天的狀態多麼特殊,前一晚失眠,花粉過敏,剛剛來的路上被警察開罰單心情不好,或是牙齒痛到不行……無論任何原因,沒有辦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別忘了很可能根本不會有下次,所以這次我們給對方的印象,將是他這輩子對於我這個人全部的印象了。
我在當配音員的時候,特別害怕感冒。但工作就是工作,所以就算一面咳嗽,聲音充滿了鼻音,喉嚨沙啞,還是要硬著頭皮把百貨公司週年慶的廣告完成。
讓人驚訝的是,除了我自己跟錄音師之外,無論客戶還是聽到廣播的路人,似乎沒人發現我感冒超嚴重—他們之所以不介意,搞不好是因為誤以為我的聲音本來就這麼沙啞富磁性。
「他們誤會我了嗎?」或許。
「我需要解釋嗎?」大可不必。
不必要解釋的原因有三個:第一,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他們誤以為我的聲音就是這樣,但也不盡然是錯的,因為即使喉嚨沙啞的聲音,也確實是我的聲音,只不過並非我心目中認為自己最好的聲音罷了。說不定比起我自己認為好聽的聲音,有人更喜歡這樣的聲音?
第二,我的解釋,極有可能是多餘的。如果這個人,這輩子不會再遇到我第二次,他真的有需要知道我的聲音,跟平常不一樣嗎?
第三,我可能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人們不是為了我的聲音來聽演講的,而是為了內容。因為我不是歌劇界的美聲天王天后,聽眾一定不是為了來聽我的聲音,所以我如果應該向他們抱歉的話,是為我的內容不夠好道歉,而不應該是我的聲音不夠好。
想清楚了以後,抱著這樣「一期一會」的覺悟,場地可能不夠好,麥克風有問題,我的狀態不佳,準備不充分(有不止一次,我到了現場,才發現題目跟我知道的不一樣!)但我都得下一個決定:「無論如何,現在就是我們唯一的時間,而這裡就是我們唯一會相聚的地方,就是這樣了。現在,我該如何透過說話表現自己?」
然後,一切就變得清楚、簡單多了。

知道聽眾為什麼會來
你知道這個人為什麼會來聽你說話嗎?
收高昂費用的演講、收低廉費用的演講、收費但票價可以當場折抵消費的演講、不收費但收訂金的演講,還有不收費但是要預約的演講,以及完全不收費也不用預約的演講,每一種吸引來的聽眾型態都非常不同,期待也不同。
就像明明同是大提琴家,用同一把琴演奏同樣的曲目,付了很高的價格在人數有限的藝文沙龍裡聽,跟正好路過聽到一個街頭藝人在路邊拉琴,我們的態度跟期待就會完全不同,一個可能是「什麼!原來馬友友也不過如此!」而另一個則是「今天能讓我聽到,真的太幸運了!」
演講也是一樣,如果不知道聽眾的期待跟態度,演講者也一定不可能對聽眾說該說的話。
演講還有一種非常常見的聽眾,是「不得不」參加的。
公司舉辦的,以後還想混的員工不敢不參加。
被男女朋友拉來參加,其實一點都沒興趣。
學校規定當作上課,不但要參加,而且要點名,寫心得報告。
缺少服務學習時數、公務人員講習時數、教師進修時數,因此只是來簽到、簽退。
或者是保險公司、直銷公司拿「聽演講」來當作吸引潛在客戶的銷售工具。
也有可能因為送餐盒,會後憑入場票根還有誘人的摸彩。
演講者如果假裝台下的人,都應該興致勃勃來聽演講,很難不失望,因為這些人會滑手機、聊天、睡覺,不時進進出出,用各種積極的抵抗來破壞整體的氣氛。
所以我必須從一開始,就得到這類聽眾的注意。
最好的方式,就是我知道他們的存在,並且同理他們的處境。
「雖然我是因為自己真的想來,所以今天才會出現在這裡,但我知道其實很多人是不得不來的。」
如果我判斷這樣的人數比例高的時候,會在一開始就請他們從自己的經驗裡面來搜尋。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一本你原本不可能會從書架上選來看的書,或一部你不會去戲院看的電影,可是因為你很信任的人推薦,半信半疑之下看了,結果出乎意外,覺得很喜歡?」
我希望透過這個貼近生活的經驗,讓這些不想來,但無論什麼原因,已經坐在台下的人知道,今天可能就是另一次這樣誤打誤撞的美好經驗。
「希望從現在開始兩個小時,當我們要結束時,你會同樣有那種『啊!還好我有來!』的感受!」我笑著拍自己的胸脯,「至於能不能做到,這任務就交給我吧!」
用每個聽眾都聽得懂的語言,表現出對於他們處境的同理之後,我把成敗的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像很多學校的老師,總是自我感覺太過良好,認為學生不認真聽或聽不懂,一定是學生的問題,而不是自己講得不好。

知道別人聽到的是什麼
無論老師或是上司,時常以比較高的姿態,讓我們不得不安靜聽他們說話,但是他們卻往往沉浸在自己做的PPT簡報,或想要急於表達的觀念,對聽眾的想法不感好奇,所以不在乎聽的人聽到了什麼,或聽到以後內心怎麼想。
即使在很專心的時候,我們只看過一遍的文章段落,都不見得能夠立刻了解,需要慢下來,回頭反覆咀嚼,更何況是在充滿讓人分心因素的演講場合,台上的人只匆匆帶過的話語呢?
因此我會提醒自己,說的時候,把自己當作聽的人,「把複雜的話變簡單」「簡短」,並且「對於對方聽到什麼,抱持真心的好奇」。
1‧複雜→簡單
什麼是「把複雜的話變簡單」?媽媽往往會幫我們把一整顆蘋果削成剛好一口一片,容易拿取、容易入口的小塊,在英語裡叫做「bite size」,意思就是「剛好一口的分量」。並不是一整顆蘋果不能夠直接拿起來啃,而是如果沒有人削成剛好一口的分量,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因為懶得吃而放棄,或吃得很狼狽,而減少去吃的慾望—即使那個東西本身是美味的。
所以我會限制自己說話的內容,保持簡單,一次只提一個理念,確保我說的每一句,都是「剛好一口的分量」。
與其太貪心,覺得自己想說的每個觀念都好重要,造成消化不良,還不如確定一次一口,能夠徹底欣賞那一口的美味,仔細咀嚼,心滿意足地吞下去。
「簡單」很重要,我們想要傳達的想法和理念,都應該盡量保持簡單,可以清楚看得出原形。所以吃蘋果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確實在吃蘋果,而不是用荔枝果汁浸泡過後、再蘸抹茶鹽的蘋果。雖然那些元素分開來都有可能是好東西,而且是創意的組合,甚至對我們自己來說超級美味,但這麼複雜的組合,只有自己清楚,因為是自己想出來的。然而別人幾乎不可能記住艱澀又困難的「泡過荔枝水、蘸了京都抹茶鹽的完美蘋果片」,讓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簡單的概念,或簡單幾句話就能闡述清楚的一小片好吃的蘋果。
2‧長篇大論→簡短
不只「簡單」,還要「簡短」。知名的TED演說,規定一場演講需在十八分鐘內完畢,就是因為過長的時間,聽眾的注意力會分散。
因此,認為自己口才不好的人,保持簡單的演說長度,有很大的好處。不只在台上,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
在職場上,不管是和老闆簡報工作內容、向客戶提案、銷售產品或為顧客提供服務,還是在會議中發言、向內部同事分享經驗、做教育訓練等等,這些場合的說話內容,都不會、也不該是兩個鐘頭的演說,而是區區幾分鐘的短講。
即使我在做兩、三個小時的演說時,也常常故意細分成「十點」主題,讓每一個十分鐘都是一場單獨的小演講。不但完整性高,而且顧慮到演講的時候,隨時有人突然放空,睡著突然醒來,去上洗手間、喝水;有人塞車晚到,有人必須早走去接孩子。這樣一來,就算錯過其中一些單元,但是因為每個小單元很簡短、很獨立,發現自己隨時都可以接得上,效果就會更好。
3‧不是炫耀知識而是激發好奇
至於為什麼要「對於對方聽到什麼,抱持真心的好奇」,是因為我們說話的時候,有一個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往往把精力花在我們自己想說的事情上,而不是別人真正想要知道的事情。
從小到大在課堂上,一定有很多這樣的經驗:老師在台上,獨自決定學生需要聽到什麼,而且一直趕進度,卻忘了問學生聽到了什麼。結果我們就在老師的好意之下,痛苦地接受了很多我們並不想學的事,或是一知半解、甚至錯誤的知識。
但當有一天,換成我們自己站在台上說話的時候,卻時常忘了那種痛苦的感覺,把精神花在準備簡報PPT,像個認真的好老師那樣,專注在自己要講什麼,而沒有從坐在台下的人的角度來想:如果我是聽眾,我會想聽到什麼?
別忘了給聽眾一個「我為什麼應該關心這件事」的理由。
要將一個理念帶給台下聽眾,需要讓聽眾的腦袋願意接納我,最好的方法是把我想說的事,跟他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激起觀眾的好奇心。
「泡過荔枝水、蘸了京都抹茶鹽的完美蘋果片」,就是可以激發台灣人好奇心的描述。大多數台灣人,尤其在南部,都曾在夜市吃過當場調味的芭樂,先在濃縮的金桔果汁中稍微浸泡醃漬,再撒甘草梅粉。所以我描述的經驗雖然是全新的,但很容易轉換,而且立刻燃起內在的「美食魂」,想要知道「泡過荔枝水、蘸了京都抹茶鹽的完美蘋果片」究竟是什麼味道的慾望,想要回家以後趕快嘗試看看,化為行動,而且知道該怎麼做。
我相信一個好的講者,不是重新去建構一個宇宙,而是透過說話,點出別人的世界觀裡的一處知識斷裂點,讓他們感受到橋接知識的必要。
畢竟演講不是為了要炫耀講者豐富的知識,而是要把知識傳達給台下的人,所以盡量用比喻或抽換成夠簡單、但觀念相近的例子來解釋,讓聽眾感同身受,產生情感上的連結,才能幫觀眾連接那個知識的斷裂點。一言以蔽之,就是「知道怎麼當一個好老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