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滿額折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上):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本書獲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評價!
★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強力推薦!
★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強力推薦!
★ 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先生、作家小野先生聯合推薦!

● 淡藍色的小圓點是指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點上從旅行者號船上拍攝的地球。當然,在那個距離上,地球幾乎看不清楚,一個非常小的,不起眼的,淡藍色的點,在無數數十億其他不起眼的光點中。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歷史,文明和文化都發生在那一點上。

● 淡藍色小圓點是外星人研究權威暨普立茲獎得主卡爾.沙岡博士,繼暢銷書《宇宙的奧祕》後最新力作,寫於他與癌症作鬥爭並在他去世後出版。

● 「隔壁有一個新世界。我們知道如何到達那裡。人們會凝視起來,努力在他們的天空中找到那個小藍點。他們會因為它的模糊和脆弱而更愛它。」
――卡爾.沙根(Carl Sagan)

● 「整個地球只是一個點,而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僅是這個小點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落。」
――馬可.奧勒利烏斯(MARCUS AURELIUS,ROMAN EMPEROR),羅馬哲學家皇帝

● 「整個地球的周圍,對我們來說是無盡頭的,可是所有天文學家都一致告訴我們,比起這偉大的宇宙來說,地球真的只像一個小點。 」
――阿米安奴.馬色尼奴(Ammianus Marcellinus),羅馬帝國最後一位史學家


古老的人類從仰首望天,學會了觀天象,企圖躲避人世的吉兇;現在,到試管裡的基因培育出新品種,人類角色的界線模糊了。新的,它的未來是樂觀或悲觀,總是關心的焦點;拓展的,它向外延伸我們的視野,描繪出的遠景是誘人的還是駭人?
地球是宇宙闇處浮出的一個淡藍色的小圓點,我們必須珍惜她,因為她是我們已知的唯一的家,但我們必須繼續旅行,為了在銀河的彼岸創造新故鄉.......我們大家都正在共同毀滅這顆很容易受傷的行星──正當科技已經開始威脅我們僅有的這個世界,使得它不適合居住,我們及時發現了這種見解。展望未來人類的生存前途,最重要的中心要素仍在遠離地球,在遙遠的漫漫太空中尋訪另一個家,這會是人類繼續生存的唯一出路。也許,是該上路的時候了!

【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長久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是觀星族。他們常常凝視星空,不但從星空的變化引發了許多哲思:
更從其中累積了求生存的知識,甚至用來預卜君王的吉凶。近幾十年來人類探測過的太空世界更是我們的祖先不能想像的。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到太空去?因為生命總是在尋找生命。太空探險是人類好奇心的極致,也把國際武器競賽轉變成國際合作,成為能幫助我們的積極力量。而如果地球有一天毀減,太空也將是人類生存的希望。

更令人震撼的是,也更切身的是,太空探險讓我們首次看到我們居住的地球,讓我們體悟到:我們他必須珍惜這個在宇宙闇處浮沉的蒼藍小點,因為她是我們已知的唯一的家。

行星際科學家卡爾.沙根博士,繼他的暢銷科學著作 《宇宙的奧秘》(Cosmos)之後,再次以他最擅長的 說故事的本領,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人類對太空的探險史,火星或其他行星上是否有生物,人類是否能在太空中尋找到新的故鄉,以及要如何實現,都以充滿哲思、詳盡而生動的筆法――說明,並且配以精彩難得的照片,對我們的知識和精神層面都有不可思議的影響。現在,每個讀者都可以在沙根博士的帶領下,繼續太空的旅程……


各界推薦:

「在宇宙中,已故的天文學家卡爾.沙根將目光投向宇宙的神秘之謎,並讓全世界數百萬人都能看到它。現在,在這部令人驚嘆的續集中,沙根完成了他在時空中的革命性旅程。未來的世代將回顧我們的時代,因為人類最終闖入一個全新的前沿空間。在淡藍色的小圓點一書中,沙根追踪我們發射到宇宙中的引人入勝的歷史,並評估我們前進到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和遙遠星系之外的未來。對沙根來說,探索和最終解決其他世界既不是幻想也不是奢侈,而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讓讀者遠遠超越的宇宙,沙根認為是人類在星空中的未來。」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天文是最古老的學問,原來就是以講故事開始,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一門嚴謹的科學。但是,宇宙的起源,星球的終局,還是最會引起「一般人」好奇想聽的故事。怎樣把這些科學的智識,像講故事一樣講給「一般人」聽,是一種藝術。卡爾.沙根是一位出色的專業天文學家,但他更是今天世界上最會講天文故事的人。他拍攝的科普電視和出版的科普叢書,妙筆生花 妙語如珠,給他帶來名利雙收。《淡藍色的小圓點: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是他另一部新作,譯者丘宏義博士,和卡爾.沙根是康乃爾的先後同學,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天文學家,譯筆忠實而流暢。謹鄭重向讀者推薦本書。」
――沈君山,清華大學校長

「當全世界的人類都開始流行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時,卡爾•沙根卻提出『人類的希望就是遠離地球』 這樣的驚人之語。這本書一再提醒人類不要目光如豆。胸狹窄、志得意滿,應該把星際探險當成是人類長遠未來的出路。在尚未到達新的宇宙之前,人類也因研究其他星球的種種知識而更加瞭解地球本身的潛在危機,翻讀《淡藍色的小圓點》,使我對人類的存在有了更開闊、更謙卑的心情,對人生也肴更深刻的看法。」
――小野

「動人…令人難忘…深具啟發性…也許是卡爾•沙根的最佳作品。」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作者簡介

卡爾•沙根 (Carl Sagan)

卡爾•沙根是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和空間科學教授、鄧肯講座天文暨太空科學教授和康乃爾大學星際研究實驗室主任。他在Mariner、Viking和Voyager航天器探險隊中扮演了主角,為此他獲得了美國宇航局的特殊科學成就獎章。因其對科學、文學、教育和環境保護的貢獻而獲得了普立茲獎和國家科學院、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最高獎項以及許多其他獎項。暢銷名著《宇宙的奧祕》,曾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七十週之久,成為最暢銷的科學書。《宇宙的奧祕》(伴隨著他的同名艾美獎和皮博迪獎獲獎電視連續劇)是用英語出版的暢銷科學著作,他的暢銷小說“聯繫”被改編成了一部重要的電影。國家科學基金會向沙根博士授予他們最高榮譽的遺腹獎,宣稱他的“研究改變了行星科學...他給人類的禮物是無限的。“


智慧的開端――沈君山

好奇是智慧的泉源,而「天」就是人最早的好奇對象。星空永恆存在,但無可觸摸,它似有規律似無規律的變化,在在引起人的想像,從嬰兄在搖籃裡,被推出來看晚間閃爍的星星,激發起他第一次的好奇開始,這好奇一直在他奔忙的一生中延續下來,到得人生旅途的另一端,重新獲得閒暇的時候,羅扇流螢,遙視星空,牛郎識女的故事,又會重新從回憶裡浮現出來。
天文是最古老的學問,原來就是以講故事開始,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一門嚴謹的科學。但是,宇宙的起源,星球的終局,還是最會引起「一般人」好奇想聽的故事。怎樣把這些科學的智識,像講故事一樣講給「一般人」聽,是一種藝術。卡爾.沙根(Carl Sagan)是一位出色的專業天文學家,但他更是今天世界上最會講天文故事的人。他拍攝的科普電視和出版的科普叢書,妙筆生花,妙語如珠,給他帶來名利雙收。《預約新宇宙──為人類尋找新天地》是他另一部新作,譯者丘宏義博士,和卡爾.沙根是康乃爾的先後同學,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天文學家,譯筆忠實而流暢。謹鄭重向讀者推薦本書。


譯序
求智的火炬――丘宏義

小時候寫作文,有一個幾乎萬能的破題:「夫人生於世……」(「夫」是聯結詞,不是「夫人」生於世)。不論什麼作文題目,以「夫人生於世……」開始後,不論任何青紅皂白的內容大致都可以接得下去。這破題之萬能,在於幾乎全人類的文化都關心這個「夫人生於世」的問題,自原始到現在的宗教、政治、經濟、文學音樂、藝術、哲學,以及各行各業都以這個問題為中心。從表面上看來,關心人的成分最少的也許是科學。一提起科學家,就令人想起那些穿白袍在實驗室中的「科學怪人」,或是心不在焉只埋頭於公式中的古怪老頭們。可是,科學家不是不關心「夫人生於世」這個問題。科學家對人的關心開始於「夫人生於世」的這個「世」,瞭解了這個「世」之後,再回來告訴人們,可以如何改善生活,如何避免災禍。從小的方面來說,預防或醫治疾病,增加食物產量使人不致餓死,從大的方面來說──如本書後面數章所寫的──如何避免人類被大自然的大災劫滅種。這種大災劫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就已經發生過了,當時一枚直徑十公里大小的小行星撞上地球,使得大到百餘噸重的恐龍都絕了跡,滅了種。此外,科學家要人們自己檢點一些,不要隨意糟蹋環境,毀了臭氧層,或者造成不可收拾的溫室效應。(如果要知道臭氧層及溫室效應是什麼,或有什麼危險,請繼續看完本書。)

開啟科學觀
可是人是自大的動物。我想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同某人講理,覺得這個人不肯聽,「說不通」。不是說不通,而是這個人的「自我中心」意識大得很,或有自私的理由,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見。歷史上這種例子多得很。本書第一章到第四章就提到一個「說不通」的例子。我想現在沒有人會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可是四百年前,就有人因此受到迫害。本書第四章提到的伽利略還算是幸運的了,只有被迫懺悔,終身被軟禁。和他幾乎同一時期的布魯諾(Giordani Bruno)就沒有那麼幸運。他鼓吹每一枚星都是一個太陽的學說,在一六○○年被教會在羅馬城中當眾燒死(現在他被燒死的地方立有他的銅像)。到現在,西方還認為伽利略這案子是千古遺恨的「文字獄」,遺恨直到一九九二年時,天主教教皇還對這案子作道歉性的辯白。
在一四○○年起,因為教會發動的一連串「十字軍東征」失敗後,歐洲教權開始衰微,伽利略等人的出現是很自然的事。在教權統治下的歐洲,有點像中國大陸發生過的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方面有著極端且不合理的箝制,不同的是,當時教會用了酷刑來逼人服從。(這些刑具在博物館中還看得到,當時最可怕的是處於西班牙的宗教法庭。現在提起西班牙宗教法庭,還有人談虎色變。)中國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用了種種精神上的虐待代替酷刑。伽利略等人出現前後的一段時代,歐洲人開始從盲目的崇信宗教,變成尋求「人生於世」的真諦。這時文學、藝術、音樂、哲學及政治都朝「人文」方面大幅發展,促成了文藝復興運動。閒始放棄了基督教聖經中的「科學觀」,科學因而發達起來
十七、十八世紀中,有一連串的智識分子自發的思想改革運動──如人文主義及歷史上很重要的啟蒙運動。當然這些運動遭遇了許多的反對,可是仍然持續不輟。到現在有此〈反對的力量仍然存在(見本書第四章)。這些反對力量並沒有完全摧毀,世界上各國普遍都有──美國、中東、日本、歐洲,當然 中國也不例外。
不管歷史學家怎麼說,我認為現代的中國──包括臺灣──正處於一個不尋常的時代,相當於歐洲啟蒙時代的中末期。如果只從明朝算起,中國的明清兩代都是閉關自守、狂妄自大的朝代,相當於西方的黑暗時期。在這段時期中,中國的一切思想都已經定型到不變的基本教義派孔孟思想。在西方,文藝復興興起,是因為十字軍東征失敗,可是中國閉關自守的結束,來自外加的軍事力量。在這一點,西方比起中國來要幸運得多,因為在西方的文藝復興這段時期內,除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爭戰外,並沒有外來的敵人。而正當中國要改革自己的文化時(清末到二次大戰結束),卻有外敵人侵。中國的啟蒙運動可以說是開始於五四運動。因為外敵人侵,這個運動受到的擾亂很大,甚至可以說完全停頓了。二次大戰後,這個啟蒙運動又受到了內亂的影響而沒有積極進行。一直等到相當於西班牙宗教法庭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才可以說這個啟蒙運動又再次開始。可是,當年開創中國啟蒙運動的創始人去世已久,現在的啟蒙運動等於在吸收西方文化,尤其是如何發展商業文化,也和當年五四運動的性質不同。也許這一代人根本就缺乏認為現在是一個啟蒙時代的觀念。唯一可以說的是,那些「衛道復古」的人士大都也已去世,基本教義派的馬克思主義信徒極少了,共產主義可說名存實亡,因此幾乎沒有阻力了。可是,阻力消失了,卻也沒有刺激新思考的因素。因此,在中國(及臺灣),除了科學工技以外,中國在文學、 藝術、音樂方面都還相當落後,相對地比科學工技還要落後。舊的逐漸衰微,可是新的形象還沒有建立,可以說還在摸索中。舉例:還沒有一位像現代美國作曲家柯普倫(Aaron Copland)能把中國文化民族意識表達出來的世界級作曲家,沒有一位像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或俄國的巴斯坦奈克(Boris Pasternak),同等級的、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能表達中國人的問題或政治上煩惱的文學作家;也沒有一位像梵谷(Van Gogh)、馬蒂斯(Matisse)、狄加(Degas)等能獨創有中國特殊風格的世界級藝術家。對這個空檔可以有兩種看法:可以自嘆,真是不行啊;也可以說:這是絕無僅有的好機會,正可以開創一條康莊大道。我知道許多西方人對中國這個時代心存羨慕。因此我說中國目前所在的時代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殊時代:可以創出前無古人的新創作,也可以一直「混」下去,繼續落後的生活。可是,現在西方人對中國的冀望很高。本書作者在第十八章中預料,即使中國的經濟只是平凡的成長而不是現在冪數式(即每過數年加一倍)的成長,到了二十一世紀中葉,中國將在太空探險上占牛耳的地位。我覺得,能活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年輕讀者一定要牢牢記住自己在未來會有哪些機會,能創造什麼來。

目次

目錄
智慧的開端(沈君山序)
求治的火炬(譯序)
前言 漂泊漫遊者
第一章 你就在這裡
第二章 光行差
第三章 大降級
第四章 不是為我們造的宇宙
第五章 地球上有高智慧的生物
第六章 航海家號的勝利
第七章 在土星的衛月間
第八章 第一枚新行星
第九章 在太陽系疆區的一艘美國船
第十章 神聖的黑
第十一章 晨星和昏星
第十二章 大地熔了
圖片說明

書摘/試閱

前言
漂泊漫遊者

我們人類從一開始就是漂泊漫遊者。我們能識別一百哩內的每一棵樹。當鮮美的果實在樹上成熟的時候,我們就在那裡。我們跟蹤年年隨季節遷移的獸群。我們喜食新鮮的肉食。我們一小群人合作,用偷襲、偽裝、埋伏和主力襲擊的方式,就可以俘獲我們許多人單獨行獵不可能得到的獵物。我們互相依賴。單獨行獵,就和要求習於漂泊漫遊生活的我們安居一處一樣的可笑。
聯手一致,我們就能成功地保衛我們的子女,不受野獅和狼群的傷害。我們教導子女們求生所需的技能。當然,這些技能也包括製造和使用工具在內。在漫遊漂泊的年代,和今日一樣,工技已經是我們生存的關鍵。
當久旱使草木枯乾時,或冬日的寒玲空氣在夏日依舊徘徊不去時,我們一群人就開始遷移 , 有時遷移到我們不熟悉的土地。我們一直在尋求更好的地方。當我們和我們所屬的遊獵部落的人處不來,不能合作時,我們就離開,往其他地區找尋更友善的部落。我們總是可以重新開始。
自人類有始以來,我們九九•九%的時問都花在行獵和搜尋食物上,從一個大草原漂泊漫遊到另一個大草原。當年,沒有像現在國界上到處都有的守衛,也沒有海關。到處都是荒涼的邊疆地區。限制我們行動的只是地球、海洋和天空──當然,偶爾乖戾的近鄰也會限制我們的行動。
不過當氣候怡人,食物充裕時,我們也願意放棄漂泊漫遊的生活定居下來。這是多麼沒冒險性而平凡呀。我們開始發胖,開始大意。在過去一萬年中(在我們悠久的歷史中:這只是一瞬),我們就這樣放棄了我們遊獵的漂移生活。我們馴服了獸群,使它們成為家畜,把野生植物培育成為農作物。有了近在咫尺的食物,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地行獵呢?
物質上的滿足、少勞動的生活使我們坐立不安,生活上覺得空虛。即使已經在城市鄉村中住了四百代的我們,也還沒有忘卻漂泊生活的傳奇和浪漫。開放的道路靜悄悄地呼喚我們,就和幼時喜愛而長大後已然忘卻的兒歌一樣。我們總是用一種帶有傳奇和浪漫的眼光去看難以到達的遠處。這種對於我們所不熟悉的事物景色的吸引力,我猜想是在人類自然演進時,被大自然用極為小心的方式灌輸在我們心裡。而這種吸引力、好奇心,是我們生存進化中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因素。較長的夏季、不太寒冷的冬天、農產豐收或獵物充沛的時節,都不是持久現象。預料未來不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災難往往突然降臨,並且在我們最不注意的時刻來到。一個人的生命,或是他的部落的生存,甚至於種族的生存,往往有賴於極少數人的智慧,這些極少數的人經常是好動的,被一種他們自己也不瞭解、不清楚的饑渴驅使,去探索沒有被發現的地方、沒有被發現的新世界。
海門.美維爾在他的名著《白鯨記》中,對各地歷代所有漂泊漫遊者有這種說法︰「我對遠處的事物有一種無法控制的渴望。我最樂於航行在形勢最險惡的海洋中……」
對古希臘及古羅馬人來說,整個已知世界由歐洲及極小部分的亞洲和非洲組成,這些地區都被當時無法渡過的大洋包圍了。旅行者把在途中遇見的不如他們的人,稱為野蠻人,把比他們高明的人,稱為天神。每一棵樹都有它的樹神,每一地區都有它傳說的英雄。可是傳說中天神的數目不多,至少最初只有數十來位。他們住在山上、地底下、海洋中,甚至於住在天上。天神們把信息傳給人們,干涉人問的事,也和人們生育子女。
隨著時間過去,當人們大幅地擴展了他們探險的領域以後,他們發現了許多令他們吃驚的事:所謂的野蠻人也可以和希臘或羅馬人一樣聰明、有智慧。非洲和亞洲比以往所有的人想像的都要大。廣闊的海洋也可以航海渡過。地球還有另一端,叫做對蹠之地(Antipodes)*。在不知有多少代以前就有三個新的大洲,在不知多少代以前亞洲就有人居住,而當時的歐洲人並不知道有這些新大洲的存在。而令人失望地,從來沒有人找到過天神。
人類史中第一次大規模的從舊世界(歐洲)向新大陸(美洲)移居,發生在最後一次的冰河時代,大約一萬一千五百年前。這時北極大規模結冰,人們因而可以從西伯利亞步行到阿拉斯加。約一千年後,我們的祖先們走到了南美洲極南端的火地島(Tierra de1 Fuego)。遠在哥倫布以前,印尼的冒險航行者就已經用裝有舷外浮材的輕型小木舟,探索過西太平洋;婆羅洲的人航海移居到非洲東南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埃及和利比亞人就曾繞過非洲航行;中國明朝曾派遣一大艦隊越過印度洋,在桑吉巴(Zanzibar)建立過基地,繞過好望角,進人大西洋。在十五到十七世紀間,歐洲的航海者發現了(對歐洲人說來)新的大陸。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中,美國及俄國的探險家、貿易商和移居者,在這兩大洲間做競賽式地,從東到西,從西到東,不停地橫越太平洋的航行。他們探險或開發的企圖,不論是如何不關心他人死活,對他們來說,的確在謀生存方面有些貢獻。這種行為不限於某個國家或某個種族。這是一種人類共有、天賦的資質。
自從我們人類數百萬年前在非洲出現以來,我們已經蜿蜓地繞行過全地球。在任何一大洲和最遙遠的小島,從北極到南極,從最高的聖母舉到死海,到海底,都有我們的綜跡。甚至於在兩百哩的高空上,偶爾也住有人類 就和傳說中的神衹一樣,人類也可以住在天上 。
目前看來,地球的陸地中好像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去探險了。都是我們的家。我們變成我們的成功的犧牲者。現在的探險家只好待在「家」裡 。
大規模的遷移───有些是志願的,大多數不是大幅改變了人類的情態。我們之中,現在因逃避戰亂、迫害和饑荒而移居的,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在往後數十年中,由於地球氣候的改變,會有更多人成為生態難民。居住環境更好的地方不斷地向我們呼喚。人潮會不斷地漲落,流泛過整個地球。可是現在我們可以去的陸地都已被其他人占居。許多不同情我們遭遇的人早已居留在這些地方。
十九世紀末,李伯.格魯伯(Leib Gruber)住在中歐一個鮮為人知、屬於古奧匈帝國的小鎮。李伯在這個數種語言混用、古老的小鎮成長。他的父親賣魚維生,如果有魚可賣的話。李伯年輕的時候,以背人涉水走過附近一條名叫巴格(Bug)的小河維生,這是他唯一找得到的正當工作。李伯的顧客,不論男女,都跨坐在他的背上;他穿了自己深以為傲的長統靴 這是他謀生的工具,涉水走過河中最淺的一段,把顧客帶到河的對岸。有些時候,河水可以深及他的腰。巴格河上沒有橋,也沒有擺渡船。馬也許可以載人涉過這條小河,可是往往有更重要的事要馬去做。因此,這事就留給李伯和其他幾位和他一樣環境的年輕人去做。他們不能做其他工作,因為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