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歲月收藏:一位鄉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跡(簡體書)
滿額折

歲月收藏:一位鄉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跡(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歲月收藏(一位鄉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跡)》以平和的語言敘述了鄉村收藏家沈月英近六十年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其年代跨度較大,內容豐富翔實,堪稱江南農村的一幅生動風俗畫卷。
一個13歲就下田勞作的農村小姑娘,從割草、蒔秧起步,到獨當一面的生產能手,再到被培養為農村基層幹部,參與一系列的農村改革活動;退休後,華麗轉身,從事民俗物品的收藏和展覽,廣場舞的普及和推廣工作……主人公的人生歷程中有諸多閃光之處,也是一代人人生歷程的縮影。

作者簡介

孫永興,筆名虞城憨憨,常熟市謝橋中學退休教師。

沈月英,13歲開始下田耕作,歷任常熟縣支塘公社一大隊婦女主任,支塘公社團委書記,支塘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經聯會副經理,支塘鄉副鄉長、支塘鎮副鎮長、黨委副書記,常熟市婦聯副主席等職。退休後致力於民俗物品的收藏,創辦了沙家浜農藝館、蔣巷村江南農家民俗館、支塘鎮古磚雕石館、支塘鎮錫壺藝術館、支塘鎮古門窗館等展館,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同時還擔任常熟市健美操舞協會會長,並帶領團隊參加各級廣場舞展演,獲得多項榮譽。

名人/編輯推薦

作者沈月英是位農村鄉鎮幹部,她浸潤在農民中間,浸潤在泥土中間,樂農民之樂,悲農民之悲,好多方面,她都有獨到的見解。她對農民的副業生產從不抱排斥態度,她認為只有農業與副業兩條腿走路,農民才能過上好日子。她認為鄉村風俗不能一筆抹殺,許多風俗包含著精神文明的元素。她認為農村種田大戶承包制能夠發展農業生產,國家與種田大戶雙方得利,能保證糧食安全,她在這方面做了一名排頭兵,這是她數十年做農村工作中的一大亮點。正因為她有獨到的見解,退休之後,致力於冷門的民俗物品收藏,又一次獲得成功,受到人們普遍關注。《歲月收藏(一位鄉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跡)》記錄了沈女士多年收藏的點點滴滴心得和技巧,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說有一定參考價值和意義。

什麼叫收藏家?收藏金銀玉石、古舊瓷器、名人書畫等物品的人,稱得上收藏家。可有誰見過收藏壇壇罐罐、破椅爛凳、過時農具的人成了收藏家?
意外的是,有位阿姨專門收藏壇壇罐罐、破椅爛凳、過時農具,而且樂此不疲。別以為她這樣做是因為有了年紀,敝帚自珍。她收藏這些寶貝,不但收藏出了名氣,而且收藏出了文化,收藏出了事業,使人吃驚不小。
收藏家通常轉悠在古玩市場,進出於書香門第、藝術世家,一尋訪、撿漏、交易,談笑有大款,往來無貧民。阿姨卻轉悠在即將拆遷的居民區,跟拆遷戶磨嘴皮子,從平民中來,到平民中去。一來二往,人家看到的,不是一個從政府機關退下來的領導,也不是廣場上翩翩起舞的靚婦,而是收破爛隊伍中的一根嚼不爛、炒不爆、捶不扁的“老牛筋”。
拆遷區來來往往的是收破爛的人。老人戀物,用過的東西難以割舍。拆遷了,得先處理這些東西。收破爛的人拉了一車又一車。阿姨專撿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收。從這輛車上拉下一把長勺,從那家人家選上一只筲箕,人家以為她在打秋風,難免產生誤會。
精明的人是能夠從拆遷場地淘到寶貝的。我的朋友宗師傅,虞城赭石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到常熟六沿河拆遷場地一轉悠,撿到一塊石頭,夾在自行車後座上就走了,人家以為他帶回去是用來壓腌菜缸的。他見到我,笑得合不攏嘴,說撿到寶貝了,是塊澄泥石,我國名硯石之一。澄泥石原產蘇州城西的靈巖山腳下,民國初年就被采光了。此石可能是清代末年有人買下,沒琢成硯,久而久之,後人不懂,棄置一旁。宗師傅拿回家,將它琢成四方硯臺,雕上花烏亭臺、蠅足銘文,成了硯界一寶。
阿姨沒有這種專業眼光,但她熟悉生活,她心中在醞釀寫一篇錦繡文章。她要再現江南農村20世紀五六十年代原生態的農耕生活,她要建造民俗館,把當年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收藏齊全了進行展出,再現當年景象,讓人走進館體驗當年的生活,與當下突飛猛進的現實對比,從而揭示時代意義。實現這個創意是一項浩大工程,比宗師傅撿一兩塊石頭要困難得多,瑣碎得多,也有意義得多。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阿姨集30多年收藏建成的江南農家民俗館終於在常熟市蔣巷村開館了。展館建筑面積達3000平方米,外加500多平方米的老街。館中蠟像人物栩栩如生,男耕女織,匠作百工;農家小院裡,鍋瓢小灶,提桶水缸;門外,生鐵補鑊子,棒槌彈棉花;銅匠擔子老皮匠,箍桶籃簏豆腐坊。新房裡,飛來床架掛發祿,麻紗蚊帳相思鉤,床後米窠稻柴做,床前櫸木馬鞍臺。場地上,鴨下河,雞上樹,老婆婆簸揚新谷米。捕魚捉蟹的魚簏、撩海……各種網具,一應俱全。蔣巷村是國家級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江南水鄉的旅遊熱點,民俗館成了蔣巷村景觀的一大亮點,來此參觀遊覽的入川流不息。僅2017年5月的某一天,大客車就來了180輛,遊客近萬名。
阿姨變腐朽為神奇,成就了事業,她被吸收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欣賞民俗館的人,觸發了懷舊情結,特別是當年的下鄉知青,一物一故事,一事一段情,見物思舊情,當年的生活重現眼前,他們激動不已。許多人不遠千裡來拍照繪圖,準備回去仿制。阿姨的錦繡文章越寫越長,她開設了一系列民俗場館——古磚雕石館、錫壺藝術館、古門窗館,為的是讓參觀者全方位了解昔日江南。
阿姨說,即使在收藏領域,也需要創新思維。她的成功之路,是創新實踐之路。
阿姨名叫沈月英。她勤奮、真誠而樸實,這是典型的江南農民性格。她的經歷涵蓋了共和國成立之後急劇變化的江南農村的大事件,本書即是她以往經歷的回顧,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再現了當年生活的沉重和當今業績的輝煌。
本書的第一道風景線是江南風情,分三個鏡頭:20世紀五六十年代原生態的江南風情;六七十年代農村改天換地的苦幹激情;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的小康之情。本書好像也是一家民俗文物館,從壇壇罐罐到生活起居,再到江南農民的謀生道路,真實地再現了這半個世紀的歷史,展示了這一歷史階段鄉村中的人物群像。
本書的第二道風景線是共和國提供了一位普通農民的上升通道。主人公從一位普通農民成長為大隊的條線幹部,被提拔為公社幹部,連續四屆當選為鄉鎮領導,主管一鄉農業生產,進而擔任常熟市婦聯副主席(主任科員),退休後居然又成了一名為人注目的民俗文物收藏家。她一路埋頭苦幹,一路沐浴雨露陽光,任勞任怨,奮發向上,不間斷地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一滴水反映太陽,她的身上,體現了翻身農民爆發出來的建設能量,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本書的第三道風景線是江南農民勤奮刻苦的創業精神。他們從種田的第一天起,手不空閑,腳不停步,勞累到老。每個農民往往掌握多項技藝,既會務農,又能副業,男耕女織,六畜興旺。改革開放後,社隊辦企業形成的“蘇南模式”,就是建立在他們多才多藝、實幹硬幹精神基礎上的。
摩挲這本書稿,我百感交集。我也生長在農村,頭戴著菜花、稻花長大。我也曾從事田間勞動,與沈阿姨有許多共通之處。她在黨的培養下成長為一名國家幹部,不斷為社會做出貢獻,可喜可賀。我直到“文革”後恢復高考才考入高校,畢業後在鄉村中學任教,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教聖賢書。今天,閱讀沈月英的精彩人生,流逝的歲月一一在眼前蘇醒,令人心頭一熱,深感鼓舞,能不浮想聯翩?

目次

第一章 童年記趣事
1.人生起點
2.祖父祖母、父親母親
3.我和奎生哥
4.妹妹和弟弟
5.短暫的學校生活
6.迎戰困難年
7.砟田埂腳
8.上海割草去

第二章 青春揚激情
1.家鄉河白茆塘
2.社員挑河泥
3.宣傳隊
4.郎舅參軍
5.路線教育
6.大寨評工
7.花好月圓

第三章 成年記事業
1.支塘新居民
2.嚴家的媳婦沈家的囡
3.親人離世
4.主管支塘農業
5.林牧副漁
6.計劃生育
7.商海大潮一勺水
8.痛失雙親
9.工作在常熟市婦聯

第四章 夕陽爭貢獻
1.收中乾坤大,藏裡日月長
2.收藏資金何處來
3.踏破鐵鞋苦搜尋
4.蔣巷村江南農家民俗館
5.場館系列
6.與歲月共舞

後記

書摘/試閱

《歲月收藏(一位鄉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跡)》:
親公名叫沈根仁,他“嘿嘿”笑兩聲,並不回嘴,出門走了。親婆翻了個身,自睡她的覺去。
早起上市,是江南農民的生活習慣,鎮上孵孵茶館,聽聽山海經,交流一下農時農事。家裡有農副產品的,挑到街上,擺在茶館門口出售,換幾個現錢。親婆說“街上拾銅鈿”,指的就是這個。親公見多識廣,有滿肚子故事,“上街拾銅鈿”的典故,他給我們講過,我記得很清楚。故事蘊含了農民的美德,懲惡揚善,體現了千百年來農民的價值觀,親公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眉飛色舞,好像他也拾到了五張銀票。親婆經常嘮叨“去街上拾銅鈿去吧”,我想,她對這個故事一定也很熟悉。
親公早早去支塘鎮上喝茶,一路雞啼聲聲,月色朦朧,人影憧憧。田間小道,把村村戶戶連成一個巨大的網絡,三三兩兩的莊稼漢,沿著網絡的經緯線向中心鎮支塘走去,就像周身的血液順著血管流向心臟。江南的好些鄉鎮被人冠名為“賊偷某某鎮”,其實,並不是鎮上遭到賊偷了,而是這裡的農民上市早,天不亮,街市上人頭攢動,黑暗中頻繁交易,就像賊偷一樣。
江南小鎮茶館多,百十米長的街道也有三四家茶館。那時候,一個莊稼漢不上茶館,不與人交流,被看作上不了臺盤。兩個人爭論起來,會說:“你也要到茶館臺上坐坐的,怎麼說出這種話來?”上茶館,顯示了一種身份,一種能力;上茶館的人是懂道理、講道理的。村裡解決不了的糾紛,拿到茶館內叫大家評說,這叫“吃講茶”。四方臺子八方理,眾人的評斷,當事人不得不服。
親公中等身材,面容清?,長年穿一件鐵灰長杉,斜襟上蠶頭紐扣排列有序。出門肩上背個褡褳。他回來,我總要爬到他懷裡,手伸進褡褳,在口袋裡摳東摸西,總有收獲。親公看上去溫文爾雅,像個鄉間紳士。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穿長衫。他是個木匠,在家還要幹農活,按理說,幹體力活的人穿短衣才出手利索。穿長衫的人一般是教書先生、說書先生,或者走江湖的測字算命先生。他們識文斷字,跟扛大鋸、揮斧子的木匠沒有一點關係。鄉下穿長衫的人不多,鄉下人也看不起穿長衫的人,會在後面指指戳戳說壞話:“長衫馬墩只,活像偷雞賊。”意思是穿長衫的人偷上一只雞,裹在長衫裡,人家也看不出。後來我琢磨:親公識文斷字,他要頑強表示自己的文化素養,用穿長衫來顯示他的文化知識。
支塘街上茶館多,老茶客通常是挑一家茶館喝茶,從一而終,不去其他茶館湊熱鬧。茶館裡有自己專用的茶壺、茶碗,專坐的座位。上茶館不像去店裡買東西,這家進、那家出,貨比三家,像走馬燈似的。親公是支塘街上綠云泉茶館的常客,固定座位,每天必到。他每天到這裡來,正如親婆所說,是來街上“拾銅鈿”的,即找活幹,“賺錢謀生”。
匠人必須早晨到茶館,這叫“撐市面”。匠人之間誰有了雇主,缺人手,到茶館裡就好叫上同行,組成幫次,一同幹活;農戶人家要找匠人,就到茶館裡去找人。親公識文斷字,他出身木匠世家,他的木工技藝雖然比不上祖上幾輩,但門面還在,能夠攬上活,有時還能做個作頭師傅。他穿長衫,大概也有顯示這種鶴立雞群的身份的意思。
親公老了,“年輕木匠老郎中”,木匠是重體力活,親公沒有年輕人的體力,但他有老到的經驗、周密的計算、巧妙的設計,這些足以彌補他體力的不足,而穿上長衫則可以強調他這方面的才能。
這是我胡亂猜測好公穿長衫的原因,至於到底為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們面對長輩的一些習慣和愛好,也只能猜測,沒有他們的經歷,很難有確切的解釋。
江南木匠,行當繁多,各有專攻。大木造房、小木家具、春作農具、圓作盆桶、紅木匠硬木家具、船匠造船修船、櫓匠制作船櫓、解匠鋸解板材、白木雕花、紅木雕花,還有木模工、紡織機械維修工,各行其是,各有門檻。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你造房不可能去請個箍桶匠。只有經過專業匠人的手,制作的物品才美觀實用。各種木工,各種部件,都有相匹配的木材,這叫“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親公在這方面是別具慧眼的。
孵茶館孵到日上三竿,便有人來叫好公做生活。當然也有無人問津的日子,這時他就拍拍屁股走人——從凳子上拿起褡褳背在肩上走出店堂。這有個講究,這裡鄉間農民上市都要提只籃子,俗話說“上街不帶籃,賽個(吳語,就像)活討飯”。我估計這句話是家裡老婆孩子造出來的:你一家之主上街,家裡人都盼著你帶點吃的用的回來,兩手空空而去,兩手空空而回,算什麼名堂?我親公不帶籃子,就背個褡褳,道理就在這裡。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