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簡體書)
滿額折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簡體書)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簡體書)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簡體書)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簡體書)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簡體書)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當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關於魏晉南北朝史的講演錄,由萬繩楠教授根據聽課筆記和相關資料整理而成。陳寅恪先生研究史學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古史學的研究對當代影響*巨。但是在其留存和已版的作品中,尚無系統的斷代史之作,本書則能補陳著之闕,因而被譽為 “稀世之珍”。本書雖非陳先生的原著,但仍較為真實地體現了陳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書共分二十一篇,覆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許多新見解、新問題、新發現:如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統分,陳朝是南方蠻族創立的朝代,東漢、孫吳和西晉的統治者屬於同一個階級等。

作者簡介

( 1)介紹和榮譽:

陳寅恪( 1890——1969),江西修水客家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先後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等。1925年受聘於清華大學研究院,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李濟一起被譽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時任清華研究院主任的吳宓稱讚他為“最為學博識精”。其後任清華大學中文、歷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第一組主任及故宮博物院理事等;1937年之後,曾先後任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通訊院士,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 1942年為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聘任教授;1946年回清華大學任教;1948年被評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同年南遷廣州,任嶺南大學教授; 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後,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1955年後,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 2)作品:

陳寅恪先生的作品自 20世紀80年代之後,曾先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發行;2002年三聯書店在陳氏已版著作的基礎上,出版了《陳寅恪集》十三種,是現在所能找到的陳氏全部著述,其中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詩集(附唐篔詩存)》《書信集》《讀書札記一集》《讀書札記二集》《讀書札記三集》和《講義及雜稿》等。另外,台灣里仁書局曾於1979年出版發行《陳寅恪先生全集》上下冊,但限於當時條件,雖曰“全集”,其實未全。其中,上冊包括:《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兩種專書、《元代漢人譯名考》26篇論文、《重刻元西域人華化考序》3篇序跋;下冊包括《元白詩箋證稿》、《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係》和《論再生緣》等3種專書、《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等25篇論文、 《論語疏證序》等19篇序跋;另補篇有《論東晉王導之功業》等11篇論文和《遼史補注序》等3篇序跋。

( 3)評價和影響:

在近代學術界,陳寅恪特別以淵博著稱。從中國傳統的觀點說,他可以算是 “通儒”;從西方啟蒙時代的標准說,他近於“百科全書派”。因此他並不僅僅是一位現代所謂“專家”。但是通觀他畢生的著述,其主要貢獻確是在史學方面。(余英時《試述陳寅恪史學三變》

陳寅恪不是系統的思想家,他並沒有告訴我們儒學怎樣才能在理論上完成從傳統轉向現代的歷程。但是他卻以身示範,在實踐上證明了儒家的若干中心價值,即使在最艱難的現代處境中仍然能夠發揮出驚人的精神力量。(余英時《陳寅恪與儒學實踐》)

我個人認為陳先生的 “學術權威”是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第一是博通多種古典語文如希臘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以及其他中亞和中國邊疆文字……第二根支柱則是他對西方古典文化的親切了解。他在1909至1925年期間,先後留學法國、德國、美國達十年以上,除了專治古文字以外,他也旁及希臘文、拉丁文與英、德、法各國的語文與學術……第三,陳先生所掌握到的與史學有關的輔助學科遠比同時一般的史學家為豐富。自天文、曆法、語言、音韻以至醫學、本草,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第四,陳先生最使學術界心折的自然還是他在中國文獻資料的掌握方面所達到的驚人的廣度和高度。“博聞強記”本是傳統學人所共同嚮往的一種學問的境界,雖然它不算是最高境界。但是陳先生的淵博則已超出傳統的格局之外:他是以“問題”為中心的現代史學研究者,不是徒以記誦炫耀於人的傳統讀書人。(余英時《陳寅恪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

寅恪續命河汾的願望,未必得酬,但至少在中國中古史研究上,開闢了蹊徑,奠定現代學院式研究的基礎。今日回顧,民國史壇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名家不少出自陳門,如周一良、楊聯陞、姚薇元、谷霽光、汪籛等。唐長孺雖未列門牆,但在中古史研究上,仍然淵源相承。(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

綜觀陳寅恪的一生,有令人羨慕之才華與家學,亦有令人扼腕之失明與臏足。惟其學問與品格始終為人欣賞,亦必將為後世之典型。昔年寅恪撰王觀堂碑銘之結語,今實可為陳寅恪之銘詞: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

陳先生很推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而陳先生本人的著作,則在司馬光之後把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陳先生把敏銳的觀察力與縝密的思考力相結合,利用習見的史料,在政治、社會、民族、宗教、思想、文學等許多方面,發現別人從未註意到的聯繫與問題,從現象深入本質,作出新鮮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釋。(週一良《紀念陳寅恪先生》)

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吳宓《空軒詩話》

先師陳寅恪先生為一代史學大師,學術文章輝耀寰宇,為國內外眾多學者所景仰。鄭天挺先生呼之為 “教授之教授”,是很有見地的……陳先生以史學名家;但是,眾所周知,他絕不僅僅是一個史學家,他博學多能,氾濫無涯……先生治學之廣是非常驚人的。專就外族和外國語言而論,數目就大得可觀。英文、德文(季羨林《從學習筆記看陳寅恪先生的治學範圍和途徑》)

寅恪先生博聞強記,研究所及,極為廣泛,在文史哲三方面,均有所樹立;中年以後,集中精力研究歷史……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學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豐富史料,使中國的歷史學遠遠超過封建時代的水平。他是中國近代史學的創始人,或其中極少數之一。

 

名人/編輯推薦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是由萬繩楠先生在 1947年至1948年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習期間,聽陳寅恪先生講授魏晉南北朝史時的筆記。但是筆記通常是簡略的,為整理成書,萬先生參考了50年代高教部代印的陳寅恪在中山大學歷史系講授兩晉南北朝史時所編的引文資料,以及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明館叢稿初編》《二編》等相關的論著整理而成,並力求符合陳寅恪先生的觀點。

一般而言,陳寅恪先生的論著大都需要具有一定學力的人才能讀懂。但是本書則別是一番風味,它用俗語娓娓道來、條分縷析、高屋建瓴、鞭辟入裡,不僅讓人領略了陳寅恪這種大家的學術思想,而且也提供了知人論世的典範。閱讀是書,給人留下印象*深的可以概括為兩大特點:一曰清通,一曰簡要。

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初由安徽黃山書社於 1987年出版發行,1999年曾經進行第2次印刷,前後印數共7000冊。2007年步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依據黃山書社版策劃出品了插圖版《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由貴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貴州教育版自發行以來深受廣大歷史愛好者和喜愛陳寅恪者所推崇,僅根據2014至2018年之間的數據顯示,印數就已發行78000冊。

本次天津人民版《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仍是由步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出品,對於內文和插圖逐一進行了認真校對修訂。其中,正文和引文僅修正 “脫、訛、衍、倒”四種現象即約有二百處,標點符號和行文規範修訂者更多;另外,鑑於先前所用配圖存在圖像模糊不清、圖畫信息錯誤和圖文氣質不協等問題,本次再版則將先前89幅插圖重新更換或修訂為76幅,努力做到圖文相契合,同時並配有超過12000字的圖註說明,更加便於讀者深入理解原文內容和相關常識。

作為魏晉南北朝史領域的學習入門書,本書既不失為一部分量沉重的專門學術著作,同時也能滿足廣大普通魏晉南北朝歷史愛好者的閱讀需求。其清通簡要的特點,決定了其既能陽春白雪,亦能下里巴人,使學習與研究兼得。放眼同類優秀圖書,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和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失之於繁,不便於廣大普通讀者閱讀;週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十二講》和胡阿祥《魏晉南北朝史十五講》作為後出著作,一則失之於簡,不便作為研究用書,二則諸多問題仍然未脫陳氏影響。總之,新版《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實可視為 “稀世之珍”,學習和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不可缺少的必讀書之一。

鑑於本書內容品質和以往閱讀經驗,本書不僅適合具有一定歷史學基礎(歷史學本科及以上學力)的學生和老師進行閱讀和研究,也適合樂於學習勇於挑戰的廣大歷史愛好者和陳寅恪景仰者閱讀和學習。

 --

讀者精彩評論(一):

雖然《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這部書並非陳寅恪先生生前的著作,但將其視為陳先生繼《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以後,又一部從政治史的角度研究中古歷史的成果的結集,或大致不差。

…………

我們細按陳先生所言,他稱讚歐陽修《五代史》的 “貶斥勢利,尊崇氣節”,稱讚司馬光《資治通鑑》為政治史的“空前傑作”,其實仍是從政治史的角度進行評價的。因此,陳寅恪先生在其史學研究中所繼承的,已絕不僅僅是宋賢的史學,而是兩千年來中國史學的優秀傳統和精神。陳寅恪先生承繼中國史學傳統中的合理因素,注重進行政治史的研究,善於捕捉影響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加之學識淵博,方法得當,既能沿波討源,復能披枝振葉,故而多所成就。《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適為其史學研究之一例而已。(南京大學文學院鞏本棟教授《陳寅恪先生政治史研究的特色——讀《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札記》)

讀者精彩評論(二):

提起陳寅恪先生, 總會聯想到一些流行的奇聞軼事,如教授中的教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梁啟超向清華校長舉薦他的理由: 他的幾頁紙抵得上我著作等身。於是,在世人心目中,陳寅恪儼然一位神話人物,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僅看他的名山事業,如巍峨的高頭講章《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柳如是別傳》等,沒有一定學問功底的確很難接近。不過,翻開他的《魏晉南北朝史課堂講演錄》,則別是一番風味了,用俗語說是娓娓道來、條分縷析、高屋建瓴、鞭辟入裡,用魏晉南北朝的雅言可謂: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吳均)或如《世說新語》的雋語所言:“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南人學問,清通簡要。”

…………

陳寅恪的南北朝課程講演錄, 不僅讓人領略了大家的學術思想,而且也提供了知人論世的典範,至少有兩點值得記者藉鑑。其一,撥雲去霧,抓住要害,也就是政治家辦報以及審時度勢的要求。其二,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也就是講好故事的本領。概而言之,一曰清通,一曰簡要。(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彬《知人論世,清通簡要 ——讀<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讀者評論(三):

看了陳寅恪這講演錄,我只能望洋興歎曰:沒看過陳寅恪的書隨便談論歷史,將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階級分析和集團分析方法是陳寅恪獨有而絕妙的歷史分析方法,雖然這個名詞不見於百度,但看過陳寅恪的書的人一定會被他這種歷史分析方法折服的,《東晉門閥政治》的作者田餘慶就明顯受到這種歷史分析方法的影響,不過田餘慶鑽的更深,在東晉歷史上研究得更深入更有成果。還有陳寅恪的考證功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往往憑著其他人容易忽略的史料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成果,片言隻字都是他有力的證據,比如他考證 ”塢“和陶淵明《桃花源記》的關係,史料在前,說理在後,說明《桃花源記》是一篇寫實的文章,儘管有作者的寄託,可是不是空想出來的。諸如此類的考證娓娓道來,有理有據,怎能不讓人折服呢。(豆瓣用戶評論)

讀者評論(四):

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陳寅恪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講稿》,真是大開眼界。史學家、中研院院士何炳棣回憶他在清華和西南聯大就讀時,聽說考試是陳老師出題,同學們普遍認為不用準備,因為考題一定極難極冷,猜測複習都沒用。陳寅恪被認為是近百餘年來史學界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的確有其來由。他掌握十幾種語言,又兼超人記憶力和家學淵源,堪稱不世出的天才。學者周一良回憶陳先生,說他*的了不起之處是在 “打通文史哲”,達到了人文科學的化境。

人文科學的*境界,需要一種 “融會貫通”的能力。這個能力,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諸多大師達到過,但現在無疑越來越少,與之對應的,是出現了越來越多所謂“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它意味著人類追求學問的方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原來是追求一棵智慧之樹的“幹”,現在則追求每一片“葉”。結果呢,一葉障目的結果往往不見森林。為什麼我們說人類不再能出現孔孟老莊、亞里士多德或達芬奇那樣的偉大身影,原因之一或在於此。

因為文史哲的打通,陳寅恪能提出許多 “在我們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嶄新論述。譬如說他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指出文章內的紀實成分,來自南朝北伐時戴延之記錄下的北方塢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南方的武陵,而陳寅恪認為根本不能在地理上信以為真。北方塢堡是在五胡亂華的戰亂背景下,一些大宗族依托地形險要,建起保衛安全、傳承文化的要塞。戴延之在《西征記》中記載了他尋訪過的幾個塢堡,而陶淵明的友人中也有參與北伐者。他還指出,《桃花源記》提到的為逃避“秦”的暴政,實際上不是秦始皇的秦,而是當時北方的前秦。(豆瓣用戶評論)

讀者評論(五):

魏晉南北朝整個一個歷史時期就是大分裂、大融合,這一段歷史可謂是五彩繽紛,其中有個性鮮明的人物、離奇古怪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尚未理清的問題,而陳寅恪先生的講稿正是我們理清這些問題的工具。 

讀完這本書的*感覺就是寅恪先生治學的嚴謹,對所探討的問題進行了比較細緻的考異、考證,例如西晉 “八王之亂”前的關鍵政策即“罷州郡武備”提出的背景以及是否有人反對?當時的重臣山濤曾經堅持州郡武備,但是否在滅吳後繼續堅持?等一些問題,先生通過《名士傳》、《竹林七賢論》以及《晉書》等權威史料進行了考證,終於得出了令人心服的結論,從中我清楚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根源。如此考證亦在對包括著名的孫恩、盧循之亂背景“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在當時什麼家族、什麼人物的身上都有痕跡,以此推斷他們為什麼能夠集結兵力、為什麼能夠影響深遠等等。 

可以認為這樣細緻的考證在本書中貫穿始終,當然這是細節的技術手段,而在對整個大時代的特徵把握上,先生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其中的核心,什麼曹魏被西晉替代?什麼導致了南北朝長期的割據?什麼導致了南朝更替中前三代與陳的主體力量不同?什麼導致了北朝胡族的漢化?什麼導致了華夏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這些基本都是問題核心即寅恪先生所提到的社會階級在起作用,總體上來看就是 “士庶階層”“漢士族、胡士族”兩對矛盾的激化與緩和,當然有必要提及的是這裡的階級並不是我們所謂的階級分析方法,要知道無論是代表庶族的曹魏集團或是代表士族的司馬氏集團都是封建地主階級,本質上二者並無區別。但不能因此否定寅恪先生髮現問題本質、核心的事實,他利用的是社會學社會分層的理論、學說。 

在此,我通過寅恪先生對南北朝文化的發展分析還得出了一個結論有必要提及一下。寅恪先生通過史料考證認為南朝文化、學術顯然比北朝先進的多,北朝沿襲了並無很大發展的舊漢文化和他們本身的少數民族文化,在對大家族的認同上顯然比南朝要強烈,簡單講十分重視宗室群落而南朝則不同。因此我妄猜南朝政權更替或朝局混亂往往造成兄弟相殘的滅門慘劇,宗室經過廝殺*終所剩往往寥寥無幾,也與其文化中對大家族、宗師看的非常淡化有一定的聯繫甚至是決定性的聯繫了。 

終了,大家做史確實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是學術的嚴謹、什麼是深邃的探究,想要深入了解這一時期問題的朋友選擇這本書決然是不錯的選擇。當然有必要說明的是整理稿件的萬先生在前言中提到寅恪先生從資產階級史學觀向馬克思主義史學觀轉變並不確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寅恪先生著實掌握了透過現像看到本質的方法論。 (噹噹用戶評論)

目次

第一篇 魏晉統治者的社會階級(附論蜀、吳) 3

第一節 魏晉統治者社會階級的區別 3

第二節 司馬氏的奪權鬥爭 12

第三節 西晉政治社會的特徵 39

第四節 附論蜀、吳 22

第二篇 罷州郡武備與封建制度 27

第一節 從州郡領兵到罷州郡兵 28

第二節 分封諸王 33

第三篇 清談誤國(附 “格義”) 39

附 “格義” 52

第四篇 西晉末年的天師道活動 55

第一節 趙王倫廢立 56

第二節 東萊劉伯根、王彌起兵 59

第三節 張昌起兵 61

第四節 李特起兵 63

第五篇 徙戎問題 65

第六篇 五胡種族問題 73

第一節 五胡次序 74

第二節 羯 族 76

第三節 氐 族 79

第四節 鮮 卑(釋黃須鮮卑奴與白虜) 81

第五節 盧水胡 87

第七篇 胡族的漢化及胡漢分治 89

第一節 胡族的漢化 90

第二節 胡漢分治 97

第八篇 晉代人口的流動及其影響(附塢) 301

第一節 人口流動的三個方向 ——東北、西北與南方102

第二節 北方胡族統治者的徙民與人民的屯聚問題(塢壁及桃花源) 113

第九篇 東晉與江南士族之結合 325

第十篇 孫恩、盧循之亂 137

第十一篇 楚子集團與江左政權的轉移 147

第十二篇 梁陳時期士族的沒落與南方蠻族的興起 163

第一節 梁建業、江陵兩大士族集團的滅亡 164

第二節 陳與南方蠻族 171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變遷與社會階級轉變的關係 179

第十四篇 南北對立形勢分析 187

第一節 北強南弱之形勢 188

第二節 北朝不能過早統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戰) 192

第三節 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197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漢化(崔浩問題) 201

第十六篇 北魏後期的漢化(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211

第十七篇 六鎮問題(附魏齊之兵) 221

第一節 六鎮含義及北魏的設防問題 222

第二節 北魏的兵 225

第三節 六鎮起兵的原因 229

第四節 六鎮兵的轉手,北齊的建立 233

第五節 北齊的兵 237

第六節 楊隋、李唐非出自六鎮 240

第十八篇 北齊的鮮卑化及西胡化 243

第一節 北齊的鮮卑化 244

第二節 北齊的西胡化 248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關隴集團(附鄉兵) 251

第一節 北周統治者宇文氏之由來 252

第二節 東西魏的形勢,府兵制的創立 254

第三節 關隴本位政策與關隴集團的形成 258

第四節 周武帝、隋文帝對府兵制度的改革 267

第二十篇 南北社會的差異與學術的溝通 271

第一節 南北社會的差異 272

第二節 南北學術的溝通 276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題 283

第一節 佛教之於中國(夷夏之辨) 284

第二節 佛教之與道教 290

第三節 佛教之於四聲 300

附錄:三國兩晉南北朝世系表 30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